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

1.(6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一本好书,如同一粒种子,会在你的心中悄.然生根;一本好书,如同一叶轻舟,能载.着你在知识的海洋远航。

生活忙碌,人心zào()动,阅读可以让人摆脱这种局面。

阅读与否,区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中间是一道hóng()沟,一道屏zhàng(),两边是完全不同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生机盎然;一面荒芜.寂寥,令人窒息。

爱书的人打开一本书,便进入了不同的世界,那里空气芬芳,流水潺.潺,参天松柏直入云xiāo(),苍劲.耸立。

(1)上面语段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悄(qiǎo)载(zài)芜(wǔ)潺(chán)劲(jìn)
B.悄(qiāo)载(zǎi)芜(wú)潺(shān)劲(jìng)
C.悄(qiǎo)载(zài)芜(wú)潺(chán)劲(jìng)
D.悄(qiǎo)载(zǎi)芜(wǔ)潺(shān)劲(jin)
(2)在上面语段中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燥鸿障宵
B.躁鸿障霄
C.躁弘嶂宵
D.燥弘嶂霄
2.(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而有的同学却对视力保护的重要性不以为然
....。

B.他说话总是扑朔迷离
....的,让人摸不着头脑。

C.本次考试,部分同学的卷面字迹潦草、杂乱无章,如群蚁排衙
....,被扣除卷面分。

D.“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这句话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
....。

3.(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一粒种子,使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告别了饥饿。

B.北京国际速滑馆之所以用最新环保技术制冰,是因为要实现低碳冬奥的目标。

C.不少中小学的课后服务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单调,难以促进学生高素质发展。

D.菜鸟驿站采用共同配送的方式可以大幅度增加快递员的配件效率。

4.(4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

“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近乎本能的。

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赞美祖国的山河,为之描画为之歌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为之沉醉为之感动……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表现。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学校七年级语文组为此开展了“天下国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以“爱国”为主题设计两个活动,让同学们进一步在活动中感受爱国情怀。

活动一:
活动二:
(2)写两句有关爱国的诗句,并标明作者。

诗句一:
诗句二:
二、文言诗文阅读。

5.(9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放下
B.但微颔.之颔:下巴
C.尔安敢轻.吾射轻:轻视
D.康肃笑而遣.之遣:打发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尝射于.家圃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B.睨之.久而不去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徐以.杓酌油沥之以.刀劈狼首
D.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学而.时习之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略写陈尧咨的射技,详写卖油翁酌油的过程,剪裁精当,
主题鲜明。

B.“置、覆、酌、沥”四个动作,一气呵成,卖油翁身手不凡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C.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D.本文故事短小,记述简洁生动,深入浅出的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6.(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顾欢勤学
欢字景怡,吴郡盐官①人。

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

父怒,欲挞②之,见赋乃止。

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亡者。

八岁,诵《孝经》《诗》《论》。

及长,笃志好学。

母年老,躬耕③读书,夜则然④糠自照。

选自《南齐书•顾欢传》注:①吴郡:郡名,今江苏苏州;盐官:县名,今浙江海宁。

②挞(tà):用棍打人。

③躬耕:亲治农事。

④然:同“燃”。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画1处)
欢贫无以受业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及长,笃志好学。

(3)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顾欢勤学”表现在哪里?
7.(7分)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各题。

晚春
韩愈(唐朝)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的是暮春季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

B.“杨花榆荚无才思”,诗人极力嘲讽“无才思”的“杨花榆荚”没有其他花那般艳丽,
不配在春天飘落。

C.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

“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
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

D.整首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

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万紫千
红的动人情景。

(2)诗的三四两句为历代传诵,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它的妙处。

8.(3分)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迁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B.《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C.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苏轼赞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9.(9分)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2)当窗理云鬓,。

(《木兰诗》)
(3),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4)故园东望路漫漫,。

(岑参《逢入京使》)
(5),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6)《竹里馆》中描写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


(7)在《春夜洛城闻笛》中,李白听到笛子吹奏的曲调,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感叹:“,。


三、名著阅读。

10.(7分)名著阅读。

(1)《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祥子这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
还描写了祥子周围的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①、一步步走向毁灭的
②,还有被祥子称为圣人的③等,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
世态图。

(2)阅读过程中,有同学发现,可以借助反义词表达阅读名著的感悟。

你能根据给出的示例,写出你的阅读感悟吗?
【示例】《朝花夕拾》(小——大)
读《朝花夕拾》,我看到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小”鲁迅,还看到一个弃医从文、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大”鲁迅。

《骆驼祥子》(奋进——堕落)
四、现代文阅读。

11.(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老王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

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

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他从
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

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

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没再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我想他是知道的。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把握全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与老王的交往为写作线索,先后写了老王的基本情况、回忆与老王的交往片段、
重点回忆老王,行文详略得当。

B.文章刻画人物生动传神,通过对老王的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突出了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

C.本文基于文革期间的特殊时代背景写作,借助老王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人性
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对命运的慨叹,以及对时代的无情讥讽。

D.这篇文章选材较多,为了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兼用逻辑顺序和
时间顺序来编排,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是按逻辑顺序,而后面回忆老王部分是按照时间顺序。

(2)本文遣词造句准确老到,表现力强,下面对文中划线句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这句话可以看出我在关心
老王的同时,老王也在关心我,凸显出不同身份的人之间所存在的温情。

B.“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数不完。

”这是因为老王当时病入膏肓
的形象把我吓坏了,总不能集中精力去数,所以作者觉得鸡蛋多得“数不完”。

C.“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一句中的“强笑”说明“我”
笑得很不自然,体现出“我”对病危中的老王的同情。

D.“他一手拿着布,一于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中的“攥”表达老王当时是一种矛
盾的心情:既又不好意思,又很难过。

(3)细读文中“老王来送香油鸡蛋”的片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部分内容?12.(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悠扬的笛声
①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时,她特别爱听,笛
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

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
格外柔美。

②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

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

她亦是非常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③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

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

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④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

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

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

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⑤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

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

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⑥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

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

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
⑦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

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

“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

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

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

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⑧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

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
的。

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

”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⑨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

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

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

”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

”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
“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

“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

转脸看她。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

将长笛横放嘴边。

⑩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选自《意林》,有删改)(1)请以长笛为线索,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①女儿小时候特别爱听父亲吹笛



(2)品味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2段画线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②联系上下文,体会第9段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
(3)第⑩段中“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阅读全文找到与这句话相呼应的句子,说说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4)原文的题目是“父亲的长笛”,与改后的是题目“悠扬的笛声”,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请说出你的理由。

五、作文。

13.(60分)按要求作文。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如和风,吹拂着我们的灵魂;有的人如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有的人,如天边的彩霞,点缀着我们的人生……它如同一束光芒,照亮了身边的事物,照亮了我们的前行的路。

请以“让我为你点个赞”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3)不少于600字。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6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一本好书,如同一粒种子,会在你的心中悄.然生根;一本好书,如同一叶轻舟,能载.着你在知识的海洋远航。

生活忙碌,人心zào()动,阅读可以让人摆脱这种局面。

阅读与否,区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中间是一道hóng()沟,一道屏zhàng(),两边是完全不同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生机盎然;一面荒芜.寂寥,令人窒息。

爱书的人打开一本书,便进入了不同的世界,那里空气芬芳,流水潺.潺,参天松柏直入云xiāo(),苍劲.耸立。

(1)上面语段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
A.悄(qiǎo)载(zài)芜(wǔ)潺(chán)劲(jìn)
B.悄(qiāo)载(zǎi)芜(wú)潺(shān)劲(jìng)
C.悄(qiǎo)载(zài)芜(wú)潺(chán)劲(jìng)
D.悄(qiǎo)载(zǎi)芜(wǔ)潺(shān)劲(jin)
(2)在上面语段中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燥鸿障宵
B.躁鸿障霄
C.躁弘嶂宵
D.燥弘嶂霄
【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字形。

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

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1)“悄然”的“悄”应读作“qiǎo”,“载着”的“载”应读作“zài”,“荒芜”
的“芜”应读作“wú”,“潺潺”的“潺”应读作“chán”,“苍劲”的“劲”应读作“jìng”。

故选:C。

(2)“zào动”应写作“躁动”,“hóng沟”应写作“鸿沟”,“屏zhàng”应写作“屏障”,“云xiāo”应写作“云霄”。

故选:B。

答案:
(1)C
(2)B
【点评】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2.(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而有的同学却对视力保护的重要性不以为然
....。

B.他说话总是扑朔迷离
....的,让人摸不着头脑。

C.本次考试,部分同学的卷面字迹潦草、杂乱无章,如群蚁排衙
....,被扣除卷面分。

D.“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这句话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

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

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使用有误,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该成语不合语境,应该使用“不以为意”。

B.使用有误,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识别。

该成语用错对象。

C.使用有误,群蚁排衙: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也指事物或者队伍整齐地排列着。

该成语和“字迹潦草、杂乱无章”的句意不符。

D.使用正确,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3.(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一粒种子,使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告别了饥饿。

B.北京国际速滑馆之所以用最新环保技术制冰,是因为要实现低碳冬奥的目标。

C.不少中小学的课后服务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单调,难以促进学生高素质发展。

D.菜鸟驿站采用共同配送的方式可以大幅度增加快递员的配件效率。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能力。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误,缺主语,可去掉“通过”或“使”;
B.正确;
C.有误,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加上“的问题”;
D.有误,搭配不当,“增加”与“效率”不能搭配,可把“增加”改为“提高”。

故选:B。

【点评】解答病句辨析及修改类题目,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

(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错误。

(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

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

4.(4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

“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近乎本能的。

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赞美祖国的山河,为之描画为之歌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为之沉醉为之感动……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表现。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学校七年级语文组为此开展了“天下国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以“爱国”为主题设计两个活动,让同学们进一步在活动中感受爱国情怀。

活动一:学唱爱国歌曲
活动二:倾听爱国故事
(2)写两句有关爱国的诗句,并标明作者。

诗句一: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