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三维设计》二轮复习配套课时检测0102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呼和浩特模拟)“它的任务是:团结各种力量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在全国未普选以前,它执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材料中的“它”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一国两制”构想
解析:选C建国初期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材料中的“它”是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2012·烟台模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
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解析:选D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归绥”“迪化”都有贬低污蔑的意味,改为“呼和浩特”“乌鲁木齐”体现了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尊重,所以D项正确。
3.(2012·温州模拟)20世纪末,我国第一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
外电评论:“这是中国第三代党中央核心人物关于未来治国方略和政治走向上的一个公开宣示。
”将这一治国方略写入宪法的会议是() A.一届全国人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九届全国人大D.中共十六大
解析:选C中国共产党的会议不可能修改宪法,因此,B、D两项错误;材料的时间是20世纪末,一届人大召开于1954年,A项也是错误的。
4.右图是某同学在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时所绘制的一幅漫画,
若要为该漫画配以文字说明,最合适的应该是()
A.消灭剥削
B.反对内战
C.全民抗战
D.包产到户
解析:选A由“消灭地主”“农民翻身得解放”可知材料探究的是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因此是“消灭剥削”。
5.(2012·宁波模拟)“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
()
A.“一五”计划B.三大改造
C.“大跃进”D.人民公社
解析:选D材料中的空白的事件违背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指人民公社,A、B两项并未违背规律。
“大跃进”的错误在于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人民公社则是条件根本不成熟的情况下,采取的太急太猛的做法。
6.(2012·开封模拟)下表反映了我国20世纪60年代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
导致表中所示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解析:选A从表格可以提取时间1960~1965年,B项是1978年开始实行的;C项是1957年实现的;D项是1956年年底完成的;表格中的变化是调整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所以正确答案为A。
7.(2012·西安模拟)国家机构的改革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1998年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再到如今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种变化反映出()
A.机构精简,提高行政效率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D.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不需要计划
解析:选C“计划——发展计划——发展和改革”的演变轨迹,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演化的过程,是我国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8.1957年4月,毛泽东公开表示了中国共产党准备和台湾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的意愿。
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美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的方针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
”这说明1979年前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A.坚持和平统一,不主张使用武力解决
B.通过国共两党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
C.主张武力解决,但不放弃和平解决的努力
D.坚持和平方式解决,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解析:选C题干问的是“1979年前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即解放台湾,也就是武力解决,故A项错误;B项是1979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的内容;D项是改革开放后的方针。
9.下图是周恩来总理出席一次特别重大的国际会议的代表证。
由此判断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联合国大会
D.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解析:选A图片上的时间是1954年4月26日,而B项发生在1955年;C项是每年10月25日开幕;D项是1961年才成立的。
10.(2012·扬州一模)美国中央情报局从1958年开始评估中苏关系的发展趋势,每年一个评估报告。
其中1958年的评估报告认为:中苏的同盟是不可能破裂的。
原因有三:一是中苏意识形态一致,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政治目标一样,都要走向共产主义;三是敌人一样,都是美国人。
这表明该报告()
A.忽视了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
B.忽视了中苏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
C.正确预见了中苏关系发展的走向
D.正确指出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选A材料的观点是中苏关系不可能破裂。
而实际上中苏关系在60年代就破裂了,主要就是因为国家利益的冲突,所以A项符合题意。
11.(2012·南昌调研)《印度时报》描写中国60年的反差时用了如下两个词:“贱民”和“全球强国”。
文章说:中国曾被视为一个“贱民”,冷战期间被夹在美苏之间,直到1971年才加入联合国,摆脱孤立。
现在,他是一个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全球强国”,他购买美国国债,在拉美和非洲抢购自然资源,在重大外交问题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对这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冷战期间被夹在美苏之间”→美苏对新中国实行孤立政策
B.“1971年才加入联合国”→中国开始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C.“现在他是一个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全球强国’”→中国已跻身“超级大国”行列
D.“在重大外交问题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和谐、合作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财富解析:选D冷战期间,中苏两国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并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故A项错误;B项“加入”、“开始成为”错误,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其中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中国是强国,但还不是“超级大国”,目前只有美国是“超级大国”,故C项错误。
12.我国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我国1979年以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三句话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
”其中“政策大调整”主要指()
①提出了“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的新战略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做出了对外开放的调整
④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A.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④
解析:选B“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这一外交原则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没有调整过,而是一以贯之的,排除②;①③④都属于1979年以来的“政策大调整”,故选B。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2012·天津和平区模拟)根据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其间经受了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两次严重的痛苦考验。
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和各个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终于在一九四九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
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材料二阅读图片。
图11978年安徽省小岗生产队的全国第一份承包合同书
图2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图31983年重庆开始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图41987年7月1日,《人民日报》关于政治制度改革的报道
材料三1979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材料四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摆脱1927年和1934年两次危机的措施。
(8分)
(2)新时期的中国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
结合材料二对改革进程加以说明。
(4分)
(3)没有解放思想,就不会有改革开放;没有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就不会得到深化。
结合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4分)
(4)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4分)
解析:第(1)问考查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创,注意两个特殊的年份,隐含着重大的历史事件;第(2)问考查提取图片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运用对照的手法,再适当参照赋分从四个方面来答题;第(3)问蕴含着“南方谈话”后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信息;第(4)问概括改革带来的变化,注意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来作答。
答案:(1)摆脱1927年危机的措施:八七会议、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序幕。
摆脱1934年危机的措施:长征及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
(2)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推动;从试点到推广;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
(3)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把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
(4)经济迅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民主政治恢复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
[备选题]
14.20世纪,中美关系错综复杂,曲折前行。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际上,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很少有选择的余地。
当这些年中国的内战与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扩张同时发展时,美国对华政策的全球背景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初)国民党领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不管他们对美国来说是多么讨厌,美国除了
支持他们之外别无选择。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材料二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新的不平等条约。
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美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至少在60亿美元以上,约占各国在华资本总额的80%,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民版必修2 材料三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
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
——摘编自百度文库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和美国国内环境分析为什么美国“除了支持他们之外别无选择”,并说明这种“支持”对中国的影响。
(12分)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理解“尼克松改变了世界”和“世界改变了尼克松”这两句话的含义的?(8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自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演变。
第(1)问要求学生从世界形势和美国国内环境两个维度分析美国扶植国民党政府的必然性和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对学生的历史比较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能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多个维度来分析问题。
第(2)问主要考查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对世界和美国所产生的影响。
解题时,学生要学会对题干问题的有效转化,对于学生综合、理解、分析历史的能力要求较高。
答案:(1)世界形势:二战后,美苏由战时的合作转入战后的对抗;东欧在苏联的影响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美国试图利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来遏制苏联。
(答出两点即可) 美国国内环境:到二战结束时,全世界大部分生产能力和财富都集中到了美国;随着战争的结束,战争需求缩减,出现了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征兆。
影响:政治上,加剧了国共破裂,加速了内战的爆发与扩大;经济上,美国商品和资本大量输入中国,是造成中国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2)尼克松改变了世界(尼克松访华的影响):结束了中美之间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改善,促成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国际局势的缓和,促进世界和平。
(答出三点即可)
世界改变了尼克松(尼克松访华的原因):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或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美国长期实行的“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第三世界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