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册导学案11、郑和远航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划出文中生字新词,自学,并完成《习字册》,理解词语的意思,完成《一课一练》《补充习题》第三题。
3.收集有关郑和的资料。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导入质疑(6分钟)
1.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查找到的资料。
学生阅读《一课一练》知识窗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25分钟)
●词语:
1.指名读词语,齐读。
设计
★完成《补充习题》一、二、三。
★★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整理一下,为郑和写一篇人物介绍。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日期:年月日
教学内容
11.郑和远航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3.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郑和大航海综合应用了天文导航、罗盘导航、陆标导航、测量水深和底质等多种导航手段,如《西洋番国志》所记载:“砍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这种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很先进的。
郑和大航海的重要成果是绘制了《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邸外国诸番图》,全图使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法,配上所记的针路和过洋牵星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到东非肯尼亚的慢八撒,到南纬四度左右为止,包括亚非两洲,所收地名达500多个,其中亚非诸国约占300个,相当准确地记录了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浅滩的分布,详细纪录了郑和大航海全部航程中开辟的众多新航道,重要的出航地点有20余处,主要航线有42条之多。它充分证明郑和大航海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发达的航海事业、丰富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
严阵以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待:等待。
化险为夷: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夷:平安。
扶老携幼:扶着老人,搀着孩子。携:带。
惊叹不已:满口赞赏和赞叹。已:停止。
●理清课文脉络
【学程单1】
1.自由朗读课文,读好长句。
2.仔细阅读课后习题三,尝试把课文分成两段,再把第一段分成三层。
3.学习时间:5分钟。
3.教师补充介绍郑和的资料。
(见课程资源)
过渡:课文《郑和远航》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出示词语:
码头派遣瓷器抱拳赠送
撕裂范围桅杆魁梧炫耀
珊瑚鬓发
人山人海浩浩荡荡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名扬海外镇定自若
波峰浪谷化险为严阵以待
1.指名读,相机正音。
2.这些词语,你能在课文中理解它们吗?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交流。
学生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1.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提醒学生读好文中的长句。
2.课文主要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
3.第一次。
4.第一段:(1—5)写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
第二段:(6—7)写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
5.学生交流。
第三板块:课堂作业(7分钟)
完成《一课一练》第一、二、三、四题。
●理清课文脉络
教师观察学生学习,思考导学策略。
导学:
1.老师请几位同学一人读一自然段,大家认真听,认真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4.指导分段:假如让你把课文分成两段,你会怎么分?分别写了什么?请速读思考。
5.根据“扬帆远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给第一段分层次。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
资源
郑和大航海发展了崭新的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造船与航海事业相当发达的国家,到了明朝郑和大航海时代更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峰。《明史•郑和传》记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相当于现代船身长约138米,宽约56米,这种巨型海船充分显示当时中国造船业已经遥遥领先于全世界。至今残留在江苏省南京市下关的龙江宝船厂“上四坞”、“下四坞”等作塘和水道,就是明证,作塘呈东西向,与长江的夹江相通,便于宝船下水。作塘很大,经现代实测,长约500余米,宽约40米。龙江宝船厂是明朝大规模造船基地和停泊中心之一。中国航海史研究会曾根据44.4×18丈尺寸复原制作成9桅12帆的福船(尖底)模型,作为当时郑和宝船的标准船型和尺寸。而有专家认为依据南京静海寺残碑拓片所记,结合明永乐十八年《天妃经》卷首郑和船队插图等材料考证,郑和宝船可复原为长19丈、宽4.4丈、排水量约1100吨的船舶。还有专家认为这仅是中小型宝船,大型宝船应仍维持原有尺寸。根据遗迹情况,宝船厂所造船应为平底。平底船吃水浅,可以压浪航行,它的首尾可以翘起,安全无虞,并且靠岸方便。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预习
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圈画令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2分钟)
具有划时代意义、和平友好、充满凶险、史无前例……
第二板块:感受宏伟之旅(10分钟)
【学程单1】
1.自由读1—3自然段,你从哪里体会到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远航?在书上圈圈画画。
2.交流词语意思,相机交流《补充习题》第三题:
派遣:差使他人做到某地做某事。调遣。
瓷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
抱拳,动作演示。
桅杆:轮船上悬挂信号、装设天线、支撑观测台的高杆。
魁梧:身体强壮高大。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大或广阔、壮大,声势大。
3.学生想象说话。
4.齐读第四小节。
第四板块:走近“凶险之旅”,解读郑和(9分钟)
【学程单2】
1.郑和远航充满了危险,是一次“凶险之旅”,快速读第五小节,找一找遇到了哪些凶险?从中看出郑和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学习时间:3分钟。
展示:
A风浪险恶
学生读句子。
学生想象说话。
勇敢、镇定自若
B海盗夜袭
智慧、英勇、镇定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导入质疑
1.同学们,提到航海,大家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哥伦布,你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率领船队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要早八十多年呢!他就是——郑和。
(板书课题,齐读)
2.简介人物和事件:题目简要告诉了课文的主要人物是郑和,主要事件是“远航”。关于“郑和”和“郑和远航”你有哪些了解呢?
读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新收获?
“化险为夷”夷有三种含意。1,平坦,平安;2,破坏建筑物(使之成为平地)例:夷为平地;3,灭掉,杀尽,例:夷族。 其中,在化险为夷中,这个夷字为第一解。使危险的情况变成平安。
剩余的两小节分别写了什么?郑和远航前后共有七次,课文中这七次的写法一样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作业
设施先进:配备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
③学生交流:
可以讲重任在肩、可以讲下西洋的目标、可以讲面对浩荡的船队的自豪等。
④气宇轩昂神采奕奕满面红光神采飞扬容光焕发威风凛凛英姿勃发相貌堂堂风度翩翩
⑤齐读第三小节。
第三板块:体验“友好之旅”(8分钟)
1.互赠礼物,商品交易
2.体会到郑和船队受到了各国君臣和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2.郑和远航虽然已经过去了600多年,但是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课文第七自然段给予了郑和远航以高度评价。
3.(出示第七自然段)一起读一读。
你也来当个小小评论家,说说郑和远航是一次()的远航。
4.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郑和的第一次远航,去感受这次宏伟之旅。
第二板块:感受宏伟之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
资源
相关材料:
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2.学习时间:3分钟。
1.学生自主学习。
2.学生展示交流。
▲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体会到当时人很多,场面壮观,气氛热烈。
第一小节最后一个句子。
学生齐读句子。
▲出示第2小节。
①船队规模的宏大。
列数据。
②船多、大:引导学生从数字体会宝船的大(与学校操场相比较,想象宝船的“雄伟壮观”,通过朗读读出)
3.分角色读第五小节。
第五板块:回归,升华感情(9分钟)
1.学生接着读句子。
2.齐读周恩来总理的话。
3.学生练习说话。
参考句式:
你在短短62年的生命里,却();你曾是个足不出“宫”的太监,却();你面对远航中的种种危险,却();你(),却()……
第六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郑和远航》,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了解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郑和远航。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日期:年月日
教学内容
11.郑和远航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4.初步了解郑和一生远航的经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三板块:课堂作业
完成《一课一练》第一、二、三、四题。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郑和 (1371年——1435年)。我国明代的航海家,本姓马,名三保,在宫内做过太监。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郑和船队的七次远航,主要活动区域在今天的加里曼丹岛以西海域,旧称西洋,因此这些航海活动总称“郑和下西洋”。】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预习
设计
1.把课文读通读顺。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1.你从哪里体会到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远航?
2.交流:
▲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从这个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
还有从哪个句子中也读出了人多?
指导朗读:随行人物如此之多,可见,当时出使规模的宏大。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两句话。
3.收集有关郑和的资料。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导入质疑(6分钟)
1.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查找到的资料。
学生阅读《一课一练》知识窗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25分钟)
●词语:
1.指名读词语,齐读。
设计
★完成《补充习题》一、二、三。
★★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整理一下,为郑和写一篇人物介绍。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日期:年月日
教学内容
11.郑和远航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3.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郑和大航海综合应用了天文导航、罗盘导航、陆标导航、测量水深和底质等多种导航手段,如《西洋番国志》所记载:“砍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这种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很先进的。
郑和大航海的重要成果是绘制了《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邸外国诸番图》,全图使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法,配上所记的针路和过洋牵星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到东非肯尼亚的慢八撒,到南纬四度左右为止,包括亚非两洲,所收地名达500多个,其中亚非诸国约占300个,相当准确地记录了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浅滩的分布,详细纪录了郑和大航海全部航程中开辟的众多新航道,重要的出航地点有20余处,主要航线有42条之多。它充分证明郑和大航海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发达的航海事业、丰富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
严阵以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待:等待。
化险为夷: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夷:平安。
扶老携幼:扶着老人,搀着孩子。携:带。
惊叹不已:满口赞赏和赞叹。已:停止。
●理清课文脉络
【学程单1】
1.自由朗读课文,读好长句。
2.仔细阅读课后习题三,尝试把课文分成两段,再把第一段分成三层。
3.学习时间:5分钟。
3.教师补充介绍郑和的资料。
(见课程资源)
过渡:课文《郑和远航》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出示词语:
码头派遣瓷器抱拳赠送
撕裂范围桅杆魁梧炫耀
珊瑚鬓发
人山人海浩浩荡荡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名扬海外镇定自若
波峰浪谷化险为严阵以待
1.指名读,相机正音。
2.这些词语,你能在课文中理解它们吗?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交流。
学生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1.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提醒学生读好文中的长句。
2.课文主要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
3.第一次。
4.第一段:(1—5)写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
第二段:(6—7)写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
5.学生交流。
第三板块:课堂作业(7分钟)
完成《一课一练》第一、二、三、四题。
●理清课文脉络
教师观察学生学习,思考导学策略。
导学:
1.老师请几位同学一人读一自然段,大家认真听,认真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4.指导分段:假如让你把课文分成两段,你会怎么分?分别写了什么?请速读思考。
5.根据“扬帆远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给第一段分层次。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
资源
郑和大航海发展了崭新的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造船与航海事业相当发达的国家,到了明朝郑和大航海时代更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峰。《明史•郑和传》记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相当于现代船身长约138米,宽约56米,这种巨型海船充分显示当时中国造船业已经遥遥领先于全世界。至今残留在江苏省南京市下关的龙江宝船厂“上四坞”、“下四坞”等作塘和水道,就是明证,作塘呈东西向,与长江的夹江相通,便于宝船下水。作塘很大,经现代实测,长约500余米,宽约40米。龙江宝船厂是明朝大规模造船基地和停泊中心之一。中国航海史研究会曾根据44.4×18丈尺寸复原制作成9桅12帆的福船(尖底)模型,作为当时郑和宝船的标准船型和尺寸。而有专家认为依据南京静海寺残碑拓片所记,结合明永乐十八年《天妃经》卷首郑和船队插图等材料考证,郑和宝船可复原为长19丈、宽4.4丈、排水量约1100吨的船舶。还有专家认为这仅是中小型宝船,大型宝船应仍维持原有尺寸。根据遗迹情况,宝船厂所造船应为平底。平底船吃水浅,可以压浪航行,它的首尾可以翘起,安全无虞,并且靠岸方便。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预习
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圈画令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2分钟)
具有划时代意义、和平友好、充满凶险、史无前例……
第二板块:感受宏伟之旅(10分钟)
【学程单1】
1.自由读1—3自然段,你从哪里体会到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远航?在书上圈圈画画。
2.交流词语意思,相机交流《补充习题》第三题:
派遣:差使他人做到某地做某事。调遣。
瓷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
抱拳,动作演示。
桅杆:轮船上悬挂信号、装设天线、支撑观测台的高杆。
魁梧:身体强壮高大。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大或广阔、壮大,声势大。
3.学生想象说话。
4.齐读第四小节。
第四板块:走近“凶险之旅”,解读郑和(9分钟)
【学程单2】
1.郑和远航充满了危险,是一次“凶险之旅”,快速读第五小节,找一找遇到了哪些凶险?从中看出郑和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学习时间:3分钟。
展示:
A风浪险恶
学生读句子。
学生想象说话。
勇敢、镇定自若
B海盗夜袭
智慧、英勇、镇定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导入质疑
1.同学们,提到航海,大家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哥伦布,你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率领船队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要早八十多年呢!他就是——郑和。
(板书课题,齐读)
2.简介人物和事件:题目简要告诉了课文的主要人物是郑和,主要事件是“远航”。关于“郑和”和“郑和远航”你有哪些了解呢?
读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新收获?
“化险为夷”夷有三种含意。1,平坦,平安;2,破坏建筑物(使之成为平地)例:夷为平地;3,灭掉,杀尽,例:夷族。 其中,在化险为夷中,这个夷字为第一解。使危险的情况变成平安。
剩余的两小节分别写了什么?郑和远航前后共有七次,课文中这七次的写法一样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作业
设施先进:配备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
③学生交流:
可以讲重任在肩、可以讲下西洋的目标、可以讲面对浩荡的船队的自豪等。
④气宇轩昂神采奕奕满面红光神采飞扬容光焕发威风凛凛英姿勃发相貌堂堂风度翩翩
⑤齐读第三小节。
第三板块:体验“友好之旅”(8分钟)
1.互赠礼物,商品交易
2.体会到郑和船队受到了各国君臣和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2.郑和远航虽然已经过去了600多年,但是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课文第七自然段给予了郑和远航以高度评价。
3.(出示第七自然段)一起读一读。
你也来当个小小评论家,说说郑和远航是一次()的远航。
4.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郑和的第一次远航,去感受这次宏伟之旅。
第二板块:感受宏伟之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
资源
相关材料:
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2.学习时间:3分钟。
1.学生自主学习。
2.学生展示交流。
▲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体会到当时人很多,场面壮观,气氛热烈。
第一小节最后一个句子。
学生齐读句子。
▲出示第2小节。
①船队规模的宏大。
列数据。
②船多、大:引导学生从数字体会宝船的大(与学校操场相比较,想象宝船的“雄伟壮观”,通过朗读读出)
3.分角色读第五小节。
第五板块:回归,升华感情(9分钟)
1.学生接着读句子。
2.齐读周恩来总理的话。
3.学生练习说话。
参考句式:
你在短短62年的生命里,却();你曾是个足不出“宫”的太监,却();你面对远航中的种种危险,却();你(),却()……
第六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郑和远航》,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了解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郑和远航。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日期:年月日
教学内容
11.郑和远航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4.初步了解郑和一生远航的经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三板块:课堂作业
完成《一课一练》第一、二、三、四题。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郑和 (1371年——1435年)。我国明代的航海家,本姓马,名三保,在宫内做过太监。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郑和船队的七次远航,主要活动区域在今天的加里曼丹岛以西海域,旧称西洋,因此这些航海活动总称“郑和下西洋”。】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预习
设计
1.把课文读通读顺。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1.你从哪里体会到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远航?
2.交流:
▲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从这个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
还有从哪个句子中也读出了人多?
指导朗读:随行人物如此之多,可见,当时出使规模的宏大。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两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