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六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一般学习董氏奇穴只知单穴之应用,配穴是否也很重要?
答: 当然重要,董氏奇穴的单穴有其作用,董氏奇穴的配穴更有其妙,所谓读书当读于无字处,用穴也当用心于无字处,董氏奇穴之无字处,常蕴于五行之中,五行之应用是针灸应用的核心,不论十四经穴或董氏奇穴,都要掌握五行之灵活辨症及临床应用。

其配穴有相生相克相交相应等等,在我早期写的《五输穴应用》中,已做过初步介绍,在刚刚结束的高级讲座中作过更为详尽的介绍( 包括董氏奇穴五行的时间观、空间观、取象观… 配穴以同气相求之疗效最高,例如气喘,病在肺脾肾,治疗取穴以金水为主,若能土金水并治疗效尤佳。

水金穴配土水穴,效果就非常好。

水金穴在胃经与大肠经之路径上,有土金之性,穴在面部之坎水部位,亦涵有水性,取之能土金水并治。

土水穴位于手掌艮坎卦之间有土水之性,位于肺经之上,亦涵有金性,也能土金水并治。

合用之则上下皆为土金水之配穴,谓之上下同气,不但治疗咳嗽气喘特效,对于一些肺脾肾俱虚的病也很有效。

此类配穴在董氏奇穴中运用灵活而广泛,可使对穴配穴发挥得更好,用穴少而治病多且疗效高。

倒马也是一种配穴,亦有其五行配伍奥妙之处,尤其是小腿及大腿之大倒马,这个只要把五输穴搞通了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牵引针也可与奇穴形成配穴,也有多种形式及变化,这里就不再多提了。

二、台湾有人在网上说应用驷马治疗甲状腺眼凸无效,你有何看法? 答: 因为平时要看许多中医书籍及杂志,还要研究病例,时间常觉不够,而且现在网站东西太多,偶尔看过几次网站,好像到处都是高手,个个皆为名医,而很多时候却是良莠不分真假难辨,不如期刊学报等来的严谨,所以我很少上网看中医或针灸,因此不知道这件事,很抱歉。

关于用驷马治疗甲状腺眼凸,当年我看董老师用驷马治疗疗效很好,我个人应用也很有效,此人用驷马穴无效可能有几个原因:可能取穴不准,也可能手法不对,更可能辩证不明,驷马治疗甲状腺眼凸是董老师的经验之一,其他可以治疗甲状腺眼凸的穴位还有很多,例如三重穴就是很好的穴位。

治病不能执一穴而终,纵然有效,也要有所变换,以防穴位疲劳。

而最重要的是要配合辩证。

一般针灸取穴基本上有几个方向:一是循经取穴,如前述之甲状腺眼凸在颈部,胆经主风,取胆经穴位有效,三重穴为胆经穴对风痰之病甚效;二则所谓颈为肝胆病所,从脏象论治须从肝经取穴,或从五行制化取穴,取驷马在于平肝制木,三则从阴阳六气也就是病机着手,甲状腺病变若是阳虚则应温补脾肾;若是阴虚则应滋补肝肾,温阳补脾肾可配肾关,盖肾关居土水二性,能脾肾双补;滋阴补肝肾则可配人皇,盖人皇近三阴交,为脾肝肾三阴之会滋阴作用极好,配火硬亦有滋阴清火之作用。

一般针灸取穴基本上有几个方向:一是循经取穴,如前述之甲状腺眼凸在颈部,胆经主风,取胆经穴位有效,三重穴为胆经穴对风痰之病甚效;二则所谓颈为肝胆病所,从脏象论治须从肝经取穴,或从五行制化取穴,取驷马在于平肝制木,三则从阴阳六气也就是病机着手,甲状腺病变若是阳虚则应温补脾肾;若是阴虚则应滋补肝肾,温阳补脾肾可配肾关,盖肾关居土水二性,能脾肾双补;滋阴补肝肾则可配人皇,盖人皇近三阴交,为脾肝肾三阴之会滋阴作用极好,配火硬亦有滋阴清火之作用。

也要注意兼证及病因,例如病患有肾阳虚或小便的症状,配针下三皇就很好。

三、问:灵龟八法按时开穴应用有时有效有时不效,这是什么原因?
答:这是灵龟八法开穴搭配有误所致,有可能灵龟八法在流通时产生了讹传,必须加以调整修正才有效,怎样调整修正呢?须先找出其配穴可能之渊源。

考推灵龟八法之八卦配穴方法,应该是依据后天八卦洛书九宫序位排列,并配合先天八卦河图易数为用而来。

余早年研究及教授阳宅,经常以翻卦推算天医延年等吉卦配卦使用。

余早年研究及教授阳宅,经
常以翻卦推算天医延年等吉卦配卦使用。

在针灸临床运用灵龟八法之时,亦发觉其配穴之理即来源于应用天医延年等吉卦配卦。

探索其八卦配穴的组合及设穴方法,大致从下列几点入手: 探索其八卦配穴的组合及设穴方法,大致从下列几点入手:
( 一) 、从八卦方位两卦组来看( 一) 、从八卦方位两卦组来看
后天八卦之方位常将八卦分为两组来相配。

后天八卦之方位常将八卦分为两组来相配。

可分为水木火及土金两组。

可分为水木火及土金两组。

水木火为一组: 即坎( 北) 震( 东) 巽( 东南) 离( 南) 一组;土金为一组: 即艮( 东北) 坤( 西南) 干( 西北) 兑( 西) 一组。

水木火为一组: 即坎( 北) 震( 东) 巽( 东南) 离( 南) 一组;土金为一组: 即艮( 东北) 坤( 西南) 乾( 西北) 兑( 西) 一组。

这种方法常应用于阳宅的年命配宅,如出生年命属东四命,其门主灶之配合则以坎震巽离位为佳,即: 北、东、东南、南搭配为佳。

这种方法常应用于阳宅的年命配宅,如出生年命属东四命,其门主灶之配合则以坎震巽离位为佳,即: 北、东、东南、南搭配为佳。

如出生年命属西四命,其门主灶之配合则以艮坤乾兑位为佳,即: 东北、西南、西北、西搭配为佳。

如出生年命属西四命,其门主灶之配合则以艮坤乾兑位为佳,即: 东北、西南、西北、西搭配为佳。

不合此种搭配即差,灵龟八法配穴亦如此。

不合此种搭配即差,灵龟八法配穴亦如此。

( 二) 、从卦位总数合五合十来看( 二) 、从卦位总数合五合十来看
把洛书之数即后天卦位之数依据九四三八二七六一之次序安放于先天八卦之中。

其卦数加减合五合十者吉,不合五合十则凶,五居正中是为九数平衡之枢纽,十为圆满完整之数,亦为五之倍数,皆有调整阴阳盛衰而成和平吉利之象。

其加减合五或十五,亦皆与东西四宅合,即:坎( 北) 震( 东) 巽( 东南) 离( 南) 一组,或艮( 东北) 坤( 西南) 乾( 西北) 兑( 西) 一组。

例如:
1 、居于四象者即乾兑(九四得五)共太阳,离震( 三八得五)共少阴,巽坎( 二七得五)共少阳, 艮坤(六一得五)共太阴, 其两卦皆相减得五,且比和或相生,为大吉之相,称之为「生气星」,亦名贪狼星。

2 、相加减成五或十五者吉。

其中合五者有乾九艮六,坎七震八( 以上阳卦合而得十
五) ,坤一兑四,巺二离三(以上阴卦合而得五) 均合而成五与十五,全系相生之卦,是故皆为吉配,五为中数系九宫平衡之枢纽,有调整阴阳盛衰使成平衡吉利之象,故称之为「天医星」,亦名巨门星。

其中合五者有乾九艮六,坎七震八( 以上阳卦合而得十五) ,坤一兑四,巺二离三(以上阴卦合而得五) 均合而成五与十五,全系相生之卦,是故皆为吉配,五为中数系九宫平衡之枢纽,有调整阴阳盛衰使成平衡吉利之象,故称之为「天医星」,亦名巨门星。

3 、依据先天八卦两相对立之卦(雷风相薄,山泽通气… ):乾( 九) 坤( 一) 合十,震( 八) 巽(二) 合十, 坎( 七) 离(三) 合十,艮(六) 兑(四) 合十,此为阴阳对立两相调合之相,十数为一完整之太极,亦属吉利之象,此种组合为乾( 老父)坤( 老母) ,震( 长男) 巽(长女) , 坎( 中男) 离(中女) ,艮(少男) 兑(少女) 配,男女两两阴阳相配成十数,有调合之相,亦属大吉大利之象,称之为「延年星」亦名武曲星。

3 、依据先天八卦两相对立之卦(雷风相薄,山泽通气… ):乾( 九) 坤( 一) 合十,震( 八) 巽(二) 合十, 坎( 七) 离(三) 合十,艮(六) 兑(四) 合十,此为阴阳对立两相调合之相,十数为一完整之太极,亦属吉利之象,此种组合为乾( 老父)坤( 老母) ,震( 长男) 巽(长女) , 坎( 中男) 离(中女) ,艮(少男) 兑(少女) 配,男女两两阴阳相配成十数,有调合之相,亦属大吉大利之象,称之为「延年星」亦名武曲星。

4 、另外同卦相遇,如乾遇乾,兑遇兑··等,是为同气,亦属吉利之象。

4 、另外同卦相遇,如乾遇乾,兑遇兑··等,是为同气,亦属吉利之象。

称之为「辅位星」,亦称辅弼星: 通称伏位星。

称之为「辅位星」,亦称辅弼星: 通称伏位星。

至若其他不在东四或西四同组之搭配,其加减皆为五及十以外之数目。

至若其他不在东四或西四同组之搭配,其加减皆为五及十以外之数目。

多为不吉之组合。

多为不吉之组合。

( 三) 、从翻卦换爻来看( 三) 、从翻卦换爻来看
前述九星亦可从翻卦而得( 翻卦之时八九同爻位,合称伏位辅弼星) 。

前述九星亦可从翻卦而得( 翻卦之时八九同爻位,合称伏位辅弼星) 。

八卦翻变九星之顺序与古伏羲画卦自下爻而上不同,系自上爻而下,彼则适先天之本,此则顺后天之变,例如乾卦一变得兑为生气星,二变得震为五鬼星,三变得坤为延年星,四变得坎为六煞星,五变得巽为祸害星,六变得艮为天医星,七变得离为绝命星,八变还原为辅位星。

八卦翻变九星之顺序与古伏羲画卦自下爻而上不同,系自上爻而下,彼则适先天之本,此则顺后天之变,例如乾卦一变得兑为生气星,二变得震为五鬼星,三变得坤为延年星,四变得坎为六煞星,五变得巽为祸害星,六变得艮为天医星,七变得离为绝命星,八变还原为辅位星。

大流年歌简称之生五延六祸天绝伏。

大流年歌简称之生五延六祸天绝伏。

以乾卦例图如下: 以乾卦例图如下:









生气
五鬼
延年
六煞
祸害
天医
绝命
伏位 
其他各卦翻卦之变,亦皆以此顺序类推而得生气、五鬼、延年、六煞、祸害、天医、绝命、伏位之次序。

从上述方法原则来看就很容易发现今传之灵龟八法错在何处,知道错误就不难调整了四、问: 有几位医师写过倒马针法,您有甚么看法,计划也写一本倒马针的书吗?
答: 目前虽然有几本倒马针的书在市面上流行,但没有一本是董氏嫡传弟子所写( 都不在七十三人名单内) ,这些作者未曾看过董老师扎针,正确性及可信度都令人怀疑。

几个月前有人提问过某本书写的横倒马,我已答复过( 参见四月分讨论题) ,关于他们的看法这里就不再评论。

董老师取穴用穴并不止是倒马一途而已,我虽然跟老师学的较晚,但却是学的较久较多的,老师最后几年我一直随老师学习,手头的笔记也较多。

董老师取穴用穴并不止是倒马一途而已,我虽然跟老师学的较晚,但却是学的较久较多的,老师最后几年我一直随老师学习,手头的笔记也较多。

老师虽沉默少语,但有时心情特好,也常叫同学进入诊疗室谈天。

老师虽沉默少语,但有时心情特好,也常叫同学进入诊疗室谈天。

谈天中自然就给予不少提示。

谈天中自然就给予不少提示。

对倒马老师是有过特别指示的,老师虽常提倒马两字,但在老师的第一也是唯一的一本书《董氏正经竒穴学》内原是称『回马针』的,其中有着特别意义。

「倒马」一辞及针法是我于1975 年在著作《针灸经纬》中首先详细公开于世的,当时董老师尚未去世,经过老师看过然后写于书中( 参见1975 年杨维杰着《针灸经纬》序) 。

董老师在晚年用针更趋精简,三针倒马有时减为两针,有时甚至一针两透或三透,我就多次看老师以灵骨透大白治疗坐骨神经痛,即精简又实效。

目前市面已有的书多数是在堆砌穴位之并列,也就是说把一组一组的穴位重新排列,再加分类而已,了无新意。

事实上倒马之重点并不止是两针或三针并列那么单调简单,还有很多精华奥意。

倒马必须与五行及易理与开阖枢结合起来看,这样就能理解董氏奇穴的排列意义及治疗脏腑疾病的穴组何以皆置放于大腿…等等,这些内容在十月十一之董氏奇穴高级讲座中讲述时,反应极佳。

目前虽无写倒马专书之计划,但在未来深层探讨董氏竒穴的书中则会有相当篇幅深入探讨及介绍。

此书内容已初步完成,还必须经过二三次之高级班试讲再修正后才会考虑出版。

目前在探讨倒马的上课专章中已介绍过下述部分: ( 一) 、倒马针之意义。

目前在探讨倒马的上课专章中已介绍过下述部分: ( 一) 、倒马针之意义。

( 二) 、倒马针法具体操作。

( 三) 、倒马针探源。

(四) 、倒马针与齐刺及旁针刺。

( 五)倒马针之必须条件。

(六) 、通关针、约针与指飞针。

( 七) 、倒马针之针序针向及易理。

(八) 、大中小倒马之区别。

( 九) 、驷马三通三黄倒马排列分布之意义。

( 十) 、浮动倒马与互补倒马。

(十一) 、倒马针与牵引。

( 十二) 、倒马与经络及三才。

(十三) 、倒马针与全息。

(十四) 、倒马针及深浅。

在将来深层探讨董氏竒穴的书中也会有相当篇幅探讨及介绍。

读者不仿先看看或作一作复习思考题之倒马针部分。

读者不仿先看看或作一作复习思考题之倒马针部分。

五、问: 是主所生病与董氏奇穴,你曾提过足太阳主筋及足少阳主骨,能再说说手太阳主津吗?
答: 好的。

手阳明大肠经主" 津" 所生病, 津与液不同。

" 津" 是指分泌向外的液体, 包括汗液、涕唾等。

由手阳明大肠经所主,"液" 主要指停留于内部骨节、脑髓、孔窍等处, 起滋润渗灌作用,系手太阳小肠经所主。

由手阳明大肠经所主,
手阳明大肠经主" 津"所生病, 据《灵枢·经脉篇》所述病症有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等, 其涉及部位为口齿、鼻、眼、咽喉, 这些都是手阳明经所过, 皆为
" 津" 所布之处。

张景岳注说:" 大肠与肺表里, 肺主气, 而津皆由气化, 故凡大肠之或泄或秘, 皆津所生之病, 而主在大肠也。

"张隐庵注说:" 大肠传导水谷, 变化精微, 故主所生津液, 病则津液竭而火热盛, 故为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诸症。

" 临床治疗身体及五官向外分泌不正常之津病,可取大肠经穴位。

" 临床治疗身体及五官向外分泌不正常之津病,可取大肠经穴位。

董氏竒穴「木穴」治疗目干、目多泪、鼻干、鼻多涕,甚至手汗多皆是手阳明大肠主津的应用。

六、问: 能说说您治疗网球肘的特效经验吗?
答: 网球肘即肱骨外上髁炎, 是一种常见多发病。

患者自觉患肢工作时肘外侧酸痛乏力, 持物受限, 用力握拳旋转( 如绞毛巾〉时加剧。

休息时减轻。

疼痛一般局限于肱骨外髁之背侧( 前臂挠侧) 。

疼痛逐渐加重, 可放射至前臂或肩背部。

夜痛较甚。

于肱骨外上髁附近可按到压痛点,当伸肘垂直持重或水平持重或前臂旋前用力时, 疼痛更为明显。

一般关节活动尚属正常。

中医学认为网球肘属于肘部伤筋, 属" 肘痹" 范围, 认为其系因肘部强力屈扭、劳动过极,使经气及筋膜受损, 气滞血瘀所致, 即所谓之「劳损」。

可因受寒而诱发。

可因受寒而诱发。

治疗期间患肢应尽量减少活动,避免手提重物。

治疗网球肘目前一般以阿是针法或隔姜灸最多。

我个人仍以远处取穴为主,疗效甚佳。

常用的一针特效穴位有:曲后、灵骨、手三里… 等。

这里介绍如下:
1 曲后( 后曲池)
【位置】: 屈肘拱胸, 当肘横纹外端凹陷处( 屈肘横纹头陷中) 为曲池,再沿纹头向后沿伸至骨前缘寄即是曲后穴。

【针法】: 取健侧穴贴骨进针,直刺一寸半。

针入后令病患伸屈活动肘部一二分钟。

针入后令病患伸屈活动肘部一二分钟。

留针三十分钟, 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 捻针时伸屈活动肘部。

【解析与经验】: 后曲池即曲池向肘骨尖沿伸至骨前缘贴骨进针,为本人临床自订之穴位,疗效极佳。

贴骨进针,此法相当于《内经》之《短刺》,《官针篇》说:「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近代研究有「骨膜传导」之说,骨膜富含神经及血管,针刺抵骨或贴骨,透过骨膜传导,治疗一些骨关节的疾病,效果甚佳。

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即属骨痹,后曲池穴贴骨进针治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效果极佳,数次可愈。

以左取右,一在求其平衡,一在能让病处活动,动引针气疗效更高。

治疗期间患肢应酌情减少活动,避免提拿重物。

2 灵骨
【位置】: 在手背姆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

【针法】: 取患侧穴位,握拳取穴,在姆指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第二掌骨接合处贴骨进针,直刺一寸半。

针入后令病患伸屈活动肘部一二分钟。

留针三十分钟,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捻针时活动
【解析与经验】: 灵骨穴贴骨进针则通肾应骨,贴骨进针,此法相当于《内经》之《短刺》,《官针篇》说:「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针刺贴骨,透过骨膜传导,治疗骨关节的疾病,效果甚佳。

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属骨痹,灵骨穴贴骨进针治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效果甚佳。

肱骨外上踝炎病灶基本上是在大肠经外缘。

取大肠经之同侧灵骨穴,能让病处活动方便,以便使用动气针法,若针对侧曲骨穴,再加针同侧之灵骨则灵骨,既系治疗又是牵引效果更强。

3 火腑海
【位置】: 在前臂火山穴后两寸,按之肉起,锐肉之端。

本穴在三焦经定位,翻手取
穴,则反而在背面桡侧,约当手三里穴处,握拳屈肘时,肱桡肌部呈凹陷处。

【针法】: 取健侧穴位,握拳屈肘取穴,直刺约1寸,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手法,强剌激,令病患伸屈活动肘部一二分钟。

留针三十分钟,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捻针时伸屈活动肘部。

留针三十分钟,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捻针时伸屈活动肘部。

【解析与经验】: 本穴约当手三里穴处,手三里为大肠经重要穴位,由于大肠经多气多血,调理气血作用极强,能疏风活络,针感尤强,善长经络病的治疗,本穴因经络循行之故,历代均推为治肩背痛及臂痛要穴( 见《通玄指要歌》《胜玉歌》《席弘赋》《杂病穴法歌》) 穴在锐肉之端,即筋肉特别隆起的肉,或可说是有" 分理" 的肉,古人对此悉以筋论,故治筋病甚好( 这些在我刚完成的高级董氏奇穴讲座中皆有详细解说,以后也会出书详论) ,又本穴在三焦经定位,亦能补肾治骨,故为治网球肘的特效针。

( 以上取之杨维杰著《一针疗法》)
按: 几天前( 十月十九日) 在洛杉矶举行的国际脑科学会,我也是主讲之一,最后答复提问时,有几位医生提问痛证的治疗,有人问到网球肘应该怎样治疗。

有位我的学生李姓医师于散场时回应该提问者( 也是李医师) ,叙述应用我的上述方法近期治疗五例网球肘,都于短期迅数痊愈,证明上述经验是非常实用的。

六、问: 能说说您治疗网球肘的特效经验吗?
答: 网球肘即肱骨外上髁炎, 是一种常见多发病。

患者自觉患肢工作时肘外侧酸痛乏力, 持物受限, 用力握拳旋转( 如绞毛巾〉时加剧。

休息时减轻。

疼痛一般局限于肱骨外髁之背侧( 前臂挠侧) 。

疼痛逐渐加重, 可放射至前臂或肩背部。

夜痛较甚。

于肱骨外上髁附近可按到压痛点,当伸肘垂直持重或水平持重或前臂旋前用力时, 疼痛更为明显。

一般关节活动尚属正常。

中医学认为网球肘属于肘部伤筋, 属" 肘痹" 范围, 认为其系因肘部强力屈扭、劳动过极,使经气及筋膜受损, 气滞血瘀所致, 即所谓之「劳损」。

可因受寒而诱发。

可因受寒而诱发。

治疗期间患肢应尽量减少活动,避免手提重物。

治疗网球肘目前一般以阿是针法或隔姜灸最多。

我个人仍以远处取穴为主,疗效甚佳。

常用的一针特效穴位有:曲后、灵骨、手三里… 等。

这里介绍如下:
1 曲后( 后曲池)
【位置】: 屈肘拱胸, 当肘横纹外端凹陷处( 屈肘横纹头陷中) 为曲池,再沿纹头向后沿伸至骨前缘寄即是曲后穴。

【针法】: 取健侧穴贴骨进针,直刺一寸半。

针入后令病患伸屈活动肘部一二分钟。

针入后令病患伸屈活动肘部一二分钟。

留针三十分钟, 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 捻针时伸屈活动肘部。

【解析与经验】: 后曲池即曲池向肘骨尖沿伸至骨前缘贴骨进针,为本人临床自订之穴位,疗效极佳。

贴骨进针,此法相当于《内经》之《短刺》,《官针篇》说:「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近代研究有「骨膜传导」之说,骨膜富含神经及血管,针刺抵骨或贴骨,透过骨膜传导,治疗一些骨关节的疾病,效果甚佳。

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即属骨痹,后曲池穴贴骨进针治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效果极佳,数次可愈。

以左取右,一在求其平衡,一在能让病处活动,动引针气疗效更高。

治疗期间患肢应酌情减少活动,避免提拿重物。

2 灵骨
【位置】: 在手背姆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

【针法】: 取患侧穴位,握拳取穴,在姆指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第二掌骨接合处贴骨
进针,直刺一寸半。

针入后令病患伸屈活动肘部一二分钟。

留针三十分钟,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捻针时活动
【解析与经验】: 灵骨穴贴骨进针则通肾应骨,贴骨进针,此法相当于《内经》之《短刺》,《官针篇》说:「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针刺贴骨,透过骨膜传导,治疗骨关节的疾病,效果甚佳。

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属骨痹,灵骨穴贴骨进针治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效果甚佳。

肱骨外上踝炎病灶基本上是在大肠经外缘。

取大肠经之同侧灵骨穴,能让病处活动方便,以便使用动气针法,若针对侧曲骨穴,再加针同侧之灵骨则灵骨,既系治疗又是牵引效果更强。

3 火腑海
【位置】: 在前臂火山穴后两寸,按之肉起,锐肉之端。

本穴在三焦经定位,翻手取穴,则反而在背面桡侧,约当手三里穴处,握拳屈肘时,肱桡肌部呈凹陷处。

【针法】: 取健侧穴位,握拳屈肘取穴,直刺约1寸,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手法,强剌激,令病患伸屈活动肘部一二分钟。

留针三十分钟,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捻针时伸屈活动肘部。

留针三十分钟,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捻针时伸屈活动肘部。

【解析与经验】: 本穴约当手三里穴处,手三里为大肠经重要穴位,由于大肠经多气多血,调理气血作用极强,能疏风活络,针感尤强,善长经络病的治疗,本穴因经络循行之故,历代均推为治肩背痛及臂痛要穴( 见《通玄指要歌》《胜玉歌》《席弘赋》《杂病穴法歌》) 穴在锐肉之端,即筋肉特别隆起的肉,或可说是有" 分理" 的肉,古人对此悉以筋论,故治筋病甚好( 这些在我刚完成的高级董氏奇穴讲座中皆有详细解说,以后也会出书详论) ,又本穴在三焦经定位,亦能补肾治骨,故为治网球肘的特效针。

( 以上取之杨维杰著《一针疗法》)
按: 几天前( 十月十九日) 在洛杉矶举行的国际脑科学会,我也是主讲之一,最后答复提问时,有几位医生提问痛证的治疗,有人问到网球肘应该怎样治疗。

有位我的学生李姓医师于散场时回应该提问者( 也是李医师) ,叙述应用我的上述方法近期治疗五例网球肘,都于短期迅数痊愈,证明上述经验是非常实用的。

六、问: 能说说您治疗网球肘的特效经验吗?
答: 网球肘即肱骨外上髁炎, 是一种常见多发病。

患者自觉患肢工作时肘外侧酸痛乏力, 持物受限, 用力握拳旋转( 如绞毛巾〉时加剧。

休息时减轻。

疼痛一般局限于肱骨外髁之背侧( 前臂挠侧) 。

疼痛逐渐加重, 可放射至前臂或肩背部。

夜痛较甚。

于肱骨外上髁附近可按到压痛点,当伸肘垂直持重或水平持重或前臂旋前用力时, 疼痛更为明显。

一般关节活动尚属正常。

中医学认为网球肘属于肘部伤筋, 属" 肘痹" 范围, 认为其系因肘部强力屈扭、劳动过极,使经气及筋膜受损, 气滞血瘀所致, 即所谓之「劳损」。

可因受寒而诱发。

可因受寒而诱发。

治疗期间患肢应尽量减少活动,避免手提重物。

治疗网球肘目前一般以阿是针法或隔姜灸最多。

我个人仍以远处取穴为主,疗效甚佳。

常用的一针特效穴位有:曲后、灵骨、手三里… 等。

这里介绍如下:
1 曲后( 后曲池)
【位置】: 屈肘拱胸, 当肘横纹外端凹陷处( 屈肘横纹头陷中) 为曲池,再沿纹头向后沿伸至骨前缘寄即是曲后穴。

【针法】: 取健侧穴贴骨进针,直刺一寸半。

针入后令病患伸屈活动肘部一二分钟。

针入后令病患伸屈活动肘部一二分钟。

留针三十分钟, 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 捻针时伸屈活动肘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