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临漳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临漳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有福利机构负责人抱怨,一到每年3月,每天就要接待数十个来此学习雷锋的工作单位,有的只是走走过场,参观参观,并不做什么实事,让人不胜其烦。
B . 莫言的小说首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
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C . 如今,这个刚刚加入NBA两年、拿着最低工资的“临时工”,却带领状态低迷的纽约尼克斯队连创佳绩,登上《时代》杂志封面,成了风靡一时的明星,而他的华裔身份,更让其在海峡两岸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D . 《红楼梦》中正值豆蔻年华的宝玉在温香软玉的包裹中,虽有着几分富家公子的任性,但作者着笔更多的还是他对女性的关注、尊重和更为深广的生命意识。
2. (2分)下列语句中加线字的音和义全对的一项是()
A . 胜负之数(shù运数),存亡之理,当(dàng适合)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 . 六国互丧(sāng灭亡),率(shuài全都)赂秦耶
C . 洎(zì等到)牧以谗(chán说别人的坏话)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 . 思厥(jué他的)先祖父,暴(bào暴露)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 (2分)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 下列语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食以草具
A . 大王来何操
B . 贪于财货
C . 不腆敝邑
D .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4. (2分) (2019高一上·哈尔滨月考)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氓》中"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总角”指六七岁的小孩。
B .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日入之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半夜。
C . “拙荆”是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荆”本为一种灌木,荆钗布裙为古代贫市人家妇女的穿着。
“拙荆”又作“山荆”“荆室”。
D . “令”含有美好之意,所以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对方的女儿为“令爱”;对方的父亲为“令尊”;对方的叔父为“令坦”。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5. (6分) (2019高一下·张家口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戏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戏剧文学是供舞台演出的脚本又称剧本,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
通常所说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
欣赏戏剧,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冲突是怎样形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完整的把握剧本的情节。
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看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
《雷雨》第二幕表现出多种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实际上是阶级之间的矛盾。
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属于下层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属于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主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同时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
欣赏戏剧,其次要把握戏剧语言。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
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第一,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
第二,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
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内心活动),像周萍打
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外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内部动作。
第三,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
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比如《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虽然顺着周的话语说“哦,好地方”,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欣赏戏剧,还要学会欣赏戏剧人物形象。
首先,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其次,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另外,还要随着剧情的发展,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交化。
因为,人物形象是在戏剧冲突的发展中通过戏剧语言来刻画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为人物性格所决定,同时又是为展示人物性格服务的。
因此,要完整地了解一个人物形象,还要弄清在冲突的发展过程中,这个人物形象有无变化,以及有哪些变化。
(1)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与“戏剧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戏剧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之类的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表现社会生活。
B . 戏剧文学是—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矛盾冲突,反映社会现实。
C . 戏剧文学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也就是演员进行舞台表演所使用的剧本。
D . 我们中学生所要进行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欣赏内容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人物形象等。
(2)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语言”的分析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人物语言包括对白、独白、旁白三大类,这样的语言可以用来表现戏剧冲突,直接展示戏剧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B . 剧作家主要通过舞台说明来塑造人物性格,展现戏剧的情节,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C . 《雷雨》中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内部动作性;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系外部动作性。
D . 戏剧中的潜台词,一般是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较为丰富的内容,能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欣赏戏剧,了解戏剧冲突尤为重要,包括冲突形成的原因与过程,冲突的性质,从而完整的把握剧本的情节。
B . 戏剧冲突主要有三大要素,一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二是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三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C . 戏剧中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D . 欣赏戏剧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其次,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最后,还要注意人物的语言。
6. (9分) (2020高一上·牡丹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隶变”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起点,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汉字形态逐渐由线条圆转、“依类象形”的篆书,转向点画顿挫、笔性丰富、渐趋平直的隶书,变得更容易辨识。
一般认为,隶变始于秦国文字,是俗体流行所推动的结果。
然而,隶变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我认为,从战国楚简中亦可追寻到部分“隶变”的踪迹以及书法艺术的自觉演变。
学界曾有观点认为,在秦朝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后,楚文或毁于秦火,或葬于地下。
楚文的消失似乎显得顺理成章,但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
“书同文”所统一的主要是公文用语和用字规范,六国多样化的书写习惯是难以同一的,因此楚文的融合、转化、演进具备一定可能性。
从现有文献、文物来看,楚简的书体、字体和笔法形态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具备了毛笔书写、多面出锋、用墨自然、笔性灵动、点画多样、提按顿挫、平直折转等书法艺术元素。
这些包含篆、草、隶、楷、行点画的楚简文字,极富人文笔性,其点画的多样性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书法艺术母体。
楚国简帛文字的多样性亦造就了不同书风,各个篇目,自成系统。
仅以部分郭店楚墓竹简为例,《唐虞之道》温润静穆、淳朴内敛;《尊德义》苍茫奔放、起伏跌宕;《老子·甲》整齐严谨、雅致精微。
关于楚帛文字,郭沫若先生认为:“体式简略,形态扁平,接近于后代的隶书。
”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也认为:“如果秦没有统一全中国,六国文字的俗体迟早也是会演变成类似隶书的新字体的。
”可以推断,至少在楚国简帛文字中可能存在与隶变相似的形变现象,楚文字书法艺术的“今文”趋势,不仅彰显了其笔理墨妙,更蕴含着一种自觉的人文精神。
对于隶变的探讨,离不开关于书法正体和俗体问题的研究。
《说文解字·序》有“著于竹帛谓之书”。
王国维指出:“掌文书者亦皆谓之史,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
”这些“掌文书者”均为诸侯国史官,而不像汉代简牍更多来自佣书和刀笔小吏,他们抄写大量经典所使用的应为官方通行文字。
在古文向今文转化的探索和自然演化中,各诸侯国史官“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文字中凝结着各自的人文特质,使得多种新形体出现。
这些形体均可视作汉字形体正常演化的产物。
所以,我认为“隶变”是在大量古书经典的创作、研究、传抄中发生
的,所谓俗体的推动仅是促成汉字形体演变的动因之一。
追寻隶变之踪,可以一窥中国书法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体味汉字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更加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选自孟鸿声《追寻隶书演变之踪》,《人民日报》2019年5月1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隶变是指汉字形态逐渐由线条圆转、笔性丰富的篆书,转向点画顿挫、渐趋平直的隶书。
B . 作者认为,“书同文”后,楚文或毁于秦火,或葬于地下,其消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C . 作者以郭店楚墓竹简为例,说明楚国简帛文字的多样性造就了不同书风,并且白成系统。
D . 汉字隶变的主要原因是各诸侯国史官们的探索与自然演化,次要原因是汉字俗体的推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在第一段一反学界关于汉字隶变源起的一般观点,认为从战国楚简中亦可追寻到隶变的踪迹及书法艺术的自觉演变。
B . 从论证方式看,第二段破立结合,先破后立,阐明在“书同文”的背景下,楚文的融合、转化、演进具备一定的可能性。
C . 第三、四段从现有文物、文献的考证研究和书法正俗两体在隶变中的作用两个角度,阐述了汉字在隶变中彰显的人文精神。
D . 结论部分说明追寻汉字隶变之踪对于了解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体味汉字蕴含的人文精神、理解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楚简帛文字中亦包含了丰富多样的书法艺术元素,彰显了其笔理墨妙,也蕴含着一种自觉的人文精神。
B . 依据战国楚简书体、字体、笔法形态的多样性特征、书法艺术元素和人文笔性等,可追寻到部分“隶变”的踪迹。
C . 汉代简牍大多来自佣书和刀笔小吏之手,使用相对统一的俗体汉字来书写,因为缺少创作、研究而失去人
文特质。
D . 中国书法有一个逐步走向自觉的过程,如隶变,这个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而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7. (12分) (2017高二上·南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请在你的时光里等我
郑传敏
妞儿第一次见若兰时只是闭着眼咧着嘴哭,哭得脸儿皱成了核桃。
若兰用一根手指伸向那挥舞着的小鸡爪,妞儿紧紧抓住,竟止住了哭声。
那时若兰47岁,妞儿出生一小时。
妞儿满月时,小脸儿慢慢地鼓起来,撑开了核桃皮,成了粉嫩粉嫩的小人儿一个。
若兰扒在摇篮边,看不够那小模样。
看不够的还有远在百里之外的三娘娘。
三娘娘四个儿子,做梦都在想闺女。
于是,三娘娘硬是死缠硬磨要把妞儿抱回家。
妞儿的父亲有些心动:五个儿子,三个女儿就够他操心的了,这第九个整日哇哇哭的小肉团儿让他心烦。
但若兰不松口,若兰不松口谁也抱不走妞儿。
照说妞儿应该感谢若兰,可妞儿连若兰的模样都不记得了。
会跳绳的妞儿怎么也想不起若兰年轻时的样子,就一边跳绳一边喊:“若兰若兰……,你年轻时啥样子……?”“就这样子啊!”妞儿仔细瞅瞅埋头梆梆梆剁猪菜的若兰:瘦长脸,齐耳短发,灰褂子。
妞儿觉得若兰好像一直就是这个样子,好像又不是。
玩一会儿,不由得又喊:“若兰若兰——,你年轻时啥样子——?”“就这样子啊!”妞儿7岁,若兰54岁。
可是,妞儿知道大姐年轻时的样子。
30岁的大姐领走了10岁的妞儿,让妞儿和自己的三个孩子一起上学。
百里外的小镇,有许多有趣事儿,妞儿和三个一挨肩的外甥外甥女沉浸其中。
晚上,四个孩子一张床,妞儿比外甥大10个月,不会客气。
“妈——,小姨踢我!”外甥哭叫。
“姐——,他掐我!”妞儿告状。
房间里每晚都要闹腾好久。
这样有趣而喧腾的日子过得飞快,一年一晃而过。
妞儿回到家,感觉若兰有些怪:那痴痴的目光让妞儿分外的不自在。
哥哥姐姐告诉妞儿,若兰想妞儿想得走不动路,见到与妞儿同龄的小孩就掉眼泪,还大病了一场。
妞儿很是奇怪:若兰怎么了?妞儿不是好好的吗?
妞儿上初中了。
渐渐觉出了自己的吃亏,心里不平衡起来,找若兰理论:“不行!你多照顾了大姐姐20年。
你不能偏心,你照顾大姐姐多少年,也要照顾我多少年。
你不准死咧!”这样的账时常算,若兰时常应:“好好好!”
若兰信守承诺,一直照顾着妞儿,但却渐渐地老了,妞儿便不喜欢和若兰一起逛街了。
她们一起的时候妞儿三步两步就窜出去老远,回头耐着性子等若兰,等急了就扯着嗓子喊:“若兰,快点啊——”若兰急急地赶到,笑喘着分辩:“你看,我赶得上妞儿呢!”妞儿数落:“你和大姐她们一起时多有劲!临到我,连路都走不动了,偏心!”
若兰确实偏心,偏心妞儿。
姐姐们相继出嫁了,五个哥哥无视妞儿的高中生身份,照样拿妞儿当小玩意儿,没事就逗着玩儿,比赛谁最先能把妞儿气哭。
比赛的时间常常在吃饭时间,全家齐集一堂,正是比试本领的好时机。
五哥开头,四哥接下句,三哥拓展,二哥挖掘。
常常是大哥还没来得及总结,妞儿就转身进了屋,眼泪一掉,饭就不会吃了。
谁让妞儿是个认真的人呢!若兰总把哥哥们骂得狗血喷头,又拿出好吃的哄妞儿。
谁让妞儿是个较真的人呢!
初二时一群女孩儿送别一位好友,难舍情谊,定下五年之约的鸿鹄盟。
五年后,读大二的妞儿千里迢迢地赶回家。
得知原委,全家齐声制止,说根本不会有人记得什么“鸿鹄盟”,只有像妞儿这么幼稚的人才会当真。
妞儿不信,依约赶赴那片青山碧水旁的秀竹林。
她在竹林边那个古朴的石滚上坐等了整整一天,不见一个人影。
妞儿想了一天的心事,流了许多泪,发了许多恨:“这次我回家,要有谁敢笑话我一句,我就一辈子一辈子不再回家。
”硬着头皮回到家,哥哥们竟然出奇地体贴,全然没有往日的尖酸刻薄。
妞儿松下一口气。
这口气直到妞儿结婚后,才知道是若兰帮她松下的。
若兰一直是偏心的,偏心妞儿。
在妞儿生下自己的女儿朵朵时,豁然明确了这点。
小时候一些不甚清晰的琐碎的细节,便温暖地浮上心头。
若兰放牛时带回来的一枝山红豆,割稻回家掏出的一把野山楂……鲜红地在眼前闪耀。
这年妞儿23岁,若兰70岁。
妞儿还清晰地记得带着5岁的朵朵去看若兰,若兰摸出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
朵朵嚷着要,若兰拿出一个小的递给朵朵:“小人儿吃小的,大人吃大的。
”把大红苹果塞给妞儿,生怕朵朵来抢似的。
若兰、妞儿、朵朵去逛街,妞儿搀着若兰慢慢地走,朵朵蹦跳着在前面催:“姥姥——,走快点——”这年妞儿28岁,若兰75岁。
一日,妞儿从梦中哭醒,丈夫抚慰了很久,妞儿才忍住悲痛,说出一句话:“我梦见若兰不在了。
”小时候一直和若兰斤斤计较:不准老,不准死。
可若兰还是越来越老了,妞儿从不敢去想没有了若兰她该怎么办。
写这篇文章时,妞儿37岁,若兰84岁。
妞儿就是我,若兰是我的母亲。
母亲!请在你的时光里等我啊!今生不离不弃。
(节选自《雪莲》2011年第1期)
(1)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欣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本文叙述了一个亲情绵绵的故事,以外貌、语言和心理描写为主,展现了众多人物形象,给读者带来了美好而感伤的情愫。
B . 已是八个孩子母亲的若兰在47岁时生下了妞儿,这最小的女儿险些被送人,对妞儿的歉疚使得若兰对妞儿格外娇惯,甚至常常没有原则。
C . 妞儿知道大姐年轻时的样子,不知道若兰年轻时的样子,巨大的年龄差距造成了很深的代沟,使妞儿始终没能认真思考过若兰的母爱。
D . 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方法描写妞儿,如妞儿在大二时千里迢迢赶回家乡,赶赴与好友的“鸿鹄盟”,表现了妞儿单纯执着的性格特点。
(2)文中两次写到“逛街”,情形有一些不同,但其包含的情感内涵却又有相同之处。
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题目“请在你的时光里等我”含义丰富,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8. (11分) (2019高一上·大庆月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
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
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
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
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
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
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
”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
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
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
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
秦时已并天下。
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
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
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
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释】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 .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 .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 .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足下,敬词。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
《战国策•秦策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
B . 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面傲慢后面恭敬的表现。
《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C . 剖符,符,凭信。
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
《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 . 北面,面北,面向北。
指臣服于人。
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陆贾极具政治才干。
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 . 陆贾游说技巧高超。
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C . 尉佗亦能审时度势。
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 . 尉佗自傲自大。
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②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9. (7分) (2016高二上·六安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①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原州,相当今甘肃镇原及宁夏固原东部地,属当时的边疆地区。
从事,州郡长官的佐吏。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景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4分)
10. (4分) (2019高二下·定陶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苏辙担心自己被埋没,所以毅然离开家乡,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
(2)《李凭箜篌引》中通过比喻、拟人写出乐声各种变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