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长征胜利万岁+》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胜利万岁》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回忆录相关的文学常识,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把握这篇回忆录的行文思路与线索。

3.把握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探究其中的艺术手法。

4.学习不畏艰苦、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传承革命文化。

学习重难点:
1.理解作品内涵,归纳内容要点,把握这篇回忆录的行文思路与线索。

2. 把握本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对于长征胜利所产生的自豪与喜悦之情。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读准字音
跋(bá)涉追剿(jiǎo)娄(lóu)山千钧雷霆(tíng)寒暄(xuān)寒噤(jìn)
喧(xuān)哗禁(jìn)止
渲(xuàn)染衣襟(jīn)
2.解释词语
万水千山:很多的山和水。

形容路途遥远险阻。

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互诉衷肠: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大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恨之入骨:意思是恨到骨头里去。

形容痛恨到极点。

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

多用来形容仇恨得到消除。

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

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运筹帷幄: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泛指筹划决策。

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落下;形容连续不断。

二、资料链接
1.识作者
杨成武(别名:杨能俊,1914—2004),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中共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杨成武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929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革命战争年代,他智勇双全,能征善战,功勋卓著。

建国以后,他长期担任我军高级领导职务,历任副总参谋长、常务副总参谋长、第一副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委员、军委办公会议成员、军委副秘书长、代总参谋长、军委常委等职,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等荣誉。

为推进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保卫我国领土、领空、领海安全,为加强总参谋部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探背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后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

7月,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

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地区同红2、红6军团会合。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坚强意志。

3.知文体
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价值。

它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是全面研究断代史、学术成果不可缺少的资料之一。

回忆录的写法,可
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写一个侧面。

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

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

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地叙述。

《长征胜利万岁》是一篇回忆录,也是一篇语言通俗易懂、叙事结构清晰的叙事性散文。

语言通俗易懂主要体现在文章很少使用修饰语和修辞手法,多用口语、白话,甚至直接引用毛主席的讲话,直接抒情,朴实无华。

叙事结构清晰主要体现在整篇文章都围绕着时间和地点这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按照时间和地点的变换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三、文本研读
(一)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以长征为背景,主要记叙了红军在吴起镇歼灭敌人追兵并消灭反动民团后前往陕北甘泉,最终胜利会师的故事;并回忆了在吴起镇附近召开的中共全军干部会议。

本文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的喜悦与自豪之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二)文脉梳理
抵达吴起镇
长征胜利会师歼灭追兵
消灭反动民团
长征胜利万岁胜利会师
偶遇邓小平同志
参加全军干部会议
全军干部会议召开
(三)文本探究
1.《长征胜利万岁》作者是如何利用不同的行文节奏来表现吴起镇战役场景的?
针对不同的场景,作者的文字表达节奏有缓有急。

对伏击场景的描写,行文节奏是比较缓慢的。

从天气写起,写一路所见兄弟部队的状况,写川道里冒起的尘土,写望远镜中看到的景象,写了伏击战士的状态和心情,写了自己的习惯性动作。

对伏击场景的描写放缓节奏,引领读者进入曾经发生的场景,更为真切地感受到红军战士们对战斗的期待,对指令的信服,对敌人的蔑视。

对战争场景的描写是快节奏的。

武器吼叫,伏兵出击,紧接着就是敌军人仰马翻的溃势。

从下文蒋介石的密电中要求对红军“相机包围,予以歼灭”,结果却是红军“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

用快节奏的战争描写,感受到敌人的快速溃败,突出了指挥官对战局的精准把握,和红军战士作战的协同一致。

2.《长征胜利万岁》中有不少议论抒情的句子,试举出两例并加以赏析。

示例一: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字啊,见了她,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

可不是,自从去年离开瑞金、于都河,无论在巍巍的雪山上,还是在茫茫的草地上,不管是在怎样艰难的日子里我们都惦念苏维埃。

赏析:这段写作者到达吴起镇后看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的感慨。

长征途中历经艰难,但是红军战士们始终惦念苏维埃,写出了战士们坚定的信念,也指明了长征胜利的原因。

示例二:你们——党的领导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红军的胜利,不知疲倦地操劳着,全都消瘦了,花去了多少心血啊!你们在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运筹帷幄,把我们从一个胜利引向一个新的胜利,是多么不易啊!要说辛苦,你们最辛苦了!
赏析:这段写作者去参加全军干部会议听到毛主席“同志们,辛苦了!”的问候时的感慨。

毛主席等党的领导人为了革命不知疲倦地操劳,这一点全体官兵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

这段话写出了以作者为代表的红军官兵对党的领导人的爱戴之情,也说明了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

3.《长征胜利万岁》在引用毛泽东的讲话中,一一罗列的长征走过的山川河流与地区名称是否可以用“路途之遥,山川之险”代替?
示例:我认为不能代替。

毛泽东同志将事物一一列举,并不是在单一层面上重复,而是多角度地审视事物。

细看“从瑞金算起”这段话。

首先是时间,列举长征中战斗、休息、行军分别所占的时日,得出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行军的结论,紧扣“征”字。

然后是地点,列举了经过十一个省份,二万五千里的路程,点明“长”字。

还有翻过的七座山脉,渡过十二条江河,经过五六个兄弟民族地区等等。

很多著名战役就是发生在这些山山水水中,这些山山水水,本身已经是天然的屏障,再加上国民党设置的关卡,驻守的部队……长征的困难险阻可想而知。

所以,在此处对它们的一一罗列,不仅仅是路途的长远,更多的是饱含着路途的艰险、困难。

从表达方面看,词句有它的节奏,罗列就是在把节奏放缓,用停顿将所叙述的对象隔开,强调这些事物。

随着语言上的逐一表述,长征中与之关联的一幕幕也在听众面前展开,艰难和苦痛,胜利与喜悦,诸多情绪被一一唤醒,自然得出长征是“空前伟大的远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这一结论,这是概述无法达到的效果。

4.本文中的邓小平是什么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特点的?
(1)形象:文中的邓小平是一个爱护战士、平易近人的首长。

(2)正面描写:
①场面描写: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描写了欢乐热烈的场面。

②动作描写: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③心理描写:如“我们都很高兴”,“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直接写出了战士们的情感和心情。

④细节描写:如“毛主席说到这里略略停顿了一下”,“他扳着手指说……”等,写出了在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每一个细节都不想错过的高度集中。

⑤语言描写:如与邓小平同志的对话,以及毛主席的宣讲。

侧面描写:
如“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灿烂的阳光”侧面烘托出指战员喜悦的心情。

5.这篇文章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①坚强乐观,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

经历了艰难的长途跋涉,终于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战士们沸腾欢呼,兴奋激动;在全军干部会议上,作者听了毛主席的讲话,更加明确了革命目标,对胜利充满信心。

②不怕牺牲,勇敢战斗。

在吴起镇战斗中,尽管战士们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奋不顾身地投入战斗,并且取得了胜利。

③亲民爱民,也深受百姓爱戴。

工农红军打掉了地主豪绅的反动民团,老百姓欢天喜地慰问红军,可以看出红军的威信。

④遵守军纪,服从指挥。

尽管经历了艰难的长征,红军官兵还是列队进入吴起镇;在战斗中,听从统一指挥,歼灭敌军。

6.如何理解毛主席“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和在当时的意义。

①毛主席对长征的总结和评价,使文章从上文写红军指战员对长征胜利的激动和兴奋,上升到对长征胜利的理性认识层面,使文章内容的深入与推进,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

同时,以长征的史无前例、长征的伟大和长征精神,为节选部分的标题“长征胜利万岁”做了一个必要有力的注脚,“长征胜利万岁”绝不仅仅是一种激情之下的
表达,而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长征这一壮举的高度赞扬,是对长征胜利的一种源于理想信念的热情欢呼。

②毛主席这句话使红军指战员的革命信念更加坚定,激发了红军指战员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这句话告诉红军指战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开创的是一次史无前列的伟大事业,这是一个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事业,是一个必定走向胜利的事业。

在当时红军长征损失巨大,革命力量锐减的情况下,有利于及时打消有可能在一些人心里产生的消极悲观情绪,使红军指战员认识到共产党和红军力量的伟大,认识到所从事的事业的伟大,看到革命的光明前途,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革命胜利的信心。

四、技法点拨
回忆录的写作特点
1.精于剪裁,详略得当,注重实录。

在《长征胜利万岁》中,作者一方面能够围绕本章节的核心内容“长征胜利”组织材料,另一方面,作者遵循注重实录的原则,对自己没有亲身经历的事件大胆取舍,保证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严谨性。

比如,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机关的同志到达吴起镇这一事件,虽然也能够很好地表现红军长征胜利,但由于作者所在的红四团是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先于主力部队到达,对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的情形或许不是十分清楚,于是就一笔带过。

同样,对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消灭盘踞在千佛山的一股反动民团,作者因为没有亲历,也只是一笔带过。

而在《大战中的插曲》中,文章仅交代了“拯救”的梗概和聂荣臻与日本小女孩相处的若干细节,如“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大一点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等,而将两个小女孩在指挥所生活的几天里的许多事情省略掉,从而使故事有梗概,有细节,又不至于显得过于烦琐,节省了篇幅,也为文中的议论留下了空间。

2.用小题材来反映大道理。

在《大战中的插曲》中所叙述的“八路军拯救两个日本小女孩”事件,与百团大战“炮轰鸣、刀光剑影”的背景相比,是一件“小事”。

本文以这件“小事”,表现了八路军将士坚守的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反映了中日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等宏大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