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提分练习】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七单元二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教案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韩非子及《韩非子》,学习和归纳重点字音词汇。
2、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3、感悟韩非子寓言故事所揭示的哲理,体悟其对社会人生洞察和思考之深。
【教学重难点】
归纳掌握课文重点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堤溃蚁穴,价重连城,滥竽充数,老马识途,买椟还珠,自相矛盾;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汗马功劳、华而不实、路不拾遗……这些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教会我们洞察社会人生,思考世间万象的真谛。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去重温那些经典的寓言故事吧,一起分享韩非子的《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二、韩非子及其思想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中部和山西东南部)人,法家、思想家、诸子散文代表作家之一。
荀况的学生。
因多次向韩王建议变法图强,不被采纳;又因“为人口吃,不能道说”,便发愤写作,有著述十余万言。
其书传到秦国,秦王嬴政(即秦始皇)见而爱之,以不见其人为平生恨事。
后出使秦国而被留于秦;不久遭李斯诬陷致死。
他继承并发展了荀况的法术思想,吸取了前辈法家的学说,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封建君主统治术,即高度集中权力,制度和依据法律,使用权术来统治国家;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和进取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对于文艺,十分强调“功用”标准,以能否对“法治”起作用来衡量作品的好坏;重内容,不重形式。
其“画犬马难,画鬼魅易”的论画名言,含有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因素。
现存《韩非子》五十篇,个别篇目为后人增附或由他书窜入。
《五蠹》《孤愤》《说难》为其代表作。
其作品风格峻峭犀利,论理精细周密,不发空言;常以简
短风趣的寓言故事,阐述抽象的道理,颇为生动、形象,对后世政论文体的写作和发展均有影响。
《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削足适履》等篇,为人传诵至今。
三、熟读课文
1、一读课文,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
2、二读课文
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⑵教师指导归纳重点文言知识。
通假字
⑴鱣似蛇。
(“鱣”通“ 鳝”)
⑵而亡其富之涯乎。
(“亡”通“忘”)
⑶曩者使女狗白而往。
(“女”通“汝”)
一词多义
太宰因弗复见也。
(连词,“于是”,“就”)
因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
(介词,“趁机”)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介词,“通过)
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代词,“他的”)
其虽远越,其可以安乎?(副词,“难道”)
绍绩昧醉寐而之其裘。
(代词,“自己”)
鲁患其不救乎?(副词,“恐怕”)
特殊句式
⑴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
判断句
⑵焉往而不美。
宾语前置
⑶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
状语后置
⑷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
被动句
四、自由熟读课文内容
五、理解故事内涵
1、课文讲述了哪些寓言故事,分别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课前布置问题,并将学生分成14小组,轮流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对故事深刻含义的理解和阐释。
同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质疑,老师指正)
明确:⑴“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子圉只知道孔子比自己强,可是没有料想到孔子比自己强这么多,不知道在第三者眼中自己和孔子比较会差这么多。
他“见孔子”只是想讨好和立功,却并不想孔子远远超越自己,威胁到自己的声名地位。
商太宰也是这么想的,经子圉点破之后坚定了不见孔子的决心。
揭示人性的丑恶主要指嫉贤妒能,不顾公义。
⑵“子胥脱珠” 讲的道理是关键时刻,人往往出于生存的渴望而迸发出巨大的智慧力量,借助于机敏灵巧的机智摆脱困境。
⑶“庆封走越” 这个故事反映的道理主要是,一个人想要远祸全身只有洗心革面才是根本之道,一味地逃避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仅从“行”上考虑“避难”是治标,从“心”上改弦易辙才是“治本”之策。
⑷“绍绩昧巧谏宋君” 在于劝谏国君凡事节“度”的。
传达给当政者一个理念:一味酒池肉林,荒淫无度,必亡天下。
连酒都可以亡国,其他声色犬马,各种诱惑多了去了。
韩非只不过是拿酒说事而已。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玩物丧志”。
⑸“远水不救近火” 它的寓意很清楚,是指在外交关系中,一定要注重搞好近邻的关系,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不应该舍近求远。
人们做事情应该有长远打算,不应该只顾眼前利益。
还可以概括为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人们要分清各种事物之间的利害关系,辩证关系,关注各个因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建立战略眼光,这样决策才不会目光短浅。
世界是矛盾的,事物是复杂的,但事物之间又有机联系在一起。
人们只有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够正确处理问题。
⑹“卫君论剑。
” 一个人对别的人行为动机要做清醒分析、准确判断。
“从他人做事是基于‘义’还是基于‘利’的前提考虑”。
⑺“见微知萌”这个故事的寓意是,看到事情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
它告诉我们要善于从生活的细节中,从事物微小的方面及时发现问题,看到了事物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类似的成语还有:叶落知秋、见微知著、睹微知著。
⑻“鲁人徙越”。
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盲目求新而脱离了这种条件,会使自己走上死胡同。
⑼“毁树容易种树难”。
它的寓意是进行破坏容易,而进行建设就困难得多。
研读这则材料,发现惠子劝诫陈轸“必善左右”,不能仅仅“贵于魏王”。
说明寓意中含有人应该搞好同事关系,注意和睦群众,不能光走上层路线。
人际关系是一个复杂有机的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快速性变化性。
人,生于社会,长于群体之中,离不开对这个人际关系系统的依存和建设。
任何人不尊重甚至破坏这个系统的运行和生存法则都会付出沉重代价的。
请同学们注意放开眼界看事物,不要仅局限于小的集体,只注重眼前与当下。
⑽“杨子论美” 在生活中人们只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行贤”就可以了,不要去想评价的事,更不要自我夸耀沾沾自喜。
因为评价永远是他人做的更客观、更公正。
⑾“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它讽剌的是在利益驱动面前,人们可以变得胆大无比。
在追逐利益的时候,有的人失去了平时判断是非的标准,有的人失去了固有的价值观。
⑿“杨布打狗”。
它的寓意是人们要善于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里跳出来。
这则材料也有讽刺狗的意思。
或者借狗不识人讽刺有的人看问题只看表面现象,或被表面假象所迷惑,不重内在实质,结果闹出笑话。
⒀“知足之足”。
它寓意深刻,讨论的是二个永恒话题,一个关于财富,一个关于满足。
故事合二为一,表达出追求无止境,一切满足皆自于心的观点。
尤其对今天人们形成正确的财富观有指导意义。
⒁“三虱食彘”。
它讽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能从近处看到自己跟别人有利益冲突,而不能从远处看到自己跟别人有共同利益,更不能认识到这共同利益往往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所以总跟虱子一样争来争去。
客观事物往往是有机联系的,这则故事的寓意和“远水不救近火”是一样的。
2、韩非子的故事让我们在看问题办事情上有了哪些启发?
透过字面看本质,意在文后;分析问题,对待事物时候要头脑清醒,冷静客观,不为小利和假象所迷惑;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该注意全面、发展和辩证,要普遍联系,关注细节,修养心性;用矛盾论的方法分析问题方法。
六、课堂小结
韩非子的故事给人启迪,发人深思,这十几个故事都是可以作为作文材料的:可以在说理的时候,恰当地引用它们,使说理形象生动,为文章增色添彩;可以作为材料作文的材料用。
所以既要熟悉它们,记住它们,储备为作文素材,还要把它们作为思维训练的材料,进行多角度作文思维训练。
四、作业布置
完成《名师一号》双基限时练(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