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秋天》教案设计(盛夏蒲公英制作)
何其芳秋天教案

何其芳秋天教案一、教学内容1.《何其芳秋天》的基本情节2.秋天的色彩特征3.何其芳秋天的意义二、教学目标1. 阅读《何其芳秋天》,理解秋天的色彩特征;2. 体会何其芳针对秋天的深刻意义。
三、教学重点1. 掌握何其芳秋天的基本情节;2. 理解何其芳秋天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1. 适当的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可以教导学生理解文本;2. 一份简单的讨论话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表达;3. 一些有关秋天的图片,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
五、教学过程(一)活动一:介绍《何其芳秋天》1. 分析文本:阅读文本,了解基本情节;2. 回答问题:问答环节,学生回答一些有关何其芳秋天的问题;3. 合作探究:结对探究,两个学生一起讨论何其芳秋天的内涵;4. 总结收尾:总结归纳,与学生共同总结部分重点讨论点。
(二)活动二:展示秋天的色彩1. 了解秋天:欣赏视频,出示一些秋天的影像;2. 秋天传达:研究图片,给学生展示有关秋天的图片;3. 激发讨论:开展讨论,围绕秋天的色彩,引出学生的讨论;4. 加深印象:收尾反思,让学生就秋天的色彩进行深入的反思思考。
(三)活动三:体会何其芳秋天的意义1. 设置话题:讨论话题,出示一份有关何其芳秋天的讨论话题;2. 展开讨论:组内话题,分组形式,学生小组内细致讨论并畅所欲言;3. 情境体验: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何其芳针对秋天的深刻意义;4. 结果总结:结果总结,让学生根据自身讨论情况总结重在观点,找出结论。
六、教学评价1. 运用问答式的互动,结合图片,激发学生对《何其芳秋天》的理解;2. 根据讨论内容,引出何其芳秋天的意义;3. 针对话题,组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思维讨论;4. 体验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秋天的感受;5. 结果总结,让学生总结何其芳秋天的意义。
秋日私语何其芳《秋》教学设计

秋日私语——何其芳《秋天》【教材分析】《秋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画面清静,悠远,朦胧。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指导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首先从感知诗歌美的情感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想象美的图景,体验美的意境,表达美的感受,最终达到培养美的情趣的目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课文,感知内容;赏析诗文,感悟生活;诗文积累,写作练习。
2、过程与方法:说秋、读秋、赏秋、写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和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教学重、难点】重点:感知诗歌内容。
难点: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MP3播放器【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单元回顾,诗情导入——说秋本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主要采用的是写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用ABCC式的叠词填空:(多媒体显示)朱自清领着我们走过了的“春天”,梁衡让我们体验到了的“夏感”,老舍也带着我们领略到了并非的“济南的冬天”的那一份温晴。
(学生自由畅谈)教师问:1、一年四季缺少了哪个季节的拼图?2、用“秋是笔下的”的句式来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古之文人墨客笔下的秋是什么样子的。
(多媒体出示)秋天,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
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
(板书课题)二、朗读诗歌,体验美情——初读秋1、学生试读,体验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
秋天(何其芳)教案

秋天(何其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秋天》。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和分析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秋天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秋天》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
3.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诗歌《秋天》。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何其芳及其作品《秋天》。
(2)学生齐读诗歌《秋天》。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a. 诗歌《秋天》描绘了哪些景色?b.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和总结。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秋天》,分析其艺术特色。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秋天》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6. 作业布置(1)学生课后背诵诗歌《秋天》。
7. 板书设计秋天(何其芳)主题:丰收、收获、美好情感:热爱、赞美、向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艺术特色:意象丰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提供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如《秋日》(辛弃疾)、《秋夜》(鲁迅)等,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诗人对秋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 写作练习(1)学生以“秋天”为主题,进行自由写作,可以是一段话、一篇文章或者一首小诗。
(2)学生互相交流写作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秋天教案何其芳

《秋天》教案何其芳铅山二中徐彦一、教学目标二、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三、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四、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五、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四、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五、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六、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四、教学设计(一)整体感悟①导人新课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板书课题)②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二)研读与赏析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
(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
说说为什么喜欢。
七上第十四课《秋天》教学设计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3、教师提问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朗读教学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情境导入
教师: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惋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感受古人写秋的意蕴和文采,积累相关的句子。
引入新课
感受秋天。
自主学习
教师要求:
标注生字词
学生自主完成:
标注读音
勾画注释并记忆
排除字词障碍
朗读感知
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农家丰收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4、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朗读之后,学生读提示,思考: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1)找出优美的语句。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3)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3、用三言两语描写身边的秋色,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秋天(何其芳)教案

《秋天》(何其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秋天》。
(2)理解诗歌《秋天》的主题,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3)了解作者何其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象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情感和审美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时光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秋天》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
(3)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2)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象美。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时光的积极情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4. 运用欣赏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象美。
5.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写作等实践活动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秋天》的朗读录音。
(2)作者何其芳的生平介绍及创作背景资料。
(3)相关诗歌鉴赏的理论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秋天》。
(2)查阅作者何其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秋天》的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音韵。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提问:“秋天”这个季节给你带来了哪些印象和感受?2. 学习诗歌内容(1)学生自读诗歌《秋天》,感受诗歌的意境。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落叶”、“秋虫”、“田野”等。
(3)讨论诗歌的主题,提问:诗歌《秋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欣赏诗歌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象美(1)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情感、意象等方面欣赏诗歌的美。
何其芳《秋天》优质教学设计

何其芳《秋天》优质教学设计何其芳《秋天》优质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何其芳《秋天》优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
《秋天》绘写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用精辟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意味深长。
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三幅画面组合成的流动又整合的诗意氛围。
2、联想想像法。
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全诗以“秋”为线,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每一句诗都是一幅诗意的画面,学生通过对意象及组合的想像联想,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比较阅读法。
将狄金森的《秋景》与课文就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的共同处比较鉴赏,使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 CAI 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磁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指导诵读全诗,品析诗歌语言,感悟浸蕴着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背景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突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更是洋溢着欢乐的季节)提及秋天,我们会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
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1教学思想《秋天》是何其芳于三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诗人用情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组合成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秋天意象,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美学教科书,一部优美的文学画卷,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而,借助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上一堂美学课,上一堂文学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同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教师也不宜对它分析得过细。
所以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由课文这一素材,我大胆地设计了半节课的拓展训练,我想体现的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整体感知与深入探究的结合,从书本向生活,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中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想象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尝过中秋的月饼,赏过重阳的菊花,我们又迎来了一场场凉丝丝的秋雨。
同学们当中有谁喜欢秋天这个季节,能说说为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是的,很多人都喜爱秋天,爱它的天高云淡,爱它的四野飘香,爱它的霜色洁白,也爱它的叠翠流金……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一起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秋的风采,倾听秋的诉说。
【设计说明】说秋,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初步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入本课内容。
二、感知课文1.师配乐诵读诗歌,生一边听读一边欣赏大屏幕展示的一幅幅秋景。
【设计说明】赏秋,旨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感受美的意境、语言、旋律、情感,得到美的陶冶。
何其芳《秋天》教案

何其芳《秋天》教案教案标题:《秋天》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何其芳的《秋天》,使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2.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季节变化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欣赏何其芳的《秋天》。
2. 学习描述秋天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秋天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教学准备:1. 何其芳的《秋天》诗歌文本。
2. 展示图片或实物,如秋天的树叶、果实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秋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对秋天有什么了解?它有什么特点?它让你们想到了什么?阅读理解:1. 分发《秋天》的诗歌文本给学生,让他们阅读一遍。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回答以下问题:a.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b. 诗歌中有哪些描写秋天的词句?c. 你觉得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怎么样?为什么?d. 诗歌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词汇学习: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诗歌中的词句,解释其中一些描述秋天的词汇,如"金黄"、"丰收"等。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话解释其他词汇,并尝试用这些词汇描述秋天的景色或氛围。
创作活动:1.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根据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创作一段短文或诗歌。
2. 学生可以参考何其芳的《秋天》,但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
分享和讨论:1.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同学,互相欣赏和评价。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秋天的美丽之处和它给人们带来的感受。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或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比较。
2. 学生可以在户外进行秋天的观察和感知,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享。
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教师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对秋天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组织一个秋天的主题活动,展示他们的作品和观察成果。
何其芳秋天教案

何其芳秋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诗歌《何其芳秋天》,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和魅力。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力,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创作展示。
4. 培养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说话和听取他人意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何其芳秋天》,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欣赏和表达的能力。
2.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创作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秋天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气氛和情绪。
然后教师可以问一些关于秋天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学习诗歌《何其芳秋天》(15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诗歌《何其芳秋天》,让学生先默读,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然后教师可以进行阅读指导,解读诗歌中的重难点词语和句子。
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3. 欣赏和讨论(15分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欣赏和讨论。
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并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
4. 小组合作创作(30分钟)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或者一个季节进行创作。
小组成员可以共同讨论和编写一首自己的诗歌,体现诗歌的美感和表达情感。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作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创作。
5. 创作展示和评价(15分钟)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代表进行创作展示,让其他同学欣赏和评价他们的诗歌。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诗歌。
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评价意见和建议,让他们进一步提高创作能力。
6. 总结和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点评,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关于诗歌创作和欣赏的拓展资料,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审美水平。
何其芳《秋天》教案

秋天【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积累生字词。
2.能力目标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1.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方法手段】1.诵读法2.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用6分钟)1.三分钟自由演讲2. 秋天,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季节,很多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灵感。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豪迈的秋,“秋风秋雨愁煞人”是忧伤的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是寂寥的秋。
秋天,有丰收的喜悦,有清淡的神韵,有深情的怀念。
今天,我们就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
二.新课展开、重难点突破(用35分钟)1.预习检查①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评论家,生于重庆万县(现重庆万州)原名何永芳,主要诗集有《预言》《夜歌》《夜歌和白天的歌》。
(展示作者简介)a正音(朗读时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多媒体展示:)丁丁zhēngzhēn g 肥硕shuò青鳊鱼biān归泊bó寥阔liáo 乌桕叶jiù枯涸hé清洌liè梦寐mèib听录音欣赏何其芳的诗歌《秋天》。
(放朗读视频、注意节奏)②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正确划分诗歌的节奏。
C、全班加以纠正(生读)a比朗读,我最棒!小组内展开朗读比赛,看谁最棒!班级内展开朗读比赛,看哪个小组最棒!b全班饱含感情齐读诗歌。
c比概括,我能行!(小组内展开讨论)《秋天》,全诗共分3节,诗人用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画面,组合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充满了诗情画意。
同学们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给每一节拟上一个富有诗意的小标题。
明确: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2. 研读赏析①寻美点,我最准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秋天(何其芳)教案

秋天(何其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秋天》。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诗歌的美感。
(2)学会从诗歌中提取意象,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秋天》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创作的练习和指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秋天》的文本和相关的解析资料。
2. 准备诗歌创作的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秋天》,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2. 文本解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解释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诗歌创作练习(15分钟)(1)教师给出一个与秋天相关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2)学生在纸上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 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2)教师和学生共同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和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其他描述秋天的诗歌,进行对比学习,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2)学生分享对比学习的感悟和收获。
2. 秋天的习俗与活动(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和分享不同地区的秋天习俗和活动。
(2)学生分享自己的秋天经历和感受。
七、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秋天》的主题和修辞手法。
《秋天》教案4

《秋天》教案4第一篇:《秋天》教案4《秋天》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并尝试运用“栖息、清冽、梦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审美情操。
3、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联想及想象的能力。
4、激发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发现法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呢?请说明理由。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其实每一个季节都是美丽的。
每一个季节,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都会来。
就像现在,秋天已经在不经意间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你感受到了吗?如果你的感受还不够深切,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何其芳的《秋天》,来看看他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一种景致呢?二、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先说,师补充】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曾在北大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毕业后担任过乡村师范教师,任中国艺术界联合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文学研究所所长。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
他诗歌的特点是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后来的诗,面对现实,诗的风格走向朴实明朗。
这首诗选自他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写于20岁左右的大学时代。
/ 32、检查预习,积累字词,并尝试运用。
丁丁幽谷肥硕栖息鳊鱼乌桕廖阔枯涸清冽梦寐2、师讲解诗歌的朗读。
要带着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要注意停顿、重音,快慢和语气。
结合第一节师指导朗读。
之后让学生练习朗读,再组内交流,选出代表,进行朗读。
3、找学生朗读,师以鼓励为主,纠正不足。
4、听朗读录音,可轻声跟读,再齐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研讨释疑,探究诗意。
1、研读全诗,说出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并说出理由。
秋天_何其芳_教案

《秋天》教案万密斋中学七年级语文组【教材分析】《秋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画面清静,悠远,朦胧。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审美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淡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审美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比较、鉴赏、评价诗歌。
【指导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为了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首先从感知诗歌美的情感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想象美的图景,体验美的意境,表达美的感受,最终达到培养美的情趣的目的。
【设计思路】一、歌词导入同学们,打开童年记忆的闸门,总有一首歌在我们的耳畔回响,春天在翠绿的山林里,春天在倒影的湖水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歌曲么?(春天在哪里)是的!如今我们迎来了丹桂飘香,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
那么,秋天在哪里呢?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何其芳的脚步,去倾听秋的诉说,领略秋的风采!二、检查预习情况ppt显示本课重难点字词肥硕()枯涸()丁丁()清洌()寥()阔青鳊()鱼梦寐()乌桕()背篓()栖()息三、读秋(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验美的情感)1、学生试读,体验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让文字的美通过声音传达出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用斜线画一下节奏。
2、①、听教师配乐范读,掌握诗歌的节奏和朗读的感情。
②、在范读中体会课文中的秋天给你的感受,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3、让学生带着感受配乐朗读。
四、赏秋1、秋天的农家里有些什么?请从诗中找出关键词语。
并说说这些词语带给你哪些联想?教师举例:“丁丁”这个词语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伐木场热闹、喜悦的场面。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秋天》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一、课文特点《秋天》是著名作家何其芳写的。
诗不长,仅三节。
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
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及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和技能: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在读中感知诗歌的内容,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在读中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体味诗歌意境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难点突破方法:内联,外延然后,以此指导对个体的解读,强化朗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读促悟。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诵读法:教会学生如何读诗,在读中如何感受语言美;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激发兴趣法: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讨论质疑法:在合作中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
2、学习方法: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语文教学的终级目标正如叶圣陶所言:不待老师讲解,学生自能读文;不老师评点,学生自能作文。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秋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班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单元选取了《春》《济南的冬天》等精美的诗文,属于“关注自然”单元,有益于培育同学喜爱自然、品尝语言的技能。
《秋天》是现代闻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
诗歌短小,内容丰富,画面感强。
全诗以“秋天”为“经线”,以农舍、渔船、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
诗歌语言流畅精美,是对同学进行朗读训练和诗歌赏析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1.同学学完《春》和《济南的冬天》已经感受到了美的熏陶,所以他们在学习本课时,就能主动从修辞、情感、内容等各方面去进行独特的审美赏析。
2.这首诗歌的内容简约易懂,同学很简单把握诗歌中的主要内容。
3.本班同学的进展状况和智力水平各不相同。
为此,笔者依据同学的不同差异,因材施教,力求同学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进展,从而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美诗美读,进行语言积累。
技能目标:引导同学抓住关键词语,品尝诗歌情感,培育同学解读、鉴赏诗歌的技能。
情感目标:培育同学关注自然、喜爱生活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同学抓住关键词语,品尝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品尝想象,揣摩意境,引导同学领悟诗歌丰富的内涵。
【媒体设计思路】1.课前,Flash课件呈现“秋天”有关的诗歌,同学齐诵古诗《山居秋暝》《野望》,营造沉重浓郁的氛围,帮助同学感受诗情。
2.上课伊始,观赏课文朗读视频,唯美的画面使同学入情入境。
3.课堂教学中,通过PPT为同学提供相关图片、文字,让同学了解以及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4.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环境下,呈现原文文本,同学在赏析诗歌过程中进行板演,并展示作品。
5.Flash课件呈现秋天风景图片,播放《秋日私语》歌曲,引导同学写作秋天小诗,体验创作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秋老师用Flash课件给同学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细心设计导入语,由此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秋天》何其芳教案

姓名:阮秋水《秋天》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幅画面的内容;过程方法:品味诗歌朴实而意味深长的语言,正确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心观察发现大自然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悟诗中意境,了解诗歌主旨;难点:通过品析关键字词,领悟本诗蕴含的情感;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最喜欢的是哪个季节呢? 为什么?一年四季,春夏冬秋,各具风韵,前面我们领略了朱自清充满活力的“春”,感受到老舍安祥的“冬”今天我们来细细品昧一下何其芳笔下的秋又具有怎样的神韵。
二、作者作品1.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
代表作有诗集《预言》《夜歌》,散文集《画梦录》,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小说戏剧合集《刻意集》。
著名诗作有《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唱歌》等。
2. 作品:《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三、字词知识1.音形知识丁丁( zhēng zhēng) 肥硕( féi shuò )栖息( qī xī )鳊鱼( biān yú )乌桕(wū jiù)镰刀(lián dāo)寥阔( liáo kuò )枯涸( kū hé )清冽( qīng liè )梦寐(mèng mèi) 背篓( bēi lǒu )2. 多音字sā(撒网)撒sǎ(撒种)dīng (壮丁)丁丁zhēng (丁丁)lù(露珠)露lòu (露脸)3.形近字桨jiǎng(船桨)蓬péng(蓬勃)浆jiāng(豆浆)篷péng (船篷)朗读指导诗歌往往有很强的节奏,朗读时要注注意体会。
给这首诗的语句划分节奏,并有感情地朗读。
《秋天》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秋天》的教学设计教学思想《秋天》是何其芳于三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诗人用情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组合成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秋天意象,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美学教科书,一部优美的文学画卷,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而,借助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上一堂美学课,上一堂文学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同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教师也不宜对它分析得过细。
所以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由课文这一素材,我大胆地设计了半节课的拓展训练,我想体现的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整体感知与深入探究的结合,从书本向生活,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中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想象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尝过中秋的月饼,赏过重阳的菊花,我们又迎来了一场场凉丝丝的秋雨。
同学们当中有谁喜欢秋天这个季节,能说说为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是的,很多人都喜爱秋天,爱它的天高云淡,爱它的四野飘香,爱它的霜色洁白,也爱它的叠翠流金……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一起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秋的风采,倾听秋的诉说。
【设计说明】说秋,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初步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入本课内容。
二、感知课文1.师配乐诵读诗歌,生一边听读一边欣赏大屏幕展示的一幅幅秋景。
【设计说明】赏秋,旨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感受美的意境、语言、旋律、情感,得到美的陶冶。
2.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3.齐声诵读。
师作朗读指导:重音的处理。
【设计说明】读秋,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4.指名朗读。
A生读,全班同学找出每一诗节的中心句。
(生回答后)明确:全诗依次描绘了三个场景的秋天。
B生再读,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听读,脑海中想象一幅幅秋天的画面。
【设计说明】想秋,旨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深入领会诗的意境。
何其芳的《秋天》(教学实录)

何其芳的《秋天》(教学实录)何其芳的《秋天》(教学实录)师:诗歌是文学殿堂上那颗最亮丽的宝石,它身上蕴藏着许多美。
今天,就让我们透过这首小诗来领略诗歌的美。
(激起学生学习与朗读的兴趣)师:诗歌是可以歌唱的文字,从诗歌的歌字上大家可以想到诗歌的什么美?生:音乐美。
师:一首好的诗歌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而乐曲有了快慢相间的节奏,才会富有情感。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让文字的美通过声音传达出来,并试着用斜线画一下节奏,如果遇到朗读的障碍,请勾画出来。
师:有没有遇到朗读的障碍或提醒同学注意的读音?生:我要提醒大家注意“伐木声丁丁的飘出幽谷”的“丁丁”读“zhēng”。
师:是多音字,是吗?生:是。
师:你读书真细致!师:还有吧?生:“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背篓”背读“bēi”。
师:也是多音字。
生:“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中“撒”读“sā”一声。
师:太好了!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你来,其他同学要仔细听,待会要给他提些建议。
(一生朗读。
)师:谁能给他提些建议?(互相评价正好锻炼学生口语能力)生:他的字音读的很准!生:他读的有些快了!师:这首诗读得应缓慢些!那我们就用我们的理解再来读这首诗。
请同学们齐读,秋天,开始。
(生大声齐读)师:现在大家的朗读已有了很大地进步,但似乎还不能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大家想不想听老师读?(老师范读对鼓励学生大胆朗读效果不容小觑,并且我可在此提出更深的阅读要求。
让学生读诗更深入。
)师:带着对这三幅画面的整体印象,我们来具体的学习这首诗歌,老师要把学习任务交给大家,透过这三幅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师:请前后左右四位同学组成一组,先讨论这些问题,其中一位同学做好记录,第二位同学连成一篇短文,第三位同学进行修改,第四位同学要起来读给大家听。
请各小组选择最喜欢的一节进行想象,看哪个小组想象力最丰富,语言最优美?时间5分钟,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悟诗中意境,了解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关键字词,领悟本诗蕴含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心观察发现大自然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悟诗中意境,了解诗歌主旨
难点:通过品析关键字词,领悟本诗蕴含的情感;
学会用心观察发现大自然中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阵秋雨一阵凉。
夏天的燥热已完全褪去,秋的面纱在我们面前缓缓揭开。
同学们,你眼中的秋是怎样的?能不能简单描述一下呢?(学生回答)
同学们眼中的秋如此有特色,作家笔下的秋更是蕴含丰富的情感。
杜甫在秋日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叹息,而刘禹锡却说“我言秋日胜春朝”;王维笔下的秋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之态,而在苏轼诗中却换了“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冷艳遒劲之姿。
今天,再让我们品读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名诗《秋天》,去领略那浓浓的秋味儿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对照课下注释,认识生字词。
2、听示范朗读视频,标记不认识的字词。
3、正音:(幻灯片展示)
丁丁竹篱肥硕栖息鳊鱼似的
乌桕满载寥阔枯涸清洌梦寐
三、整体分析,明确诗歌框架。
1、诗歌被分为了三节,这三节是按什么来分的呢?
明确:地点的转移,都在篇末点明所写的场景。
第一节: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第二节: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第三节: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诗歌的结构是怎样的?三节之间和每小节内分别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这三节间是并列的关系;
而每小节内都是前分后总,最后一句总结。
四、细品字词,感悟诗歌意境。
1、赏析第一节:
①在描述农家的秋天时,作者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几个场景?
明确:清晨伐木;收割稻谷;采摘瓜果
②都是劳动场景,在作者笔下是什么特征呢?选取重点词试作赏析。
明确:清晨伐木:露珠:写出了秋天的清冷;
丁丁:拟声词,没有直接描绘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而是用声音来替代,仿佛在山谷中还能听到
回声,更衬托了秋的清幽;
飘:这个动词显得很轻柔,伐木声不是粗钝地直捣
人的鼓膜,而是如同乐声一样,带给人美妙的
听觉享受。
收割稻谷:饱食:写出大获丰收的喜悦;
稻香:从嗅觉角度,让人再次对劳动成果感到满足;
放下镰刀:不是劳动场景,而选取收割后的景象,
用休息来取代辛劳,重在展示农人的闲
适、满足。
采摘瓜果:肥硕:也是刻画丰收的喜悦和满足。
③第一节最后的总结语“秋天栖息在农家里”,表明农家的秋天是怎样
的?
明确:农家的秋天,有大获丰收的喜悦、满足,更有辛劳之后终得休息的闲适、安逸。
2、赏析第二节:
①第二节展示的怎样的场景?
明确:渔人撒网、收网及归泊
②选取关键字词品析意境:
明确:冷雾、白霜:与第一节的露珠一样,共同渲染出了秋的清冷;
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没有捕获到鱼,被调皮的树影戏弄
了,但是并没有懊恼,更多的展现
的是游戏般的心境,那是没有生活
压力的轻松。
满载:满载的不是鱼,但是是一种闲适恬淡的心境,比物质收
获更难能可贵的精神的满足。
轻轻摇着:渔人的一派悠闲表露无遗。
③第二节最后的总结语“秋天游戏在渔船上”,表明渔船上的秋天是怎
样的?
明确:物质收获显得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能感受到秋的闲适恬淡,以游戏的心态看淡得失。
3、赏析第三节:
①前两节都出现了人物的活动,而第三节有什么差别?
明确:第三节前两句展示了静态的画面,有寥阔的草野、清洌见石的溪水,还有未露面的蟋蟀在吟唱。
后面则是牧羊女的疑问和深思:夏夜陪伴她的笛声无处寻觅,
带走了夏夜特有的香与热,也带走了她的思念,留给她的只是
淡淡的孤独和惆怅。
②第三节最后的总结语“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牧羊女眼中的秋
天是怎样的?
明确:与前两节的满足、悠闲不同,牧羊女面对的秋,只留下寥阔
无边的草野、更添寂寥的蟋蟀声和清洌冷峻的溪水,令她心
中存着一份挥之不去的孤独与惆怅。
4、概括归纳:
①鉴赏完了三节诗,你能为这三副图景命名吗?
(注意:三个名字的字数应相同,结构最好一致。
)
范例:农家丰收图渔船闲归图牧女思念图
②全诗虽分三个小节,但共同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三个不同的秋日场景,却共同营造出乡村清幽、宁静的秋之美,是一曲对秋的热情的颂歌。
五、以悟促读,含情朗诵诗歌。
通过分析,我们已经领悟了每一节场景的意蕴,也体会了所包含的心情,下面,带着这种意蕴和心情,朗读诗歌。
(配乐)
六、作业:
1、将本诗改写成散文。
2、试着仿写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