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苏教版《幼苗长大了》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苏教版《幼苗长大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植物幼苗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和土壤等条件。
理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知道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
掌握植物根、茎、叶的生长变化特点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和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和得出结论,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奥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让学生体会到生命成长的奇妙,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植物幼苗生长所需的条件和光合作用的原理。
了解根、茎、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和生长变化特点。
2.教学难点
理解光合作用的复杂过程以及根、茎、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如何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来体会这些抽象概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一组植物幼苗从刚发芽到逐渐长大的图片或视频,问:“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幼苗多可爱呀!它们在不断地长大,那你们知道幼苗是怎样长大的吗?它们需要些什么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幼苗生长的条件(8分钟)
教师拿出两盆相同的幼苗,一盆放在阳光充足、水分适宜的地方,另一盆放在黑暗、干燥的纸盒里。
教师说:“小朋友们,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看看这两盆幼苗会有什么不同。
”过几天后,向学生展示两盆幼苗的生长情况,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差异。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幼苗
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然后总结:“植物幼苗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和土壤。
阳光可以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水分是植物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各种生理活动;空气能为植物提供呼吸所需的氧气;土壤中有植物生长需要的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
2.光合作用(8分钟)
教师用简单的动画或图片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讲解:“小朋友们,在植物的叶子里有一种神奇的物质叫叶绿素,它就像一个小工厂,能利用阳光把二氧化碳和水变成植物需要的养分,这个过程就是光合作用。
同时,光合作用还会产生氧气,这对我们人类和其他动物都非常重要哦。
”
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将一片有叶绿素的叶子放在酒精中加热,叶子会褪去绿色,然后用碘液检测叶子,会出现颜色变化,以此说明叶子中有制造淀粉(养分)的过程。
3.根、茎、叶的作用(4分钟)
根(1分钟):教师拿起一棵幼苗,指着根说:“根就像植物的脚,它能把植物固定在土壤里,不让植物摔倒。
而且,根还能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矿物质,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呢。
”
茎(1分钟):教师用手比划着茎的样子,说:“茎就像植物的身体,它把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叶子上,同
时把叶子制造的养分运输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
叶(2分钟):教师指着叶子说:“叶子是植物制造养分的地方,我们刚才说的光合作用就是在叶子里进行的。
叶子还有蒸腾作用,就像我们出汗一样,能把多余的水分散发出去,调节植物的体温呢。
”
(三)课堂活动(15分钟)
1.探究根的吸水作用实验(10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株有根的植物幼苗(如芹菜)、装有红色水的杯子、食用油、小刀等材料。
教师提出要求:“小朋友们,我们现在来看看根是怎么吸收水分的。
把植物的根放进有红色水的杯子里,在水面上滴一些食用油,防止水分蒸发。
过一会儿,观察一下植物的茎和叶有没有变化哦。
然后,用小刀把茎切开,看看里面有什么变化。
”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如小心使用小刀,观察植物颜色变化等。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2.讨论保护植物的方法(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小朋友们,植物对我们这么重要,我们应该怎么保护它们呢?”
让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爱护花草树木、不随意践踏、给植物浇水等方面进行讨论,例如提到在公园
里不攀折花朵,在校园里爱护树木等。
(四)拓展延伸(5分钟)
1.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选择一种植物,观察它在一周内的生长变化,包括根、茎、叶的变化,可以用画画或者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下节课带到学校分享。
2.鼓励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植物,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培养学生对植物重要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五、板书设计
幼苗长大了
1.幼苗生长条件:阳光、水分、空气、土壤
2.光合作用:叶绿素+阳光+二氧化碳+水→养分+氧气
3.根、茎、叶的作用:
根: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茎:运输水分、矿物质和养分
叶:光合作用、蒸腾作用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幼苗长大了》教学中,通过展示幼苗生长过程的多媒体资料导入,成功激发了三年级学生对植物幼苗生长这一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采用了实验、动画演示和简单讲解相结合的方式,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抽象的植物生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在课堂活动中,探究根的吸水作用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通过实验加深了对根的作用和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理解。
讨论保护植物的方法环节则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了学生保护植物的意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时,虽然使用了动画和简单实验,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光合作用的原理仍然较为复杂,部分学生可能只是记住了表面现象,对其中的化学变化和能量转换理解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使用更形象、更贴近生活的比喻或故事来进一步解释。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材料和操作的原因,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如植物在短时间内颜色变化不明显等。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耐心观察,并解释可能出现的原因。
在拓展延伸部分,家庭观察植物生长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长期观察能力,但要提醒家长协助孩子完成,确保观察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在后续课堂上要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分享,充分发挥拓展延伸活动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植物生长知识的理解和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