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物理核心考点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物理核心考点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含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8题)
第(1)题
某集光束设备中有半圆柱形新材料元件,将该元件置于水平桌面上,截面如图所示,圆心为O,半径为R,光束从半圆柱正上方竖直向下入射,且光线关于过圆心的竖直轴左右对称,光束的水平宽度为,光束从元件下表面折射出的区域宽度为。
此元件的折射率为( )
A.B.C
.D.
第(2)题
某电子束焊接机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在直流高压作用下,阴极K(接地)与阳极A之间形成辐向电场,虚线为电场线,在同一电场线上有B、C、D三点,。
一电子以某一初速度从B点沿直线运动到D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受到的电场力不变
B.电子的电势能逐渐减小
C.B、C两点间的电势差大于C、D两点间的电势差
D.电子从B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等于其从C点运动到D点的时间
第(3)题
自主学习活动中,同学们对密闭容器中的氢气性质进行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体积增大时,氢气分子的密集程度保持不变
B.压强增大是因为氢气分子之间斥力增大
C.因为氢气分子很小,所以氢气在任何情况下均可看成理想气体
D.温度变化时,氢气分子速率分布中各速率区间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会变化
第(4)题
一月球探测器绕月球做周期为T的圆周运动,轨道距月球表面的高度为H。
已知月球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则月球的平均密度为()
A.B.
C.D.
第(5)题
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加速运动过程中,关于牵引力F的大小及其功率P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若F不变,则功率P不变B.若F不变,则功率P减小
C.若功率P不变,则F减小D.若功率P不变,则F增大
第(6)题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无人机快递物流将会逐渐普及,无人机配送将在未来重塑物流行业。
某次无人机载重测试,无人机在8个相同旋转叶片的带动下竖直上升,其动能E k随位移x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无人机及其载重总质量
为m=10kg,重力加速度大小为10m/s2,不计空气阻力,此过中无人机( )
A.0~5m加速阶段,每个叶片提供的升力大小为8N
B.5m~10m减速阶段,每个叶片提供的升力大小为6N
C.0~10m的上升过程中,无人机及其载重的机械能增加了320J
D.5m~10m的上升过程中,无人机受到的升力的平均功率为144W
第(7)题
如图(a),我国某些农村地区人们用手抛撒谷粒进行水稻播种。
某次抛出的谷粒中有两颗的运动轨迹如图(b)所示,其轨迹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抛出点均为O,且轨迹交于P点,抛出时谷粒1和谷粒2的初速度分别为v₁和v₂,其中v₁方向水平,v₂方向斜向上。
忽略空气阻力,关于两谷粒在空中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谷粒可以在P点相遇
B.谷粒2重力的功率先增大再减小
C.谷粒2在最高点的速度大于
D.两谷粒从O到P的平均速度方向相同
第(8)题
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超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增加了
B.失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减少了
C.完全失重就是物体的重力没有了
D.不论超重或失重甚至完全失重,物体所受重力都不变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包含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
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共4题)
第(1)题
电场分选是在高压电场中利用人选物料之间的电性差异进行分选的方法。
如图所示,两类粒子组成的混合物从漏斗漏出后经过起电区(未画出),然后沿分选电场的中线进入分选电场,起电区高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粒子起电后进入分选电场时的速度可认为是零。
已知两类粒子的质量和起电后的电荷量分别为m、-q和2m、+q,分选电场两极板的长度均为H,两极板的下端距地面的距离均为3H。
调整两极板间电压的大小,让质量为m的粒子刚好打不到极板上,不计空气阻力和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落在右侧的粒子运动时间短
B.正、负两种粒子离开电场时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正切值之比为2:1
C .若两种粒子落地时的动能相等,则两极板间的电压U=
D.正、负两种粒子落地点到O点的水平距离之比为1:4
第(2)题
如图所示,倾斜放置的挡板OM与竖直方向的夹角60°,从O点正下方的A点以v 0=10m/s的水平初速度向右抛出一个质量
为m=1kg的小球(可视为质点),若小球的运动轨迹恰好与挡板上的B点相切(B点未画出),重力加速度g取10m/s2,不考虑空气阻力,则( )
A.小球到达B点时的速度大小为20m/s
B.从A到B过程中,小球的动量变化量为10(2)kg•m/s
C.O、A两点间的距离为5m
D.从A到B过程中,小球的重力势能变化量为50J
第(3)题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与轻质弹簧相连,穿在竖直光滑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杆AC上,杆BC水平弹簧下端固定于B点,小球位于杆AC的中点D时,弹簧处于原长状态。
现把小球拉至D点上方的E点由静止释放,小球运动的最低点为F,重力加速度
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运动D点时速度最大
B.ED间的距离等于DF间的距离
C.小球运动到D点时,杆对小球的支持力为
D.小球在F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大于在E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
第(4)题
如图甲所示,将一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压缩后锁定,在弹簧上放置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小物块距离地面高度为h1.将弹簧的锁定解除后,小物块被弹起,其动能E k与离地高度h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h4到h5间的图像为直线,其余为正弦曲线的一部分,h3对应图像的最高点,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空气阻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物块上升至高度h3时,弹簧形变量为0
B.小物块上升至高度h5时,加速度为g
C.解除锁定前,弹簧的弹性势能等于m g h5
D.小物块从高度h2上升到h4,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少了
三、填空、实验探究题(本题包含2个小题,共16分。
请按题目要求作答,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对应位置) (共2题)第(1)题
用下列器材测量小车质量M。
小车,一端带有定滑轮的平直轨道,垫块,细线,打点计时器,纸带,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直尺,6个槽码,每个槽码的质量均为m=10g。
(1)完成下列实验步骤中的填空:
i.按图甲安装好实验器材,跨过定滑轮的细线一端连接在小车上,另一端悬挂着6个槽码。
改变轨道的倾角,用手轻拨小车,直到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______的点,表明小车沿倾斜轨道匀速下滑;
ii.保持轨道倾角不变,取下1个槽码(即细线下端悬挂个槽码),让小车拖着纸带沿轨道下滑,根据纸带上打的点迹测出加速度a;
iii.依次减少细线下端悬挂的槽码数量,重复步骤ii;
iv.以取下槽码的总个数的倒数为横坐标,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作出关系图线。
(2)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g=9.8m/s2,计算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请完成下列填空: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接通电源后,再将小车从靠近打点计时器处释放
B.小车下滑时,位于定滑轮和小车之间的细线应始终跟倾斜轨道保持平行
C.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轨道一定要光滑
D.若细线下端悬挂着2个槽码,则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受到的合外力大小为4mg
②某次实验获得如图乙所示的纸带,相邻计数点间均有4个点未画出,则在打“5”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v5=_____m/s,加速度大小a=______m/s2。
③写出随变化的关系式_________(用M、m、g、a、n表示);
④测得关系图线的斜率为:2.50s2/m,则小车质量M=_____kg。
第(2)题
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实线为t=0时刻的波形图, t=2.4s时刻第一次出现虚线所示的波形图.则该波的波速
为_______m/s;t=4s时,x=2m处的介质点的位移为_______cm.
四、计算题(本题包含3小题,共36分。
解答下列各题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表达式和重要步骤。
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请将解答过程书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 (共3题)
第(1)题
如图所示,一列简谐波沿x轴传播,实线为t1=0时的波形图,此时P质点向y轴负方向运动,虚线为t2=0.01s时的波形图。
已知周期T>0.01s。
①波沿x轴________(填“正”或“负”)方向传播;
②求波速。
第(2)题
2019年的12月17日梦想中的中国海军“双航母”时代终于来临,中国首艘完全由中国自己独立研发生产制造的航空母舰“山东舰”正式入列我人民海军,其舷号为17.我国海军目前“辽宁舰”与“山东舰”都搭载“歼-15”舰载机。
航母运动比静止更利于飞机的起飞和降落。
“歼-15”舰载机在“山东舰”航母上舰尾降落滑行的过程可以简化为沿水平方向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且舰载机滑行方向与航母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第一次试验时,航母静止,舰载机滑上跑道时的速度为80m/s,刚好安全停在甲板上;第二次试验时,航母以20m/s速度匀速航行,若两次在跑道上滑行过程中的加速度相同,已知跑道长为160m。
求第二次舰载机安全降落在航母上的最大速度。
第(3)题
如图所示,一半径为、折射率为的玻璃半球,点是半球的球心,虚线表示光轴(过球心与半球底面垂直的直线)。
有一束平行于光轴的光线从半球表面射入,该光线与之间的距离为。
不计光线在玻璃半球内的多次反射,求:
(1)光线射向半球底面的入射角;
(2)保持半球表面上的入射点不变,逐渐减小入射角,直到射出半球底面的光线恰好消失,此时半球表面上入射角的正弦值(结果可用根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