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都漫谈——华夏首善之地的迁移与选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都漫谈——华夏首善之地的迁移与选择
本文试以中国首都历史上从关中到北京的变迁聊一下首都的产生和其选址因素。

自从秦朝建立帝制到清朝帝制灭亡,两千余年之间,统一王朝也就秦汉隋唐元明清而已,中间有个昙花一现的西晋,实则是大分裂之前的短暂安宁,基本上可以略而不论。

而在其余几个统一的朝代中,秦汉隋唐定都关中,但同时洛阳也承担了重要的政治地位,甚至是正式首都,不过关中显然更加重要,也占据了大部分时间。

元明清三朝基本以北京为首都,但同时明清时期南京也承担了重要的政治地位,甚至明初的时候就是首都。

对于这种对首都有替代功能的城市我们且称之为影子首都,而其产生的原因我们会在后面探讨,现在先让我们考察从秦至清两千余年间中原王朝首都的变迁。

首先都城作为统治核心对每个朝代都十分重要,而定都对于每个朝代来说必然都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但其实从历史上来看,这个选择其实也没有那么难,例如秦朝起于关中,沿用旧都是很自然的选择。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遗产,并且当时对于关中的重要性已经有了一定认识,所以选择起来也并不是太困难。

而隋唐则是由发迹于关中的关陇贵族建立,建都于自己的大本营和统治核心地带,也是非常自然的选择。

那么话说回来,关中为什么在帝制时代的前期取得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先说秦朝,秦朝之所以能统一天下,占据关中其实一个重要原因。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秦朝可能是最成功的,却不是唯一一个,也不是最早的一个,而地利因素则成为秦朝在竞争中决胜的一项关键因素。

关中险远深固,易守难攻,沃野千里,为供养大量人口提供基础,而渭河谷地本身规模并不大,相对于当时的管理水平可以实现有效控制。

同时以渭河谷地为基础还能轻松控制北面和西北面的黄土高原以及南面的汉中谷地和四川盆地,从而获得大战略纵深和物资与人力补充基地。

控制关中,进而占据中国农业区的整个西部地带,然后东向
以争天下,这在帝制时代的前期就是最优选择。

而同时期的东部明明生产力更发达,规模更大,人口承载量更高,却为什么输给了规模较小的关中或者说落后的西部呢?这是因为东部平原过于广阔,而以当时粗疏的治理水平难于控制。

东部产生了六个中心,六个中心却没有一个具有绝对优势,无论从生产水平还是地利上。

帝制时代前期中央政府不能有效控制广阔的地区,即便经济条件更好,而这就是关中胜出的重要原因。

但是当中央政府管理能力提高的时候,这也成为关中被迅速淘汰的原因,规模不足,交通不便。

当然历史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帝制政府的治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并不断趋于细化,这也导致中央政府需要豢养的人口不断增加,狭窄的渭河谷地开始无力供养。

而由于关中位于中国地理的第二阶梯,由处于第三阶梯,经济条件更好的东部地区通过黄河水运向关中调粮存在难度,陆运更难。

加之王朝末期的运转不灵,调粮更是难上加难。

这其实就是隋唐时期位于关中的中央政府遇到的困境,也是洛阳作为副都重要地位的原因。

洛阳位于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交界处的盆地,水运方便,粮食充足。

那么洛阳能不能成为帝国首都呢?这就涉及到了关中成为首都的重要原因——险远深固,易守难攻。

关中的险远深固,易守难攻其实是对于山东六国而言的,对于草原游牧民族来说关中西北方的黄土高原并不难越过。

所以关中的安全是对内而言的,而对外则采取扩张和主动进攻的策略。

阴山,河套,河西走廊也正是在这种策略下纳入中原王朝防御体系的。

而同时代的草原民族还处于部落时期,即便围了白登,踏上渭桥,洗了关中,对于中原王朝也没有根本上的威胁。

毕竟他们只是劫掠,劫完就跑,不会占着不走。

但是河山以东就不一样了,他们会推翻王朝的统治,重建一个新的王朝。

当然关中也并不轻视草原的威胁,开拓西域,奋威于草原,高原和沙漠,这才是他们的选择。

反而到了定都于东部的明朝,河套都不要了。

这种中央政府对地方的防范直到宋朝才结束,原因则是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这一方面是从秦朝以来中央政府的统治能力不断加强,另一方面也是宋朝的主动变革,总体上是从量变到质变。

然而宋朝的安全形势并未改善,原因则是外患。

从宋朝的角度来看,是外患,从中华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实则是文明的范围扩展之后,新型文明和旧式文明的对立。

宋朝的文化很繁荣,也取得了很多堪称辉煌的成就,然而宋朝完全建立在农业地区。

虽然发展出了令人羡慕的商业文明,但没有从根本上提高这个国家的安全能力。

而以辽金为代表的草原森林帝国虽然是文明的后进者,但是他们建立的是二元制帝国,既包含草原游牧和森林渔猎的成分,也包含农业地区。

中原王朝作为一个以农业为经济基础的陆权帝国,要扩张文明发展的空间,并一劳永逸的解决游牧渔猎民族的威胁,将草原游牧和森林渔猎民族同时纳入帝国体系是唯一的方案。

而中亚的绿洲农业地区和青藏高寒地区的纳入更像附赠品,他们都是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

而当第一个统一的二元制帝国建立之后,首都几乎是自然而然的就搬到了北京,这中间都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仔细看看。

首先是北宋时期,北宋定都于开封,而与之对立的辽国则定都于他们兴起的辽河上游。

辽国的都城选择无可厚非,而很有意思的是他们选择北京作为他们的南京,这应该是北京第一次带“京”,虽然身份只是陪都。

北宋选择开封作为首都更有意思,因为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开封不适合做首都。

五代开封之所以能成为首都基本上是因为水运,方便联系富庶的东南地区。

而开封之外的选项呢,也就是还都关中或者洛阳。

首先关中已经不合适了,地狭人众,交通不便。

而且定都关中是为了防范山东地区,现在中央政府已经有足够的能力有效控制山东地区,所以也没有必要。

同时相对于广阔的华北平原所拥有的更大规模和更加丰富的人力物力,更没必要迁回那个偏僻狭窄的小地方,虽然那里有山川地利。

那么洛阳呢?可以这样说,当洛阳适合做首都的时候,洛阳肯定就不是最优选择了。

洛阳相对于关中的优势是近临华北平原,而它的
劣势则是不够深,容易受到攻击。

如果洛阳不怕来自东部平原的攻击了,也就是东部平原被中央政府有效控制了,那么直接定都于平原之上就可以了。

洛阳小小的地利已经无足轻重了,而文化心理因素在经济和安全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
所以摆在北宋面前的困境是什么呢?内部威胁,即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基本消除了,而外部威胁则成为了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外部威胁来自于东北草原,没错,是东北的草原,不是森林。

此时定都的最佳选择就是北京,凭借燕山天险和东部地区丰富的人力物力与辽国对峙。

然而北京在辽国手里,并且夺不回来,这时候所能凭借的就只有人力物力了。

开封方便联络东南,容易集中资源,同时黄河也勉强算一道天险,又和洛阳,长安位于一条东西线上,还是五代旧都,也就成了看似凑合,实则必然的选择。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北宋不把首都放在南方,我想说的是,一方面是心理原因,定都中原才能代表正统,定都南方那叫偏安。

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首都在北面,江南就是安全的后方,可以放心的搞经济。

而首都如果迁到南方,确实远离了前线,但是到时候北方华北平原守不守得住就难说了,毕竟北宋的资源和兵力都集中在首都附近。

如果华北平原守不住,江南就会成为前线,宋朝估计会提前进入南宋。

而辽和北宋之后终于有第一个朝代把首都定在了北京,那就是金代,虽然是王朝中期才迁过去的。

金代刚开始定都在东北大平原,也就是女真人的老家,直到完颜亮上位才迁到北京。

不得不说虽然完颜亮算不上什么明君,但眼光还是不错的。

北京曾经是辽国的南京,在金国的版图上又处于中间位置,拿来做首都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而从二元制帝国发展的角度来看,北京位于长城以南的农业地区,东北森林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三方势力的交汇点,便于控制三大地区。

而农业地区毕竟又在中国经济文化版图上占大头,所以定都位于农业地区,并且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北京其实是最佳选择。

比较一下辽国原来的首都和元朝的上京就没法看了,所以北京顺利连任元明清三代首都。

不过在明朝的时候出了点波折,这其实是一个安全和经济的问题。

南京身处江南,经济条件没得说,但中国作为一个大陆国家安全问题却在北方。

首都汇聚了国家的资源和兵力,必然要为国家的安全做贡献。

同时二元制帝国集农牧渔猎文明于一体,首都作为控制管理整个国家的核心,也必然要距离三大势力都足够近,深处在农业地区腹心的南京是不合格的。

总结一下,首都是国家的核心统治地区,必须要照顾到经济,安全和方便管理整个国家的一系列问题。

秦汉隋唐时期中央政府能力弱,人数少,需要防范东部地区的挑战,所以定都险远深固的关中。

隋唐时期政府开始扩大,管理能力逐渐提高,关中经济供养能力不足的弊端开始显现,首都开始由关中向东部转移。

两宋时期北方游牧渔猎民族逐渐形成国家组织,中华文明逐渐转向二元制帝国模式,位于农牧渔猎三大地区交汇点的北京取得优势,最终成为元明清三代首都。

而洛阳和南京这两个影子首都,其形成都是因为经济原因。

洛阳是关中的前出,利于接收东部的经济资源,但定都洛阳的政权大都弱势,例如东汉,就是一个河北和南阳的豪强扶立的政权。

定都南京的不是偏安就是短命,所谓六朝都是偏安政权,不足与论。

明朝初期短暂定都南京,其实朱元璋自己也一直想迁,不过没有下定决心,也没有定好方向,倒是朱棣看的比较明白,或者是对自己的地盘比较放心吧。

长安,北京,洛阳,南京,开封之外,比较有名的大概是临安和安阳。

临安不想多说,宋高宗觉着逃命比较方便。

偏安的有很多,但这么没出息的就这一个,有出息的都选南京,因为离黄河流域近,而且有方便的水路,可以图谋规复中原。

安阳,邺城一代也是古代比较常见的选择,地处中原,靠着太行山,离黄河也很近。

但是这里只适合作为分裂时代华北平原地区的首都,如果黄河流域统一了,还是关中更合适。

另外长城以外的就不讨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