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号”瓷器,一艘沉船的青花传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鉴碎片,让宝藏浮出水面
明代的中国在新航线发现之前,航海处于世界航海史上的领先地位,当时
航线已非常广布,可通往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各大洲。

出口的货物以丝
绸、铁器、瓷器等为主,其中瓷器的外销在明代已达到鼎盛时期。

“万历号”
沉船因承载大量万历时期瓷器而得名,其残骸是2003年11 月在离西马来
西亚海岸6英里的40米水下被瑞典私人打捞者史坦(StenSjestrand) 发现。

船体残骸周围的海床上散布着碎裂的瓷器,几乎未见完整的瓷器。

紧接
着在2004年4 月、5 月、6 月和7 月的打捞中,打捞者发现大部分的瓷
器在沉船之前就已经破碎,这在9 -11 月的船体调查中得到进一步证
实。

在瓷器碎片附近的船底残片原封未动,但其他地方只能看到船的龙
骨,衔接板全都不见了。

在2005年4 月和5月的调查中,更多的碎瓷
片和压舱物在大片的船身板下被发现,以上种种迹象皆表明了这艘船曾
先经过爆炸,大量的瓷器和压舱物因此而先泄漏至海底,船身随后沉入
海底,并压在瓷片等物之上。

据统计该船出水瓷器重达9583公斤,最少
有37300件,其中80%已经破碎,破损程度低于50%的只剩下7434件。

克拉克瓷,荷兰人海上截获的战利品
“万历号”沉船打捞出水的瓷器以景德镇青花瓷为主,即所谓克拉克瓷。

克拉
克瓷器是当时欧洲人对中国销往欧洲青花瓷的称谓,最早把这种瓷器运到欧洲的则
是葡萄牙人。

万历6年(1578年)葡萄牙得到广东地方政府批准,到广州海珠岛(今
广州市沿江路广州少儿图书馆)参加每年春秋两季的定期市(交易会)贸易,直接在
广州购买丝织品、瓷器等商品运往澳门,再转运至日本、东南亚和欧洲国家出售。


后起之秀荷兰素有海上航行和经商的传统,最初他们从中国商人、葡萄牙人、西班牙
人手中购买中国瓷器,再运往东南亚、南亚和欧洲出售。

购买不到时就掠夺葡萄牙商船。

1602年,荷兰东印度洋公司在非洲海岸的圣海伦娜附近截获一艘葡萄牙商船,船名
为“圣·杰戈”号。

1603年,又一艘大帆船“圣·凯瑟琳娜”号被荷兰武装船队在马
六甲海峡虏获。

这两艘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约10万件,最终在荷兰米
德尔堡和阿姆斯特丹被拍卖,轰动了整个欧洲,并为荷兰人带来了巨额的利润。

荷兰
语“kraken ”(克拉克),是葡萄牙语“战舰”的意思,因当时不清楚这批瓷器生产的
地点,欧洲人就把这批来自葡萄牙商船的中国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

APPRECIATION 文: 陈颖贤 图:广东省博物馆
“万历号”瓷器,一艘沉船的青花传奇
中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

自汉代起由于船舶
的承载量大又避免了陶瓷器等沉重易碎物品在陆路颠簸而造成破损等优势,促
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大批量装上商船后经由海
上通道运往世界各地。

在这个商贸的过程中,船舶经过大海洗礼后有的顺利到
达目的地赚取丰厚的利润,而有一小部分却未能够经得住惊涛骇浪或遭受劫
掠永远沉睡于海底,“万历号”便是其中一艘沉睡于海底明代万历年(1573-
1620年)间的沉船,其出水的诸多瓷器,更见证了一段中国瓷器外销的辉煌历史。

明青花花鸟纹瓣口折沿碗 局部
器型,晚明民窑青花的集萃
“万历号”沉船的打捞者史坦于2005年8月带着打捞的克拉克瓷来到中国的“瓷都”江西景德镇,在几个废弃的古窑址中找到了与沉船瓷器极为相似的一些瓷片,证实该批瓷器为明代万历时期的景德镇产品。

明万历年间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这些瓷的装饰多以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中国传统吉祥题材为主要内容,饱含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憧憬。

特别是吉祥文化得以广泛流传,体现了人们一种祁盼心理,比如:祛病、防灾、吉祥如意、多子多福、长命百岁等,使得人们获得心理慰藉。

其纹饰与器型也融合了多种风格,给人独特的审美享受。

这批海捞瓷经过海水长时间的浸泡,釉面有不同程度的侵蚀,在做工上也很难与明清官窑的瓷器媲美,但它们背后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不容小觑的,是中国外销瓷很好的实物见证。

“万历号”沉船出水的瓷器以日用器为主,器型比较丰富,有盘、碗、碟、杯、盖盒、军持、瓶、壶等。

2013年广东省博物馆收藏该批瓷器共84件。

各器型与纹饰特点如下:

盘和碟是“万历号”沉船出水量最大的瓷器。

盘的口沿分为花瓣口和圆口,最大口径为33厘米,口径较小的则称作碟,盘和碟内底心和边沿开光有圆形、菱形、扇形、长条形、桃形。

纹饰有花草、动物、暗八仙、草虫、花鸟、瓜果等图案。

如:明青花双凤纹克拉克瓷盘(图1)。

内底心绘青花锦地八菱形开光,开光内主题纹饰为双凤口含仙草相互追随,凤尾穿绕于祥云之间。

凤是人们臆想的保护神

1.明青花双凤纹克拉克瓷盘。

口径31cm,底径16cm,高5cm
2.明青花莲池鸳鸯纹克拉克盘。

口径31cm,底径17cm,高5cm
3.明青花留白牡丹纹
碟。

口径21.5cm,底径
13cm,高3.5cm。

内底
心双圈内绘三朵怒放
的青花缠枝牡丹,花
四周满布叶片衬托,纹
饰繁复饱满而又有秩
序感,采用了留白的画
法。

内沿绘青花几何
花卉纹一周,外壁口
沿处绘青花复线弦纹
一周,弦纹下饰两对
应叶脉纹。

胎质细腻,
色白。

牡丹是花中之
王亦被誉为富贵之花,
寓意繁荣昌盛代表人
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尽管事实上是不存在的虚拟生物,但却是中国古代先民崇拜的对象。

人们认为它能带来光明和幸福,寓意天下太平、吉祥。

明青花莲池鸳鸯纹克拉克盘(图2)。

内底心青花锦地八菱形开光,开光内绘有池塘,右侧绘一束盛开的莲花,左侧画有一对鸳鸯腹部互贴深情对望,鸳鸯是纯洁爱情与夫妻和美的象征,被人们誉为瑞鸟。

莲花和鸳鸯组合成莲池鸳鸯纹,亦称作满池娇。

整体写实,画工细腻,线条流畅,组图优美,寓意幸福祥和,是人们喜爱的纹饰之一。

以上两者皆锐唇、花瓣口外撇、浅弧腹、折腰、圈足。

折腰及内壁绘八扇形开光,并以中间画有绶带纹的长条形开光相隔,扇形开光内以折枝花卉纹和暗八仙纹为饰,盘外壁随意勾勒六圆形和长条形以烘托内饰。

青花发色蓝中泛灰,胎体轻薄,质坚密。

暗八仙纹在克拉克瓷中是常见的典型纹饰之一。

瓷器上的暗八仙纹饰指只绘八仙的法器,而不绘人物形象。

道教中的神仙人物八仙各有不同法器,铁拐李有铁杖及葫芦,汉钟离有芭蕉扇,张果老有鱼鼓简子,蓝采和有花篮,何仙姑有荷花,吕洞宾有宝剑,韩湘子有横笛,曹国舅有玉板,他们随身所携带的法器各有妙用。

此纹饰题材寓意各位神仙庇佑,充
满了道教色彩。


碗是“万历号”沉船出水瓷器中数量仅次于盘的。

按碗口的形状可分为瓣口、八方和圆口碗,尺寸大的口径23cm左右,小至9cm左右。

装饰纹饰非常丰富,有花鸟、人物、瑞兽、团花、灵芝、龙纹、凤纹、八仙、蝶纹等。

如:明青花花鸟纹瓣口折沿碗(图4)。

内底心绘青花花鸟纹,口沿及内壁绘青花四龙首衔祥云形如意头开光,外腹壁绘青花四祥云形如意头开光与长条形开光相间,外口沿勾画卷草花卉纹两处。

青花发色幽蓝,胎体轻薄质坚,色白。

如意实物是佛教八宝之一,为僧人记录经文的佛具,同时亦作摆设之用,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

而祥云形如意则同时具有“吉祥”“如意”的双重美好祝愿。

军持
“军持”来源于印度,是为梵语“kendi”、“Knudikā”的音译,又译作军迟、君迟、君持、捃稚迦等,
汉语4.明青花花鸟纹瓣口折沿碗。

口径21.2cm,底径10.7cm,高6.5cm
意为水瓶,亦称作净瓶、澡瓶。

我国的军持是随着印度佛教传来的,最早的时候是僧侣云游时贮水以备饮用和净手所携带贮水器。

长颈,顶端置一小口,肩腹间附流,无执。

长颈上的口用于饮水,肩腹部的流用于汲水。

使用时用手抓住颈部,将瓶身浸入水中没过肩腹部的口,水满后即可提出,方便省力。

随着佛教发展军持逐渐演变为佛教法器,在各种法事中或者是僧尼的受戒灌顶仪式上使用,亦成为佛教神灵手持的法器,如观音菩萨、弥勒菩萨、贤护菩萨等。

公元4世纪至8世纪,东南亚等国家佛教盛行,军持的需求量增多,使我国一些生产外销瓷的窑口纷纷生产军持,使其远销东南亚以及其他欧洲国家。

同时,伊斯兰教也有使用军持作为净水瓶。

“万历号”沉船发现的军持可明确器型的共20件,广东省博物馆藏有2件。

动物型军持在出水的军持中占少数,较为珍贵。

明青花象首方足军持(图5),馆藏1件,该器圆唇,敛口,长颈上端外凸,方形腹,平底,不施釉。

整体呈象状,肩部一侧饰以象首双细孔流,象首两侧绘画青花双耳及双眉目,流下附一扁条形系。

口沿处绘青花如意云纹一周,长颈则饰以蕉叶纹。

方形腹作象身,象背部绘有青花锦地座垫,首
5.明青花象首方足军持通长17cm,宽9.5 cm,高20.5 cm
尾处绘画铃铛、璎珞纹为饰。

青花发色蓝中泛灰,白釉色呈暗青。

胎体厚实,形态敦厚特别,具有较佳的观赏性。

葫芦瓶和胆瓶
葫芦瓶,顾名思义是以自然界中的葫芦为原形所造成的瓶式。

葫芦瓶早在新时期时代已出现,在当时可能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农作物,原始先民将这种藤蔓缠绕,瓜果大大小小连绵不断,如人类子孙不停地繁衍生生不息的植物视为多子多福的一种吉祥象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葫芦这种瓜果亦被儒、释、道所用,成为对平安幸福长寿向往的化身,葫芦瓶因其与“福禄”谐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子孙万代、大吉大利,福禄双全。

明嘉靖、万历时期,由于皇帝崇尚道教,使得工艺美术品在装饰上都大多运用吉祥如意的纹饰,从而明代晚期成为陶瓷葫芦瓶大放异彩的时期。

其生产亦达到空前蓬勃的程度。

这一时期的品种多为青花和五彩,而在“万历号”沉船中只发现了青花葫芦瓶。

(图
6.花开光暗八仙花卉纹葫芦瓶
口径2.5cm-4.2cm,底径6.3cm-10.6cm,高18cm-36cm
7.明青花折枝花卉纹胆瓶。

口径2.8cm,底径5.5 cm,高17.8 cm。

口径4.2 cm,底径10.6 cm,高36 cm 8.明青花山水螭耳杯
6)馆藏的葫芦瓶共3件,纹饰较为相似,大小不一,
圆唇,微敞口,长颈,束腰,圈足,呈上小下大葫芦
状。

颈部绘画青花蕉叶纹一周,上腹部以双竖线分为
六开光,开光以青花花卉与博古纹相隔为饰,束腰处
画有一圈青花花卉纹作为上下腹的分隔带。

下腹部扇
形开光,曲线形似波浪相互上下倒置对立,开光内饰
青花花卉纹与暗八仙纹相隔。

青花发色幽蓝,胎体厚
实,线条流畅,设计精巧。

胆瓶,因其形如悬胆而得名。

宋代以来,因其
质朴、简约、委婉、敦厚、深得文人偏爱,亦曾在很
多诗文中提及它,觉得胆瓶插上些许鲜花典雅别致,
这种情结继而延续到元、明、清。

馆藏“万历号”沉
船胆瓶共2件。

皆为明青花折枝花卉纹胆瓶(图7)。

圆唇微外撇、长颈、溜肩、鼓腹下垂、圈足。

颈部饰
青花锦地纹或璎珞纹,颈肩处均饰青花如意头一周,
腹部一个绘有四开光,开光内以青花葫芦、花卉相隔
为饰,另一个绘六大开光,分别饰以暗八仙与花卉纹,
大开光以压印绘有竹节纹的六小开光相隔。

青花发色
呈灰蓝,胎体较为厚重,线条挺拔优雅。

铃铛杯
铃铛杯亦称仰钟杯、金钟杯、磬式杯,杯式之一,
流行于明、清时期。

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铃铛。

明成化、嘉靖、万历时期铃铛杯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种。

“万历号”出水的铃铛杯只有青花一种,分为有耳和无耳。

如明青花山水螭耳杯(图8),卷云纹为饰,外壁画有山水、亭台、渔舟等图案。

锐唇、敞口微撇、深腹、斜弧壁、圈足。

外壁近口沿处及圈足各饰以青花复线弦纹一周,底足青花单圈内为“大明成化年製”款。

胎体轻薄,青花发色淡雅,构图写实美观,意境雅致。

盒盒,古时作合字,一般有盒盖和盒身扣合而成。

瓷盒在西晋晚期至东晋早期或更早时期出现,瓷盒外观优雅除了作摆设之用还多为实用器,可作粉盒、油盒、奁盒、香盒、镜盒、花盒,印盒等多种用途。

“万历号”沉船出水的青花盖盒有长方形、倭角长方形、椭圆形。

主题纹饰有海马纹、花卉纹、蕉叶纹等。

馆藏有2件为:青花蕉叶纹盖盒与青花花卉纹盖盒(图9)椭圆形、盖为穹顶子口,主题纹饰为青花蕉叶纹与青
花山石花卉纹,以青花锦地及绶带纹为边饰。

盒身中
部有凸起隔栏,把盒的内部空间分为两部分,外壁随意绘画兰草纹以及花卉点缀。

青花发色幽蓝,胎体坚密,实用大方。

(编辑/雷焕昂
)
9.青花蕉叶纹盖盒与青花花卉纹盖盒 ,口
径约13cm ,底径约10.5cm ,通高约5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