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框结构

合集下载

浅谈底框结构_pdf

浅谈底框结构_pdf
成 很大扭矩 , 极 易破坏 。
另外 ,布 置底层 剪力墙 时要避 开上 部墙 体洞 口,若具 体执行 时实在 难 以避 开, ( 例如 楼梯 间入 户 门等 ) ,那么 应采 取在 上部 洞 1 : 3 两侧 增加 构造 柱等 加强措 施, 以更 好地传递 地震力 。对个别 剪力 墙未 能 与 E 层砖墙 对应者 , 应设法 加大底
例 度比) 满足 要求 了, 实际』 二 局 部单 肢 的 K O 。和 K 9 0 。远 远不 能满 足 上述 问题 表 面 是程序 本 身的 问题但实 质上 是计算 模 型错误 。 当前 一 些设计 人 员 口重 视上 机计 算而 忽视 基础 理 论的 学 习, 电脑 程序 必 须 建 立在正确 的计算模 型上 , 这 是计算 结果 正确 的技术 前提 。因此在输 入 计算机 前
必 须认真分 析 结构 的特 性 , 首 先建立 一个 模 型 , 并仔 细 阅读计 算机 设 计软件 的编 制 原理、 使用说 明及 技术条 件与本 工程 相后 才 能正 确使 用计 算机 运 算 , 准确 辨析 计算 结果 的正误 。L 形 建筑 正确 的计算机 运算 , 单肢计 算 时适 当考 虑 另一肢 的影

经验算这 一结 果对 于几 何条件相 同的小开 口墙和连 肢墙 同样适 用 。 此相 同条 件下 C 3 0混凝土墙 刚度相 当于 M I 】 l 0 砖、 M I O砂浆砖 墙 的 9 . 9 2 倍 , 由此 可见 采用 混凝土墙 可大减 少底层 剪力墙 的数量 , 经 笔者总 结多个 底框 工程实例 经验 , 常规 底框结构 设计 时既符合抗 震,义较 经济合 理 的混凝土 剪力墙 截面 积大约 占 上层 砖混结构 同方 向墙 截面积 的 5 % 1 0 % ,而要 达到同样 要求所 需的砖 砌体剪 力 墙则 远远大于 这个 比例 , 所 以采用混 凝土墙 可使底 层开 间布置 更加 灵活 , 可利 用 空 间更 大。 由于用 量少 , 总造价 也仪 比砖砌 体剪力 体系 , 使 结构遇 地震 时延性 增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一、一般规定1、根据《抗规》7、1、2表中所述底框结构上部砌体最小厚度为240mm,房屋最高限值及层数: 6,7度 22m 7层;8度19m 6层;9度区不容许采用这种形式。

2、底框层高不得大于4、5m。

3、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上部得砌体抗震墙与底部得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2)房屋得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得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

6、7度且总层数不超过五层得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得砌体抗震墙,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得附加轴力与附加剪力;其余情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3)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得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得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5,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

4)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得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得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2、0 ,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

5)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或桩基。

4、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框架与抗震墙得抗震等级,6、7、8度可分别按三、二、一级采用。

5、底框层砼等级不得低于C30。

二、计算方法及要点1、计算方法:底部框架房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并应按第2点规定调整地震作用效应。

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规定调整:1)对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得纵向与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值得大小在1、2~1、5范围内选用。

2)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与第二层得纵向与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亦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侧向刚度比在1、2~1、5范围内选用。

3)底层或底部两层得纵向与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全部由该方向得抗震墙承担,并按各抗震墙侧向刚度比例分配。

底框结构过程分析

底框结构过程分析

底框结构过程分析一结构布置1、平面布置宜对称,尽量避免L形等凸凹墙体,避免困难时,应满足t/d小于等于0.3否则应设防震缝。

使底层纵横向刚心尽可能与整栋房屋的质心重合。

2、7度设防时,允许7层且高度小于21m,对教学楼等横墙少的6层19m,对砖抗震墙为5层16m。

3、上面砖墙应按轴线上下对齐或基本对齐(每单元砌体抗震墙最多有二道不落在框架主梁,或砼抗震墙上,而是由次梁支托上部抗震墙。

托墙的次梁应按3.4.3条考虑地震作用的计算和内力调整。

次梁的重力和弯矩应作为主梁的集中力和集中扭矩,并应传递到主梁两端的竖向支承构件,形成附加的地震作用效应;北京市的结构设计技术细则中要求:“允许有1/3道墙体可以不与下部框架梁或抗震墙对齐。

同时,不对齐的墙不能连续超过两道。

有些地方规定墙总长度是75%~80%要对齐等等)。

落在托梁或抗震墙上,纵横墙应竖向连续。

4、底层应布置纵、横向尽量连成一体的抗震墙,横墙间距应小于18m。

抗震墙布置原则:均匀、分散、对称、周边。

其他的一些细节诸如:最好在上部砖墙下布墙、宜布在楼梯间周围等。

总层数不超过5层的底层,可以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砌体抗震墙,当采用砖时应先砌墙后浇梁柱(要防止底层商铺随意打墙)。

纵横向抗震墙宜保持一定的距离,最好布置在外围或靠近外墙处,并应尽量避免出现一字形墙体。

为防止角柱的破坏最好在转角处布置混凝土抗震墙,如不能布置则应在该处嵌砌砖围护墙,而且该墙不宜开设门窗洞口;抗震墙基础应应与框架柱基础联合考虑成一体。

5、二层楼盖应现浇且不小于120厚,当150厚时,应配双层筋,以承担部分水平剪力6、梁高跨比应在1/4-1/8之间,梁宽应300以上,b/h >0.3,柱宜采用方形截面对称配筋。

二底框计算方法1、满载法:把梁作为单独的受弯构件,上部墙等全荷均作用梁上(结果偏大)。

只有胆小的人采用。

2、三板两墙法:即只算三层楼板两层墙体的重量,其余层不算(柱和基础算)虽未出过问题,但缺乏科学依据3、弹性地基梁法:把墙体视为半无限弹性体,将托梁视为倒过来的弹性地基梁,按三角形竖向荷载计算托梁。

底框结构的计算

底框结构的计算

底框结构的计算过去,PKPM对底层框架上部砖房结构的设计过程是:1. 用PMCAD主菜单8作整体结构分析并得出底框的地震力;2. 用PMCAD主菜单4对底层框架部分逐个提取每榀框架;3. 用PK的平面杆系有限元分析功能逐个计算每榀框架,并用PK其它菜单画底框施工图。

以上的方法对底框部分的计算及绘图效率都较低,SA TWE软件新增了底框结构空间分析功能,并提供了两种分析方法:方法一,接PMCAD主菜单8的规范算法,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的简化方法。

它将计算分为两步,第一,仍用PMCAD主菜单8的基底剪力法作整体结构分析并得出底框层的地震力,其次,将上部砖房与底部框架分离开,并使底部框架接收上部砖房传来的恒荷载、活荷载及地震力〔包括倾覆力矩〕,最后,仅对底框部分用SA TWE进行空间分析。

方法二,有限元整体算法。

将上部砖房和底框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砖混底框结构的特点,采用空间组合结构有限元方法进行分析,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其它各种砌体结构。

用以上两种方法计算后,对底框部分的画图可以用SA TWE接力PK画图方式,即全楼归并后的成批挑选梁柱画图。

对梁的画图程序自动加上底框构造。

比以前的底框画图方式要灵活的多了。

下面就SA TWE软件的应用作如下归纳:一、操作流程在PKPM系列CAD软件中,PMCAD是结构部分的基础模块,通过PMCAD的建模功能(主菜单1、2、3)形成结构的几何数据和荷载数据文件,其它软件模块均要读取上述两组文件。

1.PMCAD主菜单8的砖混底框抗震验算对于底框结构,完成结构建模以后,首先要执行PMCAD主菜单8,进行砖混底框结构的抗震验算,其主要是完成以下两项工作:l 按基底剪力法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地震剪力和倾覆力矩),并对上部砖房进行抗震验算。

l 竖向导荷计算,把上部砖房的恒、活荷载和自重按支承几何关系传递到底框部分,作为底框部分空间分析的外荷载。

在PMCAD的这步操作中,有关参数的含义和作用可参见PMCAD说明书,其中“考虑墙梁作用的上部荷载折减系数”是一个重要系数,在底框部分空间分析中还要用到。

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

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

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底框-)砖混结构设计总结一、分析建筑条件,准备初步工作:1.底框部分:(1)根据建筑条件图布置框架柱轴网,由抗震概念设计,尽量不要出现单根柱而不能形成一榀框架的情况,柱距一般为6米;(2)柱截面初步设计;单层商铺部分的框架柱截面设为350X350,底框部分的框架柱设为400X400;(3)根据柱轴网确定剪力墙的分布(长度和距离);(4)剪力墙一般分布在楼梯间处,与电信专业协调,预留电表箱位置;(5)剪力墙往往矮而长,变形能力差,多为剪切破坏,宜开竖缝保证高宽比大于1.5;(6)根据底层店面部分的墙厚确定框架梁、柱偏心;(7)根据框架柱的设置和柱距,确定框架梁的高度和宽度(一般上面有出承重墙的框架梁宽度不小于350,其它墙梁宽度不小于300,高度不小于净跨的1/5);(框架结构梁截面尺寸控制办法:计算时用TAT,看计算结果配筋图内的配筋率图;要求全截面配筋率1.5-1.7之间)(8)其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度可分别按三、二级采用;2.砖混部分:(1)根据纵横墙的布置及可能会有的屋面构架,确定构造柱的位置和种类,(最外围的构造柱直接升到女儿墙,门窗洞口处的构造柱尺寸最好与门洞处的短墙吻合)(2)根据户型布置设置梁,包括其宽度和高度(其位置应把楼板分成规则的矩形,在阳台较大窗洞处或门窗连续设置处应设置过梁,且其高度加上门窗的高度应等于楼层高度);(3)根据户型布置确定板厚,一般取短向跨度的1/35,但是最好不要小于100,客厅不小于120,否则影响使用;阳台、厨卫一般为90,屋面板厚120,楼梯梯板厚度为板跨的1/28,且平台梁高度与其下的窗高之和要等于建筑标高;(4)根据墙体外立面的腰线做法,确定外围圈梁的高度和做法;(5)根据总体要求,设置不同的结构标准层与荷载标准层;(6)阳台处的挑梁高度为挑出长度的1/3-1/6;二、输入计算模型,进行程序计算:1.底框部分:(1)SAT-8计算底框时不能考虑风荷载。

底框结构

底框结构

底框结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1 前言对于地震区需要抗震设防的多层商住建筑,底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大空间商店,上部为小开间砖房或砌块建筑。

结构设计中有的未作纵横两方面的抗震验算(包括承载力和变形),有的仅作了横向底层框架的验算,而纵向却按一般连续梁计算。

在构造上,有些设计忽视了在底层纵横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或只有横向抗震墙,使整幢建筑上刚下柔,或横刚纵柔;地震作用下即容易产生较大的弹塑性变形。

如果框架柱箍筋间距太大,特别是在柱上、下端箍筋没有按规范要求进行加密时,其破坏就更加严重。

此类建筑即使是全框架结构,从震害的调查来看,也有许多同样的破坏情况。

抗震结构在总体布置上有两大忌:一是上部刚度大,底层仅有柱的鸡腿式建筑;二是平面刚度不均匀,产生大扭转的建筑。

两者在设计上全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有足够剪力墙或有核心筒的建筑,对维持整体稳定有利,并很大程度上减弱框架的受力;对一般建筑尽可能做框剪结构,避免做纯框架结构,以节约建筑材料。

2 常见问题1)抗震设防不当商住多层建筑近年来在中、小城市中很常见,即将一层作商场,然后在其上建造住宅或写字楼等建筑。

此种结构形式实际计算属下柔上刚,对抗震极为不利,如果不加抗震墙,做成底层纯框架而上部砖混的结构,在地震区将存在一些问题。

除底层不设抗震墙外,此类建筑还有超高和超层问题。

如某农贸市场设层高3.2m的“半地下室”1层(南面开敞,在地面以上,北面埋入土内),市场部分层高为6.5m,并在周边设置夹层(实际应算作两层,而其中间部分为1层,结构上按复式框架考虑),其上为6层2.8m高的住宅,因此总高度达26.5m,总层数为8~9层,超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01)》(以下简称《抗规》)中此类建筑在七度地震区总高度≤22m和总层数≤7层的规定。

而且由于商场在使用上的要求,框架梁的跨度及荷载都较大,使得梁的截面尺寸较大,而中间柱高度相对较高,从而使得梁的刚度较大,而按《抗规》要求,抗震结构体系中的混凝土构件,应避免剪切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屈服,钢筋锚固粘结先于构件破坏,因此违背了“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和强节点”的设计准则。

底框结构

底框结构

抗震墙布置
1.剪力墙布置原则 底框架结构中的剪力墙既是承担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更是承担水平力的主要构件, 在地震中起第一道防线作用,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底部剪力墙承担100%的水平地震作用,而框架只承担小部分的 地震力作为安全储备。震害观测表明,底框砖房在地震时底层将发生变形集中,会出现过大的侧移而严重破坏甚 至倒塌。有鉴于此,新规范在近十几年各地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底框架结构剪力墙的布置做出了更科学的调整。
首先抗震墙间距要满足最大横墙间距限制,6、7、8度设防区最大横墙间距分别为21m、18m、和1 5m。
其次,剪力墙应沿2个主轴方向都有布置,使之形成直角以更好地发挥抗震作用。
另外要克服矫枉过正的偏见,有些设计人员认为既然底框结构底层薄弱就多布置一点剪力墙越强越好,实际 上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剪力墙的设置应与上部砌体结构相协调,抗震设计的原则是沿楼层间侧移刚度应均匀变化, 而不允许各层间发生突变。
1层刚比的控制
控制侧移刚度比的规定是根据底层为大空间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实验和研究分析结果提出的。 图二是两个结构模型的侧移曲线,模型A是一般的抗震墙结构,上下刚度变化均匀,其弹性反应(虚线)与弹塑性 反应(实线)的侧移曲线基本一致,上下变化也较均匀;模型B是底层大空间的抗震墙结构,弹性侧移反应中,底 层稍大于其它各层,而弹塑性侧移反应中,底层侧移特别大,出现了显著的塑性变形集中。图三是层间位移曲线 的比较,更明显的反映出底层存在塑性变形的集中。底层越弱,塑性变形集中的现象越严重,其程度基本上与上 下侧移刚度比成正比。而结构破坏的程度层面变形成正比。因此,要减轻地震时底层的破坏程序,就要对上下部 的侧移刚度比进行控制。
注意要点
一般规定
计算要点
1底框结构的破坏特性

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

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

(底框-)砖混结构设计总结一、分析建筑条件,准备初步工作:1. 底框部分:(1)根据建筑条件图布置框架柱轴网,由抗震概念设计,尽量不要出现单根柱而不能形成一榀框架的情况,柱距一般为6米;(2)柱截面初步设计;单层商铺部分的框架柱截面设为350X350,底框部分的框架柱设为400X400;(3)根据柱轴网确定剪力墙的分布(长度和距离);(4)剪力墙一般分布在楼梯间处,与电信专业协调,预留电表箱位置;(5)剪力墙往往矮而长,变形能力差,多为剪切破坏,宜开竖缝保证高宽比大于1.5;(6)根据底层店面部分的墙厚确定框架梁、柱偏心;(7)根据框架柱的设置和柱距,确定框架梁的高度和宽度(一般上面有出承重墙的框架梁宽度不小于350,其它墙梁宽度不小于300,高度不小于净跨的1/5);(框架结构梁截面尺寸控制办法:计算时用TAT,看计算结果配筋图内的配筋率图;要求全截面配筋率1.5-1.7之间)(8)其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度可分别按三、二级采用;2. 砖混部分:(1)根据纵横墙的布置及可能会有的屋面构架,确定构造柱的位置和种类,(最外围的构造柱直接升到女儿墙,门窗洞口处的构造柱尺寸最好与门洞处的短墙吻合)(2)根据户型布置设置梁,包括其宽度和高度(其位置应把楼板分成规则的矩形,在阳台较大窗洞处或门窗连续设置处应设置过梁,且其高度加上门窗的高度应等于楼层高度);(3)根据户型布置确定板厚,一般取短向跨度的1/35,但是最好不要小于100,客厅不小于120,否则影响使用;阳台、厨卫一般为90,屋面板厚120,楼梯梯板厚度为板跨的1/28,且平台梁高度与其下的窗高之和要等于建筑标高;(4)根据墙体外立面的腰线做法,确定外围圈梁的高度和做法;(5)根据总体要求,设置不同的结构标准层与荷载标准层;(6)阳台处的挑梁高度为挑出长度的1/3-1/6;二、输入计算模型,进行程序计算:1. 底框部分:(1)SAT-8计算底框时不能考虑风荷载。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一、一般规定1、根据《抗规》7、1、2 表中所述底框结构上部砌体最小厚度为240mm,房屋最高限值及层数:6, 7度22m 7层;8度19m 6层;9度区不容许采用这种形式。

2 、底框层高不得大于4、5m。

3、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上部得砌体抗震墙与底部得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2)房屋得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得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

6、7 度且总层数不超过五层得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得砌体抗震墙,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得附加轴力与附加剪力;其余情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3)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得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得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2、5,8 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

4)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得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得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2、0,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

5)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或桩基。

4、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框架与抗震墙得抗震等级,6、7、8 度可分别按三、二、一级采用。

5、底框层砼等级不得低于C30。

二、计算方法及要点1、计算方法:底部框架房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并应按第 2 点规定调整地震作用效应。

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得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规定调整:1)对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得纵向与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值得大小在1、2〜1、5范围内选用。

2)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与第二层得纵向与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亦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侧向刚度比在1、2〜1、5范围内选用。

3)底层或底部两层得纵向与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全部由该方向得抗震墙承担,并按各抗震墙侧向刚度比例分配。

底框结构

底框结构

5901LDstruc BBs 版权所有写了几点做底框时的体会,权当抛个砖,希望大家都来说说自己的做法,交流心得. 28729LDstruc BBs 版权所有11801LDstruc BBs 版权所有结构方案部分:25001LDstruc BBs 版权所有1、底部一层的底框结构中混凝土剪力墙往往矮而长,变形能力差,多为剪切破坏,宜开竖缝保证高宽比大于1.5。

能不用砖砌体做抗震墙就不用,保不准什么时候甲方把墙敲掉. 29349LDstruc BBs 版权所有2、尽量加强过渡层的构造措施,越强越好。

如当地能接受,可采取措施加大过渡层纵墙抵抗平面外弯矩的能力。

12421LDstruc BBs 版权所有3、加大过渡层及屋面圈梁配筋。

28261LDstruc BBs 版权所有4、过渡层砂浆可按砌规采用M10,若满足层刚度比有难度时按抗规采用M7.5。

8693LDstruc BBs 版权所有5、层刚度比控制在1.5左右,尽量不要小于1.2不大于1.8,此时房屋的整体(12月版本的层刚度比计算比6月份版本严格)15681LDstruc 抗震性能较好。

BBs 版权所有Z E6、一般不考虑墙梁荷载折减,若考虑折减应在设计说明中提出对施工及使用的要求。

31521LDstruc BBs 版权所有14593LDstruc BBs 版权所有计算部分:27793LDstruc BBs 版权所有1、SAT-8宜选用12月份版本。

尽量不要使用高层版TAT计算。

8225LDstruc BBs 版权所有2、在PMCAD主菜单8中,计算地震剪力时已乘以放大系数,故在SAT-8中选取结构体系时“框架结构”或“框剪结构”(此参数用来对应规范中相应的调整系数)对计算结果无影响。

21425LDstruc BBs 版权所有2、SAT-8计算底框时不能考虑风荷载。

若在“底框结构空间分析方法”中选取“有限元整体算法”可计算风荷载,但结果偏小建议不使用。

多层住宅楼底框结构设计施工图

多层住宅楼底框结构设计施工图
%%1306@2501202402%%130122%%13010YB-1(2)1480(1180)5005%%1306@300 \M+582365%%1306802%%130122%%13010120A240%%1306@250B图总力动通暖电弱气电水排给构结筑建签会图制图描钢筋混凝土屋面检修孔板川91G31310001000\M+58238-310001000\M+58238-865065040040011501150\M+582310-810001000\M+58238-811001100\M+58238-570070011501150\M+582310-811501150\M+58238-311001100\M+58238-57909401190\M+58238-312501250\M+58238-08508509401340\M+58238-012501250\M+582310-86401340\M+582310-85505505905505506401190\M+582310-81290\M+582310-811001100\M+58238-5109015001500%%13112-A1090\M+58238-8940740%%13112-A9401140%%13010-A1140%%13010-A11401140\M+582310-A7007009401400\M+583312-A1400\M+583312-A1150\M+582310-8139014001400\M+583312-A\M+58238-0100010001700170015009401090\M+58238-01090

底框结构

底框结构

8度时不超过15米 7度时不超过18米
6度时不超过21米
==========================================
底框砖房单片墙的有关规定:
单片剪力墙的高宽比应在1~4之间,使之为剪弯变形.当高宽比小于1时,一般称为低矮剪力墙,低矮剪力墙的抗侧刚度和承担的地震剪力较大,变形和耗能能力差,破坏形式为剪切破坏,一旦墙体开裂或丧失承载能力,将对其他抗侧力构件产生不利影响.
②砖混抗震验算完成后执行SATWE软件进行底框部分内力的计算。
⑶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
①一般来说,砖混底框结构,按6度设防计算时地震力并非控制工况。
②对于构件的弯矩值,基本上都是恒+活载控制;剪力值,有可能某些断面由地震力控制,但该剪力值的大小与恒+活载作用下的剪力值相差也不会很大。直接用该值设计首先肯定安全,其次误差很小。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7.1.8条第4款明确规定: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部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0,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
●底框结构在大震时底部发生变形集中,会出现过大侧移而破坏,规范制订条文时总体上持谨慎态度,从控制底层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和底部两道防线的设计原则考虑,其底部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全部由该方向的抗震墙承担(抗规7.2.4-3);在地震作用下,底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层间位移角在1/1000左右时会开裂,位移角到1/500时刚度约下降到线性刚度的30%,此时砖填充墙刚度约下降到线性刚度的20%,而钢筋混凝土柱在位移角为1/500左右时仍处于弹性阶段,底部发生塑性内力重分布,底部框架柱作为第二道防线,抗震性对底框结构整体抗震能力起很重要作用,因此7.2.5规定了框架柱需承担的地震剪力。

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

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

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底框结构设计要点总结(底框-)砖混结构设计总结一、分析建筑条件,准备初步工作:1.底框部分:(1)根据建筑条件图布置框架柱轴网,由抗震概念设计,尽量不要出现单根柱而不能形成一榀框架的情况,柱距一般为6米;(2)柱截面初步设计;单层商铺部分的框架柱截面设为350X350,底框部分的框架柱设为400X400;(3)根据柱轴网确定剪力墙的分布(长度和距离);(4)剪力墙一般分布在楼梯间处,与电信专业协调,预留电表箱位置;(5)剪力墙往往矮而长,变形能力差,多为剪切破坏,宜开竖缝保证高宽比大于1.5;(6)根据底层店面部分的墙厚确定框架梁、柱偏心;(7)根据框架柱的设置和柱距,确定框架梁的高度和宽度(一般上面有出承重墙的框架梁宽度不小于350,其它墙梁宽度不小于300,高度不小于净跨的1/5);(框架结构梁截面尺寸控制办法:计算时用TAT,看计算结果配筋图内的配筋率图;要求全截面配筋率1.5-1.7之间)(8)其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度可分别按三、二级采用;2.砖混部分:(1)根据纵横墙的布置及可能会有的屋面构架,确定构造柱的位置和种类,(最外围的构造柱直接升到女儿墙,门窗洞口处的构造柱尺寸最好与门洞处的短墙吻合)(2)根据户型布置设置梁,包括其宽度和高度(其位置应把楼板分成规则的矩形,在阳台较大窗洞处或门窗连续设置处应设置过梁,且其高度加上门窗的高度应等于楼层高度);(3)根据户型布置确定板厚,一般取短向跨度的1/35,但是最好不要小于100,客厅不小于120,否则影响使用;阳台、厨卫一般为90,屋面板厚120,楼梯梯板厚度为板跨的1/28,且平台梁高度与其下的窗高之和要等于建筑标高;(4)根据墙体外立面的腰线做法,确定外围圈梁的高度和做法;(5)根据总体要求,设置不同的结构标准层与荷载标准层;(6)阳台处的挑梁高度为挑出长度的1/3-1/6;二、输入计算模型,进行程序计算:1.底框部分:(1)SAT-8计算底框时不能考虑风荷载。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

底框结构设计规范底框结构设计规范一.一般规定1.根据《抗规》7.1.2表中所述底框结构上部砌体最小厚度为240mm,房屋最高限值及层数: 6,7度 22m 7层;8度 19m 6层;9度区不容许采用这种形式。

2.底框层高不得大于4.5m。

3.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2)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

6、7度且总层数不超过五层的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砌体抗震墙,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的附加轴力和附加剪力;其余情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3)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5,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

4)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2.0 ,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

5)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或桩基。

4.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8度可分别按三、二、一级采用。

5.底框层砼等级不得低于C30。

二.计算方法及要点1.计算方法:底部框架房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并应按第2点规定调整地震作用效应。

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地震作用效应,应按下列规定调整: 1)对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比值的大小在1.2~1.5范围内选用。

2)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底层和第二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亦均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允许根据侧向刚度比在1.2~1.5范围内选用。

3)底层或底部两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应全部由该方向的抗震墙承担,并按各抗震墙侧向刚度比例分配。

超复杂的底框结构设计施工CAD图纸

超复杂的底框结构设计施工CAD图纸
0.51.1.1.51.59.14.1-1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面梁底加设两块钢筋片网.双向桩身剖面图B5001000A%%1308@10040d柱纵筋伸入桩内不少于(d为框架柱纵筋最大直径)1扩大桩身ACD螺旋箍%%1308@200螺旋箍%%1308@1001E或 JLJLL(此标高用于3.000-0.300ZJ-2A ZJ-5A ZJ-6A ZJ-7A)均须进行施工勘探.如发现异常情况须会同本基础采用大直径人工挖孔桩.以强-中风化泥质砂岩为持力层,人工挖土时每挖 安装护壁钢模板浇灌 混凝土护壁,桩身采用 混凝土, 级 钢筋浇筑,混凝土保护层厚为C20 级 钢筋浇筑,混凝土保护层厚为 放 内环一个,桩内钢筋主筋伸入承台 倍主筋直径,伸入桩身不小于 ( 为桩身直径)B(MM)A(MM)C桩基编号护壁大样10070泄水孔100C%%13010@2001-110070100501000ZJ-6 ZJ-6AZJ-7 ZJ-7AZJ-2 ZJ-2AZJ-5 ZJ-5A%%1308@200螺旋箍(23%%13014)12%%13014ZJ-1ZJ-3ZJ-4750550基础设计说明:根据地质资料报告.250150350450挖孔桩的施工容许偏差,桩心直径 焊成通长钢筋笼,钢筋笼内每隔所有桩施工完后需进行试桩.C30梁用 混凝土, 级 C20限端阻力标准值同有关人员进行处理. 保证桩端进入基础5:7:6:9009009009009009009001:3:2:4:01.0M(%%130),-50,+50(%%131)D=(%%131) =2200KP强-中风化泥质砂岩层q30qK所有桩2Ma.%%13010>0.5m.150011007003005009000桩 表(MM)DE扩大端直径桩 表护壁大样桩身剖面图桩与柱形心重合.扩大部份不设护壁钢筋主筋和箍筋强-中风化泥质砂岩桩端极 垂直度容许偏差

底框结构讲课提纲

底框结构讲课提纲
• 带边框低矮抗震墙采取开竖缝处理
– 有利抗震性能,变性和耗能能力提高 – 注意设暗柱及其他构造措施
• 建模输入时抗震墙的两种处理方法
根据墙高宽比、开洞率、连系梁跨高比等因素选择: – 一般情况下,墙高宽比≥1.5, 开洞率≤0.3,连系梁跨高比
≤2.5) :可整体输入 – 其余情况:分段输入
二、底框-抗震墙结构托梁荷 载及墙梁设计
– 支座截面弯矩: M中支=M1支+αM支M2支
– 剪力:
V=V1+βVV2
底框墙梁等效荷载
• 等效荷载图
– 自动判断墙梁条件:洞口尺寸、位置 – 根据系数αM中、 αM支、βV截面求得参数q和a;不等跨连
续墙梁,还要加支座不平衡弯矩;等效荷载与总荷载的 差值作为柱轴力
• 底框墙梁截面设计
– 跨中截面按偏心受拉计算 – 支座截面按受弯计算
– 暂未计算
大裙房、多塔楼砌体房屋结构计算
• 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 ——高度不超过40m, 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 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 点体系的结构
• 防震缝设置要求 房屋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 ——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 ——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 ——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 TAT:
– 主菜单2图形检查查看底框荷载
接力结构分析模型的选择及差别
• SATWE 、 TAT
– 空间分析模型,框架、抗震墙整体分析,计 算模型合理
– 一次完成内力分析及配筋计算,计算和出图 方便
– 推荐使用
• PK
– 平面分析模型 ,框架、抗震墙按侧移刚度空 间协同
– 单榀计算,操作麻烦
剪力墙设计
软件对底框托梁荷载的处理方法

底框结构1

底框结构1

底框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底框结构的震害特点:未经抗震设防的底框房屋,其底层的纵横墙数量较少且平面布置不对称,而上部砖房则纵横墙的间距较密,上部砖房的侧移刚度较底层大得多,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由于底层的抗侧力刚度和极限承载能力相对于第二层薄弱,结构将在底层率先屈服、进入弹塑性状态,并将产生变形集中的现象。

底层的率先破坏将危及整个房屋的安全。

这类房屋的震害特点是:1.震害多数发生在底层,表现为“上轻下重”;2.底层的震害规律是:底层的墙体比框架柱重,框架柱又比梁重;3.房屋上部几层的破坏状况与多层砖房相类似,但破坏的程度比房屋的底层轻得多。

底框结构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底框结构的底层框架抗震墙和上部砖房部分均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但这两部分不同承重和抗侧力体系之间的抗震性能是有差异的,而且其过渡楼层的受力也比较复杂。

为了使这类房屋的抗震设计满足“小震”不坏,设防烈度可修和“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房屋的平、立面布置应规则、对称房屋体型宜简单、对称,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布置也应尽量对称,这样可以减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

二、房屋的高度要限制、高宽比要适当房屋较为规则且沿竖向较为均匀和满足增强过渡搂层及房屋整体抗震能力要求的,其房屋总层数和总高度可适当放宽。

三、底框结构的侧移刚度比要控制底框结构的第二层与底层的侧移刚度比宜控制在1.2~2.0之间。

根据不同设防烈度的地震作用强弱和既安全又经济的抗震设防原则,底层框架抗震墙砖房第二层与底层的侧移刚度比值在6度时不应大于2.5,在7度时不宜大于2.0,在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

四、抗震墙的最大间距限值在相同变形限制条件下,底框结构底层抗震墙的间距要比框架--抗震墙的间距要小一些。

底框结构的底层框架抗震墙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和较好的变形、耗能能力,而上部砖房部分的,变形和耗能能力相对比较差。

五、底层钢筋砼抗震墙的高宽比高宽比小于1.0的低矮钢筋砼墙是以受剪为主,由剪力引起的斜裂缝控制其受力性能,其破坏状态为剪切破坏。

超长底框结构设计施工CAD方案图

超长底框结构设计施工CAD方案图
150013400312004200052000613007130082000920001012001134001334001512001620001720001813001913002020002120002212002334002530011111111111122%%13112@25098011701%%13112@250100010001111444144444414442%%13112@25011709802122221224%%13112@250130013005%%13112@25011501150543111111455412500H2100F5900B4600A1LPB01 h=400X:B%%13112@200;T%%13114@250;Y:B%%13112@200;T%%13114@250;1455411111134511501150@250%%13112513001300@250%%1311242212222129801170@250%%13112244414444441444111110001000@250%%1311211170@250%%131123111111111111128100300340048120047200046200045130044130043200042200041120040340038340036120035200020001300130020002000120034001170162011444444444111166666666666668001000@250%%13112644444444444444111111111111444444444441112500H800G5900C5800A150067390066360065290064622900613600603900593900583600572900565429005336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底框结构
、抗震设计规范7.1.8条(强条):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何谓基本对齐?《工程抗震》杂志沙安解答:每单元有不超过2道砌体墙不落在下面的框架梁或抗震墙上,可认为是基本对齐,这里是指建筑单元还是结构单元?该2道砌体墙的长度有无限制?普遍认为这个标准不好掌握,成都市《建筑抗震审查要点》说:);6、7度5层可用砌体抗震墙(应符合7.5.6条的要求);抗震墙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或桩基。

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5(89规范为3),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如小于1.0,地震时第二层可能先于底层破坏,更危险);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0,8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

2、抗震设计规范7.1.5条:抗震墙的间距:6、7、8度时分别不应大于21、18、15m。

3、抗震设计规范7.1.10条:7度时底部框架及抗震墙的抗震等级为二级(89规范为三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