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元素的一般定义及其分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d电子的几率径向分布函数
电子的几率径向分布曲线,其峰的个数为(n-l),显然d轨道比 同层的s、p轨道的峰的数目要少,因而钻到原子核附近的几率小, 相应的能量较高,因而造成了能级交错现象,使E(n-1)d>Ens。
7.2.2 (n-1)d与ns轨道能级
根据徐光宪改进的slater公式:
E=-1312.13(Z*/n’)2 kJ·mol-1
已知3d能级比4s能级高117 kJ·mol-1,4s的电子进入3d 需要有激发能117 kJ·mol-1,但4s电子进入3d以后将获得交 换能136 kJ·mol-1,它补偿了激发4s电子所需的能量且还有
剩余,因而,3d54s1的排布比3s44s2排布稳定。从而提前形 成半满的相对稳定构型。
同理,可以说明Cu提前达到全满的原因。
对“过渡元素”产生这几种不同的认识,其原因是IB Cu副 族、IIB Zn副族有不同于其他副族元素的“独特”性质。
其实这种情况ⅢB族元素也有。
目前的这三种定义各有道理,第一种完全与周期表d区元素 一致,第二种抓住了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共同特征的本质,第三 种说明由金属到非金属的过渡的变化规律。因此,对于过渡元
=-1312.13(1.6/2.85)2 =-413.5 kJ·mol-1
如为1s22s22p63s23p63d1,则对于3d1电子,
=(6(3p)+2(3s)+6(2p)+2(2s)+2(1s))×1=18 Z*=Z- =19-18=1 由表3,n=3,n’=2.60,故 EK,3d1=-1312.13(Z*/n’)2
d 区过渡元素有许多不同于s区、p区和f区元素的特性:
如 ★离子多有颜色; ★多变价; ★易形成配合物; ★大多数化合物都有顺磁性等。
这些特性主要归功于d轨道参与成键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过渡元素的化学就是d轨道的化学。
7.2.1 d轨道的特征
1 d 轨道比s、p轨道的数目多,成键可能性大;
2 (n-1)d 轨道的能量与ns、np接近,是易参与成键的内层轨道。
显然,此时,E3d<E4s,3d轨道的能量低于4s轨道的能量。
计算说明:
★ 当3d轨道无电子时,4s轨道的能量小于3d轨道; ★ 当3d轨道有了电子之后,其能量下降; 能量低
于4s轨道。此时,3d电子就成了内层电子。
这是由于随着Z增加,核电荷增加,对3d电子来说其有 效核电荷增加;另一方面,3d电子却增加了对4s电子的屏蔽 作用 (3d电子对4s电子的=0.93,4s电子对4s电子的=0.30), 结果使4s电子的钻穿效应减弱,从而使得E3d<E4s。
●认为“过渡元素”是指从ⅢB-IB族的元素,包括Cu副族 (不包括Zn副族),共9个竖行,其原子的电子结构特点是原子及 其重要的氧化态有未充满的d亚层,电子构型是(n-1)d1-10ns1-2。
●认为“过渡元素”是指从ⅢB-IIB的全部副族元素,共 10个竖行。在这种划分中,“过渡” 的含义是指从金属元素到 非金属元素的过渡或由周期表 s区元素过渡到 p区元素,电子构 型为 (n-1)d1-10ns2。
=-1312.13(1/2.60)2 =-194.1 kJ·mol-1
显然,对于K,E3d>E4s,3d轨道的能量大于4s轨道的能量。
而对于Sc,用类似的方法求: 若为1s22s22p63s23p63d14s2,则对于4s电子, =1×0.30(4s)+1×0.93(3d)+6×0.90(3p)+ (6(2p)+2(2s)+2(1s))×1.00 =19.63 Z*=Z- =21-19.63=2.37
np
0.35 0.31 0.29 0.00 0.00
np’
0.41 0.37 0.31 0.00 0.00
nd
1.00 1.00 1.00 0.35 0.00
nf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00 1.00 1.00 1.00 0.39
3 主量子数等于n-1的电子,其由表2求;
表2 主量子数等于n-1的电子的屏蔽常数
被屏蔽电
除此之外,
★ 对于第五周期,5s与4d的能量十分接近; ★ 对于第六周期,由于4f电子的屏蔽作用使得 6s 和5d的能量差值又增加。
7.2.3 过渡元素的电子构型
过渡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中,有几种元素电子排布呈现“特殊”性,
如 Cr、Mo的(n-1)d 提前达半满状态成为(n-1)d5ns1结构,而 同族的W却保持5d46s2结构;
对于第二过渡系,由于5s和4d的能级更为接近, 交换能对电子构型的影响更加显著,因而系列中的 绝大多数元素,为了取得更稳定的构型,增加交换 能,故减少5s电子,增加4d的电子数。
对于第三过渡系,由于4f电子的屏蔽作用,6s 和5d的能量差较大,放出的交换能不能抵偿电子 激发所需的能量。所以只在Pt和Au才出现提前达 到全满的构型。
其中 Z*=Z-, (屏蔽常数)的计算规定如下:
1 主量子数大于n的电子, =0;
2 主量子数等于n的电子,其由表1求。表中np指半充满和 半充满前的p电子,np’指半充满后的p电子;
表1 主量子数等于n的电子的屏蔽常数
被屏蔽电子
屏蔽电子
n≥1
ns np np’ nd nf
ns
0.30 0.25 0.23 0.00 0.00
铂系金属 特点 配合物 应用
习题
1(1)、(3)、(5)、(7)、(9)、(12),2,4,5(2)、(4)、(6)、(8), 13,14,15,16, 17(1)
7.1 过渡元素
1 定义
●最早的过渡元素是指第Ⅷ族元素。
这是因为过去多使用短式周期表,在短表中,第4、5、 6长周期各占两个横行,第Ⅷ族处于由第一个横行向第二 个横行的“过渡”区域。其特点是横向相似,即第四周期 的Fe、Co、Ni相似,组成了Fe系元素。第五周期的Ru、 Rh、Pd,第六周期的Os、Ir、Pt两组横向相似,称之为 铂系元素。
5 n’称为有效量子数(表3),n-n’称为量子亏损。
表3 有效主量子数 n 12 3 4 5 6 7 n’ 1.00 2.00 2.60 2.85 3.00 3.05 3.30
如,对基态K原子,如为1s22s22p63s23p64s1,则对于4s1电子,
=6×0.9(3p)+2(3s)×1+(6(2p)+2(2s)+2(1s))×1=17.4 Z*=Z- =19-17.4=1.6 由表3,n=4,n’=2.85,故 EK,4s1=-1312.13(Z*/n’)2
●Mn到Cu,后过渡元素,第一过渡系的后部,其特点是以 水溶液化学和配位化学为其特征。
●Ru、Rh、Pd,Os、Ir、Pt,再加上Ag、Au,称为贵金属 元素,特征也是丰富的配位化学。
●第一过渡系称为轻过渡元素;
●第二、三过渡系,称为重过渡元素。
★第一、第二和第三过渡系总称为“主过渡元素
”;
7.2 d轨道的特征和过渡元素的 价电子层结构
素的定义,最好不要局限于什么形式,而是看你讨论问题的需 要而定。若是从宏观上讨论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此时为了进
行对比,列出的性质中当然应该包括IB、IIB元素的性质。
2 分类
为了讨论的方便,可以根据过渡元素的综合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前过渡元素,IVB-VIIB,不包括Mn,位于d区的前部, 其特征是其高价离子在水溶液中常发生聚合作用。
屏蔽电子
子n≥1 (n-1)s (n-1)p (n-1)d
(n-1)f
ns
1.00 0.90 0.93 0.86
np
1.00 0.97 0.98 0.90
np’
1.00 1.00 1.00
0.94
nd
1.00 1.00 1.00 1.00
* 1s对2s的=0.85。
4 主量子数等于或小于n-2的电子,其=1.00.
Cu、Ag、Au的(n-1)d 提前到达全满状态成为(n-1)d10ns1; Nb 4d45s1、Ru 4d75s1、Rh 4d85s1、Pd 4d105s0、Pt 5d96s1等。
即这些元素大多提前到达半满或全满或接近半满或全满的结构。
有人认为,这是由洪特规则所决定的。回答是否定的,洪特 规则即多轨道规则,是指量子数相同或是说组态一样时的电子排 布规则,即必须n、l相同,电子数相同。而Cr的3d44s2和3d54s1是 量子数不同,或是说不同组态的排布。不能用洪特规则解释。
参看刘范“关于应用Hond规则的讨论”,化学通报,1983,141,37
这种特殊性可以用交换能解释。
元素的电子构型取决于体系的总能量,根据Hartree -Fock自浴场方法,
体系总能量(E)=∑轨道能-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
对同一元素,轨道能可认为保持不变,而对不同的 电子组态,其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可分为两部分:
c 用比较活泼的金属作还原剂
Cr2O3+2A1 TiC14+2Mg
2Cr+A12O3 Ti+2MgC12
由表3,n=4,n’=2.85,故 ESc,4s=-1312.13(Z*/n’)2 =-1312.13(2.37/2.85)2 =-907.4 kJ·mol-1
而对于3d1电子, =1×(6(3p)+2(3s)+6(2p)+2(2s)+2(1s))=18 Z*=Z- =21-18=3
由表3,n=3,n’=2.60,故 EK,3d1=-1312.13(Z*/n’)2 =-1312.13(3/2.60)2 =-1746.9 kJ·mol-1
平均交换能 E交换(平均)=E交换/( nα+nβ)
以Cr为例,假定有两种排布: ① 3d44s2; ② 3d54s1。
对于d电子 E交换①=4(4-1)/2=6K E交换②=5(5-1)/2=10K
△E交换=4K
假定K=34 kJ·mol-1(19~48的中间值), △E交换=136 kJ·mol-1。
显然,交换能就是核外电子排布中洪特规则的能量来源。
交换能的大小大致与自旋平行的电子对数目成正比 (即自旋
平行的电子对的数目越多,放出交换能就越多),相同自旋的电 子对数也由组合公式计算。
具有某种组态的电子之间的交换能的值可按下式计算: E交换=[nα(nα-1)/2+nβ(nβ-1)/2]K
其中nα为自旋等于α(如+1/2)的电子数,nβ为自旋等于 β(如-1/2)的电子数,K为交换能相对值单位。对于第一过 渡系,K值大约在19~48 kJ·mol-1之间。
第八章 d区元素 ——叙述化学
过渡元素的一般定义及其分类 d轨道的特征和过渡元素的价电子结构
Ⅰ 第一过渡系的元素的化学 单质和化合物制备 自由能-温度图 元素氧化态及物种的特征和分布 自由能-氧化态图 元素的化学及其d电子构型分类 电势-pH图
Ⅱ 重过渡元素的化学 特点 存在与制备 金属的性质和用途 主要氧化态及其简单化合物 配合物
7.3 第一过渡系元素的化学
7.3.1 单质及化合物的制备
一 单质的提取
1 方法
(1) 以天然状态存在的单质的物理分离法 如淘金
(2) 热分解法 △
(32)H热gO还原法2Hg+O2

2Ag2O
4Ag+O2

a 以C作还原剂 ZnO + C
Zn+CO
1473K
b 用氢作还原剂 WO3+3H2
W+3H2O
ⅢBⅣBⅤBⅥBⅦB ⅧB IBIIB
超 新超
目前人们对过渡元素的认识并不一致。
现在,对“过渡元素”概念上的理解,大体有如下三种:
●认为“过渡元素”是指从ⅢB-ⅧB族的元素,即除了Cu、 Zn副族外的所有副族,共 8个竖行,其原子的电子结构特点是有 未充满的d电子亚层。电子构型为(n-1)d1-9ns1-2。
据实验测定发现,(n-1)d与ns或np轨道的能量差远较主族元素 的ns与np轨道的能量差小得多。
3 d 轨道在空间的取向和角度分布
五条d 轨道的角度函数按其极大值在空间的分布可分为两组, 一组在轴上,包括dz2、dx2-y2,另一组在轴间夹角45°线上,包括 dxy、dxz、dyz。
d 轨道都有对称中心,是偶函数,具有g对称性。
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E静电能+E交换
① 静电能E静电能(Cn2J):带负电电子之间的库仑排斥力,它 近似地同电子的对数成正比(J为比例常数,Cn2=n(n-1)/2)。
② 交换能E交换:当 1个电子由自旋平行变为自旋配对时, 先得将其转变成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这时所需的能量叫做交 换能。相反,当电子由自旋相反变为自旋平行时释放出交换能 。放出的这个交换能削弱了电子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使电子 的稳定性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