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S教学系统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7
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超声医学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近年来超声医学新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推动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因此临床中对超声医学临床教学具有较高的要求,超声临床诊断的质量同超声专业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存在密切的关系。

超声诊断学是一门以分析超声影像资料、进行疾病诊断和疗效观察为特点的形态科学,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疾病相关图像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识[1]。

超声诊断学中需借助大量图像进行教学,因此对图像质量具有较高的要求。

以往的超声诊断学教学一般是在超声检查时进行观察,详细全面的病例和丰富多样的图像资料缺乏会影响降低教学效果。

近年来,影像归档和通讯系统(PACS)开始应用在临床中的时间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它能够将医学图像资料向数字信息进行转化,是一种高效的信息采集和通讯工具。

在教学、医疗、科研等工作中可实现影像资源共享,具有较大的便利,能够使影像诊断的效率和水平提高,提供良好的临床医疗服务以及先进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手段。

1 PACS系统的主要构成和特点
PACS 系统主要由图像输入部分、图像数据库、图像数据通讯网络、图像处理工作站构成,其特点为图像质量高、
传输无失真情况出现、便于存储、传送速度快以及可共享影像资料资源等。

另外PACS 系统还能够进行高效的图像后处理,对短期存储和长期存储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且便于临床操作控制。

2 使用PACS教学系统进行超声诊断学教学的优势
2.1 临床教学优越性
文字是传统超声诊断学主要进行教授超声相关知识的形式,然后再进行临床实习和考核。

不仅准备工作需花费较长的时间,且超声图像质量欠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以及学习积极性较差,同时还存在无法复习图片的问题。

故此超声诊断学学的教学模式逐渐僵化,学生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缺乏临床实践,是目前需超声诊断学临床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超声诊断学临床教学中PACS 系统强大的查询及分类功能对于超声图像的直接调取具有辅助作用,通过简捷的系统分类和关键词检索,可在短时间内获取到与临床需要相关的超声图像,是超声诊断学课程多媒体幻灯片教学课件制作中重要的检索和查阅工具,在缩短多媒体课件制作时间的同时,可提高教学课件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且经PACS 系统制作处理后的多媒体幻灯片课件具有较高的
PACS 教学系统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龙 霞,张东竹(通讯作者)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重庆 402160)
【摘要】本文旨在对PACS 教学系统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超声诊断学;PACS 教学系统;教学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8)01-0087-03比较,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1.7%、90.2%及90.8%。

由此可见,高分辨率MRI 检查诊断结果显示,C 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与病理学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最高,B 组次之,A 组相对较低(P <0.05)。

2.2 三组患者分期情况与病理学诊断结果之间关系就本次实验结果来看,A 组在实施高分辨率MRI 检查诊断后,0期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形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1%、91.7%及9
3.8%,1期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形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2.9%、88.2%及89.2%,2期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形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50.0%、100.0%及92.3%,总准确度为87.7%;B 组在实施高分辨率MRI 检查诊断后,0期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形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0.2%、87.5%及89.2%,1期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形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7%、8
4.3%及84.6%,2期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形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50.0%、
100.0%及92.3%,总准确度为83.1%;C 组在实施高分辨率MRI 检查诊断后,0期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形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0.2%、91.7%及90.8%,由此可见,三组患者分期情况与病理学诊断结果之间均具备较高一致性(P <0.05)。

3 讨论
综上所述,对直肠癌患者术前应用高分辨率MRI 检查诊断方式实施诊断,对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期情况临床确诊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为临床上的后续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精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宋幸鹤,杨素行,王屹,等.高分辨率MRI 检查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及分期的准确性[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7,16(8):865-873.
[2]谢伟,靳二虎,马俊芳,等.增强MRI 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3,28(5):547-550.
[3]王屹.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影像诊断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19(6):630-633.
88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1月 第2卷第1期
效果和质量,还便于教学人员在系统中将超声诊断相关内容整理成文字,通过插入超声图像和视频制作呈幻灯片课件,便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复检查和修改[2]。

多媒体教学能够将超声影像学科的图像进行直观、立体的呈现,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超声图像,掌握专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PACS系统在见习课中的优势
以往的见习课受多种因素的干扰不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如诊室空间小、诊断仪器失灵、疾病种类复杂等,且学生人数多而仪器少,不方便进行实际操作。

在应用PACS 系统进行超声诊断学教学后,可在网上进行实时教学,将计算机与PACS系统相连接,获取到的图像具有较高的清晰度以及质量,且图像分为静态和动态,便于学生进行立体、多方位的观察,促进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对临床疾病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从多个方面认识不同疾病不同时期的超声声像图片。

PACS系统还可与其他影像学检查(MRI、CT等)的影像图片资料库进行连接,将超声声像图片链接置于课件中。

教师按照教学进程通过提问,可培养患者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超声诊断学知识的重点和要点进行熟悉掌握。

2.3 丰富了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和实质
超声诊断学属于临床医学,也属于形态学。

临床教学内容中包括指导学生结合患者的病史,对超声声像图改变进行分析并对可能出现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推断。

在临床岗位上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是超声诊断学教学目的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另外超声诊断学主要内容之一为培养学生科学的超声诊断思维方式。

超声影像学集操作和诊断于一体,且图像实时动态、切面多样。

在学生临床见习、实习过程的实际操作机会少,而传统的教学内容以讲述典型病例为主,无法延伸至多个学科。

学生对大量典型病例动态超声图像的感性认识和分析,是促进学生全面、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超声诊断要点的关键。

PACS系统所具有的丰富图像和病例资料有助于教师进行多个方面的讲述,从单一的灌输向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转换,便于学生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预习和复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临床诊断工作进行模拟,归纳总结感兴趣的病例,不仅可使学习手段丰富,还可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还能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临床教学,改变原来死板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

3 PACS教学系统应用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需关注的问题
3.1 上机操作中对切面的掌握和理解问题
超声诊断学的实践性非常强,在获得全面且质量良好的图像后才可获得正确的诊断结果。

在临床检查中,不仅需掌握课堂上重点、反复讲解的标准切面,还需对以患者和病灶具体条件所产生的非标准切面进行掌握。

超声医生的熟练程度和操作技巧与超声图像的获取和分析具有紧密的关系,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联系。

传统的超声诊断学理论课教学和PACS教学系统阅片,学生的仪器操作能力差、不会使用探头打切面的问题仍得不到较好的解决。

学生一般在进入实习期后才开始接触仪器进行实际操作,并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故此在超声诊断学的临床教学中,需鼓励、引导学生多进行上机操作,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

3.2 建立高质量的超声教学数据库的问题
医院内PACS系统可将各个科室内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调取,但可应用在教学中的超声静态图片较少。

系统中的图像具有较高的图像质量、明确的诊断结果、可辅助患者病史、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特点。

建立PACS教学系统超声数据可所需时间长且比较复杂,在超声医生择取大量超声图像、视频资料的同时,其他科室的配合也相当重要,还需对临床上超声医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进行跟踪,还需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库的内容,确保知识库的先进性和完整性。

3.3 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PACS系统中的阅片教学不仅能够使阅片数量和质量提高,还能够提供同传统课堂不一样的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以病例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系统中其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资料,能够促进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提高,故此要求超声诊断学教学需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知识储备。

3.4 考试形式的改革
传统的超声诊断学考核以理论考试为主,理论知识的考核能够了解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点的记忆能力,对于其作为超声医生的实际诊断能力无法有效评价,仅能从片面局限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因此在超声诊断学的考试中,不仅需包括理论知识考核,还需将上机操作、PACS系统阅片纳入考核成绩中,并将后两者的分值比重提升。

不仅能够使学生实践操作的积极性提高,还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4 PACS教学系统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PACS系统应用在超声诊断教学中可利用电脑和网络技术进行临床教学,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的临床教学可与现代临床教学理念相符合。

PACS教学系统能够将海量的高质量超声图像和相关病例资料妥善存储和管理,且具有科学、操作方便等优点,能够有效将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向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转变。

在医院超声诊断学中应用PACS系统有助于教师备课和临床多媒体教学,通过收集典型病例,可使学生掌握病例的超声图像特点,有助于学生分析患者的病理改变。

同时P A C S系统中含有各种脏器正常情况下的正常声像图,通过与异常的解剖图像和异常声像图进行对比,便于临床诊断和鉴别疾病,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

P A C S系统应用在超声诊断学中的优越性比较明显,可促进学生对超声医学兴趣的提高,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存在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超声图像的收集能够在未来不久后得到解决。

P A C S系统的完善和发展有助于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各种资源的共享,可促进影像学教学方式的改变,具有广阔的
89
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高静,冯艳红.PACS 辅助教学在超声诊断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6):18-20.
[2]陈忠科,高维仁.PACS 教学系统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
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9):34-35.
作者简介:龙霞(1989.10-),女,汉族,四川资阳人,住院医师(助教),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影像与核医学.
课题来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院级教改项目,课题编号:20170311
螺旋CT 检查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尤为重要,特别是对急腹症即急性胃肠道疾病的诊断[1],进行早期诊断可获得及时的治疗,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我院对胃肠道疾病的检查诊断中常用飞利浦64排128层螺旋CT,因其密度与空间的分辨率较高,后处理功能完善,对胃肠道病症的诊断具有良好的作用[2]。

本文基于此探讨128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在急性胃肠道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从2016年2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65例胃肠道疾病患者,其中36例为男性患者,29为女性患者,年龄在20 ~83岁,平均56岁。

其中A 组30例(患有胃部疾病),17例为男性患者,13例为女性患者 年龄21~80岁,平均年龄56.3岁;B 组35例(患有肠道疾病),19例为男性患者,16例为女性患者 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57.8岁。

1.2 治疗方法
对A 组患者进行禁食禁水检查,即检查前十分钟予以患者注射15mg 左右的盐酸消旋莨菪碱注射液,再对患者进行胃部扫描。

予以B 组患者检查之前,服用180ml 磷酸钠盐口服液与15ml 纯水混合液,将其肠腔气息干净。

对患者进行胃部插管抽推气,之后拔出胃管再进行扫描。

将两组患者的CT轴位图形进行多平面重建、透明成像、表面遮盖以及CT 仿真内镜等三维重建技术处理[3]。

1.3 统计学方法
借助于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统计,用(x -±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用t 进行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判断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肠胃镜扫描诊断以及部分患者手术治疗后,最后的病例结果显示:A 组患者中有5例未患病,8例为胃炎,3例为胃息肉,12例为恶性肿瘤,2例为非典型增生;B 组患者中有7例未患病,8例为慢性炎症,9例为息肉,12例为恶性肿瘤,2例憩室。

所有患者的CT 轴位图像的结果相比较于临床结果显示为阳性的情况如表所示:CT 轴位图像检出病变的灵敏度为58.4%(38/53),特异性为25.0%(3/12),以及符合率为63.1%(41/65),较肠胃镜扫描诊断以及手术治疗至最后的病例结果具有明显的差异(P <0.05)。

表 所有患者的CT 轴位图像的结果相比较于临床结果显示为阳性结果 比较CT 轴位图像
内镜或手术合计χ2
P
患病无病阳性389479.16
<0.05
阴性15318合计
53
12
65
对所有患者的CT 扫描原始图像利用多平面重建,透明成像以及CT 仿真内镜等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处理观察
128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在胃肠道疾病
诊断方面的应用
刘海尤
(广西桂东人民医院 广西 梧州 543000)
【摘要】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在急性胃肠道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从2016年2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65例胃肠道疾病患者。

对患者的多层CT 螺旋横轴位图像、多平面重组以及部分三维重建图像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的CT 轴位图像检出病变的灵敏度为58.4%(38/53),特异性为25.0%(3/12),以及符合率为63.1%(41/65);所有患者的CT 轴位图像的结果对所有患者的CT 扫描原始图像利用多平面重建,透明成像以及CT 仿真内镜等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处理后,CT 仿真内镜定性诊断率较最高,而利用表面遮盖技术处理后,其定性诊断率最低。

结论:128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在胃肠道疾病中的诊断率较高,具有临床治疗意义,值得被广泛应用。

【关键词】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急性胃肠道疾病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8)01-0089-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