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合集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方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方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方案引言: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是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还能够提升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小学品德教育的实施步骤、社会实践活动的选题与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供一套完善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实践方案。

一、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一种教育形式。

它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形成和价值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品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友善乐观、尊重他人等良好品质,帮助他们成为有品德的公民。

二、小学品德教育的实施步骤1.确定教育目标:明确小学品德教育的培养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正直、宽容、勇敢等品格。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小学品德教育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和方法。

3.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结合故事、实例和互动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感悟品德教育的内涵。

4.实施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作业和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选题与设计1.选题原则:选题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既能够提升他们的社会意识,又能够增加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

例如,参观社区公园、进行公益活动等。

2.活动设计: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时,应注重与课程内容的关联和实际性。

通过观察和亲身实践,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安排1.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根据实践活动的主题和要求,选择适合学生实践的时间和地点,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2.成立实践小组:教师可以为学生成立实践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协作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3.预先进行准备:在实践活动前,教师应提前进行相关准备工作,包括调研、考察和资源准备等,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五、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总结1.实施活动:根据活动设计,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和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思品小课题

小学《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思品小课题

第四阶段(11-12周)
将研究结果以报告、论文、展板等形式呈现 出来。
进度监控与调整措施
01
02
03
04
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时间表 ,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每周召开一次研究小组会议, 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和遇到的问 题,及时调整研究计划和方案

对于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积极寻求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支 持和帮助,确保研究的顺利进
沟通机制
建立课题组成员微信群或QQ群等网络 交流平台,方便成员之间的实时沟通 和交流。同时,定期召开面对面会议 ,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05
CHAPTER
资源保障与经费预算
资源保障
教材与教辅材料
确保拥有充足、适合当前学年段 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和必要的 教辅材料,如教师用书、学生练
习册等。
教学设备与场地
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1-2周)
确定研究主题和目标,进行文献综述和理论 准备。
第三阶段(7-10周)
实施研究,进行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
第二阶段(3-6周)
设计研究方案,包括问卷设计、案例选择等 。
第四阶段(11-12周)
整理和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报告。
04
CHAPTER
课题组成员与分工
课题组成员
01
应对措施
调整课题难度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或提高课题难度,确保课题的针对 性和实效性。
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案例、故事或活动,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和 参与度。
加强资源与技术支持
积极争取学校或家庭的支持,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技术支持,确保课 题的顺利进行。
风险监控与报告机制
1 2
定期进度检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案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案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案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品德与社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正确开展品德与社会教育,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交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围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展开,为大家推荐一种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提高小学生的品德素质和社会意识,使他们能够认识到合作对于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性,掌握合作技能,体会合作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与人的合作①身边的合作: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有关于合作的事例,让学生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积极响应身边的合作。

②小组合作:分组安排学生,让他们完成一些小组任务,如拼图、赛跑、清理、整理等,从中感受合作的愉悦和成功。

③场外合作: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如集体旅游、集训等,提高其社交能力和交往能力。

2. 人与社会的合作①国家和社区的合作:通过讲解国家和社区的合作,让学生懂得团结协作、努力工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师生互动法:让学生发言,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游戏法:游戏是教学中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3. 观察法: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次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和积极性。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愉悦和成功。

五、课堂流程安排1. 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合作”的概念和被合作的意义。

2. 正文环节: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完成一些小组任务,并让他们感受合作的愉悦和成功。

3. 结束环节: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并且提高其行为规范。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小组任务中表现出积极性很高,也相互之间进行了很好的合作。

但是在一些关键的时刻,还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启发他们不断思考和探索,这是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职责。

小学品社教研活动课题(3篇)

小学品社教研活动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不科学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质量,本课题旨在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目标1. 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特点,明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

2. 分析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3. 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题研究内容1. 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点(1)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终身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2)核心素养的特点: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可塑性。

2. 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3)评价方式不科学,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

(4)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不足,教学目标不明确。

3. 基于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1)丰富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强化教师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道德与法治子课题研究方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子课题研究方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子课题研究方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道德与法治子课题研究方案子课题名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组织的有效性子课题负责人:学历职称,任教年级及科目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研究目的、意义:本课题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的组织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去体验、发现、探索,以提高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同时,针对地域差异,研究如何将教材与儿童实际生活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研究目标:通过研究,建立以国家品德课程为基础的系统化、结构化、高效的创新型小学品德课程体系;建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符合儿童发展规律,体现主体活动化的小学品德教学方法体系;建立服务于新型品德课程教学的组织管理与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实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对于现实的真实感受,通过自我体验和感悟使道德内化。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高效教学策略为研究对象,分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小组研究的有效性、课前资料搜集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活动组织的有效性。

研究方法:在课题前期调研、论证、课题设计、立项阶段,主要采取文献法和调查法。

通过检索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对照本市主体活动化教学的调查研究和本课题的设计,分析研究,形成课题设计的基础调研和论证报告。

在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子课题方案拟定、子课题单位评审、开题等工作中,主要采取讨论法和文献法。

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拟用近三年时间完成(2013年9月—2016年9月),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研究关于申报《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创新研究》项目实验单位子课题的通知,确立实验研究课题,调查实施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制订较为完善、切实可行的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2015年1月至2015年3月)是子课题的研究和实验阶段。

我们按照实验方案的要求,分阶段组织实验,并认真记录实验目标、内容、调查、研究和展示等工作。

小学教科研课题:2011年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申报 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教科研课题:2011年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申报 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课题申报\小学品德课题申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申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随着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新课程正一步一步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教室,德育新课程也是如此。

翻开《品德与社会》新教材,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全新的教育内容,全新的呈现方式,浓郁的人文气息,与原教材《思想品德》相比,其变化可谓是脱胎换骨,令人耳目一新。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高度整合的综合课程在新的课程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

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对学生进行品德、思想、政治、社会常识教育,使学生初步接触家庭与社会、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等问题,为他们成为有文化、有责任感、有觉悟的公民,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打下基础,对于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教育学生思想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品德教育过于理想化、程式化、成人化,在内容上陷入教条化,在方式上强调说教式,脱离儿童的生活。

这种教育不仅违背了儿童道德观念养成的基本规律,而且使儿童在此方面产生了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在立足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相结合的同时,应力求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突出实践环节,克服形式主义和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学生熟知的知识和经验都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竞争和对话,为学生构建开放、宽松、平等的多元文化教学环境,让教学“活”起来,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公正对待各种知识乃至自身经验的理性态度。

小学思想品德个人研修计划

小学思想品德个人研修计划

小学思想品德个人研修计划小学思想品德个人研修计划(精选5篇)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计划了。

你所接触过的计划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思想品德个人研修计划(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思想品德个人研修计划1一、教学目标1、思想品德目标:在劳技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发展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发展健康个性。

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知识目标:了解针线基础知识,常用种植技术,手工工艺制作技术。

3、能力目标:通过劳技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动手动脑的劳技课中,既学到了技术,又磨练了意志,同时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活自理能力不断增强,更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魅力。

4、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孝敬长辈。

通过劳技课的学习,他们发自内心感到劳动的快乐,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努力学好文化科技知识的重要性。

通过节假日,寒暑假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父母的赞扬声中,他们再次感受到劳动的美。

二、学生状况分析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深受父母及长辈宠爱,不但生活自理能力不强,而且不太会干家务。

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帮父母分担家务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孝心,有助于他们以后人生道路的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一些制作的技巧,并能成功制作教材要求的作品。

难点:学会自己创造手工作品。

四、教学措施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1、从劳技课的实际出发,使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理论知识的传授要突出重点,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之间的联系。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发展他们的观察,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作品制作的创造能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研究计划小学思品小课题

小学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研究计划小学思品小课题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价值
丰富品德与社会教育内容
创新品德与社会教育方法
完善品德与社会教育评价
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发掘 更多有趣、有意义的品德与社 会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更加 丰富多彩。
本课题将探索新的品德与社会 教育方法,如情境模拟、角色 扮演、社会实践等,以提高教 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实践活动成果
03
学生可以将课题实践活动中的成果进行展示,如社会调查数据
、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
成果推广与应用前景
学校教育
小课题研究成果可以在学校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进行推广和应用,为课程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和方法。
社会实践
学生可以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如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等,推动社会 进步和发展。
当前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内容相对 单一,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难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方法陈旧
教育评价片面
当前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评价过于 注重知识记忆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 生的实际表现和行为习惯,导致评价 结果片面、不准确。
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方法以灌输为 主,缺乏互动和实践,难以达到理想 的教育效果。
等。
定期与导师或同行专家沟通研究 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及时获取反 馈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推进研究
工作。
在遇到研究困难时,应积极寻求 帮助和支持,如参加学术研讨会 、请教相关领域专家等,以便更 好地解决问题和推进研究工作。
07
CHAPTER
总结与展望
回顾本次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
研究过程
本次小学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研究经历了课题选定、文献综述 、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成果总结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 确的研究目标和计划。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辛店学校品德与社会课题组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如何在小学阶段综合课程为主体的框架下构建具有综合性的品德与社会课?如何打破原有学科界限,将品德教育与社会教育内容有机融为一体,解决内容的重复交叉问题?对于体现综合学习的特点,采用怎样的构建方式是合理的?如何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指导教学活动和提供信息资源的功能?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是构建和实施新课程必不可少的。

但是,由于课程改革的节奏不断加快,对许多有关消息综合课程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还不够深入,对国外有关课程的设置和研究,还需通过认真的研究,逐步认识和消化才能够有效借鉴;构建品德与社会这样一门新课程,还需一个积极而谨慎的开发的过程;对于实施新课程,还需经过师资准备和反复实验的过程。

相对于研究问题的重大,我们的研究过程和深入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解决课程和教材开发中的各种问题,使理想的课程变为可实施的课程,使课程改革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

为此,我们以申报并通过审查立项的“小学综合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实验研究”课题为依托,重点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资源开发研究》的实验。

这样的研究符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多样化教材的开发与利用,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课题的界定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又是一个需要在借鉴、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造的课程领域。

2、品德与社会课以提高国民的公民素养为根本的课程。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家庭、社区、国家等不同范围的社会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在学习祖国国土、文化、民族和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父母、爱学校、爱老师同学、爱家乡、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逐步形成道德规范意识,认识人际关系,形成社会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西、学生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基本公民素质奠定基础。

小学课题研究《小学品德及生活、品德及社会教学中学生品德自主构建策略研究》方案

小学课题研究《小学品德及生活、品德及社会教学中学生品德自主构建策略研究》方案

小学课题研究:《小学道德与生活、道德与社会教课中学生道德自主建立策略研究》实行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此刻世界经济的发展促使了世界文化的交融,而世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竞争其聚焦点为各国的教育可否培育出水平高,数目多的创新式人材,这使得学生道德教育也面对着亘古未有的复杂局势。

开放的信息社会要求道德与生活、道德与社会教课一定着眼于学生道德能力的培育,教会学生自由选择、自主研究和自由创新,使学生适应现实生活中各种道德矛盾,不会迷惑无措。

这些也正是“大纲”所倡议的最新思想道德教育教课看法。

本课题的提出表现了“大纲”的这一指导精神。

针对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强,着手能力、实践能力差这一本质状况,我们在各学科中努力培育学生自主建构,自我研究的创新实践能力,特别在以培育创新式人品为主阵地的道德与生活、道德与社会课上仔细研究努力改良“教课创新”的新措施、新方法。

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力争界定“教课创新”在道德与生活、道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型中涵盖的理念、特色等基本理论问题。

●以道德与生活、道德与社会研究型、生活化课型为载体,以培育富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材为目标,在教课门路方法上更具多样性、灵巧性。

●依照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试试在道德与生活、道德与社会课中指引学生进行道德的自主建构,即让学生在德育情境中调出原有的道德经验贮备和知识贮备,自主采集办理信息进行判断,获取新的道德认可并组合到本来的构造中,进而使道德与生活、道德与社会课的教课焕发创新活力。

二、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向剖析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向剖析(1)对于建构主义的研究在维果茨基研究的影响下,社会性建构主义者以为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内被建构、不断被改造的,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和理解的过程。

他们以为应十分侧重修构过程中的社会性活动对学习的作用,以为学习者是在成人或较成熟的社会成员的交往中获取形成于人类社会实践中的公共文化知识的,激进建构主义更是以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踊跃建构起来的,并指出建构是经过新旧经验的互相作用而实现的。

小学品德与社会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研究——如何优化学生的课前活动提高预习效率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转变,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灌输、管制学生正襟危坐这样的课,而是丰富多彩的综合活动课: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活动,多交流,多体验。

可我们发现,学生的材料近乎千篇一律,学生的交流三言两语,学生的回答缺乏条例也没有自己的思维发散,课堂教学只是对学生以往生活经验的总结,达不到思维碰撞。

究其原因,这一切皆源于学生在课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有材料而无分析,有分析而无总结,就如同在一场辩论前只准备只言片语是难以应付场上的唇枪舌战的。

所以课前活动在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中尤为重要,这也就是教学中的第一步:预习环节。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体验、感悟、探究,从而获得最真实的感受。

2.应注重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注重与本地区实际及学生的生活联系,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3.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使之有效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1.教科书的内涵挖掘;2.学生生活体验的储备;3.网络资源的搜集整合;四、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问卷):通过广泛调查学生,大量查阅网络资源,搜集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信息;实践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逐步探索出影响,了解影响学生课前活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努力提高课前活动成果。

经验总结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撰写研究报告、优秀论文。

研究过程实验的实施分三个阶段进行1.实验的起步阶段(1)目标A、通过实验,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学模式,开放教学空间和开发利用资源,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发展。

B、加强学习,转变认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题方案》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题方案》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题方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方案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在我国目前的教育领域中,特别是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以选拔“英才”为主要手段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升学,危害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的对象有局限性。

第二,教育内容存在片面性。

第三,常采取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法来教学。

长期以来,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逐步被扭曲,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教学秩序和规范,导致了学生素质的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直面的一个问题。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或手段,将直接关系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很好解决,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次第展开之际,我们认为首要的是坚持观念先行,以转变观念,确立课改的基本理念为第一要务。

否则,还会出现不理解、不积极,遇到困难还会裹足不前,甚至打退堂鼓。

鉴于此,现在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二、课题的界定品德课程中有效的活动。

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参与与引导对于达成高质量的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而放任自流,那么学生的活动最终只会流于形式,探究水平、思维水平、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教师的指导除了活动前要精心准备好活动的情境、活动的材料外,最主要的是体现在活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反应,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要有意识地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质疑,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研究。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的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各种知识,经受种种磨练,实现多方面的发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方案
• 提高教学效果
⌛️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培养社会的有用之才
小学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的研究内容
01
教育内容研究
• 分析现行教材内容
• 研究生活化教育案例
• 提出教育内容改进建议

02
教育方法研究
• 分析现有教学方法
• 探讨新的教学方法
• 提出教学方法改进建议
03
• 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的活动实践
主题活动
• 设计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
• 提高学生的兴趣
•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
社团活动
• 建立道德与法治社团
• 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
•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
•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的实践成果与反思
教育评价研究
• 分析现有教育评价标准
•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 提出教育评价改进建议
小学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案例研究法
• 分析典型案例
• 探讨教育方法和评价标准
• 提出改进建议
文献研究法
•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 分析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提出研究问题和假设
调查研究法
• 设计调查问卷
• 收集教师和学生意见
实践成果
• 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
• 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反思
• 分析实践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 提出改进措施
• 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04

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实践教学方案研究

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实践教学方案研究

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实践教学方案研究一、引言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实践教学则是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社会,提高思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实践教学方案,希望能够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教学内容本教学方案的教学内容分为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教学两个部分。

1. 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养;(2)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3) 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尊、自信、自立的培养;(4) 学生的情感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2. 社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参观考察社会机构和公共设施,如政府机关、医院、博物馆等;(2) 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义务清洁、慰问老人等;(3) 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如参观农田、参与农耕体验等;(4) 进行团队合作活动,如组织社团、开展项目等。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法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在虚拟的场景中体验社会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学习效果。

2.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帮助他们思考和分析道德问题,增强思辨能力。

3. 实践活动法通过组织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评价方法1. 作业评价布置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作业,通过批改作业的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观察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辩论评价设置辩论环节,让学生就某一伦理道德问题展开辩论,通过辩论结果评价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准备为了顺利开展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实践教学,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 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大纲和教案;2. 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案例;3. 查阅相关教育理论和教育法规,提升教学水平;4. 确保教学场所的安全和整洁,为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小学课题研究:《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课题研究:《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课题研究:《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一、问题的提出《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核心的融生活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

课程强调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采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进而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地向着这一目标努力,使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基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然而,我们往往满足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理念的渗透、目标的达成,忽略了道德认知实在生活实践中建立起来的这一规律,而导致了我们的教学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

而事实是,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建立起活动目标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认为丰富而有效的课外实践活动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来说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构建起具有一定操作性的课外实践活动实施策略是有效实施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关键环节。

因此,我们提出了“《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的可行性(一)实验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从2006年起,临沂市品德与社会已经在问题探究课堂教学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构建了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这些经验与成果为探究式课外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材料。

(二)课题组全体成员有着扎实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水平课题组全体成员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满腔的工作热情,以及良好的师德风尚,愿意为课题组付出自己的努力。

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多年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担任过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教学研究经验。

教研课题研究计划

教研课题研究计划

综合教研课题研究计划课题名称: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分类小学学科——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题负责人张玉环课题设计论证(限2000字内)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品德与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中突出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也突出了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培养良好的品行素质已经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五大目标之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课程之中,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各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能够健康、和谐地发展,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1、研究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社会观念日趋完善。

由此可见,学校品德与社会教学应树立社会实践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成长教育。

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2、研究内容:①通过社会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

②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培养竞争意识,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喜悦。

3.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通过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1.研究思路:每个上品德与社会的老师根据你平时在教学中总结经验。

小学社会研究课题设计

小学社会研究课题设计

小学社会研究课题设计一、选题背景社会研究是小学学科体系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研究社会现象、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

因此,选定一个适合小学生的社会研究课题非常关键。

二、选题意义通过社会研究课题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三、选题内容(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课题)四、研究目标1. 提高学生对特定社会现象的认知和理解水平;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研究方法1. 资料收集: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查阅互联网资料等方式获得相关信息;2. 实地考察:可以组织学生前往相关场所进行实地观察和体验,增加亲身感受;3. 问卷调查:可以设计问卷,让学生进行调查和统计,收集相关数据;4. 实验展示: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展示,增强实践能力;5. 访谈交流: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访谈,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和讨论。

六、研究步骤1. 选定研究课题: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一个适合的社会研究课题;2. 提出研究问题:明确要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的范围和目标;3. 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方法和步骤,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4. 收集资料和数据:根据研究方案,进行资料收集和数据统计;5. 分析和归纳:对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出结论;6. 展示成果:根据研究结果,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研究心得和经验。

七、预期成果1. 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或展示材料,包含选题背景、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步骤、数据分析和结论等内容;2. 学生的成果展示,如实地考察的照片、问卷调查的结果、实验的展示等;3. 学生的思考和反思,包括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总结和对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与社会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小课题研究
——如何优化学生的课前活动提高预习效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转变,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灌输、管制学生正襟危坐这样的课,而是丰富多彩的综合活动课: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活动,多交流,多体验。

可我们发现,学生的材料近乎千篇一律,学生的交流三言两语,学生的回答缺乏条例也没有自己的思维发散,课堂教学只是对学生以往生活经验的总结,达不到思维碰撞。

究其原因,这一切皆源于学生在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有材料而无分析,有分析而无总结,就如同在一场辩论前只准备只言片语是难以应付场上的唇枪舌战的。

因此课前活动在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中尤为重要,这也就是教学中的第一步:预习环节。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体验、感悟、探究,从而获得最真实的感受。

2.应注重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注重与本地区实际及学生的生活联系,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
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3.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使之有效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教科书的内涵挖掘;
2.学生生活体验的储备;
3.网络资源的搜集整合;
四、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问卷):经过广泛调查学生,大量查阅网络资源,搜集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信息;
实践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逐步探索出影响,了解影响学生课前活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努力提高课前活动成果。

经验总结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撰写研究报告、优秀论文。

研究过程
实验的实施分三个阶段进行
1.实验的起步阶段
(1)目标
A、经过实验,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学模式,开放教学空间和开发利用资源,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发展。

B、加强学习,转变认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主要工作安排
A、与学校教科研相结合,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B、认识教材特点,做好实验的思想及理论准备,明确实验的正确方向。

C、经常与其它教师交流自己参与实验的具体做法及心得体会,并在学期末完成阶段性实验报告。

D、举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研讨活动,经过讨论,评析,促进自己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达成共识。

2.提高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