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调整

合集下载

辽宁产业结构分析

辽宁产业结构分析

辽宁的产业结构分析“十一五”以来,结构调整始终是辽宁推进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先进装备制造业、新型原材料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速崛起,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结构调整应贯穿于整个经济发展过程,按为经济增长贡献率排序,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最为合理而辽宁省产业结构为二三一。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二产业中,辽宁的特点是以重工业与化工业为支柱,国民经济总量中,重工业是轻工业的三倍,高于全国平均值;第三产业中,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仅沈阳、大连的服务业比重占全省服务业比重近三分之二,低于全国平均值。

此外,涉及新兴产业方面,由于科研经费不足等原因,新兴产业增量代替结构调整,规模小、创新能力低,政府对于新兴产业的投入偏低。

针对上述问题,辽宁省法制办副主任李秀林认从法制角度为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建议。

他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经济与行政手段共用,并需法制规划,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创建法制环境。

在法制与市场双重制约下,通过产业立法来优化产业结构。

根据辽宁省实际情况,应从单向产业立法着手。

李秀林说,以装备制造业为例,目前制约装备制造业的障碍是体制机制不完善,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状态明显。

立法是一个办法,作为装备制造业大省辽宁有义务、有条件推出《装备制造业振兴法》,辽宁有能力填补这方面空白。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为了适应变化的市场需要,曾采取过积极的措施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提高全省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但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由于存在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不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所有制结构调整步伐相对缓慢,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产品生产框架尚未形成,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任务繁重;同时,民营经济整体规模狭小、分布分散、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尚未形成、产权结构不合理、管理与技术水平较低、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辽宁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和采取的措施已经走到全国的后面,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辽宁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辽宁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辽宁产业结构发展趋势辽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在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省以重工业为主导,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结构。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产业转型的要求,辽宁省产业结构正逐渐发生变化。

本文将分析辽宁省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探讨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辽宁省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1.1 重工业占主导地位长期以来,辽宁省的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导,包括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

这些行业在辽宁省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这些行业对资源、能源的依赖度高,给环境带来了一定压力,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不完全相符。

另一方面,重工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面临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压力。

1.2 非物质产业发展滞后相比之下,辽宁省的非物质产业发展滞后。

尽管辽宁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但相关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原因在于,长期以来,辽宁省将重工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并忽视了非物质产业的建设。

这导致了非物质产业发展的滞后,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

1.3 产业结构不均衡辽宁省的产业结构不均衡是另一个问题。

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的差异和产业间的差异。

在地区之间,沈阳市、大连市等地相对发达,而鞍山市、丹东市等地的经济相对较弱。

在产业间,重工业相对发达,而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不均衡的产业结构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不稳定性。

二、辽宁省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2.1 加快转型升级面对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压力和经济转型的要求,辽宁省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重点是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在高端制造业方面,辽宁省应注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辽宁省应注重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辽宁省应注重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提供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和环境。

辽宁产业集群的演变升级问题研究

辽宁产业集群的演变升级问题研究

新技 术产业发 展区向纵深发展 的必 由之路 , 同时也 是改造传统产业 、 兴东北老 工业 基地关键所 振
在。辽宁省 的 7个高新技术开发区虽然几 年来成绩 不菲但在 产业结构 、 科研 力量 、 政府行 为、 自 主创新等方面还存 在一些 问题 。在 阐述辽宁产业集群现状及分析产业 集群优势 和制约 因素 的基 础上 , 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辽宁产业集群升级措施 。 关键词 : 产业集群 ; 升级 ; 优势 ; 竞争
争 的背景 下 , 区域经 济必然 融入 全球 经济体 系 , 引
发 了 当前 国内外关 于集 群外部 因素 对集群 升级 的 争 论 。由此提 出 的新 的问题—— 具 体到 中 国某个 地 区的产业集 群本 身应该 如何 “ 升级 ” ?
导园区建设 , 并没有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区, 产业结 构雷 同 , 有体 现 出专业 化 效 益 。作 为 产业 集 群 没
堆 ” 因此形成 之初 主 要取 决 于该 地 资 源 禀赋 , , 包
第 6期
黄涛等 : 辽宁产业集群 的演变升级 问题研究
括 资源状 况 、 地理 位 置 、 产要 素 ( 生 资金 、 术 、 技 人 才、 土地 、 市场 等 ) 以及经 济 发 展 的历 史 与 现 状 等 有利 条件 。应 该 说 , 宁 的 资 源禀 赋 及 区位 条 件 辽 是十 分有 利 的 , 特别 是对 于沈 阳 、 大连带 状城 市群
3 1 地 区本 身具有 的优 势 .
作者简介 : 涛(9 4 ) 男 , 黄 16 一 , 黑龙江嫩江人 , 副教授 , 主要 研究 方
向: 区域经济 , 国际贸易 , E—m i h aga0 4 13 cn。 a : un t 2 @ 6 .o l o

产业结构演变对辽宁省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研究

产业结构演变对辽宁省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研究
平与发达地 区相 比还处在 较低 层面 。 此后 , 辽宁省 的产业
① 本文 系2 0 1 3 年度百项课题 、 千名 专家学者服务 新辽 宁建设调研 活动立项课题 “ 推进农 村土地 流转 制度创新 问题
研 究” 的 阶段 性 成 果 , 负责 人 : 芮桂 杰 , 编号 : 2 0 1 3 1 s l d y k t 一 4 2 。
l 窨

中图分类号 : F 2 9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5 6 4 6 ( 2 0 1 3 ) 0 5 — 0 0 0 8 — 0 3
季 重
; ;


引 言
春友 等 ( 2 0 1 0 ) [ 6 ] 的研究 思路 , 将城 市化进程 细分成 人 口、 经济 和空间三个组成 部分 ,并采用非农 业人 口占总人 口 比重 ( Y )来 反映人 口城市化 ,选 取城镇 居 民消 费水平 ( Y : ) 指标 来反 映经济 城市 化 , 采 用城 区建 成面 积 ( ) 指 标来 反映空 间城 市化 , 分别 采用第一 产业 比重 ( x ) 、 第二 产 业 比重 ( x : ) 、 第 三产 业 比重 ( X ) 来反 映产 业结 构 演变 情况 ( 文 中所用 的原 始数据均 出 自各年度 《 中国人 口年
观分 析 。有鉴 于此 , 本文在 现有理论框架 的基础上 . 分析 了产业 结构演进 对辽宁省城市化 进程 的影 响 ,为促 进辽 宁省城市化 与产 业结构调整 的协 调发展提供理 论参考 。
二、 辽 宁 省 城 市 化 与产 业 结 构 演 变 过 程
辽 宁省 产 业 结 构 与城 市化 变 动 趋 势 图
方 面也 涌现 了大量 成果 。 例如 文献 [ ] ] 均对 我 国 的产业

辽宁省经济发展分析

辽宁省经济发展分析

辽宁省经济发展分析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辽宁省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经济总体情况近年来,辽宁省经济保持稳步增长,GDP持续增长。

2019年,辽宁省GDP达到了18992亿元,较上年增长6.2%。

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产业保持平衡发展,对辽宁省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同时,辽宁省的外贸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出口额逐年增加,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有所降低。

二、产业结构调整尽管辽宁省的工业基础雄厚,但其传统产业结构还存在较大问题,过度依赖重工业。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辽宁省正逐渐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加大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力度,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

三、面临的挑战辽宁省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重而道远,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同时,应加强对外开放,拓展新的市场,提升对外竞争力。

四、未来发展方向为应对诸多挑战,辽宁省未来应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加大投入,推动新兴产业的壮大。

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保型社会。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综上所述,辽宁省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虽面临一定的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只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辽宁省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辽宁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辽宁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辽宁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近年来,辽宁省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创新驱动力度,不断完善产业发展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下为对辽宁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结果:
一、装备制造业稳步增长。

辽宁省以沈阳、大连为核心,发展航空航天装备、智能装备、现代农机装备等高端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增速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产品质量和技术指标不断提升。

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辽宁省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

新兴产业增加值持续增长,成为支撑辽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服务业迅猛发展。

辽宁省加大对现代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业的重点扶持,增加了就业机会,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出现结构调整。

面对产能过剩、环保压力等问题,辽宁省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去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了煤炭、钢铁等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

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辽宁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支持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加强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为辽宁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综上所述,辽宁省产业发展呈现出装备制造业增长稳定、新兴
产业蓬勃发展、服务业迅猛发展、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能力提升等特点。

在未来,辽宁省将继续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力度,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辽宁第三产业演进特征及发展对策

辽宁第三产业演进特征及发展对策


第三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经达到 7%左右,如美 国 20 0 00年第三产业增 行 统 计 ,00年 四个 层 次 的 比重 分 别 为 20
随着 经济结构调整 力度 的加大 和社会需 加值的比重为7. 20 年北京第三产业比 5. 2- 1. 4 %,08 5 3 %、9 %、0 %和 6 %,o6年 分 别为 9 3 2 . 2o 6 求的变化, 政策、 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投入, 近 重为 7 . %,辽宁与发达国家及发达省市相 4 . 3. 、 1 % 7 %。可见, 35 2 8 %、3 % 1. 和 . 3 5 1 O 辽宁第三 年来辽宁第三产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第三产 比,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差距仍然很大, 说明辽 产业内部结构变化很小, 各层次增加值占第三 业 增加 值 由 19 的 169 99年 ,4. 元增 加 到 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状态 4亿 次产业增加值的 比 重变动幅度不大。 第一层次 20 年的467 6亿元,增长了2 2 08 , . 4 4 . 倍。从 8 2区域间第三产业发展不均衡。 、 大多数情 流通类部门下降了5 4 第二层次生产和生 . %: 6
第三产业 已 经成为就业 的主渠道。 产业结构、适'调高第三产业比重等方面着 产业, 3 - 二、 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手,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锦、 铁岭 都未超过百亿元 , 前后两者相差 十几
倍。 丹东第三产业占G P比重为 5. %, D 1 3 沈阳 4
关键词: 辽宁: 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
基金项 目:该文系辽宁省科技厅 20 年 07
在看到辽宁第三产业发展取得成绩的同 为 4.1 而本溪、 8 %, 4 盘锦不到 3%。城市问差 0 时, 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 与发达国家和我 距拉大, 不利于全省经济协调发展。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辽宁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玉米种植是其主要农业产业之一。

截至2021年,辽宁玉米种植面积为283.2万公顷,产量达到1739.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4%左右。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辽宁省的玉米生产情况也在不断调整,瞄准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逐渐实现从“大而全”向特色化和高品质发展的转变。

一、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一)种植结构辽宁省玉米种植结构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地区,其中沈阳、辽阳、铁岭等市成为玉米种植的主要基地。

根据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数据,辽宁玉米种植面积在过去十年间稳步增长,但近几年有所下降。

2017年到2019年,种植面积分别为288.3万公顷、289.43万公顷、281.3万公顷,年均增长率为0.3%。

辽宁省玉米品种结构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传统的玉米品种主要以中、晚熟的黄色粮食玉米为主,但随着人们对于玉米的需求不断增加,超甜品种、高粱米、紫玉米等品种也开始逐步普及。

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玉米的品质和营养价值也在逐年提升。

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辽宁省将积极推广高淀粉玉米、特用玉米等高附加值品种。

高淀粉玉米以其高产、高淀粉、高抗逆等优点,受到市场的青睐。

特用玉米的种植则将有助于提高国内对进口玉米的依存度,同时也可为相关工业提供原料保障。

此外,品质玉米也是辽宁省近年来发展的重点。

高品质玉米的种植对于辽宁乃至全国粮食产业的整体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拓展深加工业务除了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提高玉米的销售收益外,辽宁省也将加强深加工业务的拓展。

玉米深加工产业包括油类、淀粉、乳化剂、葡萄糖等多个细分领域,是较为成熟的产业链。

辽宁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完备,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

此外,玉米深加工行业有望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转移就业人口,为辽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推进多品牌营销为了更好地打开市场销售玉米,辽宁省将加强多品牌营销的推进。

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经 济 、 商 投 资 经 济 、 澳 台投 资 经 济 单 位 。 外 港
( )产 业 结 构 与 就 业 结 构 之 间 的 关 系 。产 业 结 构 三
反 映 了各 生 产 要 素 在 国 民经 济 各 产 业 部 门之 间 的 比例 构 成 以及 它 们 之 间 相 互 依 存 的 关 系 。 就 业 结 构 主 要 反
重 增 加 较 快 , 最 终 影 响 到 产 出结 构 。 就 业 结 构 的 变 并 ②
化 将 引起 劳 动 者 收 入 结 构 的 变 化 ,最 终 改 变 先 前 的 社
会 需 求 结 构 , 引 起 消 费结 构 和 消 费 总 量 的 改 变 , 消 并 使
合 技 术 服 务 业 , 家 机 关 、 党 机 关 和 社 会 团 体 , 他 国 政 其
2 .就 业 结 构 N- 业 结 构 的 , 然 引 起 生 产 要 素 相 对 价 格 的 变 化 , 劳 动 必 如
力 fr ( 资 率 ) 提 高 , 本 价 格 ( 息 率 ) 下 降 。 动  ̄ T 的 资 利 的 劳
力 资 源 在 行 业 间 、 门 问 、 区 间 、 业 间 的 再 配 置 , 部 地 产 促 使 被 节 约 的 劳 动 力 转 移 到 急 需 劳 动 力 的产 业 。 劳 动 生 产 率 高 的 部 门 , 值 增 加 迅 速 , 国 民 生 产 总 值 中 的 比 产 在
行 业 的 就 业 ;按 经 济 类 型 划 分 可 分 为 在 国有 经 济 单 位
就 业 .在 城 镇 集 体 经 济 单 位 就 J ,在 其 他 经 济 单 位 就 , k A 在乡镇 企A , k, , k就 业 , 事 私 营 经 济 或 个 体 劳 动 以 及 在 从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辽宁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玉米生产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和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本文将从辽宁省玉米生产的现状、问题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辽宁省玉米生产的现状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生产省份之一,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为玉米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据统计资料显示,辽宁省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居于全国前列,玉米产业一直是辽宁省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从种植结构来看,辽宁省的玉米种植以优质玉米和甜玉米为主,同时也有部分地区种植了饲料玉米和玉米淀粉原料玉米。

从技术水平上看,辽宁省的玉米生产也逐步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尽管辽宁省玉米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辽宁省的玉米产能过剩现象比较严重。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玉米产量在不断增加,但市场需求却没有相应增加,导致了玉米的价格持续下跌,农民的收入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玉米的生产结构亟待调整。

目前,辽宁省的玉米生产结构主要以传统玉米为主,而优质玉米、甜玉米等高附加值玉米品种的生产比重较小,这使得辽宁省的玉米产业陷入了低端竞争的困境。

玉米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产品品质差异化程度低。

辽宁省的玉米加工企业大多以简单的加工品种为主,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足。

三、辽宁省玉米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辽宁省玉米产业正在进行结构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产业附加值。

首先是转变玉米的种植结构。

辽宁省正在推动甜玉米、优质玉米和特色玉米等品种的种植,促进玉米的品种多元化,以提高玉米的品质和附加值。

逐步减少传统玉米的种植面积,减少产能过剩现象。

其次是加强玉米的深加工。

辽宁省正在鼓励和引导玉米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玉米深加工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提高附加值。

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及进一步调整战略

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及进一步调整战略
关 键词 :第 三 产 业 ;产 业 结 构 ;结 构调 整
其 明显 ,增速 明显加 快 ,且2 0 年 的增 长幅度达 到了1. %, 05 69 6
中图分 类 号 :F2 11
文献 标 识 码 :A
20年高达 1. %,说 明G P 08 81 1 D 总量增长在加速 ,不断跃上新的
策 的沿海省份之一 ,贸易伙伴已经遍及世界2 7 国家和地区 , 1个
世界50 0 强企业中已有 10 1多家在辽宁投 资。辽宁的科技、教育、 文化 、体育等社会 事业 发展 基础较好 。面对振 兴东北老工业基
过程 中不断优化 ,产业层次水平也在逐渐提高。随着辽宁经济
的 发展 和 产 业结 构 的调 整 ,三 次 产 业结 构 将 会 由 “ 、 三 、一 ” 二
平 台 ;人 均 G P 年 来 的增 长 幅 度 超 过 了 1% ,2 0 、20 年 D五 0 05 07
文章 编 号 :17 - 5 (0 1— 0 0 64 14 2 1) 2 0 1 - 2 1 O 8
和2 0 年高达1.7 08 9 %、1.9 9 80%和2 . %。表明辽宁经济在产业 19 4


5 .:3 .。第二 产业增加 值20 ~ 0 8 31 66 0 5 2 0 年增长速度近2 %,明 0 产业结构通常是 指 国民经济 总量在产业 之间 的比例关 系。 显高于G P D 增长速度 。农 业结构调整在总量供需基本平衡的基 产业结构是与经济发展水平 紧密相联 的。它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 础上和粮食 作物播 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加 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 的提高 而升级 。在世界经济 强农业基础地位为重点 ,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实现 了稳定增长, 结构的大调整 中,产业结构优化 已成为一个 国家或地区在经济 非农业产值 占农林 牧副渔业产 值比重有所提 高,实现了农村经 竞争 中取胜的法宝 ,因而许多国家纷纷把注意力从促进经济总 济 和农 民收入双增长 目标 。工业结构调整以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 量增长转到优化产业 结构上来 ,如美国、 日本、韩国等国家都 培育新 兴产业、优先发 展重点产 品为重点 ,努力拉长产业链 , 是通过产业结构 的合理调整促进 了经济的发展 。 加快产 品升级换代 ,淘汰落后产品和设备 ,积极稳妥地关闭资 产业结构演变 的一般规律是 :经济早期 是以农业为 中心 , 源枯竭型企业 ,工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十年来 ,随着轻纺 电 而后逐渐向以工业为 中心演进 ,在 向以工业 为中心演进 的过程 子工业 大发展 之后 的竞争 加剧 ,国 内实 际上 已经 基本完 成了 中,由于体制 、机制 、技术体系 的创 新 、改进 、成 熟 、停滞 、 “ 消费品替代”阶段 ,而进入 “ 资本 品替代”阶段 ,辽宁重化工 再 创新 、再改进等的循环作用 ,工业化程度或工业在经济 中的 业 基础雄厚 ,获得了大发展的机遇。巨大 的市场需求 ,为辽宁 比重会 出现波浪式前进的趋势 ,而且每一次波浪式前进 ,都使 重化工业提供 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促进 了工业 的快速发展 。工 工业更成熟、更壮大 ,从 而推动以工业 为依托的服务业 即第三 业 的快速增长仍然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 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和升级。 进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_基于辽宁产业结构30年变迁的阐释_翟翠霞[1]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_基于辽宁产业结构30年变迁的阐释_翟翠霞[1]

28. 0
2004
12. 0
45. 9
42. 1
1989
14. 1
54. 3
31. 6
2005
11. 0
48. 1
40. 9
1990
15. 9
50. 9
33. 2
2006
10. 1
49. 1
40. 8
1991
15. 14
9. 2
35. 7
2007
10. 2
49. 6
40. 2
1992
13. 2
50. 4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提升 的过程,针对三次产业构成,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 为第二产业不断取代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又不断取 代第二产业〔4〕,按为经济增长贡献率排序,三二一 的产业结构最为合理。在辽宁省全力实施老工业 基地振兴战 略,大 力 推 进“转 方 式、调 结 构 ”下,辽 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得到了积极 推进、综合经济实力得到了提升,但通过上述分析 表明,目前 辽 宁 省 存 在 经 济 增 长 与 资 源 配 置 不 均 衡,产业 结 构 与 经 济 增 长 之 间 不 协 调 等 问 题。 所 以,在遵循产业演进规律的同时,辽宁仍需调整三 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各产业内部结构,发挥各 产业内部优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共同促进经济持 续、健康、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基于辽宁产业结构 30 年变迁的阐释
翟翠霞
〔摘 要〕通过收集辽宁省 1978———2011 年度相关统计数据,采用单位根检验、回归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 系检验等方法,对辽宁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当前辽宁省产业仍呈“二三一”结 构,辽宁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彼此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 Granger 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而非结构调整带动了辽宁的经济增长。

辽宁经济发展现状

辽宁经济发展现状

辽宁经济发展现状辽宁经济发展现状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挑战。

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辽宁省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辽宁省的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取得了快速增长。

这一时期,辽宁省发展了多个产业,包括重工业、煤炭、钢铁和机械制造。

辽宁省的制造业和重工业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为全国的工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近年来辽宁省经济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辽宁省的发展速度逐渐放缓。

传统的重工业产能过剩,面临市场需求萎缩的问题。

同时,由于缺乏创新和科技支持,辽宁省的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有所欠缺。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辽宁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努力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辽宁省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并加强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

此外,辽宁省还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的投资和合作。

这些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

辽宁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辽宁省的服务业也在快速发展,包括金融、旅游和文化产业等。

此外,辽宁省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了与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辽宁省的经济发展仍面临着一些困难。

首先,辽宁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相对较慢,与全国的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

其次,辽宁省的产业结构仍然相对单一,过度依赖传统产业。

最后,辽宁省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为了实现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辽宁省政府将继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这包括加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培育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改善投资环境,推动与国内外的经济合作等。

总的来说,辽宁省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挑战,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克服。

辽宁省政府将继续努力,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摘要】本文通过对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的分析和探讨,首先介绍了辽宁省玉米生产概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随后分析了辽宁省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玉米产业结构特点,产业结构调整举措,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政府支持和引导措施。

结合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探讨了辽宁省玉米产业未来发展展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辽宁省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辽宁省玉米产业迈向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关键词】辽宁省、玉米生产、产业结构调整、种植面积、产量、特点、举措、发展趋势、政府支持、发展展望、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辽宁省玉米生产概况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产地之一,拥有较长的种植历史和丰富的农业资源。

该省地处东北地区,气候适宜,土地肥沃,适合玉米生长。

辽宁省玉米生产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不断推动玉米种植技术的创新和提升,积极引进优良玉米品种,全面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辽宁省玉米生产概况表现出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产量稳步提高的趋势。

在政府的支持下,玉米产业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管理,促进了玉米生产的良性发展。

辽宁省还致力于玉米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优质玉米、深加工玉米等新型产业,提高玉米产业附加值,拓展玉米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辽宁省玉米生产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生产效益和质量,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辽宁省玉米产业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1.2 产业结构调整目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为了优化玉米产业的发展布局,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玉米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还可以有效调整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通过引导和支持玉米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节能环保方向发展,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1. 引言1.1 辽宁省玉米生产概况辽宁省是中国重要的玉米产区之一,玉米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辽宁省的玉米种植面积在逐年增加,产量也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辽宁省的气候条件适合玉米的生长,加上当地农民对玉米的种植技术掌握较为熟练,使得玉米生产呈现出稳定的良好态势。

辽宁省的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鞍山等地,这些地区具有优越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合玉米的生长。

农民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采用了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玉米的产量,还提高了玉米的质量。

辽宁省的玉米生产具有较强的实力和潜力,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丰厚的经济收益,也为国家玉米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随着玉米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辽宁省的玉米生产势必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1.2 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针对现有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通过改善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效益等方式,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的过程。

在辽宁省玉米产业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尤为重要。

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提升玉米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生产布局,提高玉米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促进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传统的玉米产业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环境保护要求。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入新技术、新模式,实现玉米产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这样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玉米产业的长期发展。

2. 正文2.1 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情况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辽宁省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截至目前,辽宁省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辽宁省玉米种植面积持续扩大,目前已经超过了X万亩,玉米产量也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年产量达到了X吨。

辽宁第二产业下滑趋势

辽宁第二产业下滑趋势

辽宁第二产业下滑趋势辽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省份,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其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采矿业等。

然而,近年来辽宁省的第二产业出现了下滑趋势,主要原因有经济结构调整、资源枯竭以及市场竞争力下降等。

下面将详细分析这些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一,经济结构调整是辽宁省第二产业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去几十年来,辽宁省主要依靠重工业发展,力主发展大而全的发展模式,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辽宁省的经济结构开始面临调整的需要。

许多传统的重工业项目逐渐失去竞争力,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同时,辽宁省的制造业企业数量庞大,但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不高。

这导致了辽宁省的制造业整体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第二产业下滑的趋势。

第二,资源枯竭也是辽宁省第二产业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辽宁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然而,随着资源的逐渐开采和消耗,辽宁省矿产资源的规模和品质逐渐下降。

特别是煤炭资源,其产量逐年减少,煤矿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不断下降。

这就使得辽宁省的采矿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很难继续作为支撑第二产业的重要支柱。

同时,辽宁省的制造业也依赖于大量的资源输入,资源价格的上升也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第三,市场竞争力下降也是辽宁省第二产业下滑的原因之一。

与其他地区相比,辽宁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

首先,辽宁省的企业在技术创新和高端产品研发方面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不强。

其次,辽宁省的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规模小、产能低、管理水平不高,无法与其他地区的大型企业抗衡。

再次,辽宁省的企业在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无法树立起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导致销售不畅。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辽宁省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了优势,市场份额不断下降。

针对辽宁省第二产业下滑的趋势,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提升竞争力和推动产业发展:首先,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辽宁省作为中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玉米生产情况备受关注。

近年来,辽宁省的玉米产量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趋势。

根据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的统计数据,2019年,该省的玉米总产量达到了1429万吨,比2018年增长了4.2%。

辽宁省的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玉米种植是辽宁省的一项重要农业产业,也是该省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辽宁省农民纷纷将土地转向玉米种植,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根据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2019年,辽宁省的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225万公顷,比2018年增长了5.2%。

这表明辽宁省农民对玉米种植的信心增强,对玉米市场的发展充满期待。

辽宁省的玉米产业结构调整也在不断进行。

玉米产业结构调整是辽宁省农业农村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辽宁省正在大力推进粮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加强玉米的深加工和品牌建设。

辽宁省还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行规模化经营,并积极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玉米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提高玉米产业的综合效益。

辽宁省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由于玉米产业的发展,农民在种植、销售和加工环节均能获得稳定的收入。

辽宁省还鼓励农民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形式参与玉米种植,提高农民的收益水平。

辽宁省也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民发放贷款,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问题,促进玉米产业的发展。

辽宁省的玉米生产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玉米市场波动性较大,价格不稳定,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

玉米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协调亟待改善,缺乏有效的流通渠道,导致玉米价差较大。

辽宁省的玉米产能也有限,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需要加大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辽宁省的玉米生产情况总体上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辽宁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玉米生产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也在发生着变化。

本文将就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辽宁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属于典型的冷温带季风气候,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是理想的玉米种植区。

据统计数据显示,辽宁省玉米种植面积较大,年产量居全国前列,玉米生产一直是辽宁省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1. 优势地区辽宁省主要的玉米种植区集中在辽中平原和辽西地区,如沈阳、鞍山、丹东、铁岭、抚顺等地,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适合玉米的生长。

2. 种植面积和产量据统计,辽宁省玉米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5%,年产量占全国的10%左右。

玉米是辽宁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产量较大,年产量在几千万吨左右。

3. 产业结构玉米产业是辽宁省农业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玉米的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

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玉米加工企业分布在城市和工业园区。

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辽宁省玉米产业也在发生着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种植结构调整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辽宁省玉米种植结构正在发生着调整。

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模式逐渐向多样化、高效化和生态化发展,农民对于种植新品种、新作物的积极性增强,玉米种植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加大。

2. 加工产业升级与此辽宁省玉米加工产业也在不断升级。

玉米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玉米深加工企业规模化、智能化水平有所提升。

玉米加工企业的产品向高附加值、高端化方向转变,满足市场对优质玉米深加工产品的需求。

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推动下,辽宁省加大了对玉米等农产品的产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支撑力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

4. 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辽宁省玉米产业也在积极探索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通过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与加工企业深度合作,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玉米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

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调整

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调整

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调整摘要:辽宁省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结构调整缓慢,经济增长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面对重振老工业基地的艰巨任务,如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与深化产业升级,是辽宁省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后20余年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总结得出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产业升级;辽宁省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作为地区经济系统内投入转换为产出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的发展速度。

辽宁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深层次的矛盾仍未解决。

研究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把握辽宁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走向,进而找出推进辽宁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对于振兴辽宁乃至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实现辽宁经济的新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一、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1.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及其变动从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看,1980年至2002年,辽宁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有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过程,又可以分为80年代与90年代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且下降速度不断加快。

1980年至1990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而从1990年到2002年,下降了5.1个百分点。

这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也与全国的第一产业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也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不断趋缓。

1980~1990年的10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下降了7.5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1978年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缩小了,导致工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1990年以后,呈波动变化的趋势,总体变化不大,2002年仅比1995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

同一时期,全国的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现先下降而后又大幅回升的趋势,由1980年的48.5%下降到1990年的41.6%,2002年又回升至51.8%。

辽宁发展调研报告

辽宁发展调研报告

辽宁发展调研报告辽宁是中国华北地区的一个省份,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门户和枢纽,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本篇调研报告将着重探讨辽宁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现状分析1.经济发展:辽宁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等资源,工业发展相对较为突出。

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调整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辽宁的经济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如高企的工业成本、落后的技术水平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等。

2.人口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辽宁人口也在持续增长。

然而,辽宁的人口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如老龄化严重、青壮年人口减少等,这可能对未来的劳动力供给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3.环境污染:辽宁的工业化进程长期以来对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空气和水质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这不仅对居民的健康造成了威胁,而且对辽宁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二、问题分析1.结构调整:辽宁的经济结构还比较单一,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辽宁需要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提升整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技术创新:辽宁在科技创新方面相对滞后,科研投入不足,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要实现转型升级,辽宁需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吸引和培养高端科技人才,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3.环境保护:辽宁的环境污染情况严重,特别是空气和水质污染超标。

为保护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辽宁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工业绿色化和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环境执法力度。

三、发展方向展望1.优化产业结构:辽宁应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如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2.加强创新能力:辽宁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并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辽宁应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工业绿色化和循环经济发展,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调整摘要:辽宁省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结构调整缓慢,经济增长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面对重振老工业基地的艰巨任务,如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与深化产业升级,是辽宁省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后20余年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总结得出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产业升级;辽宁省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作为地区经济系统内投入转换为产出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的发展速度。

辽宁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深层次的矛盾仍未解决。

研究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把握辽宁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走向,进而找出推进辽宁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对于振兴辽宁乃至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实现辽宁经济的新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一、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1.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及其变动从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看,1980年至2002年,辽宁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有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过程,又可以分为80年代与90年代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且下降速度不断加快。

1980年至1990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而从1990年到2002年,下降了5.1个百分点。

这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也与全国的第一产业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也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不断趋缓。

1980~1990年的10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下降了7.5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1978年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缩小了,导致工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1990年以后,呈波动变化的趋势,总体变化不大,2002年仅比1995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

同一时期,全国的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现先下降而后又大幅回升的趋势,由1980年的48.5%下降到1990年的41.6%,2002年又回升至51.8%。

而且,辽宁省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已与全国平均水平十分接近,第二产业集中化系数已由1980年的1.41降至2002年的0.92,说明辽宁省工业比重过高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

第三产业增长迅速,发展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1980年,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到2002年,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

进入2世纪90年代后,辽宁省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增长趋势明显减缓,但比重仍然不断提高。

2.就业结构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投入要素,劳动力结构的变动与产出结构(产值结构)的变动密切相关。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通常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主要动因是各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劳动收入存在差异。

因而,产值结构的明显变化必然伴随着就业结构的变化,尽管就业结构的变动更加缓慢,但总体趋势应保持一致。

在辽宁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较快,从1980年的41.4%降到2002年的344%,下降了7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就业所占比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趋势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的整个10年中,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保持稳定并略有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5年以后,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迅速下降,到2002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已下降28.7%,比1990年降低了12.3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的直接原因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大幅上升,1980~1990年,上升了5.6个百分点;1990~2002年,则上升了11.9个百分点。

辽宁作为全国最早建立起来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工业企业的数量、资产总量、职工人数是全国最高的省份之一,因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多、就业结构调整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这也直接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幅下降,而就业比重却有小幅上升的情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尤其是1995年以来,辽宁省再就业工程不断深入,就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注重将再就业工作同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坚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新领域的战略重点来抓。

因而,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大幅下降,而第三产业则大幅上升。

3.相对劳动生产率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导致了产业之间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变动。

20世纪80年代,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曾有缩小趋势,第一产业由0.4上升到0.47,第二产业由1.74下降到1.24,第三产业由0.48上升到1.33。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则恰好相反,第一、三产业由上升转为下降,第二产业则由下降转为上升(2002年为1.66),其中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甚至低于1980年的水平(2002年为0.31)。

国外的许多研究发现,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发展中国家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变动的一般趋势是,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上升,第二、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下降使得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辽宁省的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之间差距却呈扩大趋势,这是产业结构调整中尤其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辽宁是我国计划体制最早实施、影响最深的地区之一。

根深蒂固的体制惯性阻碍了辽宁省的产业结构在向市场转轨的时期得到快速有效的调整。

在长达3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对外封闭、半封闭的条件下,辽宁省的老工业基地无论在技术和产业上、体制和机制上都与国际水平形成强烈的反差,实际上已开始出现衰退。

虽然工业规模大,但技术和产业、体制和机制都处于落后状态,缺乏竞争力和活力。

当国内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胶东半岛、厦漳泉三角区等新兴工业区蓬勃发展之时,更多的资源流向这些新兴工业区,给辽宁省这样的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很大冲击,产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1.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滑近20多年来,在辽宁的产业体系中,占主要地位的制造业增长速度缓慢,石化、冶金、电子信息、机械等支柱产业的地位呈下滑趋势,同时煤炭、有色金属、军工三个行业的发展面临困难,工业品在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以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也面临着不小的困难。

例如,辽宁省在“一五”时期的主要产品中,钢、生铁、纯碱、烧碱、变压器的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原煤、原油、电、水泥、平板玻璃产量占全国的13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的大量传统优势产品竞争能力下降,市场份额逐步萎缩。

在全国第二产业中辽宁省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8.77%下滑到2002年的4.93%。

辽宁的工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挑战。

内有广东、山东、江苏“三强”相争,外有国际跨国公司的威胁导致辽宁省工业品在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以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步履维艰。

总体上看,辽宁工业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已经严重落后,整个产业自身需要进行彻底的结构更新。

由于辽宁加工工业在由粗加工、初加工、低加工产业向精加工、深加工与后加工产业升级的过程过于迟滞,资金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最终产品制造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从而使庞大的加工工业仍然没有跳出以附加值较低的中间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格局,从而影响了辽宁省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2.产业升级速度缓慢装备制造业是推动产业升级的一个基础产业。

近20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市场对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含量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1990年到200年的10年间,全国进口机械及运输设备比重由316%升至40.8%。

国内装备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差,满足不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全国数控机床市场,每年近20亿美元的需求量,仅有1/3是国内企业生产的,2/3是进口的。

目前,辽宁省主要机械产品中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机械工业制造技术及装备仍处于机械化生产为主的阶段,与国外以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化、集成化为特征的自动化生产阶段,大体还有15年的差距机械产品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造成一般机械产品严重积压,市场急需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严重短缺,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制约着整个工业技术升级和发展的能力。

在沈阳机床集团,一台普通机床售价4万元,低档数控机床售价14万元,高档数控机床的售价高达200万元,而每年的高档数控机床产量却很少。

每年,台湾的企业从沈阳机床集团购进大量的低档普通机床,然后加上数控系统,再销往全球,增值部分是普通机床价格的几倍。

从进口工业产品的结构看,中国目前的进口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

2000年工业制成品进口达1 783.6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79.2%,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919.3亿美元。

国内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对技术含量高的机电产品的大量需求,主要依靠进口满足。

而辽宁省这样的装备工业强省则因为制造能力的技术升级慢,坐失发展良机。

3.缺乏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微观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是市场机制和企业发展。

辽宁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建立市场导向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

多年来,国有企业在辽宁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民营企业发展速度缓慢。

虽然国有企业在经历了简政放权、利润留成、承包责任制、利改税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等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后,经济效益已经逐年好转,但完善、规范和有效的市场体系未能完全建立起来,资源的配置在较大程度上仍取决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不是市场机制。

长期的大量重复建设形成的结构型过剩格局,导致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布局分散、整体素质不高,原材料、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的瓶颈约束与加工工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并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企业组织结构看,“大而全”、“小而全”普遍存在,企业达不到合理的规模,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不够,上下游一体化程度差。

生产集中度低,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结构相对分散,企业长链条、“全能型”生产组织方式没得到改造,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和产品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规模效益不足,难以适应买方市场下用户对多品种、高质量、个性化、低成本、短交货期的要求。

4.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日趋活跃,产业的跨国转移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涉及的国家上都在不断扩大。

伴随世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辽宁越来越受到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沿着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发展中国家沿海开放城市——发展中国家内陆地区的轨迹,不断地进行剩余资本和低级产业的淘汰过程。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这种淘汰过程越来越快,与此同时,人才资源和初级产品的倒流过程也在加快。

就此意义而言,我国东南沿海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轻型加工业,实际上是从东南亚工业国间接地接受了发达国家的剩余资本和低级淘汰产业,并在东北和广大内陆地区廉价劳动力、原材料和消费市场的支持下,渐渐地形成内部结构不尽合理、趋同严重、对外依赖性强、科技含量低、国际市场竞争力弱的劳动密集和加工装备密集型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