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图片)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语文 树之歌

二年级上册语文 树之歌

识字2.树之歌【课前解析】《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十一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

除第一行外,每行由七个字组成,是一首多句式的儿歌,押“ang”韵。

这首儿歌常识性较强,同时洋溢着浓浓的情趣,语言平实,修辞恰当,所选树木具有代表性,贴近儿童生活。

如“梧桐树叶像手掌”“松柏四季披绿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树木特征与儿童生活相联系,写得通俗易懂。

关注课文:课文每句话的观察角度各不相同。

第一句观察树木的外形,描写了杨树的高大,榕树的茁壮及梧桐树叶像手掌的特征。

第二句观察树叶的颜色,描写了枫叶的火红和松树、柏树的翠绿。

第三句观察树木的习性,写出了木棉喜暖和桦树耐寒的不同习性。

最后一句介绍了两种被誉为“活化石”的树以及香溢满园的桂花树。

文中插图与儿歌中的树木出现顺序不同,可引导学生发现插图与树木名称的对应关系,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白、木棉、梧桐、格树、水杉、银杏、金桂、柏树、枫树、松树、杨树。

图片直观展示了各种树木的特点,符合儿童图文学习的心理特征。

关注生字:本课共15个会认字,其中8个生字都与树木名称有关。

可将识字教学与认识树木相结合。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

本课要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合体字,其中木字旁的字有八个,重点指导左边木字旁要写得稍长、稍窄,左右部件相互协调。

其中“杨、桐、松、枫、柏”都是左高右低,只有“棉”和“杉”左右相近,右边略微长一点儿。

大部分的字在结构布局上都是左窄右宽。

书写“化”字注意右部的笔顺,先撤后竖弯钩;书写“壮”字注意右边“士”不要写成“土”。

关注词语:杨树、树叶、枫树、松柏、木棉、水杉、化石、金桂。

人教版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识字2.树

人教版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识字2.树

识字2.树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10 个生字,初步懂得形声字的特点,掌握新出现的词语。

(2)通过看图和学儿歌,能初步认识11 种树的形状,了解这些树的特点。

2.能力目标:(1)指导写字,能注意合体字的偏旁跟独体字在写法上的区别。

朗读并背诵课文中的儿歌。

(2)通过词串的学习,进一步感受“木”字旁的字与树木有关这一构字规律。

学习偏旁归类识字的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懂得爱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10 个生字,着重了解大多数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

教学准备:1. 有条件的可带领学生到公园或其他地方观察有关树木,并采集一些标本。

2. 准备好带有各种树木名称的图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说说在公园或其他地方看到过哪几种树,什么样子。

师:今天,我们还要从课本中再认识几种树的名称,还要学习写这几种树的一首儿歌。

现在请同学们静听老师朗读(最好背诵)这首儿歌,大家仔细听,然后说一说这首儿歌介绍了几种树。

二、按儿歌中树木顺序,看图学词、学儿歌。

1.学习“杨树、榕树”。

(1)看“杨树、榕树”图片,结合图,简介杨树、榕树。

(2)引导学生比较“杨树、榕树”的图,说说杨树、榕树的样子和特点。

(3)揭示第一句儿歌“杨树高、榕树壮”,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结合看榕树图,理解什么叫“榕树壮”。

(指榕树又粗又大)(5)散读、指名读这行儿歌。

归纳学习“杨树、榕树”这两个词的过程:①看图说说样子;②简介有关知识;③看图说特点;④读儿歌,理解意思。

要求学生按这个过程,自学其余内容。

2.学习“梧桐”及第二行儿歌。

(1)看“梧桐”图,让学生着重看看梧桐叶子是什么形状,再说出来。

(2)揭示第二行儿歌“梧桐叶子像手掌”,并与图对照,加深对树叶形状的认识,读准字音。

让学生说出这句儿歌主要意思是什么。

(3)一、二行儿歌连读,说明这两行介绍了三种树。

3.学习“枫树”、“松树”、“柏树”及三、四行儿歌。

小学二年级语文《杨树之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杨树之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杨树之歌》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小学二年级语文《杨树之歌》原文1我们的名字叫大叶树,成天喜欢哗啦啦地歌唱。

刮风时唱得欢快,下雨时唱得响亮。

没有风雨来帮忙,我们的歌儿也悄悄地唱——唱给学步的小宝宝,伴他和蝴蝶捉迷藏。

唱给白发的老奶奶,陪她在树下聊家常。

唱给下棋的老爷爷,和他悠闲度时光。

我们边唱边拉起手来,为行人送去一片凉爽。

我们边唱边轻轻鼓掌,感谢金色的太阳,春天它使我们翠绿,秋天它为我们染上金黄。

小学语文教案《杨树之歌》2一、引导交流,启动情感。

1.教师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画的画,请一两位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树,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喜欢的树长在哪里,长得什么样,为什么喜欢它。

2.小组交流活动:我喜欢的一棵树。

3.配合优美的乐曲,教师课件出示插图导入新课,用甜美的声音朗读《杨树之歌》。

二、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1.初读诗歌。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歌。

2.学生自由展示,教师听读正音,相机引导认字。

要求:选读自己读得最流利的小节,可以个人读,也可以合作读。

三、品赏朗读,体验意境,领悟情感。

(一)品赏第1小节。

1.教师语言渲染:“杨树长在蓝蓝的天底下,他们的根扎在绿色的大地上,多么像一位位精神抖擞的小伙子哟!你们听,他们在风中唱起了歌。

”课件展示杨树摇头晃脑边笑边唱的动画形象。

读一读第1小节,读出杨树的快乐心情,怎么快乐就怎么读。

2.学生自由展示。

教师引导:把自己想像成一棵快乐的杨树,读出快乐的感觉。

教师关注学生朗读时的情感态度,鼓励带表情读,比较朗读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体验,及时鼓励。

要注意学生朗读时对“哗啦啦、欢快、响亮、悄悄地”等词语的个性化处理,不必强求一致。

3.教师用鼓励的语言引导:小杨树们,配上动作表演读,读出你们快乐的感觉吧!(二)品赏第2小节。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体会诗歌意境:“请大家欣赏一下课文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2.播放一段悠扬的轻音乐,教师引导:闭上你的眼睛,想像你就是图上的老爷爷、老奶奶、小弟弟,或者就是你自己,来到了大杨树下,做着你喜欢的事情,听听杨树快乐的歌。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2 树之歌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2 树之歌

柏 bǎi 白 bái
桦 huà 华 huá
读音与声旁读音相 似,但不完全相同。
杉 shān 彡 shān
桂 ɡuì 圭 ɡuī
右半边也表示读音。


换字法 虫 + 圭 = 蛙


一声
pāo tónɡ
泡桐
ɡuì huā
桂花
bái huà
白桦
fēnɡ yè
枫叶
yùn shān
云杉
sōnɡ zǐ
松子
cuì bǎi
横折折钩 横折钩 捺高
横斜钩
结构特点:左窄右宽(“柏”左右宽窄相当),左高右低。
木 作为偏旁时捺要变成点。
抄写词语
杨树 树叶 枫树 松柏
请你根据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猜 一猜这些字的读音,连一连。
nán xiànɡ chūn shì
yòu




椿
复习巩固
读一读
wú tónɡ
梧桐
huà shù
桦树
第2课时
shǒu zhǎnɡ fēnɡ yè sōnɡ bǎi
手掌 枫叶 松柏
yún shān ɡuì huā
云杉 桂花
听写词语
yánɡ shù
杨树
sōnɡ shù
松树
wú tónɡ shù
梧桐树
bǎi shù
柏树
fēnɡ shù
枫树
木棉喜暖在南方, 桦树耐寒守北疆。 银杏水杉活化石, 金桂开花满院香。
课题导入
1.在我们的校园里,自己家的周围、小路旁或者 公园里,你们经常看到哪些树木?
杨树、柳树、槐树、松树、柏树、梧桐树等。 2.通过课前区角活动,你们又了解了哪些树木?

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1

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1

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 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3. 体会作者对北方军民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白杨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白杨树的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明确:白杨树是一种高大挺拔的树,它的树干笔直,树枝向上伸展,给人一种坚强、不屈的感觉。

二、作者简介1.介绍茅盾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

明确: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蚀》三部曲,长篇小说《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总称“农村三部曲")及《林家铺子》等。

2. 讲述“矛盾”笔名的由来。

明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沈雁冰由于参加革命活动,被蒋介石通缉,由于报社不敢登他写的文章,所以他内心十分矛盾,便在手稿上署笔名为“矛盾"。

后来,叶圣陶建议在“矛”字上加草头,改为“茅盾",沈雁冰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

三、背景链接1. 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明确:1940年,茅盾赴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目睹了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1941 年,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作者在重庆写下这篇文章。

本文选自《茅盾全集》第十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版)。

四、文体知识1. 讲解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

2.树之歌

2.树之歌

识字2.树之歌【课前解析】《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十一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

除第一行外,每行由七个字组成,是一首多句式的儿歌,押“ang”韵。

这首儿歌常识性较强,同时洋溢着浓浓的情趣,语言平实,修辞恰当,所选树木具有代表性,贴近儿童生活。

如“梧桐树叶像手掌”“松柏四季披绿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树木特征与儿童生活相联系,写得通俗易懂。

关注课文:课文每句话的观察角度各不相同。

第一句观察树木的外形,描写了杨树的高大,榕树的茁壮及梧桐树叶像手掌的特征。

第二句观察树叶的颜色,描写了枫叶的火红和松树、柏树的翠绿。

第三句观察树木的习性,写出了木棉喜暖和桦树耐寒的不同习性。

最后一句介绍了两种被誉为“活化石”的树以及香溢满园的桂花树。

文中插图与儿歌中的树木出现顺序不同,可引导学生发现插图与树木名称的对应关系,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白、木棉、梧桐、格树、水杉、银杏、金桂、柏树、枫树、松树、杨树。

图片直观展示了各种树木的特点,符合儿童图文学习的心理特征。

关注生字:本课共15个会认字,其中8个生字都与树木名称有关。

可将识字教学与认识树木相结合。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

本课要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合体字,其中木字旁的字有八个,重点指导左边木字旁要写得稍长、稍窄,左右部件相互协调。

其中“杨、桐、松、枫、柏”都是左高右低,只有“棉”和“杉”左右相近,右边略微长一点儿。

大部分的字在结构布局上都是左窄右宽。

书写“化”字注意右部的笔顺,先撤后竖弯钩;书写“壮”字注意右边“士”不要写成“土”。

关注词语:杨树、树叶、枫树、松柏、木棉、水杉、化石、金桂。

《杨树之歌》二年级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杨树之歌》二年级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4、《杨树之歌》二年级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材分析:杨树普遍生长于我国各地, 《杨树之歌》就是一首赞美杨树的歌。

全诗借赞美杨树,赞美虽然普通、但默默地为人类奉献关爱和欢乐的杨树。

诗人借赞美杨树,表达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意境优美,韵律强,用比较形象生动的第一人称述说,拉近了杨树与人们之间的感情,使我们体会到人类与树之间共生共息的密切关系。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不理解的词语。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设计有关生字的问题,并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杨树默默奉献的品质,感受杨树热爱生活的品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积累了学习诗歌的经验,具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浓厚的朗读兴趣。

他们喜欢阅读,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

有些学生喜欢表达,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首诗歌意境美、韵律强、浅显易懂,内容理解起来难度不大。

但是诗歌所表达的思想,需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探究了解。

教学重点:借助各种形式感悟诗意。

教学难点:结合对生活的认知,想像大叶杨“说”的话,想像大叶杨“唱”的歌。

体会大叶杨树虽然普通平凡,但乐观向上,为人类奉献着关爱,给人们带来欢乐。

学法设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诵读、交流、想像的学习方法进行。

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的探究,让学生在读文、理解、想像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并在此过程中发展想像力、思维能力,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教法指导:教学本课主要采用直观展示、创设情境、合作探究等方法,帮助和促进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什么时候你们喜欢唱两句?在高兴的时候,快乐的时候,心情好的时候,我们都喜欢唱歌。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 树之歌(含练习题)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  树之歌(含练习题)

课题:2 树之歌【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认识“梧、桐”等15个认读字,会写“杨、壮”等10个字。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

3.认真观察图画,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了解树木的特点。

【教学难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梧、桐”等15个认读字,会写“杨、壮”等10个会写字。

重点指导“壮、杉、化”三个字的书写。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教具准备课件、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2)猜谜语:冬天光着头 春夏长绿发, 就有一只腿,小鸟喜欢它。

(猜一植物)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儿歌《树》。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2 树之歌)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评价。

3﹒自由读一读课文,划出本课生字,指名读,齐读。

4﹒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5﹒(课件出示3)填一填:本课讲了 种树,分别是 。

三、认读生字,了解特点。

1.请学生找到木字家族的字。

想一想这些树都有什么特点?教师随机讲解。

(1)这些字都和什么有关?(都是木字旁,都和树木有关。

) (2)(课件出示4:杨树图片)杨:杨树的特点是什么呢?(杨树高)。

(3)(课件出示5:榕树图片)榕:榕树的特点是什么呢?(榕树壮)(4)(课件出示6:梧桐树图片)梧桐:“梧桐”树叶像什么?(手掌)谁能用“梧桐”说句话?(5)(课件出示7:枫树图片)枫:枫树到了秋天是什么颜色?(红色)(6)(课件出示8:松柏树图片)松柏:松柏有什么高洁的品质?(松柏不畏严寒,一年四季常青)(7)(课件出示9:木棉图片)木棉:木棉的喜好是什么?(喜暖在南方)(8)(课件出示10:桦树图片)桦:注意这个字读四声“hu à”一边生长在哪里?(耐寒长在北疆)(9)(课件出示11:银杏、水杉图片)银杏、水杉:这两种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被称为活化石,存在已很久远。

树之歌教案

树之歌教案

第二单元第2课树之歌内容分析《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等11种树木。

第一句写树木的形状,描写了杨树的高大,榕树的茁壮及梧桐树的叶子像手掌。

第二句介绍树叶的颜色,描写了枫叶的火红和松树、柏树的翠绿。

第三句写树木的习性,木棉喜暖,桦树耐寒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壮”等10个字,会写“杨树、树叶”等8个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正确朗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三句话,并与同学交流自己对它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结合图文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些树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懂得要热爱自然,爱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认读“梧”等15个生字,读记“杨树”等8个词语,能正确书写“杨”等10个字。

教学难点结合图文和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些树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媒体选择图片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

2.通过看图和学儿歌,能认识11种树,了解儿歌的主要内容。

3.能规范、端正地书写“杨、壮”等10个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树木是我们的朋友,听,它在给我们唱歌呢!(课件出示各种树木的图片)同学们齐读课题(板书:树之歌)设计意图: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用视频、图片激发学习的欲望,愉快走进《树之歌》,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认识树木。

1.按要求自读课文。

用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儿歌里的树名画出来。

2.谁能把自己画出来的树名大声读出来?(1)指名大声读出课文中树木的名称。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圈出树木名称)(2)读词语(开火车认读,齐读)三、再读课文,给小树挂名牌。

同学们,你们已经牢牢记住了树木的名称,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树之歌》里还藏着什么知识。

宁夏地区常用乔木植物汇总

宁夏地区常用乔木植物汇总

第4页
很适合作行道树、庭荫树及 防护林用。同时,也是工矿 区绿化及"四旁"绿化的好树 种。
序 号
名称
所属科属
生长习性
形态特征
观赏特性
园林用途
13
胡杨
喜光、抗热、抗大气干旱
杨柳科(杨属)
、抗盐碱、抗风沙。在沙 质土上生长最为良好。胡
杨耐盐碱能力较强,
树高15——30米,直径可达1.5米,幼树 和嫩枝上密生柔毛。叶子变异很大,在 幼树或嫩枝上的叶呈线状披针形,而中 年树上的叶于却变成卵形或肾形,所以 又称异叶杨。开紫红色披针形花,结长
2
河南桧 柏科(圆柏属)
3 4
北京条 柏类 桧
蜀桧
柏科(圆柏属) 喜光植物,萌芽力强,耐 修剪。
柏科(圆柏属)
又名圆柏,高20米、胸径3.5米;树冠尖 塔形或圆锥形,老树广卵形。幼树的枝 条通常斜上伸展,形成尖塔形树冠,老 时则下部大枝平展,形成广圆形的树冠
其树形优美,青壮年期呈圆锥 形,老年时树干条裂明显,也具 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3
香花槐
豆科(刺槐属)
根系发达,萌芽、根蘖性 强, 1、蝗虫或蚂蚱蚕食 香花槐幼苗主干和嫩叶2、 黑密虫3、根干部位易患腐 烂病或被线虫蚕食、4、国 槐小卷蛾
又名富贵树,株高10-15,米,互生,羽 状复叶,小叶随圆形,比刺槐叶大,光 滑,鲜绿色。花红色,芳香,每年5月和 7月开两次花,具有花朵大、花形美、花 量多、花期长等特点花不育,无荚果, 不结种子
生长习性
形态特征 二、乔木
观赏特性
园林用途
抗风,耐干旱、瘠薄,尤
其能适应城市土壤板结等
1
国槐
豆科(槐属)
不良环境条件。 病虫害、 树型高大,树冠圆球形,小枝绿色,皮 1、朱砂叶螨2、槐尺娥: 孔明显,花浅黄绿色,荚果串珠状,花 又名槐尺蠖3、锈色粒肩天 期7-8月,荚果俗称“槐米”,

各种树叶图片及名称讲课文档

各种树叶图片及名称讲课文档

银杏
现在十一页,总共十五页。
牵牛花
现在十二页,总共十五页。
悬铃木
现在十三页,总共十五页。
桑叶
现在十四页,总共十五页。
桃树
现在十五页,总共十五页。
各种树叶图片及名称
现在一页,总共十五页。
杨树
现在二页,总共十五页。
爬山虎
现在三页,总共十五页。
松树
现在四页,总共十五页。
柏树
现在五页,总共十五页。
平基槭树叶
现在六页,总共十五页。
枫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现在七页,总共十五页。
荷叶
现在八页,总共十五页。
狗尾草
现在九页,总共十五页。
柳树
现在十页,总共十五页。

二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3.寒号鸟

二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3.寒号鸟

寒号鸟在崖缝里冻得直打哆嗦, 不停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 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寒号鸟重复着哀号:“哆啰啰, 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 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大雪纷飞
(可插入大雪纷飞的图片)
(可插入北风呼啸的图片,
北风呼啸 播放北风呼啸的声音)
“傻喜鹊,不要吵。太阳高照,正好 睡觉。”
“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 难过。”
“傻喜鹊,别啰唆。天气暖和,得过 且过。”
(可插入喜鹊的图片)
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
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
准备过冬。
(可插入寒号鸟的图片)
寒号鸟却只知道出去玩,
累了就回来睡觉。
寒号鸟在崖缝里冻得直打哆嗦, 不停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 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 有一天,天气晴朗。喜鹊一早飞出去, 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 准备过冬。寒号鸟却只知道出去玩,累了 就回来睡觉。喜鹊说:“寒号鸟,别睡了。 天气暖和,赶快做窝。” 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 说:“傻喜鹊,不要吵。太阳高照,正好 睡觉。”
“寒号鸟,别睡了。天气暖和,赶快 做窝。”
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 明天就做窝。
(可插入一堵石崖、一道缝、 一条河、一棵大杨树的图片)
一堵石崖
一道缝
一条河
一棵大杨树
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
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窝。崖缝
墙缝
牙缝
门缝
(可插入墙缝、牙缝、门缝的图片)
(可插入课文中的插图)
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 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窝。石 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杨树, 杨树上住着喜鹊。寒号鸟和喜鹊面对 面住着,成了邻居。

《树之歌》二年级上册课文讲解

《树之歌》二年级上册课文讲解

《树之歌》二年级上册课文讲解一、课文原文呈现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

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

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

二、生字讲解1. “杨”•读音:yáng。

•部首:木。

•解释:一种树木,杨树树干挺直,生长速度快。

•造句:公路两旁种满了杨树。

•近义词:无(在小学二年级生字学习中,较难找到确切近义词)。

•反义词:无(同理)。

2. “榕”•读音:róng。

•部首:木。

•解释:榕树,大乔木,树冠大,枝叶茂盛。

•造句:那棵大榕树就像一把绿色的大伞。

•近义词:无。

•反义词:无。

三、词语理解1. “手掌”•这里把梧桐树叶比作手掌,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梧桐树叶形状像人的手掌,有几个分叉,这样的比喻可以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梧桐树叶的形状特点。

2. “活化石”•对于银杏和水杉被称为活化石,是因为它们是古老的树种,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并且保留了许多古老植物的特征。

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却依然存活至今。

四、句子赏析1. “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这一句通过简洁的语言,分别描述了杨树的高大、榕树的粗壮和梧桐树叶的形状。

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高”“壮”是对杨树和榕树特征的直接描述,而“像手掌”则是形象地描绘梧桐树叶。

这种描写让孩子们能够快速地在脑海中构建出这些树的大致形象。

2. “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

”•这一句写出了枫树和松柏的季节特点。

枫树在秋天叶子变红,给秋天增添了一抹艳丽的色彩;松柏则四季常青,“披绿装”把松柏拟人化,仿佛松柏像人一样穿着绿色的衣服,既生动又有趣。

五、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杨、榕、梧、桐”等。

•理解课文中描写树木特点的语句,如“梧桐树叶像手掌”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通过课文的学习能够描述不同树木的特点。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仿照课文的句式进行简单的创作,如“柳树枝条像长发”。

《白杨礼赞》 学习任务单

《白杨礼赞》 学习任务单

《白杨礼赞》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品味文中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4、培养学生对白杨精神的感悟和对民族精神的思考。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

(2)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难点(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白杨树的作用。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圈点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对关键语句、精彩段落进行圈点批注,加深理解。

3、讨论法针对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

四、学习过程1、预习阶段(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茅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标注出不理解的语句。

2、课堂学习(1)导入展示白杨树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的外形特点,从而引出课题。

(2)整体感知①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文本研读①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找出文中描写白杨树外形的语句,分析其特点。

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白杨树具有“笔直、挺拔、向上”的外形特点。

②白杨树的内在精神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思考白杨树具有怎样的内在精神。

如“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可以看出白杨树具有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③象征手法探讨作者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以白杨树来象征北方抗日军民的。

《植树的季节》、《杨树之歌》、《一片树叶》和《语文天地》

《植树的季节》、《杨树之歌》、《一片树叶》和《语文天地》

灵武市第二小学单元集体备课单元内容《植树的季节》、《杨树之歌》、《一片树叶》和《语文天地》单元目标1.识字38个,会写20个。

2.继续练习利用声旁表音的规律及其它识字方法识字。

3.阅读课文,了解人类与树木之间共生共息的关系,懂得如何爱护树木。

4.继续练习朗读和默读,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认识字典的“音序表”。

教学重难点1.识字38个,会写20个。

继续练习利用声旁表音的规律及其它识字方法识字。

2.阅读课文,了解人类与树木之间共生共息的关系,懂得如何爱护树木。

3. 继续练习朗读和默读,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植树”这个主题,编排了三篇主题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

散文《植树的季节》用抒情的语言写了植树及其意义。

诗歌《杨树之歌》是一首杨树的赞歌。

童话故事《一片树叶》告诉孩子们应该怎样爱护树木,也说明“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语文天地”安排了组词、描述自己熟悉的一棵树、背诵古诗《咏柳》、朗读诗歌《记住》、听邓爷爷植树的故事。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树木和人类有共生共息的密切关系,自觉爱护树木。

突破重难点的教学策略1.利用声旁表音的规律及其他识字方法识字;2.指导写字时,培养学生先看后写、揣摩字形的写字习惯;3.通过描述自己熟悉的树、表演读课文等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大语言的材料的复现和运用;4.进行查字典比赛,认识字典的“音序表”。

灵武第二小学集体备课教案年级二年级学科语文备课教师王卉教学内容:植树的季节(第一课时)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认字15个,写字3个。

2、复习巩固学过的识字方法,练习看声旁猜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难点:1、利用多种识字方法会认本课的1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春天来了,你喜欢在这美好的季节里做些什么呢?(放风筝、到野外春游等)2.师: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出示课件:春天到了,一群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郊外植树。

(教案Word)语文8上 15 白杨礼赞

(教案Word)语文8上 15  白杨礼赞

15白杨礼赞一内容解读1.典雅出场——形象美。

第5段,白杨树开始正式出场,着重写其外形。

第一句是个中心句,“力争上游”“笔直”点出白杨树的特质。

接下来四个分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绝无旁枝”“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片片向上”“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既写出了白杨树的形象美,也让读者体会到某种内在的精神。

最后两句议中含情,突出白杨树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赞美其特有的气质和品格。

2.倔强挺立——象征美。

第7、8两段是全文的核心部分,由形而神,赋予白杨树人的品格,并揭示其象征意义。

第7段中,作者先用两个否定一个假设,似乎要承认白杨树不美;接着用“但是”一转,肯定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与“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形成对比。

这一处有比喻、有对比,先抑后扬,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

紧跟着,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将白杨树与北方的农民、北方的抗战军民,以至于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建立起联系,层层深入地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思想不断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

第8段则通过主旨句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二技法总结1.运用象征手法,托物寄情。

本文中的白杨树,是作者寄托感情、表现感情内涵的象征物。

它既是黄土高原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又是民族精神的化身。

作者先充分描绘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形及不平凡的内在气质、精神风貌;再通过联想,由树及人,歌颂了与白杨树极其相似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北方农民,从而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揭示文章主题。

2.线索分明,结构精巧。

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

围绕这个线索,作者起笔便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我赞美白杨树!”然后,从景、形、神三个方面尽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再从外形写到气质,最后在抒情与议论中直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再次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以突出主题。

新2024秋季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阅读:白杨礼赞》

新2024秋季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阅读:白杨礼赞》

教学设计2024秋季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阅读: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概括《白杨礼赞》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的语言魅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理解文章深层的主题思想。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散文中白杨树所展现的坚韧不拔、力争上游的精神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创作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并尊重文章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概括《白杨礼赞》的主要内容,把握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分析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将文本阅读与个人体验相结合,形成对文章主题的深刻感悟。

教学资源:•教材《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多媒体课件(含白杨树图片、视频资料、作者介绍等)•相关阅读材料(如其他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文章背景等基础知识。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和语言的韵律美。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促进思维碰撞。

•情境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一组白杨树的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的形态特点,并提问:“你们从这些白杨树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从而引出课题《白杨礼赞》。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茅盾及其创作背景,为理解文章主题做铺垫。

新课教学:1.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标注生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解决生字词障碍。

2.精读分析:•形象特征分析:引导学生逐段阅读,找出描写白杨树形态特征的语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点(如挺拔、不屈不挠等)。

•象征意义探讨:组织学生讨论白杨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白杨树不仅是自然之树,更是民族精神之树,象征着北方农民、抗日军民等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