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激励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激励方法
作者:支文婷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年第02期
【摘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西方经典的激励理论,把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激励方法应用到90后学生管理中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突破。在学生管理中,班主任做到了解学生需要,尊重学生需要,应用相应的激励方法对学生进行激励,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马斯洛;需要;激励;90后学生
班级学生管理要通过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达到维持良好秩序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因此,要实现班级学生管理的良性发展,计划组织必不可少。面对个性鲜明的“90后”学生,要善于因人制宜,运用激励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激励是通过对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等的影响,引导、维持或改变人们的行为,以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活动。
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激励方法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该理论把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如图1所示。这五种需要以金字塔形式从低级到高级排列,人们按照上述层次逐级追求自身需要的满足,并从中受到激励,当需要被满足时即可以成为激励的起点。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产生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人类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起源于人的需要;二是人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90后”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所接触到的人、事物、观念等各种信息复杂、瞬息万变,从而导致他们具有自我意识显著,个性、好奇心强,承受挫折能力弱,缺少毅力和韧劲的特点。基于对“90后”性格特点的分析,他们的需要主要表现为需要得到物质上鼓励和满足、精神上的认可。
根据以上对“90后”学生的分析,不同学生的需要充满差异性而且经常变化,针对这一情况,班主任在实际的学生管理中可以采用物质激励法、情感激励法、荣誉激励法、竞赛激励法。
2 激励方法的应用
2.1 物质激励法
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也是基本需求,可以归于马斯洛的第一、二层次需要。物质激励法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一个学生的实际表现和物质奖励直观对接,给予适当的激励。
在学生管理中,以物质利益为诱因对学生进行激励,一般有以下两种做法:奖励激励和惩罚激励。奖励激励可以包括学校以奖学金、奖品作为激励或者是班级里给表现好、有进步或是对班级有贡献的学生进行加分或是实物奖品如食物、文具等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须恰到好处应用物质激励,防止走极端,不能标榜“物质至尊”,以免学生陷入“向钱看”的误区。
2.2 情感激励法
情感是影响人们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任何人都有渴求各种情绪的需求,可以归于马斯洛的社交和尊重需要。《学记》中有言“亲其师,信其道”,“亲”、“信”两字贯穿师生之间感情沟通的全过程。学生管理过程是特定情境中人际交往活动,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因此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班主任不仅要与学生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更要有感情方面的信息交流。
“90后”学生生活的环境使他们总有不被父母、班主任所理解的感受,总觉得与父母、班主任有代沟,行为不被认可。很多时候他们不愿与父母班主任分享信息,只有当东窗事发时,父母班主任才被迫去“收拾残局”。针对这一情况,班主任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要用心去了解学生,想学生所想,真诚地去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二是要用爱去理解学生,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及时用爱去溶解他们思想上的困惑;三是要用诚去尊重学生的想法,在师生之间建立一座理解沟通的桥梁。
2.3 荣誉激励法
荣誉激励可以归于马斯洛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终极的激励手段。从人的动机看,人人都具有自我肯定、争取荣誉的需要。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文体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摒除“以分数定输赢”的传统观念,综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
每个班级里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捣蛋鬼”,班主任“软硬兼施”,但最后还是无济于事,不可救药。对于这样的学生何不尝试“荣誉激励教育”,班主任千方百计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细心注意他们各方面哪怕是极微小的进步,只要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让他们从以前老师的“批评教育”中解脱出来,体验成功的喜悦,重新获得自信,用“爱心+细心+耐心”使“孺子”可教。
2.4 竞赛激励法
竞赛激励法也可以称之为鲶鱼激励法,当沙丁鱼面对鲶鱼时有了生存的紧迫感就自然疲于奔命,从而避免了猝亡。正所谓有压力就有动力,心理学中强调人在压力面前往往能超常发挥,释放惊人的潜力,产生出惊人的力量。
对于“90后”学生的管理,班主任不能一味地帮学生铺路,而应该转铺路为引路,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竞赛机会,制造更多的动力。例如在班级中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跳绳、羽毛球等体育竞赛,将硬性的体育锻炼转化为趣味性竞赛活动,从而激励那些不爱跑步、不爱运动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运动中来。这样也可以给学习方面较薄弱但是具有运动特长的学生制造获得自信的机会,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工作的引导。
3 总结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面对“90后”学生性格特点,班主任应该因人制宜,选用合适方法对学生进行激励,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出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李鑫.激励理论在“90后”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报,2013.(07):14-15
[2]李金香.激励理论在班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33-35
[3]孙延红.谈“后天需要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5.(10):59-60
[4]蔡奇轩.试析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江西社会科学,2012,(03):24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