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特征及预防

合集下载

违纪违法行为的心理预防

违纪违法行为的心理预防

•安保时空•2020.4本栏编辑:靳旭林政3■重心理预防违纪违法行为是社会环境因素与个人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

针对外因实施的严惩不贷、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等措施有利于实现“不敢”和“不能”,而针对内因实施的相应预防措施则有利于实现“不想”和“不愿”,其中“不想”的心理状态是最为自觉、积极的,也是预防的终极目标。

本文从主观心理因素入手,希望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心理评估、心理干预和心理调适方法,达到预防违纪违法行为的目的。

一、强化心理教育不良心态容易引发违纪违法动机,但动机要真正转化成行为,往往还会经历一个曲解现实、文过饰非的“合理化”认知过程。

这是因为,当一个人产生违纪违法动机后一般内心会有压力,尤其是第一次尝试前后,心理冲突尤为激烈,如果欲望占了上风,就会通过歪曲认知,找理由找借口来缓解心理压力和道德焦虑,从而催生违纪违法行为的实施。

这种歪曲认知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众贪我才贪”。

调查发现,不少违纪违法者认为收礼或受贿行为在社会上很普遍。

当访谈人员进一步追问时,他们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普遍受贿”只是一种感觉。

正是这种不正确的“感觉”,让他们缓解了道德焦虑,获得“众贪我才贪、受贿没关系”的心理平衡。

二是“收礼非受贿”。

一些违纪违法者认为,过年过节时收受些烟酒、购物卡和代金券之类的东西,是人之常情、礼尚往来。

三是“肥私不损公”。

很多违纪违法者认为自己不过收了“朋友”的一点好处,并没有侵占公共财产,这种想法就抵消了自己的愧疚感和负罪感。

当心里没有了紧张与不安,法律、纪律、道德的规范力约束力就会大大降低,导致胆子越来越大。

要改变这种歪曲认识,应在法纪教育中融入心理教育内容。

设身处地是心灵共振的基础,能沟通心灵的教育才能打动人心。

因此,要充分运用倾听、共情等心理策略,通过心理讲座、团体辅导、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心理教育,幵展经常性的谈心、交心和引导,帮助个体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环境认知、社会认知,最终使遵纪守法的认知和信念真正深入内心,实现不想违纪违法的心理自觉。

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

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
2010 , 10. 者,
现的一些不良现象,正确分析和处理自己在社会生 活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使他们能有一个较好 的心态去面对社会。 第四,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减压新格局 大学生心理问题, 既是因, 亦是果。 必 须 看 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是多方面因素导致 的,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行综合治理,把 学生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工作和关心学生学习 、生 活有机结合起来,多管齐下,学校要动员各个方面 力量,党、政群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第一,高校 党委要高度重视该方面的工作, 将之列入议事日 程,切实保障开展工作所需的机构、人员、经费等 条件,定期听取汇报、解决问题; 第二,建立联席 会议制度。学生管理部门、 后勤部门、 教学部门、 心理辅导部门、保卫部门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交 流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影响学生思想情 绪的后勤服务、 学生管理、 教学水平等方面的问 题,要摸清情况, 逐个解决, 化解学生的敌对情 绪; 第三,动员全体教职工,包括离退休人员参与 学生的思想工作。建立有效的机制,鼓励教职工深 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交朋友,及时疏导学生中出 现的思想情绪问题。要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协会的 、 “老奶奶 ” 的作用。 春风 作用,发挥 “老爷爷” 化雨,润物无声。来自教职工的爱心、关心,汇聚 一起,形成合力,可以融化坚冰,那么,一个健康 向上,生活活泼的大学生新风貌必将出现 ,这样的 格局,对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保障大学生健康成 长是极为有利的。 注 释
一、大学生犯罪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 ,据中国犯罪 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 ,“文革 ” 前五六十年代, 我国青少年 项调查显示 犯罪并不突出, 仅占 20% - 30% , 其中大学生犯 罪在青少年犯罪中约占 1%; “文革 ” 期间, 青少 年犯罪 开 始 增 多, 占 到 了 整 个 刑 事 犯 罪 的 60% , 其中大学生犯罪上升为 2. 5% ; 从 70 年代后期开 始,青少年犯罪呈线逐年上升趋势,而近几年,青 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 70% ~ 80% , 其 中 大 学 生 犯 罪 约 为 17% , 占 高 校 总 人 数 的 1. 26% 。 另外,据调查, 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 犯罪人数自 1999 年起开始上升。 根据全国各省市 大学生犯罪比率调查结果显示是: 2001 年大学生 犯罪比 1999 年增加了 54. 5% ; 2002 年较之 2001 年又 增 加 了 97. 1% ; 2003 年 比 2002 年 增 加 了 65. 3% ; 2004 年比 2003 年增加了 54. 5% ,2005 年 比 2004 年又增加了 97. 1% 。 目前国内青少年犯罪 占整个犯罪人数的 80% 左右, 且以年平均 2% — 3% 的速度上升, 大学生犯罪在其中所占比重也越 来越高,大学生犯罪率呈现上升的趋势。

心理学与犯罪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与预防方法

心理学与犯罪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与预防方法

心理学与犯罪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与预防方法心理学与犯罪: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与预防方法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治安中的重要议题,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以及犯罪预防方法对于维护社会安宁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学科,可以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洞察和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以及制定犯罪预防方法方面的应用。

一、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1.1 人格特征罪犯通常具有一些与正常人相比较为突出的人格特征。

例如,冷酷无情、缺乏同情心和怜悯心,是许多罪犯所共有的特征。

此外,他们可能还表现出高度冲动和冒险性行为倾向。

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些特征与罪犯的行为决策和自控能力不足有关。

1.2 心理健康问题许多罪犯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

精神疾病患者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而表现出暴力倾向。

因此,心理学提供了识别和治疗这些患者的方法,以减少他们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1.3 社会因素罪犯的心理特征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贫困、家庭暴力和教育不足等社会因素与犯罪行为有一定的相关性。

心理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影响,并提供了社会干预的方向。

二、犯罪预防方法2.1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犯罪预防的重要一环。

父母应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提供爱与关怀,培养健康自信和自尊心。

此外,注意家庭教育的平等性,避免家庭暴力和虐待,以减少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2.2 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预防犯罪的长期战略。

通过改善教育条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教育应该强调法律和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白犯罪行为的后果。

2.3 心理干预针对犯罪倾向和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干预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具有心理问题的潜在罪犯,及早识别并提供心理治疗是必要的。

通过心理辅导和康复训练,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减少再次犯罪的概率。

2.4 社会福利改善社会福利可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关于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特征及预防

关于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特征及预防

关于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特征及预防激情是人们得较为复杂得心理现象之一,往往表现出情境性、冲动性、盲目性、自我失控性得特点.激情违法犯罪得缘故是复杂得,多层次得综合性得.长期以来,人们探究违法犯罪得根源,总是适应从违法犯罪得环境去寻缘故,忽视违法分子得心理现象得分析研究.激情违法犯罪最要紧得缘故是他们得心理素养差,社会习惯能力差,自我抑制差.因此,本文从心理学得角度剖析激情违法犯罪得心理因素,探讨心理预防措施,以期遏制激情违法犯罪得上升趋势.,当这种情绪一旦变得激昂,就会对侵害者施加暴力行为(损害或者杀害).恐惧是对来自外部得侵害以消极得维护自己而产生得情绪.恐惧得念头极度高涨时,为了想从侵害者得势力下逃跑出来,有时也会不假思索地在消极情绪支配下施行暴力.例如,因盗窃潜入人家被发觉后,由于过于恐惧,便损害或者杀害被害人逃路.歇斯底里性严峻得人,尽管没有什么专门站得住得依照,然而却有二般激烈燃烧着得嫉妒心.当情绪专门激烈时就呈现出病态,显示出克莱奇马所讲得原始反应.将极度亢进得紧张情绪或者不能抑制得强烈冲动,以违法犯罪活动发泄出来.c④有时,某种强烈得情绪也可能引起反对动机,从而抑制了违法犯罪得实施.例如对被害人得同情悲伤而突然中止违法犯罪行为.外界不良诱发因素,是预防、操纵和减少激情违法犯罪得关键环节.个体所处得客观环境中得诸多诱因都可能“内化”为个体心理内素,个体心理因素又有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之分,这是由于社会生产环境决定得.两种因素彼此消长,决定了个全得心理品质得进展.假如消极因素在个体得心理结构中起主导得支配作用时,就会形成违法犯罪动机,一旦遇到外界刺激或者违法犯罪机遇,即会产生违法犯罪动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净化社会环境,消除、操纵诱发激情违法犯罪心理形成得外在不良因素,消除隐患,堵塞漏洞,最大限度地操纵和减少激情违法犯罪得发生,为社会经济进展和人民群众得安居乐业,制造一个良好得社会环境.。

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特征及预防

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特征及预防

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特征及预防所谓“激情犯罪”,在西方犯罪学中被认为是一种“挫折攻击型”犯罪,而在中国,激情犯罪的概念可以更加宽泛,一般被认为是当事人在某种外界因素刺激下因心理失衡、情绪失控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其侵害手段残酷,涉及面广,危害性严重。

此类案件有着共同的基本特征,当事人通常品德修养较差、文化层次较低、经济收入微薄、心理品质脆弱等;从性格特征上讲,当事人往往比较内向或比较偏执;从年龄阶段讲,当事人以不谙世事、缺乏自控能力、情商较低而智商尚可的中小学生居多。

关键词:激情犯罪;情境刺激;法制正文:“激情犯罪”的心理基础是性格粗野、缺乏修养。

一些性格有弱点的人思想偏激,报复和嫉妒心理强烈,一遇外界刺激,其心理发生恶性转化,从而导致攻击性的犯罪行为。

这种犯罪大多没有预谋策划过程,但往往不计后果,具有突发性强、极端鲁莽、危害性大、案发后十分悔恨的特点,严重危害社会的安定团结。

这些犯罪嫌疑人原本不是罪大恶极,90%以上没有犯罪前科,就是因为一时的不冷静,才堕入犯罪的深渊。

一、违法犯罪及其心理特征激情犯罪是指在强烈而短暂的激情推动下实施的暴发性、冲动性犯罪。

在西方犯罪学中,激情犯罪往往被看作是挫折攻击型犯罪之一,是指行为人在受到强烈挫折后,由于情绪异常激动而产生难以控制的侵害性行为。

通过对激情违法犯罪成因分析,激情违法犯罪与常态违法犯罪比较,激情违法犯罪主要采用暴力手段,具有1以下特征:(一)没有预谋性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之前,心理品质虽处在不良阶段,但却没有形成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力定势。

违法犯罪行为人主观意识只处于间接、被动的违法犯罪阶段,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只有具备了客观刺激性条件,为满足某种需要迅速产生违法犯罪动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从行为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阶段理论分析,激情违法犯罪行为并无预谋。

(二)情境刺激性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情境刺激,内有在不良心理只处于潜流状态,心理尚能保持平衡,行为人不置过激。

论激情犯罪的特征及预防措施

论激情犯罪的特征及预防措施

论激情犯罪的特征及预防措施摘要:激情犯罪是刑事案件中一种较为特殊的案件,通常由于短暂的且突发的情绪体验而爆发,其具有暴力性、突发性和不计后果性等特征。

外部情境是引起诸多消极情绪体验从而造成激情犯罪的客观因素,而行为人的心态丧失平衡超越自身承受能力为激情犯罪的主观因素。

由于激情犯罪危害严重,破坏巨大,而激情犯罪人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探析激情犯罪的特征从而根据其提出针对性的疏导对策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控制与预防此类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p :激情犯罪;犯罪特征;犯罪预防;和谐社会不久前,一起“哈医大”捅医事件在网上引起热议,然唾沫星子未干,近来又一起“深圳农民工砍伤医护人员案”爆发。

这两案件的共同之处均属于激情犯罪。

据司法部最新数据显示,情绪冲动型的激情犯罪已经占到了伤害和杀人案总比例的70左右,其中以农民工和未成年人为主,且目前我国此类犯罪比重仍呈上升趋势。

对此,我想探讨激情犯罪的特征与现实思考,形成自己的一些认知和建言,以期能制定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所谓激情犯罪,是指在强烈而短暂的激情推动下实施的爆发性、冲动性犯罪。

”[1]在激情情绪体验之下,激情犯罪人锁定犯罪对象、采取犯罪手段和评判犯罪过程的心理变化将变得昙花一现,如若出现侵害对象,激情犯罪人便马上进行犯罪,所以,激情犯罪基本上都没有犯罪的预定规划、没有事先酝酿的犯罪动因、没有预先认定的犯罪目标和犯罪手段。

激情犯罪为故意犯罪的一种类型,在大多数情况下行为人的心理呈现为一种间接故意的状态,是在消极的情绪体验支配下实施的危害行为,其行为的非合法性决定我们研究其特征的必要性。

一、激情犯罪的一般特征(一)犯罪主体层面的特征激情犯罪人在刑法的故意犯罪中是非常特殊的一种类型,激情犯罪人在激情爆发之时表现出失去理智的一面,但他们的生理特征与正常人无异,在犯罪并未爆发时很难根据激情犯罪的特征将激情犯罪人和正常人区分开来。

故而伟大的犯罪学家切萨雷·龙勃罗梭认为,“激情犯罪人的生理特征与生来犯罪人完全相反”,并且他认为“唯一和正常人不同的是他们行为的反社会效果”。

激情犯罪的特点及预防

激情犯罪的特点及预防

激情犯罪的特点及预防激情是一种猛烈的、爆发性强的、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它的产生一般与个人所经历的、与自己有厉害关系的重大事件有关。

激情分为消极的激情和积极的激情两种。

激情犯罪一般由消极的激情诱发,犯罪时行为人的理解力、自制力、识别力和预防力显著下降,不能遇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因而常会做出杀人、伤人、纵火、毁物等蠢事,不仅对自己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伤害,也影响了社会治安安定。

从几起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激情犯罪的特点:一是突发性。

突发性是指激情犯罪往往很少有预谋和准备阶段,常常是在某种偶然事件的诱导和激发下,临时起意,瞬间发生。

2009年6月15日早8时许,因家庭琐事,60多岁的乡村医生杨锁明与老板景某发生激烈争吵。

争吵中,杨锁明的言辞激怒了老板景某,景某遂操起案板上的菜刀,朝杨锁明脖子上连砍三刀。

受伤后,怒火冲天的杨锁明一把夺过菜刀,接二连三的朝老伴头部猛砍,致景某当场死亡。

二是冲动性。

冲动性是指在某种偶然事件的诱发下,行为人受到强烈挫折,往往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怒发冲冠,无以发泄,所以不计后果实施某种犯罪行为。

2008年5月27日下午13时许,年仅17周岁的王侃峰在圣人涧寺坡村小学北,偶遇上学途中的五年级女学生柴某某,便以找同学与柴某某交谈。

期间,因柴某某辱骂其“不三不四”,被激怒的王侃峰遂将柴某某拉至路旁的果树地进行殴打。

而后,王侃峰担心柴某某将被殴打之事告知家人,遂将柴某某挟持至寺坡村西河滩沟底,丧心病狂地将年仅13岁的柴某强行奸污后杀死,并用柴某某的衣物在柴的生殖器部位焚烧后仓皇逃窜。

三是爆发性。

爆发性是指平时长期受压、忍气吞声,后又新遇强烈刺激,而促发了激情犯罪。

犯罪嫌疑人牛耀军的妻子李某与周某某长期保持不正当男女关系,牛耀军深觉“窝囊”,颇为恼火。

但为了保全家庭,他忍气吞声,承诺只要二人断绝关系,就不再计较此事。

但是李、周二人仍然私下偷偷往来。

2008年11月14日下午,牛耀军得知李周二人又在李的朋友家约会,恼羞成怒的他立即赶到现场,用随身携带的尖刀朝周某某的颈部捅了一刀,致周当场死亡。

激激情犯罪综述

激激情犯罪综述

激情犯罪研究综述摘要激情犯罪是激情状态下出于一时的激愤情绪而实施了犯罪行为的犯罪。

激情犯罪具有突发性和不计后果性、情境性、暴力性、情绪性等特点,由于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社会分化越来越严重,让弱势群体的人数越来越多的成为激情犯罪的主要人群。

外界环境是诱发各种不良情绪,导致激情犯罪的客观原因,而个体的心理失衡是激情犯罪的主观原因。

预防激情犯罪的主要对策有:净化外界环境,消除不良因素;开展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注意心理卫生,培养公民健康的心理品质;建立社会心理辅导机构[10];加强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强化国家机制,严惩违法犯罪。

关键词激情犯罪成因分类对策前言俗话说:冲动是魔鬼。

“琐事纠纷升级,导致的故意杀人、伤害行为,多属于激情犯罪。

从激情爆发到可能杀人犯罪,仅一步之遥。

”华东政法学院犯罪心理学副教授陈和华呼吁我们全社会应当警戒愈演愈烈的激情犯罪现象。

一些人在不良情绪的驱使下,一时冲动,往往难以自控,导致许多危害事件的发生,甚至导致严重的犯罪行为。

而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社会变革的加剧,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矛盾的日益增多,人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情绪型犯罪也就越来越容易发生。

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情绪型犯罪已占到伤害和杀人案件总数的70%—80%[1],并且,近年来这类案件仍然有增无减,而激情犯罪是最常见、发案率较高的一种情绪型犯罪。

因此,研究激情犯罪有关问题,对预防、减少情绪型犯罪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激情犯罪的界定与其特点入手,分析其成因及分类,探讨相应的预防对策。

1激情犯罪的界定所谓激情,是指“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然而是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活动的范围往往会缩小,人被引起激情体验的认识对象所局限,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控制自己的能力减弱,往往不能约柬自己的行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意义和后果。

而激情状态下的犯罪是出于一时的激愤情绪而实施了犯罪行为,行为人没有犯罪预谋,没有预先确定的犯罪动机,也没有事先选择好的犯罪目的,不想对他人对社会予以侵害,只是在强烈的冲突过程中突发的[2]。

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预防

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预防
担刑事责任 的犯罪 。
Hale Waihona Puke 现在青少年 多数法制意识淡薄 、生活阅历浅 、心理不成熟 、 自 我调 控能力较差 ,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增强青少年意志力 、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培养乐观的心态 ,明确生活 目标 ,掌握化解不 良情绪的方法 , 从而有效 抵制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发生 。 1 、加强法制宣传 , 增强法律意识 针对 目前青 少年普遍法律意识淡薄的特点 ,通过电视 、网络 、电台
( 2 )设立心理辅导站。青少年进行激情犯罪之前 ,多数是受到了较
已占到青少年伤害和杀人案件总数 的 7 0 — 8 0 %,即使在所 有的刑 事案件
中,激情犯罪也高达 1 3 %。
( 二) 青 少年激情犯罪的心理特点
现在部分青少 年狂妄 自大 ,凡事以 自我为中心 ,当在学习或生活 中 遇到某些矛盾时 , 有 时不能甚至不愿意控制 自己的激愤 、暴怒 、 恐惧等 情绪 , 从而实施不计后果的行 为, 造成难 以想象的后果 ,当情绪平静后 , 面对需要承担的责任 时,往往后悔不已。因此这类犯罪具有突发性 、强 烈性和短暂性 的特点。
2 .强烈性 行为人行 为时处于 “ 脑子一片空白”的状态 ,出现意识狭 隘,难 以
和谐 的家庭氛 围,可 以培养青少年乐 观、 自 信的心态。通过家庭关 爱 ,使青少年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 。 ( 二) 净化 外在 环境
青少年遇事不冷静 ,愿意用暴力方式解决 问题与经常玩 网络暴力游 戏有关 ,因此有关部 门应加大对网络游戏 的管理力度 ,还青少年一个干 净的网络空间。
青少年激情犯罪 的心理分析及预 防
周 爱丽 大庆 油 田技 术 培 训 中 心基 础 部 黑 龙 江 大庆 1 6 3 2 5 5

性犯罪心理的特点及防范措施

性犯罪心理的特点及防范措施

性犯罪心理的特点及防X措施当代的犯罪各式各样,而性犯罪是其中一种传统而有常见的类型。

性犯罪影响社会的稳定,腐蚀社会的风气,破坏家庭的幸福,残害女性的身心健康,毒害未成年人的成长。

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性犯罪都是一种而又为常见的社会现象,在人类社会中不可能消失。

这里将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性犯罪的类型,心理特征,心理形成的原因,并分析了预测预防,从综合治理性犯罪的各项措施。

一、性犯罪的概念性犯罪是指人在性本能的驱使下或在反社会意识的支配下,为满足性欲而对异性或同性故意采取的性侵犯他人性的权利,妨害、破坏社会秩序和社会人际关系的性交或非性交性行为。

性犯罪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一是以暴力、威胁等手段,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之发生性行为,或强迫妇女出卖肉体,与他人发生性行为;二十以散布淫乱思想,使用淫秽制品、性药品或者其他类似手段和提供物质条件,与妇女发生非暴力胁迫的性行为;或在上述条件和情况下诱发淫乱思想及进行两性混杂的性交行为;并且这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已经达到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

二、性犯罪的类型性犯罪主要有以下类型:1、强奸妇女罪;2、奸淫幼女罪;3、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4、强迫妇女卖淫罪;5、聚众淫乱罪;6、制作、贩卖、传播淫秽XX物品罪等。

三、性犯罪人的心理学类型及心理特点1、性犯罪人的分类:性犯罪心理学中的类型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性犯罪人的分类方面。

1961年,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根据性犯罪人的心理状况,将性犯罪人分为4类:①正常的性犯罪人。

这是指既无性变态,也无心理变态的性犯罪人,例如,很多相互间有性行为的未成年人、通奸者。

(一般情况下,通奸不是犯罪,因为我国的《刑法》及相关的法律中没有对通奸作出定罪的规定,故不作讨论。

)未成年人的性心理特点是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神秘感,和“尝试欲”,在人性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一些未成年人的性心理产生了扭曲,偷偷看黄色小说,录像,甚至想模仿尝试其中的黄XX节,寻求刺激,这种扭曲的心理不断强化,一旦条件适宜,少数未成年人就会失去控制能力,实施攻击性的“性发泄”,走向了性犯罪。

青年学生激情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预防

青年学生激情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预防

青年学生激情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预防摘要青年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转型期,心理波动大,诱发激情犯罪的机率高;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年学生激情犯罪具有犯罪意念产生快、行动迅速、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等特点;青年学生激情犯罪的心理预防可以从广泛普及心理知识、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及时实施心理干预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激情犯罪心理预防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件发生以后,在社会上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引发了人们关于青年学生激情犯罪的广泛讨论。

据统计,情绪型犯罪已占到伤害和杀人案件总数的70-80%,即使在所有的刑事案件中,情绪型犯罪也高达13%。

在青年学生刑事犯罪案件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然而,人们在探究这类犯罪的根源时,往往习惯从违法犯罪的环境中去找原因,而忽视对犯罪人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试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对这一类犯罪进行分析,研究其特点规律,并探讨相应对策。

一、激情犯罪的概念激情犯罪在西方犯罪学中被认为是一种“挫折攻击型”犯罪。

激情犯罪本身并不是我国刑法上规定的一个具体罪名,而是有关学者基于犯罪心理学理论中的心理动因而归纳出来的一种犯罪类型。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看,激情犯罪是一种在激情状态下非理智性的或少理智性的犯罪,即犯罪人在某种强烈情绪支配下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普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根据人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一般可以将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中类型。

人在心境状态下,情绪相对平静、微弱而持久,一般不具有突然爆发的可能,因此,不大可能会诱发情绪型犯罪。

与此不同的是,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然而是爆发式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由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所引起的,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抑制也很容易引起激情。

激愤、暴怒、恐惧、狂喜、剧烈的悲痛、绝望等都是激情的例子。

”冲动性、强烈性和短暂性等特点。

现代医学测定,人在激情状态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脸色变白,心理出现大的改变。

同时,在思想意识中,除了兴奋之外,其它都是空白,原来想都未想的事情,这时也会做出来。

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作者:赵楠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2年第10期◎文/赵楠当前,在青少年犯罪中,激情犯罪尤为突出,涉案学生及其家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学校教学和管理秩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干扰,也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

因此,探析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原因及相应对策,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青少年激情犯罪的概念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看,激情犯罪是指在强烈而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下实施的毫无理智、不计后果、失去自我控制力的突发性的违法犯罪行为。

青少年正处于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尔(Hall)在《青春期》一书中指出,青春期是“疾风怒涛”时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

这一时期的人情绪跌宕起伏,剧烈波动,情绪体验广泛且丰富多彩,表现出明显的爆发性、冲动性和不稳定性。

二、青少年激情犯罪的特点(一)突发性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没有明显的犯罪动机或明显的作案目标,很少有预谋和准备阶段,常常是在某种偶然事件的诱导和激发下,临时起意,瞬间发生的,因此具有突发性。

他们在激情状态下,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甚至头脑“一片空白”。

犯罪过程比较突出而且简单,犯罪动机形成的时间极短且不复杂,往往事先并无预谋,在心理亢奋的状态下恣意妄为,不计后果,而在犯罪行为停止,情绪平静下来后,面对自己一时冲动所酿成的悲剧,往往又后悔莫及。

(二)情境性激情犯罪人在实施犯罪前并没有犯罪的动机和目的,只是被出乎意料的挫折或打击而激怒,产生了报复行为。

所谓挫折或打击主要有两种:一是被害人自身的言行,如语言刺激(谩骂、讽刺等)和行为刺激(侮辱、殴打等);二是案发现场当时的情境。

在行为者看来,实施报复行为是出于“正当防卫”的需要,是由于自己受到侵犯和挫折而导致的,这种“合理化”心理倾向使大脑皮层和皮下神经兴奋失调,出现许多盲点,导致意识障碍,道德和法律的心理监督功能丧失,把不符合道德和法律的反社会的犯罪行为当成合理的。

《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案——第十一课 预防激情犯罪

《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案——第十一课 预防激情犯罪

《大学生安全教育》第十一课预防激情犯罪教案(共1学时)一、授课题目着力增强自控能力严防发生激情犯罪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掌握大学生激情犯罪的主要特征,在分析激情犯罪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危害中得到启示,从而不断提高预防激情犯罪的自觉性,尽力将激情隐患化解于未果之时,积极有效地防止和控制激情犯罪的发生。

2、思政目标:通过分析学习大学生发生激情犯罪的原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和金钱观,以及沉着冷静的处世方式以及法制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因消极激情而导致的案件事故的发生。

2、难点:大学生激情犯罪预防。

四、课时分配1学时五、授课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讲授法六、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大学生激情犯罪的主要特征典型案例一2016年4月30日9时50分左右,上海海事大学临港校区图书馆四楼阅览室内,一名女研究生周某疑因感情纠纷,遭一名男研究生徐某泼洒不明刺激性液体,并被徐某用刀捅伤,造成腹部三处受伤、手臂动脉破裂,终因失血过多,经抢救无效不幸死亡。

典型案例二2017年3月22日21时许,广州市南方医科大学高层学生公寓发生持刀伤人事件,一名伤者陈某经“120”医护人员现场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名伤者梁某被送往医院抢救。

行凶者刘某是该校2013级学生,作案动机仅仅是因为宿舍纠纷。

为阻止刘某向同学持刀行凶,陈某与梁某挺身而出与刘某搏斗。

陈某以390多分通过考研笔试,正准备去中山大学参加复试。

梁某的颈部动脉被刺破,大量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

以上案例是大学同学之间因感情纠纷、矛盾纠纷等引起的恶性校园杀人案,犯罪心理学家称这种犯罪为激情犯罪。

从刑事法律角度讲,激情犯罪是指犯罪嫌疑人由于瞬间性消极情绪爆发,而实施的毫无理智、不顾后果、失去自制力的突发性违法犯罪行为。

激情犯罪的侵害手段残酷,涉及面广,危害性严重。

可以说激情犯罪是一种情感宣泄所引发的犯罪。

激情犯罪动机形成的时间极短,往往是瞬间突然发生的,没有事先的预谋。

克制冲动情绪 预防激情犯罪

克制冲动情绪 预防激情犯罪

克制冲动情绪预防激情犯罪同学们,夏天就要来了,炎热的天气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在如此炎热的夏季,对人确实是一种煎熬,那似乎永远也不会休息一下的太阳是如此的惹人讨厌,让人情绪烦躁,真想把它扯下来放水缸里泡一泡!尤其是这几天,马上就要中考了,大家的脾气可能也会像这个天气一样火爆,一点轻微的火花就会引发爆炸式的连锁反应。

冲动,生理学定义是神经受到刺激引起的兴奋性反应,我们日常所言的冲动,多指理性弱于情绪的心理现象。

冲动,可能源于自我保护,这是一种心理补偿,缺乏自信的男性更容易产生冲动情绪。

通常它并不能带给我们飞蛾扑火的灿烂,假如在理智弱于情绪的那一刻,给自己三分钟的冷静,你将发现:魔鬼就在身旁。

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冲动是魔鬼啊!”今天我们就通过这节课来回答这些问题。

本课的题目是《克制冲动情绪预防激情犯罪》。

主要讲三个方面:一、什么是激情犯罪。

二、激情犯罪的原因。

三、如何预防激情犯罪。

第一个方面:什么是激情犯罪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激情?咱们常说,干工作要有激情,生活也要有激情,学习更需要激情。

都表示的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那么,激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激情,是情绪的一种。

特征就是在短时间内爆发的十分强烈的情绪状态。

那么激情犯罪,顾名思义,就是指行为人在激烈情绪状态下因失去自控能力所导致的犯罪行为,是指行为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条件下,由于瞬间丧失理智、心态失衡、情绪失控而发生的犯罪行为。

二、激情犯罪的原因导致激情犯罪既有客观上的因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

一是客观原因,其主要表现在:1、个人的愿望没有达到时。

例如升学、评奖等没有实现,往往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产生看问题的片面性、盲目性,降低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2、当自己被批评或受到别人的侮辱时,及自己或亲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不分青红皂白,随即产生愤怒情绪,随着愤怒情绪的发泄,产生过激的攻击性行为。

3、生活条件艰苦、业余生活枯燥、管理严格等,产生烦燥情绪,对自己缺乏信心或悲观失望时,也有可能把愤怒的情绪转嫁到其它人或物上,从而发生激情犯罪。

关于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特征及预防

关于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特征及预防

关于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特征及预防激情是人们的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之一,往往表现出情境性、冲动性、盲目性、自我失控性的特点。

激情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综合性的。

长期以来,人们探究违法犯罪的根源,总是习惯从违法犯罪的环境去找原因,忽视违法分子的心理现象的分析研究。

激情违法犯罪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心理素质差,社会适应能力差,自我抑制差。

因此,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激情违法犯罪的心理因素,探讨心理预防措施,以期遏制激情违法犯罪的上升趋势。

一.激情与激情违法犯罪含义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的情绪状态,例如:狂喜、愤怒、恐怖、绝望等。

激情通常是由强烈的欲望和明显的刺激引起的。

其生理机制是皮下神经中枢的兴奋失去了大脑活动占了优势。

这时人很难克制自己强烈愤怒感、绝望感、喜悦感以及极度的悲痛感。

激情总伴有机体状态的剧烈变化和明显的表情动作,有时甚至发生痉挛,人在激情状态下,常常不能意识他在做什么,不能控制自己,不能评价自己的行为及其意义。

人在激情发生时候,很难用意志加以控制。

激情可以分为积极激情和消极激情两种。

英雄模范人物在战斗、抢险救灾、与坏人作斗争等情况下产生的激情是积极的;而实施违法犯罪的激情是消极的激情。

激情违法犯罪是由于瞬间性消极激情爆发而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

消极的激情,有时是由某种重大事件或严重挫折引起的,在某些个性倾向不良的人身上,有时还可能由生活琐事引起。

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心胸狭隘,斤斤计较、认识水平低下,稍有不如意,便勃然大怒,或痛不欲生,悲观失望。

此时强烈的情绪体验支配着人的行为,理智和意志失去监督作用,从激情爆发到实施违法犯罪,仅是一步之差,往往毫无理智、肆无忌惮、盲目冲动、不顾后果、突发疯狂的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激情违法犯罪行为手段极其残酷,涉及面广、社会危害性大。

①消极的激情是具有破坏性的一种为时短促的不良情绪表现,是不良因素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

二.激情违法犯罪心理成因分析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到犯罪行为的实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特征分析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特征分析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特征分析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逐渐升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思。

对于这一现象的形成,心理特征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特征,以期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一、社会逆反心理社会逆反心理是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受到各种社会规范和期望的束缚之下,大学生常常出于一种反叛的心态而产生逆反情绪,企图通过违法犯罪行为突破、反抗社会的束缚。

这种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源自大学生对社会存在的不满和对个人权利的渴望,但同时也可能因为对社会问题的误解和无知而导致不理性的行动。

二、求刺激心理大学生追求刺激的心理倾向也是其违法犯罪的心理特征之一。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从高中那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对于新鲜事物和追求刺激的渴望逐渐增强。

而在缺乏正确引导和教育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往往选择通过违法犯罪行为来获取更多的刺激和快感。

这种心理特征不仅来源于个体对于生活体验的追求,还可能与低风险、高收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相吸引。

三、虚荣心理虚荣心理是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一大心理特征。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对物质和社会地位的追求,他们通过违法犯罪行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显示自己不同寻常、与众不同的存在感。

特别是一些富二代、官二代,在缺乏监管和约束的情况下,更容易在追求名利和享乐的同时,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沼。

四、心理压力释放大学生违法犯罪还有一部分是源于心理压力释放。

在高强度学习和就业压力的背景下,大学生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往往通过违法犯罪行为来得到释放。

在压力的支配下,大学生不仅在学业和就业上感到无力和焦虑,更可能对社会问题和不公正现象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导致违法犯罪的行为。

五、人际关系困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困扰也是导致其违法犯罪行为的心理特征之一。

大学生在校期间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例如同学、朋友、恋爱等。

在这些人际关系中,大学生可能会遭受欺凌、排挤、背叛等负面现象,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适和挫折感。

青少年激情犯罪该怎样预防?

青少年激情犯罪该怎样预防?

青少年激情犯罪该怎样预防?1.净化外界环境,消除不良因素 外界不良因素诱发和⾃我抑制失控的相互作⽤,是激情违法犯罪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因此,要⼤⼒净化青少年学习⽣活的社会环境,创造条件满⾜青少年正当需求,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同时,要加强对青少年法律常识和道德教育。

2.发展社会化教育,提⾼⾃我控制能⼒ ⼀个⾃然⼈成为社会⼈,就必然要经过社会化过程。

因此要对青少年进⾏良好的社会学教育,把⼈的社会化作为⾃我适应社会,预防和减少社会越轨⾏为的有效措施。

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对外界环境与主观愿望、社会化与个性区分、鉴别、选择、控制、调节的过程。

⼀个⼈的世界观、⼈⽣观、价值观是其思想意识的最⾼调节器,对其⼼理活动起⽀配作⽤。

如果社会适应性出现障碍,将直接影响⼼理各因素的协调发展和⼈格的形成,必然出现病态⼼理和不健全⼈格,形成违法犯罪⼼理的潜在隐患。

3.注意⼼理卫⽣,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理品质 个体⼼理健康与否,对其是否能够⾃觉抑制不良环境的侵蚀有重要作⽤。

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理品质是预防激情违法犯罪⼼理的基本环节和措施。

要促进青少年个体形成积极主动、平衡⽽灵活、正确且理智的⼼理状态,去适应和协调当前以及变化的客观环境,达到⼼⾝和谐,使各种良好的⼼理品质得到健康的发展。

通过⼼理健康教育,指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我意识,了解⾃⼰、他⼈和社会,掌握⾃我⼼理调节的⽅法,提⾼应付挫折的⼼理承受能⼒,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个体的发展和完善。

4.克制冲动情绪,避免不良后果 要引导帮助青少年做到:(1)控制不良情绪。

在情绪即将发作时,可以⽤⼀种机械动作如⼼中默数来延缓其发作的时间。

(2)学会⼼理按摩。

⼼理按摩的⽅式很多,听⾳乐、做操、打拳、散步、郊游、垂钓、爬⼭等都是⼗分有效的⽅法。

⼈们在参加这些活动时,注意⼒被分散,紧张情绪被缓解。

⽽越是处在竞争性强、⼈际关系紧张的环境中,越要注重⼼理按摩,让不良情绪适时得到疏导。

论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特征及预防

论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特征及预防

激情是人们的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之一,往往表现出情境性、冲动性、盲目性、自我失控性的特点。

激情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综合性的。

长期以来,人们探究违法犯罪的根源,总是习惯从违法犯罪的环境去找原因,忽视违法分子的心理现象的分析研究。

激情违法犯罪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心理素质差,社会适应能力差,自我抑制差。

因此,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激情违法犯罪的心理因素,探讨心理预防措施,以期遏制激情违法犯罪的上升趋势。

一.激情与激情违法犯罪含义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的情绪状态,例如:狂喜、愤怒、恐怖、绝望等。

激情通常是由强烈的欲望和明显的刺激引起的。

其生理机制是皮下神经中枢的兴奋失去了大脑活动占了优势。

这时人很难克制自己强烈愤怒感、绝望感、喜悦感以及极度的悲痛感。

激情总伴有机体状态的剧烈变化和明显的表情动作,有时甚至发生痉挛,人在激情状态下,常常不能意识他在做什么,不能控制自己,不能评价自己的行为及其意义。

人在激情发生时候,很难用意志加以控制。

激情可以分为积极激情和消极激情两种。

英雄模范人物在战斗、抢险救灾、与坏人作斗争等情况下产生的激情是积极的;而实施违法犯罪的激情是消极的激情。

激情违法犯罪是由于瞬间性消极激情爆发而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

消极的激情,有时是由某种重大事件或严重挫折引起的,在某些个性倾向不良的人身上,有时还可能由生活琐事引起。

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心胸狭隘,斤斤计较、认识水平低下,稍有不如意,便勃然大怒,或痛不欲生,悲观失望。

此时强烈的情绪体验支配着人的行为,理智和意志失去监督作用,从激情爆发到实施违法犯罪,仅是一步之差,往往毫无理智、肆无忌惮、盲目冲动、不顾后果、突发疯狂的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激情违法犯罪行为手段极其残酷,涉及面广、社会危害性大。

①消极的激情是具有破坏性的一种为时短促的不良情绪表现,是不良因素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

二.激情违法犯罪心理成因分析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到犯罪行为的实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激情犯罪的特点及预防

激情犯罪的特点及预防

激情犯罪的特点及预防激情是一种猛烈的、爆发性强的、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它的产生一般与个人所经历的、与自己有厉害关系的重大事件有关。

激情分为消极的激情和积极的激情两种。

激情犯罪一般由消极的激情诱发,犯罪时行为人的理解力、自制力、识别力和预防力显著下降,不能遇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因而常会做出杀人、伤人、纵火、毁物等蠢事,不仅对自己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伤害,也影响了社会治安安定。

从几起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激情犯罪的特点:一是突发性。

突发性是指激情犯罪往往很少有预谋和准备阶段,常常是在某种偶然事件的诱导和激发下,临时起意,瞬间发生。

2009年6月15日早8时许,因家庭琐事,60多岁的乡村医生杨锁明与老板景某发生激烈争吵。

争吵中,杨锁明的言辞激怒了老板景某,景某遂操起案板上的菜刀,朝杨锁明脖子上连砍三刀。

受伤后,怒火冲天的杨锁明一把夺过菜刀,接二连三的朝老伴头部猛砍,致景某当场死亡。

二是冲动性。

冲动性是指在某种偶然事件的诱发下,行为人受到强烈挫折,往往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怒发冲冠,无以发泄,所以不计后果实施某种犯罪行为。

2008年5月27日下午13时许,年仅17周岁的王侃峰在圣人涧寺坡村小学北,偶遇上学途中的五年级女学生柴某某,便以找同学与柴某某交谈。

期间,因柴某某辱骂其“不三不四”,被激怒的王侃峰遂将柴某某拉至路旁的果树地进行殴打。

而后,王侃峰担心柴某某将被殴打之事告知家人,遂将柴某某挟持至寺坡村西河滩沟底,丧心病狂地将年仅13岁的柴某强行奸污后杀死,并用柴某某的衣物在柴的生殖器部位焚烧后仓皇逃窜。

三是爆发性。

爆发性是指平时长期受压、忍气吞声,后又新遇强烈刺激,而促发了激情犯罪。

犯罪嫌疑人牛耀军的妻子李某与周某某长期保持不正当男女关系,牛耀军深觉“窝囊”,颇为恼火。

但为了保全家庭,他忍气吞声,承诺只要二人断绝关系,就不再计较此事。

但是李、周二人仍然私下偷偷往来。

2008年11月14日下午,牛耀军得知李周二人又在李的朋友家约会,恼羞成怒的他立即赶到现场,用随身携带的尖刀朝周某某的颈部捅了一刀,致周当场死亡。

论激情犯罪的心理干预

论激情犯罪的心理干预

论激情犯罪的心理干预摘要】激情犯罪心理来源于行为人的欲求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性,因而具有需要满足的畸形性和急迫性、不良心理体验的急剧扩展性、情境刺激与反应的不对称性、犯罪决意形成的超坚定性等显著特征;要预防激情心理的发生,必须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运用精神分析疗法、合理情绪疗法、以人为中心疗法等心理治疗技术,帮助行为人调节自己的需要结构,减轻不良情境的刺激,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

【关键词】激情犯罪心理心理特征心理预防激情犯罪属于情绪性犯罪,犯罪后果十分严重。

近年来,由于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和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导致一般民众的生活压力不堪负重,人际冲突进一步加剧,不良情绪体验在整个社会中蔓延、扩展,因而激情犯罪频频发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社会危害。

因此研究激情犯罪心理,预防此种不良心理的产生和膨胀,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课题。

1 激情概述1.1激情的概念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自我控制力减弱的情绪。

激情通常是由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所引起的[1]。

激情状态下的人往往会改变自己惯常的道德理念和行为模式,其认知活动范围会变得狭隘而集中指向引起激情体验的对象,意识清晰度降低,控制自己的能力减弱,行动完全受激情支配,不计后果地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贯注于自己的激情体验。

1.2激情的分类及表现形式1.2.1激情的分类激情主要可分为两大类:1.2.1.1积极的激情。

这是由个人生活中高兴的事情或者具有极大的社会正面意义的情景所引起的激情,这种情绪能推动个人积极投入正面的社会活动,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1.2.1.2消极的激情。

这是由个人生活中不良的甚至令人厌恶、使人愤慨的情境引起的激情,这种激情会促使个人进行严重危害社会和他人的犯罪行为[2]。

1.2.2激情的表现形式激情的表现形式主要有:1.2.2.1愤怒。

愤怒是当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目的的行动受到挫折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表现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情违法犯罪心理特征及预防所谓“激情犯罪”,在西方犯罪学中被认为是一种“挫折攻击型”犯罪,而在中国,激情犯罪的概念可以更加宽泛,一般被认为是当事人在某种外界因素刺激下因心理失衡、情绪失控而产生的犯罪行为。

其侵害手段残酷,涉及面广,危害性严重。

此类案件有着共同的基本特征,当事人通常品德修养较差、文化层次较低、经济收入微薄、心理品质脆弱等;从性格特征上讲,当事人往往比较内向或比较偏执;从年龄阶段讲,当事人以不谙世事、缺乏自控能力、情商较低而智商尚可的中小学生居多。

关键词:激情犯罪;情境刺激;法制
正文:
“激情犯罪”的心理基础是性格粗野、缺乏修养。

一些性格有弱点的人思想偏激,报复和嫉妒心理强烈,一遇外界刺激,其心理发生恶性转化,从而导致攻击性的犯罪行为。

这种犯罪大多没有预谋策划过程,但往往不计后果,具有突发性强、极端鲁莽、危害性大、案发后十分悔恨的特点,严重危害社会的安定团结。

这些犯罪嫌疑人原本不是罪大恶极,90%以上没有犯罪前科,就是因为一时的不冷静,才堕入犯罪的深渊。

一、违法犯罪及其心理特征
激情犯罪是指在强烈而短暂的激情推动下实施的暴发性、冲动性犯罪。


西方犯罪学中,激情犯罪往往被看作是挫折攻击型犯罪之一,是指行为人在受到强烈挫折后,由于情绪异常激动而产生难以控制的侵害性行为。

通过对激情违法犯罪成因分析,激情违法犯罪与常态违法犯罪比较,激情违法犯罪主要采用暴力手段,具有以下特征:
一)没有预谋性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之前,心理品质虽处在不良阶段,
但却没有形成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力定势。

违法犯罪行为人主观意识只处于间接、被动的违法犯罪阶段,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只有具备了客观刺激性条件,为满足某种需要迅速产生违法犯
罪动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从行为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阶段理论分析,激情违法犯罪行为并无预谋。

(二)情境刺激性
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情境刺激,内有在不良心理只处于潜流状态,心理尚能保持平衡,行为人不置过激。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的头脑“内化”的结果。

人的心理一经形成后,就会对外界环境影响作出反应,这种反应就是行为。

行为是人的心理外化表现。

一旦情绪产生强烈刺激,损伤和破坏了某种个人需要,就会产生情绪体验。

由于负诱导作用,在脑皮层间产生满情绪体验。

由于负诱导作用,在大脑皮层间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使情绪高涨,由此引发激情违法犯罪动机,致使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三)自我失控性
激情违法犯罪行为人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之前,由于没有预谋,情境刺激瞬间突发,打破了行为人的不良心理的潜流状态,受负诱导作用,在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刺激下,自控能力和理智感降低,自我抑制失控,在情境强烈刺激下产生违法动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有的行为在情境刺激下暴力行为在达到目的后马上中止,而是要持一段时间,甚至酿成更大的惨案,如有的杀人犯杀红了眼,在杀“仇人”之后,还伤及无辜。

上述3 个特征,在激情违法犯罪行为过程中,相互交织,相互作用。

二、激情违法犯罪的心理预防
激情违法犯罪行为的外部因素是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的。

因此,歇制激情违法犯罪的关键还是要从预防和矫正他们的心理作起。

加强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社会化教育,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做好自我控制和社会控制工作,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激情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净化外界环境,消除不良因素
外界不良因素来诱发和自我抑制失控的相互作用,要是激情违法犯罪形成的主观方面的原因。

个体所处的客观环境中的诸多诱因都可能“内化”为个体心理内素,个体心理因素又有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之分,这是由于社会生产环境决定的。

两种因素彼此消长,决定了个全的心理品质的发展。

如果消极因素在个体的心理结构中起主导的支配作用时,就会形成违法犯罪动机,一旦遇到外界刺激或者违法犯罪机遇,即会产生违法犯罪动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因此,净化社会环境,消除、控制诱发激情违法犯罪心理形成的外在不良因素,可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激情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加强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

要加强对全体公民普及法律常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遵纪守法的思想,增强法制观念、道德观念。

个体品德的优势与个体道德和法制意识健全与否紧密相连。

就个体社会行为而言,是否遵纪守法,主要靠道德观念、法制观念予以调控。

因此,必须加强对全体公民道德与法制教育,使其明白自己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逐步形成遵纪守法心理,摈弃违法犯罪诱惑,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开展社会化教育,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志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习惯,要使自己的行为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1 个自然人成为社会的人,必须经
过社会过程。

要普及社会学知识,使全体公民受到良好的社会学教育,把人的社会化,继续社会化,老年社会化成为人生自我适应社会。

预防和减少社会越规行为的有效措施。

加强公民社会化教育,培养公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正确的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防止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出现缺陷,引发激情违法犯罪,提高公民自我抑制能力势在必
(四)注意心理卫生,培养公民健康的心理品质。

个体心理健康与否,对其是否能够自觉抑制不良环境的侵蚀有着重要的作用。

培养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品质,使其身心健康成长,这里进行激情违法犯罪心理预防的基本环节和措施。

心理健康包括中高级功能,初级功能主要是指通过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消除心理障碍和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中级功能主要是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高级功能主要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个体的发展和完善。

结论: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激情违法犯罪已构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一次会议上曾指出,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是我们改革和建设顺利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这项工作任何时候都要抓得很紧,决不能有丝毫松懈。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诱发激情违法犯罪的心理因素和条件,防止外化违法犯罪行为,达到遏制激情违法犯罪的目的。

参考文献: 罗大华•犯罪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平尾靖•违法犯罪心理•群众出版社.1984,12.
郑莉君•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心理学,2004, 19 ( 11): 1352-1355.
[1]
[2]
[3]
[4] 濮阳市、清丰县刑警队卷字,2004,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