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常见的几何模型图文稿

合集下载

初二《全等三角形》数学模型之“一线三等角”模型.doc

初二《全等三角形》数学模型之“一线三等角”模型.doc

∴∠BAD+∠CAE=90° ∵∠BAD+∠ABD=90° ∴∠CAE=∠ABD 又∵AB=AC ∴△ADB≌△CEA ∴AE=BD,AD=CE ∴DE=AE+AD=BD+CE; (2)如图,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ABC 中,AB=AC, D、A、E 三点都在直线 m 上,并且有∠BDA=∠AEC=∠ BAC=a,其中 a 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结论 DE=BD+ CE 是否成立?如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 理由. 【解析】 (2)∵∠BDA=∠BAC=α ∴∠DBA+∠BAD=∠BAD+∠CAE=180°—α ∴∠DBA=∠CAE ∵∠BDA=∠AEC=α,AB=AC ∴△ADB≌△CEA ∴AE=BD,AD=CE ∴DE=AE+AD=BD+CE; (3)拓展与应用:如图,D、E 是 D、A、E 三点所在直线 m 上的两动点(D、A、E 三点互不重合),点 F 为∠BAC 平
模型性质总结 1、题目中只要满足“一线三等角”的条件,必相似; 2、题目如果两个条件:“一线三等角”和对应边相等的两 个条件,必全等。 模型常见背景: “一线三等角”的背景图形一般为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等 腰三角形等等。 1. 正方形 ABCD,有一个直角的顶点在边 AB 上 2. 等边三角形 ABC,有一个 60°角的顶点在边 AB 上 3. 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有一个 45°角的顶点在边 AB 上 4.一线三直角 ①∠ACB=90°,AD⊥CE,BE⊥CE ②AD⊥AC,EC⊥AC,DC⊥EC 典型例题 (1)如图,已知:在△ABC 中,∠BAC=90°,AB=AC, 直线 m 经过点 A,BD⊥直线 m, CE⊥直线 m,垂足分别为点 D、E.证明:DE=BD+CE. 【解析】 ∵BD⊥直线 m,CE⊥直线 m ∴∠BDA=∠CEA=90° ∵∠BAC=90°

初中数学课件全等三角形-手拉手模型

初中数学课件全等三角形-手拉手模型

∠ = 90°.
(1)求证: = ;
(2)求证:和垂直。
确认预判Ⅲ
• 如图,分别以△ 的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线段与相交于点,连接.
(1)求证: = ;
(2)求∠的度数;
(3)求证:平分∠.
课程目标
∴ ∠ = ∠
∠ = ∠ = 60°
∵∠ = ∠,
∴ ∠ = ∠
∠ + ∠ + ∠ = 180°
∴ △ ≌ △
∠ + ∠ + ∠ = 180°
(2). ∵△ ≌ △
∴ ∠ = ∠ = 60°,

例题讲解

如图,已知△ 和△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 90°,
点为边上一点.
(1)求证:△ ≅△ ;
(2)求证:△ 是直角三角形;
例题解析
(1) 证明: ∵△ 和 △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 ∠ = 45°, = , = ,
、分别是线段、的中点.
(1)求证:=;
(2)求∠的度数;
应用练习
• 如图,点是线段上一点,且 < .如图,当△ 和△ 都是等
边三角形时,连接,,分别交、于点、.
(1)求证: = ;
(2)判断△ 是何特殊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 =
即与的夹角为60°
解题方法
应用练习
如图,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与△ 都是等边三角形,则下
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A. △ ≅△
B. △ ≅△
C. △ ≅△
D. △ ≅△

应用练习
• 已知:如图,△ 、 △ 都是等边三角形,、相交于点,点

初二《全等三角形》几何模型之一线三等角模型2

初二《全等三角形》几何模型之一线三等角模型2

初⼆《全等三⾓形》⼏何模型之⼀线三等⾓模型2上篇我们简要介绍了⼀线三等⾓之全等模型,本⽂重着介绍初中平⾯⼏何应⽤最⼴的⼀线三等⾓之全等模型中的“K”字型。

模型介绍:记得学习勾股定理证明时,教材介绍了⼀种美国总统的证法,他的证法之所以简洁,就是因为巧妙的构造了“K”字型.如图所⽰,黄⾊部分是不是很像⼀个躺着“K”呢?“K”字型往往以等腰直⾓三⾓形为依托,构造⼀组全等的直⾓三⾓形,从⽽实现边与⾓的转移.模型应⽤:【例1】如图,点A(5,2)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度到A',则A'的坐标为____________【⽅法提⽰】由旋转可知OA=OA'∠AOA‘=90°,很容易想到构造⼀线三等⾓之'k'字型,如下图所⽰作AB⊥x轴,A’C⊥x轴,易得△AOB≌A'OC.故A'(-2,5)【例2】如图,在直⾓梯形ABCD中,∠B=90°,AD∥BC,将点C绕点D逆时针旋转90°到点C',若AD=2,△ADC'⾯积等于3,求BC的长.【⽅法提⽰】是不是与[例1]很相似?同样是将⼀条线段旋转了90°,我们知道将线段旋转90°就有等腰直⾓三⾓形,那么,将线段旋转60°会出现什么三⾓形呢?任意度数呢?以它为依托构造“K'字型全等.图1图1是标准的”K“字型,图2是“变异”的”K“字型,显然图2的构造⽐图1更加简便.【例3】(1)模型建⽴:如图①,在等腰直⾓△ABC中,∠ACB=90°,CB=CA,ED经过点C,AD⊥ED,BE⊥ED。

求证:△BEC≌△CDA;(3)拓展应⽤:如图③,在长⽅形ABCD中,点B(8,6),点P是线段BC上⼀动点,0≤PC≤6.已知点D在第⼀象限,且是直线y=2x-6上的⼀点,若△ADP是等腰直⾓三⾓形,且∠ADP=90°,请求点D的坐标.【⽅法提⽰】(1)∵∠1+∠2=90°,∠1+∠3=90°,∴∠2=∠3⼜∵AC=BC,∠D=∠E,∴△BEC≌△CDA(2)作AC⊥AB,交直线m于点C,作CD⊥x轴。

全等模型-手拉手模型--常见几何模型归纳(学生版)

全等模型-手拉手模型--常见几何模型归纳(学生版)

全等模型-手拉手模型全等三角形在中考数学几何模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块内容,本专题就全等三角形中的重要模型(手拉手(旋转)模型)进行梳理及对应试题分析,方便掌握。

模型1.手拉手模型(三角形)【模型解读】将两个三角形绕着公共顶点(即头)旋转某一角度后能完全重合,则这两个三角形构成手拉手全等,也叫旋转型全等,常用“边角边”判定定理证明全等。

公共顶点A记为“头”,每个三角形另两个顶点逆时针顺序数的第一个顶点记为“左手”,第二个顶点记为“右手”。

对应操作:左手拉左手(即连结BD),右手拉右手(即连结CE),得△ABD≅△ACE。

【常见模型及证法】(等边)(等腰直角)(等腰)1(2022·北京东城·九年级期末)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P为△ABC内一点,连接AP,BP,CP,将线段AP绕点A顺时针旋转60°得到AP ,连接PP ,BP .(1)用等式表示BP 与CP的数量关系,并证明;(2)当∠BPC=120°时, ①直接写出∠P BP的度数为;②若M为BC的中点,连接PM,请用等式表示PM与AP的数量关系,并证明.2(2022·黑龙江·中考真题)△ABC和△ADE都是等边三角形.(1)将△ADE绕点A旋转到图①的位置时,连接BD,CE并延长相交于点P(点P与点A重合),有PA+ PB=PC(或PA+PC=PB)成立;请证明.(2)将△ADE绕点A旋转到图②的位置时,连接BD,CE相交于点P,连接PA,猜想线段PA、PB、PC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3)将△ADE绕点A 旋转到图③的位置时,连接BD,CE相交于点P,连接PA,猜想线段PA、PB、PC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论,不需要证明.3(2023·黑龙江哈尔滨·九年级校考期中)如图,在△ABC中,∠C=90°,AC=BC,将△ABC绕点A顺时针方向旋转60°到△AB′C′的位置,连接C′B,则∠C′BA的度数为()A.15°B.20°C.30°D.45°4(2022·青海·中考真题)两个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如果具有公共的顶角的顶点,并把它们的底角顶点连接起来,则形成一组全等的三角形,把具有这个规律的图形称为“手拉手”图形.(1)问题发现:如图1,若△ABC和△ADE是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BC,DE分别是底边.求证:BD= CE;(2)解决问题:如图2,若△ACB和△D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点A,D,E在同一条直线上,CM为△DCE中DE边上的高,连接BE,请判断∠AEB的度数及线段CM,AE,B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图1 图25(2022秋·江苏·八年级期中)点D为△ABC外一点,∠ACB=90°,AC=BC.(1)如图1,∠DCE=90°,CD=CE,求证:∠ADC=∠BEC;(2)如图2,若∠CDB=45°,AE∥BD,CE⊥CD,求证:AE=BD;模型2.手拉手模型(正多边形型)【模型解读】将两个多边形绕着公共顶点(即头)旋转某一角度后能完全重合,则这两个多边形构成手拉手全等,也叫旋转型全等,常用“边角边”判定定理证明全等。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经典模型总结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经典模型总结

全等三角形相关模型总结一、角均分线模型(一)角均分线的性质模型辅助线:过点G 作 GE⊥射线 ACA、例题1、如图,在△ ABC中,∠ C=90°, AD 均分∠ CAB,BC=6cm,BD=4cm,那么点 D 到直线 AB 的距离是cm.2、如图,已知,∠1=∠ 2,∠ 3=∠ 4,求证: AP 均分∠ BAC.B、模型牢固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 BC> AB,AD= CD,BD 均分∠ ABC,求证:∠ A+∠ C= 180° .(二)角均分线+垂线,等腰三角形必表现A、例题辅助线:延长ED 交射线 OB 于 F辅助线:过点 E 作 EF∥射线 OB例 1、如图,在△ABC中,∠ ABC= 3∠ C, AD 是∠ BAC的均分线, BE⊥ AD 于 F .1求证: BE( AC AB) .例 2、如图,在△ ABC中,∠ BAC的角均分线 AD 交 BC 于点 D,且 AB= AD,作 CM⊥ AD 交1AD 的延长线于M. 求证:AM( AB AC) .2(三)角分线,分两边,对称全等要记全两个图形飞辅助线都是在射线ON 上取点 B,使 OB= OA,从而使△ OAC≌△ OBC .A、例题1、如图,在△ ABC 中,∠ BAC=60°,∠ C=40°, AP 均分∠ BAC交 BC 于 P, BQ 均分∠ ABC 交AC 于 Q,求证: AB+ BP= BQ+ AQ .2、如图,在△ ABC 中, AD 是∠ BAC的外角均分线, P 是 AD 上异于点 A 的任意一点,试比较PB+ PC与 AB+ AC的大小,并说明原由 .B、模型牢固1、在△ ABC中, AB> AC, AD 是∠ BAC的均分线, P 是线段 AD 上任意一点(不与 A 重合) . 求证: AB-AC> PB- PC .2、如图,△ ABC中, AB= AC,∠ A= 100°,∠ B 的均分线交 AC 于 D,求证: AD+BD=BC .3、如图,△ ABC中, BC=AC,∠ C= 90°,∠ A 的均分线交 BC 于 D,求证: AC+ CD= AB .二、等腰直角三角形模型(一)旋转中心为直角极点,在斜边上任取一点的旋转全等:操作过程:(1)将△ ABD 逆时针旋转 90°,得△ ACM ≌ △ ABD,从而推出△ ADM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辅助线作法:过点 C 作 MC⊥ BC,使 CM= BD,连接 AM.(二)旋转中心为斜边中点,动点在两直角边上转动的旋转全等:操作过程:连接AD.(1)使 BF=AE(或 AF= CE),导出△ BDF ≌ △ADE.(2)使∠ EDF+∠ BAC= 180°,导出△ BDF ≌ △ ADE.A、例题1、如图,在等腰直角△ ABC中,∠BAC= 90°,点 M 、N 在斜边 BC上滑动,且∠ MAN =45°,试试究 BM、 MN 、 CN 之间的数量关系 .2、两个全等的含有 30°, 60°角的直角三角板 ADE 和 ABC,按以以下图放置, E、A、 C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接 BD,取 BD 的中点 M ,连接 ME、 MC.试判断△ EMC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B、模型牢固1、已知,以以下图,Rt△ABC中, AB= AC,∠ BAC=90°, O 为 BC中点,若 M 、N 分别在线段 AC、 AB 上搬动,且在搬动中保持AN= CM.(1)试判断△ OMN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2)当 M、 N 分别在线段AC、 AB 上搬动时,四边形AMON 的面积如何变化?2、在正方形ABCD中, BE= 3,EF= 5, DF=4,求∠ BAE+∠ DCF为多少度 .(三)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1)利用以上(一)和(二)都可以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略);(2)利用平移、对称和弦图也可以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四)将等腰直角三角形补全为正方形,以以下图:A、例题应用1、如图,在等腰直角△ABC 中, AC= BC,∠ ACB= 90°, P 为三角形ABC内部一点,满足 PB= PC, AP= AC,求证:∠ BCP= 15° .三、三垂直模型(弦图模型)A、例题已知:以以下图,在△ ABC中, AB= AC,∠ BAC= 90°, D 为 AC 中点, AF⊥ BD 于点 E,交 BC 于 F,连接 DF .求证:∠ ADB=∠ CDF .变式 1、已知:以以下图,在△ABC中, AB= AC,AM = CN, AF⊥ BM 于 E,交 BC 于 F,连接NF .求证:( 1)∠ AMB=∠ CNF;(2) BM= AF+ FN .变式 2、在变式 1 的基础上,其他条件不变,可是将BM 和 FN 分别延长交于点P,求证:( 1) PM= PN;( 2) PB= PF+ AF .四、手拉手模型1、△ ABE和△ ACF均为等边三角形结论:( 1)△ ABF≌△ AEC .(2)∠ BOE=∠ BAE=60° .(3) OA 均分∠ EOF .(四点共圆证)拓展:△ ABC和△ CDE均为等边三角形结论:( 1) AD= BE;(2)∠ ACB=∠ AOB;(3)△ PCQ为等边三角形;(4) PQ∥ AE;(5) AP=BQ;(6) CO均分∠ AOE;(四点共圆证)(7) OA= OB+OC;(8) OE=OC+ OD .((7),( 8)需构造等边三角形证明)例、如图①,点 M为锐角三角形 ABC内任意一点,连接 AM、BM、 CM.以 AB为一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 ABE,将 BM绕点 B 逆时针旋转 60°获取 BN,连接 EN.(1)求证:△ AMB≌△ ENB;(2)若 AM+BM+CM的值最小,则称点 M为△ ABC的费尔马点.若点 M为△ ABC的费尔马点,试求此时∠ AMB、∠ BMC、∠ CMA的度数;(3)小翔受以上启示,获取一个作锐角三角形费尔马点的简略方法:如图②,分别以△ABC 的 AB、 AC 为一边向外作等边△ABE和等边△ ACF,连接CE、BF,设交点为M,则点M 即为△ ABC的费尔马点.试说明这种作法的依据.2、△ ABD 和△ A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结论:( 1) BE= CD;(2) BE⊥ CD .3、四边形ABEF和四边形ACHD均为正方形结论:( 1) BD= CF;( 2)BD⊥ CF .变式 1、四边形 ABEF和四边形 ACHD均为正方形, AS⊥ BC 交 FD 于 T,求证:( 1) T 为 FD 中点;( 2)SV ABC SV ADF .变式 2、四边形 ABEF和四边形 ACHD均为正方形, T 为 FD 中点, TA 交 BC于 S,求证: AS⊥ BC .360 4、如图,以△ ABC的边 AB、 AC为边构造正多边形时,总有:1 2 180n五、半角模型条件: 1 , 且 + =180 ,两边相等.2思路: 1、旋转辅助线:①延长CD到 E,使 ED=BM,连 AE 或延长 CB到 F,使 FB=DN,连 AF②将△ ADN绕点 A 顺时针旋转 90°得△ ABF,注意:旋转需证F、 B、 M三点共线结论:( 1) MN = BM+ DN;(2)CV CMN=2 AB;(3) AM、 AN 分别均分∠ BMN 、∠ MND .2、翻折(对称)辅助线:①作AP⊥ MN 交 MN 于点 P②将△ ADN、△ ABM分别沿 AN、 AM翻折,但必然要证明M、P、 N 三点共线 .A、例题例1、在正方形 ABCD中,若 M、 N 分别在边 BC、 CD 上搬动,且满足 MN = BM+DN,求证:( 1)∠ MAN = 45°;(2)CV CMN=2 AB;(3) AM、 AN 分别均分∠ BMN 和∠ DNM .变式:在正方形 ABCD中,已知∠ MAN =45°,若 M 、N 分别在边 CB、DC 的延长线上搬动,AH⊥MN ,垂足为 H,(1)试试究线段 MN 、BM、 DN 之间的数量关系;(2)求证: AB= AH例 2、在四边形 ABCD 中,∠ B +∠ D = 180°, AB = AD ,若 E 、 F 分别为边 BC 、 CD 上的点,且满足 EF =BE + DF ,求证: EAF 1BAD .2变式:在四边形 ABCD 中,∠ B = 90°,∠ D = 90°, AB = AD ,若 E 、 F 分别为边 BC 、CD 上的点,且 EAF1 BAD ,求证: EF = BE +DF .2。

初中数学三角形全等经常使用几何模型及构造方式大全初二

初中数学三角形全等经常使用几何模型及构造方式大全初二

初二数学三角形全等经常使用几何模型及构造方式大全把握它轻松弄定全等题!全等是初中数学中超级重要的内容,一样会在压轴题中进行考察,而把握几何模型能够为考试节省很多时刻,这次整理了经常使用的各大模型,必然要认真把握~全等变换类型:(一)平移全等:平行等线段(平行四边形)(二)对称全等模型:角平分线或垂直或半角1:角平分线模型;2:对称半角模型;(三)旋转全等模型:相邻等线段绕公共极点旋转1. 旋转半角模型2. 自旋转模型3. 共旋转模型4. 中点旋转如图,在△ABC的边上取两点D、E,且BD=CE,求证:AB+AC>AD+AE分析:将△ACE平移使EC与BD重合。

B\D,上方交点,左右两个三角形,两边和大于第三边!1:角平分线模型:说明:以角平分线为轴在角两边进行截长补短或作边的垂线,形成对称全等。

两边进行边或角的等量代换,产生联系。

垂直也能够做为轴进行对称全等。

2:对称半角模型说明:上图依次是45°、30°、45+ 22.5°、对称(翻折)15°+30°直角三角形对称(翻折)30+60+90直角三角形对称(翻折)翻折成正方形或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称全等。

1. 半角:有一个角含1/2角及相邻线段2. 自旋转:有一对相邻等线段,需要构造旋转全等3. 共旋转:有两对相邻等线段,直接寻觅旋转全等(共极点)4. 中点旋转:倍长中点相关线段转换成旋转全等问题(专题七)一、旋转半角模型说明:旋转半角的特点是相邻等线段所成角含一个二分之一角,通过旋转将另外两个和为二分之一的角拼接在一路,成对称全等。

二、自旋转模型构造方式:遇60度旋60度,造等边三角形遇90度旋90度,造等腰直角遇等腰旋极点,造旋转全等遇中点旋180度,造中心对称3、共旋转模型说明:旋转中所成的全等三角形,第三边所成的角是一个常常考察的内容。

通过“8”字模型能够证明。

(接上------共旋转模型)模型变形说明:模型变形要紧是两个正多边形或等腰三角形的夹角的转变,另外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与正方形混用。

全等三角形常见的几何模型

全等三角形常见的几何模型

1、绕点型(手拉手模型)(1)自旋转:⎪⎪⎩⎪⎪⎨⎧,造中心对称遇中点旋全等遇等腰旋顶角,造旋转,造等腰直角旋遇,造等边三角形旋遇自旋转构造方法0000018090906060(2)共旋转(典型的手拉手模型)例1、在直线ABC 的同一侧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 和△BCE ,连接AE 与CD ,证明: (1)△ABE ≌△DBC (2)AE=DC (3)AE 与DC 的夹角为60。

(4)△AGB ≌△DFB (5)△EGB ≌△CFB (6)BH 平分∠AHC (7) GF ∥AC 变式练习1、如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 和△BCE ,连接AE与CD ,证明:(1) △ABE ≌△DBC(2) AE=DC(3) AE 与DC 的夹角为60。

(4) AE 与DC 的交点设为H,BH 平分∠AHC变式练习2、如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 和△BCE ,连接AE 与CD ,证明:(1)△ABE ≌△DBC(2)AE=DC(3)AE 与DC 的夹角为60。

(4)AE 与DC 的交点设为H,BH 平分∠AHC 3、(1)如图1,点C 是线段AB 上一点,分别以AC ,BC 为边在AB 的同侧作等边△ACM 和△CBN ,连接AN ,BM .分别取BM ,AN 的中点E ,F ,连接CE ,CF ,EF .观察并猜想△CE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若将(1)中的“以AC ,BC 为边作等边△ACM 和△CBN”改为“以AC ,BC 为腰在AB 的同侧作等腰△ACM 和△CBN ,”如图2,其他条件不变,那么(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例4、例题讲解:1. 已知△ABC 为等边三角形,点D 为直线BC 上的一动点(点D 不与B,C 重合),以AD 为边作菱形ADEF(按A,D,E,F 逆时针排列),使∠DAF=60°,连接CF.(1)?如图1,当点D 在边BC 上时,求证:①?BD=CF ②AC=CF+CD.H F G E D B(2)如图2,当点D 在边BC 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结论AC=CF+CD 是否成立若不成立,请写出AC 、CF 、CD 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3,当点D 在边BC 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AC 、CF 、CD 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全等三角形中的常见五种基本模型(原卷版)-2023年中考数学重难点解题大招复习讲义-几何模型篇

全等三角形中的常见五种基本模型(原卷版)-2023年中考数学重难点解题大招复习讲义-几何模型篇

模型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模型种类多,其中有关中点的模型与垂直模型在前面的专题已经很详细的讲解,这里就不在重复.模型一、截长补短模型①截长:在较长的线段上截取另外两条较短的线段。

如图所示,在BF上截取BM=DF,易证△BMC≌△DFC(SAS),则MC=FC=FG,∠BCM=∠DCF,可得△MC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又可证∠CFE=45°,∠CFG=90°,∠CFG=∠MCF,FG∥CM,可得四边形CGFM为平行四边形,则CG=MF,于是BF=BM+MF=DF+CG.②补短:选取两条较短线段中的一条进行延长,使得较短的两条线段共线并寻求解题突破。

如图所示,延长GC至N,使CN=DF,易证△CDF≌△BCN(SAS),可得CF=FG=BN,∠DFC=∠BNC=135°,又知∠FGC=45°,可证BN∥FG,于是四边形BFGN为平行四边形,得BF=NG,所以BF=NG=NC+CG=DF+CG.模型二、平移全等模型模型三、对称全等模型模型四、旋转全等模型模型五、手拉手全等模型例题精讲模型一、截长补短模型【例1】.如图,AD⊥BC,AB+BD=DC,∠B=54°,则∠C=.变式训练【变式1-1】.如图,点P是△ABC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连接AP、BP、CP,∠ACB =60°,且CA+AP=BC,则∠CAB的度数为()A.60°B.70°C.80°D.90°【变式1-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BA,AD=CD,BD平分∠ABC,求证:∠A+∠C=180°.【变式1-3】.如图,△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BAC=90°,点D在线段AB 上,连接CD,∠ADC=60°,AD=2,过C作CE⊥CD,且CE=CD,连接DE,交BC 于F.(1)求△CDE的面积;(2)证明:DF+CF=EF.模型二、平移全等模型【例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是AB的中点,AD∥EC,∠AED=∠B.(1)求证:△AED≌△EBC.(2)当AB=6时,求CD的长.变式训练【变式2-1】.如图1,A,B,C,D在同一直线上,AB=CD,DE∥AF,且DE=AF,求证:△AFC≌△DEB.如果将BD沿着AD边的方向平行移动,如图2,3时,其余条件不变,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请予以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变式2-2】.如图,AD,BF相交于点O,AB∥DF,AB=DF,点E与点C在BF上,且BE=CF.(1)求证:△ABC≌△DFE;(2)求证:点O为BF的中点.【变式2-3】.如图,△AOB和△COD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OB=∠COD=90°,D在AB上.(1)求证:△AOC≌△BOD;(2)若AD=1,∠ADC=60°,求CD的长.模型三、对称全等模型【例3】.如图,AD∥BC,∠D=90°,∠CPB=30°,∠DAB的角平分线与∠CBA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P,且D,P,C在同一条直线上.(1)求∠PAD的度数;(2)求证:P是线段CD的中点.变式训练【变式3-1】.如图,AB=AC,D、E分别是AB、AC的中点,AM⊥CD于M,AN⊥BE干N.求证:AM=AN.【变式3-2】.如图,已知点E、F分别是正方形ABCD中边AB、BC上的点,且AB=12,AE=6,将正方形分别沿DE、DF向内折叠,此时DA与DC重合为DG,求CF的长度.【变式3-3】.如图,∠AOB=90°,OM平分∠AOB,将直角三角板的顶点P在射线OM上移动,两直角边分别与OA、OB相交于点C、D,问PC与PD相等吗?试说明理由.模型四、旋转全等模型【例4】.如图,已知:AD=AB,AE=AC,AD⊥AB,AE⊥AC.猜想线段CD与BE之间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变式训练【变式4-1】.已知△ABC和△ADE均为等腰三角形,且∠BAC=∠DAE,AB=AC,AD=AE.(1)如图1,点E在BC上,求证:BC=BD+BE;(2)如图2,点E在CB的延长线上,求证:BC=BD﹣BE.【变式4-2】.如图所示,已知P是正方形ABCD外一点,且PA=3,PB=4,则PC的最大值是3+4.模型五、手拉手全等模型【例5】.如图,△ABC与△ADE是以点A为公共顶点的两个三角形,且AD=AE,AB=AC,∠DAE=∠CAB=90°,且线段BD、CE交于F.(1)求证:△AEC≌△ADB.(2)猜想CE与DB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变式训练【变式5-1】.如图,C为线段AE上一动点(不与点A,E重合),在AE同侧分别作正三角形ABC和正三角形CDE、AD与BE交于点O,AD与BC交于点P,BE与CD交于点Q,连接PQ.以下五个结论:①AD=BE;②AP=BQ;③DE=DP;④∠AOB=60°.恒成立的结论有几个()A.1个B.2个C.3个D.4个【变式5-2】.如图,∠BAD=∠CAE=90°,AB=AD,AE=AC,AF⊥CB,垂足为F.(1)求证:△ABC≌△ADE;(2)求∠FAE的度数;(3)求证:CD=2BF+DE.【变式5-3】.(1)如图1,等腰△ABC 与等腰△DEC 有公共点C ,且∠BCA =∠ECD ,连接BE 、AD ,若BC =AC ,EC =DC ,求证:BE =AD .(2)若将△DEC 绕点C 旋转至图2、图3、图4情形时,其余条件不变,BE 与AD 还相等吗?为什么?实战演练1.如图,已知AB AD =,BC DE =,且10CAD ∠=︒,25B D ∠=∠=︒,120EAB ∠=︒,则EGF ∠的度数为()A .120︒B .135︒C .115︒D .125︒2.如图,在△AOB和△COD中,OA=OB,OC=OD,OA<OC,∠AOB=∠COD=36°.连接AC,BD交于点M,连接OM.下列结论:①∠AMB=36°,②AC=BD,③OM平分∠AOD,④MO平分∠AMD.其中正确的结论个数有()个.A.4B.3C.2D.13.如图,在△ABC中,∠BAC=30°,且AB=AC,P是△ABC内一点,若AP+BP+CP的最小值为4,则BC2=.4.正方形ABCD中,AB=6,点E在边CD上,CE=2DE,将△ADE沿AE折叠至△AFE,=6;延长EF交BC于点G,连接AG,CF.下列结论:①△ABG≌△AFG;②S△FGC③EG=DE+BG;④BG=GC.其中正确的有(填序号).5.如图,在矩形ABCD中,AB=8,BC=4,将矩形沿对角线AC折叠,点D落在D′处.(1)求证:AF=CF(2)求AF的长度.6.如图,在△ABC中,∠ACB=90°,AC=BC,延长AB至点D,使DB=AB,连接CD,以CD为直角边作等腰三角形CDE,其中∠DCE=90°,连接BE.(1)求证:△ACD≌△BCE;(2)若AB=3cm,则BE=cm.(3)BE与AD有何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7.如图,在△ABC中,∠BAC=90°,AB=AC,点D是AB的中点,连接CD,过B作BE⊥CD交CD的延长线于点E,连接AE,过A作AF⊥AE交CD于点F.(1)求证:AE=AF;(2)求证:CD=2BE+DE.8.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AB=AC,点D是斜边BC上的中点,点E、F分别为AB,AC上的点,且DE⊥DF.(1)若设BE=a,CF=b,满足+|b﹣5|=+,求BE及CF的长.(2)求证:BE2+CF2=EF2.(3)在(1)的条件下,求△DEF的面积.9.如图1,点C为线段AB上任意一点(不与点A、B重合),分别以AC、BC为一腰在AB 的同侧作等腰△ACD和△BCE,CA=CD,CB=CE,∠ACD=∠BCE=30°,连接AE 交CD于点M,连接BD交CE于点N,AE与BD交于点P,连接CP.(1)线段AE与DB的数量关系为;请直接写出∠APD=;(2)将△BCE绕点C旋转到如图2所示的位置,其他条件不变,探究线段AE与DB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求出此时∠APD的度数;(3)在(2)的条件下求证:∠APC=∠BPC.10.阅读与理解:折纸,常常能为证明一个命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例如,在△ABC中,AB>AC(如图),怎样证明∠C>∠B呢?分析:把AC沿∠A的角平分线AD翻折,因为AB>AC,所以点C落在AB上的点C'处,即AC=AC',据以上操作,易证明△ACD≌△AC'D,所以∠AC'D=∠C,又因为∠AC'D >∠B,所以∠C>∠B.感悟与应用:(1)如图(a),在△ABC中,∠ACB=90°,∠B=30°,CD平分∠ACB,试判断AC 和AD、B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b),在四边形ABCD中,AC平分∠BAD,AC=16,AD=8,DC=BC=12,①求证:∠B+∠D=180°;②求AB的长.11.如图甲,在等边三角形ABC内有一点P,且PA=2,PB=,PC=1,求∠BPC的度数和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1)李明同学作了如图乙的辅助线,将△BP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如图乙所示,连接PP',可说明△APP'是直角三角形从而问题得到解决.请你说明其中理由并完成问题解答.(2)如图丙,在正方形ABCD内有一点P,且AP=,BP=,PC=1:类比第一小题的方法求∠BPC的度数,并直接写出正方形ABCD的面积.12.在△ABC中,AB=AC,∠BAC=120°,以CA为边在∠ACB的另一侧作∠ACM=∠ACB,点D为射线BC上任意一点,在射线CM上截取CE=BD,连接AD、DE、AE.(1)如图1,当点D落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ADE的度数为.(2)如图2,当点D落在线段BC(不含边界)上时,AC与DE交于点F,请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成立?如果成立,请给出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若AB=12,求CF的最大值.。

专题 全等三角形模型——截长补短与倍长中线(解析版)

专题 全等三角形模型——截长补短与倍长中线(解析版)

全等三角形模型——截长补短与倍长中线截长补短截长:即在一条较长的线段上截取一段较短的线段在线段AB 上截取AD AC=补短:即在较短的线段上补一段线段使其和较长的线段相等延长AC ,使得AD AB =1.ABC D 中,AD 是BAC Ð的平分线,且AB AC CD =+.若60BCA Ð=°,则ABC Ð的大小为( )A .30°B .60°C .80°D .100°【分析】可在AB 上取AC AC ¢=,则由题中条件可得BC C D ¢=¢,即2C AC D B Ð=Т=Ð,再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求得B Ð的大小.【解答】解:如图,在AB 上取AC AC ¢=,AD Q 是角平分线,DAC DAC ¢\Ð=Ð,ACD \D @△()AC D SAS ¢,CD C D ¢\=,又AB AC CD =+Q ,AB AC C B ¢¢=+,BC C D \¢=¢,DCBAAB CD260C AC D B ¢\Ð=Ð=Ð=°,30B \Ð=°.故选:A .2.阅读:探究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是几何中常见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通常会用截长法或补短法,具体做法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相等,或是将某条线段延长,使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加以说明.(1)请完成下题的证明过程:如图1,在ABC D 中,2B C Ð=Ð,AD 平分BAC Ð.求证:AB BD AC +=.证明:在AC 上截取AE AB =,连接DE(2)如图2,//AD BC ,EA ,EB 分别平分DAB Ð,CBA Ð,CD 过点E ,求证:AB AD BC =+.【分析】(1)在AC 上截取AE AB =,连接DE ,证明ABD AED D @D ,得到B AED Ð=Ð,再证明ED EC =即可;(2)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知AE FE =,再证明ADE FCE D @D 即可解决本题.【解答】证明:在AC 上截取AE AB =,连接DE ,如图1:AD Q 平分BAC Ð,BAD DAC \Ð=Ð,在ABD D 和AED D 中,AE AB BAD DAC AD AD =ìïÐ=Ðíï=î,()ABD AED SAS \D @D ,B AED \Ð=Ð,BD DE =,又2BC Ð=Ð,2AED C \Ð=Ð,而2AED C EDC C Ð=Ð+Ð=Ð,C EDC \Ð=Ð,DE CE \=,AB BD AE CE AC \+=+=;(2)延长AE 、BC 交于F ,AB BF =Q ,BE 平分ABF Ð,AE EF \=,在ADE D 和FCE D 中,DAE F AE EFAED CEF Ð=Ðìï=íïÐ=Ðî,()ADE FCE ASA \D @D ,AD CF \=,AB BF BC CF BC AD \==+=+.3.如图,在ABC D 中,AD 平分BAC Ð交BC 于D ,在AB 上截取AE AC =.(1)求证:ADE ADC D @D ;(2)若6AB =,5BC =,4AC =,求BDE D的周长.【分析】(1)根据SAS 证明ADE ADC D @D 即可;(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线段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证明:(1)AD Q 平分BAC Ð,EAD CDA \Ð=Ð,在ADE D 与ADC D 中,AE AC EAD CDA AD AD =ìïÐ=Ðíï=î,()ADE ADC SAS \D @D ,(2)ADE ADC D @D Q ,ED DC \=,BDE \D 的周长6457BE BD DE AB AE BC DC DC AB AC BC DC DC AB AC BC =++=-+-+=-+-+=-+=-+=4.(2020秋•武昌区期中)如图,ABC D 中,60ABC Ð=°,AD 、CE 分别平分BAC Ð、ACB Ð,AD 、CE 相交于点P(1)求CPD Ð的度数;(2)若3AE =,7CD =,求线段AC 的长.【分析】(1)利用60ABC Ð=°,AD 、CE 分别平分BAC Ð,ACB Ð,即可得出答案;(2)由题中条件可得APE APF D @D ,进而得出APE APF Ð=Ð,通过角之间的转化可得出CPF CPD D @D ,进而可得出线段之间的关系,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1)60ABC Ð=°Q ,AD 、CE 分别平分BAC Ð,ACB Ð,120BAC BCA \Ð+Ð=°,1()602PAC PCA BAC BCA Ð+Ð=Ð+Ð=°,120APC \Ð=°,60CPD \Ð=°.(2)如图,在AC 上截取AF AE =,连接PF .AD Q 平分BAC Ð,BAD CAD \Ð=Ð,在APE D 和APF D 中AE AF EAP FAP AP AP =ìïÐ=Ðíï=î,()APE APF SAS \D @D ,APE APF \Ð=Ð,120APC Ð=°Q ,60APE \Ð=°,60APF CPD CPF \Ð=Ð=°=Ð,在CPF D 和CPD D 中,FPC DPC CP CPFCP DCP Ð=Ðìï=íïÐ=Ðî,()CPF CPD ASA \D @D CF CD \=,3710AC AF CF AE CD \=+=+=+=.5.如图,在ABC D 中,60BAC Ð=°,AD 是BAC Ð的平分线,且AC AB BD =+,求ABC Ð的度数.【分析】在AC上截取AE AB=,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BAD CADÐ=Ð,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ABDD和AEDD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BD DE=,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B AEDÐ=Ð,再求出CE BD=,从而得到CE DE=,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C CDEÐ=Ð,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2AED CÐ=Ð,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方程求出CÐ,即可得解.【解答】解:如图,在AC上截取AE AB=,ADQ平分BACÐ,BAD CAD\Ð=Ð,在ABDD和AEDD中,AE ABBAD CAD AD AD=ìïÐ=Ðíï=î,()ABD AED SAS\D@D,BD DE\=,B AEDÐ=Ð,AC AE CE=+Q,AC AB BD=+,CE BD\=,CE DE\=,C CDE\Ð=Ð,即2B CÐ=Ð,在ABCD中,180BAC B CÐ+Ð+Ð=°,602180C C\°+Ð+Ð=°,解得40CÐ=°,24080ABC\Ð=´°=°.6.如图,五边形ABCDE 中,AB AE =,BC DE CD +=,120BAE BCD Ð=Ð=°,180ABC AED Ð+Ð=°,连接AD .求证:AD 平分CDE Ð.【分析】连接AC ,将ABC D 绕A 点旋转120°到AEF D ,由AB AE =,120BAE Ð=°,得到AB 与AE 重合,并且AC AF =,又由180ABC AED Ð+Ð=°,得到180AEF AED Ð+Ð=°,即D ,E ,F 在一条直线上,而BC DE CD +=,得CD DF =,则易证ACD AFD D @D ,于是ADC ADF Ð=Ð.【解答】证明:如图,连接AC ,将ABC D 绕A 点旋转120°到AEF D ,AB AE =Q ,120BAE Ð=°,AB \与AE 重合,并且AC AF =,又180ABC AED Ð+Ð=°Q ,而ABC AEF Ð=Ð,180AEF AED Ð+Ð=°Q ,D \,E ,F 在一条直线上,而BC EF =,BC DE CD +=,CD DF \=,又AC AF =Q ,ACD AFD \D @D ,ADC ADF \Ð=Ð,即AD 平分CDE Ð.7.已知:如图,在ABC D 中,D 是BA 延长线上一点,AE 是DAC Ð的平分线,P 是AE 上的一点(点P 不与点A 重合),连接PB ,PC .通过观察,测量,猜想PB PC +与AB AC +之间的大小关系,并加以证明.【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可得FP CP =,根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得答案.【解答】解:PB PC AB AC +>+,理由如下:在BA 的延长线上截取AF AC =,连接PF ,在FAP D 和CAP D 中,AF AC FAP CAP AP AP =ìïÐ=Ðíï=î,()FAP CAP SAS \D @D ,FP CP \=.在FPB D 中,FP BP FA AB +>+,即PB PC AB AC +>+.8.已知ABC D 中,AB AC =,BE 平分ABC Ð交边AC 于E .(1)如图(1),当108BAC Ð=°时,证明:BC AB CE =+;(2)如图(2),当100BAC Ð=°时,(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不成立,是否有其他两条线段之和等于BC,若有请写出结论并完成证明.【分析】(1)如图1中,在BC 上截取BD BA =.只要证明BEA BED D @D ,CE CD =即可解决问题;(2)结论:BC BE AE =+.如图2中,在BA 、BC 上分别截取BF BE =,BH BE =.则EBH EBF D @D ,再证明EA EH EF CF ===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1)如图1中,在BC 上截取BD BA =.BA BD =Q ,EBA EBD Ð=Ð,BE BE =,BEA BED \D @D ,BA BD \=,108A BDE Ð=Ð=°,AB AC =Q ,36C ABC \Ð=Ð=°,72EDC Ð=°,72CED \Ð=°,CE CD \=,BC BD CD AB CE \=+=+.(2)结论:BC BE AE =+.理由:如图2中,在BA 、BC 上分别截取BF BE =,BH BE =.则EBH EBF D @D ,EF EH \=,100BAC Ð=°Q ,AB AC =,40ABC C \Ð=Ð=°,20EBA EBC \Ð=Ð=°,80BFE H EAH \Ð=Ð=Ð=°,AE EH \=,BFE C FEC Ð=Ð+ÐQ ,40CEF C \Ð=Ð=°,EF CF \=,BC BF CF BE AE \=+=+.9.(2020秋•建华区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并填空:数学习题课上李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如图1,在ABC D 中,AD 平分BAC Ð,2B C Ð=Ð.求证:AB BD AC +=.”李老师给出了如下简要分析:要证AB BD AC +=,就是要证线段的和差问题,所以有两个方法:方法一:“截长法”.如图2,在AC 上截取AE AB =,连接DE ,只要证BD = EC 即可,这就将证明线段和差问题 为证明线段相等问题,只要证出△ @△ ,得出B AED Ð=Ð及BD = ,再证出Ð = ,进而得出ED EC =,则结论成立.此种证法的基础是“已知AD 平分BAC Ð,将ABD D 沿直线AD 对折,使点B 落在AC 边上的点E 处”成为可能.方法二:“补短法”.如图3,延长AB 至点F ,使BF BD =.只要证AF AC =即可,此时先证Ð C =Ð,再证出△ @△ ,则结论成立.“截长补短法”是我们今后证明线段或角的“和差倍分”问题常用的方法.【分析】方法一、如图2,在AC 上截取AE AB =,由“SAS ”可证ABD AED D @D ,可得B AED Ð=Ð,BD DE =,由角的数量关系可求DE CE =,即可求解;方法二、如图3,延长AB 至点F ,使BF BD =,由“AAS ”可证AFD ACD D @D ,可得AC AF =,可得结论.【解答】解:方法一、在AC 上截取AE AB =,连接DE ,如图2:AD Q 平分BAC Ð,BAD DAC \Ð=Ð,在ABD D 和AED D 中,AE AB BAD DAC AD AD =ìïÐ=Ðíï=î,()ABD AED SAS \D @D ,B AED \Ð=Ð,BD DE =,又2B C Ð=ÐQ ,2AED C \Ð=Ð,而2AED C EDC C Ð=Ð+Ð=Ð,C EDC \Ð=Ð,DE CE \=,AB BD AE CE AC \+=+=,故答案为:EC ,转化,ABD ,AED ,DE ,EDC ,C Ð;方法二、如图3,延长AB 至点F ,使BF BD =,F BDF \Ð=Ð,2ABD F BDF F \Ð=Ð+Ð=Ð,2ABD C Ð=ÐQ ,F C \Ð=Ð,在AFD D 和ACD D 中,FAD CAD F CAD AD Ð=ÐìïÐ=Ðíï=î,()AFD ACD AAS \D @D ,AC AF \=,AC AB BF AB BD \=+=+,故答案为F ,AFD ,ACD .倍长中线倍长中线:即延长三角形的中线,使得延长后的线段是原中线的两倍.其目的是构造一对对顶的全等三角形;其本质是转移边和角.其中BD CD =,延长AD 使得DE AD =,则BDE CDA △≌△.10.三角形ABC 中,AD 是中线,且4AB =,6AC =,求AD 的取值范围是 .【分析】延长AD 到E ,使AD DE =,连接BE ,证ADC EDB D @D ,推出8AC BE ==,在ABE D 中,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出AB BE AE AB BE -<<+,代入求出即可.【解答】解:延长AD 到E ,使AD DE =,连接BE ,AD Q 是BC 边上的中线,BD CD \=,在ADC D 和EDB D 中,Q AD DE ADC EDB DC BD =ìïÐ=Ðíï=î,()ADC EDB SAS \D @D ,4AC BE \==,在ABE D 中,AB BE AE AB BE -<<+,64264AD \-<<+,15AD \<<,故答案为:15AD <<.11.(2021春•碑林区校级期中)问题背景: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1,ABCD 中,若4AB =,3AC =,求BC 边上的中线AD 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ED ABC的解决方法:延长AD 到点E ,使DE AD =,则得到ADC EDB D @D ,小明证明BED CAD D @D 用到的判定定理是: (用字母表示);问题解决:小明发现: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字样,可以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同一个三角形中.请写出小明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拓展应用:以ABC D 的边AB ,AC 为边向外作ABE D 和ACD D ,AB AE =,AC AD =,90BAE CAD Ð=Ð=°,M 是BC 中点,连接AM ,DE .当3AM =时,求DE 的长.【分析】问题背景:先判断出BD CD =,由对顶角相等BDE CDA Ð=Ð,进而得出()ADC EDB SAS D @D ;问题解决:先证明()ADC EDB SAS D @D ,得出3BE AC ==,最后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即可得出结论;拓展应用:如图2,延长AM 到N ,使得MN AM =,连接BN ,同(1)的方法得出()BMN CMA SAS D @D ,则BN AC =,进而判断出ABN EAD Ð=Ð,进而判断出ABN EAD D @D ,得出AN ED =,即可求解.【解答】解:问题背景:如图1,延长AD 到点E ,使DE AD =,连接BE ,AD Q 是ABC D 的中线,BD CD \=,在ADC D 和EDB D 中,AD ED CDA BDE CD BD =ìïÐ=Ðíï=î,()ADC EDB SAS \D @D ,故答案为:SAS;问题解决:如图1,延长AD 到点E ,使DE AD =,连接BE ,AD Q 是ABC D 的中线,BD CD \=,在ADC EDB D @D 中,AD ED CDA BDE CD BD =ìïÐ=Ðíï=î,()ADC EDB SAS \D @D ,BE AC \=,在ABE D 中,AB BE AE AB BE -<<+,4AB =Q ,3AC =,4343AE \-<<+,即17AE <<,DE AD =Q ,12AD AE \=,\1722AD <<;拓展应用:如图2,延长AM 到N ,使得MN AM =,连接BN ,由问题背景知,()BMN CMA SAS D @D ,BN AC \=,CAM BNM Ð=Ð,AC AD =Q ,//AC BN ,BN AD \=,//AC BN Q ,180BAC ABN \Ð+Ð=°,90BAE CAD Ð=Ð=°Q ,180BAC EAD \Ð+Ð=°,ABN EAD \Ð=Ð,在ABN D 和EAD D 中,AB EA ABN EAD BN AD =ìïÐ=Ðíï=î,()ABN EAD SAS \D @D ,AN DE \=,MN AM =Q ,2DE AN AM \==,3AM =Q ,6DE \=.12.如图,ABC D 中,D 为BC 的中点.(1)求证:2AB AC AD +>;(2)若5AB =,3AC =,求AD 的取值范围.【分析】(1)再延长AD 至E ,使DE AD =,构造ADC EDB D @D ,再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2AB AC AD +>;(2)直接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差小于第三边可得53253AD -<<+,再计算即可.【解答】(1)证明:由BD CD =,再延长AD 至E ,使DE AD =,D Q 为BC 的中点,DB CD \=,在ADC D 和EDB D 中AD DE ADC BDE DB CD =ìïÐ=Ðíï=î,BE AC \=,在ABE D 中,AB BE AE +>Q ,2AB AC AD \+>;(2)5AB =Q ,3AC =,53253AD \-<<+,14AD \<<.13.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为y 轴正半轴上一点,B 、C 分别为x 轴负半轴,x 轴正半轴上的点,AB AD =,AC AE =,90BAD CAE Ð=Ð=°,连DE .如图,F 为BC 的中点,求证:2DE AF =.【分析】延长AF 至点N ,使FN AF =,连接BN ,证明BFN CFA D @D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N AC =,FBN FCA Ð=Ð,证明ABN DAE D @D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解答】证明:延长AF 至点N ,使FN AF =,连接BN ,在BFN D 和CFA D 中,FB FC BFN CFA FN AF =ìïÐ=Ðíï=î,BN AC \=,FBN FCA Ð=Ð,BN AE \=,ABN DAE Ð=Ð,在ABN D 和DAE D 中,AB AD ABN DAE BN AE =ìïÐ=Ðíï=î,()ABN DAE SAS \D @D ,AN DE \=,2DE AF \=.14.如图,AD 是ABC D 的边BC 上的中线,CD AB =,AE 是ABD D 的边BD 上的中线.求证:2AC AE =.【分析】延长AE 至点F ,使EF AE =,连接DF ,由SAS 证得ABE FDE D @D ,得出DF AB CD ==,EDF B Ð=Ð,易证AB BD =,得出ADB BAD Ð=Ð,证明ADC ADF Ð=Ð,由SAS 证得ADF ADC D @D ,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证明:延长AE 至点F ,使EF AE =,连接DF ,如图所示:AE Q 是ABD D 的边BD 上的中线,BE DE \=,在ABE D 与FDE D 中,AE EF AEB FED BE DE =ìïÐ=Ðíï=î,()ABE FDE SAS \D @D ,DF AB CD \==,EDF B Ð=Ð,AD Q 是ABC D 的边BC 上的中线,CD AB =,AB BD \=,ADB BAD \Ð=Ð,ADC B BAD BDA EDF ADF \Ð=Ð+Ð=Ð+Ð=Ð,在ADF D 与ADC D 中,AD AD ADF ADC DF DC =ìïÐ=Ðíï=î,()ADF ADC SAS \D @D ,2AC AF AE \==.15.如图,在ABC D 中,D ,E 是AB 边上的两点,AD EB =,CF 是AB 边上的中线,则求证AC BC CD CE +>+.【分析】如图,延长CF 至H ,使FH CF =,连接AH ,DH ,延长CD 交AH 于点G ,通过证明AFH BFC D @D ,BCE AHD D @D ,可得BC AH =,CE DH =,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求解.【解答】证明:如图,延长CF 至H ,使FH CF =,连接AH ,DH ,延长CD 交AH 于点G,Q是AB边上的中线,CF\=,且CFB AFHAF BF=,Ð=Ð,CF FH()\D@DAFH BFC SAS=,Ð=Ð,且AD BE\=,CBE HADBC AH\D@D()BCE AHD SAS\=,CE DH在AGC+>+,D中,AC AG DC DG在GDH+>,D中,DG GH DHAC AG DG GH DC DG DH\+++>++,\+>+,AC AH DC DH\+>+.AC BC CD CE16.如图1,ABCÐ=Ð.D中,CD为ABCD的中线,点E在CD上,且AED BCD(1)求证:AE BC=.(2)如图2,连接BE,若2CBEÐ的度数为 (直接写出结果),Ð=°,则ACDAB AC DE==,14【分析】(1)如图1,延长CD到F,使DF CDD@D,可得=,连接AF,由“SAS”可证ADF BDCAF BC=,F BCDÐ=Ð,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结论;(2)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EB DBEÐ=Ð,可得14DCB DEBÐ=Ð-°,14ACB ABC DEBÐ=Ð=Ð+°,即可求解.【解答】证明:(1)如图1,延长CD到F,使DF CD=,连接AF,CDQ为ABCD的中线,AD BD\=,且ADF BDCÐ=Ð,且CD DF=,()ADF BDC SAS\D@D,AF BC\=,F BCDÐ=Ð,AED BCDÐ=ÐQ,AED F\Ð=Ð,AE AF\=,AE BC\=;(2)12DE AB=Q,CD为ABCD的中线,DE AD DB\==,DEB DBE\Ð=Ð,14 ABC DBE CBE DEB\Ð=Ð+Ð=Ð+°,DEB DCB CBEÐ=Ð+ÐQ,14DCB DEB\Ð=Ð-°,AC AB=Q,14ACB ABC DEB\Ð=Ð=Ð+°28ACD ACB DCB\=Ð-Ð=°,故答案为:28°.17.如图,ABC D 中,点D 是BC 中点,连接AD 并延长到点E ,连接BE .(1)若要使ACD EBD D @D ,应添上条件: ;(2)证明上题:(3)在ABC D 中,若5AB =.3AC =,可以求得BC 边上的中线AD 的取值范围4AD <.请看解题过程:由ACD EBD D @D 得:AD ED =,3BE AC ==,因此AE AB BE <+,即8AE <,而12AD AE =,则4AD <请参考上述解题方法,可求得AD m >,则m 的值为 .(4)证明: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提示: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加以证明)【分析】(1)根据“边角边”求证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可以添加条件AD DE =;(2)易证BD CD =,根据“边角边”求证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即可解题;(3)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即可解题;(4)已知RT ABC D 中90BAC Ð=°,AD 是斜边中线,求证12AD BC =;证明:延长AD 到点E 使得DE AD =,连接BE ,易证ACD EBD D @D ,可得C DBE Ð=Ð,AC BE =,即可证明BAC ABE D @D ,可得BC AE =,即可解题.【解答】解:(1)应添上条件:AD DE =,故答案为AD DE =;(2)Q 点D 是BC 中点,BD CD \=,Q 在ACD D 和EBD D 中,BD CD ADC BDE AD DE =ìïÐ=Ðíï=î,()ACD EBD SAS \D @D ;(3)Q 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AE AB BE \>-,即2AE >,12AD AE =Q ,1AD \>,故答案为 1;(4)已知RT ABC D 中90BAC Ð=°,AD 是斜边中线,求证12AD BC =,证明:延长AD 到点E 使得DE AD =,连接BE ,Q 点D 是BC 中点,BD CD \=,Q 在ACD D 和EBD D 中,BD CD ADC BDE AD DE =ìïÐ=Ðíï=î,()ACD EBD SAS \D @D ;C DBE \Ð=Ð,AC BE =,90ABC C Ð+Ð=°Q ,90ABC DBE \Ð+Ð=°,即90ABE Ð=°,Q 在BAC D 和ABE D 中,90AB BA ABE BAC AC BE =ìïÐ=Ð=°íï=î,()BAC ABE SAS \D @D ;BC AE \=,12AD BC \=.。

(完整)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模型总结,推荐文档.docx

(完整)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模型总结,推荐文档.docx

全等的相关模型总结一、角平分线模型应用1.角平分性质模型:辅助线:过点G 作 GE射线AC(1) .例题应用:①如图 1,在ABC中,C900, AD 平分 CAB , BC 6cm, BD 4cm,那么点 D 到直线 AB 的距离是cm.②如图 2,已知,1 2 ,34 .求证: AP平分 BAC .图 1图2① 2(提示:作 DE AB 交 AB 于点 E )②12 , PM PN ,3 4 , PN PQ , PM PQ, PA平分 BAC .(2).模型巩固:练习一:如图3,在四边形 ABCD 中, BC>AB , AD=CD ,BD 平分BAC ..求证:A C180图3练习二:已知如图4,四边形 ABCD 中,B D 1800 , BC CD.求证: AC 平分BAD .图 4练习三:如图5,Rt ABC 中, ACB900, CD AB, 垂足为 D , AF 平分CAB ,交 CD 于点 E ,交 CB 于点 F.(1)求证: CE=CF.(2)将图 5 中的△ ADE 沿 AB 向右平移到A' D ' E '的位置,使点 E'落在BC边上,其他条件不变,如图 6 所示,是猜想:BE'于 CF 又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图 5图6练习四:如图7,∠ A90 , AD ∥ BC , P 是 AB的中点, PD平分∠ ADC.求证: CP平分∠ DCB.A D214E3PB C图 7练习五:如图8,AB> AC,∠ A 的平分线与 B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D,自 D 作 DE⊥ AB,DF⊥ AC,垂足分别为 E, F.求证: BE=CF.图 8练习六:如图9 所示,在△ ABC 中, BC 边的垂直平分线DF 交△ BAC 的外角平分线AD 于点 D, F 为垂足, DE ⊥AB 于 E,并且 AB>AC 。

求证: BE- AC=AE 。

全等三角形模型:二次全等、截长补短、倍长中线、一线三等角、半角模型

全等三角形模型:二次全等、截长补短、倍长中线、一线三等角、半角模型

全等三角形模型+例题【考纲要求】1. 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3.会作角的平分线,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考点梳理】【全等三角形】知识点一、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表示1.两个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全等图形,同样的,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为全等三角形,主要看这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否完全相同,与它们所处的位置无关.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关系: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对应角.3.全等三角形的表示: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在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要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ABC和△DEF全等,记作△ABC≌△DEF,读作△ABC全等于△DEF.4.确定全等三角形对应关系的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4)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对应角;(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6)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知识点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最主要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其它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线相等,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但是,周长或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点三、全等变换在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的前提下,只改变图形的位置叫做全等变换.常见的全等变换有平移变换、翻折变换、旋转变换,如下图所示:【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角边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角边”或“SAS ”.在△ABC与△A’B’C’中,已知角边角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角边角”或“ASA ”.在△ABC与△A’B’C’中,已知角角边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为“角角边”或“AAS ”. 在△ABC 与△A’B’C’中,已知边边边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为“边边边”或“SSS ”.在△ABC 与△A’B’C’中,已知.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为“斜边、直角边”或“HL ”在Rt △ABC 与Rt △A’B’C’中,,已知.1. 只有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角”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2. 在书写过程中,要按照边角边对应顺序书写,即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探究SSA全等篇异侧半角模型1.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EAF =45º,则BE +DF=EF .简证:如图,将△ADF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º得到△ABG ,使得AD 与AB 重合, 通过证明△AEF ≌△AEG 即可得到BE +DF =EF .2.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EAF =45º,则AE 平分∠BEF ,AF 平分∠DFE .简证:如图,将△ADF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º得到△ABG ,使得AD 与AB 重合;将△ABE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º得到△ADH ,使得AB 与AD 重合.3. 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EAF =45º,则.简证:通过上述的全等直接可以得到,不再证明.4.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EAF =45º,过点A 作AH ⊥EF 交EF 于点H ,则AH =AB .简证:由上述结论可知AE 平分∠BEF ,又∵AB ⊥BC ,∴AH =AB . 5.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EAF =45º,则.简证:由结论1可得EF =BE +DF ,则=CE +CF +EF =CE +CF +BE +DF =2AB .6. 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EAF =45º,AE 、AF 分别与BD 相交于点M 、N ,则.简证:如图,将△AND 绕点A 顺时针旋90º得到△AGB ,连接GM .通过证明△AMG ≌△AMN 得MN =MG ,DN =BG ,∠GBE =90º,即可证.补充:等腰直角三角形与“半角模型”DCPBACDPB ADPCAB如图所示,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若∠DCE=45º,则.证明:如图,将△ACD绕着点C顺时针旋转90º得到△,连接.1.1二次全等证明1.已知: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点D是BC的中点,DF⊥AB于F,DE⊥AC于E.2.求证:△BDF≌△CDE.3.4.5.已知:如图,点A,E,F,C在同一直线上,AE=CF,过点E,F分别作DE⊥AC,BF⊥AC,连接AB,CD,BD,BD交AC于点G,AB=CD.6.求证:△DEG≌△BFG.7.3.已知:如图,在Rt△ACD中,∠ADC=90°,BE⊥AC于E,交CD于点F,AE=AD.求证:△CEF≌△BDF.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BC=CD=AD,BD平分∠ABC,E为BD上任意一点,连接AE,CE.求证:△ADE≌△CDE.5.已知:如图,在△ABC中,∠ACB=∠ABC=60°,∠EDF=60°,BD=CD,∠DBC=∠DCB=30°,∠BDC=120°,延长AC到点G,使CG=BE.6.求证:△EFD≌△GFD.7.6、已知:如图,点A,C在直线EF上,BC=AD,AB=CD,AE=CF.求证:∠E=∠F.7、已知,如图,AE=BF,AD=BC,CE=DF.求证:AO=BO.8、已知:如图,∠D=∠E,AM=ME=CN=DN.试猜想AB和BC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9、10、9.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C=∠BCD=90°,AB=BC=CD=AD.E为BC边上一点,且AE=DE,AE与对角线BD交于点F,∠ABF=∠CBF,连接CF交DE于点G.求证:DE⊥CF.10.已知:如图,在等边△ABC中,△C=△ABD=60°,AB=BC=AC,点D,E分别为BC,AC边上一点且AE=CD,连接AD,BE 相交于点F.11.求证:△1=△2.12.1.2截长补短 倍长中线例题1、如图,已知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上一点,延长BE 交AC 于F ,AF EF =,求证:AC BE =.例题2、在Rt ABC ∆中,90BAC ∠=︒,点D 为BC 的中点,点E 、F 分别为AB 、AC 上的点,且ED FD ⊥.以线段BE 、EF 、FC 为边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若能,该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例题3、八年级一班数学兴趣小组在一次活动中进行了探究试验活动,请你和他们一起活动吧.【探究与发现】(1)如图1,AD 是△ABC 的中线,延长AD 至点E ,使ED=AD ,连接BE ,写出图中全等的两个三角形______【理解与应用】(2)填空:如图2,EP 是△DEF 的中线,若EF=5,DE=3,设EP=x ,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3)已知:如图3,AD 是△ABC 的中线,∠BAC=∠ACB ,点Q 在BC 的延长线上,QC=BC ,求证:AQ=2AD .F E D CB AF EDC B A例题4、如图,在△ABC中,已知∠ABC=45°,过点C作CD⊥AB于点D,过点B作BM⊥AC于点M,CD与BM相交于点E,且点E是CD的中点,连接MD,过点D作DN⊥MD,交BM于点N.(1)求证:△DBN≌△DCM;(2)请探究线段NE、ME、CM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例题5、阅读下面的题目及分析过程,并按要求进行证明.已知:如图,E是BC的中点,点A在DE上,且∠BAE=∠CDE.求证:AB=CD.分析: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常用的一般方法是应用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观察本题中要证明的两条线段,它们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且它们分别所在的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因此,要证AB=CD,必须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现给出如下三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请任意选择其中一种,对原题进行证明.例题8、(1)如图,四边形ABPC中,AB AC∠=︒,求证:PB PC PABPC+=.=,60BAC∠=︒,120(2)如图,四边形ABCD中,AB BCAPC∠=︒,求证:ABC∠=︒,P为四边形ABCD内一点,且120=,60++≥.PA PC PD BDC 1A B C ED D E(C )B A C 1C 1A B C E D 1A B C E D1.3一线三等角例1:已知AB ⊥BD ,ED ⊥BD ,AB =CD ,BC =DE ,⑴求证:AC ⊥CE ;⑵若将△CDE 沿CB 方向平移得到①②③④等不同情形,1AB C D ,其余条件不变,试判断AC ⊥C 1E 这一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① ② ③ ④例2:等腰直角△ABC ,其中AB=AC ,∠BAC=90°,过B 、C 作经过A 点直线L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 、N .(1)你能找到一对三角形的全等吗?并说明.(2)BM ,CN ,MN 之间有何关系?若将直线l 旋转到如图2的位置,其他条件不变,那么上题的结论是否依旧成立?例3.(1)如图,已知:在△ABC 中,∠BAC =90°,AB =AC ,直线m 经过点A ,BD ⊥直线m ,CE ⊥直线m ,垂足分别为点D 、E .证明:DE =BD +CE .(2)如图,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ABC中,AB=AC,D、A、E三点都在直线m上,并且有∠BDA=∠AEC=∠BAC =a,其中a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结论DE=BD+CE是否成立?如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 拓展与应用:如图,D、E是D、A、E三点所在直线m上的两动点(D、A、E三点互不重合),点F为∠BAC 平分线上的一点,且△ABF和△ACF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BD、CE,若∠BDA=∠AEC=∠BAC,试判断△DEF的形状.1.4半角模型1.在等腰Rt△ABC中,CA=CB,∠ACB=90º,O为AB的中点,∠EOF=45º,交CA于F,交BC的延长线于E.(1)求证:EF=CE+AF;(2)如图2,当E在BC上,F在CA的反向延长线上时,探究线段AF、CE、E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º,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EAF=∠BAD,求证:EF=BE+FD.3. 如图,△ABC是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BDC是等腰三角形,∠BDC=120º,以D为顶点作一个60º的角,使其两边分别交AB于M,交AC于N,连接MN,则△AMN的周长是多少?4.如图,在等边△ABC中,∠ABC与∠ACB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点E、F分别在线段AB、BC上,连接EO、FO,满足∠EOF=60º,连接EF.(1)①求证:OB=OC;②求∠BOC的度数;(2)求证:CF=BE+EF.5. 在四边形ABDC中,AC=AB,DC=DB,∠CAB=60º,∠CDB=120º,E是AC上一点,F是AB延长线上一点,且CE=BF.(1)试说明:DE=DF;(2)在图1中,若G在AB上且∠EDG=60º,试猜想CE、EG、BG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若题中条件“∠CAB=60º,∠CDB=120º”改为“∠CAB=,∠CDB=,G在AB上,那么∠EDG 满足什么条件时,(2)中的结论仍然成立?”(直接写结果,不需证明).。

全等三角形经典模型总结

全等三角形经典模型总结

全等三角形相关模型总结一、角平分线模型(一)角平分线的性质模型辅助线:过点G作GE⊥射线ACA、例题1、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CAB,BC=6cm,BD=4cm,那么点D到直线AB 的距离是cm.2、如图,已知,∠1=∠2,∠3=∠4,求证:AP平分∠BAC.B、模型巩固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AB,AD=CD,BD平分∠ABC,求证:∠A+∠C=180°.(二)角平分线+垂线,等腰三角形必呈现A、例题辅助线:延长ED交射线OB于F 辅助线:过点E作EF∥射线OB 例1、如图,在△ABC中,∠ABC=3∠C,AD是∠BAC的平分线,BE⊥AD于F .求证:1()2BE AC AB=-.例2、如图,在△ABC中,∠BAC的角平分线AD交BC于点D,且AB=AD,作CM⊥AD交AD的延长线于M. 求证:1()2AM AB AC=+.(三)角分线,分两边,对称全等要记全两个图形飞辅助线都是在射线ON上取点B,使OB=OA,从而使△OAC≌△OBC .A、例题1、如图,在△ABC中,∠BAC=60°,∠C=40°,AP平分∠BAC交BC于P,BQ平分∠ABC 交AC于Q,求证:AB+BP=BQ+AQ .2、如图,在△ABC中,AD是∠BAC的外角平分线,P是AD上异于点A的任意一点,试比较PB+PC与AB+AC的大小,并说明理由.B、模型巩固1、在△ABC中,AB>AC,AD是∠BAC的平分线,P是线段AD上任意一点(不与A重合). 求证:AB-AC>PB-PC .2、如图,△ABC中,AB=AC,∠A=100°,∠B的平分线交AC于D,求证:AD+BD=BC .3、如图,△ABC中,BC=AC,∠C=90°,∠A的平分线交BC于D,求证:AC+CD=AB .二、等腰直角三角形模型(一)旋转中心为直角顶点,在斜边上任取一点的旋转全等:操作过程:(1)将△ABD逆时针旋转90°,得△ACM ≌△ABD,从而推出△ADM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辅助线作法:过点C作MC⊥BC,使CM=BD,连结AM.(二)旋转中心为斜边中点,动点在两直角边上滚动的旋转全等:操作过程:连结AD.(1)使BF=AE(或AF=CE),导出△BDF ≌△ADE.(2)使∠EDF+∠BAC=180°,导出△BDF ≌△ADE.A、例题1、如图,在等腰直角△ABC中,∠BAC=90°,点M、N在斜边BC上滑动,且∠MAN=45°,试探究BM、MN、CN之间的数量关系.2、两个全等的含有30°,60°角的直角三角板ADE和ABC,按如图所示放置,E、A、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接BD,取BD的中点M,连接ME、MC.试判断△EMC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B、模型巩固1、已知,如图所示,Rt△ABC中,AB=AC,∠BAC=90°,O为BC中点,若M、N分别在线段AC、AB上移动,且在移动中保持AN=CM.(1)试判断△OMN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2)当M、N分别在线段AC、AB上移动时,四边形AMON的面积如何变化?2、在正方形ABCD中,BE=3,EF=5,DF=4,求∠BAE+∠DCF为多少度.(三)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1)利用以上(一)和(二)都可以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略);(2)利用平移、对称和弦图也可以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四)将等腰直角三角形补全为正方形,如下图:A、例题应用1、如图,在等腰直角△ABC中,AC=BC,∠ACB=90°,P为三角形ABC内部一点,满足PB=PC,AP=AC,求证:∠BCP=15°.三、三垂直模型(弦图模型)A、例题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AC=90°,D为AC中点,AF⊥BD于点E,交BC于F,连接DF .求证:∠ADB=∠CDF .变式1、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AM=CN,AF⊥BM于E,交BC于F,连接NF .求证:(1)∠AMB=∠CNF;(2)BM=AF+FN .变式2、在变式1的基础上,其他条件不变,只是将BM和FN分别延长交于点P,求证:(1)PM=PN;(2)PB=PF+AF .林老师编辑整理四、手拉手模型1、△ABE和△ACF均为等边三角形结论:(1)△ABF≌△AEC .(2)∠BOE=∠BAE=60°.(3)OA平分∠EOF .(四点共圆证)拓展:△ABC和△CDE均为等边三角形结论:(1)AD=BE;(2)∠ACB=∠AOB;(3)△PCQ为等边三角形;(4)PQ∥AE;(5)AP=BQ;(6)CO平分∠AOE;(四点共圆证)(7)OA=OB+OC;(8)OE=OC+OD .((7),(8)需构造等边三角形证明)林老师编辑整理例、如图①,点M为锐角三角形ABC内任意一点,连接AM、BM、CM.以AB为一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ABE,将BM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BN,连接EN.(1)求证:△AMB≌△ENB;(2)若AM+BM+CM的值最小,则称点M为△ABC的费尔马点.若点M为△ABC的费尔马点,试求此时∠AMB、∠BMC、∠CMA的度数;(3)小翔受以上启发,得到一个作锐角三角形费尔马点的简便方法:如图②,分别以△ABC 的AB、AC为一边向外作等边△ABE和等边△ACF,连接CE、BF,设交点为M,则点M 即为△ABC的费尔马点.试说明这种作法的依据.2、△ABD 和△AC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结论:(1)BE =CD ;(2)BE ⊥CD .3、四边形ABEF 和四边形ACHD 均为正方形结论:(1)BD =CF ;(2)BD ⊥CF .变式1、四边形ABEF 和四边形ACHD 均为正方形,AS ⊥BC 交FD 于T ,求证:(1)T 为FD 中点;(2)ABC ADF SS .变式2、四边形ABEF和四边形ACHD均为正方形,T为FD中点,TA交BC于S,求证:AS⊥BC .4、如图,以△ABC的边AB、AC为边构造正多边形时,总有:360 12180n︒∠=∠=︒-五、半角模型条件:1,+=1802αββθβ=︒且,两边相等.思路:1、旋转辅助线:①延长CD到E,使ED=BM,连AE或延长CB到F,使FB=DN,连AF②将△ADN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ABF,注意:旋转需证F、B、M三点共线结论:(1)MN=BM+DN;(2)=2CMNC AB;(3)AM、AN分别平分∠BMN、∠MND .2、翻折(对称)辅助线:①作AP⊥MN交MN于点P②将△ADN、△ABM分别沿AN、AM翻折,但一定要证明M、P、N三点共线 .A、例题例1、在正方形ABCD中,若M、N分别在边BC、CD上移动,且满足MN=BM+DN,求证:(1)∠MAN=45°;C AB;(2)=2CMN(3)AM、AN分别平分∠BMN和∠DNM .变式:在正方形ABCD中,已知∠MAN=45°,若M、N分别在边CB、DC的延长线上移动,AH⊥MN,垂足为H,(1)试探究线段MN、BM、DN之间的数量关系;(2)求证:AB=AH例2、在四边形ABCD中,∠B+∠D=180°,AB=AD,若E、F分别为边BC、CD上的点,且满足EF=BE+DF,求证:12EAF BAD ∠=∠.变式:在四边形ABCD中,∠B=90°,∠D=90°,AB=AD,若E、F分别为边BC、CD上的点,且12EAF BAD∠=∠,求证:EF=BE+DF .。

全等三角形辅助线及常用模型

全等三角形辅助线及常用模型

要点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要点二、全等三角形证明方法全等三角形是平面几何内容的基础,这是因为全等三角形是研究特殊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图形、圆等图形性质的有力工具,是解决与线段、角相关问题的一个出发点.运用全等三角形,可以证明线段相等、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角相等、两直线位置关系等常见的几何问题. 可以适当总结证明方法.1.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1)证明两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3)等式性质.2.证明角相等的方法:(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证明.(2)证明两个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进行证明.(4)同角(等角)的余角(补角)相等.(5)对顶角相等.3.证明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平行、垂直)的方法;可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到对应角相等,再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或垂直定义证明. 4.辅助线的添加:(1)作公共边可构造全等三角形;(2)倍长中线法;(3)作以角平分线为对称轴的翻折变换全等三角形;(4)利用截长(或补短)法作旋转变换的全等三角形.5.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思维方法:(1)直接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和证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需要我们敏捷、快速地发现两条线段和两个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及它们全等的条件.(2)如果要证明相等的两条线段或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不充分时,则应根据图形的其它性质或先证明其他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以补足条件.(3)如果现有图形中的任何两个三角形之间不存在全等关系,此时应添置辅助线,使之出现全等三角形,通过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来研究平面图形的性质.典型例题类型一、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例1、问题背景:(1)如图 1:在四边形 ABCD 中,AB=AD,ZBAD=120°,ZB=ZADC=90°. E, F 分别是 BC, CD 上的点.且NEAF=60°.探究图中线段BE, EF, FD之间的数量关系.小王同学探究此问题的方法是,延长FD到点G.使DG=BE.连结AG,先证明4ABE2AADG,再证明4AEF2AAGF,可得出结论,他的结论应是.探索延伸:(2)如图2,若在四边形ABCD中,AB=AD,ZB+ZD=180°. E, F分别是BC, CD上的点,且 NEAF=」NBAD,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2G 3举一反三:变式如图,已知:AEXAB, AD±AC, AB=AC,NB=NC,求证:BD = CE.类型二、巧引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1).作公共边可构造全等三角形:例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CB, AB〃CD.求证:NB=ND.举一反三:变式在△ ABC AB=AC.,求证: NB=NC例3、己知:在AABC中,AD为中线.求证:AD< 1(AB + AC) 2举一反三:变式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7,则第三边的中线长工的取值范围是()A.1 <工< 6B.5 <工< 7C.2V工< 12D.无法确定(3).作以角平分线为对称轴的翻折变换构造全等三角形:例4、如图,已知N1=N2, P为BN上的一点,PFLBC于F, PA=PC.求证:NPCB+NBAP=180°.举一反三:BD是NABC的平分线,且CELBD 变式(2015•开县二模)如图,已知,NBAC=90°, AB=AC,交BD延长线于点E.求证:BD=2CE.(4).利用截长(或补短)法构造全等三角形:例5、如图所示,已知4ABC 中AB>AC, AD 是NBAC 的平分线,M 是AD 上任意一点,求证:MB类型三、全等三角形动态型问题例 6、如图(1), ABLBD 于点 B, EDLBD 于点 D,点 C 是 BD 上一点.且 BC = DE, CD=AB.(1)试判断AC 与CE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若把ACDE 沿直线BD 向左平移,使ACDE 的顶点C 与B 重合,此时第(1) 问中AC 与BE 的位置关系还成立吗?(注意字母的变化)举一反三:△CDE 中,CE = CD,现把两个三角形的C 点重合,且使NBCA= NECD,连接BE, AD.求证:BE=AD.若将4DEC 绕点C 旋转至图(2), (3)所示的情况时,其余条件不变,BE 与AD 还相等吗?为什么?手拉手模型变式如图(1),^ABC 中,BC=AC, 一MCVAB —AC.例7.在直线ABC 的同一侧作两个等边三角形4八8口和ABCE,连接AE 与CD,证明:AE 与DC 的夹角为60°;(4)^八682△DFB; △EGB 2△CFB;(6) BH 平分NAHC ; GF 〃AC举一反三1 .已知:如图,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AACM 、A CBN 是等边三角形.CG 、CH 分别是A ACN 、 AMCB 的高•求证:CG =CH •2 .如图,已知AABC 和AADE 都是等边三角形,B 、C 、D 在一条直线上,试说明CE 与AC + CD回家作业:一.选择题(1) △ABE 2△DBC;(2) AE=DC ; (3) (5) 相等的理由.1 .如图所示,若△ABE04ACF,且AB = 5, AE=2,则EC 的长为()D . 2.52 .(2015春•平顶山期末)请仔细观察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N A 'O 'B '等于已知角N AOB 的示意图,请你根 据所学的图形的全等这一章的知识,说明画出N A 'O 'B ’=N AOB 的依据是() 如果两个锐角三角形有两条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条边所对的角的关3. 4. 5. C . AASD . SSS 如图,在^ABC 和^DEF 中,/8=/口£尸, AB=DE ,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然不能证A .Z A=Z D B. BC=EFC . Z ACB=Z FD . AC=DF 在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C. 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如图,点C 、D 分别在NAOB 的边OA 、OB 上 点是( ). B.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D. 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 若在线段CD 上求一点P,使它到OA, OB 的距离相等,则PA. C. 线段CD 的中点OA 与CD 的中垂线的交 B. OA 与OB 的中垂线的交点 D. CD 与NAOB 的平分线的交点6. 在4ABC 与ADEF 中,给出下列四组条件: = EF ; (3)ZB=ZE, BC=EF,ZC=ZF ;(1) AB=DE, BC=EF, AC=DF ;(2) AB=DE,ZB=ZE, BC(4) AB=DE, AC=DF,NB=NE.其中,能使△ABC04DEF的条件共有( )组. A.1组 B.2组C. 3组D. 4组 C . 5 7.系是( )A.相等B.不相等C.互补D.相等或互补 A . B . (2016•新疆) 明△ABC 04DEF ,这个条件是8. 4ABC 中,NBAC=90° AD±BC, AE 平分NBAC,NB = 2NC,NDAE 的度数是( )A.45°B.20°C.、30°D.15°二.填空题9 .已知"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等三角形常见的几何
模型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1、绕点型(手拉手模型)
(1)自旋转:⎪⎪⎩⎪⎪⎨⎧,造中心对称遇中点旋全等
遇等腰旋顶角,造旋转,造等腰直角
旋遇,造等边三角形
旋遇自旋转构造方法0000
018090906060
(2)共旋转(典型的手拉手模型)
例1、在直线ABC 的同一侧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 和

BCE ,连接AE 与CD ,证明: (1) △ABE ≌△DBC (2) A E=DC (3) A E 与DC 的夹角为60。

(4) △AGB ≌△DFB
(5) △EGB ≌△CFB
(6) B H 平分∠AHC
(7) G F ∥AC
变式练习1、如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 和△BCE ,连接AE 与CD ,证明:
(1) △ABE ≌△DBC
(2) A E=DC
(3) A E 与DC 的夹角为60。

(4) A E 与DC 的交点设为H,BH 平分∠AHC
变式练习2、如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 和△BCE ,连接AE 与CD ,证明:
(1)△ABE ≌△DBC
(2)AE=DC
(3)AE 与DC 的夹角为60。

(4)AE 与DC 的交点设为H,BH 平分∠AHC
3、(1)如图1,点C是线段AB上一点,分别以AC,BC为边在AB的同侧作等边△ACM和△CB N,连接AN,BM.分别取BM,AN的中点E,F,连接CE,CF,EF.观察并猜想△C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若将(1)中的“以AC,BC为边作等边△ACM和△CBN”改为“以AC,BC为腰在AB的同侧作等腰△ACM和△CBN,”如图2,其他条件不变,那么(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例4、例题讲解:
1. 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为直线BC上的一动点(点D不与B,C重合),以AD为边作菱形ADEF(按A,D,E,F逆时针排列),使∠DAF=60°,连接CF.
(1)如图1,当点D在边BC上时,求证:①BD=CF②AC=CF+CD.
(2)如图2,当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结论AC=CF+CD是否成立?若不成立,请写出AC、CF、CD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3,当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AC、CF、CD 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2、半角模型
说明:旋转半角的特征是相邻等线段所成角含一个二分之一角,通过旋转将另外两个和为二分之一的角拼接在一起,成对称全等。

例1、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AB,AD上各存在一点P、Q,若△APQ的周长为2,
求PCQ
的度数。

例2、在正方形ABCD 中,若M 、N 分别在边BC 、CD 上移动,且满足MN=BM +DN ,求证:①∠MAN=45°;②
△CMN 的周长=2AB ;③AM 、AN 分别平分∠BMN 和∠DNM 。

例3、在正方形ABCD 中,已知∠MAN=45°,若M 、N 分别在边CB 、DC 的延长线上移动:①试探究线段MN 、BM 、DN 之间的数量关系;②求证:AB=AH.
例4、在四边形ABCD 中,∠B+∠D=180°,AB=AD ,若E 、F 分别在边BC 、CD 且上,满足EF=BE+DF.求证:BAD EAF ∠=∠2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