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郑成功与厦门往事大揭秘【维途攻略组出品】
郑成功明朝遗臣的传奇故事

郑成功明朝遗臣的传奇故事郑成功,字成功,原籍福建泉州长泰县,明末杰出的抗清英雄和民族英雄。
他是明朝末年抵抗清朝统治的重要人物,也是海上贸易的领导者。
郑成功这个传奇人物的故事充满了英雄主义和奋斗精神,成为了海内外华人的骄傲。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便是郑成功的早期影响者和启蒙者。
父亲对他进行严格的教育,教导他勇敢、正直、有责任感。
郑成功在家庭庇护下茁壮成长,并逐渐展现出非凡的天赋和才华。
在明朝灭亡的危机中,他成为了众人的希望。
郑成功出生在泉州,这个历史上重要的港口城市,使得他从小就接触到了海洋。
他对航海和海洋贸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学会了航海技巧和商业知识。
这些都为他日后成为抗击清朝入侵的海盗首领奠定了基础。
郑成功的传奇故事始于他刚刚成年的时候。
明朝灭亡后,他毅然决定投身抵抗清军的行列。
他带领着一支军队,不断追击清军,保卫家乡的领土。
他善于运用海洋战术,以弱胜强,屡次打败清军的进攻。
他的英勇和聪明才智让人们对他的希望日益加深。
郑成功最为人称道的战役要数攻占台湾。
明朝末年,台湾成了清朝进攻的重要据点。
对于维护明朝疆土的郑成功来说,收复台湾成了当务之急。
他经过多番苦战,以巧妙的战略占领了台湾,并设立了明朝的政权。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台湾设立政权,也成为了后来台湾发展的重要基石。
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积极推行土地改革和治理政策,树立了良好的政治形象。
他鼓励农业和海上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台湾经济的繁荣。
他还注重文教事业的发展,重建庙宇、学校和图书馆,为台湾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郑成功的抗击清朝的事业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
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政权在数十年后不敌清朝的统治。
然而,郑成功本人和他所带领的后代,在海上贸易和抵抗外敌的战斗中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精神。
郑成功的传奇故事至今仍然激励着华人的精神,成为了抵抗外敌和追求民族复兴的象征。
他所表现出的英勇和智慧,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郑成功的家族后代在台湾地区仍然被人们所尊重,他们继续传承父辈的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郑成功与厦门

集美寨与高崎寨 集美寨遗址位于集美中学延平楼前。 集美寨遗址位于集美中学延平楼前。
高崎寨遗址,位于高崎海滨。 高崎寨遗址,位于高崎海滨。
小盈岭古战场遗址
小盈岭位于同安城东 公里处, 同安城东22公里处 小盈岭位于同安城东 公里处,是同安与 南安的分界岭,地势险要,踞福厦漳通道的要冲, 南安的分界岭,地势险要,踞福厦漳通道的要冲, 时为郑成功与清兵作战的重要战场。 时为郑成功与清兵作战的重要战场。据《海上见 闻录定本》卷一载: 永历五年 十一月, 永历五年]十一月 闻录定本》卷一载:“[永历五年 十一月,清提 督杨名高自福州率步骑入漳应援, 督杨名高自福州率步骑入漳应援,赐姓迎之于小 盈岭,大破之,追至马厝巷,名高仅以身免。 盈岭,大破之,追至马厝巷,名高仅以身免。” 据传说,公路西边的群峰上面还有一个“国姓寨” 据传说,公路西边的群峰上面还有一个“国姓寨” 遗址。寨址跨越三座山头,方圆约15华里 华里。 遗址。寨址跨越三座山头,方圆约 华里。
郑成功在厦门的旧址遗存 清末著名的台湾巡抚刘铭传在为台南延平郡 王祠所题的楹联中写道:“赐国姓家破君亡,永 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复父书词严义正, 千秋大节,享俎豆于舜日尧天。”这一评价,高 度地概括了郑成功的崇高品格。在郑成功抗清复 台活动中,他始终把厦门做为他的战略基地,在 这里设官开府,驻扎军队,操练水师。厦门至今 还保存着许多郑成功的遗址。值此纪念郑成功收 复台湾340周年之际,我们在缅怀英雄壮丽人生 的同时,更想去寻觅与踏访在我们身边英雄留下 的足迹……
郑成功杀郑联处 郑成功杀郑联处,位于万石岩山上的水库旁。 郑成功杀郑联处,位于万石岩山上的水库旁。沿着 水库旁的曲折小径拾级而上,一块石上镌刻着“锁云” 水库旁的曲折小径拾级而上,一块石上镌刻着“锁云” 二字,相传这就是郑成功派伏兵刺杀宗兄定远侯郑联的 二字, 地方。 地方。 1650年,郑成功进兵潮州,攻战两个月,军事上没 年 郑成功进兵潮州,攻战两个月, 有取得什么进展。他的叔父郑芝鹏向他献计, 有取得什么进展。他的叔父郑芝鹏向他献计,劝他夺取 厦门为根据地。当时金厦为郑彩、郑联兄弟所控制。 厦门为根据地。当时金厦为郑彩、郑联兄弟所控制。而 郑联在厦门拥兵自重,横征暴敛,把万石岩据为己有, 郑联在厦门拥兵自重,横征暴敛,把万石岩据为己有, 终日花天酒地,弄得民不聊生。是年八月,郑成功率领 终日花天酒地,弄得民不聊生。是年八月, 船队从潮阳驶抵鼓浪屿。他先到万石岩拜访郑联, 船队从潮阳驶抵鼓浪屿。他先到万石岩拜访郑联,看出 郑联满脸酒气,毫无准备,他便进行部署, 郑联满脸酒气,毫无准备,他便进行部署,在虎溪岩宴 请郑联,直至半夜,郑联醉饱后才叫随从掌灯回府, 请郑联,直至半夜,郑联醉饱后才叫随从掌灯回府,走 锁云”石前,被郑成功的伏兵刺死。 到“锁云”石前,被郑成功的伏兵刺死。郑成功迅速控 制局面,夺了郑联的兵权,又赶走了郑彩。从此, 制局面,夺了郑联的兵权,又赶走了郑彩。从此,金厦 成为郑成功抗清复台的基地。 成为郑成功抗清复台的基地。
郑成功抗击侵略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抗击侵略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字国兴,祖籍福建泉州,明代末年的民族英雄。
他在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以英勇顽强、智勇双全的形象,成功抗击了荷兰殖民者的入侵,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尊严。
一、家族背景与早期经历郑成功来自一个世代抗击外敌的家族。
他的父亲郑芝龙,是一位著名的抗倭将领,曾多次在福建抵御荷兰倭寇的入侵,充分展现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忠誠于明朝的精神。
郑成功自小受到优秀的家庭环境和激励,早年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并学得了儒家经典和历史等学问。
这些丰富的知识与身经百战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为他日后的抗敌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郑成功的抗击侵略之路1.经营台湾郑成功在抗击侵略的起始阶段,选择经营台湾。
当时,荷兰殖民者在台湾形成了一个据点,对中国海疆构成了严重威胁。
郑成功深知削弱荷兰势力的重要性,因此他利用自己在海上的优势,不断发动袭击,瓦解了荷兰人的力量。
最终,在对荷兰产生巨大压力的同时,也成功地恢复了台湾的中国统治。
2.突袭菲律宾在稳定了台湾局势之后,郑成功继续前行,将目光投向了菲律宾。
菲律宾当时被西班牙殖民者占领,成为西方殖民势力在东南亚的一个重要据点。
郑成功意识到菲律宾也是中国的领土,决心解放这片土地。
他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舰队,以雷霆之势突袭了马尼拉,并成功夺取了该地。
这一壮举标志着中国的国威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与荷兰的决战郑成功的决心与英勇不亚于他的父亲。
他明白只有击败荷兰殖民者,才能真正保卫国家独立。
于是,他率领舰队进行多次激烈的战斗。
在一次次的交火中,郑成功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勇敢的战斗精神,最终击败了荷兰人,将他们逐出了中国的海疆。
三、郑成功的抗侵事业对中国的影响郑成功的抗击侵略事业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震撼。
他的胜利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定精神和抗击外敌的决心,也为后来的抗侵斗争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郑成功的事迹鼓舞了无数的后代,激发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保卫家园的决心。
厦门之战:郑芝龙的海上帝国险些遭荷兰突袭摧垮

厦门之战:郑芝龙的海上帝国险些遭荷兰突袭摧垮公元1633年7月,无疑是福建郑氏家族崛起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作为集团奠基人的郑芝龙,就是在这个夏天发动了料罗湾海战,从而为自己的家族夺下台湾海峡主导权。
但就在郑芝龙决心发起总攻前夕,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武装便兵临厦门。
不仅将他苦心打造的舰队摧毁,还顺带关闭了明朝自主发展近代化海军的机会窗口。
由此造成的重大损失,甚至无法为日后的种种逆天操作所挽回。
17世纪初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武装早在17世纪初,东印度公司船队由西南水域渗入台湾海峡,意图将同样拥有大宗贸易的福建沿岸垄断下来。
奈何接洽的明朝地方官寸步不让,甚至以鸿门宴式手段诱捕谈判代表。
加之荷兰人本身也对东方事物缺乏理解,便索性采取强硬措施肆虐整片水域。
最后在误打误撞中发现澎湖列岛,索性将后世的马公港附近区域据为己有。
与此同时,年轻的郑芝龙正借助时代红利冉冉升起。
由于涉嫌性骚扰自己父亲的小妾,他在18岁时踏上赶海之路,开始在海商云集的澳门积累资本。
稍后又沿葡萄牙人开辟的航线抵达日本,到刚刚对英荷商人开放的平户岛谋求进一步发展。
由于早已掌握日葡两国语言,又能流利的使用闽南话,所以很自然的在多股势力间充当翻译角色。
期间还不忘完成终身大事,先后迎娶日中两任妻子,并育有包括郑成功在内的2男1女。
荷兰人绘制的福建省地图厦门岛的位置非常显著到了1624年,明朝官军开始对盘踞澎湖的荷兰武装施展反击。
但苦于技术差距而不得要领,只能将计划中的强攻改成长期围困。
稍后还允许对方撤往台湾经营,才勉强将这轮风波平息下去。
郑芝龙则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从做翻译的老本行入手,迅速在明朝地方府衙与荷兰人的殖民当局间获取双重信任。
甚至向后者做出承诺,要为对方垄断闽浙海域贸易的愿景去疏通关系,并鼓励更多同乡到宝岛开店投资。
然而,作为典型的闽越沿海投机者,郑芝龙从一开始就将主要精力用于自我洗白。
因为只有中央帝国的海禁政策持续实施,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压制有竞争关系的广东、浙江两省,为本省走私集团的游走创造有利机会。
民族英雄郑成功 阅读理解

阅读《郑成功》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民族英雄郑成功是福建省南安县人。
明朝末年,荷兰侵略者强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
他们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台湾人民恨透了这伙强盗。
当时,郑成功驻军厦门。
一天,他登上军营附近的一座山头,临风眺望。
郑成功指着东南方向问卫兵:“那是什么地方?”卫兵说:“是大海。
”“大海那边呢?”卫兵说:“是宝岛台湾呀!”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
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郑成功在厦门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海军。
渡海东征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郑成功在一群将领的簇拥下,站在船楼上四处瞭望。
这支在滔滔海浪中前进的庞大舰队,前后绵延十几里,风帆蔽空,战旗招展。
郑成功看到自己亲手训练的海军纪律严明,军容整肃,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坚固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
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舰队冲去。
他们将敌舰团团围住,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
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十几丈高的水柱。
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
那艘敌舰被炸成许多碎片,飞向天空。
敌人惊恐万状,敌军舰队乱作一团。
郑军官兵乘势用钩子钩住敌舰,一个个跳了上去。
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统统举手投降。
台湾同胞听说郑成功的军队到了,个个喜出望外。
他们把粮食、海鲜、蔬菜和茶叶送来慰劳郑军官兵。
高山族的酋长特地送来了鹿皮和兽肉,要见郑成功。
郑成功赠给他们绸布和烟草,表示谢意。
街头巷尾,鞭炮之声不绝,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胜利。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大力发展生产。
他派人把汉族农民用的犁、耙、锄、镰刀等农具,送到高山族弟兄手里。
高山族弟兄逐渐学会了农业生产的新技术,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从祖国内地来到台湾的,有不少爱国的读书人,郑成功让他们办起了学校。
他还规定高山族子弟读书可以免除徭役。
这样一来,高山族和汉族的关系更融洽了。
郑成功的台湾印记

郑成功的台湾印记日前,我老师告诉我,他写郑成功的书脱销了。
这在学术类书籍的领域算奇迹吧?或者,这能证明,郑成功在大陆仍是显学――显学的意思是,了解他的人未必多,但起码认识他的人很多。
台风要来了,长住厦门的人大都知道一个传说:鼓浪屿上巨大的郑成功像庇佑着厦门,自从有了这座雕像,台风再未对厦门造成大的伤害。
有认真人士拿出立像前后台风过境的数据,证明郑成功像“让台风拐弯”纯属无稽之谈――然而,在对待传说时,认真你就输了。
台湾人喜欢说,走过,必留下痕迹。
这次就说说做人很成功的郑成功先生留在台湾和厦门的那些足迹与传说。
不过,要先严肃地说一个常识。
郑成功本名郑森,因得明隆武帝赐姓朱、赐名成功,又名“朱成功”,尊称“国姓爷”,他还曾被永历帝封为延平王,也称“郑延平”。
郑成功身故于台湾,台湾民间有很多祭祀他的庙宇,其中以台南的延平郡王祠最重要。
厦门也有延平郡王祠,与台湾的一般香火鼎盛。
“延平郡王”似也成了约定俗成的郑成功尊称。
不过,这称呼相当不伦不类。
先说“延平”。
清前的朝代(尤指汉人政权),多以国名、地名封王,梁王、燕王、赵王之类历朝传之不辍,明代亦如此,如福王的“福”便是福州府。
故而,“延平”二字指的是明延平府无疑。
再说“郡王”。
明代及以前,因一字王即亲王、二字王即郡王,很容易区分,故而王不直称亲郡王。
郑成功曾封一字王,即潮王(但未受),是亲王,而延平王是郡王,不称“延平郡王”。
清代与前朝不同。
首先它不以地名封王,而以“恭”、“睿”、“顺承”等美字封王;其次它不以字数区分,亲郡王各自都有一、两字的,晋封时可能也不换字,故须明示亲王、郡王,如,最近在影视界很红的允礼(胤礼)便曾从果郡王晋为果亲王。
可见,“延平郡王”不明不清。
那么,这个异次元称呼是如何形成的?我想过程可能是这样的:清代台湾民众建庙,暗中祭祀郑成功,当时称为开山庙(或开台圣王庙,俗称开山王庙);清末沈葆桢上书请建延平郡王祠,清廷遂以延平郡王赠郑成功,民众开始公开纪念,“延平王”也就清化了;日本人也颇重有日本血统的郑成功,日据时期,“延平郡王祠”以“开山神社”的名称继续存在;再后来,蒋介石当局将“开山神社”改回了“延平郡王祠”――因历任主政者均以“延平郡王”称郑成功,“延平王”反而不那么耳熟能详了。
郑成功民族英雄的抗倭

郑成功民族英雄的抗倭郑成功,又称郑芝龙,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爱国将领,被誉为民族英雄,他的抗倭事迹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明朝灭亡、清朝入侵的动荡时期,郑成功率领舰队成功抵御倭寇侵略,维护了我国的海疆和民族尊严。
本文将从郑成功的家族背景、抗倭事迹、对海防的贡献等方面来阐述他作为民族英雄的意义。
一、家族背景郑成功出生在一个海商家族,父亲是郑芝龙,祖父是郑和。
郑和曾经是明朝的著名航海家和外交家,他带领着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开辟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为中国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郑芝龙继承了郑和的事业,他积极保护航运安全,维护家族的利益,成为明朝的贸易代表之一。
二、抗倭事迹在明朝末年,倭寇频繁侵扰我国沿海地区,给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郑成功在海商家族的传统和国家危难之际,站了出来,率领舰队抗击倭寇。
他采取了严密的防御布局,精心组织士兵,打击了一批又一批的倭寇,稳定了沿海地区的局势。
最著名的一次抗倭战争发生在1661年,郑成功将部队集结在金门,成功抵抗了荷兰殖民者的进攻。
这次战争被誉为金门保卫战,郑成功以少胜多,打击了侵略者,震慑了敌人,使得金门成为抵御外敌侵略的重要屏障。
三、对海防的贡献郑成功除了抗击倭寇外,他还非常重视国家的海防工作,并致力于航海技术的发展。
他推行军事改革,加强军队的训练,提高了海军的战斗力。
他还积极发展军舰制造业和海洋科技,改进了船只的结构设计,提高了航行速度和稳定性,为我国后来的海上发展打下了基础。
郑成功在对海防工作上的贡献不仅限于抗倭事迹,他还带领舰队多次南下,探索南洋地区,确立我国对南海主权,扩大了国家的领土。
他还负责扶植海南岛的开发,促进了这片土地的繁荣,为南海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郑成功的意义郑成功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他既是商人,也是将领,他既继承了家族的事业,也肩负起了国家的责任。
他不畏强敌,坚定不移地保卫国家的利益,成为中国抗倭斗争的一面旗帜。
2024郑成功将军生平历史事迹(精选7篇)

2024郑成功将军生平历史事迹(精选7篇)郑成功将军生平历史事迹(精选篇1)郑成功才思敏捷,聪颖过人,又刻苦学习,所以学业大有长进,十一岁时就能写得一手好诗文,私塾老师对他十分器重。
有一回,老师出了一道《洒扫应对》的题目,叫他作文。
郑成功想了一下,立即挥笔写下:“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
”大意是说,正义的王师征伐邪恶势力,就象荡涤打扫泥尘一样,尧与舜的贤明谦让,有如进退应对的道理。
老师接过卷子一看,深为惊叹,想不到郑成功小小的年纪,竟能写出这样寓意深刻的好文章,不禁连声拍着书案称赞:“我教了大半辈子书,还没见过像你这样的小孩子能说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真是奇才呀!”郑成功听了,红着脸谦逊地答道:“老师,我只是靠苦读,其实并不聪明。
我母亲给我取的名字“森”,就是大木头,大木头,还是大木头哩!”这一说可把塾师乐得哈哈大笑,他用手抚着郑成功的头:温厚亲切地说:“好孩子,那是你母亲望子成材心切呀!有道是书山无径勤为路,学海无边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只要你勤奋读书,胸怀远志,锲而不舍,自强不息,将来定能成为国家中兴大业的栋梁之材。
”郑成功不但勤奋攻读诗书,而且也刻苦勤学武艺,钻研孙子兵法,同时关心天下兴亡与民生疾苦,立志成为一个具有文韬武略的爱国志士。
因此,十一岁时即以文章闻名,受到当时很多儒学大家的赞赏。
有一次,郑成功在《孙子兵法》上走笔题写了“挥尘谈兵效古之英豪,究心天下封侯非所愿”,他的叔父郑鸿逵看到了,喜出望外地赞叹道:“有志气,有出息!这孩子日后必定是一匹驰骋天下的千里驹!”长大后,郑成功实现自己的抱负,成为一位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将军生平历史事迹(精选篇2)南明王朝灭亡的时间,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的军队追杀,走投无路,最后从云南逃到缅甸,吴三桂的兵追到缅甸,最终抓到了永历帝,把他押回云南昆明,南明王朝至此覆灭。
但是,以郑经为首的郑氏家族还是继续延用永历的年号。
历史趣谈揭露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猝死”之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揭露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猝死”之谜导语:郑成功,福建南安人。
明隆武帝曾赐姓朱,名成功。
因此后人也多称其为“国姓爷”。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早年亦商亦盗,最后官至福建总兵。
郑芝郑成功,福建南安人。
明隆武帝曾赐姓朱,名成功。
因此后人也多称其为“国姓爷”。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早年亦商亦盗,最后官至福建总兵。
郑芝龙早年旅居日本平户时,与当地女子田川氏结婚,生下郑成功。
郑成功7岁时从日本返回中国,开始接受儒家教育。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南明永历皇帝册封郑芝龙为南安伯,福建总镇,负责福建全省的抗清军务。
次年,郑芝龙、郑鸿逵兄弟在福州奉明唐王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郑芝龙被册封为南安侯,负责南明所有军事事务。
清军进军福建之时,郑芝龙降清,隆武政权也随之灭亡。
郑成功得知父亲要降清,曾苦苦劝阻。
眼见父亲执迷不悟,郑成功气愤之下单独跑到南澳岛,召募了几千人马,坚决抗清。
清王朝几次三番派人诱降,都被郑成功拒绝。
郑成功强大起来后,与抗清将领张煌言联合起来,率军分水陆两路进攻南京,一直打到南京城下,但是中了清军假投降之计,兵败退回厦门。
郑成功回到厦门后,开始筹划攻占台湾,以此做为反清复明的根据地。
恰在此时,在荷兰军队里当过翻译的何廷斌,赶到厦门求见郑成功,劝郑成功收复台湾。
何廷斌还送给郑成功一张绘有荷兰侵略军军事力量布置的台湾地图。
公元1661年三月,郑成功派他儿子郑经带领一部分军队留守厦门,自己亲率25000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
大军越过台湾海峡后,在澎湖休整,准备直取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久,却突然暴病而亡,年仅38岁。
关于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江南人民与清军浴血苦战的时候,福建的隆武政权在张肯堂,黄道周等大臣的操劳下,也在积极准备北伐。
但是,掌握军事实权的将军郑芝龙,心怀不轨。
郑芝龙本是福建南安人,是来往于福建沿海与南洋一带的大商人兼大海盗,势力很大。
后来受明朝招安,做上了福建总兵,实际是个军阀。
他也是拥立隆武帝的大臣之一,在小朝廷里举足轻重。
郑成功是郑芝龙的儿子,出生在日本,七岁时回到祖国,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不但聪明敏捷,而且有远大志向,喜欢阅读《孙子兵法》、《春秋左传》等书。
隆武帝准备北伐时,他是他父亲军中的一名将领,才二十二岁。
他想跟着大军,北上与清军作战。
突然,他听说,父亲不但不参加北伐,还要投降到清军那里去,好保住郑家的财产。
他感到痛苦和气愤,就找到父亲劝他,想用民族大义打动父亲,放弃降清的.念头。
但郑芝龙执迷不悟,亲自到清营投降,反而被清军挟持,带到北京软禁起来。
隆武帝见郑成功赤胆忠心,赐他姓朱,称为国姓爷,又任命他为招讨大将军。
后来清兵杀来,隆武帝出逃,郑成功的老家也被清军蹂躏,母亲受辱自杀。
他悲愤地跑到广东、福建交界处的南澳岛上,招募到一支几千人的武装。
又来到厦门,扩大武装,制造战船,操练兵马,准备与清军战斗。
郑成功用计消灭了厦门军阀郑联,合并了他的队伍,力量更加壮大。
郑成功执法如山,纪律严明。
在一次战斗中,他堂叔郑芝鹏临阵逃跑,郑成功按照军法,将他斩首。
从此,没有人敢再违犯他的军令。
清军派他弟弟带着郑芝龙的亲笔信,来劝郑成功投降,说:你不过去,父亲的性命难保。
郑成功回信,宣布尽忠不能尽孝,要与父亲决裂,坚持抗清立场。
他还与坚持在广西、云南坚持抗清的永历政权也取得联系,永历皇帝封他做延平郡王。
公元1659年,郑成功联合抗清将领张煌言的部队,率领十多万水军,几千艘战船,开始北伐。
但不幸在舟山附近海面遇到飓风,损失八千人,只得暂驻舟山修整。
第二年,郑成功再次北伐,接连打下瓜洲和镇江,直抵南京城下,江南许多州县,纷纷起义,响应郑成功。
民族英雄郑成功抵御外敌的海上英雄

民族英雄郑成功抵御外敌的海上英雄郑成功,明末清初的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以抵御外敌的海上战争成就而闻名于世。
在历经坎坷和艰难困苦的道路上,他带领着广大海上民众为国家争光,书写出一曲英勇壮丽的海上史诗。
本文将从他的家世背景、抗击荷兰殖民势力、维护南明政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家世背景郑成功,字荣昌,原籍福建泉州,其父为郑芝龙,祖籍荷兰。
郑芝龙是当时东南沿海的一个著名水手和商人,他在东南亚有较大的影响力,也拥有一定的财富。
郑成功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长大,他从小就接触到航海技术和海洋事务,积累了丰富的海上经验。
二、抗击荷兰殖民势力郑成功的抗击荷兰殖民势力是他一生的主要事业之一。
当时,荷兰殖民势力在东南沿海肆虐,威胁到了中国的海洋安全。
郑成功秉持着保家卫国的信念,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多次与荷兰人展开激烈的战斗。
他善于运用海战战术,并与部下们密切配合,最终取得许多重大胜利。
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在1662年,郑成功率领舰队攻占了荷兰殖民势力据点——台湾。
这一战役,改变了台湾的历史进程,并奠定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
三、维护南明政权除了抗击外敌,郑成功还积极参与了维护南明政权的斗争。
在明末清初,中原地区的政权动荡不安,南明政权成为了中国抵抗清朝侵略的主要力量。
郑成功支持南明政权,将台湾作为南明政权的海外基地,并为南明提供物资和军事支持。
他与南明政府保持紧密联系,积极协助南明抵抗清军的侵略,为南明的存续和抗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结民族英雄郑成功通过抵御外敌的海上战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
他在不平凡的人生道路上,始终坚守爱国主义信念,不畏强敌,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郑成功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指挥家和战略家,更是一个爱国者和民族英雄的典范。
他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缅怀他的壮丽业绩。
郑成功的厦门保卫战,清兵八旗劲旅损失惨重

郑成功的厦门保卫战,清兵八旗劲旅损失惨重厦门鼓浪屿郑成功雕塑顺治帝派出骁勇善战的满人达素为安南将军,闽浙总督李率泰协从,并节制福建兵马,以及沿海的绿营,想要将郑成功置于死地。
清安南将军达素还没到福建,便扬言说:“厦门弹丸之地,很快就要成为第二个崖山了。
”永历十四年三月,达素抵达泉州,开始筹划攻打厦门,明清之间的又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达素为了能一战而胜,做了精心准备。
厦门附近的海面上飘散着决战之前的紧张空气。
郑军在岛上修筑防御工事,修缮船只,还备足了弹药。
从北方来的满洲精锐在泉州附近集结,各省水师也向福建方向聚拢,东拼西凑来的战船,竟然也有上千艘。
同时还有郑军的降将黄梧、施琅带路,这两人与郑成功不睦,也投向了清军。
这二人是郑成功父子的旧部,善于水战,也熟知厦门的地形,当是郑军最大的威胁。
清代水师巡逻侦缉船达素端出了他的作战计划,准备兵分两路,从南北两个方向扬帆出海,夹击厦门岛。
北路由达素、施琅率领小船队进攻,南路由李率泰、黄梧率领大船进攻,一南一北,几乎同时出兵。
郑成功闻报,得知这两路水师之中,暗藏玄机。
原来,北路水师用小船,船中暗藏满洲精锐,都是入关以来身经百战的部队,而南路的兵虽不精,却是大型舰队,以此佯攻,吸引郑成功的注意力,掩护北路水师的抢滩登陆。
郑成功的哨探已经得知消息,清军的举动,郑成功早已心知肚明。
他对诸将说:“诸位,清兵南北夹击,是想让我军首尾不能兼顾,若我主力向北,则清军大舰将在岛南突破我防线,若主力向南,北路水师船虽狭小,兵卒都是八旗的精锐,抢滩登陆之后,势难抵挡。
若兵分南北两处前去抵御,则我军南北皆兵力不足,南北两路敌兵,虚虚实实,互为奇正,果然是一条毒计。
”清军的水师说到就到。
五月十日早上,决战开始了。
南路的清兵水师由李率泰、黄梧率领,从海上蜂拥而来。
李率泰本是辽东铁岭人,隶汉军正蓝旗,随清兵入关后,颇有战功,升至总督,然而却不懂水战之法,实际上由黄梧指挥。
黄梧是漳州人,生长在福建海滨,早年曾追随郑芝龙,精通海事,他选定的进攻时间,正是厦门岛南部洋流涨潮之时。
厦门历史故事

厦门历史故事今天咱来唠唠厦门的历史故事。
厦门这地儿啊,那可老有故事了。
很久以前,厦门还只是个小渔村呢。
那时候的人啊,就靠着打渔为生。
你能想象吗?大海就是他们的“大饭堂”,每天驾着小船出海,就盼着能多捞点鱼回来养家糊口。
后来呢,厦门开始慢慢发展起来了。
到了明朝的时候,它可就开始变得重要起来了。
那时候啊,郑成功就和厦门有很深的渊源。
郑成功可是个大英雄啊,他想从荷兰人手里把台湾给收回来。
厦门就成了他的一个重要基地。
他在这儿操练士兵,打造战船。
你想啊,那时候厦门的海边,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景象,士兵们喊着口号,工匠们敲打着船板,就为了能打造出一支强大的水师。
据说啊,郑成功的士兵们在厦门训练得可刻苦了。
他们每天都要进行各种训练,什么划船啊,射箭啊,就像咱们现在军训似的,只不过那可是真刀真枪地为了打仗做准备。
而且啊,郑成功对军纪要求可严了,不准士兵们欺负老百姓,所以当地的百姓都特别支持他。
再往后啊,厦门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好多外国的商船都来这儿做生意。
那些外国人一到厦门啊,都被这儿的美景和独特的文化给吸引住了。
那时候厦门的街上,能看到各种各样穿着奇装异服的外国人,还有来自各地的商人,大家都在这儿交换着货物。
有丝绸、茶叶、瓷器这些咱中国的好东西,也有从外国运来的一些新奇玩意儿。
而且厦门还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呢。
比如说有个关于白鹭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厦门这个地方啊,经常遭受洪水和野兽的侵袭。
后来呢,一群白鹭飞到了这儿,它们用自己的力量赶走了野兽,还帮助人们抵御洪水。
从那以后,白鹭就成了厦门的吉祥鸟。
直到现在,厦门还有很多和白鹭有关的东西,像白鹭洲公园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厦门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是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东南沿海越来越耀眼。
不管是它的历史文化,还是美丽的风景,都吸引着无数的人前来探索。
这就是厦门,一个充满故事和魅力的地方。
金门厦门之战:清荷同盟与郑氏水师的混合厮杀

金门厦门之战:清荷同盟与郑氏水师的混合厮杀1662年,郑成功几乎倾所有兵力为堵住,夺下了此前由荷兰人控制的台湾。
然而,这个短暂的胜利并没有让他的事业出现转机。
随着南明永历政权的覆灭,他自己也因为长期的操劳而过早离世。
他的满清与荷兰对手,则伺机对郑氏残余进行最后一击。
1663年,这样的可怕联盟终于降临。
作为郑氏第三代首领的郑经,却已经没有了祖父和父亲时的资本与魄力。
关键性的一年率军登陆台湾的郑成功一切都还要从关键性的1662年说起。
因为这一年发生的几件事情,对于之后二十年的历史进程有直接影响。
所有参与方的命运,都在这一年被定格了路径。
对于郑氏而言,全力进攻台湾实际上是一种无奈。
清军在1644年入关后,第二年就跨过长江防线,沿着海岸线迅速南下。
原本已经在明朝的政治框架内,获得福建沿海控制权的郑氏集团,不得不面临一个新的交涉对象。
这个对象在表面上是刚刚入关的“野蛮部落”,实则却是一个被吏制国家系统所绑架的部落联盟。
封建残余让满洲核心不愿意太直接的涉足南方事物,也势必纵容传统儒家官僚集团在这方面夺过实际的话语权。
满清的入关打破了郑氏集团赖以生存的环境起初,郑氏的选择是两头下注并待价而沽。
郑芝龙以自己的财力和兵力,支撑着唐王的隆武政权。
在谈判的关键时刻,不惜只身前往北京的地方大本营。
但他继续割据闽越的想法,注定被死保吏制管控的士大夫们所破坏。
郑芝龙或许还想用谈生意的方式,和满洲的部落领袖做个长期交易。
但他手里的资本还是不够充沛,更架不住士大夫集团那与日俱增的影响力。
所以,郑芝龙的谋划在他死前就已经宣告失败。
儿子郑成功虽然是翰林出生,却是要负担集团领袖的职责。
在高举的反清复明的大旗之下,其实是自身集团利益在新帝国政治构架中占据多少地位的博弈。
所以,郑氏的一系列武装斗争,出发点完全以自身利益为着眼点。
无论是西南的桂王政权,还是躲在舟山的鲁王政权,都指挥不动他的部队。
等到两路人马非死即残,郑氏就在厦门和金门两岛上显得更加孤单影只。
厦门的守护者--郑成功

厦门的守护者--郑成功
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五年(2)班林鸿霖
指导老师:蔡思琪
记得小时候我站住轮渡码头向鼓浪屿方向望去,看到一座面朝波澜壮阔的大海,身披盔甲,手按宝剑,形象挺拨刚劲,气势雄伟的雕像,爸爸告诉我那就是民族英雄郑成功。
一年一度的郑成功文化节,令我记起爸爸曾给我讲的郑成功治军用人的小故事,爸爸说郑成功治军很严,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严格执行,毫不含糊。
为了督促将士奋勇杀敌,有时还在军旗上写明:“军前不用命者斩,临阵退缩者斩”等字样。
有一次,清军趁郑成功南下广东的时候,偷袭了厦门,使郑成功的军队遭到很大的损失。
郑成功回师厦门以后,追究责任,原来畏敌逃跑的罪魁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叔父,郑成功为了严肃军纪,不顾私情,毅然将叔父推出辕门斩首。
部下对他执法无私,十分佩服。
还有郑成功的士兵来自福建、广东等地,到中秋节前后,士兵们倍思亲人。
为了宽慰士兵离乡背井、思亲想家之念,激励士兵先国后家,克敌制胜的斗志,郑成功经过一番筹谋,巧设“中秋会饼”,让士兵们赏月玩饼。
再次站在轮渡码头,眺望着郑成功雕像,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过去了三百多年,郑成功依然是厦门人心目中的大英雄,因为他治军有方才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了台湾,也更因为他现在仍是厦门的守护者。
他每天屹立在海滨,使过往厦门港的船只和踏上厦门鼓浪屿的人们都能看到郑成功的英雄形象。
在纪念民族英雄的同时期盼两岸同胞早日相聚。
郑成功的故事

郑成功的故事郑成功的故事郑成功是明清之际民族英雄。
他的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
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
清兵打到福建,他的父亲郑芝龙贪图富贵,就抛弃了隆武帝,向清朝投降,隆武政权也灭亡了。
郑成功当时是个才二十二岁的青年将领。
郑芝龙投降清朝的时候,郑成功苦苦劝阻他父亲。
后来,他眼见父亲执迷不悟,气愤之下,就单独跑到南澳岛,召募了几千人马,坚决抗清。
清王朝知道郑成功是个能干的将材,几次三番派人诱降,都被郑成功拒绝。
清将又派他弟弟带了郑芝龙的信劝他投降。
他弟弟说:“你如果再不投降,只怕父亲的性命难保。
”郑成功坚决不动摇,写了一封回信,跟郑芝龙决绝。
郑成功兵力渐渐强大起来,在厦门建立了一支水师。
他跟抗清将领张煌言联合起来,乘海船率领水军十七万人开进长江,分水陆两路进攻南京,一直打到南京城下。
但是清军用假投降的手段欺骗他。
郑成功中了清军的计,最后打了败仗,又退回厦门。
郑成功回到厦门,清军已经占领福建大部分地方,他们用封锁的办法,要福建、广东沿海百姓后撤四十里,断绝对郑军的供应,想困死郑成功。
郑成功在那里招兵筹饷,都遇到困难,就决定向台湾发展。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明朝末年,欧洲的荷兰人趁明王朝腐败无能,霸占了台湾的`海岸,修建城堡,向台湾人民勒索苛捐杂税。
台湾人民不断反抗,遭到了荷兰侵略军的镇压。
郑成功少年时期就跟随他父亲到过台湾,亲眼看到台湾人民遭受的苦难,早就想收复台湾。
这一回,他下决心赶走侵略军,就下命令要他的将士修造船只,收集粮草,准备渡海。
恰好在这时候,有一个在荷兰军队里当过翻译的何廷斌,赶到厦门见郑成功,劝郑成功收复台湾。
他说,台湾人民受侵略军欺侮压迫,早就想反抗了。
只要大军一到,一定能够把敌人赶走。
何廷斌还送给郑成功一张台湾地图,把荷兰侵略军的军事布置都告诉了郑成功。
郑成功有了这个可靠的情报,攻台湾的信心就更足了。
公元1661年三月,郑成功要他儿子郑经带领一部分军队留守厦门,自己亲率二万五千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
郑成功军队谍报不发达 “炮毙顺治”仅传说

郑成功军队谍报不发达“炮毙顺治”仅传说一位23岁的皇帝正当年富力强,却突然撒手人寰;;;历史上关于清朝皇帝顺治之死,一直有许多猜测。
他因何而死?得天花,还是被郑成功炮毙于厦门?请看厦门文史专家何丙仲对顺治死因之新解。
顺治之死是清朝十大奇案之一。
之前流传较广的有顺治出家并圆寂于五台山,但更多学者认为顺治死于天花。
随着近年一本手抄本《延平王起义实录》的出现,其中称:“有人密启藩主:以高崎之战,伪虏顺治实在在思明(即厦门)港被炮击没”,因而因应了“顺治是被郑成功炮毙于筼筜港,郑成功得时机收复台湾”的民间传说,一度引发我市有关学者们的热议。
长期研究郑成功史迹的厦门文史专家何丙仲研究员,退休后在阅读史料时意外地发现,这一“有人密启”或民间传说虽不足以为信,但这一史实却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顺治并未出征厦门,却有大人物战死厦门何丙仲曾任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副馆长。
他说,顺治没有死于厦门的最大根据,就是顺治并未亲征,也就是说,顺治根本就没到过厦门。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福临当政时,郑成功的海上势力是他的心腹大患。
清政府对郑成功很忌讳,一度想把他招安,均遭拒约,终使顺治帝于1660年下决心派兵出征,围剿郑成功军队。
何丙仲认为,历来的文献,如杨英的《先王实录》、阮旻锡的《海上见闻录定本》等,对清军投入于征厦的兵力都比较笼统,连清将的姓名官爵也一片混乱,例如《海上见闻录》出现过“昂邦章京”,“二等虾”、“梅勒”、“红带梅勒士心秀”;《先王实录》为“昂拜章眼红”、“真满哈喇士心”、“真满呢马勒、石山虎。
”黄宗羲《郑成功传》则为“哈喇士星”等等,因为满汉文化存在差异,连文献读来都不知所云。
“因而才会有顺治亲征厦门的传说产生。
”他查阅《清史稿》,发现参加厦门之战的确实有一大批满洲贵族,或为皇亲国戚,或为重臣之裔,其中有努尔哈赤之侄务达海,三等侍卫署甲喇额真和托,战死在厦门的有甲喇额真赫特赫(死后“予世职拜他喇布勒哈番”)、觉罗拜山之子莫洛浑(死后“赠三等伯,諡刚勇”)、阿哈丹(死后“卹赠三等阿思哈尼哈番”)、皇太极十六大臣之一的萨弼翰之孙哈尔弼(死后“授拖沙喇哈番”)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英雄郑成功与厦门往事大揭秘【维途攻略组出品】
总述:郑成功(1624.8.26-1662.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郑成功于1650年占领厦门,在抗清复台活动中,他始终把厦门作为战略基地,在这里设官开府、驻扎军队、操练水师,厦门至今还保存着许多郑成功的遗址。
1、郑成功改“晃岩”为“日光岩”
简介:日光岩耸峙于鼓浪屿中部偏南,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是鼓浪屿最高峰。
相传明末清初,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他在日本生活时见到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
地址:厦门市鼓浪屿中部偏南
2、郑成功杀宗兄郑联处
简介:在厦门万石植物园,万石岩水库西北侧,一块石上刻着“锁云”二字。
相传这是郑成功派伏兵刺杀宗兄郑联的地方。
郑联在驻守厦门期间横征暴敛,拥兵自重。
郑成功自广东潮阳回师厦门,设计杀郑联于此处,并收编其军队,使厦门成为抗清复台基地。
地址:厦门万石植物园万石岩水库西侧
3、“思明区”一名的由来
简介:思明区是厦门市最早的经济、政治、文化、金融中心,位于厦门岛南端。
相传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为了抗清复明,在驻军厦门时把厦门改为思明州,意为思念明朝,这便是思明这一地名的由来。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这
位民族英雄,政府把厦门市区的一部分,命名为思明区。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
4、水操台遗址
简介:水操台遗址屹立于鼓浪屿日光岩的最高处,站在上面可以环视整个鼓浪屿。
据说明末清初,郑成功以厦门为抗清复台基地时,就是站在这里,手持令旗,指挥鹭江海上的战船,严格训练杀敌本领,使他的水师成为一支纪律严明、纵横海上、所向无敌的军队,后人称此处为水操台。
地址:厦门思明区鼓浪屿日光岩上93米
5、郑成功读书处
简介:郑成功读书处位于厦门万石植物园太平岩“石笑”石刻处。
“石笑”石刻坐落于中岩与太平岩通道上,由两块如双唇状巨石构成,形如笑口常开。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屯兵厦门时,常到此读书。
地址:厦门万石植物园太平岩“石笑”石刻处
6、国姓井“三不正井”
简介:位于鼓浪屿延平公园内的“三不正井”,据传是明末清初郑成功屯兵厦门时期所开凿,供士兵饮水。
此井井底由三块不同形状的石头垒起来,而且一天中早上、中午、傍晚泉水颜色不同,故称“三不正井”。
因民间尊称郑成功为“国姓爷”,故后人又称该井为“国姓井”。
地址:鼓浪屿港仔后延平公园内西北角
7、郑成功与“博饼“游戏
厦门龙头山寨博饼雕塑位于厦门鼓浪屿日光岩半山腰龙头山寨内。
据传郑成功
屯兵厦门时士兵大多来自福建、广东,中秋前后将士们难免有思乡思亲之情。
为排解和宽慰士兵思念家乡亲人之苦,郑成功的部下洪旭发明了一种博饼游戏,让士兵赏月博饼。
“博饼”游戏沿袭至今,成为厦门人中秋节聚会的保留节目。
地址:厦门鼓浪屿日光岩半山腰龙头山寨
8、闽南春卷的由来
简介:春卷,又叫薄饼,在闽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祭祖时都要吃。
相传福建百姓为了颂扬郑成功忠君为国、英勇抗清的精神,在出兵归来之时,每家都会出一道菜来招待他。
郑成功为不负百姓的厚爱,在一张烙熟了的面皮上夹入每家的菜,卷起来吃。
这便有了后来的春卷。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中山路局口街口(女人街口)
9、演武亭遗址
演武亭遗址位于厦门大学体育场,是明朝将领郑成功命工官冯澄世于校场建造演武亭作为阅兵督练的场所,于清兵攻陷厦门时焚毁。
郑成功挥师北伐之前,曾在此选将练兵,训练出著名的“铁人军”,“铁人军”英勇善战,是北伐抗清、收复台湾的主力军。
地址:厦门大学体育场(郑成功演武亭遗址)
10、皓月园郑成功雕像
屹立于鼓浪屿东南端覆鼎岩上的郑成功雕像高15.7米,宽9.2米,由625块白花岗雕凿嵌接而成,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历史人物雕像。
郑成功雕像面朝波澜壮阔的大海,身披盔甲,手按宝剑,形象挺拔刚劲,气势雄伟。
在雕像建成的几十年中,上百次台风靠近厦门都突然绕道而去,因此民间传说郑成功雕像能够镇台风,台风见了厦门绕道走。
地址:鼓浪屿东南端皓月园覆鼎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