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清晰整齐)

合集下载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作者:吕秉福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31期吕秉福猪副伤寒是由于致病性沙门氏菌感染而引起的,是一种细菌性的传染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症、顽固性腹泻及大肠发生固膜性肠炎等。

这类传染病不受环境因素的干扰,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感染对象为任何年龄段的猪,尤其是4个月以下的仔猪受感染性最强,因此要加强对猪副伤寒病的防治,从而降低猪的死亡率。

本文将根据猪副伤寒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和探讨,然后提出具体的治疗方法,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一、猪副伤寒病的临床症状1、慢性猪副伤寒病猪副伤寒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慢性型,二是急性型。

其中较为常见的猪副伤寒病类型为慢性型,这种类型的传染病通常发生在大型的养猪场内,具有不同的临床症状,且不具备明显的表现形式,例如精神、体温、食欲会出现一些变化,这种情况不容易被发现,但会使被传染体出现生长缓慢、发育停滞的现象,严重情况下会导致病猪死亡。

慢性型猪副伤寒病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治疗,病猪会在发病后期出现下痢的情况,排泄物中会掺杂着黏液或是血迹,同时散发着异臭味,还有部分病猪在感染后会发生咳嗽的情况。

虽然慢性型猪副伤寒病的致死率较低,但发病率较高,病程一般会持续在3个星期左右,容易影响被感染体的生长发育。

2、急性猪副伤寒病急性猪副伤寒病多发于3月龄左右的仔猪,这类传染病的病程较短,一般在5天左右,主要表现形式是突然死亡,病猪在感染急性猪副伤寒后会出现败血症,临床症状主要是体温异常升高、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及呼吸急促等,发病后期会出现下痢的情况,且病猪的胸口及腹部下方会有淤青和紫斑。

部分病情严重的被感染体会在发病一天后死亡,病情较轻的被感染体会在发病三天左右死亡,由此可见,急性猪副伤寒病的致死率很高。

二、猪副伤寒病的鉴别猪副伤寒病与猪瘟的临床症状相类似,区别只是感染年龄上的不同。

猪瘟通常可以感染任何年龄的猪,而猪副伤寒病容易感染2-4月龄的猪,慢性猪瘟会导致猪的盲瓣处出现溃疡现象,在肾脏、膀胱等部位都会存在血状,且淋巴结会出血,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是没有效果的。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猪副伤寒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严重影响着猪的健康和生产。

在流行病学的鉴别诊断及防控上,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流行病学鉴别诊断1.症状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多样,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下降、呼吸急促等,严重者长期拉稀,并出现贫血、厌食、呕吐等症状。

2.传播途径猪副伤寒的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和经由病毒携带昆虫传播。

感染患者的粪便和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当其他猪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到这些病毒污染的物质时,就容易感染上病毒。

3.病原体猪副伤寒的病原体为沙门氏菌,属于革兰阴性菌。

主要存在于猪的肠胃道内,其病原能力强、易于传染。

二、防控措施1.加强环境卫生猪舍内部的环境卫生是防控猪副伤寒的重要措施之一。

应该定期对猪舍内部进行消毒和清洁,清除废弃物和排泄物,减少病毒和细菌的传播。

2.饲养管理猪舍内的饲养管理也是防控猪副伤寒的重要措施之一。

应该合理安排饮食,保证饲料清洁卫生,并注意补充足够的营养。

同时,对疑似感染猪进行隔离饲养,分区分隔。

3.疫苗预防针对猪副伤寒这种传染病,早期接种疫苗可以有效的预防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疫苗的接种要注意及时和规律。

猪副伤寒的疫苗主要分为不全自杀性菌苗和自杀性菌苗。

4.严格检疫对于引进的猪只、新买来的饲料、器具和药品等,都应该进行严格的检疫和消毒,杜绝病毒和细菌的传播。

同时,对于症状明显的疑似感染猪,要及时进行检测和隔离,避免疫情的扩散。

总之,针对猪副伤寒这种传染病,我们应该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通过疫苗接种、加强饲养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措施,尽可能的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扩散,保障猪的健康和生产。

67猪副伤寒的症状、诊断、鉴别和防治措施

67猪副伤寒的症状、诊断、鉴别和防治措施

67猪副伤寒的症状、诊断、鉴别和防治措施作者:高凤玲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7年第1期1 临床症状猪副伤寒可分成慢性型和急性型两种类型,其中慢性型比较常见,且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病猪感染慢性猪副伤寒病后,具有较轻的临床病状,各种表现相对不明显,如在精神、食欲、体温上会缓慢出现变化,容易被忽视,但机体在发病过程中会逐渐消瘦,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出现停滞。

上述常见的症状往往会堆叠在一起,且在发病过程中会出现便秘现象,从而导致食欲减退,只有在发病后期才会出现下痢,排泄物具有异样颜色,且会混杂黏液或者血迹,并散发腥臭味,部分病猪还会发生咳嗽,病程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2~4星期。

尽管慢性猪副伤寒病造成的死亡率要低于急性猪副伤寒病,一般可降低25%~50%,但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特别是大型养猪场内更容易发生。

患病猪群经过治疗即使康复,也会导致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通常断奶后不久的仔猪容易感染急性猪副伤寒病,主要特征是突然发生死亡。

病猪往往会表现出败血症症状,具体是体温明显升高,精神沉郁,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等,并在后期出现下痢现象,在耳根、胸口以及腹部下方的皮肤存在淤青、紫斑等,病程进展较快,通常为1~5天,但幼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

2 实验室检查在无菌条件下,取死亡2h内病猪的肠系膜淋巴结.添加在30%甘油盐水中,用于实验室检查。

即将病料直接接种在普通血液琼脂平板,置于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发现平板上长出圆形、灰白色、半透明的菌落,且表面湿润、光滑。

在无菌条件下挑取单个菌落用于纯培养,同时划线的方式接种在三糖铁培养基斜面上,并向底部进行穿刺接种,置于37℃下进行24h培养,发现在斜面呈红色,穿刺线上呈黄色,且产生硫化氢的菌株还能够导致穿刺线变黑。

在无菌条件下挑取以上菌落进行抹片,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能够看到两端钝圆的短小杆状细菌,多数呈散在排列,有时2~3个会连在一起,且为红色的革兰氏阴性菌。

3 类症鉴别猪瘟。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X u m u s h o u y i在现阶段猪养殖过程中,猪副伤寒是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对于猪养殖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主要介绍了猪副伤寒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学变化,详细阐述了猪副伤寒治疗方法,以供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借鉴分析。

猪副伤寒病对于不同年龄的猪影响程度不同,其中以1~4月龄的仔猪危害最为严重,在日常工作中,该病又可以称之为仔猪副伤寒病。

在发病期间,会与诸多不同的细菌疾病相互混合,并且整体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当前猪场养殖。

1、猪副伤寒临床症状猪副伤寒症状的出现,主要染病对象为断奶仔猪群体,尤其是猪场养殖条件较差,在这种情况下,会造成仔猪集体患病,并且该疾病会存在一定的蔓延现象,对于猪场养殖工作起到负面影响,造成养殖户自身收益降低。

目前,猪副伤寒症状病并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临床表现中,主要表现为突发病症,仔猪的温度上升到41℃,由于猪自身体温升高,严重影响仔猪进食欲望,并且在猪疾病的早期,同时会伴随着便秘等症状,随着猪病症的加剧,会出现腹泻以及其他症状。

在发病3d 之后,仔猪的表面会出现紫红色斑点,猪在养殖阶段并不愿意走动,整体活动范围减少。

并且在发病5d 后,仔猪会因为自身衰竭而死。

至于经受住急性病症考验的仔猪,自身病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变为慢性症状,并且在仔猪成长阶段,还会饱受猪副伤寒的影响,最后会因为仔猪脱水死亡。

猪副伤寒对于仔猪的影响较大,并且在患病期间猪体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这些患病的仔猪通常会选择聚集在一起,并且会排除黄白色的排泄物。

2、猪副伤寒病理学变化当前猪场养殖阶段,通过对猪副伤寒的急性病例进行解剖,可以发现患病的猪自身呈现较为严重的败血症变化,内部器官出血严重,尤其是胃黏膜以及肠道表面会出现紫红色斑点,伴随着一定的出血现状。

并且解剖人员发现猪体内的淋巴结充血较为严重,结合当前猪副伤寒急性解剖案例,整体症状表现为内部器官出血。

至于慢性病案例,主要病变集中在猪盲肠部位,解剖人员通过对猪肠道的解剖,发现患有猪副伤寒病的仔猪肠道出现严重的肿胀隆起现象,在黏膜表面会出现一定的肿胀糜烂等现象,不仅如此,在该黏膜表面,会伴随着一层可以分离的康复性物质。

仔猪副伤寒临床症状及防治

仔猪副伤寒临床症状及防治

仔猪副伤寒临床症状及防治
仔猪副伤寒病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消化道传染病。

急性型为败血性疾病,慢性型为肠道发生坏死性肠炎及严重下痢。

1、主要临床症状:主要发生于寒冷、气候多变及阴雨季节发生,呈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缓慢,1~4月龄以内仔猪多发。

急性体温41℃以上,慢性病例体温一般无变化。

持续性下痢,粪臭。

并发肺炎者有咳嗽、呼吸困难。

病后期十分瘦弱,皮肤上有紫色斑。

2、预防:搞好场内外环境卫生,定期消毒。

1月龄以上的仔猪口服副伤寒菌苗。

药物预防可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如土霉素、金霉素和诺氟沙星等。

3、治疗:(1)肌内注射:方1:硫酸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1.5毫克,每日2次,连用7天。

方2:通达每千克体重0.1毫升,每日1~2次,连用2~3天。

方3:百病金方每千克体重0.1毫升,每日2次。

连用2~3天。

- 1 -。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猪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等症状。

以下将从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和防控措施两个方面介绍猪副伤寒。

一、流行病学鉴别诊断:1. 疫情调查:对发病猪群进行详细的疫情调查,包括疫情发生时间、养殖方式、饲养管理等因素,通过调查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猪副伤寒。

2. 实验室检查:可以通过病死猪尸体和病理组织的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检测等方法,来鉴别猪副伤寒与其他疾病的区别。

猪副伤寒的特点是发病群体普遍感染,且能从阳性抽血猪中分离出沙门氏菌。

二、防控措施:1. 病猪隔离:将发病的猪隔离出来,避免与健康猪接触,减少传播病毒的机会。

对病死猪进行处理,避免病菌通过猪粪等途径传播。

2. 健康管理:加强猪舍的清洁消毒工作,定期更换猪舍内的垫料,保持猪舍内的干燥通风,避免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3. 疫苗接种:可采取脂多糖疫苗进行接种,提高猪的免疫力,降低疫情的发生率。

对于具备条件的猪场,可以通过检疫和消毒等手段筛查和杀灭疫源,防止疫情的传播。

4. 病死猪处理:对于疫情中的病死猪,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病菌通过尸体传播出去。

5. 加强监测:定期对猪群进行检测,及时发现疫情,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落实日常的观察和记录工作,加强猪的健康管理,提高疫情的预防意识。

针对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和防控措施,需要进行疫情调查、实验室检查和隔离饲养病猪等措施。

加强猪的健康管理、定期消毒和疫苗接种等防控措施也是非常关键的。

只有全面落实这些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猪副伤寒的传播。

猪副伤寒的最佳治疗方案阿豪讲解

猪副伤寒的最佳治疗方案阿豪讲解

猪副伤寒的最佳治疗方案阿豪讲解猪副伤寒是由猪副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腹泻等症状。

该病对猪养殖业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需要特别关注
和及时治疗。

治疗猪副伤寒的最佳方案如下:
1. 使用抗生素
经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如氨苄西林、头孢噻肟等。

应注意按照剂量和时长使用,并加强
对抗生素的管理和监测,防止抗生素过量使用和导致细菌耐药。

2. 补充营养和提高免疫力
猪副伤寒会导致猪的食欲减退、消化吸收能力下降等情况,因
此需适当增加饲料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加强饲养管理,确保猪的充分摄食。

同时,可使用免疫增强剂等药物提高猪
的免疫力,避免病情加重和复发。

3. 控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猪副伤寒病菌主要通过粪便、尿液等排泄物和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因此需加强猪圈环境清洁卫生,合理处理粪便、尿液等排泄物,保持猪圈内空气流通,避免细菌滋生和繁殖。

此外,要做好
人员消毒和防护,避免人畜共患和交叉感染。

4. 注意观察和及时干预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猪的病情和体征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做好病情记录和报告。

若出现严重病情,如高热难退、腹泻
严重等,应及时向兽医求助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干预。

总之,治疗猪副伤寒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治疗,除了使用抗生素外,还需注重营养补充、免疫增强、环境清洁卫生等方面的工作,以及密切观察和及时干预,方能达到治疗效果。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猪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影响猪只的健康和生产。

猪副伤寒病原体复制在猪的脾脏、肝脏和淋巴组织中,引起猪只发热、厌食、呕吐、腹泻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并可导致死亡。

针对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1. 流行病学特征猪副伤寒主要通过病原体污染的水源、食物和环境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

感染猪只后,病原体可在猪只内持续存在,并且通过排泄物传播给其他猪只。

病原体还可通过人员、工具和车辆等间接传播。

猪副伤寒在猪只中的感染率高,易造成群发流行。

2. 临床症状感染猪副伤寒的猪只通常会出现发热、厌食、体重下降、呕吐、腹泻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部分病例还会出现肠穿孔、脾脏和肝脏肿大、淋巴组织增大等情况。

严重感染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死亡。

二、猪副伤寒的诊断和鉴别1. 临床诊断猪副伤寒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变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判断,但由于症状和其他传染病相似,单凭临床表现往往难以做出准确诊断。

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测来进行鉴别诊断。

2. 实验室检测病理学检查是最有效的诊断方法之一,包括病理解剖、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测。

猪副伤寒病原体主要通过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PCR等方法进行诊断。

还可通过对疑似病例的血清学抗体和血清学反应进行检测,以辅助诊断病情。

三、猪副伤寒的防控措施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猪副伤寒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市面上已经有猪副伤寒疫苗可供使用,猪场可以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和猪只的免疫状况选择适当的疫苗进行接种。

2. 环境卫生控制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是预防和控制猪副伤寒的重要措施之一。

猪圈的清洁和消毒、饮水设施的清洁和消毒、排泄物的及时清理处理等措施都可以有效减少猪副伤寒的传播和发病率。

3. 临床诊断和隔离一旦发现疑似猪副伤寒病例,应当立即进行临床诊断和隔离,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猪副伤寒的诊治与体会

猪副伤寒的诊治与体会

猪副伤寒的诊治与体会(原创实用版)目录1.猪副伤寒的概述2.猪副伤寒的病因和临床表现3.猪副伤寒的诊断方法4.猪副伤寒的治疗方案5.猪副伤寒的预防措施6.诊治猪副伤寒的体会正文一、猪副伤寒的概述猪副伤寒是由多种血清型沙门菌引起的一种猪的传染病,主要危害1~4 月龄的仔猪。

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败血型和慢性肠炎型,对猪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造成严重影响。

二、猪副伤寒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猪副伤寒的病因主要是由猪霍乱沙门菌、猪伤寒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等多种血清型沙门菌引起。

这些细菌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环境传播,进入猪体内后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腹泻、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猪死亡。

三、猪副伤寒的诊断方法猪副伤寒的诊断可以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进行。

临床症状主要是观察猪是否有发热、腹泻、腹痛等症状。

病理变化主要是检查猪的肠道是否有炎症、溃疡等病变。

实验室检测可以通过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等方法进行。

四、猪副伤寒的治疗方案猪副伤寒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抗生素治疗可以使用氯霉素、氨苄西林等药物,对症治疗主要是补充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等,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肠道溃疡等病变进行。

五、猪副伤寒的预防措施猪副伤寒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严格控制饲料和饮水的质量、加强猪的饲养管理、定期进行疫苗接种等。

六、诊治猪副伤寒的体会诊治猪副伤寒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进行,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猪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疾病。

副伤寒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具有黏附性和侵袭性,能引起肠道炎症和腺体病变,猪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食
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1. 病情严重:猪副伤寒是猪场常见的一种传染病之一,病情相对较严重,能够引起
严重的肠道炎症和感染症状。

2. 年龄特征:猪副伤寒主要发生在幼猪期,通常在出生后两周至两个月之间发病,
成年猪较少患病。

3. 症状表现:猪副伤寒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
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

4. 病理变化:猪副伤寒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小肠和大肠黏膜充血、水肿,肠道黏
液层增厚,肠道壁变薄,肠道蠕动减弱等病理变化。

针对猪副伤寒的防控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 猪场环境清洁卫生:要保持猪舍和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

2. 做好猪舍的通风换气:猪舍内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避免猪舍内空气浑浊、潮
湿等情况。

3. 猪的饲养管理:要规律饮食,不过度饥饿和饱食,保持营养均衡。

加强饲养环节
中的卫生管理。

4. 定期消毒:猪场的饮水设备、饲料器、病栏等设备及猪舍等都要定期消毒。

5. 注射疫苗:猪副伤寒的预防措施之一就是注射疫苗,提高猪的抗病能力,降低发
病率。

总之,猪副伤寒是一种危害猪场的重要传染病,要尽力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疾病
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养殖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对猪群造成重大危害。

以下是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及防控措施。

一、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
猪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与其他肠道疾病相似,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以下是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方法:
1. 病原学诊断: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确认是否存在副伤寒沙门氏菌。

2. 临床症状分析: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食欲不振、腹泻、呕吐、体重下降等,与其他肠道疾病如猪痢疾、猪霍乱等相似。

但猪副伤寒主要侵犯肠道,且在猪粪中检测到主要从属副伤寒沙门氏菌为主。

3. 抗体检测:通过血清学检测,判断猪群是否受到副伤寒沙门氏菌的感染,以及感染的程度。

4. 病理学检查:通过猪的组织切片检查,观察是否存在副伤寒沙门氏菌病变。

二、猪副伤寒的防控措施:
1. 提高猪场的卫生条件:猪场应定期清理猪舍,保持猪圈环境整洁,并进行适度的消毒,以减少副伤寒沙门氏菌的传播。

2. 加强饲养管理:科学给予猪饲料,均衡营养,增强猪的身体免疫力,降低感染病菌的风险。

3. 疫苗接种:对于猪场中已经存在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情况,可以考虑使用相关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降低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4. 隔离和交叉防疫:将新引进的猪进行隔离观察,确保没有感染副伤寒沙门氏菌,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注意猪群的自然免疫力,避免与其他疫情猪场的人员和物品接触。

5. 健全疫情监测与报告制度:加强猪场的疾病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猪副伤寒的症状 怎样鉴别与防治猪副伤寒

猪副伤寒的症状 怎样鉴别与防治猪副伤寒

猪副伤寒的症状怎样鉴别与防治猪副伤寒猪副伤寒主要侵害2月龄-4月龄仔猪,尤其是断奶后不久的仔猪最易感,成年猪及哺乳仔猪很少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呈散发性和地方流行性。

猪副伤寒特征症状
急性型先便秘后腹泻,粪便恶臭,耳、腹部及四肢皮肤紫绀。

慢性型最常见,反复下痢,粪便呈粥样或水样,黄褐、灰绿或黑褐色,恶臭,有的病例在胸腹部出现湿疹样丘疹。

剖检可见急性型主要是败血症变化。

慢性型主要是盲肠、结肠有凹陷不规则的溃疡和伪膜,肝、淋巴结、肺中有针尖大至粟粒大的灰白色坏死灶。

猪副伤寒防治方法
应重视综合兽医卫生措施的贯彻执行。

预防可接种仔猪副伤寒菌苗或在多发年龄阶段添加敏感药物,治疗时除选用敏感药物外,对于病程较长、体质较弱的慢性病例还应辅以对症治疗,如补液(口服补液盐)解毒(0.5%碳酸氢钠注射液)、强心(安钠咖、氯化钙注射液)、
收敛(木炭末、鞣酸蛋白)、壮补(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c)等。

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赵丰文(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北山乡畜牧兽医站,青海民和810800)摘要:猪副伤寒病又称猪沙门氏菌病,1〜4月龄仔猪为该病多发群体,在临床上被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一旦发生猪副伤寒病对猪群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严重会死亡,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为有效防止猪群发生猪副伤寒病,养殖户务必要明确该病早期临床症状,秉承“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以降低猪副伤寒病发生率。

关键词: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治疗方法D0l:10.3969/J.ISSN.1671-6027.2021.01.121猪副伤寒病作为一种常见疾病,主要由猪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感染引发,但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菌种也可诱发该病。

猪副伤寒病传染性极强,可通过粪便、尿液、乳汁、羊水等途径进行传播,以损害猪肠道黏膜与全身组织细胞,影响猪正常发育,严重者甚至会死亡。

尽管我国医疗水平发展迅速,新型药物越来越多,但该病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因此,应正确掌握猪副伤寒病的典型临床症状,性治疗H1典型临床症状1.1急性期病猪粪便,样物质,体温达41~42%,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部分病猪耳部、腹部、四肢皮肤会出现大小不一的斑点,呈青紫色或深红色,且合并呼吸困难、体温下降等症状,直至衰竭而亡。

1.2慢性期病猪死亡,病猪便便寒战、尖叫等症状,性病猪会咳嗽、体温升高、痂样湿疹等现象,其病程在2周~2个月,不死病猪会发育2常用治疗方法2.1西药治疗要将病猪隔离,按0.1g/kg,2次/d口服土霉素,连用3~5d。

同时,采用复方新诺明、磺胺(、磺胺-5甲氧+,、磺胺-6甲氧+,对病猪进行治疗,复方新诺明按0.07g/kg,分2次服用,连用3~5d-磺胺(按0.2~0.4g/kg,分2次服用,连用3~5d。

磺胺-5甲氧+,、磺胺-6甲氧+,按25~30mg/kg,服用2次/d,连用3~5d。

还可按2.5mg/kg肌注恩诺沙星,2次/d,连用2~3d o2.2中西药结合治疗对病情较重的猪,养殖户可在西药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作者简介:赵丰文(1967〜),青海民和人,大专,兽•师,主要从事兽•门诊及动物检疫工作。

猪副伤寒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副伤寒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原的繁殖生长。中药组方是由黄连30 g、白头翁35 g、 黄百15 g、金银花30 g、茯苓30 g、蒲公英30 g组成,水 煎煮,药渣添加到饲料中,每天使用2次,连续使用3 d 为1个疗程,按照上述综合治疗方案连续用药,5 d后, 大多数患病猪的临床症状逐渐好转,能正常的采食身 体,逐渐恢复。
5 预防措施
Abstract:Paratyphoid is a kind of bacterial infectious disease with high prevalence in piglets,also known as Salmonella disease, which is caused by pathogenic Salmonella infection.Piglets aged 1~4 weeks are highly susceptible to pathogenic Salmonella. After the onset,the diseased pigs mainly show serious respiratory symptoms,poor growth and development,stubborn diarrhea, and sometimes cellulose pneumonia or caseous pneumonia,which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iglets.After the prevalence of paratyphoid fever in piglets,if measures are not taken in time for effective prevention,it is bound to pose serious harm to the whol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tage of pigs and cause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to farmer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targeted prevention of common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urrent occurrence and epidemic situation of paratyphoid fever in piglets,so as to truly achieve early detection and early treatment,ensure the control of the disease in a short time and avoid serious economic losses.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pathogenesis,this study discussed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treatment of paratyphoid fever in piglets,hoping to help farmers better prevent the occurrence and prevalence of this disease. Keywords:swine paratyphoid,Clinical symptoms,therapeutic method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72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23年40卷第10期猪场兽医VETERINARY猪副伤寒病是一种传染病,其发生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猪在急性发病后表现为败血症症状,慢性发病表现为坏死性肠炎症状,还可以见于肺部病变引起病猪的咳嗽和呼吸困难。

发病严重的猪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则会死亡。

本病给养殖场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通过对猪副伤寒病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归纳,并针对其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旨在为本病的防控提供科学的方法,以供广大养猪场进行参考。

猪副伤寒病多发生于仔猪,对仔猪的危害十分严重。

而且本病的发病范围广,造成的死亡率也相对较高,尤其是当养殖场饲养管理不当时,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会呈现出明显的上升,造成严重的损失。

1 病原简介本病的病原菌为多种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属),其中主要为猪伤寒杆菌和猪霍乱杆菌。

病原杆菌两端钝圆,长度为1~3 μm ,宽度为0.4~0.6 μm 之间。

该微生物在革兰氏染色中呈阴性,不具备荚膜结构,也无法形成芽孢,但具有周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刘小英 1,赵 强 2(1.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区域畜牧兽医工作站,陕西 榆林 719000;2.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汉区域畜牧兽医工作站,陕西 榆林 719000)作者简介:刘小英(1988—),女,汉族,陕西榆阳人,助理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疫病预防治疗身鞭毛,并且能够主动运动。

细菌的培养特性为兼性厌氧或需氧。

可以通过普通培养基培养,在37.5℃的环境中生长良好。

对本类菌的鉴定可以通过糖发酵试验和血清学反应。

这类菌对环境中紫外线、干燥等的抵抗力较强。

在环境中可以长期存活,甚至可以达到数月。

该微生物对高温和消毒药物十分敏感,通常可以通过使用常规消毒药物来有效杀死它。

尤其是生石灰乳可以迅速杀死本类菌。

2 流行病学猪副伤寒病的传染源是发病猪和带菌猪,它们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一旦进入环境就会污染周围的物体,如地面、墙壁、水和饲料等。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 | 兽医临床科学126 ·2019.16第1次注射间隔6 h 后患病牛症状没有消退,应该再进行一次重复注射,但最多使用次数不能超过3次。

还可采用乳房送风治疗,这是最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补充钙制剂效果不佳的患病牛,具有显著效果。

空气进入乳房后,刺激乳腺内的神经末梢,传导到大脑中,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消除抑制状态,另外,还能增加乳房的压力,减少乳房的血流量,增加全身各个脏器组织的血液供给量。

在注入空气前,将患病牛侧向保定,并将乳房中的乳汁排干净,然后通过乳头管插入乳导管,在4个区域的乳房中打满空气,以乳房皮肤紧张为宜。

绝大多数患病牛在打入空气后10 min ,精神状态逐渐好转,对外界反射刺激逐步恢复,能进食,全身肌肉症状好转。

母牛进入干奶期后,应逐步降低日粮中钙元素的投喂量,这是预防产后瘫痪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干奶期钙元素的投喂量每天控制在60 mg 以下,逐步增加谷物类饲料的投喂量。

还可应用维生素D 预防奶牛生产瘫痪。

奶牛分娩后可立即肌肉注射10 mg 的双氢速变固醇,分娩2~8 d ,一次肌肉注射维生素D 2 1 000万IU ,采用上述方法能有效防范母牛生产瘫痪的发生。

5 结束语奶牛生产瘫痪症是牛养殖中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机体代谢性疾病,发病和奶牛体内钙磷元素不足以及饲养管理不当有很大联系。

作为饲养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该种疾病的危害性,结合养殖场奶牛生产瘫痪的具体发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高防控质量,降低发病率,保证养殖效益。

参考文献[1] 杨生勇.奶牛生产瘫痪的中医治疗方法[J].中兽医学杂志,2018(7):56.[2] 王宝峰.奶牛生产瘫痪的病因与防治[J].养殖与饲料,2019(5):45.[3] 龙红燕.奶牛生产瘫痪病因分析及治疗措施[J].畜禽业,2019(6):23.0 引言猪副伤寒主要会引起断奶仔猪大批量发病,对1~4月龄仔猪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因此该种疾病又被称为仔猪副伤寒。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兽医临床科学 |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852020.02·5 防治发生该种疾病后,应立即将疫情上报,合理封锁隔离,限制牛群活动,所有患病牛隔离养殖,同时对同一个圈舍的其他牛隔离观察,通常经21 d 观察牛群健康后,及时免疫接种牛出败灭活疫苗,同时其他圈舍的牛也需要紧急免疫接种相同的疫苗。

对于存在临床症状的患病牛应将没有治疗价值的牛立即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剩余患病牛选择针对性药物治疗。

由于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牛出血性败血症,发病过程短,发病急,传染速度快,因此在治疗中应选择2种抗生素对症治疗,首次用药加倍,选择使用磺胺嘧啶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0.1 mL/kg 体重,1次/d ,连续使用3 d 为1个疗程,同时使用硫酸庆大霉素,使用剂量为2 mg/kg 体重,2次/d ,连续使用3 d 为1个疗程。

针对患病牛体温升高、腹泻严重的症状,选择使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20%安钠咖注射液、维生素C 注射液,使用剂量分别为300、20和20 mL ,混合后静脉注射,1次/d ,连续使用3 d 为1个疗程。

通常采用上述手段治疗5~7 d ,除个别症状较为严重的牛治疗无效死亡外,生于患病牛恢复健康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在养殖中,应尽量减少各种饲养不良刺激,做好圈舍卫生消毒、防寒保温工作,及时排除圈舍内湿潮气体,保障饲料营养价值,全面改善传统养殖模式,由放牧养殖向舍饲养殖转变。

此外,还应注重做好圈舍的卫生消毒工作,构建完善的消毒计划,定期更换消毒剂。

每年春秋两季,选择使用牛出血性败血症灭火菌苗免疫注射,保证牛抗体水平达标,提高免疫效果。

6 结束语肉牛出血性败血症是很容易发生的一类细菌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和养殖场的饲养管理有很大关系。

为防范该种疾病再次发生,要求养殖户重点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构建完善的疫病防控方案,定期对牛群进行疫苗免疫接种,保证肉牛抗体水平达标,身体抵抗能力较强。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李晓燕(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巴隆乡畜牧兽医站,青海都兰816100)摘 要:猪副伤寒即猪沙门氏菌病,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的猪的一种传染病。

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症,亚急性和慢性型以顽固性腹泻和回肠及大肠发生固膜性肠炎为特征。

1~4月龄的猪是易感猪群,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气候聚变,寒冷潮湿,营养障碍时多发,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传染,给养殖户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以副伤寒临床症状为前提,探究了具体的治疗方法,希望能为以后的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副伤寒;临床症状;治疗方法doi:10.19567/j.cnki.1008-0414.2021.11.056 引言副伤寒临床症状潜伏期由2d至数周不等,临床分为急性和慢性型。

副伤寒死亡率极高,给养殖户造成的伤害也是无法估算的,因此明确治疗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流行病学猪副伤寒即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几个成员感染后所导致的高发传染病[1]。

该病主要分为2大类型:急性型(败血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结肠炎型),其发病特征以腹泻、肠炎为主。

此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易感动物为人、各种畜禽,年龄无限制,均可感染,尤其幼龄动物最易感染,1~4月龄的猪具有高发特征。

病猪和携带病原菌的健康猪为主要传染源,其肠道中含有大量病原菌,排出途径多样,如粪尿、乳液、胎衣羊水等。

此病发病没有季节性,四季都有发病的可能性,尤其下雨、气候潮湿时最易感染此病,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

若在猪养殖过程中存在圈舍脏乱、粪尿未能及时处理、长时间无消毒、通风差、温度湿度不适宜、饲料饮水污染严重等饲养管理问题均可诱发此病。

另外,各种应激因素也可导致该病的发生发展,如天气骤变、手术等[2]。

 临床症状由于猪断奶前后体质弱以及应激反应,最易引发猪副伤寒病的发生,尤其2~4月龄的猪,表现为猪体温高热不退,41℃~42℃,精神萎靡,无食欲饮欲,拒食趴卧,反应缓慢,病期短,死亡率高。

子猪副伤寒的临床诊断及防治

子猪副伤寒的临床诊断及防治

子猪副伤寒的临床诊断及防治猪沙门氏菌病又称子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2~4月龄子猪。

急性病例表现败血症症状,慢性病猪发生坏死性肠炎,以顽固性下痢为特征。

临诊要点本病多为散发或呈地方性流行,一般初次流行时病猪多为急性败血型,老疫区则多为慢性,主要侵害20日龄至4月龄子猪,20日龄以内及6月龄以上的猪极少发病。

本病是条件性传染病,在密集饲养,环境污秽、潮湿,各种应激,营养障碍,内寄生虫和病毒感染条件下,可导致流行。

发病无季节性,多与猪瘟混合感染(并发或继发),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病程短促。

急性败血型的症状以高热、食欲不振、呼吸迫促和耳、四肢、腹下部等皮肤出现紫斑为主要特征,病猪有时后躯麻痹,排血性黏液稀便或便秘,发病后2~4天死亡。

剖检病死猪,可见其全身淋巴结出现浆液性和充血(出血)性肿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黄疸,脾肿大呈暗紫色,肺水肿、充血,肾出血,卡他性胃炎及肠黏膜充血和出血。

慢性下痢型多发生于3月龄左右的猪,病猪一般出现顽固性水样下痢,粪便呈黄色、有恶臭,发热,呕吐,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被毛失去光泽,眼结膜潮红肿胀、分泌脓性黏液,中后期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

剖检病变主要见于大肠、盲肠、结肠,黏膜肥厚,呈现局灶性、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并形成糠麸样溃疡。

防治要点防治子猪副伤寒,应以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保持饲料全价和饮水清洁卫生等方面入手。

在常发生本病的猪场和地区,对于1月龄以上的子猪应及时接种子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菌苗。

对患病猪应选择敏感抗菌药物,如使用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恩诺沙星、痢特灵、增庆安等尽早给予治疗。

对与发病猪同圈、同舍的猪群,将上述药物按照治疗量拌入饲料,全群混饲5~7天,可以达到防治目的。

对慢性病猪应及时淘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等也常引起本病。

沙门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卵圆形小杆菌,不形成芽胞,有鞭毛,能?\动。

本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环境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水中能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在冰冻的土壤中可存活过冬,在潮湿温暖处虽只能存活4~6周,但在干燥处则可保持8~20周的活力。

该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60℃15分钟即可被杀灭。

对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不强,常规消毒药及其常用浓度均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1.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可从粪、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菌。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交配或人工授精也可感染。

在子宫内也可能感染。

另据报道,健康畜带菌(特别是鼠伤寒沙门氏菌)相当普遍,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以及动物抵抗力下降时,常导致内源性感染。

本病主要侵害6月龄
以下仔猪,尤以1~4月龄仔猪多发。

6月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阴雨潮湿季节多发。

2.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数天,或长达数月,与猪体抵抗力及细菌的数量、毒力有关。

临床上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

亚急性和慢性型:为常见病型。

表现体温升高,眼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

初便秘后腹泻,排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粪便。

病猪消瘦,皮肤有痂状湿疹。

病程持续可达数周,终至死亡或成为僵猪。

急性型:又称败血型,多发生于断乳前后的仔猪,常突然死亡。

病程稍长者,表现体温升高(41~42℃),腹痛,下痢,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斑,多以死亡告终。

病程1~4天。

3.病理变化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坏死性肠炎为特征,多见盲肠、结肠,有时波及回肠后段。

肠黏膜上覆有一层灰黄色腐乳状物,强行剥离则露出红色、边缘不整的溃疡面。

如滤泡周围黏膜坏死,常形成同心轮状溃疡面。

肠系膜淋巴索状肿,有的干酪样坏死。

脾稍肿大,
肝有可见灰黄色坏死灶。

有时肺发生慢性卡他性炎症,并有黄色干酪样结节。

急性型:急性型以败血症变化为特征。

尸体膘度正常,耳、腹、胁等部皮肤有时可见淤血或出血,并有黄疸。

全身浆膜、(喉头、膀胱等)黏膜有出血斑。

脾肿大,坚硬似橡皮,切面呈蓝紫色。

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全身其他淋巴结也不同程度肿大,切面呈大理石样。

肝、肾肿大、充血和出血,胃肠黏膜卡他性炎症。

4.防制措施
4.1发病后的措施。

①病猪及时隔离和治疗。

②圈舍要清扫、消毒,特别是饲槽要经常刷洗干净。

粪便及时清除,堆积发酵后利用。

③根据发病当时疫情的具体情况,对假定健康猪可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进行预防。

连喂3~5天,有预防效果。

④死猪应深埋,切不可食用,防止人发生中毒事故。

4.2未发病时的经常性工作。

如前所述,本病是由于仔猪的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不良促进发生和传播的。

因此,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首先应该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消除发病诱因,增强仔猪的抵抗力。

饲养管理用具和食
槽经常洗刷,圈舍要清洁,经常保持干燥,及时清除粪便,以减少感染机会。

哺乳及培育仔猪防止乱吃脏物,给以优质而易消化的饲料,防止突然更换饲料。

4.3注射疫苗。

在本病常发地区,可对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奶仔猪,用仔猪副伤寒活疫苗进行预防,按瓶签注明头份,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每头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9个月;口服时,按瓶签说明,服前用冷开水稀释,每头份5~10毫升,掺入少量新鲜冷饲料中,让猪自行采食。

口服免疫反应轻微。

或将1头剂疫苗稀释于5~10毫升冷开水中给猪灌服。

本疫苗系用免疫原性良好的猪霍乱沙门氏菌弱毒株,冷冻真空干燥制成,适用于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乳健康仔猪。

按瓶签注明头份口服或注射,但瓶签注明限于口服者不得注射。

本疫苗使用时注意事项:⑴稀释后的疫苗限4小时内用完。

用时要随时振摇均匀。

⑵体弱有病的猪不宜使用。

⑶对经常发生仔猪副伤寒的猪场和地区,为了加强免疫,可在断乳前、后各注射一次,间隔21~28日。

⑷口服时,最好在喂食前服,以使每头猪都能吃到。

⑸注射后,有些猪反应较大,如出现体温升高、发抖、呕吐和减食等症状,一般1~2日后可自行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