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学: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合集下载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健全有序的宏观调控体制。

我国的经济正向纵深发展,研究与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宏观调控的理论,对于指导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既然说到宏观调控,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宏观调控是什么。

宏观调控亦称国家(政府)干预,是指国家(政府)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

而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有其必要性。

凯恩斯认为,要克服经济危机就应当由国家来进行宏观调控。

他说:“最聪明的办法还是双管齐下。

一方面设法由社会来统制投资量……同时用各种政策来增加消费倾向。

”经济危机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表现也多种多样,但其实质是无效供给过多、有效需求不足。

当经济发生衰退时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经济衰退;而当经济膨胀时则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来挤压泡沫;即“逆风向而行事”。

这样,国家通过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周期性波动的幅度,以延长经济景气阶段及缩短衰退的时间,实现“调控周期的收益”,使得经济更趋于平稳,就业更为充分,国际收支更趋于平衡。

当出现市场竞争失败、市场功能有缺陷、信息不充分、市场不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等现象时,就是出现了所谓的市场失灵。

顾名思义,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按人们的意愿而有效地配置资源。

另外,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

而这些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巨大作用。

只有实施宏观调控才能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宏观经济总量平衡,更好地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有了初步发展,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市场机制难以真实反映社会成本和利益,难以成为评估和选择投资项目的依据,与市场经济配套的有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人均收入水平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水平低,国际竞争力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但是物价持续上涨,出现了结构性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强劲,但产能过剩的矛盾尖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

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⑴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并产生消极影响。

⑵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制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2.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宏观调控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⑴经济手段
①含义: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②内容:税收、信贷、利率、汇率,产品购销,产业政策等多种手段。

③作用:运用经济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⑵法律手段
①含义: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②作用:运用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

第三,行政手段。

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调整经济活动。

注:行政手段的优点在于直接、高效,缺点在于易出现滥用权力行为,因此须必要时采用之。

国家宏观调控,应当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市厅班)PPT教学课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市厅班)PPT教学课件

三、宏观经济调控
(一)财政政策 1、自动稳定的财政 政策
2020/12/10
39
三、宏观经济调控
(1)累进税制 (2)转移支付
2020/12/10
40
三、宏观经济调控
2、相机抉择的财政 政策
2020/12/10
41
三、宏观经济调控
针对经济危机: 扩大开支、减少税收 扩大开支、税收不变
开支、税收同时扩大
19
二、宏观经济运行 (一)总供求机制
2020/12/10
20
二、宏观经济运行
1、总需求= 消费需求(C)+ 投资需求(I)
2020/12/10
21
二、宏观经济运行
2、总供给=总产品= 总产值=生产要素收 入=消费(C)+储蓄 (S)
2020/12/10
22
二、宏观经济运行
3、均衡条件 总需求=总供给
2020/12/10
42
三、宏观经济调控
针对通货膨胀: 减少开支、扩大税收 减少开支、税收不变
开支、税收同时减少
2020/12/10
43
三、宏观经济调控
3、财政政策效果分 析 (1)乘数效应
2020/12/10
44
三、宏观经济调控
新支出100万 消费倾向4/5
2020/12/10
45
乘数效应:
一、宏观经济指标
私人总投资(I)
厂房
设备
居住
存货增加额
2020/12/10
8
一、宏观经济指标
政府支出(G) 联邦 州或地方政府
2020/12/10
9
一、宏观经济指标
净出口(X – M)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教学重点和难点 ⒈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划分 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是什么 ⒊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什么 ● 分析方法和手段 ⒈ 实证分析——解释、预测是什么(不评价、 不比较) ⒉ 规范分析——应该是什么(评价、比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⒈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划分 ⑴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是: ①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②如何生产? ③为谁生产? ④由谁做出经济决策? ⑵对上述四个基本问题,如果由政府来回答就是 计划经济;如果由市场机制来回答就是市场 经济。
谢谢大家!ຫໍສະໝຸດ ③失业率 达到国家法定工作年龄 具有劳动能力 想工作的人
④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否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 个国家的汇率 1000元人民币的货物 1:10 100美元 1000元人民币的货物 1:8 125美元
5.宏观调控的政策 ①财政政策 ②货币政策
①财政政策 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政策 政府的收入——税收 政府的支出——政府采购、转移支付
②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控制利率的政策 中央银行控制着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控制着货币供给的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比率 ——再贴现率
6.如何实施政策 当前中国政府的政策重点是刺激经济增长 GDP=C(消费)+I(投资)+G (政府采购)+NX(X-M)净出口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理论 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劳动、资本、技术、 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 公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非公有制经济实 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⒋ 宏观调控的目标 ①经济增长率 ②通货膨胀率 ③失业率 ④国际收支平衡
①经济增长率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在 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货币 价值总额 GNP(国民生产总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

,
除各种干扰 发扬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二 者之所长 避 二 者之所短 才能保 证国民经 济运 行的良性 循环
, 。
,
,
,
,

,
我国正 处 在由计划经 济向社会主义 市场经 济转变的
6



作用的效果是 完全 不同 的 不能混淆
从我 国市场经 济 实行一 个时期 的情况看 社会 主 义 市 场经 济 要切 实加强 宏观调 控并 没有完 全 被人 们所接

,

弱 以 免给经济运 行造成 的波动起伏较大 影响经 济运 行
,

,
,
转 轨的平 稳过渡
,
第二 要 注意 防止 回到 计 划经 济的老路
、 , 。
上 去 在注意运 用行政 法 律手段 的同时 要注意 充分发

人 们从计划经 济 政策万能 的束 缚 之下解脱出 来 往
, “ ” 。


,
挥价值规 律和各 种经 济杠 杆的作用
多 经济活动越 来越 复杂
, , .
,
部门渗透 地区 渗透 各国经 济




这是 市场经 济的致命弱点
、 、 ,

间的相互 渗透 世界 经 济一 体化 区 域化 集团 化 的趋势 日益发展
, 。
市场调节是一 种自发的 盲 目的 被动的 滞后的调节 虽
然通 过市场的作用 也能克服这一 致命的缺陷 但是 它作 用 的时间较长 而 且 只能靠经 济震 荡和周 期性的经 济危
, , , , , , ,
:
一 是人 们的 观念还没 有从
,

市场经济ABC讲座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ABC讲座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r、
J

.
J

r

;

J
卜 这 挤口 肠 二 卜
J

.
J

4

4
派 监事 会 的 办法 及 监 事 会 的 工 作章 程


国 有 企 业 财 产授
关 系等事 宜 进 行确定 和 实 施
,
么 授 权 经 营的 试 点

这几
权 经 营 办法 国 有企 业 资产经营 责 任制 的 考 核 休 系 和 奖 惩 办 法 以 及 国 有企 业 产权转让 的 有 关 管理 办法

用 价 格 税 收 信贷等 经 济 杠杆 通过制定 和 调 整 价格 税 收 利 率 汇 率 发 放贷款 确 定 收人 利 润 和 补贴 等 经济

调 增 长 而 对 宏 观 经 济 总 量 主要 是 货 币 收 支 总 量 财政
收支总 量 和 外 汇收支 总量 的 调 节 与控 制 接 调 控原则
及 管理 办 法 并积极准备制 订我省 国 有 企 业 的 监管 办 法 和 配 套 文件
.
另 外 对 已 改建 成股份制 公 司 的 国 有企 业 也要 按 照 《 和《 监 管条例》 进 行规 范和 完 善 公 司 法》
.
三 )组 织实施试点 工 作 以 点 带 面 逐 步 推 开
派 监 事 会 的 试点
. , ,


.

计划 指 导 的 任务是要 抓好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 预 铡 确 定 国
民 经济 发 展方 向和 重 大 战 略 及时 为 微观 经 济 决 策 提 供
社会 主 义市场 经 济 的 宏 观 调 控 以 经济 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国家通过政策手段对整个经济体系进行调整和管理的行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政府依然扮演着重要的宏观调控角色。

本文将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一、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如“拨乱反正”、精准扶贫、抗击经济危机等,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这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宏观调控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二、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1.政策调控普遍存在滞后性政策制定需要相对长的时间,而经济变化往往是瞬息万变的,从政策制定到实施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导致政策实施效果滞后。

2.政策资源缺乏协调性不同的政策之间存在着联系和互动,有时经济政策之间会产生冲突,无法协调起来,导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3.政策目标与经济现实不相符政策目标与实际经济现实不相符合也是宏观调控常见问题之一。

有时候政策制定者过于理想化,而现实经济运行却可能偏离预期,导致政策效果达不到预期。

三、应对措施1.注重政策的前期研发和后期评估加强政策评估和调研,收集和分析经济数据,及时调整经济政策。

在政策实施后也要进行定期的评估,纠正不足和偏差。

2.加强政策的系统化和协调性政策之间需要有相互衔接和互相协调的关系,政策之间的冲突需要尽量避免和减少。

各部门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依照国家发展的方针指导各方面的工作。

3.强化市场的主体作用在宏观调控中,坚持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引导市场规范运行,促进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使市场调节与政策调节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宏观调控。

四、结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已成为一个复杂而且关键的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有效性,提高政策调控的科学性,而且协调各种资源采取一系列合理的政策手段,以保证中国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新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学习笔记——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最新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学习笔记——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学习笔记——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重点及典型例题分析:(一)市场经济与宏观经济调控1.宏观经济调控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了解)2.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含义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是指社会主义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为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的总体调节和控制。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是国家,对象是国民经济总体活动,并通过对市场调控来实现。

3.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和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包括互相联系的三个方面:(1)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2)对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的职能;(3)国家承担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职能。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是交由人民政府来实施的。

政府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以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为目标,以间接调控为主要管理手段。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

(3)是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有效运行的需要。

(4)是使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方式和手段1.宏观经济调控基本目标的含义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是由宏观调控任务决定的,是由若干具体目标组成的一个目标体系。

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优化,是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

2.不同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1)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优化;(2)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收入分配公平。

各项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体系。

国家要完成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必须使各项宏观调控目标同时实现;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下,国家对各项宏观调控目标的侧重点是可以有所不同的。

3.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和手段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

直接调控就是国家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直接对微观经济单位而不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的宏观调控。

高中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的宏观调控》教案

高中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的宏观调控》教案

高中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的宏观调控)教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的宏观调控)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宏观调控的含义、必要性、目标;掌握宏观调控的手段。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经济现象,逐渐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精确把握事物的共性和根本特性的辩证思维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优势,认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坚决社会主义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难点)宏观调控的手段。

三、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商量法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经济软着陆〞的图片,引出宏观调控,从而导入本节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含义宏观调控,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操纵。

2.原因教师:请同学们依据漫画“假〞“欺〞何时休,思考一个问题:国家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学生商量,交流。

师生在商量、交流的根底上得出以下结论:(1)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X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2)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3.目标过渡语:国家进行宏观调控,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呢接下来我们看宏观调控的目标。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请同学们分析2022年政府工作汇报的内容,思考一下这些分别表达了宏观调控的什么目标4.手段过渡语:国家如何进行宏观调控呢接下来我们学习宏观调控的手段。

请同学们分析以下三个案例,分别指出在案例1、案例2、案例3中国家运用的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案例1:2022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

总理指出今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创新宏观调控方法,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统筹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工具,采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应侧结构性改革举措,为经济开展营造良好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

C




6.2011浙江卷· 41.(32分) 近年来,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出现了“用工荒”,一 些企业难以找到所需的农民工。“用工荒”成为社 会关注的热点。 材料三 就“用工荒”问题,三位同学各抒己见。小张认为, “用工荒”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一定程度 上“慌”了企业,企业和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小王 认为,“用工荒”与劳动力价格太低有关,企业只 要大大提高工资,“用工荒”就能迎刃而解,企业 也没有什么可“慌”的。小周则认为,“用工荒” 是市场运行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只 要让“看不见的手”继续发挥作用,“用工荒”问 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2)运用劳动和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 知识分别评析三位同学的观点。(14分)
置市 资场 源配
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配置资源。
市 社 基本特征 场会 经主 宏观 济义 调控
高考真题选作



1.2011广东卷· 26.某企业某年利润1.2亿元,称之 为私人收益,但污染造成附近居民的经济损失约0.4 亿元,这样社会收益约0.8亿元。由于政府新颁布了 环境保护条例,在同样情况下,该企业为避免可能 面临的0.4亿元罚款,投入0.2亿元解决了污染问题, 此时的社会收益为1.0亿元。这一过程表明 A.法律法规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B.污染是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治理 C.市场在政府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 D.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的弊端
实现共同富裕- -根本目标
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 控--内在要求

思考:(1)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能实行强有 力的宏观调控?(2)资本主义国家有没有宏 观调控?如果有,它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 调控一样吗?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是指国家采取政策手段,调整和控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量和结构,达到宏观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在这样的经济模式下,政府对经济的作用较小,但仍具有重要的调控责任。

一般来说,宏观经济调控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农村政策、产业政策等,其中,货币政策是最为重要的。

具体而言,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信贷政策、增加或减少流动性等手段,调控经济总量和稳定经济增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财政政策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投资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环保、科技等领域的投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稳定。

另外,产业调控也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方面。

国家可以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和计划,引导各个行业和地区产业的发展,同时支持优势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农村政策也非常重要。

农村经济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此,政府要关注农村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的增收。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财政支持、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等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市厅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市厅班

二、宏观经济运行
(4)长周期 前苏联经济学家 康德 拉耶夫1925年提出
二、宏观经济运行
2、我国经济的周期 波动 1953-1999 9个周期
二、宏观经济运行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8 1969—1972 1973—1976
1977—1981 1982—1986 1987—1990 1991—199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一、宏观经济指标 二、宏观经济运行 三、宏观经济调控
一、宏观经济指标 (一)核算方法
宏观经济流量图:
居民
货币 商品与劳务
企业
劳动、土地、资本
工资、地租、利润
一、宏观经济指标
1、产品法 GNP=Q1P1+ Q2 P2 +…+ QnPn
一、宏观经济指标
GNP=消费+投资+ 政府支出+ (出口 – 进口)=C+I+G+(X – M)
美国:
个人消费(C) 耐用品 非耐用品 房租 其他劳务
一、宏观经济指标
私人总投资(I) 厂房 设备 居住 存货增加额
一、宏观经济指标
政府支出(G) 联邦 州或地方政府
一、宏观经济指标
净出口(X – M)
出口 +
进口 –
GNP

一、宏观经济指标
2、收入法 GNP=生产要素收入 =工资+利息+地租 +利润
一、宏观经济指标
GNP=生产要素收入 +税收+折旧=工资+ 利息+地租+利润+ 税收+折旧
美国:
工资和其他补助 净利息和租金收入 利润 公司利润 非公司企业收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

计划手段

段 强制性 行政手段
道德手段
政府多花钱少收钱 扩张性财政政策
政府少花钱多收钱 紧缩性财政政策 种类
中性财政政策
国家预算
强有力保证 强制性
本质体现
无偿性
特征
必然要求 固定性
倒U型曲线 拉弗曲线
税收
基本手段
财政投资
财政补贴
国债
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从而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宏观调控
公共产品 垄断
外部影响 非对称信息 促进经济增长
原因:市场失灵
前三种失业为自然失业,不可调节

求职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

技能不匹配 经济大环境
结构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增加就业
的 主 要



季节性失业

稳定物价
防止过度贸易顺差/逆差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最主要 经济手段
经济立法
法律手段

经济司法


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
最终产品的价格总和 统计最终产品 生产概念 新生产的产品,不管卖出去与否
地理概念 只要在中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产品
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常 考
国民生产总值(GNP)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 中国人+在国外的中国籍人


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
观 经
影响
人民币
进口
物价
资本流动
人民币 人民币
热钱撤离中国 热钱涌入中国
完全竞争(理想) 产品无差别 农产品

垄断竞争 产品有差别 轻工业、服务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研究.pdf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研究.pdf

摘要: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健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随着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推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点,尽管这些特点在以往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是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不断显现出其中的缺点。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全新的宏观调控体制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宏观调控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创新 一、宏观调控的内涵 宏观调控就是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和控制,所谓调控,就是施控主题通过一定的调节和控制行为使一个系统的实际运行轨迹和运行状态符合或达到所设定的理想轨道和期望状态。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是宏观调控对象,它是反映和说明其有关经济总量和结构。

宏观调控的目标有三种特征,向量特征、集合量特征和预计量特征,同时它又有多元性特征。

西方国家把宏观调控看作稳定化政策或宏观经济政策,是为了缓冲经济短期波动的公共政策,为了把产出与通货膨胀同长期水平相接近。

二、宏观调控体制的发展过程 宏观调控体制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化的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市场进行直接控制。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期间,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宏观调控的核心手段虽仍是政府干预,但货币政策等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间接手段也逐步纳入到宏观调控的框架中。

第三阶段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且市场机制不断发挥基础性作用。

宏观调控更加注重运用货币政财政政策等间接调控方式,不断减小对行政干预手段的依赖。

为了保证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提高调控主体的调控能力。

调控主体在宏观调控中居于主导地位,掌提着调控的主动权,其调控能力的高低强弱和宏观调控的成效有着正相关的关系。

尽管调控能力不是无限的,但随着调控能力的提高或强化,调控主体所获得的能力限度空间就会愈益扩大,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也就必然增加。

政治经济学(2)5 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

政治经济学(2)5 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
双“松”政策,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扩 张性货币政策相配合使用。
双“紧”搭配,即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 性货币政策相配合使用。
“松”“紧”搭配,即扩张性财政政策和 紧缩性货币政策或者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 张性货币政策相配合使用。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经济决策体系。
二、建立健全宏观调控管理体制,建立分级管理 和分级调控的良机宏观调控体系。
经济调节 市场监管 社会管理 公共服务
一、宏观调控的目标 二、宏观调控的手段
促进经济增长 稳定物价
增加就业
保持国际收支 平衡
计划手段 政府通过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经济计划,对 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宏观调控。
客观性、战略性、预先性、指导性
经济手段 国家根据宏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按照物质利益的 原则,来影响微观经济活动,并使之符合宏观经济 发展目标的一切政策措施的总和。
严格的强制性、普遍的约束性、相 对的稳定性、明确的规定性
行政手段 政府凭借政权力量,通过制定与发布命令、指 示、规定等形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行政 区划直接指挥、控制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权威性、无偿性、相对稳定性、简 单速效性
一、财政政策及运用 二、货币政策及运用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1、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 也叫金融政策,是政府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 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是中央 银行通过货币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的政策。
2、货币政策的类型
中央银行增加货币量降低利 率可以刺激经济,这称为扩 张性的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减少货币量提高利 率可以抑制经济,这称为紧 缩性货币政策。
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 即货币供应量小于货币实际 需要量时运用。
1、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使用的必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003-2007年的宏观经济走势与“双防” 调控导向

(1)2003-2007年的宏观经济走势 第一,经济增长的速度较快。 2003年至200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增长率分别为10%、10.1%、 10.4%、11.1%和11.4%。
2003-2006年 经济增长 13.6万亿—21万亿 GDP年均增长10.4% 世界年均增长4.9% 规模工业利润 5784—18784亿元 年均增长34.2% 18904—38731亿元 年均增长19.6% CPI年均上涨2.1% 78-02年均上涨6.3% 城乡就业73740-76400万 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
1、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国家或经济组织通过运用经济政策 和经济杠杆,调整不同经济主体的物质利益关 系,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 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调节各种经济变量的基本 原则和方针。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 及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经济杠杆是经济政策的具体运用,主要有 价格、税收、信贷、利率、工资、奖金等。
0.0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0.8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0.8 -1.4
-5.0

第三,投资增长持续偏快。根据中国国 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3年至2007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 16.9%、 27.7%、26.6%、23.9%、 24.8%。
对三年以上定期储蓄 存款实行保值 0.24% -0.98% -1.50% -1.10% -0.16% -0.49% -0.50% -1% -0.25% 0.27% 0.00% 0.27% 0.27% 0.27% 0.27% 0.27% 0.27% 0.27% 0.24% -0.75% -1.20% -1.50% -0.60% -1.12% -0.50% -0.75% 征收 20% 存款利息税 -0.50% 0.27% 0.27% 0.27% 1.98 2.25 2.25 2.52 10.98 10.08 8.64 7.92 6.93 6.39 5.85 5.31 5.58 5.85 6.12 6.39 6.57 6.84 7.02 7.29 7.47
四、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与调控战略
(一)我国宏观调控的历史回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三次 较大起伏,经历了四次大的宏观调控。 第一次是 1993-1997年:运用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 策治理通货膨胀 第二次是 1998-2002年: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 的货币政策治理通货紧缩 第三次是 2003-2007:运用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实 现“双防” 第四次是2008年:运用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应对 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 紧缩
2007年
2008年1-5月
25万亿GDP增11.9% 规模工业18.5% 三产增长12.6%
1-11规模工业利润 22951亿元 同比增长36.7% 全年5.1万亿元 增长31%
GDP增长10.6%
经济效益 财政收入
规模工业利润 10944亿元 增20.9%
2.9万亿增33.8% CPI上涨8.1%
8.3
15
11.9 10.6
10
61491
5
48198 35334
0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一
0
1998-2002年:扩张型宏观调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波及到我国,我国 宏观经济中出现了通货紧缩问题,经济增 长明显受到需求不足的制约。 因此这一轮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治理通 货紧缩,扩大有效需求。



货币政策的三大基本手段:公开市场业 务、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财政政策的两大基本手段:税收、财政 支出
2、计划手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中,计划的制 定突出宏观性、战略性,把重点放在中长期计 划上。计划调控的主要功能主要是从宏观总体 上规定经济发展目标和结构调整方向,保持供 需总量的平衡 。
(2)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深层原因



第一,总量性因素:投资与消费不平衡 的持续矛盾 第二,结构性因素:经济结构与增长方 式尚未得到明显改善 第三,体制性因素:政府职能转变尚未 到位
(3)“双防”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政策取向是“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 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 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稳健的财政政 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第四,信贷规模扩张,流动性过剩问题 突出。 第五,房地产和资产价格上涨孕育了巨 大的经济泡沫与经济风险。 第六,来自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压力与困 境。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 国家和地 外汇储备(百 排行 截至日期 区 万美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5 16 23 28 中国大陆 日本 俄罗斯 印度 台湾 韩国 巴西 新加坡 香港 德国 法国 意大利 英国 美国 加拿大 1,756,600 1,003,836 548,100 316,200 286,860 260,500 197,209 177,629 160,700 143,942 125,311 106,843 99,956 75,850 43,057 2008年4月 2008年4月 2008年5月 2008年5月 2008年3月 2008年4月 2008年5月 2008年3月 2008年3月 2008年4月 2008年2月 2008年2月 2008年3月 2008年3月 2008年3月
17.1
11.3
10.0
11.6
10.9
10.0
9.3 9.1 7.8 7.6 8.4 8.3
10.0
10.4 10.1
11.4 11.1
12.0
7.3 9.3 8.8 6.5 4.1 3.1 3.8 3.4 9.2 6.4
8.3
10.0
5.0
3.9 2.8 0.4 4.8 0.7 1.2 1.8 1.5
3、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司法,运用 经济法律规范调控经济的手段。 法律手段的调控作用是给经济活动参与者 规定一个活动的基本框架和行为准则,保 护市场主体的权力和利益,惩罚各种违法 经营行为,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4、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国家政府机构运用行政权力,通过 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指令性任务等行政方式, 直接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


第二,物价总水平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反 弹和上升。 2003-2006年,CPI指数平均上涨为2.1%, 2007年上涨4.8%,2008年1-5月份上涨 了8.1%,
30.0
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与GDP增长率
24.1
消费物价指数
GDP增长率
25.0
20.0
18.8
15.0 13.5
18.0 14.7 14.2 14.0 13.1
物价水平
CPI上涨4.8%
就业水平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
新增就业432万人
进出口6207-17607年增29.8% 贸易顺差1775亿$ 国际收支 外资527.7-694.7亿$ 外储2864-10663亿$
进出口21738亿$23.5% 进出10125亿$26.2% 贸易顺差2622亿$47.7% 贸易顺差782亿$减75 外商直投资748亿$13.6% 外汇储备1.797万亿$ 外汇储备15300亿$43.3%






1993-1997年:紧缩型宏观调控
1992年之后,我国经济运行出现“四高”、“四 热”、“两乱”。所谓“四高”即高投资增长、高 货币投放、高物价上涨和高贸易逆差。“四热”即 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和股票热。“两乱” 即金融秩序混乱、市场秩序混乱。
300000
中国历年GDP及增长率(此图均为国家统计局修正后最新数据)


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原理: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消费需求不 足。 流动偏好和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导致 投资需求不足。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1、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和滞后性,难以保 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 2、市场交易的等价原则,难以完全实现公 正的收入分配,容易影响消费需求的有效扩 张。
一、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市场经济发展迄今,经历了近代和现代两 个发展阶段。自由竞争时期的经济,是依 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调节社会经济运行 的。但1929—1933年的世界大萧条使自 由放任神话得以终结。凯恩斯的宏观调控 理论应运而生,资本主义各国国家干预经 济的状况普遍加强,市场经济成为有宏观 调控的现代市场经济。
GDP(亿元) 增长率(%)
30
250000
249530 211923
25
200000
183868 159878
20
150000
14 13.1 10.9
100000
60794
50000
10 78973 71177 9.3
84402 89677 8.4
7.8 7.6
135823 120333 11.6 10.4 109655 10 10.1 99215 9.1



• 从紧的货币政策(一是加息)
我国 10 年多来银行存款利率调整情况
时 间 1993 年 5 月 15 日 存款年利率 ( ± ) 贷款年利率 ( ± ) 存款年利率 % 贷款年利率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