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以生物为核心要素的练习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高考非选择题专练:专练:一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要素整合题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高考非选择题专练:专练:一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要素整合题

专练一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要素整合题1.(2019·全国高考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东部湿润环境下的典型丹霞地貌区,山块往往具有强烈的离散性,即山块之间是分离的,四壁陡立,没有山脊相连,形成一个个“孤岛”状山块。

由于山体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较小,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但其小环境差异导致的自然分异却十分明显,与一般山地显著不同,具有独特的微观自然分异图谱。

(1)说出丹霞地貌四壁陡立的主要地质作用。

(2)描述坡顶植被分布规律,并解释其原因。

(3)同一个山顶同类环带的植被稀疏程度存在阴坡与阳坡的差别,推测其差别并简述理由。

(4)与山坡顶部植被不同,山谷坡麓地带往往形成高大茂密的沟谷雨林,简述其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丹霞地貌四壁陡立主要是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形成的,有风化、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

第(2)题,读图可知坡顶植被呈环状分布,外环为旱生灌木草本、中环为灌木,内环为乔木,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土壤厚度:中心部位土层较厚,向边缘部位土层迅速减薄,再往边缘几乎没有土层,岩石裸露;随着土层变薄,土壤保水性变差,含水量减少。

第(3)题,丹霞山高度普遍较小,因而植被生长的热量条件较好,但阴阳坡植被生长的水分条件差异较大:由于丹霞山整体土层薄,水分不易保存,阳坡光照强,蒸发旺盛,加剧了土壤的干旱程度,因而植被较稀疏;阴坡光照弱,蒸发较少,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因此植被较稠密。

第(4)题,雨林的存在说明该地植被生长的水分、热量、土壤条件好;沟谷地带地势低,是地表水、地下水汇聚地,水分条件好;沟谷海拔低,地形相对封闭,热量条件优越;沟谷地带土层比较深厚。

答案:(1)风化、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

(2)植被呈环状分布;平缓山顶都有一定厚度的土层,中心部位土层较厚,向边缘部位土层迅速减薄,再往边缘几乎没有土层,岩石裸露;随着土层变薄,土壤保水性变差,含水量减少,造成了植被的环状分布格局。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测试及答案6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测试及答案6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测试及答案6、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关于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是农业害虫的共性 B .温暖地区的阔叶林多,而寒冷地区的针叶林多C.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D .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具有综合性 2.影响下列各生态系统中植物规律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分别是 A. 海拔高度、阳光、阳光、温度 B. 温度、阳光、阳光、纬度 C. 温度、阳光、海水深度、温度 D. 温度、阳光、阳光、温度 3. 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影响海洋植物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阳光B. 在农业生产上,可依据群落的结构原理,合理搭配种植不同农作物C. 退耕还林能使群落的结构复杂化,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 因生物群落具有分层现象,种植水稻时,应合理密植4.在一片动物种类繁多的森林中,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目基本稳定,那么,下列哪 一项与之不相符5. 科学家在深约3200m 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蠕虫。

该蠕虫没 有消化器官,它的附肢像树根一样伸入到鲸的骨髓里。

蠕虫附肢里存在一些特殊的细菌,这 些细菌能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

下列有关上述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蠕虫和细菌的代谢类型与乳酸菌的相同生 C.鲸骨架T 细菌T 蠕虫构成了一条捕食食物链 者 6. 分析右图的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 S ”型B. 影响CD 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天敌、 限的空间和食物等 C. 该种群数量在 E 点达到K 值D. 在有限的环境中,该曲线包括了细菌 体生长曲线中的调整期、 对数期、稳定期 衰亡期 7. 某树林中A 、B 两种生物的生物量 (指 群含有的总有机物量) 变化如下图所示下 有关这两A.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B. 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持相对稳定 D .各种群年龄组成维持增长型B .细菌与蠕虫的关系在生态学上属于寄D .蠕虫和细菌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消费 B. A 以B 为食种生物的叙述中,哪项更为合理A. 两种生物之间的斗争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C. 它们属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D. 它们都与这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专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 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供硝化细菌再利用C.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后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生产者再利用D. 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不可能再被消费者利用9.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B. 人口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目C. 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D. 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区别10•红花三叶草依赖土蜂为其传粉,田鼠常捣毁土蜂窝,而猫又捕食田鼠,因此猫的数量 影响田鼠的数量,最终影响三叶草的数量。

2020年全国Ⅱ卷理综高考题及答案--生物部分

2020年全国Ⅱ卷理综高考题及答案--生物部分

2020年全国Ⅱ卷理综高考题及答案--生物部分③以盐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和淡水交界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芦苇适应淡水环境,而赤碱蓬适应海水环境是由于它们体内含有不同的盐类B.盐蓬适应海水和淡水交界处的环境,是因为它们体内含有特殊的离子调节机制C.三种植物群落的出现是由于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生存和繁殖的优势D.三角洲中出现的植物群落类型只与水的盐度有关,与其他环境因素无关1.新冠病毒和肺炎双球菌都能引起肺炎,但它们的结构不同。

新冠病毒是一种含有单链RNA的病毒。

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

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属于被动运输。

B。

新冠病毒和肺炎双球菌都可以利用自己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

C。

新冠病毒和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所含的核苷酸是相同的。

D。

新冠病毒或肺炎双球菌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

2.当人体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时,会引起自身免疫病。

以下哪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

艾滋病B。

类风湿性关节炎C。

动物毛屑接触性鼻炎D。

抗维生素D佝偻病3.下列哪种关于生物学实验的描述是错误的?A。

可以用健那绿染液观察活细胞中的线粒体。

B。

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探究人体红细胞因失水而发生的形态变化。

C。

可以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观察细胞中RNA和DNA 的分布。

D。

可以用荧光染料标记膜蛋白来探究细胞膜流动性。

4.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叙述,哪种是错误的?A。

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

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C。

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D。

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

5.取某植物的成熟叶片,用打孔器获取叶圆片,等分成两份,分别放入浓度相同的甲糖溶液和乙糖溶液中,甲糖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乙糖的2倍。

水分交换达到平衡时,检测甲、乙两组的溶液浓度,发现甲组中甲糖溶液浓度升高。

在此期间叶细胞和溶液之间没有溶质交换。

根据这个实验,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

2020高考地理冲刺专题型高考非选择题专练1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要素整合题含解析

2020高考地理冲刺专题型高考非选择题专练1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要素整合题含解析
(3)靠近秘鲁渔场,原料丰富;热带沙漠气候区,高温少雨,有利于半成品晾晒;沿海运输便利。
(4)特点:出口总量波动下降;单价和出口总额仍总体上升。措施:拓展鱼粉进口渠道;提升国内鱼粉产能;积极研发替代产品等。
2.(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短命植物又称短营养期植物、短期生植物。一年生短命植物在气温和水分条件合适时,在短短的2个月左右时间里迅速完成生命周期,随后整个植株或地上部分干枯死亡。短命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是新疆植物区系中一类独特的浅根系草本植物。图甲为新疆伊犁地区地形图,图乙为伊宁市附近一气象观测站多年的气的自然要素整合题
1.(2019·山东临沂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秘鲁鳀鱼生活在水温20℃以下的近海,属冷水性小型鱼类,以甲壳类动物为食,同时鳀鱼又是海鸟的主要食物,海鸟粪是秘鲁重要的磷肥资源。鳀鱼不适合食用,是秘鲁加工出口高蛋白质饲料——鱼粉的重要原料,鱼粉制作包括选料、蒸煮、压榨、晒干、粉碎等环节。近年来国际市场对鱼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秘鲁是世界最大的鱼粉生产国和出口国,利马、钦博特等地均为世界鱼粉的主要产地,中国是世界同时也是秘鲁最大的鱼粉进口国。
(1)推测垫状点地梅在我国的分布特征。
(2)分析垫状点地梅植物体平均温度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气温的原因。
(3)分析垫状点地梅作为先锋植物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有利影响。
解析 (1)由材料分析可知,垫状点地梅能够在严重缺乏土壤和水分的地区生长,我国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土壤贫瘠,适合垫状点地梅的生长。从垫状点地梅覆盖度与气温降水的关系可知,垫状点地梅适宜生长的年平均气温在零下2摄氏度到2摄氏度之间,温度过高和温度过低都不适宜,因此判断垫状点地梅应该分布在西部的山地和高原,而且其分布随海拔上升其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迎风坡降水较多,因此数量多于背风坡;阳坡光照条件较好,因此阳坡数量多于阴坡。(2)由上题分析可知,垫状点地梅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高原和山地,由于这些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白天太阳辐射强,垫状点地梅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多,温度高;而且从垫状点地梅的形态来看,其贴伏于地表的垫状结构具有保温作用,而且有利于抵御寒风,减少热量交换,从而使温度较高;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等的含量少、吸收地面辐射少,降温快,气温低;晚上由于空气稀薄,保温作用弱,热量容易丧失,气温降低得更多,因此温度较低。(3)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在: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植被的生长影响地表,能够加快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植被的存在,能够减少水分的蒸发和热量的流失,从而能够留住水分和热量,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生存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有利于提高当地生物的多样性。

2020年全国2卷地理高考题(含答案)

2020年全国2卷地理高考题(含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文科综合测试地理部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

图1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

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据此完成1~2题。

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A.水文、地貌、植被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A.风俗习惯改变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人口迁徙频繁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图2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

图2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

据此完成3~5题。

3.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

打沟主要是为了A.灌溉 B.排水 C.防虫害D.通风4.推测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产量 B.减少水土流失C.降低生产成本 D.减少蒸发5.近年来,该地A.种植结构复杂化B.复种指数提高C.田间管理精细化D.种田大户增多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图3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6~8题。

6.图示观测时段内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7.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图3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如图4所示,乌拉尔山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

2020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教师用书: 第1部分 专题9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解析

2020新课标高考生物二轮教师用书: 第1部分 专题9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九生物与环境构建知识体系·串联主干知识■核心要点清误····························································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3.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

(×)提示:性引诱剂诱杀了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

4.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 提示:样方法的取样原则是随机取样。

5.某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提示:在种群的“S”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前逐步增大,之后又逐步降低。

6.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提示:理想条件下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

7.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将偏高。

(√)群落的特征与演替1.“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提示:“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间存在捕食关系。

(全国版)2020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高考非选择题专练一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要素整合题(含答案)

(全国版)2020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高考非选择题专练一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要素整合题(含答案)

专练一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要素整合题1.(2019·天一大联考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珊瑚礁是由成千上万的珊瑚虫的骨骼在数百年至数千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珊瑚虫的生长往往受水温、盐度和光照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南海的珊瑚礁类型主要为岸礁(紧密连着大陆或岛屿的珊瑚礁)和环礁(海洋中呈环状分布的珊瑚礁,中间有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或礁湖),但在海南岛的河流入海口处缺失岸礁类型。

位于我国南沙群岛北部的渚碧礁,中部潟湖(水深20米左右)全被边缘礁坪围封,形成一个典型的封闭型环礁。

当大潮低潮时,礁坪基本露出,潟湖水体与外海水不能交换,高潮时外海海水才能漫入潟湖,潟湖、礁坪栖息着不同的鱼类与珊瑚。

我国现今已在渚碧礁造岛面积达4.3平方千米,并在岛上建有机场、灯塔等设施。

下图示意渚碧礁浮游动物总丰度(单位:个/m3)的空间分布。

(1)推测海南岛河流入海口处缺失岸礁的主要原因。

(2)分析礁坪浮游动物丰度小的主要原因。

(3)分析潟湖比礁坪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4)分别指出岛上设置机场与灯塔等设施的地理意义。

答案(1)大量河流淡水注入,海水盐度低,不适宜珊瑚生长;入海泥沙多,海水透明度低,光照条件差。

(2)礁坪与外海相连,水体交换非常快,生存环境不稳定;水浅,受太阳辐射影响大,昼夜温差大,不利于浮游动物存活;多珊瑚虫和礁栖动物,对浮游动物的摄食较多,导致其数量少。

(3)浮游动物数量多,多饵料;水深,面积大,栖息空间大;被礁坪围封,受外海影响小,生存环境稳定。

(4)机场的投入使用可大幅提升南海地区空中交通服务能力;提供航空气象、海难救助、海洋监测、环保科考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便于加强与我国大陆的联系;利于岛上旅游资源的开发。

灯塔的投入使用可有效提升周边水域助航、通航管理及应急搜救能力;保障过往船只的航行安全;更好地发挥南海国际海运航线的作用。

2.(2019·吉林四平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以生物为核心要素的练习包含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以生物为核心要素的练习包含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以生物为核心要素的练习含答案专题:以生物为核心要素的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小火烈鸟是一种体羽偏粉红色的涉禽,主要分布于非洲肯尼亚的博格里亚湖、马加迪湖和坦桑尼亚北部的立顿湖以及安哥拉、赞比亚、津巴布韦、马达加斯加等地的季节性高盐湖泊、沼泽及礁湖的浅水地带,猎食咸水中的原生动物、卤虫、水藻等,每年4-7月繁殖。

非洲小火烈鸟会随着湖泊水位的季节变化,在南、北非洲进行小区域而大规模的迁徙。

下图为非洲赤道南北地区小火烈鸟的分布范围。

(1)简述非洲多小火烈鸟栖息地有利于小火烈鸟生存的环境特点。

(2)指出小火烈鸟在非洲赤道南、北两大区域之间迁徙的季节(指干湿季),并说明理由。

(3)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有人提出开发非洲高盐水域发展卤虫捕捞业,以满足国际市场对卤虫的需求。

你是否赞同?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高盐水域卤虫丰富,食物充足;干季天敌少;人类活动干扰少;水域盐度大,病菌少,小火烈鸟患病害概率小;气候干燥,不利于疾病传播。

(2)雨季结束后到干季前期。

理由:雨季后期到干季的前期降水减少,晴天多,蒸发量增大,湖水的盐度不断升高;卤虫生长繁殖快,小火烈鸟的饵料丰富。

(3)赞同。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运输、维修、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加快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脱贫步伐;促进养殖业的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加强生产和技术合作;加快养殖技术的扩散。

(或不赞同。

理由:破坏高盐水域的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小火烈鸟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地处内陆,地形复杂,终年高温,交通落后,辗转多国运输,运输成本高)2、(2019·江西宜春联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枫树性喜温凉,加拿大枫树种类多达100多种,加拿大也因枫叶而闻名世界,被称为枫叶之国。

在加拿大的枫树品种中,最著名的是糖枫,其树干流出的汁液可制糖,枫糖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有机酸,深受当地人们喜爱。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 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 25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 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 25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一、选择题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2.如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CO2消耗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碳循环在甲、乙、丙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C.人工生态系统中CO2的消耗量与释放量关系往往不符合上图D.根据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正在上升3.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

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甲种群可能被淘汰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4.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食物关系的一部分,调查发现该湖泊中部分鱼类数量在逐年下降。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营养级相同的生物间竞争最激烈B.该系统中鲇鱼与乌鳢因食物来源丰富而产量最高C.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D.严格控制鲇鱼与乌鳢的数量可有效提高该湖泊鱼类的产量5.前不久,印尼火山喷发大量岩浆形成火山岩。

预测若干年后,该火山岩上可着生草本植物。

下列有关这一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该过程通常不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C.人类活动会影响该过程的方向和速度D.该过程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6.某植物上栖息着以该植物为食的甲、乙两种昆虫和以乙昆虫为食的蜘蛛。

2020年高考生物全国二卷试题解析

2020年高考生物全国二卷试题解析
答案:B
C 3. 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C.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D.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
解析:二倍体植物的概念就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含有两 个染色体组的植物,而其配子中含有体细胞中染色体的一半,所以A项 正确。人教版必修二86页“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 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 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由此B项D项正确。 高等植物大多数是雌雄同体的植物,细胞中没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之分,所以C项错误。
(1)根据甲和丙的杂交结果,可知这3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分别 是 板叶、紫叶、抗。病
(2)根据甲和丙、乙和丁的杂交结果,可以推断甲、乙、丙和丁植株 的基因型分别为 AABBDD、AabbDd、aabbdd和_aaBbdd。。 (3)若丙和丁杂交,则子代的表现型为 花叶绿叶感病、花叶紫叶感。病 (4)选择某一未知基因型的植株X与乙进行杂交,统计子代个体性状. 若发现叶形的分离比为3∶1、叶色的分离比为1∶1、能否抗病性状的 分离比为1∶1,则植株X的基因型为 AaB。bdd
充一些 电解质(或答:无。机盐)
32.(11分)控制某种植物叶形、叶色和能否抗霜霉病3个性状的基 因分别用A/a、B/b、D/d表示,且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表现型 不同的4种植株:板叶紫叶抗病(甲)、板叶绿叶抗病(乙)、花叶 绿叶感病(丙)和花叶紫叶感病(丁)。甲和丙杂交,子代表现型均 与甲相同;乙和丁杂交,子代出现个体数相近的8种不同表现型。回答 下列问题:
D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17 生物资源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17 生物资源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17 生物资源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9题;共38分)1. (6分) (2016高三上·江西模拟) 环境效率是指在既定技术水平条件下,普通投入(资本、劳动力、水资源)和产出保持不变,可以实现的最小化有害投入(有害投入指排放的污水)与当前的有害投入之间的比率。

环境效率高表示现有技术条件下污染物可减少的程度比较低,此时只有通过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更大幅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环境效率低表示即使不提高技术水平,也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而大幅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改善环境质量。

读下图“2013年中国各省环境效率分布情况”,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可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省(区)是()A . 山东省B . 湖南省C . 山西省D . 甘肃省2. (2分)我国十分关注能源问题,下列能体现中国绿色低碳能源战略主要内涵的是()①大力发展节能技术②高效利用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和石油③加快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④敦促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⑤加强地质勘探,提高能源自给率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③④⑤D . ①②⑤3. (2分)能源利用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原因是()A . 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B . 资源的利用潜力扩大C . 社会生产力第一次大发展D . 能源利用率提高4. (4分) (2017高一下·张家口月考) 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分,风能属于()A . 可再生能源B . 生物资源C . 非可再生能源D . 气候资源5. (4分)(2018·浙江模拟) 2017年6月8日,福建省海洋预报台官方网站发布赤潮灾害监视监测网报告,泉州石狮市梅林码头附近海域发现赤潮,面积约2平方公里,赤潮水体呈暗红色,呈片状分布。

获得以上赤潮信息,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A . RS GPSB . GPS GISC . VR GISD . RS GIS6. (4分)新华社电记者2012年2月3日从广西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镉污染)处置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纪检监察部门查实相关部门,相关责任人在履行职责方面存在失职、渎职行为,已依据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练习题农业专题编附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练习题农业专题编附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练习:农业专题优编附答案专题:农业一、选择题(一)下图是“某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

读下图,回1--4题。

答) ( 1、该地区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B.气候适宜A.地形平坦.资金雄厚C.临近市场 D、与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类似的区2)域是上图中的(.① B.② C.③ D.④A、图中湖泊对①区域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最可能是3)(.夏季气温降低 BA.夏季降水增多.冬季气温增高 DC.冬季降水增多) ( 、④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4 B.森林覆盖率减小A.温室气体减少D.草原生产量降低C.入湖泥沙量降低C.B.A.B、【参考答案】1---4人口稠密,城市、读图可知该地区为北美五大湖地区,经济发达,题,解析第1 众多的城市为当地的水果和蔬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②地区既有畜牧题,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

2第业、又有玉米种植业,属于混合农业。

冬季湖泊使得①区域降水增多,题,第3由于①区域位于休伦湖与伊利湖之间,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词“对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夏季气温降低。

气温增高,两项。

夏季气温、DC响。

本地区地处中纬度,冬季农作物停止生长,据此排除项符A降低对农作物生长不利,排除B项,夏季降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合题意。

④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自然本地区原始森林分布较广,题,4第环境的影响是破坏森林,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B项符合题意。

(二)产业集群是在某一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是区域发展的有效战略。

近几年来,绍兴市上虞区积极推行“四季仙果”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下图为上虞区章镇舜阳猕猴桃产业集群组织结构示意图。

完成1--2题。

1.一般来说,适宜发展图示农业产业集群生产组织模式的区域()A.农产品商品率低B.生产规模较大D.科技发达和信息通畅C.距消费市场较远2.该类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发展过程中()A.当地土地流转率将会下降B.中小专业生产合作社规模将萎缩C.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D.龙头企业逐渐向高新产业转型答案1.B2.C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农业产业集群生产组织模式地区,农产品商品率高;农村的中小企业不一定要科技发达和信息通畅,主要是距离原料地近,生产总规模大;距消费市场远近从图中读不出来。

2020高考地理二轮:以水文、生物、自然灾害为核心的练习及答案

2020高考地理二轮:以水文、生物、自然灾害为核心的练习及答案

2020高考地理二轮:以水文、生物、自然灾害为核心的练习及答案专题:以水文、生物、自然灾害核心的1、(2019-辽亍胡芦岛协作校联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垫状点地梅是一种先锋植物(群落演替中最先出现的植物,能够在严重缺乏土壤和水分的地区生长),是我国特有物种。

其根长出短枝紧密地挤在一起,形成厚实而有弹性的垫子,贴伏于地面,具有很强的喜光性。

左下图示意垫状点地梅覆盖度与气温降水的关系(图中黑色圆面积代表垫状点地梅覆盖度大小),右下图示意垫状点地梅的景观图。

年平均气温『七(1)推测垫状点地梅在我国的分布特征。

⑵分析垫状点地梅植物体平均温度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气温的原因。

⑶分析垫状点地梅作为先锋植物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有利影响。

解析(1)由材料分析可知,垫状点地梅能够在严重缺乏土壤和水分的地区生长,我国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土壤贫瘠,适合垫状点地梅的生长。

从垫状点地梅覆盖度与气温降水的关系可知,垫状点地梅适宜生长的年平均气温在零下2摄氏度到2摄氏度之间,温度过高和温度过低都不适宜,因此判断垫状点地梅应该分布在西部的山地和高原,而且其分布随海拔上升其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迎风坡降水较多,因此数量多于背风坡;阳坡光照条件较好,因此阳坡数量多于阴坡。

(2)由上题分析可知,垫状点地梅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高原和山地,由于这些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白天太阳辐射强,垫状点地梅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多,温度高;而且从垫状点地梅的形态来看,其贴伏于地表的垫状结构具有保温作用,而且有利于抵御寒风,减少热量交换,从而使温度较高;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等的含量少、吸收地面辐射少,降温快,气温低;晚上由于空气稀薄,保温作用弱,热量容易丧失,气温降低得更多,因此温度较低。

⑶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表现在: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 联性。

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

各个要素都是作为 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高考热点抢分练热点:四生物生境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高考热点抢分练热点:四生物生境

热点四 生物生境长江江豚是用肺呼吸的淡水哺乳动物,近年来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为保护江豚,我国在长江流域选择封闭河流故道,通过定点定量投喂,进行半自然状态人工网箱养殖鱼并饲养江豚。

研究人员发现江豚与鱼类一样有早晚摄食规律。

下图示意长江的一段封闭河流故道(江豚研究地)。

据此,完成1~3题。

1.研究人员发现在③区域江豚夏季清晨活动频繁,主要是由于( )A.觅食活动B.避免阳光照射C.水温适宜D.躲避人类干扰2.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池内饲养江豚,江豚的呼吸间隔时间比半自然状态短。

因为人工池( )A.水浅光照足B.水浅空间小C.江豚生存适应性弱D.受人类活动影响多3.推测江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是( )A.①区域B.②区域C.④区域D.⑤区域解析:第1题,江豚有早晚摄食规律,人工网箱养殖鱼用来饲养江豚,③区域为网箱养殖区域,研究人员发现在③区域江豚夏季清晨活动频繁,主要是由于觅食活动,A正确;避免阳光照射和水温适宜无法确定,B、C错误;③区域为网箱养殖区域,人类活动较多,D 错误。

故选A。

第2题,长江江豚是用肺呼吸的淡水哺乳动物,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池内饲养江豚,江豚的呼吸间隔时间比半自然状态短,说明人工池水中氧气不足,由于选择封闭河流故道饲养,这与水浅空间小有密切关系,B正确;氧气与光照、江豚生存适应性弱、人类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A、C、D错误。

故选B。

第3题,⑤区域临近出口,水体交换频繁,且水面较宽,人类活动少,对其干扰小,故⑤区域最可能是江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

故选D。

答案:1.A 2.B 3.D叶绿素a是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也是估算浮游植物现存量以及生产力水平的良好指标,其在海水中的含量能对预防赤潮灾害(赤潮是指由于海洋浮游生物的过度繁殖造成海水变色的现象)、保护海洋环境、分析渔场形成等方面起到指导作用。

下图为1997年以来我国东海海区叶绿素a含量平均值的空间分布图(单位:mg/m3)。

据此,完成4~6题。

(课标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热考主题八某生态系统精练(含解析)

(课标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热考主题八某生态系统精练(含解析)

热考主题八某生态系统
知识关联
考题印证
1.假设在某岛屿上多年来总是存在一个约由m只狼组成的狼群、一个约由n只狼组成的狼群和若干只单独生活的狼。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岛上的狼能够依据猎物留下的气味信息追捕猎物
B.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大于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
C.岛上狼的总数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
D.从岛上狼的数量相对稳定可推测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
答案 B 猎物的气味信息属于化学信息,可以为狼追捕猎物提供依据,A正确;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因此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大于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B错误;由于岛上狼的数量长期稳定在m+n+若干只,说明岛上狼的总数可能已经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即环境容纳量,C正确;从岛上狼的数量多年来保持相对稳定,可推测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若环境条件变化较大,则狼的数量会出现较大变化,D正确。

2.(2018吉林梅河口二模)如图表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有甲、乙两种小型土著鱼种群。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鱼的食性虽有不同,但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竞争关系
B.该湖泊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只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甲种鱼和乙种鱼
C.若因地质变化使该湖泊全部干涸,则该区域可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D.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垂直分布的变化,导致该湖泊只有垂直分层现象
答案 A 甲、乙两种鱼都捕食小型浮游动物,说明它们有竞争关系,A正确;生物群落应包括该湖泊中的所有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错误;若因地质变化使该湖泊全部干涸,可能会发生群落的次生演替,C错误;生物群落有垂直分层现象,也有水平结构,D错误。

2020年全国2卷地理高考题(含答案)

2020年全国2卷地理高考题(含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文科综合测试地理部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

图1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

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据此完成1~2题.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A.水文、地貌、植被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A.风俗习惯改变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人口迁徙频繁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图2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图2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据此完成3~5题。

3.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

打沟主要是为了A.灌溉 B.排水 C.防虫害D.通风4.推测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产量 B.减少水土流失C.降低生产成本 D.减少蒸发5.近年来,该地A.种植结构复杂化B.复种指数提高C.田间管理精细化D.种田大户增多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图3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6~8题。

6.图示观测时段内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7.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图3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如图4所示,乌拉尔山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

2020春人教生物高考二轮:生物和环境练习题【附答案】

2020春人教生物高考二轮:生物和环境练习题【附答案】

2020春人教生物高考二轮:生物与环境练习题【附答案】一、选择题(4分*15小题)1、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Ⅰ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Ⅰ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Ⅱ中的丁与图Ⅰ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Ⅱ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数量变化起决定作用B.研究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趋势C.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可使种群密度降低D.增加迁入率、降低迁出率可增加本种群的K值3、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B.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C.兔子的K值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D.第3年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4、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5、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乙是消费者,包括各种异养生物C.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D.图中的“甲→乙”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唯一的生产者,所以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消费者的存在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成分D.生态系统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生态系统“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D.农田灭虫除草能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的生物B.植物生长素对自身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应用9、有一食物网如下图所示。

2020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课标通用版检测:板块5生态 专题跟踪检测13 含答案

2020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课标通用版检测:板块5生态 专题跟踪检测13 含答案
A.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
B.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稳定
C.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流动渠道
D.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兔子通过同化作用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
D解析兔子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是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中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3.大闸蟹是以植物为主食的杂食性甲壳类.因其味道鲜美而被大量养殖。如图为养殖大闸蟹的阳澄湖某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的英文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下列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10.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6.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如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时期
碳吸收量(kg C·a-1)
碳释放量(kg C·a-1)
A
1.20×1014
1.20×1014
B
1.20×1014
1.26×1014
A.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11.(20xx·河南洛阳二模)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等.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要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首先应增加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以生物为核心要素的练习含答案
专题:以生物为核心要素的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小火烈鸟是一种体羽偏粉红色的涉禽,主要分布于非洲肯尼亚的博格里亚湖、马加迪湖和坦桑尼亚北部的立顿湖以及安哥拉、赞比亚、津巴布韦、马达加斯加等地的季节性高盐湖泊、沼泽及礁湖的浅水地带,猎食咸水中的原生动物、卤虫、水藻等,每年4-7月繁殖。

非洲小火烈鸟会随着湖泊水位的季节变化,在南、北非洲进行小区域而大规模的迁徙。

下图为非洲赤道南北地区小火烈鸟的分布范围。

(1)简述非洲多小火烈鸟栖息地有利于小火烈鸟生存的环境特点。

(2)指出小火烈鸟在非洲赤道南、北两大区域之间迁徙的季节(指干湿季),并说明理由。

(3)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有人提出开发非洲高盐水域发展卤虫捕捞业,以满足国际市场对卤虫的需求。

你是否赞同?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高盐水域卤虫丰富,食物充足;干季天敌少;人类活动干扰少;水域盐度大,病菌少,小火烈鸟患病害概率小;气候干燥,不利于疾病传播。

(2)雨季结束后到干季前期。

理由:雨季后期到干季的前期降水减少,晴天多,蒸发量增大,湖水的盐度不断升高;卤虫生长繁殖快,小火烈鸟的饵料丰富。

(3)赞同。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运输、维修、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加快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脱贫步伐;促进养殖业的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加强生产和技术合作;加快养殖技术的扩散。

(或不赞同。

理由:破坏高盐水域的生态环
境,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小火烈鸟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地处内陆,地形复杂,终年高温,交通落后,辗转多国运输,运输成本高)2、(2019·江西宜春联测)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枫树性喜温凉,加拿大枫树种类多达100多种,加拿大也因枫叶而闻名世界,被称为枫叶之国。

在加拿大的枫树品种中,最著名的是糖枫,其树干流出的汁液可制糖,枫糖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有机酸,深受当地人们喜爱。

枫糖制作历史悠久,制作过程简单,但通常只有40年树龄的枫树才能出产有用的汁液,且采集糖枫树液需要合适的气温,只能在每年3、4月收割。

下图为加拿大地形图。

(1)分析加拿大枫树种类多样的原因。

(2)加拿大糖枫树树汁含糖量高达3.5%,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你是否赞同加拿大扩大枫糖开发规模?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1)加拿大枫树种类多样的原因应从国土面积、枫树生长习性、国家传统等角度分析。

据材料可知,枫树性喜温凉,据图可知,加拿大纬度较高,大部分领土气候温凉,适宜枫树生长;且面积居世界第二,国土面积广阔,地形类型多样,枫树种类多;枫树被定为国树,枫叶被定为国花,是加拿大的象征,因此枫树种类多样。

(2)影响植被生长的气候条件包括气温、降水、温差、风、湿度、光照等因素。

据图可知,加拿大纬度较高,夏半年白昼较长,日照时间长,利于糖枫树的光合作用,积累丰富的淀粉;同时纬度高,气温低,热量条件较差,且冬季漫长寒冷,枫树呼吸作用消耗的糖分少,因此含糖量高。

(3)该题为开放性
试题,正反均可,言之有理即可。

赞同应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不赞同应从生态角度考虑。

据材料知,加拿大糖枫树种植广泛,制糖原料丰富;且制糖技术简单;枫糖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有机酸,深受当地人们喜爱,说明枫糖市场需求量大;枫糖营养价值高,开发潜力大;开发历史悠久,技术先进,经验丰富。

但糖枫树产糖所需时间较长;据材料知,糖枫树汁液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收获;大量采枫树汁液制糖易破坏枫树生长,威胁生态安全;枫树是加拿大的代表性景观,加大开发可能导致景观破坏。

答案(1)加拿大纬度较高,大部分领土气候温凉,适宜枫树生长;国土面积广阔,地形类型多样,枫树种类多;枫树被定为国树,枫叶被定为国花,是加拿大的象征。

(2)加拿大纬度较高,夏半年日照时间长,利于糖枫树的光合作用,积累丰富的淀粉;热量条件较差,且冬季漫长寒冷,枫树呼吸作用消耗的糖分少。

(3)赞同理由:糖枫树种植广泛,制糖原料丰富;制糖技术简单;居民喜爱,枫糖市场需求量大;枫糖营养价值高,开发潜力大;开发历史悠久,技术先进,经验丰富。

不赞同理由:糖枫树产糖所需时间较长;枫糖树汁液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收获;大量采枫树汁液制糖易破坏枫树生长,威胁生态安全;枫树是加拿大的代表性景观,加大开发可能导致景观破坏。

3、[2019·广东省广州市三模]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植被生长期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年内适合植被生长的时间。

植物生长期因纬度、海拔高度和植物种类而异。

泰加林一般以日均温连续5天≥10 ℃的天数计算其生长期。

泰加林原是指西西伯利亚带有沼泽化的针叶林,现泛指亚寒带的针叶林。

泰加林的分布(如图所示)从大陆的东海岸一直到西海岸,形成壮观的茫茫林海,几乎跨了半个地球。

(1)根据泰加林分布的纬度位置,指出其生长习性。

(2)泰加林横贯沿海和内陆,平原、高原与山地,其分布几乎跨越半个地球,请
分析其形成原因。

(3)解释泰加林分布在大陆西岸纬度较高,而大陆东岸则纬度较低的原因。

(4)推测影响泰加林分布最北界的主要因素,并说明理由。

答案:(1)由于高纬地区,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所以泰加林具有耐寒特点,在极夜和低温期间,有较长的休眠期生长特点;有冻土现象,根系有横向生长的特点;夏季短促,可以利用短暂的夏季和极昼现象快速生长的特点。

(2)气候严寒,降水虽然少,但蒸发更弱;冬季积雪大和冻土现象,泰加林地带水分条件较充足,因而水分对泰加林分布影响较小。

泰加林地带土壤发育深受冻土和沼泽影响,土质贫瘠,树木通过自身分解枯树落叶提供养分,因而泰加林地带地形和土壤条件对其分布影响较小。

泰加林地带对树林生长的限制因素是热量条件,特别是最热月需要大于10 ℃的天数,因而其分布沿纬线延伸。

(3)大陆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使其分布纬度较高;大陆东岸有寒流流经,降温使其分布纬度较低。

(4)热量;最热月日均温≥10℃
解析:本题以泰加林的分布特点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读图,泰加林主要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部分高海拔地区;这些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所以其生长习性应耐寒,暖季生长快,冬季休眠;因冻土广布,根系较浅,向四周发育较多。

(2)读图,泰加林分布大致沿纬线呈东西走向,沿海和内陆的差异主要是水分,说明北半球中高纬度沿海和内陆的水分条件相差不大,因为纬度较高,整体降水较少,蒸发量小,且有积雪融水,所以其水分条件对泰加林的影响较小;平原、高原与山地都有分布,说明地形和土壤条件对其分布影响较小,北半球中高纬度冻土广布,土壤贫瘠,其生长需要的养分主要来源于分解枯枝落叶;根据材料泰加林一般以日均温连续5天≥10 ℃的天数计算其生长期,且泰加林沿纬度分布,说明其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

(3)由上题影响泰加林分布的主要因素为热量,大陆西岸有暖流流经,热量条件丰富,东岸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故东岸分布纬度较低,西岸分布纬度较高。

(4)结合第(2)题,影响泰加林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结合材料“日均温连续5天≥10 ℃的天数计算其生长期”故其最热月气温应达到其生长期的最低温度。

4、白头叶猴独产于中国广西西南部左江以南和明江以北喀斯特石山、土山镶嵌
的狭小地带,喀斯特地貌(低峰丛洼地-峰丛谷地)的石山且有洞穴和石灰岩季雨林植被分布的区域是白头叶猴栖息地。

近半个世纪以来,当地人口急剧增加,周边居民不断在峰丛洼地和谷地开垦土地,每年对薪柴的需求也远远大于该地区植物的生长量,加之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淡薄,滥捕猎杀白头叶猴现象时有发生,白头叶猴正面临着生存危机。

下图示意白头叶猴栖息地分布。

(22分)
(1)描述该地区白头叶猴栖息地空间分布特征。

(2)简析影响该地区白头叶猴栖息地空间分布的原因。

(3)简述协调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参考答案】(1)白头叶猴栖息地分布范围狭窄,总面积和单个栖息地面积小;各个栖息地不连续(呈斑块状)分布,相隔较远;弄康山区等为白头叶猴栖息地主要分布区,陇瑞山区、火连山区等原有栖息地白头叶猴种群已经消失。

(2)白头叶猴栖息地环境要求特殊,栖息地范围较小且不连续;区域人口大量增加,为了获取耕地和薪柴,砍伐森林,导致栖息地面积缩小;当地居民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淡薄,滥捕猎杀,导致白头叶猴种群数量下降;铁路和公路从栖息地穿过,割裂栖息地之间联系,从而导致白头叶猴栖息地面积小且不连续,甚至消失。

(3)在石山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推广沼气等新能源,解决生活用能问题,保护当地植被,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和执法力度,禁止滥捕猎杀野生动物;合理规划交通线路,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必须经过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