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幕遮周邦彦

苏幕遮周邦彦

《苏幕遮》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读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2、品诗画结合,感受本词创造的意象和优美意境,品味诗意。

3、悟揣摩词人寄寓虚实画境中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自学链接(见附录,PPT展示)二、诵读课文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划准节奏。

2、尝试诵读吟咏。

注意轻重、缓急、停顿或拖长(回顾参照教材P40《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朗诵讲解),读出情感的起伏变化。

3、教师示范朗读,或学生朗读。

4、举例,谈感受。

“燎沉香,消溽暑”声音要低沉缓慢,传达出一种郁闷烦躁的心情,天气闷热又潮湿,这个夜是如何入睡的?“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个句应该以一种极为欢快的语调读出,小鸟把作者的耳朵叫醒,烦闷的入睡,醒来却是清新愉悦的,终于迎来清快舒爽的好天气!“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想象一叶小舟,滑入荷香深处,忆往事如梦或者乘梦归乡,唯有用一种轻柔的梦幻般的声音吟出,才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一个久居长安的游子对家乡的那种一往情深。

三、品味意境:1、看图片(PPT 荷叶图片)2、说一说,哪一幅图片比较符合本词的意境?(每一幅图都有不符合本词意象特点之处。

)“五月渔郎相忆否”之“五月”暗指上阕风荷为初夏时节,荷叶新绿;“初阳干宿雨”,“干”的结果还是“干”的过程?有无雨珠?“一一风荷举”之“举”表明出水之荷而非浮水之叶,挺拔修长。

“举”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是动态的,因为有“风”,摇曳中保持平衡直立之姿,端正而不呆板,亭亭玉立也。

荷叶上是怎样的质感,如何表现“晴”“初阳”(对比《荷塘月色》之月下的荷塘,荷塘的月色)?荷叶上反映出旭日的光彩,进一步把“晴”字形象化、具体化了。

“宿雨”的被蒸发、被晒干,不但在点染“晴”字,同时还扣紧“溽暑”这个季节特点。

3、咀嚼字词:“一一”“清圆”“窥”“语”“一一”表现多而不密,有一种疏朗错落、高低起伏之态。

“清圆”清,清秀、清纯、清新、清香、青翠;圆,直摹其形,看似无理无趣,又无可替代,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

《苏幕遮》周邦彦 说课稿

《苏幕遮》周邦彦 说课稿

《苏幕遮》说课稿祥云一中李颖一、说教材:本课为人教版选修读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里的一篇自主赏析篇目。

本单元的重点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荷花”是两片的感情纽带,其中每一句都带有动作性或视觉性,几乎句句都可构成一个或几个画面,构成角度不同的镜头。

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画面,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而让学生通过诵读体验诗歌景与情的关系,最后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二、说学情:学生为高二年平行班学生,在两个单元的诗歌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而且本篇“思乡”的主题也较容易为学生所理解。

但高二阶段学生已不习惯于高声朗诵,学习的自主性也比较差,想在课堂上自主完成阅读有较大的难度,老师的有效导引犹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改理念,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诵读中体会本词景与情的关系。

②深入分析本词是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③赏析本词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2.过程与方法:能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运用分析、演绎、比较、质疑等方法体验并赏析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周邦彦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

感受作者久居京华的羁旅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深入品味此词的丰富感情和优美意境。

(三)教学难点:分析本词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四、说教法:讨论法、诵读法。

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我教读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因此,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感情。

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高中语文古诗《苏幕遮》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代表作,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苏幕遮》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苏幕遮》教案【学习目标】1、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探究,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3、以“荷”为例,探究我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荷花,君子之花。

李白曾经“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陆龟蒙说“ 此花瑞合在瑶池”。

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尽荷花品格。

自周敦颐颂莲之后,历代文人咏荷之作迭出,在那田田荷叶之上抒发情怀,托物言志。

依旧是在宋代,这个文人自由而自觉,尽情挥洒自己才情的年代,北宋周邦彦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得荷之神理。

”我们今天且来看,在他笔下的荷花是何等的风姿绰约!让我们以一颗滚烫的心,去慢慢泡开周邦彦的《苏幕遮》,去品味其无穷的荷韵吧。

二、了解作者(打出幻灯)周邦彦(1056—1121),钱塘人,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

他是“婉约派”之集大成者,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王国维评之为“词中老杜”。

著有词集《片玉词》。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古人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我们在大声的吟诵之中去感悟、体味诗歌的韵味和情感吧。

1、学生大声诵读,读出词的韵味和情感。

刚才大家读得十分热烈,也很投入。

我们要读出这首词的韵味和情感,首先还得熟悉词的内容,那么请一位同学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2、学生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小结:词人客居他乡,远离故土,身沉宦海,俗物缠身,深切地感受到漂泊之苦,于是羁旅愁思成为词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何事吟余忽惆怅,夏日荷塘似吾乡。

3、个性吟诵,同时点明这样诵读的理由。

轻重、缓急、高低4、学生指出词中上下阕的感情变化。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这是周邦彦苏幕遮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第1篇周邦彦——《苏幕遮》【年代】:宋【作者】:周邦彦——《苏幕遮》【内容】: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戢轻舟,梦入芙蓉浦。

【作者】: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居士,钱塘(今浙*杭州)人。

他懂音乐,能自作曲,向来被认为是北宋末年的大词人。

其词多写男女之情,讲究形式格律和语言技巧,对词的发展颇有影响。

有《片玉词》。

【注释】:燎:燃。

沉香:水沉木制成的薰香。

溽暑:盛夏湿热天气。

侵晓:破晓,天刚亮。

吴门:本为苏州别名,此指古属三吴之地的钱境(杭州)。

长安:借指北宋汴京。

芙蓉浦:长着荷花的水边。

【赏析】:此词写异地乡思。

上片为眼前所见之景。

夏雨初晴,风荷飘举,清新宜人。

下片由景及情,遥想故乡五月,风光迷人,小楫轻舟,消失于芙蓉浦中。

末句“芙蓉”,与上片“风荷”呼应,点明由此及彼、神思奔驰由来,具见经营之妙。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叶上”三句,笔力清挺,极体物浏亮之致。

胡云翼《宋词选》:周邦彦的词向以“富艳精工”著称;这首词前段描绘雨后风荷的神态,后段写小楫舟的归梦,清新淡雅,别具一格。

第3篇:苏幕遮的诗汇总雪茫茫,纷落地,天地苍苍,坡上炊烟会。

春告家乡松畔水,游子心情,倒海翻*汇。

暗伤神,移步退,月下离分。

母爱难安慰。

明月高悬丝柳翠,痛断肝肠,留下伤心泪。

夜难眠,明月照。

风卷残云,楼上孤灯廖。

明月西斜人早觉。

相思难聊,惆怅情长绕。

月朦胧,浓雾罩。

月*幽明离梦谁能料。

小赋难书相思调。

酒入愁肠,愁绪谁能告?雪花飘,找玩伴,堆雪人来,伙伴都参战。

回忆儿时多少愿,历历屏前,欢笑眸前现。

雪花飞,人不见,两鬓霜银,分外思朋见。

昔日娃娃今日难,岁月蹉跎,永做今生盼。

话残阳、斟满酒。

谁诉离愁,凛冽寒风就。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

(2)理解《苏幕遮》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苏幕遮》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苏幕遮》与其它宋词的区别和特点。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3)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周邦彦及其词作特点。

(2)介绍《苏幕遮》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家乡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的特点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

2.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3. 推荐一首类似的宋词,并进行简要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幕遮》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对家乡情感的表达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2024版苏幕遮周邦彦公开课一等奖

2024版苏幕遮周邦彦公开课一等奖

艺术手法鉴赏:比喻、拟人等
比喻
词中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如“水面清圆,一 一风荷举”一句,将荷叶比作美人舞动的裙 裾,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荷叶在风中的摇曳之 姿。
拟人
词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如“鸟雀呼 晴,侵晓窥檐语”一句,将鸟雀拟人化,赋 予它们人的情感和动作,使得词中的自然景 象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五月渔郎相忆 否?”一句也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渔郎拟人 化为有情之人,表达了词人对故乡亲友的深 切思念之情。
CHAPTER
《苏幕遮》全文呈现及注释
全文呈现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 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 舟,梦入芙蓉浦。
注释
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溽暑: 潮湿的暑气。呼晴:唤晴。侵晓:快天亮的时候。窥檐语:窥视屋檐,和语雀 说话。
意象描绘与情感表达分析
意象描绘
词中通过对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等意象的描绘,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别有情趣的画面。其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句尤为出色,生动地描绘了雨后初晴,荷叶上水珠滚动, 清风吹过,荷叶摇曳生姿的美丽景象。
情感表达
词人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上片写盛夏晨景,下片抒思乡之情。全词 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通过刻画入微的景物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感受,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无 法排遣的思乡之情。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承和弘扬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 展。
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学习和欣赏《苏幕遮》等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 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解读《苏幕遮》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提升人生境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介绍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简单介绍《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2.2 课文讲解逐句讲解《苏幕遮》的歌词,解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析词中的情感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蕴。

2.3 词牌特点讲解讲解《苏幕遮》的词牌结构,包括平仄、韵脚等。

示范创作一首《苏幕遮》的词,帮助学生理解词牌的特点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互动讲解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幕遮》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他词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3 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苏幕遮》的仿写或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词作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4.2 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词作中的表现,包括对词牌结构的掌握和对意境的创造。

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4.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表述和逻辑思维。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周邦彦的词作选集、词牌特点的讲解资料等。

推荐一些古典诗词鉴赏的书籍和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

苏幕遮板书

苏幕遮板书

苏幕遮板书这是苏幕遮板书,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苏幕遮板书第1篇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

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余光中的《乡愁》2、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二、整体感知1、自由诵读思考: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的什么情?2、整体把握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上阙写景,下阕抒情。

三、具体赏析(一)赏析上阕1、诵读指导(1)一开始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和天气?——炎热潮湿的夏季。

怎么体现出来的?——溽、暑作者心情如何?——烦闷朗读的时候声音是低沉还是高亢?——低沉语速呢?——稍慢我们试读一下。

(生读,然后教师范读)(2)作者接下来的感情有没有化?——有、变得欢快起来了。

那又该怎么读?(快速而又欢快地读)(3)一个夏夜的早晨,天转晴了,作者信步来到室外,看到了一幅荷塘美景。

这三句全是写荷的,因此读的时候要语势连贯,中音中速。

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好象无边的荷塘美景就在你眼前。

大家齐读一下这三句。

(生读)这里有地方要重读,应该是哪几个字?——风荷举。

下面我们把上阕合起来连读一下。

(生读)2、揣摩词句(1)刚才我们说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

主要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呼”,“窥”古人比较重视对动词的锤炼。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2)理解并掌握词牌《苏幕遮》的基本格律和特点。

(3)了解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词牌《苏幕遮》的格律特点。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难点:1. 词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词意的深刻领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词牌《苏幕遮》吗?它的特点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燎沉香》,感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析:(1)讲解词牌《苏幕遮》的格律特点。

(2)解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深入领会词意。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讨论词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2. 写一篇关于词中意象和意境的感受文章。

3. 搜集其他词牌《苏幕遮》的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特点。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宋代江南夏日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词中的意境,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 对比分析:选取其他词人的《苏幕遮》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周邦彦的这首词的独特之处。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词中的意象出发,深入挖掘词人的情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ppt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ppt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ppt【篇一:《苏幕遮》周邦彦教案】【篇二:《苏幕遮》公开课优秀教案】《苏幕遮》教案祥云一中孟园园一、教学目标: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周邦彦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感受作者久居京华的羁旅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体会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五、教学方法:诵读体味、合作探究、问题引导六、教学时间:一课时七、板书设计:苏幕遮周邦彦燎香消暑沉闷羁旅之思忧愁风荷上片鸟雀呼晴欢快下片写景(见景生情)抒情思乡之愁伤感风荷出水欣喜教学过程一、导入说到荷花,我们都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诗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而历代文人中吟咏荷花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咏荷佳作——《苏幕遮》。

[设计说明]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简介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推崇。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设计目的] “知人论世”,让学生对作者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三、诵读词作,初步感知1、全班齐读(检查预习)初读要求:读准字音2、教师点评,指导诵读:注意节奏、语气、重音,初步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3、请同学示范朗读。

[设计说明]在反复诵读过程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突出了教学重点。

苏幕遮教案文本周邦彦

苏幕遮教案文本周邦彦

苏幕遮教案文本周邦彦这是苏幕遮教案文本周邦彦,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苏幕遮教案文本周邦彦第1篇【原文】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习目标】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

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

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

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

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

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

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北宋晚期一个重要词人,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

他开拓出一种新的作风,不重感发而重思力。

“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周邦彦是以自己的私人得失利害为主的,跟苏东坡以国家得失利害为主是不同的。

周邦彦苏幕遮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周邦彦苏幕遮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周邦彦苏幕遮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探究词见景生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与探讨讲解,感受意境之美与思乡之情,补充相关知识,激发学生交流探讨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启发引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词人笔下的荷之神韵和思乡之情;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理解词人思乡之情的浓郁。

【教学难点】探究体会见景生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体味法、合作探究法、讲述法等【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文学作品热衷表现的主题之一。

尤其是在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思乡,成了大多数人的书写。

我们学过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诗词呢?学生作答:1.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2. 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3.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4.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5.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6.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7.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8.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9.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10.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苏轼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诗词有一个共同点:由眼前所见之实景,引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落日风帆,明月浮云,夕阳夜雨……凡可入诗者皆可以寄托思乡的伤和怨,也就是见景生情,虚实结合。

今天,我们一起品读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词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和咏物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燎沉香)》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掌握《苏幕遮(燎沉香)》的诗意和诗歌背景。

1.1.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1.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1.2.2 运用朗读、默写等方法,增强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受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苏幕遮(燎沉香)》2.2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境、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3 教学难点:诗歌中典故、意象的理解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作者:周邦彦,宋代著名词人。

3.1.2 引出课题:《苏幕遮(燎沉香)》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

3.2.2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3 合作探讨3.3.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3.3.2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典故及其作用。

3.4 教师讲解3.4.1 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

3.4.2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

3.5 实践环节3.5.1 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读、默写练习。

3.5.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6 课堂小结3.6.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3.6.2 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诗歌默写、练笔作业。

4.3 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技巧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④5.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诗歌解析、作者生平介绍等。

5.3 媒体资源:课件、音频、视频等。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典故,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意象和典故的理解。

2. 诗词的音乐美和节奏感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词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词中的意象和典故进行详细解读。

3.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苏幕遮·燎沉香》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周邦彦及《苏幕遮·燎沉香》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感知诗词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的意象和典故,理解作者的情感。

4. 展示交流:各组汇报探究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并点评。

5.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苏幕遮·燎沉香》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1. 诗词字词解析:详细讲解诗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意境。

2. 诗词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燎沉香”、“双鲤鱼”等,让学生领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技巧。

3. 诗词结构解析:讲解诗的结构,包括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特点,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布局规律。

七、教学安排1. 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教学。

2.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主要进行诗词字词解析和意象分析;第二课时进行诗词结构和作者生平介绍。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2)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词意境的感悟。

(2)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苏幕遮·燎沉香》。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并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共同解决问题。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诗词的内涵和意境。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词中的美好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背诵《苏幕遮·燎沉香》。

(2)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典诗词。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词的情况。

2. 学生对诗词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诗词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感悟,以及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苏幕遮·燎沉香》。

2. 参考资料:有关《苏幕遮·燎沉香》的解析、赏析文章。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学习目标】1、美读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思乡情。

2、学习鉴赏本词的艺术特色。

3、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导入莲花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咏赞莲花的诗篇,同学们能说出几句写荷花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周敦颐。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周邦彦是如何来描绘荷花的神韵的,由赏荷寄托词人了怎么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走近作者: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但却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

三.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燎liáo 溽rù楫jí浦pǔ2、结合注释解释意思燎沉香消溽暑侵晓窥檐语楫梦入芙蓉浦四.朗读感知学生自读,注意把握节奏停顿。

教师指导,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师生共读。

问题一:从内容上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问题二: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明确:思乡之情问题三: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的感情纽带是哪个意象?明确:风荷。

《苏幕遮》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认识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2、感觉词中创造的清爽淡远的境界,品尝诗意,培育诗歌鉴赏能力。

3、经过朗诵、吟咏,感觉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获取审美体验。

4、领会词中表达的感情,学习作者的抒怀方法。

【教课要点及难点】 1、涵咏写景佳句,掌握本词的境界。

2、感觉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教课方法】朗读、品读、议论、比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假想】 1、本词理解如话,不加雕饰,然境界深远。

词人将荷花的风韵与思乡情绪奇妙的交融在一同,创造出如梦似幻的境地。

描绘光景,清爽优美;抒发的乡愁,如薄雾轻烟。

教课中,应指导学生经过频频朗读来掌握这一特色。

2、指引学生经过品尝动词的妙用以及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来掌握本词的境界也是本课教课中的要点和难点。

【教课过程】一、导入荷花,因为它淡淡的幽香、美好的形态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质量而遇到历代文人的喜欢,他们留下了好多吟咏荷花的诗篇。

同学们也已经学了许多,此中那些交口称赞的句子必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此刻请大家回想一下,有哪些。

(学生回答,展现图片,提示)“接天叶无碧,映日荷花。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

”“予独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而不行玩焉。

” ⋯⋯ 些美生的句子因为它独到的魅力而流千古,久不衰。

下边,我再来学一篇描绘荷花的名作《幕遮》。

二、认识作者周邦彦( 1056-1121),北宋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塘(今浙江杭州)人。

妙解乐律,擅长作。

他的富精工,独树一帜,有“ 中之冠”、“ 中老杜”之称。

周邦彦一世在宦途上不喜悦,几度奔走于地方州,深切地感觉到流浪的味道,于是旅愁思成他作的重要主,咏物也是周的主要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柳等都是他吟咏的象。

周能将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奇妙地融一体。

《幕遮》就是一首将荷花的姿与思情奇妙的交融在一同的佳作。

作品有《清真居士集》,后代更名《片玉集》。

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整体感知全,上下各写什么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周邦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人”明“志”。

(2)背诵本词。

2、技能目标:(1)用“缘景明情”的的方法赏析诗歌。

(2)品味本词重点语言。

(3)学习从“对方落笔”的抒情方式。

(4)掌握“诵读”的其它要点。

3、情感目标:(1)继续通过“诵读”,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通过图文统一的课件制作,使学生在情操上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余光中的《乡愁》2、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二、整体感知1、自由诵读思考: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的什么情?2、整体把握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上阙写景,下阕抒情。

三、具体赏析(一)赏析上阕1、诵读指导(1)一开始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和天气?——炎热潮湿的夏季。

怎么体现出来的?——溽、暑作者心情如何?——烦闷朗读的时候声音是低沉还是高亢?——低沉语速呢?——稍慢我们试读一下。

(生读,然后教师范读)(2)作者接下来的感情有没有化?——有、变得欢快起来了。

那又该怎么读?(快速而又欢快地读)(3)一个夏夜的早晨,天转晴了,作者信步来到室外,看到了一幅荷塘美景。

这三句全是写荷的,因此读的时候要语势连贯,中音中速。

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好象无边的荷塘美景就在你眼前。

大家齐读一下这三句。

(生读)这里有地方要重读,应该是哪几个字?——风荷举。

下面我们把上阕合起来连读一下。

(生读)2、揣摩词句(1)刚才我们说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

主要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呼”,“窥”古人比较重视对动词的锤炼。

我们学生物了解到蚂蚁是用触角交流信息,蜜蜂是用舞蹈传递信息。

那么小鸟们唧唧喳喳,在互相倾诉着什么呢?下面大家发挥想象,A鸟可能对B鸟说什么?——天阴了这么久,现在终于放晴了,我们一起……“呼”这个字,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和“呼”有关的四字词语——呼朋引伴,欢呼雀跃。

我们仿佛听见了小鸟们唧唧喳喳,呼朋引伴那悦耳的鸟鸣。

“窥”这个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聪明灵动的动作与神态。

作者把鸟儿们写得这么可爱,说明作者?——高兴。

作者对这些小生物的喜爱,以及随着天气转晴,作者的心情也随之转晴了。

这两个字可以引起我们这么丰富的联想,难怪朱光潜先生说对文字要怎么样?——咬文嚼字。

(2)重点赏析写荷花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王国维曾经评价这一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大家看看这一句中哪个字运用得比较生动传神,写出了荷了神韵?“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

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美丽。

“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

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和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亭亭净植”意蕴差不多,都有一种挺立的姿态。

这样的荷花具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

如果荷一成不变的直直的举在那儿,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荷是不是有点单调?大家看一下文中还有一个词写出了荷另一种美,是什么?——风。

“风”这个字写出了荷什么样的姿态?——动态美。

大家知道徐志摩的《沙扬娜拉》的那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微风拂来,荷有垂下头,有时卷起了叶子,像不像一个娇羞的少女?所以“风”写出了荷的妩媚、娇羞之美。

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3)师配乐朗诵: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片一望无垠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初阳融融,蒸干了晶莹剔透的露珠。

在雨水的滋润下,荷叶更显清新圆润,泛着盈盈可爱的光泽,在风中款摆,韵致绝佳。

他们修长的茎杆挺立着,一株,两株,支撑起它们高贵的头颅,也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

3、拓展延伸(1)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是一个君子的形象。

看屈原向我们走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当然屈原不可能穿着荷叶作上衣,荷花花瓣作下衣的衣服,这只是一种比喻,比喻自己美好的节操。

(2)大家还知道哪些写荷花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这些诗句里的荷花你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我喜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荷花。

因为走进这样的世界,绝对是一种视觉享受。

我喜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荷花,因为它焕发出无穷的活力,表现一种美好的希望。

我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中的莲,因为它不被外界的污浊所玷辱,勇于坚持自我。

教师总结:大家的意见都非常好,非常精彩。

我现在给大家说说我的喜好。

知道我喜欢哪种吗?我喜欢“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我觉得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多了一份艳丽,有失荷花的真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倒是真纯,可惜少了几分风韵;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得倒是极好,可惜圣洁冰清,不食人间烟火,使人难以接近。

而唯有美成的荷花写得色香俱全,形神兼备,通了人性,有了性灵之美。

它美而不妖,香而不腻,柔美中有风骨,娇媚中见矫健,柔中有刚,刚柔并济。

大家不要误会,我的意思不是说我比大家欣赏品味高,观点有不同,但没有高下之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

(二)赏析下阕1、触景生情(1)看看上下阕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作者的目的是写景还是抒情呢?——抒情。

写景是凭借,抒情才是目的。

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

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

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什么?荷。

台湾诗人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诗的序言中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

”大家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家里有梨树的同学,看到街上卖梨的,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人。

钢笔是同学送的,每当看到它,就会想起同学。

这就叫——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2、揣摩词句(1)你认为前四句哪个字能较好地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遥”——,从杭州到开封距离这么远,在古代确实要走几十天才能到。

所以“遥”这个字读的时候要悠长,好像能感觉到路途迢递,山水阻隔的感觉。

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何日去?有家不能回的感觉怎么样?——难过。

(所以读的时候要突出一种心痛、无奈的感觉,并且要放慢速度)“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所以乡愁很浓。

在这里“久”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

当你对一个地方厌倦了,即使时间不太长,也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久”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归去之意思。

所以这个字在这里要重读。

(2)家乡真有这么美好吗,我们看作者家乡到底有什么令人难以割舍?渔郎这里是谁想谁了?看一下“相”这个字的意思。

它一般有两个意思:互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属于哪一种——偏指一方。

中国人表达感情向来比较含蓄。

看下面这两例。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学生讨论:这两首诗和“五月渔郎相亿否”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今夜的鄜州,妻子独自一人在家乡赏月,思念自己,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思念;可惜儿女还很小,还不懂得思念自己的父亲,以此表达诗人对儿女的思念。

白居易这首诗,家里的人深夜不能入睡,说着远行人,其实是表明远行人对家人的思念。

小结:这种写对方表达自己某种感情的写法,叫对写法,或反客为主。

(3)故乡还有什么生活场景无数次出现在作者记忆的相册之中?——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大家看课本插图,体会一下和亲密的儿时玩伴一起荡舟芙蓉浦的情景。

——优哉游哉、轻松惬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想象越美好,越说明什么?现实中痛苦。

这样大家现在就不难理解“久作长安旅”所蕴含的感情了。

还有这首词开头提到的“燎沉香,消溽暑”作者的烦闷也不仅仅是天气闷热引起的了。

现在在长安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在故乡的快乐形成了一种反差。

这三句,读的时候要有一种梦回故乡的深情,缓慢而深情地读。

齐读一下。

(4) “梦入芙蓉浦”的芙蓉就是指的——荷花。

这样就与前文照应起来了。

情和景至此也融合为一体了。

联系的媒介是就是风荷。

现在大家把整首诗齐读一下,注意刚才我给大家说的感情变化。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周邦彦的《苏幕遮》,这篇作品不仅带给我们纯美的艺术享受,更能带给我们一种启迪。

滚滚红尘中,当我们被世俗蒙蔽了双眼,但愿荷之韵能给我们注入一丝清凉。

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希望荷之芳香永远流淌在我们心里,一直齿颊留芳。

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五、延伸拓展《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

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

语言朴素生动,形象优美。

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

《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