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管理学
唐太宗管理之道四:控制住下属就控制了组织

唐太宗管理之道四:控制住下属就控制了组织恩威并施强调的是:在实施控制时,既要施之以恩、施之以德,感化影响、说服指导,从而赢得部属的信赖;又要施之以威、施之以权,查验所为,奖优罚劣,使部属有敬畏之感。
所谓恩威并施,就是恩惠和惩罚这两手政策并行使用,古今中外的政治家、统治者,大多会使用这软、硬两手策略。
你臣服于我,就施以恩惠,同时又以武力和惩罚对付叛逆行为。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很善于处理君臣关系,恩威并施,双管齐下。
李靖,原名药师,雍州三原人。
出身官宦世家,隋朝大业末年,曾任马邑丞。
唐高祖兵入长安时,将李靖擒获,欲斩之,而秦王李世民求情,高祖遂赦李靖,从此李靖加入唐将行列。
贞观四年,李靖破突厥颉利可汗牙帐,因所率部队纪律一时松弛,致使突厥珍物,被官兵虏掠殆尽。
御史大夫萧弹劾李靖,劾请交付法律部门推勘审理,唐太宗予以特赦,不加弹劾。
等到李靖进见,太宗则大加责备,李靖磕头谢罪。
过了很久,太宗才说:“隋朝时史万岁打败达头可汗,而隋文帝却有功不赏,反而因其他小罪将其斩首。
朕则不这样处理,记录下你的功劳,赦免你的过错。
”于是,加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给绢一千匹,所封食邑连同以前的共五百户。
不久,太宗对李靖说:“以前有人说你的坏话,现今朕已醒悟,你不必挂在心上。
”又赐给绢二千匹。
李世民驾驭功臣手段便是恩威并用。
他并没有像李渊那样对李靖动过杀机,只是想通过别人对李靖的弹劾,稍稍警告一下李靖。
唐太宗很聪明,他知道对卓尔不群的李靖该怎么收,应如何放,拿捏得恰如其分。
所以李靖才会心甘情愿地帮助唐太宗去打天下。
唐太宗去世前夕,曾故意把已经负有辅佐太子重任的宰相李贬官。
他告诉太子道:“李是有能力辅佐你的,但他是我手下的功臣,是前朝元老,而你跟他并没有什么恩爱相联,因此,他难免会摆出桀骜不驯的样子,使你难于驾驭他,所以我才故意贬谪他。
你继位后,可即刻让他官复原职,他便会对你感恩戴德,忠实地效命于你。
”果然,太宗逝世后,太子李治继位的当日,就让李复任宰相,由此,李对新皇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从此忠心耿耿、不复二心。
唐太宗的“管理哲学”

唐太宗的“管理哲学”,500字
唐太宗的管理哲学主要体现在秉持“以求修身、以德治天下”的理念上。
他主张贤明礼义、利民惠众,以正义待人,可以把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仁治、爱护百姓,始终保持尊公、审慎治国的原则,注重国家的发展,实行廉洁仗义的政治。
他还认为统治者应该根据国情谨慎施政,加强军事力量,发展经济,以正确的思想来统治国家,并用公平合理的方式处理百姓间的关系,使百姓安居乐业。
此外,唐太宗还认为官员应该勤勉尽职,认真担任职守,不徇私情,以便保护百姓的利益,匡正国家不正之颠。
总之,唐太宗的管理哲学强调求修身、以德治天下,努力实现仁政,以保障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安居乐业,成为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的一种卓越体现。
略论唐太宗的行政管理思想

略论唐太宗的行政管理思想唐太宗的管理思想,是以儒家的“存百姓”“平天下”等思想为基调,又能突破儒家的界限,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考察前代和当时的形势,而重新整合出一种比较辨证的从现实统治需要出发的管理思想。
一、改革行政机构,提高行政效率隋末以来的地方行政区划十分混乱。
唐太宗即位后进行整顿,改天下为十道:“一曰关内,二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
”每道分领10 至40 州不等,多余州县尽行裁并,剩下279 州。
这样使行政区划简单明朗。
同时唐太宗对行政机构实行大规模精简,减到文武官员不足千人。
而唐朝如此泱泱大国只有不足千的官员进行管理,但却管理的井井有条效率极高,这说明唐太宗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中央,唐太宗沿袭三省六部并且对其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主要是围绕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其做法是以三省长官共行宰相之权,因唐太宗曾做过尚书令,故臣下不敢再居其职,故而尚书省长官由尚书仆射(副手)充当,与侍中、中书令同为宰相。
这样宰相职权一分为三,但即便如此,唐太宗仍嫌宰相位高权重,所以唐太宗“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也就是说用一些职位不高的人,给他加上一个“参议朝政”或“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的称号,也可以行使宰相职权。
这些人品位不高,就不会造成对皇帝的威胁,而且办事大多卖力,较能掌握下情,既便于驾驭,又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
二、建立议事制度,减少决策失误唐太宗在行政决策方面非常重视且不独断专行,一定要集思广益,再三权衡。
为此,他建立了议事制度,凡军国大事,中书省官员都得先用本人名义提出主张,然后再与大家讨论,可以各抒己见,不收任何限制。
中书省做出决议后,再由门下省审核复议驳正,最后奏请皇帝裁决,这样一来,决策就比较少出差错。
正由于唐太宗鼓励大臣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甚至鼓励犯颜直谏,所以贞观一朝大臣们大多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尤其是大臣魏征表现尤为突出,他先后二百多次对唐太宗提出谏议而受到唐太宗的称赞。
历史趣谈:怎样玩转权力控制游戏:唐太宗李世民的帝王之术

怎样玩转权力控制游戏:唐太宗李世民的帝王之术导语:有人曾经把管理学称为“权力控制的游戏”。
如果从人与人之间利益博弈的角度来看,此言可谓确论。
作为大唐贞观朝的CEO,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有人曾经把管理学称为“权力控制的游戏”。
如果从人与人之间利益博弈的角度来看,此言可谓确论。
作为大唐贞观朝的CEO,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在短短20年间打造出一个彪炳千秋的皇皇盛世,成就冠绝百代的一世伟业,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他拥有一套极其高明的管理手段。
也就是说,李世民在权力控制的过程中,非常善于运用一些驾驭臣下的帝王术。
作为一个管理者,不论是古代的帝王,还是今天的一个组织领袖,在“权力控制的游戏”中,除了善于制订一些明面上的规则之外,还要善于运用一些不便明说的“隐性手段”。
这种隐性手段在古代称为“恩威并施”;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胡萝卜加大棒”;而用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话来讲,则是-慈母的手中紧握钟馗的利剑!那么,李世民到底是如何运用他的“慈母之手”,又是如何挥舞这把“钟馗利剑”的呢?看看李世民如何处理与李靖、尉迟敬德、李绩、房玄龄等元勋功臣的关系,其中的微妙,颇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慈母之手”与“钟馗利剑”贞观四年(630年)春天,名将李靖一举平灭了东突厥,为大唐帝国立下了不世之功。
但是凯旋之日,本来满腔豪情准备接受嘉奖的李靖突然被人狠狠参了一本。
参他的人是时任御史大夫的温彦博,弹劾的理由是“(李靖)军无纲纪,致令虏中奇宝,散于乱兵之手”。
听到自己被弹劾的消息,李靖就像从三伏天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里。
得胜凯旋的喜悦还没退去,功高不赏的忧惧已经袭来。
“虏中奇宝散于乱兵之手?”李靖一边硬着头皮入宫觐见皇帝,一边回味着这个让人莫名其妙的弹劾理由。
天知道温彦博人在朝中,他是用哪一只眼睛看见数千里外的乱兵哄抢突厥宝物的。
就算他所说属实,可自古以来,在外征战的将士一旦打了胜仗,随手拿几件战利品也是常有的事,犯得着上纲上线吗?更何况,相对于“平灭突厥”这样的不世之功,那几件所谓的“虏中奇宝”又算得了什么?李靖摇头苦笑。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国贸102 吕莲10064618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他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实现“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等,是他的名言,亦是他对自我的要求。
这样一位具有伟大功绩的皇帝,一定具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而他对国家的治理之道,就是让他成功的关键。
首先,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经济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唐朝建立的初期,社会并不是很稳定,所以发展经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因此,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农业上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唐太宗为了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经济,他合并州县、裁减冗员,革除了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
同时,继续推行均田制,实行了新的租赋徭役制度,极大地减轻了对农民的横征暴敛。
在关中、关东等地连续发生水旱灾害后,他又诏令开仓赈民,使人民得以生存、养息。
在商业上,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在唐太宗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
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
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凉州。
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自汉开辟的“丝绸之路”,一直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唐朝疆域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因此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稠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贞观之治与唐太宗的管理思想

• 一、玄武门之变
• 1)违反既有的政治体制运行秩序,无异于一场政变;
• 2)果断地夺取政权,实现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为“贞观之治” 创设了前提。
• 玄武门之变反映出骨肉相残的政治残酷性,但这场争夺战并未影 响唐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二、贞观之治体现唐太宗的管理思想
• 发展科举:进一步发展隋代的科举制
皇帝
中 书
起 草 诏
省令
尚 书
负 责 执
省行
吏
户
礼
兵
任主 免管 与官 考吏 核的
地主 、管 赋户 税籍 等、
土
科主 举管 考礼 试仪 等、
主 管 军 政
门 下
封 驳 审
省议
刑
工
主
工主
管
》明确了赏罚
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成
为封建社会成就最高法典,
• 1.贞观之治 • 唐太宗时期,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
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并完善了一 系列制度,促成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称 “贞观之治”。
调整社会关系和
• 2.贞观之治的“治”内容 • 1)政治方面
统治集团内部关 系
• 完善制度:发展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 制定律法:修订颁行《唐律》
唐
而且一直保存下来。
律
唐太宗:“法乃天下之
残 片
法,非朕一人之法。”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阶段 创 立
完
善
皇帝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主要贡献 最早开始分科考试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扩大贡士人选,重视进士科 首创殿试制度和武举制度 多次亲自面试,诗赋成为考试内容
唐太宗的企业管理艺术

逆 转 地 走 上 了 全 球 经 济 舞 台 上 的 时 候 , 应 变 能 力 是 现 代企业 家 的试 金 石。 要 能及 时 发现 新情 况 、 新 问 题 , 随 时 调 整 和 探 索 新 途 径 、 新 方 法 。 特 别 是 某 些 突 发 事 件 ,没 有 常 规 可 循 ,而 且 要 立 即 处 理 , 这 就 要 靠 随 机 应 变 能 力 。 特 别 要 重 视 风 险 和
危 机 管理 ,提 前 制 定 风 险和 危 机 管 理 预 案 ,把 风
险 和 危 机 消 除 在 萌 芽 状 态 之 中 。 稳 定 是 压 倒 一 切 的 大 事 。 企 业 深 化 改 革 、 促 进 发 展 必 须 要 有 稳 定 的 内部 环 境 作 保 障 ,否 则 ,一 切 无 法 进 行 ,多 么 好 的 目标 规 划 都 将 难 以 实 现 。 维 护 企 业 内部 稳 定 是 一 项 政 治 性 、政 策 性 和 时 效 性 很 强 的 工 作 ,领 1
毽 百 家
害 , 团 结 全 体 职 工 群 众 , 充 分 调 动 各 个 方 面 的 积
极 因 素 ,妥 善 处 理 和 化 解 各 种 矛 盾 , 使 班 子 成 员
之间 、干群 之间达 到和谐 、和 睦。 五 是 要 提 高 应 对 复 杂 局 面 的 能 力 。 面 对 问 题
醒 的 头 脑 , 力 争 为 百 姓 做 事 , 在 太 宗 和 他 的 贤 臣 集 团 的 努 力 下 ,唐 贞 观 年 问 政 治 清 明 , 君 臣相 得 ,人 民安 居 乐 业 ,不 仅 国 家 的 统 治 力 和 影 响 力 空 前 强 大 ,而 且 社 会 经 济 也 发 展 迅 速 。史 家称 为 “ 观 之治 ” 贞 有 “ 球 第 一 CE ” 之 称 的 通 用 电 气 第 全 o 八 任 总 裁 杰 克 。 韦 尔 齐 ,他 认 为 :一 个 成 功 的 CE , 他 本 人 不 一 定 是 天 才 , 因 为 天 才 也 o
唐太宗行政管理思想析论

东方论 坛
2 0 年第 5 09 期
唐 太 宗行政 管理 思想 析 论
改”“ ,受谏 诤” 。合理 的行政 决策是 一个系统工 程 ,
在 古代 中国 , 行政 决策 的随意 性很 大 , 而且决 策权
规谏 他 , 防止决 策 过程 中 的个人 专 断 。因此 , 在他 的积 极倡导下 , 一种提 供建议 和进行诤 谏 的风气得
以形成并制 度化 。
( 行政 决策 过程 规范化 的思想 一)
重要 作用 , 唐太宗 在掌握 政权后仍 然保持 着清醒 但 头脑 ——要 想避免 隋末农 民起义 频繁爆 发的情况 , 就必 须 了解农 民疾 苦 , 让他 们安居 乐业 。而在他登 上 皇位 时 , 隋末 以来社 会衰 落的状况 仍未得 到明显 改善 ,霜旱 为灾 , “ 米谷 踊贵” 甚 至 “ …, 道路 之间 , 馁 殍相藉 ”2 【 ] 。因此唐 太宗在进行行政 决策时 , 反复告
帝 裁决 , 皇帝 裁 决之 后 , 成行 政 决 策。议 事制 度 形
的 良好 景象 的背后 , 自然 离不开唐 朝各个 统治者 的
励精 图治, 中, 其 唐太宗 在唐朝初年 , 通过卓有成
效 的行政 管理工作 , 把大唐 的发展 推上 了正规 的道 路 , “ 元盛世 ”的到来做 好 了充 分 的准备工作 , 为 开 而在他卓 有成效 的行政 管理工作 的背后 , 隐含着其 独特 而富有创建性 的行 政管理思想 。
唐太宗管理人才之道的现代启示

唐太宗管理人才之道的现代启示导语:唐太宗是唐朝最杰出的皇帝,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贤能君主,他对于人才的管理之道,时至今日也值得我们学习。
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作为政治家的唐太宗,一个重要的.长处就是善于求贤和纳谏。
他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即位之前,已收罗了不少文武贤才。
即位之初,就要求右仆射封德彝举贤,德彝久无所举,理由是“于今未有奇才”。
太宗对他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这说明人才无时不有,关键是在善于发现人才。
贞观三年,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说:“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
”强调宰相的职责在于举用贤才。
这年夏天,因天旱下诏求言,中郎将常何条陈二十余事,深切时宜。
太宗看了很奇怪,常何是武将,怎能写出这样的好奏章呢?问知是出于他的门客马周之手,太宗立即召见马周,留置门下省供事,后来马周官至中书令。
太宗用人,不问亲疏,不论贵贱,不分畛域,一视同仁。
在他的大臣中,有出身寒素的马周、戴胄、杜正伦、张玄素、刘洎、岑文本、崔仁师等,有来自敌方的屈突通、尉迟敬德、李世勣、秦叔宝、程知节等,有出身贵族的萧瑀、陈叔达等,有拔于怨仇的魏徵、王珪、韦挺等。
因此史家称赞唐太宗“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
终平泰阶,谅由斯道”。
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唐太宗特别注意了解官吏的优缺点。
贞观四年,在一次有宰相参加的宴会上,太宗让“识鉴精通”的王珪悉加品藻。
王珪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
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
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
处繁治剧,众务毕举,臣不如戴胄。
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臣不如魏徵。
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微长。
”唐太宗深以为然。
贞观十八年,太宗还亲自对司徒长孙无忌等作了一番评论。
他说:“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

l 行 政 管 理 思 想
1 1 改 革 行 政 机 构 .
隋末 以来 的行 政 区划 十分 混乱 , 太宗 即位后 进 行整 顿 , 大下 为 十道 。“ 日关 内 , 日河 南 , 唐 改 一 二 三 日河东 , 四日河北 , 日山 南 , 日陇右 , 日淮 南 , 日江 南 , 日剑 南 ,一 五 六 七 八 九 1日岭 南 。 【2” ” ¨ 每个 道分 领 1 0
关键 词 : 唐太宗; 管理思想; 观之治 贞 中图分 类 号 :022 文献标 识 码 : 文章编 号 :6414 (0((— 1— F9. A 17—0821)30 00 )) 3 5
பைடு நூலகம்
唐 太宗 李世 民( 9 ~6 9 , 5 9 4 ) 公元 6 6 4 2 ~6 9年 在位 。李 世 民 自幼 “ 聪睿 、 深远 , 玄鉴 临机果 断 , 拘小 不 节, 时人 莫 能测也 。 ¨ ” 从 1 6岁起 崭露 头角 , 现 出不 凡 的军事 才 能 。隋朝 末 年 , 民起 义烽 烟 遍地 , 表 农 李
世 民劝 父起 兵反 隋 。公元 6 8年 , 渊 建立唐 朝称 帝 , 李 世 民为 尚书令 、 1 李 封 右武侯 大将 军 , 封秦 王 。李世
民曾镇压 窦 建德 、 黑 闼等 农 民起 义军 , 刘 消灭 薛仁臬 、 金 刚 、 宋 王世 充 等割据 势 力 , 功显 赫 。 战 武德 九 年 ( 元 6 6年 )李 世 民发 动“ 公 2 , 玄武 门之变 ” 伏 杀 其兄 太 子 李 建成 和 其 弟 齐王 李 元 吉 , 使 , 迫 高 祖李 渊交权 退位 , 世 民即 阜帝位 。次年 , 李 改元 贞观 。 唐太 宗 是 中国封 建社 会杰 出 的政 治 家 , 是 中 国历 史 上有 作 为 的皇 帝 。在位 期 间 , 推 行 均 田制 、 也 他 租庸 调法 和府 兵制 度 , 并加 强对 地方 官吏 的考 核 。又 修《 族志 》 发 展 科 举制 度 。他 常 以“ 隋为戒 ” 氏 , 亡 , 较 能任 贤 、 谏 。当 时社会 经济 有所 恢 复 , 纳 政权 逐 渐 巩 固 , 会 趋 于 统 一 和安 定 , 资财 富 初 步 繁荣 丰 社 物 足, 四夷 归化 , 开创 了传 誉 T古 的“ 观之 治” 贞 。贞观 四年 ( 公元 6 0年 ) 3 击败 东突 厥 , 铁勒 、 被 回纥等族 尊 为 天可汗 。他 还 曾发 展西域 的交通 , 进 贸易 和文 化交 流 。 贞观 十五 年 以文成 公 主 嫁 给 吐蕃 王 松赞 干 促 布, 促进 了藏 族经 济文 化 的发展 , 加强 了汉 藏之 问 的友谊 。 唐 太宗 以儒 家“ 民” 平 天下 ” 三省 ” 爱 “ “ 等思 想 为基 调 , 又能 突破 儒 家界 限 , 以敏 锐 的政 治 洞察 力 , 考 察前 代 和 当时 的形 势 , 升华 出一 种 比较辩 证 的从 现 实统 治需要 出发 的管理思 想 。
唐太宗管理之道:以海纳百川之心求天下人才

唐太宗管理之道:以海纳百川之心求天下人才在唐太宗政权中,存在着各种政治力量。
有原来隋朝的官员,有农民起义军的将领,还有统一战争中敌对势力的成员与李建成、李元吉集团的重要人物。
各种政治力量,都需要以唐太宗为中心进行重新组合。
唐太宗顺应了历史前进的要求,竭力促进各种力量的重新组合。
在用人方面,唐太宗根据自己的选人标准,不管是哪一种政治力量,只要有才行即加以重用。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刚刚登上皇帝的宝座,就有人要求“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
唐太宗说:“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
”他主张“惟贤是与”,反对以新旧为别,正是对各种政治力量一视同仁,广其德于天下。
他还明确提出:“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玄武门之变以后,尽管李建成集团中,“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另外,当唐太宗还是秦王的时候,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就设置了文学馆十八学士,作为自己的智囊团。
十八学士中的房玄龄、杜如晦等,都是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的骨干力量,可见文学馆学士都是唐太宗的亲信。
但是,在他刚登上皇帝的宝座以后,武德九年(626)九月,就另设弘文馆学士代替文学馆学士,弘文馆学士不限十八人,增加了原秦王集团以外的成员。
胡三省说:“唐太宗以武定祸乱,出入行间,与之俱者,皆西北骁武之士。
天下既定,精选弘文馆学生(士),日夕与之议论商榷者,皆东南儒生也。
然则欲守成者,舍儒何以哉!”唐太宗用人,先“西北骁武之士”,后“东南儒生”,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变化的,没有亲疏之别。
这种用人之道,无疑可使大量的人才聚集在唐太宗周围。
再者,他对各种类型的人才还善于因材使用,并不求全责备。
他说:“明君无弃士。
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割政分机,尽其所有。
”他还说:“智者取其智,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
观唐太宗的管理之道,求“优秀管理者”之铸就

观唐太宗的管理之道,求“优秀管理者”之铸就序言:本人以唐太宗的管理为标杆,以自己研究唐太宗的史记为感想,虽然记载中的人物略有神化,但是我更为大胆地向其学习,并觉得那种行为和精神就是所谓的“优秀管理者”。
我们探讨和分享优秀管理者是如何炼成的问题,出发点更要着落于其应具有哪些特质和意识,要历练哪些过程和阶段,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因此,在研究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管理者的时候,我们就必要好好研究一下唐太宗的思维意识和管理行为,从中吸收他的经验和表现,以效仿其管理之道。
1、要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就要有怀柔“天下”的胸襟和“忍”的气度。
从历史和传记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本身就具有一种为仁为善的品质,特别在对待朋友和士兵,都是以身作则,更加是以诚相待。
即使在别人犯了错误,或者有伤害他的时候,他都能够给别人机会,或者来讲能以德服人,更者为朋友和士兵勇于承担该有的责任与义务。
为此,他自然就能拥有团队的威信和一大批为他打江山的“兄弟”。
对于“忍”字而言,唐太宗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不管是自己的兄弟儿女,还是朝臣拜君,唐太宗都以“大局为重”为准则,表现出慈父圣君的风采,以至于其成为了优秀而圣明的管理者。
假如我们的上级批评我们,我们第一个想就是我们在哪些方面有所不足,或出现不应该有的行为,应该怎么去改正和克服。
假如是我们的同级排挤或闹矛盾,我们就应该去主动找问题,并将问题公开化和明朗化,以及去寻找化解矛盾的方法,但是自己绝对不能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
如,恶意排挤,毁谤,攻击,以及背后穿“小鞋”等。
如果是我们的下级,我们应该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并能容纳他们的缺点和不足,有心地帮助他们一起成长。
还有,对待各种层次的人群,必须学会“忍”的气度。
总之,我们一定要做到表里如一,恩威并济,以及特质而良好的人格魅力。
2、要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学习以及善于听取“逆耳”之言。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众多的帝君中,比较佩服还是数唐太宗,最突出的就是魏征的事例。
唐太宗的“三点式”管理

第一 点 , “ 选贤任 能 ”。唐太 宗 通过科举考取 、重臣推荐和民间察访等
多条 渠 道 ,广 泛 网络人 才 。在 贞观 朝 廷
里 ,既 有 隋炀 帝 的重 臣 ,又 有 起义 军 的
领 袖 ,还 有 先太 予 李 建成 的谋 臣 ,真 可 谓 “ 湖 四海 ” ,贤 能云 集 。 难怪 当他 五 看到 鱼 贯 而 出 的新 科进 士 时 , 洋洋 自得 地慨 叹 : “ 天下 英雄 尽 入 吾 毂 中矣 !” 果然 ,这 些 天下 英雄 不 负重 望 ,为 他 开 创 一代 治 世 ,发 挥 了决 定性 的 作用 。我 们搞 经 济 管 理 ,也 应 从 战略 角 度 出发 , 坚持 公 开 、 平等 、竞 争 、择 优 的 原则 , 采取 委 任 、 聘任 、选 举 、招 标 、考 任 等 多种 形 式 , 不拘 一 格 选拔 人 才 ,逐 步 建 立起 一 支 政 治性 强 , 有 事业 心 ,有 组 织 领 导 能力 ,能够 开 创 新局 面 的经济 管 理 队伍 和 一 支 “ 生财 有 道 , 聚财 有 方 ,用 财有 效 ”的 企业 家 队伍 。
吃 大 喝 ;挪 用 技术 改 造贷 款建 设 楼 堂宾 馆 ; 不顾 发 展 生产 分 净 吃 光 的现 象 ,在 某 些 地方 和 企 业 ,还 相 当 普遍 和 严 重 。 如 果 不坚 决 刹 住这 股 奢 侈 腐败 的歪 风 , 就 会 影 响我 们 的经 济 发 展 ,甚 至 葬送 整 个 社 会主 义 现代 化 建 设大 业 。 选 贤 任 能 , 建 立 一 支 经 济 管 理 队 伍 和 企业 家 队 伍 ;减 轻 负 担 ,增 强 企业 自我 积 累和 自我 发展 能 力 ;严 惩 腐 败 ,
授权管理无为而治:李世民的成功管理学

授权管理无为而治:李世民的成功管理学一个不愿授权、什么都干的管理者,什么都干不好。
一个聪明的领导人,应该积极授权,借力成事,一个真正懂得授权的管理者才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
《贞观政要》一书中曾经讲到这么一件事:贞观四年的一天,唐太宗问萧瑀:“我跟隋文帝比起来,你认为怎么样?”萧瑀想了一小会,坦然回答说:“隋文帝勤勉治国,批阅全国的书表奏章,往往从黎明直到日落西山。
隋文帝召集大臣们进宫议事,常常忘记时间,到吃饭的时候还没有完,就命令侍从把饭送上来,边吃边议事。
”唐太宗开怀大笑,爽朗地说:“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总怕大臣对他不忠心,大权小权一人独揽,什么事都由他一个人做主,不肯交给下属去办。
他虽很辛苦,事情不一定办得好。
大臣们摸透了他这个脾气,都不敢直言,常常是顺着他的心思说话,口惠而实不至,我怎么敢像隋文帝那样?天下地方那么大,四海的人这么多,国事千头万绪,只有请部门去商量办事,遇到大事报告宰相认真考虑,有了妥当的办法,再报告我准奏,然后执行。
天下各种事情,都由皇帝一个人来定,那怎么能行呢?如果皇帝一天处理十桩事,其中五桩事处理得尽善尽美,另外五桩处理得不好,一天出五条差错,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谬误积起来,岂不是要毁坏国家吗?把事情交给有才能的人办,自己高瞻远瞩,专事考核官员的功过,于国于己不更好吗?”唐太宗充分分权,注重发挥各部门的作用,让他们各司其职。
很多管理者习惯了大包大揽的管理方式,不能说这样的领导无才,只是其才能太多,以至劳多却不得实质性的收效。
这种管理者还认为只有自己对所有的事情很清楚,只有自己才有可能高效地处理问题。
在人们的眼里,三国时蜀国的宰相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并且非常勤政,连他自己都说:“鞠躬尽瘁,死而后矣。
”但是他也有一个缺点,就是事必躬亲。
蜀军上上下下,事无巨细,都由他亲自过问、领导、布置,小到军队的钱粮支出,他都要一一审查。
蜀国的大小将领,也都机器般地听从他的调遣,可以说一切都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祖籍陇西狄道,唐高祖李渊次子-----唐朝的第二任皇帝,“贞观之治”的缔造者。
唐朝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鼎盛时期。
李世民在位23年间,大唐帝国呈现去一片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起来,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太宗皇帝的“知人善任,虚怀若谷”的“人才管理思想”了。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太宗深知帝王之道,虽有雄才大略,但却能以“能问于不能”,集思广义,从谏如流。
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良臣名将,诸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温彦博、刘泊、马周、褚遂良等等。
这一统治集团具有两大优势;其一,贞观君臣都有着丰富的阅历和政治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
其二,贞观集团君臣和谐,具有强韧的政治向心力。
在历代封建帝王中,唐太宗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明君之一。
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取得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他能在隋朝灭亡中总结经验个教训,他们不仅目睹了隋王朝的灭亡,还参加了推翻隋政权的战争。
“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盛,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
”这样触目惊心的事实不能不引起李世民君臣的反思,以隋亡为鉴成为他们思考治国方略的一个起点,健全自己的思想,开创了明君治国的新境界,提出了水能覆舟亦能载舟。
同样他的经验也为现代管理指明了道路!一、任人唯贤,重视人才。
在中国封建社会,家族思想盛行,任人唯亲的现象不仅古代大为盛行,实际上在现代的民营企业中并不少见,“家天下”、“家企业”,于是带来的便是“任人唯亲”的用人思想,当然用亲近的人掌管王朝的重大事务当然有其“高效”的一方面,但是相对于它的弊端,它实在不是一种可以推崇的用人方法,当然本文没有必要深入探讨两种有人制度的优劣,我们要说明的只是——人才是创新的载体,创新是发展的载体,发展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变化。
太宗用人,体现了虚怀若谷的“大”,他在征战时吸收了原李密、王世允、窦建德集团的人才,吸收了瓦岗军的秦叔宝、程咬金等;这些人都是敌军的将领或功臣,他们曾经与李氏战场血战,曾经是李氏的阻力,然而这些对于李世民来说都不再重要,在他眼里,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人才,他们都将给唐王朝的发展很稳定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于是太宗重用他们,于是那个结果也发生了。
贞观之治唐太宗的英明决策与管理智慧

贞观之治唐太宗的英明决策与管理智慧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英明决策与管理智慧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智慧和远见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决策,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
这些决策体现了他的才智和管理智慧,为唐朝的长盛不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贞观之治的背景与意义唐太宗即位时,正值隋朝灭亡、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决心以稳定国家、振兴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为目标,成为他执政期间的一贯追求。
贞观之治不仅意味着政权的稳定,也体现了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进步。
二、智慧的征集与选拔为了担负重任并实施他的决策,唐太宗非常重视选拔人才。
他提出“德才兼备”的原则,即人才不仅要有道德品质,还要有才华能力。
他通过各种途径广纳贤才,为政府和军队选拔合适的人选,使国家各项事务能够得到有效管理和执行。
三、科学的税收和土地制度为了稳定国家财政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唐太宗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税收改革。
他提倡节约使用财政资源,大力打击贪污腐败行为。
同时,他通过合理的土地制度,保护农民的权益,鼓励农业生产,从而提高粮食供应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四、改革军事制度与征战边疆唐太宗深知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他进行了重要的军事制度改革,提高了军队的效能和作战能力。
他还亲自领导军队征战边疆,巩固国境线,对抗外族侵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疆土的完整。
五、修缮水利工程与发展经济唐太宗提倡发展经济和改善基础设施,他修缮了大量水利工程,包括运河、灌溉系统以及治理水患。
这些改革措施为交通、灌溉和农田治理提供了便利,推动了农业生产和经济的繁荣。
六、推行科学的教育和文化政策唐太宗也非常注重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他设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并推广科学的教育制度。
他还鼓励文人雅士,弘扬文化艺术,使文化繁荣成为唐朝的特色之一。
结语: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的篇章,他的英明决策与管理智慧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才智和远见使得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之一。
唐太宗的管理制度

唐太宗的管理制度首先,唐太宗在政治方面实行了严格的官制和选官制度。
他建立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使得政府官员能力更加优秀,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此外,唐太宗设立了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等中央政府机构,负责管理国家事务,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有序。
同时,他还实行了节约财政的政策,遏制了腐败现象的蔓延,保障了国家财政的稳定。
其次,唐太宗在经济管理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他推行了土地制度、均田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收成稳定性。
他还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对外贸易,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同时,他还修建了大运河,便利了交通运输,加速了商品流通,使得唐朝国家贸易日益繁荣。
此外,唐太宗在军事管理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他建立了军机处和军功等机构,严格管理军队,确保了军纪严明,战斗力强大。
他还设立了边疆军长官,加强了边疆防卫,稳定了国家安全。
唐太宗还推行了军功爵位制度,激励军队官兵的战斗积极性,提高了军事效率。
最后,唐太宗在文化管理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注重文教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太学、国子监等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文化人才。
他还注重史书编纂和文化传承,编纂了大唐国史和全唐文,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唐太宗重视文化传统,奖励文人墨客,推动了唐代文化的繁荣。
总的来说,唐太宗的管理制度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充分展现了其治国理念和治国才能。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行使得唐朝在唐太宗的治理下达到了鼎盛时期,为继任者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唐太宗的管理制度的成功实践对后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管理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管理真言: "屈己纳谏、任贤使能、恭俭节用、宽厚爱民"。
今天中国很多企业家、管理者将唐太宗的管理之道运用到现代管理中。
一、选才
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
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企业用人,关键在于看得准、用得对。
这样,人才就会立刻出现在你面前,否则即使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看见。
唐人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人才,而在于是否有发现人才的"伯乐"。
二、用才
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尴尬。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
唐太宗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在企业中只有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才能与下属建立起密切关系,
上下一心,做好事情。
每一个下属,都渴望获得领导者的信任。
如果领导者高度信任下属,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那么,下属就会受到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肯干,变革创新,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
三、爱才
唐太宗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
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马周本为中郎将常何的门客,魏征则是政敌李建成的谋臣。
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中流砥柱的人物,为唐朝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嘉诚由一个出身微贱的打工仔成为香港首富,"长江"企业由一间破旧不堪的小厂成为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他的巨大成功离不开其用人之道。
李嘉诚的企业取名"长江",就是基于其不择细流,有容乃大。
精于用人之道的李嘉诚,不仅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胆起用不同才能的人,而且在企业发展的同一阶段注重任用经验丰富、极具专长的"客卿"。
他的"智囊团"里既有朝气蓬勃、精明强干的年轻人,又有一批老谋深算的"客卿"。
四、用真情
唐太宗深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从而认识到存百姓就是要让百姓生活安定,只有安定百姓,国家才会长治久安,才能富强,这是最重要的"为君之道"。
而遗憾的是,今天很多企业管理者对自己的下属表现得不够尊重。
他们发布强硬的命令,进行粗鲁的指挥、控制和监督,甚至对下属随意地斥责、诋毁,毫不顾及下属的感受,更不会理会他们的想法和意见。
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使自己更加高高在上,更加智慧、理性、有权威。
事实上,这种做法并没有使他们显得更加睿智,相反却很愚蠢。
五、找激情
在初唐统一战争的历次战役中,李世民冲锋在前、身先士卒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
在同王世充的对阵中,他令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别统率骑兵轮番向敌阵发起冲击,而他本人则轮番参加每一次冲击并率队为前锋。
只有领导者率先示范,以身作则地努力工作,这种热情和精神才会影响其下属,让大家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形成热情的工作氛围。
可以说,领导者的榜样作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最好的示范,对部下的行动是一种极大的激励。
从一定意义上讲,领导者在群众中,是一级组织的代表,领导的言行对群众影响非常大。
在很多情况下,领导者说之无心,而群众却能听出你话里的弦外之音。
领导者一定要慎言,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讲的不能乱讲;要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言必适时,言必适情,言必适度。
只有这样才会一点一点的积累自我的权威,才能铸就卓越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