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习题版第二章习题(4)复习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选题1.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相互依存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答案:A解析: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有: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2 .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归纳.综合D. 识记.联想.假说答案:B解析: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3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答案:D解析: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反之亦然。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的,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4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际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答案:B解析: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5.辩证唯物之一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被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答案:B解析:唯物辩证主义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说明()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B.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直接经验C.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要用实践去检验和发展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可靠知识的答案:C解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取知识的方式。
马原第二章 习题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实践的中介是(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0.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原复习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 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3.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这句话说明()A. 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 实践标准并不可靠C. 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D. 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4.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5.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共同点是()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关系B.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D 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A.具有客观性B.具有能动性C.具有历史局限性D.具有社会性7.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9.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C.真理是客观的。
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3)唯心主义先验论4)不可知论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实践7)感性认识8)理性认识9)非理性因素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11)真理12)谬误13)真理的客观性14)价值的本质15)价值原则16)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③)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③)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③)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③)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④)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③)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④)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②)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③)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克思原理第二章复习题(含答案)
第二章一、单选题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2.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全面性D.真理具有相对性7.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A 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永恒性B.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9.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满足和被满足的价值关系D.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10.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在于()。
A.它是否有用B.是否能被大多数人接受C.是否符合客观实际D.是否清楚明白11.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
这说明()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12.概念、判断、推理是()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3.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
2020年最新版马原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2020年最新版马原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第 1 题(单选):实践的主体是()。
绝对精神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人人的意识答案: B第 2 题(单选):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答案: C第 3 题(单选):实践的中介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和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总和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答案: A第 4 题(单选):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科学实验生活、行为、现实等感性活动答案: A第 5 题(单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答案: D第 6 题(单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和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结果可能不一样。
在认识论上来说是由( )。
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变化所造成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答案: C第7 题(单选):下列选项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形式的是()农民科学种田,为人们提供食品医生医治人们的疾病教师向青少年教授自然及科学知识科学家对大气环境进行检测答案: A第8 题(单选):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实践经验是唯一可靠的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来源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答案: B第9 题(单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间接经验毫无用处答案: A第10 题(单选):只有通过实践,客观事物才会成为认识的对象,才有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马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习题答案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4课后习题答案1【简答题】既然哲学世界观、方法论能够指导具体科学的研究,而且是对各门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为什么又不能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我的答案: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等的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哲学则是对各门科学中所反映的一般规律的概括与总结。
由于我们有时在知识体系的泛义上也称哲学是科学,相对而言就把科学称作“具体科学”。
在哲学史上,哲学与科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古代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把一切对事物原因与原理的探讨都归入哲学,哲学成了“知识总汇”、“无所不包的科学”。
到了近代,一些具体知识经过不断积累和丰富,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专门科学。
具体科学门类日益增多,决定了哲学再也不可能将所有科学都包括在自己的体系之内了。
但是,有一部分哲学家却不能顺应这种历史的发展,他们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并且包括一切具体科学在内的“科学之科学”。
这种妄图包罗万象、解答一切疑难、穷尽一切知识的“科学之科学”,往往只能以猜测和臆造来填补科学发展中的空白。
从根本上看,它与强调观察、实验,以实践来检验真伪的科学是对立的,因而是一种错误的哲学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指导与基础的关系。
具体科学研究的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或过程的特殊规律,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哲学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要以哲学为指导。
••2【简答题】马克思主义既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什么我国建国几十年来一直在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从上到下仍然免不了犯各种错误?这不是从一个方面方面说明了学马克思主义没用吗?应该如何理解世界观与方法论同工作成败的关系问题?•我的答案: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并且要通过方法论表现出来。
首先,我们之所以犯错误,并不是因为学了马克思主义,而恰恰是因为没有学好的缘故。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中,教条主义的学风起了很坏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原第二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认识的客体。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②、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1、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认识 - 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无限性:整个全人类的认识无限;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二、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客观性(客观真理)A.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马原各章教学要点(课后题)
需要说明的是:1、“教学目的和要求”,应该属于教学和学习的重点。
2、“教学要点”应该属于基本的知识点,是务必要掌握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点作为基本逻辑元素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3、“关键词”应该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是理论体系的网络纽结,是构成理论体系中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最小单元(细胞)。
4、“教学内容”按照各章节的基本叙述框架,把该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罗列出来。
5、部分同学手中还有其他的参考资料,不少同学从网上也可以找到很多的习题(百度输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即可搜出很多)。
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参考资料仅供参考,既不是教学和学习的依据,也不是考试命题的依据,主要是供同学们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能力书用的课外学习材料,同时帮助同学们熟悉各种具体的题型。
无论是老师的教学课件、教学复习要点,还是其他参考书或网上搜到的习题,使用时都不能脱离课本(教材),必须将这些东西与课本对照学习。
课本中有逻辑推理和理论论述,帮你理解这些知识点;课本中有事例可作为案例材料;课本中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名言节录,帮你理解经典作家的本意。
6、课本中的事例和经典名言皆可作为“题料”,用以命题。
因此,学习理论,不在死记硬背,而在于理解其思想精髓,把握其思维线索和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将理论观点与相应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因为对考试来说,知识点是死的,而题目是活的,一个知识点可以通过多个“题料”、题型、发问方式来考察,因此,做一些题目是可以的,熟悉一下题型和思考的路径,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但不能用做题来代替读书、思考和理解;更不能去死记硬背题目的答案。
否则无论是对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还是对于应付考试,都只能用四个字来概括:危乎殆哉!7、教材每章之后有丰富的主观性思考题,这些题目都很有意义,可以帮助同学们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起来。
这也是期考命题的参考之一。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教学目的与要求:从总体上理解和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及与时俱进的历史必然性;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体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课后练习题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D.科学实验2.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3.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6.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7.“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8.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9.“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10.“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11.“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2020年最新版马原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2020年最新版马原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第 1 题(单选):实践的主体是()。
绝对精神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人人的意识答案: B第 2 题(单选):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答案: C第 3 题(单选):实践的中介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和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总和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答案: A第 4 题(单选):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科学实验生活、行为、现实等感性活动答案: A第 5 题(单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答案: D第 6 题(单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和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结果可能不一样。
在认识论上来说是由( )。
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变化所造成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答案: C第7 题(单选):下列选项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形式的是()农民科学种田,为人们提供食品医生医治人们的疾病教师向青少年教授自然及科学知识科学家对大气环境进行检测答案: A第8 题(单选):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实践经验是唯一可靠的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来源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答案: B第9 题(单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间接经验毫无用处答案: A第10 题(单选):只有通过实践,客观事物才会成为认识的对象,才有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马原第二章习题
2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的客体是自在自然自然界客观世界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活动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宋代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强调的是读书不能获得真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陆游的诗句反映了正确的认识来自于实践即“躬行”。
A本身错误,CD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4恩格斯说:“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决对的。
”这表明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真正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永恒的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是对相对性的否定和超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有原则的界限真理包含绝对性,是不可被超越的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部,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但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承认绝对性并不否定相对性,BCD的说法均否定真理的相对性,因而是错误的。
5“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这句话是孔子在知行观方面的典型观点,强调“行”(实践)在检验“言”(认识)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6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必然和偶然的统一抽象的不变的统一本质和现象的统一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过程,当然有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的问题,但不能仅仅归结为这些问题,符合题意的是D。
7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说明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人们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了认识去实践这种理论没有意义的原因在于“束之高阁,并不实行”。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 )C.先验论 ( )D.不可知论 (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C.科学实验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 4 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1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 (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 (?)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 )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 )7.“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 (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 )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马原习题2021版第二章习题 (4)
马原习题20XX版第二章习题(4)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20XX版)一、单项选择题1、在人类社会进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物质生产方式B、自然地理环境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2、人类社会进展的一般规律是(B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3、社会革命根源于(D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税化4、RM群众是历史的制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RM群众(B )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进展规律5、制约RM群众制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C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定的C、偶然与必定的统一的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定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D ). 劳动者的素养B. 科学技术C. 生产治理D. 生产工具7、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D ). 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B. 产品的分配方式C.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8、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C).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 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9、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这个“总和”是指(B ). 社会中现有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B.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总和C. 一定的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D. 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总和10、上层建筑是推动还是阻碍社会的进展取决于( ).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B. 它是否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合C. 它本身的各个部分是否协调D. 它是否与经济基础存在着矛盾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 同社会存在进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进展具有不平衡性1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 ).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进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13.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D):. 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结果;B.产品分配的结果;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D. 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马原第二章习题
马原第二章习题第一篇:马原第二章习题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的中介是()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13.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4.“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5.“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6.“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7.“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8.“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习题 2 015 版第二章习题( 4)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2015版)一、单项选择题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A、物质生产方式B、自然地理环境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E、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3、社会革命根源于(D )A、人口太多E、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税化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A、占人口大多数E、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5、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C )A、纯粹偶然的E、纯粹必然的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的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D )A.劳动者的素质B.科学技术C.生产管理D.生产工具7、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D )A.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B.产品的分配方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8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C)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9、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B )A.社会中现有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总和C. 一定的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D. 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总和10、上层建筑是推动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取决于(A)A.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B. 它是否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合C. 它本身的各个部分是否协调D. 它是否与经济基础存在着矛盾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2.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13. 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D):A. 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结果;B.产品分配的结果;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D. 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14. 社会革命根源于(D)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5.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D)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CD )A、根本经济制度的改革B、根本政治制度的改革C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某些方面和环节的改革D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的改革2、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的有(BD)A、图书馆B、法院C、大学D、军队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A、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B、它决定了社会的基本面貌C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力量D它规定了社会制度的性质4、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ABC)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生产方式D国家政治制度5、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ABCD)A.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C.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D. 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6.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BCD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7.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ACD )A. 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B. 它属于上层建筑C. 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D. 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8.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B)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9. 阶级的实质是(CD)A.经济收入不同的社会集团B.政治思想不同的社会集团C. 一个社会集团占有另一个社会集团的劳动D. 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10.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去安排它的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B)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11. “劳动创造了人”的基本根据是(ABCD)A、劳动使人们结成了社会关系B、劳动创造了生产工具并使猿手变成了人手C劳动推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D、劳动使人的意识得以形成12. 唯心史观的错误是(CD)A、否认阶级斗争B、否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C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13.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ABD)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4. 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的观点,属于(AC)A、唯心史观B、宿命论C、英雄史观D、唯物史观E、群众史观15.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的主要内容有(BCD)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B、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一切向群众负责16.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CD)A、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B、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C 没有考察人们历史活动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D没有客观地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17、“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C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D、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三、辨析题1、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
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
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2、社会意识都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答: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己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
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江泽民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正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反思。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答:社会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两者关系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一,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第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社会存在变化了,社会意识也要或迟或早地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三,在阶级对抗或有阶级斗争存在的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其有阶级性。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起着阻碍或破坏作用。
3、简述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答: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是引起生态系统变化的一个强有力因素,它比任何其他生物平衡的影响都大得多、深远得多。
自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称之为环境问题。
人类先后经历了渔猎时代、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当代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历史上各个阶级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和集中表现。
主要是:(1)空气污染严重;(2)世界性水源危机;(3)森林惨遭毁灭;(4)物种不断减少;(5)臭氧层变薄;等等。
环境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认识、正确对待、认真解决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4、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吗?为什么?答:经济基础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
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
5、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吗?为什么?答: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周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
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五、论述题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2、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3、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