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doc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

知识文库 第23期110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张 琦 宋 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在核心素养语境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逐渐加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而针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标也做出了层级结构要求,第一学段以初级复述性理解为主,第二学段则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以中级解释性理解和评价性理解为主,第三学段则在初、中级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的创造性理解进行扩展。
接下来,本文就探讨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策略。
当前,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从小学语文的教学理论视角与实践经验来看,培养并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发展他们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核心。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生阅读能力从第一学段到第二、第三学段,其发展应明显呈现出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层级结构特征。
1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概述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对新课标进行解读,认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从由低向高的纵向分布而言,应划分成复述性理解、解释性理解、评价性理解以及创造性理解四个基本的层级结构,而每一层级结构又可相应地划分出来若干的能力表征,通过这样的层级结构划分,能帮助广大的小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发展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其中,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以复述性理解水平为主,其具体的要求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后能够提取出关键的信息并进行明确的陈述,其能力表征则是学生能够正确地把握文本材料局部的内容与细节、正确地把握文本的整体梗概与主要内容以及正确地把握住文本的内容发展过程;解释性理解是小学生在中年级阶段的阅读能力要求。
在这一层级结构当中,学生要感知并概括文本的内容,同时利用文本提供的信息以及个人的生活经验对对文本进行解释或推论,其能力表征表现为正确地解释文本主要的概念和整体的含义、正确地理解文本重要的局部或细节蕴含的寓意、正确解释文本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进行解释或推理;评价性理解介于中高年级之间,比解释性理解要更进一步,对于文本的信息、意义以及相关的问题通过考量,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论。
阅读能力的四个层级及培养

阅读能力的四个层级及培养
阅读能力是每个人研究和获取知识的基础。
在培养阅读能力的
过程中,我们可以将阅读能力分为四个层级,每个层级都有其独特
的特点和培养方法。
1. 文字理解
文字理解是阅读的最基本层级。
在这个层级上,读者主要通过
理解文字的字面意思来获取信息。
培养文字理解能力的方法包括阅
读广泛的文字材料、研究词汇和语法,并进行练和复。
此外,注重
提高阅读速度和注意力也是培养文字理解能力的关键。
2. 推理判断
推理判断是阅读的第二层级。
在这个层级上,读者需要通过推
理和判断来理解和分析文字中的意义。
培养推理判断能力的方法包
括阅读具有逻辑性的文章、进行问题分析和解答、参与讨论和辩论,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多元视角
多元视角是阅读的第三层级。
在这个层级上,读者需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来理解文字的含义。
培养多元视角能力的方法包括阅读各种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文字、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观点,以及研究分析和评价不同观点的能力。
4. 批判思考
批判思考是阅读的最高层级。
在这个层级上,读者需要能够对文字进行深入的分析、评价和批判。
培养批判思考能力的方法包括阅读具有挑战性和深度的学术文献、参与研究和写作,以及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有效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是渐进式的学习和不断的实践。
通过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的层级,读者可以培养出全面、深入和批判性的阅读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试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 及培养-

试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培养云南省陆良县大莫古镇甘和小学魏永刚一、问题的提出什么是阅读?“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
”这个心理过程当然是指主体的心理过程,而不同的读者对同一读物所产生的心理过程往往有很大的差异。
从总体上讲,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五六年级之前一直普通的稳步的提高,但在此后的时期内,学生的阅读能力曲线就趋于平坦和停滞不前,这并不是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到了六年级就达到增长的自然极限,而是由于他们绝大多数人只能有效地进行知识性阅读不能有效的进行理解性阅读的缘故。
正因为如此,一个普通中学毕业生甚至一个大学生,就理解性阅读而论,其水平很可能仍旧停留在六年级学生的水平上。
所以说个体的阅读能力是可以分层的,一般分为知识性阅读、理解性阅读。
但这两种阅读水平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个体阅读能力的层次是否仅限于这两个方面?从2000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关于阅读的教学内容来看,都还没有明确涉及阅读能力的层级划分,更不要说对每个层级的阅读水平进行具体而详细的界定。
图此,就我个人的看法做个简要的分析。
二、关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层级结构的划分我认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本体性阅读能力,另一类为相关性阅读能力。
(一)本体性阅读能力什么叫本体性阅读能力?所谓本体性阅读能力,是直接与个体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相关的能力。
可分为知识性阅读能力,理解性阅读能力,探索性阅读能力。
(二)相关性阅读能力所谓相关性阅读能力。
这里主要指那些并不直接与个体的阅读理解水平相关的能力,主要包括:l、自动化阅读能力:能做到边阅读边思考。
2、朗读与默读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3、浏览检索能力:能根据需要搜集并处理有关信息。
4、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会使用多种工具书查阅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分层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分层培养)一、引言阅读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很多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在阅读理解、阅读速度、阅读兴趣等方面表现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分层培养策略,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指导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
二、分层培养策略1.基础阅读能力层对于刚接触阅读的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基础阅读能力是首要任务。
这一阶段,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认字和拼音拼读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如断句、理解词义等。
同时,教师还需要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如绘本、儿歌、短故事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热情。
2.提高阅读能力层当学生的基础阅读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后,教师需要逐步引导他们进入提高阅读能力层。
这一阶段,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主旨、细节和作者的意图等。
同时,教师还需要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阅读材料,如短篇小说、科普文章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挑战欲望。
3.拓展阅读能力层当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后,教师需要逐步引导他们进入拓展阅读能力层。
这一阶段,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帮助他们评价文章的优劣、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等。
同时,教师还需要提供一些多元化的阅读材料,如诗歌、散文、名人传记等,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知识面。
三、实施方法1.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阅读计划和指导方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2.定期组织阅读活动,如故事会、朗诵比赛、读书分享会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3.建立良好的阅读环境,提供充足的阅读资源,如图书馆、电子书库、阅读角等,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4.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如定时阅读、速读、精读等,以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和质量。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层级结构的培养措施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层级结构的培养措施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语文阅读教学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全面审视学生的语文阅读实际能力,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层级进行阅读教学。
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并探讨了相应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层级结构;培养引言在小学语文读写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的结合,有效提高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结合学生不同语言的读写实践能力,切实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语言。
一、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将其进行层级的划分,通常分为成本性以及相关性的阅读能力。
在分析学生的自然阅读能力时,阅读能力也可以分为知识能力、理解能力和探索能力。
因此,在培养学生语言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不同层级的语言阅读能力进行相应的阅读教学。
二、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中层级结构的培养措施(1)运用开放式阅读教学的方式许多关于教师教育的观念没有改变。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让学生为考试而阅读。
学生阅读的大部分书籍都是补充材料。
这种教学方法也很容易使学生对语文阅读失去兴趣。
此外,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许多学生逐渐扭曲自己的阅读观念,以减少学习量。
在阅读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漫画、浪漫小说等,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间接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品味,影响了学生阅读的整体效果。
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摒弃不利于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步采用先进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开放阅读,逐步打破封闭阅读的实践阅读方式,让学生通过延伸阅读有效提高实际语文知识。
对于学校,学校应加强图书馆管理室、阅览室等内部设施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阅读我国比较经典的的文学著作,从而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能够接触更多优秀的书籍。
试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

50试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孙铭阳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也越来越全面。
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教育学家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整体的探索以及反思。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够提高小学生们的阅读水平,将会对小学生们的语文理解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所以,语文老师在进行安排教学环节时,一定要深入的去分析学生的真实水平,以及学生的阅读层级结构。
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但能够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成绩,还能够强化学生的综合学科的理解水平。
语文的阅读能力主要是由两种能力组成,一种是本体类阅读能力,另外一种是相关类阅读能力。
而本体性阅读能力又可以分化为三个部分,一个是语文知识阅读能力、分析阅读能力以及探究阅读能力。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很多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都不是很好,语文老师便可以采取层级结构的方式去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学生对阅读的理解。
一、本体类阅读能力1、培养学生的知识阅读能力的方法知识阅读能力需要小学生有一定的语文知识作为基础,因此小学生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以及文化常识,比如说,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后字词,能够充分的认识这些生字以及词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者是词语的话,可以借助身边的字典,去了解每一个字的发音,有一些字在不一样的意思下又有不一样的读音,比如说“行”。
当为“hang”读音时可以组词银行,当为“x ing”读音时可以组词很行。
在学习这些字以及词语的意思时,还要重视最基础的语言积累,还有最基础的文化常识。
让学生通过阅读更多的文章,使小学生们理解什么是记述文,议论文,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比如说议论或者是抒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了解文章的类别,是归属于散文还是诗歌。
2、培养学生的理解性阅读能力的方法与知识阅读能力不一样的,理解性阅读能力有着一个特点,要依靠学生已经学会的一些知识,但不能直接到运用这些知识到平时的训练之中,这种阅读能力要求学生们具有根本的语文知识下,还要对文章进行理解性的思考以及深入的体验文章的内容。
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

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语文阅读能力作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策略,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对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进行梳理,分析不同层级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家庭教育背景、学校教育环境等。
接着,结合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针对性的培养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效果。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实证研究以及案例分析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通过实证研究,了解当前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实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成功的阅读培养案例,为教育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总结了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中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中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他们的知识积累、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的丰富而逐步提升的。
因此,中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呈现出一种层级结构,这种层级结构可以从低到高划分为几个阶段。
是基础阅读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主要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如识字、断句、理解词义等。
他们通过阅读简单的文本,建立起对语言的基本感知和理解,为后续的阅读学习打下基础。
是初步理解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开始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能够概括文章的大意,对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和主题有一定的认知。
此时,他们的阅读已经从简单的字词识别上升到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接下来,是深度理解阶段。
语文阅读能力的构成及培育

语文阅读能力的构成及培育语文阅读能力的构成及培育语文阅读能力是指一个人在阅读语文时所具备的能力,它不但影响着语文学习,而且影响着学习效果。
本文将讨论语文阅读能力的构成及培育的相关问题。
一、语文阅读能力的构成1.语文信息提取能力:指阅读者能够从文章中抓取到有价值的信息,有效的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并储存起来,从而进行正确合理地理解文章。
2.语文理解能力:指阅读者在阅读语文文章或议论文时,能够正确把握整篇文章的中心、主旨,以及文章中内容之间的关系,所面对的语文文章有准确地理解、判断。
3.语文语篇认知能力:指阅读者在阅读语文文章时,能够正确的认识语文语篇的内容,比如能在阅读语文文章时注意文章的格式、句法、表达和语气等,有助于理解理解文章的复杂关系。
4.跨文化比较能力:指阅读者在阅读语文文章或读物时,能够在文化背景上将其与外语或汉语文学作品进行跨文化研究。
二、语文阅读能力的培育1.提升解题能力:可以多看一些试卷,以及老师或网上提供的训练课程,学习各种解题技巧,培养思维的条理性,拓展解题思路,及时的总结,儿时记住正确的解题步骤。
2.拓展阅读量:要从简单的古典文学作品、幼儿读物开始,然后逐步拓展至诗词,诗经,唐诗宋词,书经,现代诗文悬疑小说。
3.多多练习:可以利用网络、学生会等多种场合开展语文阅读比赛,练习自身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及时反馈和总结,更好地提高语文水平和能力。
4.注重语文素养:正确认识言语及文化之间的联系,积极去探索和体会语文的美好,充分认识到作家的思想意识,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扩大信息量。
以上就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构成及培育的相关问题简介,要想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除了一定要多做题,更重要的是要提升非语文素养,认识语文文化、培养良好习惯及学习态度等,这样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语文能力,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得到更高的成绩。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对策

一、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层级结构概念一般来说,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通常分为文本类阅读能力和相关类阅读能力两个部分。
文本性阅读能力又被细分为知识阅读能力、理解阅读能力和探索阅读能力:而知识阅读能力往往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学生通过机械记忆的方式对文章中的生僻字字音、词语的内部含义进行学习,能够提高自身的阅读把握能力;而理解性阅读能力和探索阅读能力就属于阅读中比较深层次的内容,需要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才能领悟其深刻含义。
这一部分内容是当今学校学生比较缺乏的一项能力,所以,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这一能力,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二、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层级结构培养的重要性就当今我国校园教育模式来说,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探索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阅读知识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由于阅读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学习内容,小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结合多种思维方法和阅读方法进行学习。
但是,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精力放在了讲解课文内容及分析生僻字、复杂句子让学生进行机械记忆,对于阅读的方法和思路则是一带而过,这就导致了学生在阅读阶段往往只积累了一些生僻字词和名人名句,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探索性的阅读并没有深入开展,起不到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
根据这一现状,教师要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深层次提高阅读内容的层级结构,在做好知识性阅读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水平,帮助学生提高综合阅读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当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一)本体性阅读本体阅读能力具体分为:知识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
所谓知识性阅读,主要是对文章内容中的词语和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背诵和记忆,通过查词典和反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对文字进行掌握,让学生领悟文字的内部含义并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使学生有效掌握语文的语法常识内容[1],通过这项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对后续的段句、连句和复句的内容进行了解和学习;所谓理解性的阅读能力,这项学习能力的掌握要求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具有一定的阅读知识转换能力,通过运用自身的语言概括,来描述相应的概念或形成独立思维后的观点,对于较为复杂的内容可以通過举例的方式,使用丰富的语言进行阅读内容的表达与概括。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策略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策略甘肃省嘉峪关市和诚路小学 牛 磊 王 莎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研究人员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反思与探索。
相关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有效推动阅读教学的发展,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优化和语文基础能力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在教学环节,教师应积极开展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结构的有效分析,并根据其实际特点进行合理培养,以便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语文知识与相关素材的有效积累,从而为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
一、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概述作为语文综合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阅读能力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涉猎以及教材理解能力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从类型上看,现阶段,研究人员主要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分为相关性阅读与本体性阅读两种。
本体性阅读能力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较为常见,包括知识阅读、探索阅读以及理解阅读等三类。
其中,知识性阅读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对阅读内容中所包含的字音、字形以及字义进行学习与理解。
此外,探索阅读与理解阅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对文章内容及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因素进行有效理解,从而提升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
二、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一)转变传统观念,优化教学模式为了有效推动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应积极做好传统教育思维的转变与创新,打破小学教学工作中应试教育的“怪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与课外知识竞赛的方式,有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
同时,为了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阅读方向,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经验,对学生进行课外读物的推荐,以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优化。
同时,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应积极开展教学活动,进一步带领学生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阅读能力的优化。
(二)做好技巧传授,强化阅读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其对于阅读缺乏完善的经验,往往容易出现阅读效果差以及感觉“无从下手”的情况。
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做好阅读技巧与策略的有效教学,以帮助学生以文章中的关键字词与语段等为核心,推动高效阅读的开展。
探究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

探究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作者:唐冬琴来源:《新课程·小学》2019年第02期摘要: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小学语文是学习的基础,在小学阶段打好阅读基础对以后的学习意义重大。
通常语文阅读能力分为本体性阅读能力和相关性阅读能力,而本体性阅读能力又可以分为知识性阅读能力、理解性阅读能力和探索性阅读能力,就目前的教学来说,教师应该着重提高学生的理解性阅读能力和探索性阅读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层级结构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去分析、判断和推理,将对他们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语文阅读是我们学习的基础阶段,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侧重的是课文文本的讲解和分析,对于阅读则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学生的阅读只是多认识了一些字,多积累了一些素材,而对于理解性阅读和探索性阅读没有深入发展,只是为了阅读而阅读,所以,老师要注意对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的划分,在做好知识性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一、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把语文阅读能力分为本体性阅读能力和相关性阅读能力,而本体性阅读能力又可以分为知识性阅读能力、理解性阅读能力和探索性阅读能力,其中知识性阅读能力是学生认识字形、字音,初步了解字词意义的能力,也是最基本的能力,而理解性阅读能力和探索性阅读能力属于阅读能力的高级阶段,也是我们学生当前缺乏并且亟须培养的能力。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1.破除封闭的教科书教育,提倡开放的读书教育封闭的教科书教育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在这种教育中,学生读书主要是为了考试,读书的目的完全是功利性的,读的也大都是教科书或是辅助读物,如各种习题集、练习册或是作文大全等等。
这样的读书范围根本不利于学生理解性阅读和探索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学校应该倡导开放读书,加强基础设施如阅览室、图书馆的建设,开设专门性的阅读课,加强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和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

教学篇•经验交流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厉建云(山东省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龙山路小学,山东日照)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与学习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并未定型。
因此,作为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发展,注重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的表现,“对症下药”,帮助学生逐渐成长,实现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后,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做出了明确要求。
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特点,明确学生在此阶段应当实现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并进行有效培养。
而其中的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则是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掌握一定的字词量及基本的语文语法知识,如修辞等。
除此之外,学生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阅读能够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并能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等。
那么,针对如上分析,归纳出以下几点对学生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方式:一、教师转变思想,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在这样的状况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谓的阅读教学也只是片面地教授学生基础知识,然后根据小学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为学生归纳总结答题技巧,而学生则是针对教师的讲解呆滞、死板地记忆。
久而久之,小学阅读教学的意义逐渐丧失,学生也就逐渐失去了对语文阅读学习的探究兴趣。
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当转变自身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形式更加生动、灵活,以此来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春夏秋冬》时,这是一篇较为基础的文本,这篇文章的教学意义在于使学生对其中例如“霜”之类的字词清晰认识,并对“春”之类的字词美观地写出。
除此之外,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能够清楚地理解文章大意。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先自主去读,针对生字词画出,并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样一来便符合语文阅读的层级结构中的要求,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刍议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

刍议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作者:徐秀群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20年第06期[摘要]阅读能力是学生重要的语文素养之一。
阅读能力大致分为检索、理解、运用、评价与鉴赏、质疑与创新五个层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实际层级,通过专题阅读教学、连续递进教学等途径,不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层级的提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能力;阅读层级;专题教学[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6-0024-02从教学实践来看,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
不同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呈现出明显的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层级特征。
阅读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已有的层级基础上不断优化发展的过程。
通常来说,小学阅读教学层级结构可根据文本利用程度、学生思维加工程度以及参与度、体验度等方面来划分。
通过划分阅读层级,教师可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
一、区分阅读层级,优化培养方案阅读能力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大致分为检索、理解、运用、评价与鉴赏、质疑与创新五个层级,同时不同层级可根据实际情况区分为若干个能力表征。
检索、理解层级主要是指学生针对文本内容,能够抓住文本的核心信息,并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文本的整体内容、局部内容、细部内容;也可阐述文本内容的梗概,对文本内容做出符合主题和文本意义的推论以及解释等。
运用层级主要是指学生利用理解了的信息,结合自身的感知、生活經验和学习经验等,解决问题或拓展延伸服务的表达能力。
评价与鉴赏层级主要是指学生能够根据文本的含义、内容做出适当的评论以及判断,并对文本的局部和主体内容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价。
质疑与创新层级是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根据地质疑文本,提出和别人不同的观点。
阅读能力和学生当前所处的年级以及年龄有一定关系,但我们也不可否认,同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层级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

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
夏正江
【期刊名称】《课程.教材.教法》
【年(卷),期】2001(021)002
【摘要】中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层级可以划分为本体性阅读能力和相关性阅读能力.本体性阅读能力又可分为知识性阅读能力、理解性阅读能力和探索性阅读能力.目前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应着重提高理解性阅读能力,特别是提高探索性阅读能力.其策略是倡导开放式阅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考试制度.
【总页数】6页(P8-13)
【作者】夏正江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科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 [J], 厉建云
2.试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 [J], 孙铭阳
3.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课堂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J], 彭彦青
4.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层级结构的培养措施 [J], 陈多瑞;张银花
5.试论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策略 [J], 牛磊;王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_语文.doc

拿什么去充实心智?又拿什么去体验、去想象、去升华、去创造?令人欣喜的是,新修订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应多读多背,并具体规定了各年龄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与背诵量。
如新的小学大纲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得少于150篇(含课文),并在大纲后面附有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五年制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得少于150万字;新版的初中大纲和高中大纲,也都在附录中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并声称其意在于“有助于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背得少的状况”。
的确,应试教育的弊端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它只重视书本知识。
毋宁说它根本就不重视书本知识,它以课本代替了书本,培养了许多不会读书、不懂读书的人”。
这一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ﻪﻪﻭﻪ[1][2]试论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论文论文关键词:校园网现状信息化ﻭ论文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校园网络建设已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且对中小学校园网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ﻪ1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现状ﻭ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
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各级地方教育信息网,互联各个学校的校园网,并连接市、省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形成省、市、县、乡一体化的教育网。
2校园网在建设与运用中存在的问题ﻭ2.1部分设备安装不到位,配件不齐全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统一招标。
最终由某个公司负责建设项目。
中小学校只负责协助工作,具体不参与建设工作。
最终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验收项目工程。
各个专家在最终验收时,只是对核心交换机、防火墙等主要设备进行检查。
在保证网络能正常、安全运行的情况下就认定是工程合格了。
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

层级结构及其培养层级结构及其培养颁布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板)、《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关于阅读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来看,都还没有明确地涉及阅读能力的层级划分,更不要说对每个层级的阅读水平进行具体而详细的界定。
二、关于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层级结构的划分笔者认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本体性阅读能力,另一类为相关性阅读能力。
(一)本体性阅读能力1.知识性阅读能力。
这种阅读能力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或常识的掌握程度。
在这里语文基础知识或常识主要包括:(1)基本字词知识:包括会认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如新大纲规定小学阶段应认识常用汉字三千个左右),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为此应掌握汉语拼音),能借助字典,了解同一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下不同的读音,此为基本的认读能力;通过阅读教学或通过查阅工具书,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的直接含义,此为基本的语言积累;(2)基本语法知识,包括认识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作用,能正确地断句、连句;了解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讲列、偏正、主谓、动宾、补充),单句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复句的主要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和常见关联词语的用法;了解词序的变动能使词组或句子具有不同的意义等。
(3)基本修辞知识,包括了解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的一般用法。
(4)基本文学知识:包括了解课本所涉及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了解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基本的表达方式,了解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常识等。
2.理解性阅读能力。
理解性阅读不同于知识性阅读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仅仅根据阅读者已学过的某种知识,无法直接地对阅读测试项目作出正确的解答。
理解性阅读不仅仅要求阅读者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阅读者的理性思维能力及体验感悟能力更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层级结构的培养措施_1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层级结构的培养措施发布时间:2022-02-16T08:36:28.784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6期作者:杜姣[导读] 小学阶段学生阅读教育奠定了学生语文学习基础,对学生全学科学习都有重要影响。
通城县四庄乡中心完小 437407摘要:小学阶段学生阅读教育奠定了学生语文学习基础,对学生全学科学习都有重要影响。
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在小学阶段需要着重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层级结构。
小学阶段是建立学生语文学习建立基础知识框架、养成语文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
语文教师需要在这个关键时期将阅读能力层级结构培养作为重点教学项目,研究创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在学习初期就能建立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层级结构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推行,就目前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背景下,通过教学经验与理论实践来看,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教育需要科学合理的划分层级结构,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随学段的增长,形成由浅至深、从高到低的层级结构特征。
小学语文教师首先需要完成学生阅读知识基础构建,再逐步进行阅读理解与阅读探究,最后实现学生阅读拓展及综合能力应用,从而科学有效的到达语文教学目标。
一、小学阶段语文阅读能力层级结构的培养的重要性1、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在传统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当中,只是强调课文中生字学习以及优美段落的背诵,学生无法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对文章进行深度的理解,导致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探究能力普遍较低。
小学生的探索欲与求知欲非常强烈,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阅读需求,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阅读不是单纯的文字阅览,其学习内容相对复杂,想要做到有效阅读,学生需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加如自己的思考。
由此,凸显出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层级结构培养的重要性,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思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
2、增强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小学语文的学习,对文字的敏感性是影响语文阅读的关键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全是非功利的,它不为应试、不为拿学历文凭而读,只为寻知音、求真理、长智慧而读,因而,读书的范围远在教科书之外。
除了上面所提及的两个区别外,封闭的教科书教育与开放的读书教育还存在其他一系列的区别。
概括起来有:第一,前者带有相当的强制性、被动性,不管所读书籍是否合乎自己的胃口都得读,后者完全是自由的、自动自发的,学生可凭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读什么书、不读什么书,并能从中得到乐趣;第二,前者使学生头脑中装着许多“压缩饼干”式的事实简介,只能让学生获得作为第二手报告的间接知识,从中所获得的知识多半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而后者则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经典著作,从而有可能真正领略到一点原创性作品中所包含的经验与智慧;第三,前者往往限于生命中某一段时期内(如青少年时期),学生只要考试过关或拿到学历文凭证书,所读教科书或教辅读物就会丢得远远的,从此之后永不再看,以后再见此类书籍都会反胃,而后者则是终身性的,它贯穿于人的一生。
[2]当然,开放的读书教育并不否定教科书教育本身的地位与作用,它只是反对封闭的、单纯的教科书教育。
?封闭的教科书教育对提升中小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中小学生阅读的范围严格限制在教科书、教辅读物的范围内,如果他们读书完全是功利性的短期行为,如果他们的读书完全是被动的、无奈的,如果他们所读的书都是转手介绍性的,我们怎么可能指望他们具有较高的阅读水准?我们知道,语文学习很大程度上要靠积淀、靠感悟、靠熏陶。
积淀的少了,感悟的少了,熏陶的少了,人哪来的灵气,哪来的悟性?拿什么去充实心智?又拿什么去体验、去想像、去升华、去创造?令人欣喜的是,新修订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应多读多背,并具体规定了各年龄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与背诵量。
如新的小学大纲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得少于150篇(含课文),并在大纲后面附有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五年制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得少于150万字;新版的初中大纲和高中大纲,也都在附录中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并声称其意在于“有助于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少,背得少的状况”。
的确,“应试教育的弊端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它只重视书本知识。
毋宁说它根本就不重视书本知识,它以课本代替了书本,培养了许多不会读书、不懂读书的人。
”[3]这一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角度看,新大纲的新举措无疑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
为此,学校就必须加强阅览室、图书馆的建设,开设专门性的阅读课,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这种指导不仅包括向学生推荐好的课外读物,帮助他们提高对读物的鉴别能力,还包括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
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下,许多学生正常的阅读兴趣被扭曲,由于受社会流俗和大众传媒的影响,沉缅于阅读那些图文并茂、内容粗俗、简单、“有趣”的读物,如卡通读物、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这些东西非但没有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与欣赏品位,反而败坏了他们的精神口味,导致他们阅读思维能力的萎缩与下降,因此加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刻不容缓。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回归语文教育的本来面目?语文教育的根本性质是什么?对这一问题作何回答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整个模式。
1997年以来,社会上对语文教学开展了一场大讨论。
这次讨论,涉及的层面非常广泛,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冲击不小,尤其是在语文教育的理念方面。
过去,人们总是倾向于将语文学科视作纯工具学科,强调语文学习的实用价值与功利价值。
而新修订的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则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既是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作为后者,它不仅具有实用的价值,更具有某些超现实、超功利的美好价值。
比如,它能给人以精神的慰藉,培养人的精神趣味,拓展个人的精神空间,陶冶人的情感,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增进人对自我、对他人的认识与理解,形成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切等等。
依据这种定位,新修订的大纲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语文教学应“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一补充可谓是对语文学科新的认识的一个注脚。
不难看出,新大纲所强调的,与我们所关注的探索性阅读是高度吻合的。
(1)新大纲破除过去按语言学知识体系构建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架,改变过分强调语言学知识教学与训练的倾向,淡化教学中过多的内容分析与操作性技术训练,增加了对文学作品的诵读要求,注意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与熏陶,以培养语感。
(2)新大纲极为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发展。
新版初中大纲规定,“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版高中大纲也规定,“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在教学方法上,新大纲要求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4]尽管新大纲作出的调整切中时弊,但对照当今语文教学的现实,情况仍相当严重,绝大多数学校仍未走出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阴影。
?第一,“四步曲”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依旧盛行:所谓传统语文教学的“四部曲”即是指“词语解释”“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这个固定化的程式框框。
多少年来,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习惯于接受这种千篇一律的、似乎是“万能”的教学模式。
由于这种模式重讲读轻思考、重分析轻体验、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机械地训练轻熏陶等,使语文教学变得毫无生气、毫无活力,它不但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习作的时间,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而且也扼杀了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热情与创造性。
?第二,流行多年的重讲解、重分析的“讲读教学法”依然占据语文教学法的主导地位。
实践证明,讲读教学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很强的负面影响。
重教师的讲解,很容易蜕变为灌输式教学,造成学生机械被动的学习。
而且,由于绝大多数讲解主要是针对课文知识内容的,很少有阅读方法的指导,这也不利于让学生学会独立阅读。
强调教师“讲深讲透”,其合理性也值得怀疑。
教师应让学生理解那些他们能够理解的,或者说应允许学生有所懂有所不懂。
要启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性,鼓励他们参与对作品的阐释,就不能把课文讲死。
不可否认,注重字、词、句、篇的分析,对于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作用,但过分琐碎的分析有时候也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将不可分割的完整对象肢解得面目全非,而且由于将过多的时间、精力放在繁琐的内容分析上,也会直接妨碍学生语感的形成,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再说,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于划分段落,就是适合于划分段落,如何划分、分成几段,也并不总是一定的。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分段只是手段,它的本意只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整篇课文的中心要旨,假如学生在理解课文中心要旨上没有什么问题,又何必强求他们在分段问题上要明确一致呢?那样做不是误把手段当成目的本身了吗??总之,讲读教学法不仅剥夺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也剥夺了学生想像的空间、创造的空间。
尽管在讲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也注意到了运用对话法或问答法,但他们的提问通常是闭锁式的,这种问题通常不能引起学生的反省思考,学生只需要翻开课本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到答案。
如果学生答对了,他们往往赞扬有加,根本不管学生是怎样得出结论的,如果学生答错了,往往不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就转向其他学生。
在有些课堂上,教师虽然也在运用小组讨论教学,但实际上讨论的题材根本就没有讨论的价值,学生之间根本引不起任何交流、碰撞,他们依然对照课本找答案,或揣摩教师的意图等。
此外,现行的语文教材有些地方编制的答案不尽合理,学生只要读一读课文、看看课后的练习或作业,就能轻松地找到回答教师提问的答案,教师的讲课不过是围绕课后的练习与作业来帮助学生找对答案和强化他们对答案的记忆而已。
(三)改革客观化、标准化的考试办法,探索新的考试机制?在当今这个崇尚科学理性、工具理性的时代里,客观化、标准化的考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语文教育中的考试也是如此。
从我们前面关于语文教育理念的交待看,纯粹客观、标准的语文考试是注定行不通的。
新版的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这一问题作了很好的回答。
初中大纲中提出,对学生的评估要“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坚持态度情感与知识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又主张语文考试“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鼓励学生有创见。
不能用难题、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
语法修辞和文体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
”高中大纲中也提出,“考试方式要多样化。
不出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不用名词术语考学生”等等。
这种考试指导思想的变化,应该说是令人鼓舞的。
但如何落实它仍是个问题。
知识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大都可以通过客观化、标准化的试题加以考察,但对于探索性阅读能力的考察,试题的编制(包括评卷)就要复杂得多。
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中的上海语文试卷,在编制考查学生探索性阅读能力的试题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比如,阅读部分第四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就赵师秀的《约客》、王驾的《雨晴》两诗最后两句,说明它们向读者提供了怎样的想像余地,这一道考题即是针对审美性阅读的;在第二篇阅读材料(主题是有关艺术欣赏的)中,最后一道题目要求学生“依据本文的观点,另举一例并阐述你对艺术欣赏的理解”。
这一试题就既包含批判性评估的因素,又包含探索创新的空间余地,可谓是一道高质量的试题,它不偏、不怪,却有相当的难度。
可惜这样的试题编制在历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并不多见,高考试题的编制尚且如此,小学、初中的试题编制大概就更不会给“探索性阅读”以关注了!·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_语文论文-所谓封闭的教科书教育,是应试教育、功利教育的产物。
在这种教育中,学生读书主要是为应试、为拿学历证书,读书的目的完全是功利性的,多数学生整天围绕教科书或教辅读物(教辅读物其实是教科书的变种或衍生物,如各种版本的参考书、习题集、练习册、试题汇编、词语手册、辅导与练习、竞赛题精选、作文大全等)打转,整天忙着做各式各样机械繁琐、简单重复的作业、习题或试卷,根本无暇涉猎课外阅读。
他们节假日、星期天里所谓的课外阅读究其实质不过是课内阅读的变种而已。
而开放的读书教育,则完全是非功利的,它不为应试、不为拿学历文凭而读,只为寻知音、求真理、长智慧而读,因而,读书的范围远在教科书之外。
除了上面所提及的两个区别外,封闭的教科书教育与开放的读书教育还存在其他一系列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