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发达国家国有企业改制的几种模式
发达国家国企改制模式比较分析
发达国家国企改制模式比较分析国有企业的改制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
如何对国企进行改制即改制模式问题,又关系到国企改制的成功与否。
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国企改制模式的比较分析,着重研究了决定这些改制模式的因素,以期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为更好的结合我国国情,从而进一步提高国企改制效率提供借鉴。
关键词:改制模式决定因素改制模式比较改制国有企业(本文认为企业资本全部是国有资本的企业为国有企业,这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当前的现行法律、政策规定)改制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开展大规模私有化以来,各国在国企改制实践中,根据本国国企的实际情况以及其他有关因素,采取了不同的改制模式,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率。
这些改制模式有何共同之处?选择某一模式受什么因素的影响?这是本文要重点考察的问题。
对改制模式的正确选择与否,关系到企业改制能否顺利、成功完成,选择了怎样的改制模式即意味着选择了怎样的改革方向和前途。
搞清楚改制模式的共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我们从现实条件出发,选择适当的针对我国国企的改制模式,并能进一步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
发达国家国企私有化概述目前,比较流行的改制模式是国企私有化(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词典》一书中,将私有化定义为,资产或服务功能从公有制到私人拥有或控制的转移,本文采用该定义),即将某物从国家所有权转为私人所有权,即非国有化。
其理论基础是产权理论,认为私有产权是唯一有效的制度,它比公有产权更有效率,相关实证研究也部分证实了这一点。
另一种观点认为,国企的低效率在于竞争不足,给定充分竞争的条件下,效率与产权不完全相关。
也就是说如果竞争是完全的,不管国企产权是公有还是私有,都能带来高效率。
因此,他们认为国企改制重在消除垄断,引入竞争。
事实上,国企改制具体选择什么模式各个国家间存在差异,它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由于不同的改制模式是改制绩效的重要决定因素(陆挺,刘小玄2005),因此,各国改制所得来的绩效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和借鉴
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和借鉴作者:杨志芬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2年第06期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西方国家几种比较典型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通过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几点比较典型的特点,从而为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对于任何国家而言,国有企业都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以及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怎样有效地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一直是各国政府比较关心的问题。
我国也是如此,由于经济体制的原因,我国国有企业存在很多特有的经营以及管理模式,如何解决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促使其健康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我国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国有企业管理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通过对这些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能够为我国建立管理模式的建立提供宝贵的经验。
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西方国家中,不同的国家对于其国有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往往具有本国的特色。
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三种比较典型的管理模式,分别是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
一、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一)法国的计划管理模式法国的国有企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众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法国的国有化程度最高,它长期以来实行的一直是计划管理的模式。
法国的国有企业包括垄断性国有企业和竞争性国有企业两类。
由于这两类企业具有不同的经济目标,针对各自的经济目标,法国政府对其采用了不同的较为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
对于垄断性国有企业,由于其垄断性很强,法国政府为了进行合理的管理,法国政府采取了一种控制程度比较高的管理模式,采用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比较严格,国有企业的自主权较少,主要权利掌握在法国政府中。
但对于竞争性国有企业,政府基本上是采取不直接控制的方法,让其拥有较多的自主权,使得国有企业可以同私人企业一样进行平等的竞争, 从而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
国外一些国家国有企业改革浅析
Vision
西方部分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说明,即使是在市场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国有企业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弥补 市场失灵的有效媒介;员工持股是减少企业内部私有化阻力的有效措施;由竞争性领域到垄断性行业的先易后难 方式有利于私有化的顺利推进。
国外一些国家国有企业改革浅析
文=陈 功
从俄罗斯的叶利钦和普京改革的效果对比看,全面的私有化并没有形成企业的有效所有者 和产权结构的合理化,因而没有形成有效的投资激励机制;而普京通过重新国有化增强政府的 调节作用后,俄罗斯经济逐渐走出危机,步入复苏增长期。由此可见,大规模私有化并不必然 促进经济改善,政府仍需保持对经济的战略指导作用。
88
现代国202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面的私有化改革也使得一些具有战略性质的大企业落入 少数财阀手中,形成了寡头企业,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 民的利益。
(一)西欧主要国家的国有企业私有化 1979年,英国开始私有化运动,法国、意大利和 德国的私有化运动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英法意德的私有化改革均是按照先易后难,先竞
争性部门和盈利企业、后垄断性部门和亏损企业的顺序 进行。四国的私有化均起到了改善财政状况、提高劳动 生产率的作用,但同时伴随着高失业率。
四国之中,英国的私有化范围最大,国有经济占 比已降至2%以下。英国政府采取奖励本企业员工购买 股票的政策来缓解员工对私有化的反对。法、意、德的 国有经济比重在改革之后保持在10%左右,在能源、公 共事业等领域保留了国有控股地位。
(二)美国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及放松管制 美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私有化和放松管制的结合。 美国在二战结束后快速出售了大部分军工企业。 里根政府时期将一些联邦政府公司售给了私人经营,之 后美国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案例较少。截至目前,美国的 国有企业还有17家联邦政府公司及5家政府资助公司。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了放松管制改革。美国 政府取消了对国有通讯业及公共汽车业的管制,取消了 对绝大部分有线电视和无线电广播以及电子计算机的电 讯服务方面的限制,并在电力、天然气、铁路、航空、 公路、电信、金融等领域放开价格、放松市场准入及退 出。放松管制导致价格水平的大幅度下降,有利于提高 企业的竞争力。 西方主要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说明,即使是在市 场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国有企业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 控、弥补市场失灵的有效媒介;员工持股是减少企业内 部私有化阻力的有效措施;由竞争性领域到垄断性行业 的先易后难方式有利于私有化的顺利推进;国有企业的 私有化与企业重组相结合是促进私有化顺利实施、提高 私有化效果的有效措施;在市场发育成熟、私人资本实 力雄厚的情况下,公共产品的供给可采取国有企业与私
西方国家管理国企的基本做法_张金昌
18 中国经贸导刊 2000 年第 1期
p 企业 改 革
由 地方政 府聘请 和任命 的经理 人或 银 行家担任, 但都需州参议员认可。在美 国, 董事任期一般为 5~ 6 年, 最长的田 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董事任期为 9 年。董 事会每月召开一次例会。董事会一般下 设 几个委 员会来 具体负 责和执 行相 关 工作, 如执行委员会 ( 负责日常经营) 、 决策咨询委员会 ( 负责决策商议) 、审计 委员会 ( 负责监督) 等, 委员会一般每月 召开一次例会。
p 企业 改 革
行管理。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 动一 般不加 干涉, 但常常 通过白 皮书 ( 议 定 书) 的形 式 对国 有企 业 提出 要 求。这些要求包括投资回收率、资产收 益、提高生产力的幅度、定价政策、减少 补 贴 等 方面 , 约 束 期限 一 般 为 3~ 5 年。
四、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采取董事会 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
在英国, 政府对国有企业管理主要 通过财政部和主管大臣。财政部通过财 政 预算和 确定对 国有企 业资助 额的 大 小、审批由各主管部门提交的投资报告 等方式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 并对财政 拨款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财政大臣有
权 对企业 储备剩 余物品 以及董 事会 成 员的薪金提出建议, 企业发行股票也需 征求财政大臣的意见。国有企业有关政 策的规定, 一般由财政部的一位次官负 责, 近年来, 财政部在国有资产管理中 的地位在逐步增强。对国有企业的具体 管理, 分别由相应的政府主管部门来进
国企改制的五种模式
国企改制的五种模式随着国家对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国企改制也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国企改制是指转变国有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以达到提高企业效益、激发企业活力的目的。
国企改制有许多的形式,本文将介绍五种常见的模式。
1. 股份制改制模式股份制改制模式,也叫股份制改革,是指国有企业转变为股份制企业。
其主要特点是将国有资产并转为股份,国家和职工持有股份成为公司的股东。
这种模式在改制成效上表现出了很好的成果,可以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思路,形成完全市场化的企业管理和经营方式。
2. 合资改制模式合资改制模式是指国有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投资组建合资企业,实行国有资产和外资融合的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的改制成效明显,可以吸引外部资源,拓展企业市场空间,提高企业效益。
3. 财务重组模式财务重组模式是指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进行整合,重新配置资产和负债关系,以达到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
财务重组模式通常包括多种方式,例如债务重组、资产置换、股份收购等。
这种模式的改制成效相对较快,但需要考虑到人员变动、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
4. 并购重组模式并购重组模式是指将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合并或收购,通过公司的并购重组进而优化国企布局。
这种模式通常需要考虑到行业竞争、市场前景、人员合并等问题,但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业的战略转型和业务优化。
5. 托管重组模式托管重组模式是指将国有企业的资产、财务、生产等运营功能委托给专业的管理企业。
这种模式的改制成效需要考虑到托管企业的实力和资质,对于一些生产效益不尽理想、管理困难的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托管重组来提高企业的效益。
不同的国企改制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国有企业情况,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来制定最佳改制方案。
国有企业改制虽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从长远来看,它将可以激发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国企对于市场的适应性,为企业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欧美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
欧美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经济模式比较(一)三种模式的共同点。
1.以私有制为主的混合经济,以私人垄断为主导。
在美国。
日本、德国经济中,国有部分约占1%一10%不等,合作社所有制、工会所有制等等分量更小,80%一90%以上均属私有制。
而在私有制经济中,中小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占80%~90%甚至更多,在生产、销售、投资和就业等方面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它们毕竟是补充的和从属的。
例如在日本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60%以上同大企业有承包关系。
在美国20万家工业公司中,最大的50家占了工业资产总额的49%。
在日本,以营利为目的经营的法人企业(不包括金融、保险业)有175万家,其中资本额在1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只有2195家,仅占公司总数的0.13%,但他们占了全部法人企业资本总额的41.4%。
在德国将近4.4万个工业企业中,千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0个,占企业总数的2%,但它们却占了销售总额的44%。
2.社会经济机制方面,都以市场竞争为基本调节手段。
在对待竞争的问题上,美国、日本、德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三种模式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下述两方面。
一是都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同时又都看到个人和企业(特别是私人垄断企业)有一种排斥竞争的本能,因此不能寄希望于自发存在的竞争秩序,而要重视建立人为的有秩序的竞争。
二是认为,为了建立这种有序的竞争,不仅要直接制订若干必要的调整竞争秩序的立法,如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日本的禁止垄断法、德国的反对限制竞争法等,而且还要致力于间接地为建立有序竞争创造重要的条件,例如币值稳定、市场开放、契约自由等。
3.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相当接近。
美国、日本、德国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思路主要出自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任务主要是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创造框架条件,而不是自己直接从事经济生产活动;二是针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自发的市场竞争所必然带来的三大弊病(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结构的不协调以及社会的极大不公),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力争加以缓和。
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
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西方国家是指欧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域、文化相近的发达国家,它们所采用的经济体制模式称为西方经济模式。
在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主流,而在不同的国家中也有自己不同的市场经济体制。
本文将从西方经济模式的基本形态、历史发展、优缺点等角度来探讨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
一、西方经济模式的基本形态首先,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展现出了市场经济的特点,市场经济是指商品和服务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分配的经济形式。
市场经济助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它呈现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势头。
尽管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中存在一些特殊性质,但是整体上它们都遵循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准。
其次,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中贯彻了现代资本主义的价值原则,该原则将个人自由、竞争和利润尽可能地发挥到了极致。
在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下,企业或者个人可以拥有和经营资源,尽量创造最大利润。
这一点能够带来极大的活力和效率,然而严格执行的同时,也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尤其是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
最后,个人自由的体现是西方经济模式的核心。
在西方国家,个人自由包括自由选择、自由创业、自由合同、自由交易等等。
西方经济体系中的主要一部分,与其他经济体系的主要不同在于,个人或企业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在市场经济中自由竞争,并且不受过多的规范和监管。
二、西方经济模式的发展历程及其演变过程西方经济模式是在市场经济机制下演变发展而成的。
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的前一半,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型,这也标志着现代西方经济模式的形成。
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的经济体系中十分突出的是福利国家,该制度旨在解决贫困与不公问题。
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20年代,而后,不同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和政治制度的影响,规范出适合本国情况的福利政策。
到20世纪下半叶,西方国家大力倡导自由市场,减少了对市场经济的控制,企业得以自由竞争。
发达国家政府怎样监管国有企业
般任期 3 年一5 国有企业的董事和经理人员一 事长 和董 事会 的选 定 和组成 ,还 是 计划 合 同的谈 判 年。
般不是来 自政府机关, 而是来 自工商界。 这一点政府 和签订 , 都有可能避免大的失误。但是, 受国家间接 是很注重的。 对于董事会 的工作成绩 . 则主要用财务 控制的企业却远远不止几百个 ,由这些公 司或母公
董事会。 董事会在董事长领导下进行工作。 董事长负 对 于分 公 司 和子 公 司 ,国家 一 般 不予 干 预 , 由总公 责企业的总体经营政策、 协调董事间的关 系, 跟监督 司或母公司管理和控制。 这样 , 国家管理的企业数量 机构保持联系等 。 具体到每一个董事 , 各有 自己的分 就很有限, 各行各业的总公司或母公 司总共不过 2O O 工, 每一个董事都能在 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独立决策, 个 左右 , 中直 接生 产企业 不过 四、 十个 。 国家 面 其 五 井与其他董事共 同担负企业 的总体经营责任。董事 对 几 十个 、 多个企 业 , 理就容 易很 多 , 百 管 无论 是 董
司股份 之别 ; 国家控 股方 式上 , 直接控 股 和间接 在 有 三、 羹胃 式 的出租方 式 美 国政府 直接 管 理 的企 业不 多 ,大 部分 国有 企
河北财会 ・02・ 20 5 —3 7—
维普资讯
由政 府 出租或 委托 私 人 资本经 营 ,国家 只进 窿制 。 这种 出租 方式 在西方 国家 中极 为少 见 , 国管 理 国有 企业 的一 大特点 。 战后起 , 从 被 雪有 企业有 : 国防部 的一 大批 兵工 厂 , 国家 投 的一些 造船 厂 以及原 由国家 经 营 的 钢 铁厂 、 台成 橡胶 厂 、 子 能工 厂等 原 政 府 对 出租 国有企 业 采取 的 管理 方 法主要 瞎出租制度 ,承租 一方 要 向 国家定 期 交纳 租 在某 种 情况下 , 国家 只向承租 人 收取 一部分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模式PPT20页hqno.ppt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模式
1
一、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 地位
1,拥有世界最高的生产力水平和最强大 的经济实力
2,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既有推动作用,又有 阻碍作用
3,发达西方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 优势地位
4,在国际经济事务中起支配作用
3,日本特色的企业制度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模式
11
第四节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模式
12
一、德国经济及二战后迅速发 展的原因
1,二战期间,德国遭受战争创伤,1949年, 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离,1990年才合并。
2,迅速发展的原因: ➢ 经济基础和美国的帮助 ➢ 政府适当地干预经济 ➢ 对教育的重视 ➢ 重视技术改进 ➢ 重视对外贸易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模式
4
第二节 美国式需求管理的市场 经济模式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模式
5
一、美国经济及迅速发展的原 因
1,1776年独立,产业革命比英国晚半个 世纪
2,原因: ➢ 制度基础 ➢ 自然条件 ➢ 人力资本条件 ➢ 发达的资本主义农业 ➢ 和平的环境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模式
6
3,美国经济发展条件 ❖(1)工业基础较好,门类齐全且先进 ❖(2)现代农业为工业化奠定深厚的、扎
15
三、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 主要特征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模式
16
四、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挑战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模式
17
五、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区别 及产生原因
❖1,区别: ❖(1)计划因素的多寡 ❖(2)国有经济成分比重的大小 ❖(3)经济目标的差异 ❖(4)政府和个人决策权力的大小
西方六国国有企业监管体制的比较分析
西方六国国有企业监管体制的比较分析[摘要]国有企业是世界各国经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国有企业在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能力,提供就业机会,推动技术进步等诸多方面具有其它经济成份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国有企业的效益低下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效益低下几乎成了国有企业的代名词。
国有企业因其特殊的使命,与其它企业目标--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同,国有企业还要考虑到社会效益的问题。
因此,如何有效地监管国有企业,使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优组合,是世界各国和经济界所长期关注的焦点。
本文客观分析了西方六国国有企业的特点和监管体制,希望能对根据中国国情,制订适合中国特点的国有企业监管体制有所借鉴。
[关键词]国有企业特殊使命监管体制二战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国有企业发展,对世界各国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有经济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70年代以来,经济技术形势变化,发达国家的国有经济进入调整时期。
到80年代,所有权私有化改革将西方国家的国有经济体制改革推上高潮。
尽管西方各国国有经济制度本质基础相同,但就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来看,各国具体的国有经济管理“风格”又不完全一样,即便是同一个国家也有多种管理方式。
从典型意义上来说,西方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主要有三种类型:一、集权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这种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是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合一”,政府直接控制企业,企业的自主权很少,权利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
主要以日本、法国为典型。
(一)日本。
日本是一个以民间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国有企业的数量较少,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不大,但日本的国有企业大都集中于基础设施部门和重要的基础产业部门,因此国有企业对民间企业大发展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日本的国有企业分为三种:(1)政府企业,属于中央政府官厅或地方政府部局,由官厅首长或地方政府首长负责经营管理责任,从事经营的事业。
西方发达国家的内部调节机制及其具体措施概述
西方发达国家的内部调节机制及其具体措施概述马克思在其《资本论》里深刻地指出了:由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存在(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当然,这种取代主要是从历史发展趋势来说。
面对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引发的劳资矛盾乃至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毕竟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内部调节机制,从而可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
从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所做的三次比较大的调整①中我们可以大体地归纳出,西方发达国家的内部调节机制主要表现为:通过执政党的改换,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政策的变化,借助资本主义的内部力量克服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其具体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在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干预和调节经济生活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所谓微观干预,主要针对垄断的市场结构采取反垄断政策和法规,调节垄断资本与一般资本的矛盾。
所谓宏观干预,主要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整,其主要手段是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通过控制财政收入、支出及借债方式,来调节控制宏观总量。
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通过现代银行体系公开市场业务活动、调整最低准备金比率和改变再贴现率等手段来影响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投资及经济活动总量。
此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把推行经济计划化和实行企业国有化政策作为国家对经济宏观综合调节的手段,以减轻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战后日本制定了中长期经济计划,这对于日本经济的复兴乃至于促使其成为战后仅次于美国的二号资本主义强国均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实行国有化政策方面,法国在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当属典型。
法国全国抗敌委员会的纲领规定:“大型国有化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②。
”1944~1946年戴高乐临时政府通过没收或赎买政策,将能源、银行、保险等行业的一些大型私人企业收归国有。
中西方国有企业的差异与分类改革
中西方国有企业的差异与分类改革作者:桑百川来源:《市场周刊》2008年第04期一些人经常拿中国的国有企业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企业进行对比,提出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企业是如何管理的,我们应该如何借鉴西方的经验。
殊不知,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存在差异。
西方的经验有可借鉴之处,也有根本不适用的地方。
从根本上讲,西方国有企业或国有经济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矫正市场失灵的产物。
1929—1933年西方大危机彻底粉碎了市场万能的神话,市场原教旨主义遇到巨大挑战。
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1936年凯恩斯主义问世,此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陆续放弃了自由放任的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矫正市场失灵。
自20世纪3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凯恩斯主义,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干预经济,增加财政支出,减少财政收入,实行赤子预算,刺激社会有效需求,弥补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缓解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抑制经济衰退,降低社会失业率。
这样,在增加财政支出中,由政府投资,实行“国有化”,形成了一批国有企业或国有经济。
正因为西方设立国有企业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刺激社会有效需求——不仅政府投资本身会形成市场需求,而且会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民间需求增长,所以,增加财政投资建立国有企业或国有经济,就要避免与私人产生竞争关系。
否则,如果政府投资与竞胜的根本前提。
从经济学私人产生竞争关系,就会产生“挤出效应”,不能发挥增加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起不到带动民间需求增长的作用。
如果政府也去开工厂、办商店,私人企业竞争不过政府,私人企业关闭,政府增加了1亿元投资,私人企业减少1亿元投资,挤出效应等于100%,就等于财政政策根本不能带动社会总需求增加;如果私人企业关闭数量更大,挤出效应大于100%,财政政策不仅不能带动社会总需求增长,相反,还会产生负效应,倒减少了社会总需求。
因此,财政投资建立国有企业或国有经济,一般都选择那些非竞争性领域、私人不愿意投资的领域,如:公共产品生产和服务领域;或者不能由私人主导的领域,如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自然垄断性行业等。
西方国家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模式_经济论文
西方国家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模式【作 者】邱国栋【作者简介】邱国栋 辽宁大学研究生部 一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国有企业。
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国有企业的比重略低于发展中国家,但其肯定是西方发达各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部分。
比如在1984-1993年间,西方主要国家国有固定资本平均占国内固定资本总额的17%左右;国有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左右。
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不仅经济地位重要,而且承担着多种不可缺少且无法替代的重要功能,如宏观调控、微观规制和稳定社会等。
所以,如何管理好国有企业是西方各国政府必须关心的问题。
进入80年代,国有企业面临着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局面。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1.经营效益不佳,财政负担重。
比如,英国、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对亏损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有时高达国家财政支出的一半,是造成预算赤字、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国家财政投入高于国有企业产出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企业甚至在一倍以上。
1984年世界500家大企业中,国有企业利率平均不超过2%,而民间企业的同一指标则在4%左右。
2.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变化要求对国有企业进行调整。
在发达国家中,最早实现国有化的都是那些耗资多、回收慢的基础性产业,这类企业在国家经济起飞初期,由国家兴办和经营,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国民经济的关键和主导部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过去曾在国家经济起飞初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企业多数已变成夕阳企业。
电子、原子能、航天、海洋开发、信息高速公路等高新科技产业又成了各国国有经济重点发展的新领域。
日本、瑞典、新加坡和英国等国在80年代对国有企业的管理采取较大的改革动作,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私营化和分权化管理方式。
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在保持政府对国有企业管理特色的基础上,也探索了提高经济效率和促进企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各国改革的目标基本都是使所有权与经营权有效分离,组织形式都在向公司化发展,试图找到政府对国有企业管理的最合适控制点的放权点。
新加坡、俄罗斯和德国等西方国家国企改革经验
新加坡、俄罗斯和德国等西方国家国企改革经验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由于普遍面临国有企业效率不高、机制不活的问题,世界各国政府都积极探索改革国有企业体制的途径。
其中,新加坡、俄罗斯和德国的一些实践做法,对当前我国新一轮国企改革格外具有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淡马锡”模式新加坡政府通过国有私营的控股公司组织形式充当发展和调控市场经济的重要角色。
其中,新加坡淡马锡公司与我国拟组建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较为相似,对开展相关试点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也因此成为我国新一轮国企改革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参照样本。
当然,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对淡马锡模式可以借鉴,但并不会照搬,这一点财政部已作出回应。
1.发展历程。
淡马锡(全称为淡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成立于1974年,由新加坡政府100%控股,授权其持有和管理35家国有企业,设计国有股权3.5亿新元(约合人民币16亿元)。
经过40年的发展,淡马锡培育起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国有股东权益也实现了数百倍的增长。
截至2014年3月底,淡马锡投资组合价值为2230亿新元(约合人民币1万亿元),自成立以来年化股东总回报率达到16%。
2.资本运营方式和特点。
淡马锡的资本运营兼顾投资与出售,进退并重。
一是整合盘活存量资产,对接收的一部分规模小、竞争力弱的企业,通过重组整合、整体出售、关闭清算或推动上市并逐步减持等方式清理退出。
二是持续优化投资组合。
过去10年,淡马锡投资总额近1800亿新元,并出售了1100亿新元的资产。
三是拓展培育新业务。
通过设立企业发展部,应对快速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寻求具备回报潜能的商业机会,包括处于初创期、需要较长孕育期的项目,特别是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可能改变行业规则的企业。
淡马锡的资本运营,也体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完全遵循商业化原则;二是强烈的资金成本意识;三是注重长期投资价值;四是贯穿始终的风险管控;五是运营高度透明。
3.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机制。
长期以来,淡马锡形成了以董事会为核心、政府对董事会充分授权的公司治理机制。
美国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及特征
《制度经济学》论文美国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及特征姓名:董翠华学号:201320419任课教师:郑寿春老师美国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及特征摘要:美国国有企业虽然数量和比重上并不突出,却同样是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美国国有企业的基本情况,而后重点介绍美国国有企业的治理模式:外部监控主导型模式,并总结出了这一模式的特征,旨在对美国国有企业的治理模式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关键词:美国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外部监控特征一、美国国有企业概述(一)基本情况美国的国有企业与中国的国有企业不同,他们的国有企业地位一般,影响甚微,其生产总值仅占全国GDP的区区5%,而且还要受各方面的诸多约束管制。
美国最早的国有企业是私人捐赠交由政府管理的国家博物馆,规模最大的是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
分布最广的则是亏损严重的邮政部门和各城市公共汽车公司与地铁公司(公共交通局)、隧道管理局、自来水公司和污水管理局。
作为世界头号军事军火强国,美国政府至今也没有自己庞大的军工企业(联邦和州的有限军工企业主要负责装备日常维修保养及常用部配件生产),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发制造均长期采取“拿来主义”,以招投标方式向私营企业订购,美国政府除负责制定和监管劳动政策的劳工部外,不存在什么庞大的工业部和国防科工委。
美国的社会资产90%为私人拥有(中国超过76%为国家拥有),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自然难以兴风作浪;国民资产性收入占总收入(资产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之和)的比例颇高,因此国内生产总值(GDP)微幅增长(2~3%),老百姓也能尝到甜头而不致看数据空欢喜;因国有(政府)企业占社会经济比重极轻,经济遇到险恶风浪时,政府则基本以旁观者而非局中人身份出面相救,能进也能退,绝不致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落个全盘皆输。
(二)美国国有企业主要特点1、国有企业只允许从事私人无法做、做不好或无利可图的行业,如邮政、公共交通、自来水、污水处理及环保、博物馆、公园森林、航空管制、部分跨州电力水利及公路铁路、部分港口、部分军事工业、航天、老人穷人及退伍军人养老和医疗保险。
国外国有资产监管的三种模式及启示-123
国外国有资产监管的三种模式及启示19世纪30年代,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西方国家开始使用宏观调控手段干预和调整经济运行,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
国家干预经济改变了西方国家原来墨守的政府“守夜人”角色的观念,许多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国有化改革。
70年代后,多数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阶段,不得不进行相应的经济改革,将国有经济大规模私有化。
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种国有资产监管模式:一是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二是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国为代表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适度放宽的管理模式; 三是美国瑞典等国为代表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管理模式。
一、高度集权的监管模式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对国有资产管理采取集权管理模式,其特征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政府以强有力的计划和产业政策对资源配置进行导向,以达到短期和长期经济发展目标。
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政企合一、管理高度集权,发展规划都置于政府的严格控制下。
1、日本模式日本是较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国家,突出特点是政府在经济增长中以官民(或政企)合一的形式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即使是私有企业如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政府在其中的决策影响痕迹也随处可见,更不用说国有资产的经营治理了。
日本对国有资产的监管表现出浓厚的政府主导集权色彩。
日本的国有企业分为直营事业、特殊法人事业和第三部门三类[1]。
直营事业资产是政府直接管理的国有资产,其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均由政府掌握,资产经营主体也不具有法人地位,其设立、经营范围、投资规模及方向、事业计划和产品价格都受政府和国会的严格控制,企业的自主权十分有限。
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政府部门,因为其工作人员属于国家公务员。
特殊法人事业是由国家投资,并有国家根据特别法律设立的特殊法人企业,这类企业与国家行政分离,实行独立核算和独立经营制度,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并且执行一些特别的经济职能,设立必须依据国家特别法律,也受政府间接管理。
西方发达国家国有企业改制的几种模式
1999年第3期国有企业改制的几种模式西方发达国家○范锋陈文建一、美国的“引进私营体制,放松市场管制”模式美国国有企业的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30年代经济危机曾促使政府全面干预经济,迅速发展包括竞争性行业在内的国有企业。
但目前美国对待国有企业的原则是:只要私有企业能干的事,政府决不插手,只有私人无法做、不愿做或做不好的,才由政府去做。
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邮政、电力、运输、环保、军工等行业。
美国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主要采纳了引进私营体制、放松市场管制的做法。
一方面,美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拍卖部分国有土地、出售全国铁路客运系统、联邦铁路货运公司、电力公司等以及取消补助金计划。
按上述计划,仅在1988年—1992年间,美国联邦政府已出售国有资产和削减各项补助金就达250亿美元。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还将一些国有企业出租给私人经营,在出租期间,承租者定期向政府缴纳包括折旧费和部分利润在内的租费。
有时国家还将部分国有企业的产品订货任务承包给主承包商,由他们再层层转包。
这些行业主要包括数据处理、废水处理、供水系统、救护车等。
通过这些出售、出租、承包等措施,引进私营体制,放松市场管制,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激发国有企业活力。
二、日本的“渐进民营”模式日本的国有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重建经济、缓和经济危机、解决就业等方面曾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自70年代中期以来,其国有企业也出现运转不灵、亏损严重的问题,如,日本国有铁路从1964年第一次出现亏损后,70年代每年亏损8000亿日元,1984年亏损更达到23159万亿日元,这迫使日本对其国有企业进行改制,但日本的企业改制又有其特点,形成“日本模式”。
日本国有企业改制是先实施国有民营,后逐步走向彻底民营的“渐进民营”过程。
第一步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彻底分离,通过企业重组,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改变日益恶化的财务状况,即所谓国有民营阶段;第二步即“彻底民营”阶段,就是在条件成熟时,国家出售国有企业股票,彻底实行民营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一方面,这种改制模式十分重视“机制改 的行为时有发生,导致改制中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造”,即政府对改制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进行必要 重组效率低下的不良后果。
的改造,以改变其不良的财务状况,增强企业的竞 21必须注意改制企业的善后工作。西方各国争能力。如采取从外部聘任新的总经理,组织强有 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改制企业的善力的管理班子、裁员等措施。 后工作。法国政府通过与企业协商的方法妥善处
美国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主要采纳了引进 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改变日益恶化的财务私营体制、放松市场管制的做法。一方面,美 状况,即所谓国有民营阶段;第二步即“彻底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拍卖部分国有土地、出售 民营”阶段,就是在条件成熟时,国家出售国全国铁路客运系统、联邦铁路货运公司、电力 有企业股票,彻底实行民营化。在“渐进民公司等以及取消补助金计划。按上述计划, 营”改制的过程中,日本较妥善地处理了国有仅在1988年—1992年间, 美国联邦政府已 企业的原有债务,实行了政府分担一部分、改出售国有资产和削减各项补助金就达250亿 制企业自己承担一部分以及出售国有企业股
1999年 第3期 环球经济
西方发达国家
国有企业改制的几种模式
○范 锋 陈文建
一、美国的“引进私营体制,放松市场管 国有企业也出现运转不灵、亏损严重的问题,制”模式 如,日本国有铁路从1964年第一次出现亏损
美国国有企业的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 后,70年代每年亏损8000亿日元,1984年亏的历史,30年代经济危机曾促使政府全面干 损更达到23159万亿日元, 这迫使日本对其预经济,迅速发展包括竞争性行业在内的国 国有企业进行改制, 但日本的企业改制又有有企业。但目前美国对待国有企业的原则 其特点,形成“日本模式”。
11国有企业改制后经济效益普遍有所提高, 角度重新界定我国国有企业的产业覆盖范围。财务状况大为改善。如法国90年代初被迫改组的 41国有企业改制应循序渐进,不能一哄而28个国企集团均摆脱了困境。 上。国有企业改制是资产转换、机制转换和观念转
21国有企业改制后,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如, 换的过程,会产生许多新问题,涉及多方利益甚法国国家仅从上述28个国企集团的改组中,就获 至是社会稳定的大局,所以国企改制工作必得直接经济效益5200亿法郎。英国政府通过出 须循序渐进,稳步进行。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售国有企业所获得的直接收入超过600亿英磅。 企改制工作能给我们许多启迪。□
票及多余土地偿还一部分的做法, 这样既有美元。另一方面, 美国政府还将一些国有企 利于加强对负债企业的约束, 又有利于减轻业出租给私人经营,在出租期间,承租者定期 债权人的压力和财政负担,对企业改制工作向政府缴纳包括折旧费和部分利润在内的租 起到了推动作用。
费。有时国家还将部分国有企业的产品订货 三、西欧的“股权改造”和“机制改造”的任务承包给主承包商,由他们再层层转包。 二元模式
的发达份。 国家既没有在每个领域都保留国有经济,也没有
四、西方国家企业改制的成效 对所有行业的国有企业都进行私有化改制。他们
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对国有企业的“改制”运 的经验告诉我们界定国有企业的覆盖范围应充分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总体来说,其主要成就 考虑产业特征。我国现有30多万户国有企业,分有: 布于几乎所有的行业,覆盖面太宽,必须从战略的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等)这使得政府拥有相当的财力,在后来的国有企业
-34-
是:只要私有企业能干的事,政府决不插手, 日本国有企业改制是先实施国有民营,只有私人无法做、不愿做或做不好的,才由政 后逐步走向彻底民营的“渐进民营”过程。第府去做。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邮政、电力、运 一步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彻底分离, 通过输、环保、军工等行业。 企业重组,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国有企业
这些行业主要包括数据处理、废水处理、供水 西欧国家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实行的是国系统、救护车等。通过这些出售、出租、承包 有企业股权转化与企业内部机制改造相结合等措施,引进私营体制,放松市场管制,从而 的“二元”模式,这个模式在法国和英国最为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激发国有企业活力。 典型。
二、日本的“渐进民营”模式 法国长期奉行“计划市场经济”,其国有化
日本的国有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重 程度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高,90年代初,该国建经济、缓和经济危机、解决就业等方面曾发 国有企业有2265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挥了极大的作用,但自70年代中期以来,其 18%,投资额占全国投资总额的2715%。英国
-33-
环球经济 1999年 第3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为加强政府干预 改制中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
经济力度,曾先后两次掀起国有化的浪潮,波 31国有企业改制后,国民经济状况明显改及的范围既有基础设施和工业部门,又有以 善,更新了社会价值观念,提高了社会产品和服务盈利为目的的制造业和商业, 甚至还有主导 的质量。
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两国在“股权改 五、西方国有企业改制的启示
造”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形式,如,通过上市国有企 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改制可以给我们许多业的股票逐步出售国有股权,或者通过协议方式 有益启示:
转让股权,通过股权置换即在股权出售时,购买方 11尽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西方发用债权换取股权等,从而改变企业的股权结构。在 达国家长期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和市场体策略上,他们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即先将一部 系较为完备。这一方面可以通过法制规范改制行分国有股权出售或转让,政府暂时控股,但吸收入 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另一方面改制后的企业比股者参与管理,在各种关系理顺后,政府再将大部 较容易适应新的机制,职工的观念容易转变。相对分或全部国有股权出售,这保证了股权改造的顺 而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相关立法滞后,资产利进行。 重组和产权交易显得无序和低效,违背市场规律
二元改制模式十分重视对国有股的控制,但 理职工的安置问题,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普遍又争取保证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让大多数国有 以优惠的条件向本企业员工出售股票。80年代后企业和私有企业一样,按照一般经济法则和市场 期,日本国家铁路民营化遗留的3111万亿日元规律运营。在法国,国家对企业采用直接控股和相 债务,日本政府采用的方法是让“企业清算团”承对控股两种方式,并分别有不同的股权代表,直接 担其中的2512万亿日元, 新干线公司承担控股的股权代表为财政经济预算部,间接控股的 1119万亿日元,妥善地处理了改制企业的遗留问代表为国家银行和金融机构,为避免对企业经营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