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安排
主要内容
第1部分:创新的概念及发展;技术创新的内涵、源泉及理论;技术创新过程分析
第2部分:技术进步的内容及模型;生产率分析等
第3部分: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
主要参考书
1技术创新学傅家骥清华大学出版社
2技术创新管理吴贵生清华大学出版
3企业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侯先荣吴亦湖4技术战略与创新—竞争优势的源泉,V.K.纳雷安安;电子工业出版社
5 创新管理-技术变革、市场变革和组织变革的整合,玖.笛福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6发展微观经济学普兰纳布·巴德汉,克利斯托弗·尤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7 经济增长导论查尔斯·I·琼斯北京大学出版社
8 发展经济学德布拉吉·瑞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于考核
开卷
第1章前言
1新产业的诞生或者产业的演化、整合、裂变乃至消亡,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人类社会发展,新产业的诞生,或者产业的演化、整合、裂变乃至消亡,体现了技术进步的结果。
一个技术体系,从本质上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基本格局。
技术进步的内涵丰富,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技术进步:是指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剔除了资产和劳动力增长因素后剩余因素的综合,它包括政治、社会、教育和自然条件的变化等内容。
丹尼森划分为:资源的优化配置;规模经济性;知识进展;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政策影响;不规则因素等。
狭义技术进步:通常是指具体的生产方法、手段的改进与变革。
这两个概念有较大的区别:从一般的经济意义上的研究→通常运用广义技术进步的概念,主要原因:易于计量和统计分析。
在具体分析上,由于内容过于广泛,往往运用狭义技术进步的概念。
狭义技术进步的经济意义不十分明确。
即经济增长和繁荣→并不是任何机器设备更新、新工艺和新材料的采用所形成的。
当这两种概念误用时,容易导致技术进步作用的误解或不得要领。
2如何理解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般分为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划分标准是看技术进步是否改进了资金与劳动力的质量。
如丹尼森,对发达国家的分析,技术进步在劳动力素质上的间接体现,如教育培训因素在技术进步中的比重等;而直接体现:知识等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如肯·德里克分析1929—1978年美国50年的生产率,认为生产率增长有40%归因于技术创新,20%归因于资源配置的改进,12%归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13%归因于规模经济性,只有约15%归因于人力资本的增加。
即他的研究中,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作用占了85%,尤其表现为技术创新占了主导作用。
技术进步各因素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方式和程度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
第一层次: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影响是间接的,但具有基础的意义,也是第二层技术进步的基础。
第二层次: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潜在的、是第三层次的基础与前提。
当实现第三层次的技术进步时,出现了新的产品,新的工艺,使原有的商品成本及其要素构成发生了变化,而规模经济使已有的商品数量激增,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从而导致原有产业技术构成和要素构成的变化,或新的产业生长点的形成,进而直接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而实现的,事实上,从更高层次看,规模经济往往是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是技术创新扩散的主要方式之一
从图中,广义技术进步包含了狭义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相交而不重合,即技术创新不完全是狭义的技术进步,因为技术创新使用的
不一定绝对是新技术或先进技术(有时是适用技术);而狭义技术进步亦并不一定都能体现在成功的新产品或新工艺上。
有效的狭义技术进步,体现在产品和工艺上的,并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的狭义技术进步,主要包括:技术创新、规模经济以及技术引进等内容。
规模经济与技术创新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而技术引进,在消化、吸收层次上的技术引进可视为“模仿型创新”,在创新层次上的技术引进则是完全的技术创新,大型成套技术的引进会直接形成规模经济。
所以,用技术创新表述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比笼统地谈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意义要清楚而深入得多。
3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变化的作用。
产业间的内在联系实质上是一种技术联系。
前向关联:一个产业部门所应用的技术体系必须依靠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资料,当生产资料部门的技术体系发生变化,使所提供的生产资料的性能、种类发生变化后,迫使前者与之相适应,改变其技术体系。
后向关联:当一个产业部门的技术体系发生变化后,有时也要求原材料的性能品种发生相应变化,使原材料供应部门的技术体系发生相应转变。
表明,产业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技术联系。
①技术创新促使需求结构变化
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具有最直接和最基本的作用,技术创新正是通过对潜在需求的识别和新需求的创造而直接推动需求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
产品创新直接创造新的需求,主要通过“前向关联”,导致产业结构发生横向迁移和分离。
工艺创新通过产品质量的提高,提高了生产率,进一步刺激需求,扩大产品市场。
使原行业以更高的速度纵向生长,并通过“后向关联”使后向产业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
②重大技术创新导致新产业形成
主导技术的创新,导致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发生大量的产品创新,辅之以工艺创新,则会形成新兴产业,如60年代后期电子产业的形成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常被描述为“新技术系统”的形成,或新
的“技术范式”的形成。
③技术创新的“群集”和“放大效应”
在导致新产业形成的同时,通过产业间的内在关联而被“放大”,波及其他产业。
一产业的产品创新→另一产业的工艺创新,而这种新的技术体系形成则导致其在多行业的全面应用和创新。
如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合成材料和电子技术的全面推大和应用。
这导致了第一种(T 型)创新群集的产生,即同时出现的、在技术上相互关联的创新群集。
如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
经济环境和经济周期的变化还往往导致第二种(M型)创新群集的发生,即指在技术上无直接联系,仅由需求的全面旺盛或其他有利条件的共同刺激所引起的几乎同时出现的创新群集,如几乎同时出现的合成材料与电子产品。
技术创新的“群集”和“放大效应”将对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带来巨大的影响。
当然,这种影响是在创新的扩散过程中达到最大的。
扩散过程本质上亦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因为,在扩散中,新技术的采用者和供应者的不同经济动力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来自技术上相关的创新,这些创新仿效初始创新,并且不断改善其性能和降低成本。
④创新使优势产业加入国际竞争
当技术创新的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在国际上赢得比较优势时,即可使优势产业加入国际竞争,从而使优势产业与国际产业格局发生有机联系,在更高的层次上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新产品
新工艺
创造更多的机会,诱发新的技术创新
图3 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的作用
技术创新不仅使产业结构高度化,而且在更深的层次上使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成为动态的生命运动。
(1)及时解决各种“瓶颈”,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2)及时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生产要素如“血液”一样得到合理和迅速的流动和配置;
(3)使产业能不断地“吐故纳新”,使产业结构的发展,不仅能够适时淘汰过时的成分,而且,还能及时地孕育新的产业;
(4)使产业结构具备自组织、自适应、自成长的功能。
技术创新使产业结构具备了“新陈代谢”的功能,从而使之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进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的;比之产业结构高度化更重要和更本质的是产业之间的有机关联,而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则是形成这种有机关联的关键;
关于综述文章或研究报告型题目
一篇学位论文或科学论文,或简单地说,针对并解决一个带问号问题的成果。
这个带问号的问题是针对一个既定的、现存的或流行的判断或命题而提出来,由论文作者在论文中加以界定并对之进行分析。
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也叫做“论文”的东西其实不是这种情形。
它们并不专门地探讨带问号的问题,而是讨论、叙述、概括某个事物或事情,在这种作业中,文章没有明确的、贯穿前后的“论点”。
围绕一个中心事物,凡涉及这个中心事物的各个相关事情都可以被纳入作者的视野。
例如,一位作者提出考察“汽车消费信贷在近年中国(或美国)的发展趋势”,考察“学生教育贷款在近年中国(或美国)的发展趋势”,考察“国际反洗钱行动的新发展”,考察“住房信贷证券化的可能性、条件、方式、意义”,等等。
所有这类题目的一个共性是,作者的思维跟着考察对象走,考察对象“走”到哪里,作者的文章就跟随到那里。
综述文章或研究报告型文章一般要在文章中回答几个问题(而严格意义上的论文则只回答一个中心问题)。
这些问题相互之间可能有逻辑关系,也可能没有逻辑关系。
例如,就“汽车消费信贷在近年中国(或美国)的发展趋势”这个题目而言,报告者通常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
最近几年中汽车消费信贷在中国(或美国)的总量增长情况;
最近几年中汽车消费信贷在中国(或美国)的地区分布特点;
汽车消费信贷增长与汽车销售增长之间的对比关系;
消费者对汽车消费和汽车消费信贷的需求极其特点;
现行政策中限制汽车消费信贷增长的部分;
现行政策中鼓励汽车消费信贷增长的部分;
对现行政策的总体评价;
汽车消费信贷提供者的一般情况;
国内外汽车消费信贷提供者的比较;
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赢利性和风险及其特点;
等等。
很明显,如果按照上述纲目撰写了一份报告,报告者心目中的主题就是围绕:汽车消费信贷在一国近期发展中所涉及的广泛问题在进行讨论。
当然,作者也没有离开经济学分析,他或她事实上还是在从供给和需求这样的角度来考虑这些问题,并清楚地知道这份报告的用途在于为有关的政策决策提供背景参考和或意见建议。
同时,也很明显,报告者在这里并不打算对诸如“影响近年汽车消费信贷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做出分析性结论(即比较某个或某类供给因素或需求因素的相对强度)。
即使进行了这种分析,分析往往也是简略的,被“淹没”在文章对众多其他问题的讨论中。
研究报告采用的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综述”或“概括”。
作者在进行综述或概括时,需要对所掌握的大量材料(“素材”)进行归纳,梳理出清晰线索,对事物或现象的特征进行概括和描述,评价和揭示事物的相关意义。
具体说,在这种工作中有三件事情至关重要:
确立了一个主体事物后,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讨论哪些相关事情。
这有点像是进行“二次选题”。
任何一个事物或事情,无论它是一件“大事”还是一件“小事”,它的相关方面实际上无限多的,可由此而涉及无穷多个问题。
如果要做到面面俱到,对一件“小事”的综述或概括几乎也不可能。
所以,作者必须有取舍,在一开始就明确准备仅仅关注哪些相关方面,不打算涉及哪些方面。
或者,作者明确准备重点探讨哪些方面,而将别的一些相关的或关系较远的事情放在本文相对不重要的位置。
对“素材”进行甄别筛选,任何一个事情,作者都可能面对大量素材:前人和同人的论述,各种时事新闻报道,作者自己收集的一手材料(包括通过自己或委托别人进行的各种实地考察,访谈,问卷,档案文献摘录,过期期刊查证,等等)。
作者对这些素材必须进行真实性和真实性程度的鉴别,进行相关性和相关性程度的判断,从而做到“去伪存真、去粗留细、详略得当”。
评价和揭示所讨论事物的学术价值或政策意义。
任何讨论都是出于一定的目的,所有的讨论都不能离开这个目的。
这个预先确定的目的在文章中可能一直暗藏在作者的心中。
在文章的结束时,作者一定有必要对文章进行总结,不仅重复说出文章开始时就指出的“目的”,而且对讨论过程中所涉及各主要事物与这个“目的”的关系再进行扼要说明,让读者明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所达到的结论(这一点,
同样适用于论述带问号问题的论文)。
综述文章的要求:
题目有新颖性,即不要去重复甚至简单重复别人的文章。
题目要具体,让读者能从标题中就明白作者打算讨论一个什么事物或什么事情。
作者掌握了不常见的信息材料,即在论述中不重复已为人熟悉的信息。
如果作者缺少条件掌握新信息,那么,重点工作必须转变到对已知信息的加工环节,即运用某个分析方法对已知信息进行别人没有进行过的分析整理。
对线索有很好的归纳整理。
综述文章可用于一个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
理论综述文章指针对一个学科领域或学科问题进行学术文献综述。
现实综述文章则针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个事物或问题,例如前面提及的“消费信贷”诸事。
有时,理论综述文章和现实综述文章并不是截然不同的。
理论综述文章有时也会涉及一些现实问题,使用若干来自非学术研究的信息材料;现实综述文章有时也会涉及一些理论问题,使用若干来自学术研究的信息材料。
但总的看,两类文章是可划分的。
如果出现了两者“交叉重叠”,其比例应由作者根据文章主题加以恰当地把握。
建议:在入学就读的2-3年时间中,除各门课程作业和学位论文之外,至少应当撰写一篇理论综述文章和一篇现实综述文章,其题目可以自选及与指导教师协商。
这项工作,最好在入学就读的第一年或最迟在第三学期进行并完成。
一篇论述带问号问题的论文可相当于两篇这样的综述文章(或者说研究报告型文章)。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不是不可以考虑综述文章类型;博士学位论文一般要避免选择综述文章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