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感受空气》教案3
三年级教科版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教案
三年级教科版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教科版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主要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详细内容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空气的用途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知道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空气的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泵、气球、烧杯、酒精灯、火柴等。
学具:空塑料瓶、吸管、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空气泵,让学生观察空气泵工作时的现象。
(2)提问:为什么空气泵能吸起气球?引出空气的存在。
2. 例题讲解(1)讲解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臭等。
(2)讲解空气的用途,如呼吸、燃烧、浮力等。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举例说明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空气,世界会怎样?4. 环节过渡通过讲解和练习,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感受空气》2. 内容: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空气的用途:呼吸、燃烧、浮力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如果没有空气,会发生哪些现象?2. 答案:(1)如呼吸、吹气球、游泳等。
(2)如无法呼吸、火焰熄灭、物体无法浮起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空气的知识。
(2)开展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减少空气污染。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2. 实践情景引入的有效性;3.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1课《感受空气》。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我们生活在空气中”,详细内容为空气的存在、空气的特性、空气的用途;第二章“空气的质量”,详细内容为空气质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保护空气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空气的基本特性,了解空气的用途。
3. 培养学生保护空气质量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空气的质量及保护方法。
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特性和用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演示器、气球、烧杯、吸管等。
2. 学具:每组一份空气演示器、气球、烧杯、吸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气球在空中飘动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能在空中飘动?从而引出空气的存在。
2. 新课:(1)空气的存在:讲解空气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
(2)空气的特性: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了解空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的物体能浮在空中。
(3)空气的用途:讲解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呼吸、燃烧、飞行等。
3. 例题讲解:讲解与空气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感受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感受空气2. 板书内容:(1)空气的存在(2)空气的特性:热胀冷缩、密度小(3)空气的用途:呼吸、燃烧、飞行等(4)保护空气质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空气的存在及特性。
(2)请举例说明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
(3)请谈谈如何保护空气质量。
2. 答案:(1)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存在于我们周围。
(2)示例:呼吸、燃烧、飞行等。
(3)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植树造林、节约能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空气的存在、特性和用途,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主题为《感受空气》。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一章节“空气在哪里”,详细内容涵盖了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以及空气的用途。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认识到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养成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空气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泵、气球、玻璃杯、蜡烛、火柴、水槽等。
学具:每组一份空气泵、气球、玻璃杯、蜡烛、火柴、水槽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吹气球,引导学生思考:气球为什么能吹起来?引出空气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如无色、无味、无臭等,并举例说明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性质,如空气的存在、空气的压力等。
a. 实验一: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玻璃杯中,用空气泵抽出部分空气,观察蜡烛的火焰变化。
b. 实验二:将气球放入水槽中,用空气泵向气球内注入空气,观察气球在水中的变化。
5. 例题讲解:讲解与空气相关的例题,如空气压力的计算等。
6. 随堂练习:布置与空气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2. 空气的作用:维持生命、支持燃烧等3. 空气的存在:实验一、实验二七、作业设计a. 为什么蜡烛在玻璃杯中的火焰会熄灭?b. 气球在水中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 答案:a. 蜡烛在玻璃杯中的火焰熄灭,是因为空气泵抽出了一部分空气,导致杯内氧气不足,无法维持火焰的燃烧。
b. 气球在水中的变化说明空气具有压力,当空气注入气球时,气球内的压力增大,使气球膨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了空气的性质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科版《感受空气》教案
教科版《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教材第四册第九单元《环境与我们》第一章《感受空气》。
教学内容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空气的组成和空气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
2. 认识空气的性质,如轻盈、透明等。
3. 了解空气的组成,知道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组成。
4. 理解空气对生物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空气的组成及其对生物和自然环境的作用。
重点:空气的性质、存在和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泵、气球、烧杯、火柴、蜡烛、澄清石灰水、酚酞试液等。
学具:空瓶、吸管、纸片、火柴、蜡烛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吹气球游戏,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
2. 例题讲解:(1)空气的性质:讲解空气无色、无味、无形的特点。
(2)空气的组成:讲解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组成。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空气的存在。
(2)讨论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4. 探索活动:(1)使用空气泵、气球等教具,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压力。
(2)通过烧杯、火柴、蜡烛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作用。
(2)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形2.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3. 空气的作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生活中空气的存在。
(2)简述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3)简述空气的组成。
2. 答案:(1)生活中空气的存在:如风吹动树叶、呼吸等。
(2)空气的性质和作用:无色、无味、无形,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
(3)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空气的性质、存在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讲解空气的组成时,学生掌握程度不够。
2. 拓展延伸:(1)研究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2)了解空气净化方法及其原理。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主题为《感受空气》。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环境》中的第一节“空气在哪里”。
详细内容涉及空气的存在、特性以及与生活的关系,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空气的无处不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无形的特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方法,探究空气的特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环保意识,认识到空气对生活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的存在及特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感受空气的存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泵、气球、玻璃瓶、蜡烛等。
2. 学具:空矿泉水瓶、吸管、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演示:用空气泵吹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空气的思考。
提问:气球为什么会变大?是什么让气球变大?2. 例题讲解案例一:介绍空气的存在,讲解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无形)。
案例二:通过蜡烛在玻璃瓶内熄灭的实验,讲解空气与生活的关系。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空矿泉水瓶、吸管等材料制作简易空气泵,感受空气的存在。
4. 知识巩固讲解:回顾空气的特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讨论:如何保护空气,让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空气的相关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感受空气2. 内容:空气的存在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无形空气与生活的关系环保意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请列举出至少三个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并简要说明原因。
答案:(1)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2)燃烧:燃烧过程中,空气中的氧气与燃料发生化学反应。
(3)风力:空气流动产生风力,风力可以发电、推动帆船等。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1课《感受空气》。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空气的用途等方面。
具体章节为第一章《我们生活的环境》第三节《空气和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
2. 使学生理解空气的性质,如空气具有重量、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等。
3. 培养学生保护空气、节约用气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空气的性质、空气的用途。
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感受空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泵、气球、塑料瓶、吸管等。
2. 学具:每组一个空气泵、气球、塑料瓶、吸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空气泵吹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气球为什么会变大?2. 讲解:介绍空气的存在,解释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
3. 例题讲解:讲解空气的性质,如空气具有重量、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塑料瓶和吸管制作简易气压计,观察气压变化。
6. 拓展延伸:讨论如何保护空气、节约用气。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存在2. 空气的性质有重量占据空间可被压缩3. 空气的用途4. 保护空气、节约用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空气的用途,并说明如何保护空气。
2. 答案:生活中空气的用途有呼吸、燃烧、运输等。
保护空气的方法有减少污染、节约用气、植树造林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实践操作中,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需要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2. 实践情景引入的具象化;3. 例题讲解的清晰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指导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 感受空气》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 感受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感受空气》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活动,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空气,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现象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物和实验,引导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特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2.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深入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3.交流法:让学生通过表达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气球,用来展示空气的存在。
2.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如玻璃管、水槽等,用来进行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吹气球、喝水等,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空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一些图片和实物,向学生介绍空气的组成和性质,让学生对空气有初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通过交流和表达,加深他们对空气的理解。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空气。
6.小结(5分钟)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观察家里的空气,记录一些现象,并思考空气对生活的影响。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感受空气》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到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了解空气的普遍存在。
2.培养学生运用感官观察和描述空气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了解空气的普遍存在。
难点:运用感官观察和描述空气。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有什么吗?(2)学生回答:空气。
2.感受空气(1)教师发放气球,让学生吹气球,感受空气的存在。
(2)学生吹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
(3)教师提问:你们在吹气球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什么?(4)学生回答:气球变大了,里面有空气。
3.观察空气(1)教师发放玻璃瓶,让学生将玻璃瓶倒扣在水面上,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3)教师提问:你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4)学生回答:玻璃瓶里有气泡冒出,说明空气进入了玻璃瓶。
4.描述空气(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样子吗?(2)学生回答: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5.空气的重要性(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对我们有多重要吗?(2)学生回答:空气对我们很重要,我们要呼吸空气才能生存。
(1)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空气有什么新的认识?(2)学生回答:我知道了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无处不在。
四、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空气,看看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2.家长协助孩子完成课后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和描述空气,使学生对空气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感官观察和描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空气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空气进入玻璃瓶的过程,强调空气的流动性。
教科版《感受空气》教案3
教科版《感受空气》教案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的占据空间、空气的特征及其重要性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2. 使学生认识到空气对于生物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表达等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的存在、空气占据空间、空气的特征及其重要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装置(如塑料瓶、气球、针等)。
2. 学具:每组一份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材料,包括塑料瓶、气球、针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一个充满气的气球,引导学生思考:气球里有什么?(2)学生猜测并回答,教师揭示答案:气球里充满了空气。
2. 例题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3. 随堂练习(1)教师提出问题:空气有什么特征?4. 知识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生物和自然环境有什么重要性?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存在2. 空气占据空间3. 空气的特征:无色、无味、透明、轻盈4. 空气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空气的特征和重要性(1)请简述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2)举例说明空气对生物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2. 答案:(1)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轻盈的气体,它可以充满各种容器,占据空间。
(2)空气对生物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空气中的氧气是生物进行呼吸的重要物质,同时空气还能调节温度,为生物提供生存环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教科版《感受空气》教案
教科版《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1课时《感受空气》。
本节课主要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的特性以及空气的用途等内容。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空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了解空气的用途。
2.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进行空气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合作的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了解空气的用途。
难点:空气实验的操作和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瓶、气球、风车、烧杯、吸管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空气瓶、气球、风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空气,提问:你们能看到空气吗?空气有什么味道和形状?2. 例题讲解(1)空气的用途教师提问:空气有什么作用?(2)空气实验教师演示:吹气球、使风车转动、用吸管吸水等实验。
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空气瓶、气球、风车等学具进行实验。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感受空气1. 空气的存在2. 空气的特性3. 空气的用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空气的用途。
(2)设计一个简单的空气实验,并说明实验原理。
2. 答案(1)生活中空气的用途:呼吸、燃烧、风力发电等。
(2)空气实验:用吸管吸水实验,说明空气有压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空气的存在和特性,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课后收集关于空气的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2)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入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难点与重点是至关重要的。
2024年教科版《感受空气》公开课优秀教案
2024年教科版《感受空气》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包括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等。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激发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3.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空气的基本特性及实验操作。
2.教学难点:空气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塑料袋、气球、水、食盐、白糖、酒精灯、火柴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空气,提问:你们能看见空气吗?为什么?(2)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有什么特点?2.空气的基本特性(1)讲解空气的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等特点。
(2)进行实验:将塑料袋套在嘴巴上,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
3.空气的组成(1)讲解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2)进行实验:将气球吹满空气,然后放入水中,观察气球的浮沉。
4.空气的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空气中的氧气有什么作用?(2)进行实验:将点燃的火柴放入盛有水的瓶子中,观察火柴的燃烧情况。
5.空气污染与防治(1)讲解空气污染的成因: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生活燃煤等。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空气污染?(3)进行实验:将食盐、白糖、酒精灯等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水的变化。
(2)提出拓展问题:如何利用空气为人类服务?五、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空气的基本特性、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在讲解空气的基本特性时,通过互动提问,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描述空气的无色、无味和无固定形状的特性。
对话示例: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呼吸的是什么吗?生:空气!师:对,那你们能看见空气吗?生:看不见。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教案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三节“感受空气”。
详细内容包括:1. 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2. 空气的无色、无味、无形的特性;3. 空气的存在证明实验;4. 空气质量对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知道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 学会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3. 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的基本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实验操作方法。
难点: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空气质量对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泵、气球、烧杯、蜡烛、火柴、实验器材等。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包括烧杯、气球、火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讲述生活中常见的空气现象,如风吹树叶、呼吸等;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有什么作用?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空气的基本特性:无色、无味、无形;讲解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如呼吸、燃烧等;演示实验:用空气泵吹气球,说明空气的存在。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烧杯倒扣在蜡烛火焰上,观察火焰熄灭;分析实验现象,理解空气对燃烧的影响。
4. 空气质量对生活的影响(10分钟)讲解空气质量对健康和生活的影响;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空气质量?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和保护空气质量的意义;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与空气相关的现象或知识?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无形;2. 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呼吸、燃烧等;3. 实验现象:烧杯倒扣在蜡烛火焰上,火焰熄灭;4. 空气质量对生活的影响;5. 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空气的存在证明实验。
请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答案:实验过程:用烧杯倒扣在蜡烛火焰上;现象:火焰熄灭;结论:空气存在。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章节,主要内容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空气的用途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概念,感受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空气的基本概念,了解空气的性质和用途。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空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以及如何观察和感受空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泵、气球、塑料瓶、水、湿布、实验器材等。
学具:每组一份空气泵、气球、塑料瓶、水、湿布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吹气球的游戏,引导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
(1)让学生吹气球,观察气球鼓起来的原因。
(2)提问:为什么气球会鼓起来?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
2. 讲解:介绍空气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用途。
(1)讲解空气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
(2)讲解空气的性质,如:空气有重量、空气能流动等。
(3)讲解空气的用途,如:呼吸、燃烧、风力发电等。
3. 实践:进行空气性质实验,加深学生对空气性质的理解。
(1)实验一:空气有重量。
将塑料瓶装满水,倒掉水后封口,观察瓶子是否会下落。
(2)实验二:空气能流动。
用湿布擦拭黑板,观察湿布上的水滴是否会被空气吹走。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1)题目:下列哪些现象能说明空气的存在?A. 吹气球B. 风力发电C. 水平尺(2)讲解:A、B选项能说明空气的存在,C选项不能。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感受空气》2. 内容:空气的概念空气的性质空气的用途实验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出空气的三个用途。
教科版(2023秋)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2.1感受空气 教案
教科版(2023秋)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2.1感受空气教案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教学设计【探究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明白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可以被我们感知。
在游戏活动中,初步感知空气重量轻、容易泄漏还可以被压缩的特征。
活动目标:通过运空气、装空气、玩空气等多个实验活动,感知空气的特征。
能够利用气泡图,并以简略的文字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能够将自己的语文上升为科学语文汇报实验和观察结果,能进行信息的整理。
态度目标:能主动积极的参加小组实践活动,能在探究活动中积极投入,不做局外人。
探究活动过程中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能认真听别人发表意见。
【探究任务】1.了解空气特征: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并借助生活中的一些物品,通过装、运、玩等方法了解空气的特性。
2.在活动过程中,会记录实验结果,要求“文字简单,用科学词汇”,会汇报实验结果。
3.学生信息整理:补充气泡图,形成知识链。
【活动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1.出示字谜:摸不着,看不着,不臭不香没味道。
天上地下到处有,动物植物都需要。
(预设:空气)2.出示课题:感受空气(板书课题)问:通过以前的学习,你知道空气有哪些特征?问:通过生活经验,你知道空气有哪些作用呢?3.小结:空气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动物和植物都离不开它。
前面我们了解一些空气的特征,今天看看我们能不能通过活动来了解空气的其他特征呢,我很期待大家的表现。
二、探究:空气特征探究活动一:传递游戏让我们分组来做传递游戏,看看能不能发现空气的其他特征。
[材料:每组准备塑料自封袋、塑料透明杯子、积木、小果盘、一瓶矿泉水]1.要求:将积木、水和空气分别装入自封袋、透明杯子和篮子,进行传递。
请大家想想怎么做?2.学生讨论装的方式和传递方法。
3.讲解实验记录单使用方法,并要求一边实验一边记录。
4.按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装物和传递。
5.传递活动结束后,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
四、情景导入
1.利用有趣的实验或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关注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3.通过情景导入,自然过渡到教学内容,使课堂更具连贯性。
教案反思
1.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学方法是否多样,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空气用途: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空气应用实例,如“呼吸、燃烧、制冷”等,并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作业设计解析
作业题目和答案的准确性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以下是一些建议:
1.作业题目: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题目,如简述空气的存在和特性,举例说明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2.答案:提供准确、简洁的答案,方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
1.教学难点:空气特性的理解。
2.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空气泵吹气球的实验。
3.例题讲解:为什么在高山上呼吸会感到困难?
4.板书设计:空气的特性及其用途。
5.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和答案的准确性。
6.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一、教学难点解析
空气特性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a.了解当地空气质量状况。
b.探究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
c.分析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重要知识点,可以适当提高音量,以引起学生注意。
3.在提问和讨论环节,保持语速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表达时间。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解析
2024年教科版《感受空气》教案3
2024年教科版《感受空气》教案3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无形的特性。
2. 使学生理解空气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认识空气的组成成分。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的存在、特性和作用。
难点: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其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泵、气球、烧杯、火柴、蜡烛等。
2. 学具:每组一个空气泵、气球、烧杯、火柴、蜡烛。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气球充气、放气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气球为什么能充气?放气后去了哪里?2. 例题讲解(1)讲解空气的存在,展示空气泵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泵内气体体积的变化,理解空气的存在。
(3)讲解空气的组成,介绍空气中的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以及它们的作用。
(4)讲解空气的作用,通过蜡烛实验,让学生明白空气中的氧气对燃烧的影响,从而认识空气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分析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存在2. 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无形3.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4. 空气的作用:支持燃烧、维持生物生存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空气的认识,以及如何保护空气质量。
2. 答案:要求学生从空气的重要性、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等方面进行回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对空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空气质量问题的关注程度,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空气质量,了解空气污染源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教具与学具准备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气球为什么能充气?放气后,气球中的空气去哪里了?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二、例题讲解1. 空气的存在:通过空气泵实验,让学生观察气体体积的变化,理解空气的存在。
教科版《感受空气》教案3
教科版《感受空气》教案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章“探索与发现”的第二个主题“感受空气”。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无处不在的空气”;第二节“空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三节“空气的成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认识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 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空气的性质和用途。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空气的性质、用途及成分的认识。
教学重点:空气的性质和作用,以及如何保护空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空气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板书材料。
学生准备:实验报告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一个透明的塑料袋,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关注空气)2. 教学新课(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的性质、用途及成分。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透明等。
3.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请举例说明空气的用途。
”4.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请写出空气的三个性质。
”(2)学生完成后,教师点评并讲解。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感受空气2. 内容:(1)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有重量、占据空间等。
(2)空气的用途:呼吸、燃烧、氧化等。
(3)空气的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空气的三个性质。
(2)请举例说明空气的一个用途。
2. 答案:(1)无色、无味、透明。
(2)如呼吸、燃烧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空气的性质、用途和成分。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器材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寻找空气污染源”的社会调查,增强环保意识。
(2)让学生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提高保护空气的自觉性。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感受空气教案和课时练习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感受空气教案和课时练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教材第三章“空气与呼吸”,涉及第三、四节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特性以及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2. 使学生理解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空气特性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的组成、特性及其对生物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组成图、实验器材(如塑料瓶、气球、吸管等)。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塑料瓶、气球、吸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吹气的气球,引导学生思考:气球为什么能吹起来?引出空气的存在。
2. 例题讲解:讲解空气的组成、特性及其对生物的重要性。
3.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空气现象,如风、呼吸等。
4.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特性。
a. 实验一:塑料瓶装水倒置,观察水为什么不会流出。
b. 实验二:用吸管向气球吹气,观察气球膨胀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存在与组成2. 空气的特性3. 空气对生物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空气在哪些方面对生物有利。
2. 答案:示例:空气中的氧气对动植物的呼吸有利;空气可以传播种子、花粉等,有利于植物繁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对空气的特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但在讲解空气组成时,部分学生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探究空气特性的过程。
2. 空气组成的概念讲解。
3. 作业设计中学生对空气对生物重要性的理解。
一、实验探究空气特性的过程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确保每组学生都能清晰地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精品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这一章节中,深入学习空气基本特性。
详细内容包括:空气存在、无色无味特性、空气流动以及空气用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空气基本特性,认识到空气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兴趣。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空气流动及空气用途。
2. 教学重点:空气基本特性及其对生活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球、风扇、空瓶、色素、水、湿布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气球、空瓶、水、色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向学生展示一个充满气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形状,引导学生思考:气球里装是什?为什气球会鼓起来?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使学生解空气基本特性,如无色无味、可以流动等。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实验,将色素加入水中,观察色素在水中扩散,引导学生解空气流动。
(2)让学生用湿布将空瓶口密封,然后将瓶子倒置放入水中,观察湿布是否会脱落,帮助学生理解空气压力。
4. 讲解空气用途,如吸、燃烧等。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特性:无色无味、可以流动、有压力。
2. 空气用途:吸、燃烧、维持生态平衡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生活中利用空气实例,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答案示例:(1)吹气球:利用空气压力,将气球吹大。
(2)风扇:利用空气流动,带来凉爽。
2. 课后思考:为什在高山上吸会感到困难?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解空气基本特性及其用途。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解空气污染及其危害,提高他们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对气球充满气观察和思考。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优质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章《空气》中,深入学习《感受空气》这一节。
具体内容包括:认识空气存在,解空气性质,感受空气重量和压力,探讨空气与人类生活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空气基本性质,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
2.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空气重量和压力,培养他们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空气与生活关系认识,提高他们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性质、重量和压力体验。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空气存在和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球、塑料瓶、针、纸片、小木块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气球、一个塑料瓶、一张纸片、一个小木块。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吹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变化,提问:“气球为什能变大?”(引导学生认识到气球变大是因为空气进入。
)2. 例题讲解:(1)空气性质:无色、无味、无形。
(2)空气重量和压力: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空气重量和压力。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纸片和小木块进行实验,感受空气压力。
(2)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空气压力?4. 讲解空气与人类生活关系,强调保护空气质量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空气性质:无色、无味、无形。
2. 空气重量和压力。
3. 空气与人类生活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今天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感受空气”短文。
答案:略。
2. 课后实践:回家后,观察家里空气,思考空气在生活中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空气存在和性质,培养他们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课后,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解空气污染原因和危害,提高他们环保意识。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到其他自然科学领域,如大气层、气压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活动引导和操作。
2. 空气性质理解和空气压力体验。
3. 空气与人类生活关系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空气》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1课。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物质科学领域,指向“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这一科学概念。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将空气和另外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与固体、液体之间的相同点,进而对这些相同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比如,空气和石块、水一样,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空气和水一样,可以流动。
当然,空气还具备其他两种状态的物质不具备或不明显的特征,比如可压缩。
在本课活动中,学生要通过对比研究获得关于空气特征的充分的感性认知,从而为本单元后续的内容做好概念、认知上的铺垫。
【学生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知道了空气、木块、水三种物质,既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他们对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气体,也有了感性认知基础。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和研究方法,他们能用各种简单材料开展研究、用气泡图梳理前概念,这些都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空气。
●能以讨论、绘画、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
难点:用与空气有关的游戏和活动,丰富学生的认知,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证实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用来画气泡图的白纸、透明的自封口塑料袋、塑料杯、碗、气球、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利用空气特性的有趣演示实验。
让学生根据演示实验的现象说出这是利用了空气的什么特点,并说说自己的已有经验。
2.谈话:空气还有什么特征和作用呢?
设计意图:一方面,了解学生关于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的前概念;另一方面,本单元后面的研究内容都需要在此基础上展开,从而完成对空气更全面的、更科学的认知建构。
3.绘制气泡图。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
设计意图:在汇报环节,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描述记录到这张气泡图上。
“气泡”最好采用磁贴卡片的形式贴在黑板上,便于移动、修改。
教师帮助学生提炼概括,规范科学用词。
二、探索
活动一:传递游戏
1.明确活动要求。
以班级的竖排为小组,用不同的容器盛装3种不同的物质,看看哪一组传递的速度最快。
2.小组讨论传递方法。
3.选择传递工具,学生比赛。
4.学生汇报。
汇报时要求学生用“我用什么方法,知道空气什么特征。
”这样的句式。
5.小结分析:在气泡图“特征”的部分做好标记,标出空气与石头或水的相同特征,如:较稳定的外形特征(无色、透明)、有质量、占据空间、能流动。
设计意图:游戏开始前和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
本环节既是对空气特征的总结,也是对观察方法的总结。
活动二:感受空气
1.让学生用很大的透明塑料袋装起空气,感受空气能占据空间,具有质量。
2.学生通过吹气球、颠球、吹哨子等游戏发现空气更多更有趣的特点。
3. 学生修正和补充之前关于空气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丰富学生的认知,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在游戏中了解、验证空气的特征。
再次引导学生回到气泡图的归纳整理上,气泡图里整理出来的关键词,是整节课乃至整个单元的探究线索。
三:拓展
出示一些图文资料,介绍物质的三态是如何科学划分的,利用有趣的资料拓宽学生视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课外科学阅读,激发学生科普阅读的兴趣,比如,三态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如何转化?有时候,三态之间的界限似乎不那么明显,比如沥青、果冻。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而且,空气在地球上无处不在,空气中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空气中的氧气帮助火柴燃烧,动植物需要呼吸空气。
我们还发现一些空气特征,但不很确定,需寻找更多的证据验证,具体内容我们将在以后慢慢学习。
【板书设计】
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空气的各种特征,并且知道人们对空气这些特征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认识空气的各种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自封口塑料袋、塑料杯、碗、哨子、气球、教学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空气吗?空气的特征有哪些?它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汇报。
3.教师指导学生填写空气特征与作用的气泡图。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传递空气。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游戏过程。
(2)学生参照教学课件与教材做空气的传递游戏。
(3)教师提问:从这个实验可以知道空气有什么特征?
(4)学生观察实验汇报。
2.感受空气的其它特性。
(1)实验前,明晰实验方案。
学生参照随堂学的第3题,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方法。
一是生活中,有哪些和空气有关的物品?
二是在使用这些物品时可以感受到空气的哪些特征?
(2)实验中,学生自主观察记录。
教师展示感受空气的教学课件,并提问:根据教学课件中的实验操作,你能总结出空气的哪些特征?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很软、很轻,空气有弹性、会流动。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比较和认识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类型物体的相同与不同。
1.教师提出问题:空气、石头、水相比较,有哪些相同的特征呢?
2.学生根据经验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
3.总结:它们都有质量,都能占据空间。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怎样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
【板书设计】
感受空气
把空气装入塑料袋→空气能占据空间
抱一抱装满空气的塑料袋→很轻、很软
吹哨子→会流动
用手捏一捏、拍一拍充满空气的气球→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教学反思】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
证明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识活动。
空气这部分内容较以前有了更加充分的设计。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
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活动的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活动,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地严肃地进行。
根据儿童“好玩”的心理特点,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在充分明确活动规则和要求后,让学生自主地亲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