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思维导图[最新最全]

合集下载

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
结与归纳
本文总结了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研究和掌握科学知识。

单元一:生物的小宇宙
- 研究目标:了解生物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单元二:物体的特性和变化
- 研究目标:了解物体的特性和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

单元三:物质与能量的运动
- 研究目标:探究物质与能量的运动规律。

单元四:机械与能量转化
- 研究目标:理解机械与能量转化的基本原理。

单元五:传递信息的方式
- 研究目标:认识信息传递的方式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单元六:地球与宇宙
- 研究目标: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点是通过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最新改版所涵
盖的,通过研究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提升对科学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希望本文能对学生们在研究科学课程时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请注意,本文的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材以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科学课程教材为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一、简述小学科学探索未知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回顾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奇妙知识点之旅。

本课程我们主要围绕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展开探索,从物质的神奇变化到植物的生长奥秘,再到动物的生命周期,知识点丰富有趣。

在每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都尝试着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五年级科学下册,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世界,感受生活中的奇妙现象。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详细回顾下全册的知识点吧。

1. 介绍科学课程的重要性首先科学课让我们了解身边的世界是怎么运作的,比如说我们每天都在看到太阳、月亮和星星,但背后的原因和科学原理,可能大家并不清楚。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太阳给我们提供光和温暖,而月亮和星星则是离我们很远的星球发出的光。

这些知识点,不仅让我们更加明白生活的常识,更培养了我们的观察能力。

再说科学课可是培养我们动手实践能力的绝佳场所,大家都知道,理论很重要,但真正能动手去做一做,感受会更深刻。

像做实验这样的活动,能让我们亲自动手验证知识,加深理解。

这样的实践机会,可是培养我们成为小小科学家的好方法哦!总之呢五年级的科学课程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大门。

这里充满了知识、乐趣和挑战,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奇妙世界吧!2. 概述本册科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当我们翻开这本五年级科学下册的教材时,我们会发现里面充满了有趣的科学知识和实验,都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全册的知识点。

五年级的科学教材是一个充满探索与发现的旅程,它涵盖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从天文到地理,从物理到生物,各种领域都有所涉及。

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同学们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让他们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原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单元一:植物生长与发育孩子们你们是不是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呢?特别是那些从种子破土而出的小苗,逐渐长成绿叶萦绕的植物,是不是觉得这是一个神奇的过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单元的知识点,让我们一同走进“植物生长与发育”的世界吧!想象一下你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一颗小小的种子,这颗种子寄托着生命的希望。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下册的科学包括4个单元共12个章节,具体的科学知识点整理如下:第一单元:动力与能量1.动力的概念:力是物体运动或改变形状的原因;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功;机能是将物体移动或改变物体形状的动力。

2.力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力、间接作用力、弹力、摩擦力、重力。

3.动力的传递:力的传递通过物体的接触或力的传递介质实现。

4.动力的转化: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电能的转化(电能与动能、电能与热能)。

5.能量的守恒:能量可以转化,但是总能量守恒。

第二单元:物质的四态变化1.物质的四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

2.物质的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可以通过降温或增加压力实现。

3.物质的沸腾: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升温或减少压力实现。

4.物质的蒸发: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加热或增加表面积实现。

5.物质的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升温或减少压力实现。

6.物质的溶解:溶质在溶剂中均匀分散,形成溶液。

第三单元:暖和和生命1.温度和测温:温度是物体热量的度量,可以通过温度计测量。

2.温度的传递:热量可以通过导热、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

3.温度与物体热胀冷缩:物体在加热时热胀,退热时冷缩。

4.生命体的特点:生物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5.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生物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四单元:保护环境1.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

4.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节约能源、水资源、食物等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精华知识汇总(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精华知识汇总(2022新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精华知识汇总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保持相同。

第二课《比较种子发芽实验》1.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中,我们首先观察到的变化是种子膨胀。

2.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阳光,保持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水分、多粒大小的相同的种子。

第三课《绿豆苗的生长》1.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但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2.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3.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第四课《蚯蚓的选择》1.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

2.放在干土和湿土中间的蚯蚓会向湿土方向爬,说明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

第五课《当环境改变了》1.生物依赖环境生存,生物离不开合适的环境。

2.动物越冬时,丹顶鹤、燕子、大雁等会迁秽,青蛙、刺猬、熊等会冬眠。

第六课《食物链和食物网》1.生物之间像链条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由许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⒉.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3.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第七课《设计和制作生态瓶》1.对于每种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温度、水、空气、阳光、土壤等。

⒉.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3.适当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

但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所以在做生态瓶时,要注意瓶里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要平衡。

2022年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思维导图(经典)

2022年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思维导图(经典)

五年级科学下册思维导图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单元船的研究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第四单元热1.1《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1课。

本课与教科书中的第2课、第3课一起构成了课程标准里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的学段目标。

学生通过种植凤仙花的活动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知道了大多数植物的生命从种子发芽开始,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在此基础上,本课的内容设定为“设计关于种子发芽条件的对比实验”。

在本课中,学生要经历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设置实验条件、设计实验步骤、动手操作实验、观察记录这几个过程。

本课通过集体研讨“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的实验计划,初步了解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与方法,如何实现对比实验的公平性。

然后,再分小组研讨“关于种子发芽的其他条件”的实验计划,帮助学生解决实验设计中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学习在实践中完善实验计划。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种植凤仙花的经验,对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有所了解,但是还没有对于种子发芽条件进行研究。

哪些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哪些是种子发芽的非必要条件,大多数学生还不知道。

在能力方面,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与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

2.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状况的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表现出对种子发芽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感受对比实验对变量控制的严格要求,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科学地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设置对比实验中的公平条件。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绿豆种子、一次性杯子、土壤、纸巾、水、滴管、透明密封袋、标签、记录表、冰箱、黑色塑料桶、透明塑料桶。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思维导图 (新版)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思维导图 (新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思维导图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单元船的研究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第四单元热4.1《温度与水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1课。

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要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热学问题,就要从物体的温度变化和测量开始。

本课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我们已经观察过水的沸腾和凝固成冰的现象,水的这些变化与什么有关”。

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回忆并整理水形态的变化与温度的关系;其次是学生设计和进行“在持续加热、停止加热和继续加热情况下,观察和记录水的温度变化和形态变化”的实验。

第三部分——研讨,让学生在经历探究与观察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发表关于“水在被持续加热过程中,水的状态和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停止加热后,水的状态和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水的沸腾过程跟什么有关”等问题的看法,希望学生发现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

第四部分——拓展,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水从常温持续下降到0℃以下,以及从0℃上升到常温后,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作为《热》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以学生的前概念为起点,通过探究温度的变化和水的形态变化,了解到温度变化表示热量在传递,完善“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这一科学概念,并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水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物体,许多学生都观察过水加热的过程。

他们知道温度慢慢变高时,水会逐渐变热、沸腾。

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中也已经知道了水结冰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但是较难理解“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探究温度的变化和水的形态变化,了解到温度变化表示了热量在传递。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物质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态存在,物态变化取决于温度等。

2.理解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

3.分析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情况,知道水的凝固点和沸点。

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从事物的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角度中提出可以探究的问题。

小学科学五下《沉和浮》单元思维导图

小学科学五下《沉和浮》单元思维导图

浮↑排开的水量大
在水中 的沉浮
排开 的水量
排开的水量小,装载量小 排开的水量大,装载量大
小船装载 量的秘密
方向:竖直向上
浮力
大小
漂浮:浮力=重力

上浮:浮力>重力
排 开
浮力=重力+测力计的拉力 的

下沉:浮力<重力



浮力=重力-测力计的拉力
改变液体的性质, 改变沉浮
比重
原因
不同材料的物浮体力, =重力+测物力体计在比的同该拉液体力体积中的浮液;体轻, 沉浮不同 浮力=重力-测力物计体的在比拉同该力液体体积中的沉液。体重,
教科版五下《沉和浮》单元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思维导图 与轻重、体积无关,与材料有关 同种材料
大的易浮 小的易沉 同重量
规律
轻的易浮
异种材料Leabharlann 重的易沉 同体积应用
控制变量法
减小体积,减轻重量,沉浮不变
压载舱排水 浮↑
潜水艇
压载舱进水 沉↓
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沉↓排开的水量小
增大体积,增加重量,沉浮不橡变皮泥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思维导图 (精心整理)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思维导图 (精心整理)

五年级科学下册思维导图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单元船的研究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第四单元热3.6《让资源再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资源问题是当今社会的核心问题,地球上的很多资源是有限的。

资源再生是指人们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作为资源加以回收利用,使一些废弃物变废为宝。

资源再生利用可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成本、减少垃圾、减少污染,资源再生把人与环境紧密地联系起来。

本课让学生经历制作再生纸的过程,以理解资源再生对环境的影响。

本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先介绍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各列举几种资源。

然后直接提出任务——制作一张再生纸,并研究再生纸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部分——探索,安排了4个活动。

活动1,了解我国古代的造纸技术。

我国古代的造纸流程与本节课学生做再生纸的流程相似,这一活动为学生做再生纸做准备。

活动2,试着做一张再生纸,教科书以图片加文字说明的形式介绍了造纸的程序。

活动3,了解造纸厂的造纸流程。

活动4,说一说,我们能为节约用纸做些什么。

第三部分——研讨,有两个问题:“用回收的废纸制造再生纸有哪些意义?”,让学生梳理生活经验和本课相关的学习资料,并进行加工和表达;“以纸的回收利用为例,谈谈对资源再利用的看法”,引导学生从人与环境的视角来分析资源再生问题,培养学生强烈的资源意识。

第四部分——拓展,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情况。

【学情分析】学生日常生活中在使用一些再生制品,对资源再生会有所了解,但他们对资源再生对于环境的影响没有深入的理解。

一般,他们不清楚我国古代造纸的流程,也没有经历过再生纸的制造过程。

科学概念目标1.有些资源不可以再生,有些资源可以再生利用。

2.纸的再生利用有利于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科学探究目标模拟再生纸的制作。

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

2.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评价再生纸的意义。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单元版知识点(含问答题和导图)背诵版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单元版知识点(含问答题和导图)背诵版

新教科版五下科学知识点期末总复习资料附思维导图问答题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单元版)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独子开始的。

2.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不需要阳光和土壤。

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阳光和土壤。

3.采用对比实验法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只改变我们选择的那个条件,其他条件都要保持相同。

在每个玻璃皿中放置3粒种子是为了避免实验中偶然现象的发生,提升实验准确性。

4.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二氧化碳+水f氧气+养料。

5.松树的叶片呈针状,不需要消耗太多水分,生长在阳光充足,降水较少的山地中。

仙人掌叶子退化成刺状,生长在干旱少雨的沙漠中,芭蕉叶片巨大, 蒸腾旺盛,生长在炎热多函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

6.植物的生长器官受单方向光照射引起生长弯曲的现象称为向血生。

7.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蜥蜴生活在炎热少雨的亚热带或热带、沙漠地区。

企鹅身体圆大,生长在常年寒冷、植物稀少的南极。

天鹅生活在水资源丰富、富有芦苇和水草的湖泊、沼泽。

青蛙生长在有水且有大量植物和昆虫的稻田、池塘等。

8.当植物的生长环境发生变化时,植物自身会做出调整,努力去适应环境的变化。

青蛙冬眠的原因是气候寒冷。

每年春季,丹顶鹤是有迁徙行为的鸟类, 从南方迁往东北主要是为了繁殖。

冬季,从东北迁往南方是为了温暖。

9.春天,青蛙从卵孵化成蝌蚪,夏天由蝌蚪长成青蛙,秋天挖洞,冬天冬眠。

10.食物是动物的必要需求,动物消耗食物而获得能量。

有些动物既吃别的生物,自己也会被别的生物吃掉。

11.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差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

12.用箭头表示食物链中“谁被谁吃”的关系。

13.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网”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网。

小学五年级下科学课第一单元知识导图

小学五年级下科学课第一单元知识导图

生物与环境动物与环境
的关系
绿豆苗的生长
蚯蚓的选择
当环境改变了
通过“对比实
验”的方法验
证,实验中只
能改变我们选
择的那个条件
环境:阴暗、潮湿
气温等非生物条件变化
丹顶鹤行为变化:迁徙
植物与环境
的关系
生物与生物的
关系
食物链
生态系统
种子发芽
食物种类、数量等生物环境变化
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不同的环境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青蛙行为变化:冬眠
生态系统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条件: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条件:阳光、水、温度、吸收二氧化碳,同时释放氧气
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食物网
生物群落
设计一个生态瓶
像池塘里的这些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
不可分的整体,可以把他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模拟生态系统:建造生态瓶
放非生物环境建设放提供食物和氧气的植物放动物
爱护环境,
保护动植
物,维持
生态平衡。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思维导图 (经典)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思维导图 (经典)

五年级科学下册思维导图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单元船的研究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第四单元热1.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2课,包含课程标准里“5~6年级学生能基于所学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的学段目标。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经历种植绿豆芽、照顾绿豆芽的过程。

学生将经历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还要与做同类实验的其他同学交流。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教材要求针对前一课所设计的实验结果进行交流研讨。

主要通过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信息,共同交流分析,引导学生从多组数据中分析结果。

第二部分,交流实验信息。

要求学生汇报实验并认真倾听。

引导学生学习用实验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

如果发现实验结果和预测的不一样,还要反思实验的过程,或是对先前的预测进行质疑。

最后在全班汇报和讨论的基础上,对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做出一个肯定的结论。

第三部分,移植绿豆芽。

这个活动是探索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可以安排在课后进行。

教师一定要讲述移植的方法,还要鼓励学生认真完成。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种子发芽并不陌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素养,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有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在上一节课的活动中,由于种种原因,个别学生的实验效果可能不明显。

所以本节课师生要进行充分的交流,启发和帮助这些学生。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土壤和阳光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在与同学的交流研讨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1.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2.当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植物要依赖环境生存。

2022年春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2022年春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2年春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与归纳
2022年春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1. 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太阳、八大行星、行星的运动规律和特点等。

2. 月相的变化:满月、新月、上弦月、下弦月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 目视的变化:近视和远视的产生原因、预防方法等。

4. 大气污染与环境保护:空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5. 动物的呼吸与交通系统:人类和动物的呼吸器官和交通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6. 鼻腔的作用:鼻腔对空气的过滤、加湿和加温等功能。

7. 环境和生物的适应关系: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的适应策略。

8. 动物的生活和保护:保护野生动物和饲养宠物动物的方式和意义。

9. 营养与健康: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均衡饮食的重要性和维护健康的方法。

10. 消化系统的作用和结构:口腔、食道、胃、小肠等消化器官的作用和
构造。

11. 安全用电:如何正确使用电器、避免电器事故和节约用电。

12. 植物的繁殖:植物的生殖器官、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的方法等。

13. 植物的变异和适应:植物在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的变异和适应策略。

14. 科学实验和观察:科学实验的步骤和观察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以上是2022年春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1页/共1页。

2020小学2.小学科学五下《热》单元思维导图-课件ppt课件

2020小学2.小学科学五下《热》单元思维导图-课件ppt课件
热的不良导体
隔热保温好 塑料 木头 纤维 空气 衣服 不产生热量
《热》单元思维导图
热同学们Βιβλιοθήκη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知识是一种快乐 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培根
教科版五下《热》单元
《热》单元思维导图
《热》单元思维导图
液体
热胀冷缩 气体
固体
体积增大 重量不变
特殊:0-4℃的水
微 粒
间 距 快大
膨 胀
运 动
慢间 距 小
应用
收 缩
特殊:锑 铋
《热》单元思维导图
热辐射
热的传递 热传导
热对流
温度高的一端 传到低的一端
温度高的物体 传到低的物体
传热散热好 金属
热的良导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最新最全;可直接打印;精心校对整理】目录第一单元沉和浮 (1)第二单元热 (3)第三单元时间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7)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6、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

铁是热的(良导体),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单元时间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大约可写(40)个字、看(10)行字,跑(300)米路等。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如每天新闻联播开播的时间是晚七点。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我们古时把一天(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为现在(两小时),古埃及根据一年内(36个)星座在天空的横穿情况将一天划分为(24)个小时,白天(12)个,晚上(12)个,由于白天和晚上的时长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古埃及的每小时的时长也是变化的。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日晷”)就是根据这种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8、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9、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10、在滴漏实验时,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状态往下流时,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随着水量的减少速度变(慢)。

容器中水越少,则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

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11、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古代的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种类型。

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和(盛水容器的形状是否规则)、(滴水的速度是否均匀)有关。

1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3、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14、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

(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与(摆锤)和(摆幅)无关。

18、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9、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从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20、(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观点和学说,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著作《天体运行论》、地球是球形、地球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

(“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6、(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9、(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0、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11、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4、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这种现象就是(恒星的周年视差),它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15、(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四季形成的原因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形成的。

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北半球夏天时阳光的直射点在(北半球),南半球是斜射的,阳光要弱,所以北半球是夏天南半球是冬天。

北半球是冬季时阳光的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阳光是斜射的,阳光要弱,所以南半球是夏天,南北两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16、(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17、(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8、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19、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20、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21、(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

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极昼极夜现象的解释: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半年时间是白天半年时间是晚上,而且南北两极正好相反。

主要的原因是地球是倾斜的,太阳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倾斜于太阳的一端在地球自转时一直能被太阳光照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