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教学案例1
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案例1:《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正义》这个案例通过经济学原理来探讨公平与正义的关系。
课程设计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为主要目标,通过引入真实案例和实际问题,分析不同经济政策对公平与正义的影响。
课程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引入:通过引用一些公平与正义的定义和理论,激发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兴趣,并探讨经济学在公平与正义研究中的作用。
2. 真实案例分析:选择一些与公平与正义相关的真实案例,例如收入分配不均、社会福利政策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的公平与正义问题,并探讨不同经济政策对这些问题的影响。
3. 经济学原理解析:介绍一些与公平与正义相关的经济学原理,例如效用理论、边际效应等,并引导学生应用这些原理来分析公平与正义问题。
4. 学生讨论与辩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的观点来表达对公平与正义的理解,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辩论。
5. 总结与反思:总结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对公平与正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优秀案例2:《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这个案例通过经济学原理来探讨环境保护问题。
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为主要目标,通过引入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和成本。
课程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引入:通过引用一些环境保护问题的数据和案例,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并探讨经济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 环境经济学原理解析:介绍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环境经济学原理,例如外部性、公共品等,并引导学生应用这些原理来分析环境保护问题。
3. 环境政策分析:分析不同环境政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例如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污染税等,并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政策的优缺点。
4. 环境成本与效益分析: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经济成本和效益,通过引入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析环境保护措施的经济可行性。
5. 学生讨论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的观点来分析环境保护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高中地理专题:产业转移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产业转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其意义。
2. 使学生掌握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产业转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产业转移的概念与分类2. 产业转移的原因3. 产业转移的影响4. 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与趋势5. 产业转移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及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与趋势。
2. 难点: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产业转移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产业转移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2.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产业转移的差异。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产业转移的相关图像和数据,增强学生对产业转移现象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引发学生对产业转移的思考。
2. 产业转移的概念与分类:讲解产业转移的定义,以及按照转移方向、规模等分类。
3. 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推动产业转移的各种因素,如劳动力、市场、政策等。
4. 产业转移的影响:探讨产业转移对转移地、接受地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
5. 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与趋势: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
6. 产业转移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产业转移案例,如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向内陆转移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产业转移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产业转移现象。
六、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网络资源,了解产业转移的背景知识。
2.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3. 案例分析:分组分析不同产业转移案例,探讨其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产业转移概念的理解。
产业经济学教案
教案产业经济学教学目标:1.了解产业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框架。
2.掌握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和产业竞争力等核心概念。
3.分析不同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4.探讨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5.提升学生的产业经济学思维能力和实证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产业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1产业经济学的定义1.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3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地位2.产业组织理论2.1市场结构2.2市场行为2.3市场绩效2.4产业组织理论的实证研究方法3.产业结构分析3.1产业生命周期的理论模型3.2产业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3.3产业关联与产业链分析4.产业政策4.1产业政策的定义与分类4.2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4.3产业政策的效果评估5.产业竞争力5.1产业竞争力的定义与评价指标5.2产业竞争力的来源与影响因素5.3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核心概念。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产业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实证研究法:指导学生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教学安排:1.总学时:32学时2.授课方式:每周2学时,共计16周3.课后作业:每章布置一次课后作业,共计5次4.期中考试:第8周进行,考试形式为闭卷5.期末考试:第16周进行,考试形式为闭卷教学评估:1.平时成绩:30%(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2.期中考试成绩:30%3.期末考试成绩:40%教学资源:1.主教材:《产业经济学》(作者:待定)2.参考文献:《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与政策》、《产业竞争力研究》等3.网络资源:相关学术网站、政策文件、产业报告等教学效果:1.学生能够掌握产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2.学生能够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3.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一)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产业结构变化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2.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图片,如珠三角地区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的照片,东北地区从重工业向服务业转型的照片等。
(2)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4.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就业、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出合理建议。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提升自己的能力: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获取、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较感兴趣,但对于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就业、环境等方面的具体影响可能缺乏关注;
4.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但在课堂讨论、展示等环节中,可能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5.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需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情,结合课本内容和学科特点,设计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指导,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性。
2.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规律和影响。
产教融合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产教融合教学设计模板范文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XXX课程授课对象:XXX专业学生授课时长:XXX学时产教融合企业:XXX公司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XXX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XXX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介绍XXX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体系,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
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到XXX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实习、项目实践等活动,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技术应用和人才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产教融合项目:结合XXX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产教融合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四、教学资源与环境1. 教材与参考资料:选用XXX专业的权威教材和参考资料,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2. 实践教学基地:与XXX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
3. 产教融合项目平台:搭建产教融合项目平台,方便企业与学校进行项目合作和资源共享。
4. 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2. 实践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进行评价。
3. 产教融合项目评价:根据项目完成情况、技术应用水平、创新程度等进行评价。
4. 教学反馈:定期收集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设计与实施注意事项1. 加强企业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确保产教融合教学的顺利实施。
2.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企业需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3. 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实践管理,确保实践教学的安全和有效。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五版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五版本文是关于《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五版》的背景和重要性的介绍。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结构、市场行为和经济绩效的学科。
它不仅仅关注单个企业的行为和市场的竞争,还研究了整个产业中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市场的运作机制。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五版》是一本经典教材,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概念。
本书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案例研究,深入探讨了产业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为读者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了解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和案例对于研究经济学、进行产业分析以及制定经济政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市场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和企业行为,解释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经济效果,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的依据。
通过研究《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五版》,读者将能够掌握产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本书适用于经济学、管理学、工商管理、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无论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从事实际工作,都能从本书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和启示。
通过研究《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五版》的内容,我们将深入了解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实世界中的产业经济现象。
课程目标通过研究《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五版》的内容,我们将深入了解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实世界中的产业经济现象。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加深对这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研究本课程,预期学生能够: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加深对这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研究本课程,预期学生能够:掌握产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产业经济学的方法论和分析框架;使用产业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现实中的产业现象进行解释和评估;能够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知识和理论,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经济问题;通过案例研究,了解和理解实际产业经济中的各种情况,并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产业经济学研究态度。
产业经济学教案
课后作业
简答:
1、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最小有效规模?
2、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短期与长期行业均衡及厂商最优规模分别是如何决定的?
3、按照科斯的观点,回答什么是企业。
论述:
1、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第三章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企业的性质
一、西方观点:什么是企业
(一)新古典企业理论
(二)现代企业理论
二、东方观点:什么是企业
(一)东方人本主义企业理论
(二)东方企业的特点
三、企业在产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企业的地位
(二)企业的作用
第二节产业的内涵及分类方法
一、产业的内涵
(一)产业的含义
(二)理解“共同特性”
二、产业的分类方法
2、如何理解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
第四章
市场结构
课时数
4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衡量市场结构的指标。
教学重点难点
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市场竞争行为。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为主,配合课件,结合有关案例,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有关知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市场结构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一、市场结构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产业经济学》,史忠良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产业经济学》,苏东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现代产业经济学》,刘志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现代产业组织》,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著,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课后作业
简答:
《产业组织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产业组织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产业组织理论英文名称:Industrial Organization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 2020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产业经济学二、课程简介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主要内容是市场的组织和结构、市场策略行为和市场绩效,基本的政策导向是反垄断政策。
目前,产业组织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学领域以及公司理财、组织战略、经济法学等相关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产业组织理论是目前国际经济学领域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产业组织的基本理论和以博弈论为主的分析工具,熟用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和主要分析方法,能对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大量产业组织现象进行较深入的经济学分析。
学生除了掌握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范式之外,还需要及时关注重大的产业组织现象、问题和产业组织政策变化,能从专业的角度解释并且评价现实产业组织的实践问题,有能力提出假说,建立理论模型或实证检验,并设计符合可行的产业组织政策。
因此,需要学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阅读每章的经典文献和参与课堂案例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既照顾理论的系统性,又突出教学重点。
系统总结我国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做出的努力,展示中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思考我国政府在鼓励竞争,促进企业创新,改善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与取得的成绩,让学生深刻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模型推导和前沿专题,教师可课外单独辅导,以满足部分素养较好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的教学进度参考本大纲规定的教学时间安排,具体内容可酌情调整。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导论(一)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掌握产业的分类,了解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进程,理解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的中国意义(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产业组织研究的对象第二节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产业组织与微观经济学第四节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经济学(三)思考与实践总结我国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做出的努力,展示中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高职现代产业学院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探索——以人工智能应用导论课程为例
[摘要]以高职现代产业学院模式下的教学改革为背景,以人工智能应用导论课程为案例,探讨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在产业学院中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
首先,介绍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内涵。
其次,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导论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再次,探讨现代产业学院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最后,总结实践成效与启示,为现代产业学院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3)36-0130-04高职现代产业学院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探索①———以人工智能应用导论课程为例黄丽霞,唐懿芳(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519090)2022年5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校企双元育人。
创新教学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融合应用[1]。
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对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高职院校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突破传统的路径依赖,与产业发展相契合。
同时,需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行业主流技术企业和行业组织等合作,共同建设具有特色的产业学院。
在这一过程中,需不断加大产业学院的内涵建设力度,各方协同合作,共同培养符合产业急需的高质量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升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
鲲鹏数字学院是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于2020年9月揭牌成立并运行的现代产业学院,面向国产自主可控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依据“1+1+N ”共建模式,坚持育人为本、服务产业、产教融合与创新发展的建设原则,全面对接华为信创昇技术(鲲鹏、鸿蒙、腾和5G 等)产业链的人才需求,将华为及其生态企业的技术和服务标准、项目案例、认证体系等融入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培养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共同推进“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技能服务水平。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优秀案例 “政企行校”协同联动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案例分享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案例报告之四十五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职责共担、过程互动”——“政企行校”协同联动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案例分享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起源于中国一汽(原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立的长春汽车技术学校。
2009年移交长春市政府主办。
学校地处长春市汽车经济开发区,与中国一汽集团、汽车开发区政府隔街相望,周边百余个大中型汽车产业公司围绕,先后与国内外400多个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
校区占地面积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余平方米,建有国内一流的汽车实训基地、机电实训基地和实训实验室182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亿余元。
全校教职员工549名,在校生9600余名,继续教育5000余人,年开展社会培训及技能鉴定8万人日。
办学成果积淀丰厚,8万多名毕业生遍布世界各地,被中国汽车产业誉为“中国汽车人才的摇篮”。
学校是国家首批28所高职示范院校、国家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机械工业新能源汽车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全国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吉林省高教强省高职龙头学校、吉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一、管理整体情况(一)聚焦“立德树人”,以“精神文化”引领教学管理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练中国一汽60余年文化积淀,融合国内外先进企业精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劳模与工匠精神为引领,构建自主汽车人才培养体系。
充分落实教学中心地位,保障教学有序运行。
2.弘扬劳模工匠精神文化聘请汽车企业国家技术能手、首席技师等大国工匠为学生开展讲座,指导学生开展技能竞赛和实习实训;加强师生与技能大师交流学习,共同开展生产现场改善、技术革新项目,引领形成崇尚技能、热爱劳动的文化风尚,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理念内化于心,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聚焦“汽车产业”,以“全链对接”升级教学管理1.专业链全面对接产业链,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对应性满足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职业人才的需要,主动调整专业结构,沿汽车全产业链设置专业。
文化产业经营案例
文化产业经营案例一、名词解释1.文化市场细分:将文化市场中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分离出来,根据其消费需求特点,购买能力和购买习惯等不同特征,将一个统一的文化大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子市场,其中每一个市场都是具有一定共同特征的消费者组成的,该市场即为细分市场。
2.蓝海战略:蓝海战略:(Blue Ocean Strategy)最早是由W.钱·金(W. Chan Kim)和勒妮莫博涅(Renée Mauborgne)于2005年2月在二人合著的《蓝海战略》一书中提出。
蓝海战略认为,聚焦于红海等于接受了商战的限制性因素,即在有限的土地上求胜,却否认了商业世界开创新市场的可能。
运用蓝海战略,视线将超越竞争对手移向买方需求,跨越现有竞争边界,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并重新排序,从给定结构下的定位选择向改变市场结构本身转变。
3.文化品牌经营:指将文化品牌视为独立的资源和资本,并以此为主导,来关联、带动、组合其他资源和资本,从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文化经营活动和文化经营行为。
它包括两个递进的过程:文化品牌创造和文化品牌运作。
(集合品牌资源、人才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诸多资源优势,依据品牌的市场定位和产品概念,注入与品牌相适应的文化背景元素和核心价值理念,并进行合理的整合、演绎、延伸与扩展,并使品牌的时尚品位与文化价值理念得到完美体现,从而植根于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情感世界。
)4.798艺术区:一般指北京798艺术区,或称大山子艺术区、大山子798厂艺术区等,艺术区的名字是由北京国营电子工业老厂区的名称沿用而来。
从2001年开始,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艺术家开始集聚798厂,他们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现了此处对从事艺术工作的独特优势。
他们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风格(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稍作装修和修饰,一变而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
现今798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案例教学1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案例教学法陈建新 / 中山市华侨中学(528400)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为人教版必修Ⅲ第四章第二节设计。
本节主要内容有: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二,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9~1990年,第二阶段是1990年以后;三,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分析:通过前面三章的学习,学生已获得了一些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和技巧。
因为本节内容与自己的生活习习相关,学生的兴趣也比较大,但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经验不足,抽象的理论难以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是学习最大的障碍。
三、设计思想:遵循新课标“以学生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本节从内容组织到教学过程的实施都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分析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进行。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学会阅读和分析地理位置图的方法。
2.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有利条件, 掌握国家优惠政策是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学会分析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两个阶段的优势和劣势,学会用地理折线图分析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
4.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学会地理调查和地理研究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作出判断。
3.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3.2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二)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沟通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2.使学生认识到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运用地图、图表等教学工具,系统讲解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原因和影响。
2.结合现实案例,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3.引导学生关注产业结构变化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3.设计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关注产业结构变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1.围绕本节课的主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认识和看法。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教师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化学生对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认知。
3.强调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组织工作案例案例3-1通用公司的组织结构变革
组织工作案例案例3-1 通用公司的组织结构变革组织工作案例案例3-1 通用公司的组织结构变革当杜邦公司刚取得对通用汽车公司的控制权的时候,通用公司只不过是一个由生产小轿车、卡车、零部件和附件的众多厂商组成的“大杂烩”。
这时的通用汽车公司由于不能达到投资人的期望而濒临困境,为了使这一处于上升时期的产业为它的投资人副业来应有的利益,公司在当时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皮埃尔?杜邦以及他的继任者艾尔弗雷德?斯隆的主持下进行了组织结构的重组,形成了后来为大多数美国公司和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所采用的多部门结构(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
在通用公司新形式的组织结构中,原来独自经营的各工厂,依然保持各自独立的地位,总公司根据它们服务的市场来确定其各自的活动。
这些部门均由企业的领导,即中层经理们来管理,它们通过下设的职能部门来协调商从供应者到生产者的流动,即继续担负着生产和分配产品的任务。
这些公司的中低管理层执行总公司的经营方针、价格政策和命令,遵守统一的会计和统计制度,并且掌握这个生产部门的生产经营管理权。
最主要的变化表现在公司高层上,公司设立了执行委员会,并把高层管理的决策权集中在公司总裁一个人身上。
执行委员会的时间完全用于研究公司的总方针和制定公司的总政策,而把管理和执行命令的负担留给生产部门、职能部门和财务部门。
同时在总裁和执行委员会之下设立了财务部和咨询部两大职能部门,分别由一位副总裁负责。
财务部担负着统计、会计、成本分析、审计、税务等与公司财务有关的各项职能;咨询部负责管理和安排除生产和销售之外的公司其他事务,如技术、开发、广告、人事、法律、公共关系等。
职能部门根据各生产部门提供的旬报表、月报表、季报表和年报表等,与下属各企业的中层经理一起,为该生产部门制定出“部门指标”,并负责协调和评估各部门的日常生产和经营活动。
同时,根据国民经济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时地对全公司的投入—产出作出预测,并及时调整公司的各项资源分配。
基于产业链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产业链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近年来,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也变得尤为重视。
基于产业链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成为了学校教育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就基于产业链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和从业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产业链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活动将原材料转化为最终产品,并最终在市场上进行销售的一种完整的生产流程。
而基于产业链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即是以产业链为主线,紧密结合实际的生产流程和市场需求,设计开展相关课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了解产业的发展和变化,从而提高对产业链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基于产业链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不仅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满足产业的用人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基于产业链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产业链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现代产业链通常包括原材料开采、加工制造、流通物流、市场销售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和管理需求。
通过设计相关课程和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不同环节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提高对产业链整体运行的把握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产业链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
由于现代产业链的发展涉及多个环节和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与不同的专业人员进行合作和交流。
通过开展团队项目、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基于产业链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有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对产业实际运行过程的了解。
而基于产业链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则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实地考察、模拟操作等形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基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成果的教学实践——以新疆农业大学《蔬菜栽培专题》课程为例
现代园艺2021年第9期基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成果的教学实践———以新疆农业大学《蔬菜栽培专题》课程为例林辰壹(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园艺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摘要:与蔬菜产业相关的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有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
针对近年来产业体系在蔬菜栽培生产上取得诸多科研成果,通过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结合学生诉求实现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建立产业体系研究成果文库,并实现一课多师课程教学,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成果中的新技术、新成果充实到蔬菜栽培专题课程教学内容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蔬菜栽培;教学资源我国蔬菜产业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针对我国的特色蔬菜是在一定生态区域下特色栽培,在全国各地形成的“名特优”产品和“中国地理标志性”产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2017年成立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体系研究对象为4大类特色蔬菜,包括水生蔬菜、加工辣椒、葱姜蒜类、芥菜类蔬菜,覆盖品种遗传改良、栽培上新的套种模式、采用精量化播种、工厂化育苗、水肥一体化、加工、病虫害防控、全程机械化生产、集约化采收以及经济领域的研究[3]。
4大类特色蔬菜产业均具有加工和出口的共性,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众多商品化基地,促进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地方扶贫工作,覆盖了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是实现我国乡村振兴计划的重要支撑。
其中西北片区以辣椒、洋葱、韭菜、蒜、芥菜等蔬菜为特色蔬菜,我国特色蔬菜产业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产业技术体系对推进种植标准化、生产现代化、服务社会化、产品优质化和品牌化,加快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推动对外合作与资源共享交流和成果转化、科技培训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产品供给效率,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支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
3产业发展对课程的改革带来契机据《中国蔬菜展望报告(2020-2029)》,2019年蔬菜产量达到71889万t[5],我国蔬菜生产量占世界50%以上,预计2029年蔬菜产量将达到7.96亿t,年增长1.2%。
乡村产业振兴的启示 案例教学
乡村产业振兴的启示案例教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案例一:农村旅游业的兴起在某个偏远的农村地区,村民们过去主要以种地为生,生活贫困。
在政府和企业的扶持下,当地村民发展起了特色绿色农业和民俗旅游业。
他们将自家的果园、菜地打造成农家乐,邀请游客来体验农耕文化,品尝农家美食。
通过农业和旅游的结合,不仅提升了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启示:农村地区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开发特色农业和旅游业,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
这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腾飞。
案例二:农村电商的崛起某个偏远山区的村民,过去因为交通不便,商品进出困难,生活水平一直较低。
后来,通过政府推动,当地村民开始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电商业务,将当地的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等推向市场。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的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销售额逐渐增长,全村经济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启示:乡村电商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互联网平台,农村地区可以将当地的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等推广至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拓展销售渠道,提升产品知名度,实现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案例三:乡村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某个人口较少、产业结构单一的农村地区,长期以来面临着人口外流、经济发展困难的问题。
政府为了振兴当地经济,建设了一家乡村创业孵化基地,为有创业意愿的青年提供场地、资金和技术支持。
在孵化基地的帮助下,一批年轻人创办了各种类型的企业,如农产品加工厂、乡村客栈等,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鲜活力。
启示:建设乡村创业孵化基地可以有效地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场地、资金和技术支持,引导年轻人创业,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激情,推动当地经济的腾飞。
乡村产业振兴是当前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电商业、创业孵化基地等,可以有效地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希望本文的案例教学可以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帮助乡村地区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