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书写兵团人的故事
用一生书写兵团人的故事
用一生书写兵团人的故事作者:王遐来源:《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03期2012年10月24日,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评选揭晓,我获得了我从事新闻职业以来最渴望的奖项、最渴望的荣誉——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
激动、欣喜之后,我回转身去,想看看自己27年来走过的新闻之路,但是我却看到了许多我曾经采访报道过的兵团人,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像一座座丰碑耸立在我的面前,我凝视着他们、仰望着他们,眼里又一次涌满了热泪……我知道,从业以来,我的追寻源自他们,我的坚持源自他们,我所有的激情和力量也源自他们。
我出生在兵团,我的父母是20世纪50年代初听从党的召唤到西部屯垦戍边的。
在我幼年时的记忆里,我的父母以及父母的同事们,和我出生地新疆南部小城的许多汉族人是不一样的,他们总喜欢穿黄军装,却又没有领章帽徽,行走在小城的大街小巷里,会引来诸多好奇的目光,就像一群异类。
我问母亲:“你们不是军人,为什么总穿黄军装?”母亲说:“因为我们是兵团人。
”上中学的时候,我从父亲那里听到了一些让我非常震撼的故事:1962年冬天,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在喀喇昆仑山打响,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父亲的同事驾驶着卡车,昼夜不停地穿行在喀喇昆仑山的冰天雪地和炮火硝烟中,把一箱箱弹药送到前线,送到激战中的阵地上……我问父亲:“你们不是军人,为什么要做这些事?”父亲说:“因为我们是兵团人。
”以我那时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不能够懂得父母所说的兵团人,但我隐隐地感觉出,兵团人是一群特殊的人,是背负着特殊使命的。
一1998年,我跟随“中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团”到兵团边境团场采访,第一次听到了发生在边境团场的戍边故事。
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外敌对势力的煽动、诱骗下,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等边境地区10多个县的6万多名边民,抛弃了世代栖居的家园逃往苏联。
狂躁的边民赶着牛羊,潮水一般涌过边界,边境地区的城镇萧疏了,田园荒芜了,地方县、乡政府机关也因为大量人员外逃而陷入瘫痪状态。
关于新疆建设兵团的故事
关于新疆建设兵团的故事《我的新疆建设兵团印象》新疆建设兵团,那可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
我虽然没有在那儿长期生活过,但听到过许多关于它的故事,那真叫一个精彩,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向往和敬意。
有人说,新疆建设兵团就像是一个被时光封印的宝藏,等待着人们去挖掘。
这里的人们仿佛有着使不完的力气,让那荒漠戈壁一点点变成美丽的绿洲。
听说以前那里可是漫天黄沙,条件艰苦得很,但兵团人可不怕,他们就像一群“超级英雄”,挽起袖子就是干。
他们种树、开渠、建房,让那一片荒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曾听一个伯伯讲过他在新疆建设兵团的趣事。
他说那时候他们住的房子比较简陋,晚上经常能听到外面的风沙在“呼呼”作响,像是要把房子吹跑似的。
有一次,他半夜醒来,发现自己的被窝里全是沙子,原来是风沙从窗户缝里钻了进来,直接给他“送”了个沙被窝。
他一边往外倒沙子一边嘟囔:“这风沙也太不客气了,连招呼都不打就住进来了。
”虽然条件艰苦,但伯伯说起这段经历的时候,眼中却闪烁着光芒,看得出来他对那段岁月充满了怀念和自豪。
新疆建设兵团的故事里也少不了美食的身影。
那里的瓜果那叫一个甜,什么哈密瓜、葡萄,咬一口,甜到心里去了。
还有那烤羊肉串,那香味,隔着几条街都能闻到。
据说兵团里有个大叔烤羊肉串的技术特别好,他烤的串外焦里嫩,一口下去,满嘴留香。
大家都开玩笑说他烤的不是羊肉串,而是“幸福串”,吃下那串,幸福的感觉就像那香味一样在嘴里散开。
除了美食和艰苦的建设故事,新疆建设兵团还有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那里的人们热情好客,歌声舞蹈不断。
节日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那场面别提多热闹了。
感觉他们的生活就像那欢快的舞蹈一样,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在我心里,新疆建设兵团就像是一座屹立在边疆的丰碑,见证了无数人的奋斗和奉献。
它不仅是一个地理区域,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我敬重那些在兵团里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的前辈们,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坚韧。
兵团精神,我是兵团人
弘扬兵团精神“血火里诞生,风雨中长成,战歌中走来中国民兵….”昨天,我唱着这支中国民兵之歌,穿着迷彩服,光荣的成为了一民中国民兵,我接受着领导对我们这支队伍的检阅,我自豪的向领导和自己喊出:我,是应急连二排五班的一名民兵。
我喊的底气十足,因为我荣幸的成为了一名民兵,因为这一称呼赋予了我新的使命和责任,因为这支队伍有着光荣的传统和优良作风,因为他包含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
让我们回顾历程,有多少革命先烈,有多少兵团人为了这一精神而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边疆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而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自1954年10月7日,中央决定驻新疆人民解放军10.5万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起,他们就将兵团精神代代传承。
他们是一支肩负“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为主要任务、寄兵于民、劳武结合的特殊部队,执行者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
50多年来,这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换防、永不转业的特殊部队,为西部边疆的繁荣和稳定,为祖国的安宁与领土完整,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周围,在环境恶劣的漫长边境地带,改造自然、守土保疆,创造一个有一个新疆开发时尚的奇迹,为共和国母亲奉献上了赤字的一片忠诚。
兵团沿国境线58个边境团场,数十万职工群众与边防部队一起在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筑起了“有生命的界碑”,兵团人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平时生产、战时参战,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妄图分化新疆不可逾越的钢铁屏障。
带着这种保边疆的激情和信念,兵团事业不断发展,现在的我们已比1954年兵团成立之初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总人口10.5万人,到现在的256.38万人;从国内生产总值1.178亿,到现在的302.15亿;从耕地7.73万公顷,到现在的95.39万公顷。
这一切的实践证明,在新疆组建发展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央支援地方、内地支援边疆、兄弟民族互相支援、推动新疆社会生产力的有效形式,也是保证新疆长治久安的英明战略决策。
兵团模范人物事迹
兵团模范人物事迹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模范榜样和目标。
对
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团来说,模范人物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
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
他们是新
时代的闪耀名片,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兵团模范人物”的事迹吧。
第一步:认识兵团模范人物
作为当代的中国士兵,他们身上不仅仅是战士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更是时代最优秀的代表和标志。
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团模范人物,指的
是为了我国国防、民族团结、科学文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并受到人
民广泛尊敬的军人、人民警察、科学家、教育家、文艺工作者等。
第二步:学习兵团模范人物的事迹
通过学习兵团模范人物的事迹,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比如,王建华是我国超级计算机事业的领军人物,他为我国的科技创
新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振华是一位特种兵,他在抗击灾难和执
行任务时表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勇气。
朱永和是一位军旅文艺家,他
用自己的音乐和笔触,传递了爱国热情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第三步:践行兵团模范人物的精神
我们必须从兵团模范人物中学习到坚定的信念、勇气、责任心、
诚信等品德,然后从自己做起,践行他们的精神,让积极向上的情感
感染身边的人,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团模范人物们,是我们学习并发扬光大
的榜样。
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生道路上不能言弃,要有远大
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要不断地奋斗和进取。
我们将铭记他们的事迹,向他们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兵团故事我来讲作文500字
作文:兵团故事我来讲
天山南北,凡有兵团人的地方,就有绿洲。
兵团人就像大漠胡杨一样,不论环境多么艰苦,都能顽强地扎下根来,荫蔽一方。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一份份历史资料、一件件文物,讲述着一代老兵感人肺腑的事迹。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一兵团二军第五师15团1803名官兵,从新疆阿克苏出发解放和田,在天寒地冻中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创下18天沙漠行军1580里的奇迹。
此后,这群老兵一辈子扎根在沙漠边缘,投身生产建设,献了终身献子孙,“胡杨精神”“沙海老兵精神”感动、鼓舞了无数后来人。
兵团人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优良传统,一代代接续奋斗。
20世纪60年代,上海知青李梦桃从黄浦江畔来到兵团六师,在位于中蒙边界的北塔山牧场当了一名“赤脚医生”,长年骑马行走在艰苦荒凉的牧区,为当地牧民送医送药,把一生奉献给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是土生土长的“兵团二代”,为了让兵团人告别用坎土曼辛苦耕作的生产方式,他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农业机械技术,带领团队研究出两代铺膜播种机,实现两次技术革命,助力新疆兵团棉花生产实现质的飞跃。
……
就这样,兵团人从榜样身上汲取前进动力,在艰辛付出、开拓进取中收获丰硕成果。
经过几代人奋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综合实力不
断壮大,不仅成为新疆工业的重要奠基者,更成为新疆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天山南北、亘古荒原上,兵团人创造出人类发展奇迹。
兵团红色故事4百字
兵团红色故事4百字在阮兴刚六年零六个月的军旅生涯中,由藏南的卧龙台转战到藏北。
是阮兴刚一生最难忘的三年零六个月。
当时,阮兴刚所在的二营接受了周总理亲自批准的“530”工程---格尔木至拉萨的输油管线建设工程任务。
阮兴刚和战友们随即奔赴工程所在地,即通天河边的雁石坪。
扎下营盘后让人感觉到这里气候恶劣,荒无人烟,寸草不生,走路喘气。
三天后,连长给各班下达了战斗任务,每天每人必须开挖完成一米宽一米深十米长黄沙夹着鹅卵石的管道沟。
阮兴刚和战友们咬紧牙关,挥锄舞镐,争先恐后地投入了战斗。
当时,铲起来的砂石在空中被雪风卷起,整个工程现场飞沙走石,风雪迷漫,根本看不到战友们的身影。
中午就地午餐,饭盒里也夹杂着不少沙子,晚上回到住地后,只有双眼在闪亮,完全见不到对方的脸庞。
晚上阮兴刚和战友们回到棉帐篷里站着就打起了呼噜,手上的血泡也变成了老茧。
半年后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程任务时,已是部队到格尔木越冬的时候,突然,上级下达了特殊任务,立即奔赴昆仑山投入打开千年冻土层,修建压油泵站。
当到达新的工地,在搭建帐篷时,突然一股风沙刮来,全班七八个战士都没有拉住正在搭建的帐篷,眼看着被风沙刮飞了近五十米远。
煮饭、烧水都没有清水,只有堆在雪地上的冰块,用铁钎一坨坨的敲开化水煮饭,煮饭材料是零号柴油和牛粪渣子,高压锅压饭必须多压十分钟米饭才能成熟。
连队早操只能漫步行走十五分钟,没有齐步和跑步,站岗放哨规定只能每人游动半小时。
为完成打开千年冻土层的艰巨任务,挖基桩时本应身穿薄衣薄裤,但战士们全身却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绒衣绒裤,皮大衣、头戴皮帽子、脚穿毛皮鞋,整天蹲在基坑里,用柴油、破旧衣裤、牛粪渣点火软化冻土层。
五六米深的基坑,放炮后的砂石,都是战士们一锹一锹的甩出基坑,砂石被雪风刮来,双眼根本无法睁开,一到晚上每人虽然补发了两床棉被但昆仑山营地气温特别寒冷,雪风呼啸,刮得帐篷沙沙直响,摇摇晃晃,被窝里根本没有一点暖意。
白天洒尿,落地结冰,开水锅里随手搅拌不会被烫伤,衣服从开水中提出一抖就是一块冰,在零下五十几度的恶劣环境中,战士们仍然战斗在工地上,全连百分之六十的战友冻伤,百分之二十的战友下山住院,百分之四十的战士们仍然肩负着全连的工程战斗任务,不论战斗任务有多么艰苦,任务有多么艰巨,战士们没有退怯,而是知难而上,坚定抗击风沙严寒。
兵团精神小故事
兵团精神小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 朱英武,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1连退休职工,曾是一名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在部队参加过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如今,年过八旬的朱英武老人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干净利落、步履矫健。
2. 李冬奎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68团的一名职工。
他每天早出晚归,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道路泥泞崎岖,他都会带着3名护边员沿着边境线巡查。
这些故事展现了兵团人坚韧不拔、勇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兵团军垦感人故事大全300字
兵团军垦感人故事大全300字
标题:《军垦背后的温情》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兵团军垦的英勇事迹广为流传。
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开拓边疆,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片充满激情与拼搏的土地上,也孕育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故事一:寸土不让的坚守
在遥远的边疆,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军垦战士,他名叫张富贵。
在一次抗击风沙的战斗中,他不幸被沙尘暴卷走,失去了踪迹。
当人们找到他时,他已昏迷在沙漠中,手里紧紧握着一把铁锹,身边是他坚守的土地。
经过紧急救治,张富贵终于苏醒过来,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土地还在吗?”这份坚守,感动了无数人。
故事二:一家三代的兵团情
李家三代都在兵团工作,爷爷是第一代军垦战士,父亲继承了爷爷的遗志,继续在兵团奉献。
如今,第三代李明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垦战士。
一家三代,为了国家的边疆事业,接力奉献,成为兵团传颂的佳话。
故事三:雪中送炭的温暖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大雪封山,交通中断。
兵团战士们的生活物资告急。
在这关键时刻,附近的村民自发组成送粮队伍,冒着严寒,为战士们送去了粮食。
当村民们离开时,兵团战士们列队敬礼,感激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只是兵团军垦众多英勇事迹中的一小部分。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兵团故事我来讲作文500字
兵团故事我来讲作文500字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如脊梁般支撑着兵团人走过五十年的风雨历程……—题记我的家在127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的一个小团场里。
听起来你可能会觉得那儿肯定很穷僻。
但是在我眼中,家乡很美很美。
它虽没有水乡江南的旖旎秀丽,也没有繁华都市的时尚动感,但它的内涵美却超过了任何一个地方。
它的美,是垦荒前辈赋予的;它的美,是兵团后代发扬的。
所以,兵团精神是更深刻,更崇高,更让人怦然心动的美!昔日的一片荒凉,到处是荒漠,戈壁;到处是梭梭,红柳。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1954年10月,王震将军带领10.5万名集体转业官兵踏上这片沉寂的土地时,苍茫的漠风吹过他们粗糙的面颊,似乎在宣告:这里的死寂无人能够改变!但是,有什么是兵团人改变不了的呢?战士们铸剑为犁,把汗水,把青春,把奉献洒向这片土地。
他们坚信,在他们手中,一定会种下奇迹!开垦这片土地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为了“屯垦戊边”的伟业,河南,山东,上海,山西,四川——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热血儿女一批批从家乡走向新疆,走向兵团。
将青春,将热血甚至生命奉献给这片辽阔的土地。
这些“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热血儿女从踏上兵团的那一刻,就将自己的根深深的扎进这片土地。
兵团,成了“兵团人”的第二故乡;成了“兵团人”深深眷恋的故土。
风雨寒暑,沧海桑田50年过去了。
50年后的兵团早已换上了新颜:北屯,奎屯,石河子……一座座兵团新城在荒漠中拔地而起,一片片绿洲在兵团人手中魔术一般屹立于茫茫沙海戈壁之上。
漫步在城市之中,有林立的高楼,整洁的马路,工业商业街奋力前进;漫步于团场之中,更有比比农田,展示着绿色的魅力,绿色的希望。
兵团,是一个奇迹!支撑着几代兵团不断开拓,进取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屹立于石河子广场中心“军垦第一犁”的雕像会给每个心存疑问的人明确的回答——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这是兵团人用50多年的奋斗凝聚而成的崇高的兵团精神,脊梁一般支撑兵团人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新疆兵团故事
新疆兵团故事新疆兵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新疆地区的重要保障力量。
兵团的成立和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官兵的辛勤付出和无数个感人的故事。
在新疆广袤的戈壁滩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兵团的官兵,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热血,书写着新疆兵团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新疆地区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兵团官兵们毅然选择了留守在这片土地上,他们辛勤耕耘,建设基础设施,改良农田,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加肥沃。
在艰苦的条件下,兵团官兵们不畏艰险,一次次与自然灾害抗争,一次次与恶劣的环境抗衡。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兵团精神”,在兵团的土地上,书写了一篇篇感人的故事。
兵团官兵们还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他们走进农村,为当地群众进行医疗救助和文化宣传,他们走进学校,为孩子们进行义务教育和心理辅导,他们走进社区,为居民进行公益活动和社会服务。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爱与希望。
在新疆兵团的故事中,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
比如,有一位老兵,他在执行任务时受伤,但他依然坚守岗位,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一颗子弹,保护了战友的生命;还有一位女兵,她在执行抗洪任务时,毅然冲入洪水之中,救出了被困的群众,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兵团女兵的风采。
新疆兵团的故事,不仅是一部部感人至深的传奇,更是一部部生动鲜活的历史。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壮丽史诗,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兵团故事。
新疆兵团的故事,是一部部感人至深的传奇,更是一部部生动鲜活的历史。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壮丽史诗,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兵团故事。
讲兵团故事演讲稿
讲兵团故事演讲稿尊敬的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观众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一段关于兵团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平凡的兵团战士,通过勤奋努力和顽强拼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兵团人的精神风貌。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李明的年轻人,他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在他小时候,他就对兵团的红色故事充满了向往。
每当听到兵团的故事,他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
李明并不富有,但他心怀梦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军加入了兵团。
刚开始,李明并不适应军营生活的严格纪律和艰苦环境,但他没有退缩,相反,他用自己的努力来适应并超越。
在兵团,他经历了无数次的艰辛训练和考验。
每一次的训练,他都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入其中。
尽管遇到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但他从不气馁,相反,他总是在失败中寻找反思和进步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逐渐展示出他的才华。
他的表现引起了上级的注意,并得到了一次重要的任务。
这个任务将是他人生的一次转折点。
任务是前往边疆地区为当地居民搭建水利工程,以改善他们的生活。
这个任务对于李明来说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未惧怕过。
他带领着他的战友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一次次地攻克难关。
经过数月的努力,李明和他的战友们终于完成了搭建水利工程的任务。
边疆地区的居民欢呼雀跃,他们的生活因为李明和他的战友们的付出而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同时,李明也因为这次任务的成功,获得了上级的表彰和晋升。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李明和他的战友们的拼搏精神和无私奉献。
他们不畏艰辛,甘于奉献,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兵团人的精神风貌。
兵团的故事并不是一段孤立的故事,它代表着无数兵团战士的努力和奉献。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兵团战士的拼搏、坚韧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兵团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放弃了自己舒适的生活,毅然投身到了保卫祖国的事业中。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分钟兵团故事
5分钟兵团故事兵团人是一群无私奉献的人。
1949年王震同志在西柏坡会议上主动向毛主席请缨,要求带领部队到遥远艰苦落后的新疆,去开发建设这片荒芜的国土。
1949年7月,在甘肃、青海之敌即将基本肃清之际,王震和张仲瀚谈话,表示西北野战军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将由他带领继续西进去解放新疆,一部分在贺龙的率领下进取四川,前者去的是戈壁沙漠,后者去的是天府之国。
王震问张仲瀚愿意跟自己去新疆,还是跟贺老总去四川。
张仲瀚表示:“何去何从,由组织决定,但从战后的建设看,新疆是亟待开发的地方,那里的少数民族兄弟也急需汉族人民帮助。
不管新疆之行有多困难,新疆之战多残酷,我宁愿穴居野处去开垦荒地,让戈壁变绿洲,而不愿到富饶的四川盆地去吃现成饭。
”兵团成立后,大批知识青年继承和弘扬王震、张仲瀚的意志,响应党中央关于“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从五湖四海汇聚西北边陲,成为兵团新兵。
他们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关于“为各族群众大办好事”的指示,将水土条件优越的农场无偿赠送给周边地方群众,自己开赴风头水尾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戈壁荒滩,重新推沙平地、开辟农场;将自己节衣缩食兴办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无偿移交给地方政府,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的基础,自己则白手起家,因陋就简,重新兴办工业企业。
六师北塔山牧场的“马背医生”李梦桃;三师叶城二牧场昆仑山的“驴背医生”姜万富;九师一六一团“巴尔鲁克山的白衣天使”梅莲,他们都是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典型代表。
新疆解放初期,人财物奇缺,发展基础几乎为零,兵团人为了在艰苦的环境中更好地履行党中央赋予的特殊使命,没有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而是发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求得自身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1951年兴修胜利一渠时,采石战士衣服被褥单薄,冒着低温严寒,赤膊光膀打炮眼,由于滴水即成冰,战士们只能用盐水冲浆打石眼。
为提高采石效率,杜士杰撬石小组创造了“老乡赶毛驴”“艄公划船”“扫地平”等撬滚石方法,张根娃创造了寻找石纹大锤破石法。
新疆建设兵团感人故事
新疆建设兵团感人故事1. 你知道吗?在新疆建设兵团里有一位老军垦,他叫李大爷。
那时候条件艰苦啊,就像在沙漠里找水一样难。
李大爷却二话不说,扛起锄头就去开垦荒地。
有人问他为啥这么拼命,他笑着说:“咱不把这地整好,咋让后人有好日子过!”他的精神感染了好多人,难道这不可敬吗?2. 有个叫张姐的女人,在新疆建设兵团可是出了名的能干。
她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仿佛不知疲倦的陀螺。
有一次,刮大风,刚种好的苗子眼看要被吹跑,张姐不顾一切地冲过去护住,那场景真让人感动,她不就是兵团的脊梁吗?3. 还记得小王吗?初来兵团时还是个毛头小子呢。
面对繁重的任务,他也有过抱怨,哎呀,就跟那小孩子闹脾气似的。
但慢慢地,他看到了身边人的坚守,自己也成长起来了,现在干起活来劲头十足,这变化多大呀!4. 刘师傅在兵团可是个传奇人物。
他的手艺那叫一个绝,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啥难题都能解决。
有一回机器坏了,大家都急得不行,刘师傅一来,嘿,三两下就修好了,大家都欢呼起来,这就是刘师傅的厉害之处啊,能不让人佩服吗?5. 兵团里有个小姑娘叫萌萌,特别爱笑。
哪怕是在最累的时候,她也能露出那灿烂的笑容,就像冬天里的暖阳。
她总是给大家带来欢乐,有她在的地方就有笑声,她就是大家的开心果呀,这样的姑娘谁不喜欢呢?6. 老周在新疆建设兵团奉献了一辈子,真的是毫无怨言啊。
他把自己的青春都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就像一棵树深深地扎根在这里。
他见证了兵团的发展,兵团也成就了他,这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啊,想想都让人感慨!7. 有一对夫妻,他们一起来到兵团,相互扶持,相互鼓励。
他们一起面对困难,一起分享喜悦,就像并蒂莲一样紧紧相连。
他们的爱情在兵团里绽放,这是多么浪漫的事呀,多让人羡慕啊!8. 新疆建设兵团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英雄,他们用血与汗书写着感人的故事。
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奋斗,就像星星一样闪耀。
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不是吗?观点结论:新疆建设兵团有着无数令人感动的人和事,他们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和建设者,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兵团精神 老兵故事
兵团精神老兵故事兵团精神:老兵故事兵团精神,作为中国军队的重要价值观和文化传统,源自于我国军队的发展历程和革命斗争经验。
这种精神在我国军人中深深根植,并在老兵们的身上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
在我国军队的兵团历史中,有许许多多的老兵英雄,他们以坚定的信仰、不畏艰难的勇气和顽强不屈的毅力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想起年逾花甲的老兵王大爷,他曾是一名来自基层的普通士兵。
在长达二十年的兵役生涯中,他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和危险。
以往的岁月使他的身体早已不再健康,但他心中深深铭刻着兵团精神的理念。
王大爷总是告诉年轻人,当他们不断追求个人利益时,我们应该保持忠于祖国、服从命令、勇敢无畏的品质。
还有一次我邂逅了一位老兵张叔叔,他告诉我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在他年轻时,他参加了一次军事行动,遭遇了极度危险的情况。
当时,他的战友中有许多人都感到恐惧,但张叔叔却毫不退缩并展现了惊人的勇气。
他说:“当时我想起了兵团精神的核心价值-为了党和人民,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奋斗。
这个坚定的信念激励我战胜了恐惧,最终我们成功完成了任务。
”这些老兵的故事充满着感人和励志的力量。
他们不仅体现了兵团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也秉持着对祖国的忠诚。
他们不仅仅是普通的士兵,更是志愿者,献身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事业。
从这些老兵身上,我深刻理解到兵团精神并不仅仅局限于在战场上表现出的英勇和牺牲精神,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品质。
这种品质是指信念的坚定,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对自身职责的无私奉献,以及对集体利益的高度认同。
正是这种兵团精神,使得我们的军队日益强大,国家安全日益巩固。
作为普通的百姓,我们应该向这些老兵致敬,并牢记他们所展示的兵团精神,使之成为我们自己行为的一面旗帜。
无论在工作中、家庭中或社会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时刻以兵团精神为指导,勇敢面对困难,不断奋斗,为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我与兵团的故事
这是我与兵团的故事。
年少时,我怀揣着对军旅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决定参军入伍。
我选择了加入一支兵团,迎接着新的挑战和冒险。
在兵团的生活中,我经历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严酷的考验。
无论是漫长的行军,还是艰苦的野外生活,我都感受到了军人的坚韧和毅力。
与战友们一起,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共同克服困难,成为了战友兄弟。
在兵团的使命中,我们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
我参与了多次军事行动,见证了自己和战友们的勇敢和无畏。
我们奋战在边疆和危险的地区,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尊严,时刻准备着面对任何挑战。
在兵团中,我学到了纪律、团结和责任。
每一次任务都需要严格的执行和无微不至的精益求精。
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而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
只有凝聚在一起,共同奋斗,才能完成使命,取得胜利。
我与兵团的故事充满了汗水和泪水,但也充满了成长和收获。
在这个大家庭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我学会了坚守信念、勇敢面对困难,同时也收获了友谊和珍贵的回忆。
今天,我已经离开了兵团,但对于这段经历和回忆,我将永远怀有感激和敬意。
它不仅让我成长为一个更加坚强和自信的人,还让我明白了国家的重要和军人的责任。
这就是我与兵团的故事,一个充满挑战、荣耀和奉献的故事。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铭记这段经历,并永远为祖国骄傲自豪。
新疆兵团故事
新疆兵团故事您知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那可有着一箩筐一箩筐特别有意思的故事呢!我有个朋友,他爷爷就是兵团的老战士。
那时候啊,新疆的土地就像一个等待开发的大宝藏,可到处都是荒无人烟的模样。
兵团的人就像一群超级英雄,雄赳赳气昂昂地就扎进去了。
他爷爷刚到那儿的时候,住的是那种简易的土坯房,一刮风啊,感觉房子都在摇晃,就跟要被大风卷跑似的。
但是大家可没抱怨,反而干劲十足。
为啥呢?因为心里都有着对这片土地美好的憧憬。
他们每天干的事儿啊,那可都是从无到有的大工程。
比如说开垦农田,那时候没有啥高级的机器,全靠一双手和简单的农具。
一群人就这么弯着腰,一下一下地翻着地,就像愚公移山一样,慢慢地,大片大片的荒地就变成了肥沃的农田。
有一次啊,他爷爷和战友们种的麦子眼看就要丰收了,结果突然来了一场大冰雹。
那冰雹下得,就像老天爷在天上倒豆子一样,噼里啪啦的。
大家都急坏了,纷纷跑到田里,用自己的身体去护着麦子。
您能想象那个画面不?一群人在冰雹里,紧紧地趴在麦地上,就像守护自己孩子一样守护着麦子。
虽然最后麦子还是被砸坏了不少,但是这种精神啊,真的是让人特别佩服。
还有啊,兵团里的生活也是充满乐趣的。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各种方言在营地里飘荡。
吃饭的时候,这边是山东大汉扯着嗓子喊:“俺要个大馍馍!”那边是四川老哥操着一口川普:“给我来点辣子噻,巴适得板!”然后大家就哈哈笑成一团。
到了晚上,没有啥娱乐活动,就围着火堆唱歌跳舞。
有人拉着二胡,那声音在空旷的戈壁滩上回荡。
大家就跟着节奏扭起来,不管跳得好不好看,反正高兴就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团发展得越来越好。
以前的土坯房变成了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后来又有了高楼大厦。
以前全靠人力的农田,现在各种现代化的机器在里面穿梭,什么播种机、收割机,就像一群钢铁巨兽在大地上奔跑。
我朋友说,他爷爷每次看到现在兵团的样子,都会特别感慨。
从一片荒芜到如今的繁荣,这中间啊,是几代兵团人的心血和汗水。
现在的新疆兵团,不仅农业搞得红红火火,工业、旅游业啥的也都发展起来了。
兵团红色故事简短100个字
兵团红色故事简短100个字这是一曲兵团人守护祖国神圣国土的英雄壮歌,这是一段兵团人捍卫民族神圣尊严的感人故事。
1988年4月23日,地处我国西北边境的界河——阿拉克别克河突发特大融雪性洪水,奔涌的河水流向我国境内。
根据国际惯例,界河中心为两国边界,界河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是国界。
据测算,如果不堵住洪水,我国就要失去55.5平方公里国土。
情况万分紧急,封堵刻不容缓。
驻守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五团干部职工和兄弟单位的同事、驻军官兵、地方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历时16个昼夜,用血肉之躯,奋勇将肆虐洪水逼回故道,确保了领土不失。
屯垦戍边是职责“你看,身前是界河,身后是祖国,我们必须坚定守护在这里。
”站在界河畔,马军武一脸坚毅:“屯垦戍边是兵团人的职责,我从没后悔自己的选择。
”茫茫雪原上,一间小屋格外醒目,屋前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让银装素裹的大地更显壮美。
这里是军武哨所,是马军武工作的地方,原名桑德克哨所,马军武和妻子张正美的家,也是这里的一部分。
33年前,年仅19岁的马军武参与了那场国土保卫战,以青春之躯勇斗洪魔。
“那时不仅全团出动,还有十师其他单位支援,大家心往一处使,就是要坚决堵住决口。
”说起当年抗洪时的情形,马军武仍历历在目:“没想到洪水那么猛,大家团结奋战,勇斗洪水,那场面真让人热血沸腾。
”汛情就是命令,堤岸就是战场。
一八五团党委书记、政委颜俊介绍,1988年那场洪水吞没了全团2万多亩良田、1万多亩草场,十几个生产连队、2000多人被洪水分割包围,形成了一座座孤岛。
“就像一场激烈的战斗,大家分工明确,分头行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
”与马军武一样,一八五团一连职工张林,也亲历了那场抗洪。
当时,张林在一营机耕队驾驶推土机,奋战在抗洪一线。
堆石料、填沙袋、扎铁笼……抗洪勇士们不仅有必胜的信念,还坚持科学应对、协同作战,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取得了最后胜利。
“不仅能冲锋,还要能呼应,大家拧成一股绳。
兵团小故事
老军垦为兵团建设奉献一生刘栋是一个平凡的人,而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二团人的眼里,他又是一位不平凡的人。
刘栋,1949年9月参军入伍,进驻新疆,参加过剿匪战斗、开荒造田、天山放牧,当过文化教员、创办学校、担任校长。
1983年离休后,潜心练习书法,并多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
刘栋,1924年出生于甘肃张掖。
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
1950年4月参加天山剿匪。
当时,位于天山脚下的巴里坤草原乌云密布,大风雪怒吼,天漆黑一团。
刘栋所在的团全副武装,背上炒面,从巴里坤城出发,向天山深处的红柳峡进军,清剿以乌斯满为匪首的土匪。
天山红柳峡是匪首乌斯满的老巢。
据刘栋回忆,那里正集中着不少敌人头目和大批抢夺老百姓的牛羊马匹,当时正是牛羊产羔季节,幼畜拖累,敌人一时不好行动。
刘栋所在的团,计划两天赶到红柳峡,包围红柳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全部敌人。
刘栋和全团战士一起,冒着怒吼的风雪,踏着没膝深的积雪,向天山红柳峡秘密进发。
部队冒着风雪行军了一天两夜,在第二天黎明时,上级命令就地休息。
此时,团长和政委问刘栋,现在来到了什么地方。
刘栋观察了半天,说:“雪大天黑,看不清什么地方。
”此时他们非常着急,走了这么长时间的路,若迷了路,就耽误了战机。
于是,团长就派刘栋带领几名侦察员四面侦察。
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刘栋跑回来报告说:“翻过前面那个山岭,远处看到隐约的无数毡房和马群……”团长一听,马上命令全团准备战斗。
原来走了这么长时间的路,不是迷路,而是摸到了敌人的鼻子底下。
团长命令七连从左侧快速前进占领前面的小山头,封锁出口,以免敌人逃走,其余连队左右包围,炮兵连正面冲击,以迫击炮响为总攻时间。
天刚亮,各部队基本包围就绪。
团长在望远镜中看到敌人的马群有些骚动,敌人已有所察觉,机不可失,团长高喊:“迫击炮向敌人开炮。
”刘栋一直冲到一座大毡房跟前,一下掀开毡房门帘,扫一梭子弹,跑进毡房喊道:“阿尔达西,缴枪!”一个老匪首,手里提着准备逃走的皮箱掉在地上,哆嗦着跪在地毯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传 爨 … 孚
用 一 生 书写兵 团人 的故事
口 王 遐
2 0 1 2年 l 0月 2 4日,第 十 二届 长江 韬奋 奖评 选 揭晓 . 我 获得 了我从 事 新 闻职 业 以来 最渴 望 的奖 项 、 最 渴望 的荣誉— — 长江 韬奋 奖 ( 长 江 系列 ) 。 兵 团边境 团场 采访 ,第一 次 听 到 了发生 在 边 境 团场 的戍 边故 事 。 2 0世纪 6 0年代 初 ,在 国外 敌对 势力 的煽 动 、 诱
激动 、 欣喜 之 后 , 我 回转 身 去 , 想看 看 自己 2 7年 骗下 。 新疆伊犁、 塔城 、 阿勒 泰等 边 境地 区 1 0多个 县 来 走 过 的新 闻之 路 ,但 是 我却 看 到 了许 多我 曾经采 的 6万 多 名边 民 , 抛 弃 了世 代栖 居 的 家 园逃 往苏 联 。 访 报 道过 的兵 团人 , 那 些平 凡 而 又伟 大 的人 , 像 一 座 狂 躁 的边 民赶 着 牛羊 , 潮 水 一般 涌 过 边界 . 边境 地 区 座 丰碑 耸立 在 我 的面 前 ,我凝 视 着 他们 、仰望 着 他 的城 镇 萧 疏 了 , 田园 荒 芜 了 , 地方县 、 乡 政 府 机 关 也
1 9 9 8年 , 我跟随“ 中 国百 名 记 者 志愿 扶 贫 团” 到
尔 巴哈 台 山 、 巴尔 鲁 克 山到 乌孙 山 . 我 沿着 一 座 座横 亘 在 中 哈边 境 线 上 的 界 山 , 一路走着 。 一路采访着 ,
5 0
固 爱 者
传 媒 人 风 采
{ 2 《 列3 : j j ×l { A《 》 Zl i
忆 里 ,我 的父母 以及 父 母
因为大量 人 员外逃 而 陷入瘫 痪状 态 。与 此 同时 , 在 新 疆 西 、北 部 中苏 边境 ,苏 联单 方 面划 定 了一条 分 界 线, 将 大 片 中 国领 土变 为 “ 争 议领 土 ” . 强行 实 施军 事
控制 。这就 是震 惊 中外 的“ 伊 塔事件 ” 。 事件 发生 后 .中央 紧 急命 令兵 团立 即组 织 一支 高 素质 的 队伍 ,奔赴 边境
地 区 .对 边 民外 逃遗 留下
的 同事们 ,和 我 出生 地 新 疆 南 部小 城 的许 多汉 族 人 是 不 一 样 的 ,他 们总 喜 欢 穿 黄 军装 ,却 又 没有 领 章 帽徽 ,行 走 在 小 城 的大 街 小 巷 里 ,会 引 来诸 多好 奇
来 的农 牧业 生产 和边 境 事 务进行代耕 、 代牧 、 代管 ; 并 沿 中苏边 境建 立 国营 团
中的阵 地上 ……我 问 父亲 : “ 你们 不 是 军人 ,为什 么 重 新 回到祖 国 的版 图 , 几 十 年来 . 兵 团边 境 团 场 的 职 要做 这些 事 ?” 父亲 说 : “ 因为 我们 是兵 团人 。” 工 群众 付 出 了巨大 的牺牲 。 以我那 时 对事 物 的认 识 能力 和 理解 能 力 .还 不 我对 自己说 : “ 一定 要 把 这些 故 事写 出来 。让更
能 够懂 得 父母 所 说 的兵 团人 , 但 我 隐 隐地 感 觉 出 , 兵 团人是一 群 特殊 的人 , 是背 负着 特殊使 命 的 。
多 的人知道 !” 2 0 0 2年 是 “ 伊塔事 件 ” 发生 4 0周 年 , 也 是 兵 团
5 8个边 境 团场组 建 4 0周 年 , 我 开始 采访 那 些鲜 为人 知 的戍边故 事 。从 阿尔 泰 山 、 萨吾 尔 山 、 阿拉套 山 、 塔
帕米尔 高原 , 在2 0 0 0多 公 里长 的 中苏 边 境 。 兵团 5 8 个 边 境 团 场 迅 速 组 建 起
王 遐
来 ,像 长 城一 样拱 卫 着共
震撼 的故 事 : 1 9 6 2年 冬天 , 中印边 境 自卫 反击 战在 喀 喇 昆仑 山打 响 , 一个 多月 的 时间 里 , 我父 亲 的 同事 驾 驶着 卡 车 ,昼 夜不 停 地穿 行 在喀 喇 昆仑 山的 冰天 雪 地 和炮 火硝 烟 中 , 把一 箱 箱 弹药 送 到前 线 , 送 到激 战
和 国的西 北边 陲 。许 许 多 多 到 边 境 地 区 执行 “ 三代” 任 务 的 干部 职 工 , 没 有 能 够 返 回他 们 熟悉 的城 市 和 垦 区 。而是 奉 命 编人 边 境 团场 , 永远 地 留在 了远 离 城 市 、 远离 文 明 、 远 离 繁 华 的荒僻 、 冷 寂 的边 地 。为 了让 那些 被强 行分 割 的领 土
的 目光 , 就像 一群 异类 。 我 问母 亲 : “ 你们不是 军人 , 为什 么总穿 黄军 装 ?” 母 亲
说: “ 因为 我们是 兵 团人 。” 上 中学 的时候 .我 从 父 亲 那 里 听到 了一些 让 我 非 常
场带 , 以此 作为 国 防屏 障 , 捍 卫祖 国的领土 完整 。 于是 ,从 阿尔 泰 山到
和5 0多 位戍边 人及 历史 事件 的亲历 者深谈 。1 0 0 0多平 方公 里 领 土 。 彻底 结 部 队 的帮 助下 ,我 还 有幸 走 进 了 曾被 对 方 实 际控 制 束 了 由苏 联 引起 的争 议 状况 ,重新 划 归我 国行使 主 了4 0年 的一 片片 “ 争 议领 土 ” . 清 晰地 看 到 了兵 团戍 权 和管 辖 , 左 吉 安和 兵 团边 境 团场 4 0多万 名 职工 终 边人 的斗 争 印迹 , 看 到 了真实 的历史 。 于等 到 了这一 天 。
们, 眼里 又 一 次 涌满 了热 泪 …… 我知 道 , 从 业 以来 ,
我 的追 寻 源 自他们 。 我 的坚持 源 自他 们 , 我 所 有 的激 情 和力量 也源 自他 们 。 我 出生 在兵 团 。我 的父母 是 2 O世 纪 5 0年代 初 听 从党 的召 唤 到西 部 屯 垦 戍 边 的 。在 我幼 年 时 的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