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修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教版⾼中历史必修⼆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林模式”教学设计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林模式”A教学⽬标B重点与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林模式。
C教学⽅法D教学过程【导⼊新课】欣赏影⽚《列宁在1918》经典⽚段,提问:红军战⼠⽡西⾥在押送粮⾷回⾸都彼得格勒后,⾃⼰却因饥饿⽽昏倒,这段影⽚反映了苏联当时⾯临什么情况?【讲述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国内:反⾰命势⼒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①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扶植俄国国内反⾰命⼒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2)经济上:粮⾷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的:集中全国的物⼒、财⼒,⽀持红军,战胜敌⼈3、内容(1)农业:实⾏余粮收集制(2)⼯业:⼤中⼩企业全⾯国有化(3)贸易:取消⾃由贸易【合作探究】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些规定损害了⼴⼤⼈民的利益,其中,对农民利益损害最⼤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余粮收集制。
因为经历了⼏年的战争,国民经济⼗分困难,农民⼿中粮⾷⼗分有限,所以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余粮,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剥夺了农民的⼝粮。
4、特点:背离了⽣产⼒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
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实⾏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最宝贵的是⽣命,这⽣命给予我们每个⼈只有⼀次。
⼀个⼈的⼀⽣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悔恨,也不因碌碌⽆为⽽羞耻。
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和⽣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类的解放⽽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部分,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评价:(1)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财⼒战胜敌⼈的⼀项特殊政策;(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的武装进攻,战胜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三)内容 政策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集制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大 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主义
实行自由贸易,发展商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品经济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 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 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3)理论上: 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 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丰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四)特点
1.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允许多 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2.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 会主义经济,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质)
(二)内容
1、农业:余粮收集制 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 收归国有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 5、劳动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三)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 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 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 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 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 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 的主要的门径’。‛ 请思考: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苏 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 什么?
面对出现的问题,列 宁没有回避,积极思考解 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他 走进各地农民中间,倾听 农民的呼声,在人民中间 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 列宁的笔记本上,密密麻 麻记着农民说的话。 一个农民说:‚在实行余粮收集中,懒汉和勤劳 的人都同样摊派,这太不公平了。‛另一个农民说: ‚要使农民看到好处。‛还有农民干脆对列宁说: ‚余粮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 把春播的种子都吃掉。‛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列出“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加以理解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学习和考核要求: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以及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应用)。
教学过程[基本通关]影响政治背景、时间和内容特征、政策、正反农业:剩余粮食收缴制度排斥市场和军工:无论大小,所有商品货币都在海关国有化,这严重损害了人民,特别是1918年与军队的贸易:废除自由贸易行政手段控制生产三年来,国家在战争中赢得了胜利农民的利益,这是不容易实现的,国家不可能垄断贸易体系和社会运动,在内战中为利润而战,而且不可能实现直接过渡到总共0年,并尝试司法和财产的过渡分配:因此,强制劳动直接通过政治行动和实物分配(向共产主义过渡)。
三年内战后,农业:粮食税、无产阶级、以下行业:国有、私营。
掌握政权的条件改善了人民生活,并继续实行外资结合(公营和私营企业有一定的积极性,并促进了1921年战争后首都经济的快速复苏)。
工业主义的业务:恢复货币流动性,利用七年政策(1925年政府基本恢复),通讯和商品交换(恢复市场和商品),有利于稳定的政策引发了严重的分配政治形势(发展自由贸易)货币关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分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开启了重工业的不同和片面发展,导致计划农业和轻工业在市场经济中长期处于农业:集体化(结合列宁计划经济体制和新的落后国家、人民生活用水、斯里兰卡农场)、自愿向世界交付、斯里兰卡工业化模式;水平提高缓慢;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国家从高度集中于1928年农业大学制度(朝贡税)的大林城那里得到的东西,在林业年开始了工业:优先发展高度计划经济是苏联计划的。
到1937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高,苏联的工业产量不高;欧洲企业所有权的第一个和第二个长期实施是指压制公共和地方所有权;后来,抗日的热情阻碍了苏联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1李奠定了物质基础,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历史必修二第20课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主 工业 全部工业实行国有化 要 内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容 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实 物配给制 特点 利用军事和行政手段发展 经济,否定了市场和货币 的作用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国家资本主义 恢复自由贸易, 允许商品买卖 实行按劳分配制 利用市场、货币恢复发 展经济,
评价
积极:取得国内战争胜利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是 消极:引起政治经济危机, 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 不是想社会主义过渡的正 过渡的正确道路 确途径。
3、意义
实践上:粮食税减轻了农民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担,提高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
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理论上:新经济政策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斯大林模式”对我国改革开放有什么启示?
启示: (1)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特色道路; (2)经济政策的制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轻、重协调发展; (4)建设社会主义要注重改善民生;
杰尔诺沃村“伊里奇之灯”
“在我们的家里装上了这么美 妙的灯,这是过去任何一个政权都 没有替我们做到的。看那灯光闪烁 起来,照亮我们的农舍。心里是如 此欢乐和愉快,禁不住要高声喊叫: 苏维埃政权,你干得多么出色!” 思考 人民叫好的新经济政策为何没能实行 更久一些?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背景
(1)苏联的建立
材料二: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 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 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 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二)主要内容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 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 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 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 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 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 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 制形式。
工业:关系国家命脉企业归 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 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工业:大中小企 业全部国有化
商业: 取消自由贸 易和商品买卖
部分恢复 私有制
肯定市场 和商 普遍义务劳动制和 品货币关 系 实物配给制
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 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按劳分配;
特点: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市场和货 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四)评价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
复。列宁对此感到很
欣慰,他说:“在战 争结束的时候,俄国
依据以上材料 思考:新经济 政策的影响
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
死的人……而现在,
谢天谢地,他居然能
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1913---1925年农业的发展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粮食作物产量 影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 (亿普特) 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 治形势。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 1921 路。1923 1925
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 1918年,国内被推翻 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 “失去的天堂”,帝国主义 国家也进行武装干涉,企图 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 摇篮中。1918年下半年,苏 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基地, 近一半的工厂停产,红军战 士和城市居民得不到最低限 度的食品,四分之三的领土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实施背景和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问题导向: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
1.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学习苏联历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决心。
2.集体主义思想:让学生认识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培养他们团结协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集体作贡献的精神。
3.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责任感,让他们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4.批判精神: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批判的精神,让他们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随后,我会引入斯大林上台的背景和原因,如列宁去世后权力的争夺、斯大林的政治手段等。在此基础上,我会详细阐述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治上的高度集权等,以及这种模式对苏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新知识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为学生提供几个讨论话题,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问题等。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探讨这些话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我将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导入新课。故事发生在苏联内战时期,讲述一位农民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生活的艰辛和无奈。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背景和影响。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后,我将开始讲授新知识。首先,我会向学生介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背景,包括内战的压力、阶级敌人的反抗等。接着,我会详细讲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措施,如粮食征收、工厂国有化等,以及这些措施对农民、工人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学情分析: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经济史部分的学习体会出了一些门道。
但是,对于世界史部分还是不如中国史部分感到熟悉亲切,尤其对本单元一些相关的知识储备较少。
如何带动学生利用常识和已学知识,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是我主要思考的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师讲述,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并能复述其政策内容;学生观看史实资料片,可以感触到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通过史料解析与比较,学生初步学会辩证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揭示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利用框架、文字、图表等史料,学会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苏俄(苏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中,是一种创举,开创了新模式;了解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做不断调整。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材料1:全体工人大会讨论“第一次五年经济计划”,报告人说:“最高经济委员会定了一个五年计划,倘使我国经济还是和从前一样落后,那末必不能脱离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必不能独立。
倘使需要纺织机、耕种机、制造机,都要用金子到外国去买,那末我们的国家就不得不听资本世界的命令。
倘使本国工业不发达,农业亦是一定不能发展的。
“国家工业不发达,就不能有强大的武力。
敌人能制造枪、炮、飞机、坦克车。
而我们没有大的兵工厂,那末一定要被敌人消灭,我们就要变成亡国奴,俄国就要变成人家的殖民地。
“所以我们的政府要很快地从事工业建设,很快地建造自己的工业,自己来开矿,来制造机器、飞机、大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1: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 到“斯大林模式”
【学习目标】 1.准确说出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2.能够独立分析出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 转变的原因; 3.列举出“斯大林模式”的表现,做出你对它的评价。
读读想想 阅读课本引言思考: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面临怎样的形势? ⑴¾国土被敌人控制,反革命活动猖獗 ⑵工厂停工,人民挨饿 ⑶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
1.背景:
俄国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1918——1920)
2.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
战胜敌人。
诺夫斯基大叔的生活自白
前线部队缺粮食,经常发生红军饿倒的事。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政府马上会派征 粮队来村子里,我已经准备好了,留点吃的和种子 粮,其余的全给国家收购。还有老大的厂也要归国 家管了,小儿子的店也要停业了。也好,两个儿子 回来帮我忙地里活,农闲时干干义务劳动。
②国有企业改革 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 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幅增长,有利于国民经 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①过程 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 海经济开放区。 ②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 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为什么国家政策又有大动作?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苏联建立
(1922年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解析】选 B。根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样的背 景下,1918 年 11 月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A 项发生在1918 年3 月;C 项发生在1921 年;D 项是在 1925 年,三项可从时间上排除。
2.下面是 1919 年某地的几个长工的对话。他们谁的说法 不符合史实?( )
【解析】选 B。从“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等关键
词可知为新经济政策,选择 B 项。
二、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 1.概念:“斯大林模式”也叫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政 治经济体制,它是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
形成的,1936 年宪法的颁布是其确立的标志。“斯大林模式”
在政治上的表现是一党领导下的高度集权,在经济上则表现为
【解析】选C。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体现了斯大林在苏联 具有绝对的权威,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体现。
5.下表是 1913~1937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 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1913 年数字是按 1939 年 9 月 17 日以
前的疆界计算的)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有(
1913 年 世界 工业总产值 机器制造业 电力 煤 钢 5 4 15 6 5 1928 年 世界 5 4 10 6 5
(3)贸易: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
________。 商品交换
实物分配制 (4)分配:废除________________。 3.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 年底,________正式成立。 苏联 斯大林 (2)____________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 2.方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第20课_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程。
2.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重难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本课首先要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充分认识到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然后要明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体会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勇气和创造精神,最后要深刻认识到斯大林模式是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斯大林模式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它创造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奇迹,但是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严重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根源。
二、图示法理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纳为“一适应,两非常”它是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
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
为了把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列宁企图通过这一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四、新经济政策归纳为“一、二、四”新经济政策是苏联(俄)1921~1928年推行的经济政策,它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种政策。
它并不是在发展资本主义,实质上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五、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及其作用(1)特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③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共31张PPT)
实“质退是后:一从步生,产是力为水了平前出进发两,步一。定”程度上,利用资本主义 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列途宁径。
“新”找到了一条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列宁的探索 1913---1925年农业的发展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1913
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
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有限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
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B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4.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
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实质:反映了苏俄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马克思构想的社会主义
余粮收集制
共产制
大中小企业国有化
公有制
取消自由贸易
计划经济
普遍义务劳动制 强制劳动
无私奉献、按劳分配
1920年苏俄农民的示威游行
打倒列宁, 恢复沙皇统
治
1921年苏俄水兵叛乱
“要苏维埃,不要 布尔什维克”。 “立即取消粮食 征购队”的口号
材料四: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
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所以只
能有本国提供。
——摘自《斯大林选集》
(2)材料三中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指的是什么?
先发展轻工业,完成资金和技术的积累;再搞重工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有何不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取消自由贸易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 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 主义
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普遍 按劳分配 义务劳动制
3、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 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 人、农民和士兵,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 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就是震动世界的十月革命。
战 时 共 产新 主经 义济 政政 策策
列 宁
1917.11.7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结构
斯
大 林 模
改 革
解体
式
赫
勃
戈
鲁
列
尔
斯
晓
日
巴
大
夫
涅
乔
——《大国崛起》
斯大提林示1时9:2代5迅年:开,速创苏增了俄强一基经种本全济完新实成的力经计济和划恢国经复防济后力体,制量苏—;联—优在斯经大 林模济先式上发面展临重着工何业种。任务?应该如何做?
三、斯大林体制
1. 形成的背景:
工业落后;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2、“斯大林体制”的表现:
斯大林体制(表现或内容)
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
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 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 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 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 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高一历史人教版 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学案设计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学案设计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士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演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1 / 5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三、检测反馈知识点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 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B.尽快实现农业集体化C. 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人力、财力,争取战争胜利 D.向社会主义过渡3.“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其共同原因是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知识点2 新经济政策5. 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
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此后苏维埃政权A.采取余粮收集制 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6. 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C.列宁逝世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7. 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A.农民欢迎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国家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C.一切涉及国家命脉的工业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8.列宁说:“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第7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_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流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作用(1)积极作用: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作用: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
(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3.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政策措施(1)优先发展重工业,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建立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3)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4.评价(1)功绩:①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目标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1917年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激烈进行的时候,俄国的无产阶级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党的领导下用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后,被推翻的贵族、地主、资产阶级因不甘心权力的丧失,所以同国际帝国主义结合起来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了猖狂的进攻,那么,此后苏联的历史该何去何从呢?【讲述新课】一、1918年----192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1、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形势严峻⑴十月革命后,被推翻的贵族、地主、资产阶级因不甘心权力的丧失,所以勾结起来组成白军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了猖狂的进攻。
⑵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既仇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不满俄国单独与德国媾和,又惧怕苏维埃政权会威胁本国的统治所以也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出兵干涉苏维埃俄国,并支持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基于上述特殊的情况,1918年9月苏维埃政府宣布国家进入战时轨道,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口号,在经济领域开始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目的:最初:为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后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3、内容:农业: 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和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工业: 工业国有化国家不仅将大型企业,也将中小企业收归国有贸易: 取消一切自由贸易分配: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其它:普遍义务劳动,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是在战时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5、评价:积极作用: 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取得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消极影响: 它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4年前, “一声炮响”, 开创了一个新世 界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背景、目的:
(1)1918—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 (2)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3)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4)战胜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5)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列宁:苏维埃俄国被敌人
包围了,反革命的暴动象火
焰一样从这一端烧到那
端……还有富农的暴动和捷
克斯洛伐克俘虏的叛乱……
我们在挨饿,煤和煤油的来
源被切断了。我们只有一条
出路,那就是胜利。还有另
外一条路那就是死亡。死亡
不属于工人阶级!
电影海报《列宁在1918》
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目的:
2.开始时间、标志:
3.主要内容:
(1)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 (4)分配:
比较两个政策,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部门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粮食税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国有为主,私有并存
——列宁
新经济政策的 实质是什么?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目的:
2.开始时间、标志:
3.主要内容:
4.实作质用: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 (1产)提经,高济改了上善人: 民和的巩生固产积工极农性联,促盟进了,逐经步济的过迅到速社恢复会和主发义展;.
(2)政治上: 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 了基础.
——丘吉尔
——但连它的敌人也发出惊恐的叹息
充满激情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真理报》报道:采矿工 斯达汉洛夫同志为庆祝国 际青年节21周年,六小时 开采102吨煤。这是普通 定额的13倍。一周以后, 斯达汉洛夫又刷新了自己 的纪录,开采了175吨。各 部门掀起“斯达汉洛夫” 运动。
1.背景、目的: 2.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 工业:工业国有化
(3) 流通:取消商品贸易,实物配给制生产
(4) 普遍义务劳动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什么特点?
政策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 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 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 “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国有化
流通
恢复自由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取消实物配给制
实物配给制
“战”是用强制性的经济手段管理经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新”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
史料分析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 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 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 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探究:从材料可看出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又产生 了何种影响?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目的: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恢复和发展经济; (3)巩固苏维埃政权; (4)寻找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开始时间、标志:
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1913
1921
1923
1925
农 业 生 产 粮食作物产量
(亿普特)
情 况
思考探索
新经济政策成功,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 何启示?
三、“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1922年苏联成立。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 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仍处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 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 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 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 %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Hale Waihona Puke 斯大林“斯大林模式”特点:
经济建设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所有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三、“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2、“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主要表现 3、对“斯大林模式”评价
快速实现工业化
工业化期间建造炼钢炉
工业化宣传画
快速实现工业化
(
当
苏时
联欧
第洲
聂最
伯 水 电 站
大 的 水 电
站
)
明斯克拖拉机厂
二战胜利的基石
快速发展的重工业为建立强 大的国防,为即将到来的卫国 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13
1928
1940
钢 煤炭
(百万吨)
计划经济下的传奇
1932年,一 五计划提前九 个月完成,在 四年零三个月 的时间里,苏 联建成1500多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 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 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 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 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三、“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2、“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主要表现
什么是斯大 林模式?列举 斯大林模式的 主要表现。
50
较
13.8 较
1913年
1920年
1913年 1920年
材料一:……最严重的事件是,作为彼得格勒门 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 的兵变。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十月革命中, 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l921年初,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 不满,在基地举事,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 的口号,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
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背景、目的 2.内容
3.作用与评价
(1)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为赢得战争胜利起到 重要作用
(2) 损害农民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不利于生产的发展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工
农
业 100
业
探究总:此图表反映出战时总共产主义产
产 生了何种影响? 产
100
值
值
比 提示:引发经济比危机
个大企业。
海报:《完成五年计划》
计划经济下的传奇
1928和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在世界所占地位
工业生产总值 机器制造业
1928 5 4
1937 2 2
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 第二,仅次于美国。
——神奇的计划经济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 木犁的穷国,他留下 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 的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