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录》读书笔记
金石录后序读后感
金石录后序读后感读完《金石录后序》,心里像是被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杂陈。
李清照和赵明诚这对伉俪,他们对于金石文物的痴迷与热爱,真真是让人感叹不已。
这篇序里,李清照详细地讲述了他们夫妻二人收集金石的种种经历,那可不是一般的艰辛呐!他们省吃俭用,只为了能买到一件心仪的文物。
有时候,为了一幅字画、一尊铜器,不惜跑遍大街小巷,甚至跟卖家软磨硬泡,就为了能把宝贝收入囊中。
我仿佛能看到李清照和赵明诚在那喧闹的集市上,眼睛发亮地盯着一件古物,满心欢喜又小心翼翼的模样。
记得有一次,他们听说有个老者手中有一幅珍贵的字画要出售。
那可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宝贝啊!夫妻俩二话不说,匆匆赶去。
到了地方,才发现老者要价颇高,远远超出了他们当时的预算。
可他们哪肯轻易放弃,赵明诚拉着老者好说歹说,李清照在一旁也是满脸恳切。
最终,老者被他们的诚意打动,稍微降低了些价格,夫妻俩欢天喜地地把字画捧回了家。
回家的路上,两人就像孩子得了糖果一般,兴奋得不行,一路都在讨论着这幅字画的精妙之处。
还有一回,李清照偶然在一个小角落里发现了一尊小巧玲珑的铜鼎。
那铜鼎虽然有些破旧,但上面的纹路和造型却透露出一种古朴的韵味。
李清照一眼就相中了,可卖家却不识货,把价格压得极低。
李清照生怕卖家反悔,赶紧付了钱,抱着铜鼎就往家跑。
回到家,赵明诚看到她那副着急忙慌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起来。
两人仔细端详着这尊铜鼎,越看越喜欢,感觉就像捡到了天大的宝贝。
他们的家,也因为这些金石文物变得格外特别。
每个角落都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宝贝,有的放在架子上,有的摆在桌子上,有的甚至就随意地堆在地上。
朋友们来做客,看到这满屋子的金石,都惊叹不已。
而李清照和赵明诚呢,则会兴致勃勃地给朋友们介绍每一件宝贝的来历和故事。
然而,命运却没有一直眷顾他们。
随着金兵入侵,战火纷飞,他们不得不带着这些宝贝四处逃亡。
那场景,真是让人揪心。
李清照写道:“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
关于金石录的评价
关于金石录的评价
《金石录》是宋代曾巩所著的一部珍藏篆刻集录,共有五百卷。
这部作品在历史文献的整理和保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收集了大量的古代字画、真迹,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评价。
《金石录》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相对完整的古代艺术作品的资料库,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历程。
同时,通过曾巩的整理和评价,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古代艺术的独到见解和鉴赏力。
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保存的困难,《金石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它的记录方式比较简单,对一些重要作品的描述和评价不够深入;同时,由于历史变迁和人为破坏等因素,一些作品的信息已经不完整或者丢失。
总的来说,《金石录》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资料,并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校勘、整理和补充,以便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潘祖荫珍藏孤本《金石录》
潘祖荫珍藏孤本《金石录》北京图书馆藏《金石录》上的藏书印“津逮楼'宋刻版《金石录》,上海图书馆藏晚清重臣、书法家潘祖荫(1830—1890),嗜好收藏字画、青铜器、书籍和金石等,以所藏“滂喜斋”善本书籍和“攀古楼”青铜器,而闻名于世。
凭借丰厚的学养和经验,潘祖荫练就了鉴赏古玩的火眼金睛,在晚清收藏界有“潘神眼”的美誉。
潘家为苏州的藏书世家,潘祖荫的祖父——清代大臣、乾隆五十八年(1793)状元潘世恩(1769—1854)的“留余楼”拥有藏书数万卷。
潘祖荫承袭了藏书的乐趣,最喜爱收藏宋元版本和抄校本,在政事之余致力于搜求各种善本,而长期在京城做官,又为他的古籍收藏提供了比别人更多的优势。
所以,潘祖荫的“滂喜斋”以丰富的藏书称雄江南。
在潘祖荫的所有藏书中,以宋本《金石录》尤为著名。
《金石录》三十卷,是赵明诚仿照欧阳修《集古录》的体例编撰的。
赵明诚去世后,其夫人李清照携书稿在战乱中颠沛流离至临安,花费两年的时间整理定稿刊行。
相传,在南宋时期此书曾刻过两次,一为孝宗淳熙间(1174—1189)龙舒郡斋刻本,一为宁宗开禧元年(1205)浚仪赵不谫刻本,但皆早不显于世。
《金石录》一书,著录赵明诚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我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金石录》前为目录十卷,后为跋尾二十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影响甚为深远。
书中“金石录后序”一文,是李清照追忆赵明诚之作,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婉约情致,不知打动过多少读书人。
在藏书界,有谁能得到这本书,就足以傲视其他的收藏家,可见此书之珍稀。
但《金石录》自明代以后,就仅见抄本流传,渐渐失去了原书的真面目。
直至清代初年,浙江嘉兴藏书家冯文昌意外获得宋刻本十卷《金石录》,虽是残本,却已经是绝无仅有的幸运了。
光绪年间,这人间孤本《金石录》归于潘祖荫,他大喜过望,特请篆刻大师赵之谦刻“金石录十卷人家”朱文长方印钤于书上,连称“异书到处,真如景星庆云,先睹为快。
金石录后序
金石录后序宋代: 李清照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父所著书也。
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彝、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伪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呜呼,自王播、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
名虽不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时作吏部侍郎。
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
赵、李族寒,素贫俭。
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日就月将,渐益堆积。
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
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
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
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甘心老是乡矣。
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
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
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憟。
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遇书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
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
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读李清照词当看看《金石录后序》
读李清照词当看看《金石录后序》李清照的词,与她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都与一个人有关,这就是她的丈夫赵明诚。
她与丈夫赵明诚有着共同的志趣,这就是“金石”,所以读李清照词当看看《金石录后序》。
《金石录后序》是李清照晚年为其丈夫赵明诚所著的《金石录》一书写的跋,是篇回忆性散文,是她个人生活、家庭背景及她所处的那个动荡时代的真实反映。
全文内容如下: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所著书也。
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彝、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
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
可谓多矣。
呜呼!自王涯、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名虽不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礼部侍郎,候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
赵、李族寒,素贫俭。
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
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日就月将,渐益堆积。
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
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
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
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故能纸札精緻,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
《金石录》后序原文及翻译(2)原文
《金石录》后序原文及翻译(2)原文我在建中辛巳年间,嫁到了赵家。
明诚当年21岁,还在太学当学生。
我们两家都是寒族,向来清贫简朴。
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回到家中,我们面对面地坐着,展玩碑文,自己觉得很像远古时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
曾记得崇宁年间,有一个人拿来一幅南唐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二十万钱才肯卖。
当时就是贵家子弟,要筹备二十万铜钱,也很不容易啊!我们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想不出法子而还给了他。
我们夫妇俩为此惋惜怅惘了好几天。
后来我们回青州故乡闲居了十年。
仰有所取,俯有所入,衣食富足有余。
明诚又接连做了莱州和辎州的太守,把他的全部薪俸拿出来,从事书籍的刻写。
每得一本,我们就一起较勘,整理成集,题上书名。
我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决定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
猜中了,便举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怀中,起来时反而饮不到一口。
甘心在这样的环境中过一辈子!所以我们虽处于忧患贫穷之中,而胸中的志愿从没有屈服过。
收书的任务既已完成,就在归来堂中建起书库,把大橱编上了甲乙丙丁的号码,中间放上书册。
如需讲读,就拿来钥匙开橱,在簿子上登记,然后取出所要的书籍。
我有时把书籍损坏或弄脏了一点,他定要给以批评,并责令揩完涂改,不再像过去那样平易和蔼了。
我性子实在忍耐不住,就想办法不吃第二道荤菜,不穿第二件绣有文彩的衣裳,头上没有明珠翡翠的首饰,室内没有镀金刺绣的家具。
遇到诸子百家的书籍,只要字不残缺、版本不假的,就马上买下,储存起来作为副本。
于是罗列在几案上,堆积在枕席间,我们意会心谋,目往神授,这种乐趣远远超过声色狗马之上。
今天无意之中翻阅这本《金石录》,好像见到了死去的亲人。
因此又想起明诚在莱州静治堂上,把它刚刚装订订成册,插以芸签,束以缥带,每十卷作一帙。
现在他的手迹还像新的一样,可是墓前的树木已能两手合抱了,悲伤啊!从前梁元帝萧绎当都城江陵陷落的时候,他不去痛惜国家的灭亡,而去焚毁十四万册图书;隋炀帝杨广在江都遭到覆灭,不以身死为可悲,反而在死后把唐人载去的图书重新夺回来。
2024年金石录后序读后感
2024年金石录后序读后感《金石录》是中国古代文献中一部重要的书籍,记录了中国金石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文物的珍贵价值。
根据您的要求,我为您撰写一篇关于《金石录》后序的读后感,希望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金石录》作为对中国古代金石文化的全面梳理和总结,向读者展示了它们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
在阅读《金石录》的过程中,我对中国的金石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不仅感叹其博大精深,更为其内涵和文化价值所折服。
首先,读《金石录》使我深刻理解到金石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支。
通过对金石文物的收集、鉴赏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变迁,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文化底蕴。
《金石录》详细地介绍了各个历代的金石文物,记录了它们的文字、题识和印章等重要信息,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每一块金石所代表的历史时期和艺术风格,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其次,《金石录》不仅仅是一本记录金石文物的书籍,更是一部艺术之书。
作者通过对各个时期的金石作品的细致观察和详实描述,使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无论是在文字雕刻还是图案构图上,每一块金石都蕴含着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和研究,我们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深入感受到中国绘画、篆刻等艺术门类的博大精深,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特色。
同时,读《金石录》也使我对金石文物的收藏和保护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古代金石作品遭受了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的威胁,面临着丧失和破坏的风险。
因此,对金石文物的收藏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金石录》中提到的精选金石文物,很多都是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它们的保存不仅仅事关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也事关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阅读《金石录》,我深刻认识到保护金石文物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不仅仅是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责任,更是每个人都能够为之做出贡献的事情。
·读《金石录后序》随感
·读《金石录后序》随感闲于室内,偶读易安金石录后序,感叹随际,故书于文记之。
吾今九月即三十矣,前岁岁恍惚梦记,求学止于二十,后入于社会奔之工作,止今十年。
展转辛历,荣辱皆尝,四、五年前随父经商,炎凉世事,识人无数,然多见利而忘义,求名实为求利者,世风日下,唯金钱名誉是其人之根本,岂皆商者独有邪?观清照之文,始知世有风雅者不虚,实文者与商者不同?抛兼两得身份者勿论。
本源之文人,实在是有令人向往的精神生活境界。
宋徽宗建中辛巳,清照嫁于明诚,夫妇相偕,诗书画古玩渐积数室,"摩玩舒卷,指摘庇病,夜尽一烛为率。
甘心老是乡矣!"此话令无数后人读之谈之,心慕不已。
志同而道合,乃为夫妻之大幸,甘于白头携老而不复言,人间之至乐不过如此。
岂靖康之乱,国破家何以安?颠沛流离,金石书卷无奈散失于途中,心痛不已,非读书人不能体会之,就如琴者,琴之失,痛哭何能少安?夺其命已。
祸不单行,明诚感疫于上殿途中,行在之地病于膏肓,八月竟以终。
清照怎不肝胆俱裂,痛不欲生?然念明诚之至爱,虽年过四旬,仍南迁投亲,将金石书卷转运于稍安之境,其间繁难,世人皆知。
何堪战乱之国,烟飞之地,无奈之下又散失弃之无数,加之小人侧目计于贪之,盗贼唯货之取利,清照所存金石书画者,十之去八九。
读之令人心痛感怀不已。
这也罢了,世竟有毒妒之小人,已之不得有,竟散于流言--污清照献宝于金,清照思或流散于战乱途中,不如进献所爱于朝庭,物或得以存,兼以自白,清照也只有这条路可走了。
可怜这些珍奇文物,在领土尚不能保卫的政府面前,后果也只能流入贪欲权势者手中。
金石书画,情之所爱,性之所钟,非懂者神往者不能品其味。
可在世人眼中,清照之珍爱(金石书画),价值何止千金?故贪欲求之,盗之抢之权要之,不过货其钱耳。
可惜文物文化丧之毁之于俗子!清照思明诚之在天上,想金石书画散于乱世,明诚墓木已拱,怎又不悲夫流涕?清照作于此文,怀明诚与其之所爱,亦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可谓伤感时事深矣。
金石[宋]赵明诚:《金石录》(清乾隆二十七年德州卢见曾雅雨堂刊本)
金石[宋]赵明诚:《金石录》(清乾隆二十七年德州卢见曾雅雨堂刊本)宋代赵明诚《金石录》清乾隆二十七年德州卢见曾雅雨堂刊本全书共三十卷(前为目录十卷,后为跋尾二十卷),著录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所见自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考订精核。
末有刘跂、李清照撰后序。
下载链接(书格):/ebook/jin-shi-lu/目录重刊金石录序(卢见曾撰)、金石录序(赵明诚撰)、凡例卷第一:目录一:三代秦汉卷第二:目录二:汉魏吴晋伪汉伪赵东魏梁卷第三:目录三:后魏梁北齐后周唐卷第四:目录四:唐伪周卷第五:目录五:伪周唐卷第六:目录六:唐卷第七:目录七:唐卷第八:目录八:唐卷第九:目录九:唐卷第十:目录十:唐五代国朝卷第十一:跋尾一:三代卷第十二:跋尾二:三代秦汉卷第十三:跋尾三:三代秦汉卷第十四:跋尾四:汉卷第十五:跋尾五:汉卷第十六:跋尾六:汉卷第十七:跋尾七:汉卷第十八:跋尾八:汉卷第十九:跋尾九:汉卷第二十:跋尾十:魏吴晋伪汉伪赵卷第二十一:跋尾十一:后魏东魏梁卷第二十二:跋尾十二:后魏北齐后周隋卷第二十三:跋尾十三:唐卷第二十四:跋尾十四:唐卷第二十五:跋尾十五:唐伪周卷第二十六:跋尾十六:唐卷第二十七:跋尾十七:唐卷第二十八:跋尾十八:唐卷第二十九:跋尾十九:唐卷第三十:跋尾二十:唐五代后序(刘跂撰)、后序(李清照撰)、赵不谫后序、跋(叶仲盛撰)、跋(何焯撰)金石录· 后序〔宋〕李清照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1]所著书也。
取上自三代[2]、下迄五季[3],钟、鼎、甗、鬲、盘、彝、尊、敦之款识[4],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5],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6],去取褒贬。
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7]之失者,皆载之。
可谓多矣。
呜呼!自王涯、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8];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9]?名虽不同,其惑一也。
[1]赵侯德甫:赵明诚,字德甫,宋密州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市)人,徽宗朝宰相赵挺之之季子,李清照之夫。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原文及翻译
xx《xx录》后序原文及翻译xx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①所著书也。
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
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②之民也。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
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
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
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
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阙④、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
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译文:以上《金石录》三十卷是谁的著作呢?是先夫赵德甫所撰的。
上自三代,下至五代之末,这些见之于金石镂刻的文字共二千卷,都校正了错字异文,进行了汰选和品评,上足以合圣人的道德标准,下能够订正史官失误的,这里都记载了,可以称得上内容丰富了!我在建中辛巳年间,嫁到了赵家。
明诚当年21岁,还在太学当学生。
我们两家都是寒族,向来清贫简朴。
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回到家中,我们面对面地坐着,展玩碑文,自己觉得很像远古时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
曾记得崇宁年间,有一个人拿来一幅南唐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二十万钱才肯卖。
金石录 宋代曾巩所著《金石录》
金石录宋代曾巩所著《金石录》金石学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
宋代金石学发端于宋真宗时期对古铜器的研究。
1000年(咸平三年),乾州获得古铜鼎一件,方形四足,上有古文21字,真宗命儒臣考证,验其款识,认为是"史信父甗"。
把古代器物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还是宋仁宗以后的事。
欧阳修是金石学的开创者,其学生曾巩的《金石录》最早提出"金石"一词。
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学"这一名称。
金石学作为一门属于特定历史阶段、有特定内涵的学问,基本止步于二十世纪初。
《金石录》是金石学传承的主要形式。
《金石录》,中国现存最早的碑刻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先由宋代赵明诚撰写大部分,赵明诚撰。
明诚字德父,密州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县)人。
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卒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
少为太学生,历官至知湖州军州事。
其余部分由其妻李清照完成。
《金石录》一书,明诚与妻李清照平生酷爱金石书画,曾尽力收集资料,共同校订整理。
此书实为二人合著,体例仿欧阳修《集古录》。
书成于徽宗宣和末年。
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金石录》前为目录十卷,后为跋尾二十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
全书共三十卷。
前十卷为铜器铭文和石刻之目录20条。
第1到17条为铜器铭文,第18到20条,是先秦至北宋的1900余种石刻的目录,较《集古录》的500余种多好几倍。
碑刻目录下多注明碑文的撰写和书写人,以及立石的年月。
后二十卷是就部分古器物、碑刻所撰写的题跋502条,汇集了作者多年研究的看法和心得。
《金石录》在南宋时已刻版行世,有龙舒郡斋和赵不谫两种刊本,但到明代时已罕见。
清代为人所知的宋刊本只有一残存的十卷本,清顺治间谢世箕刻本、乾隆间卢见曾刻雅雨堂丛书本,都以明抄本为底本。
《金石录》阅读答案附翻译
《《金石录》阅读答案附翻译.doc》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①所著书也。
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yuedudaan/565202.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书法研究】赵明诚、李清照与《金石录》研究 ■臧新义
【书法研究】赵明诚、李清照与《⾦⽯录》研究 ■臧新义赵明诚、李清照与《⾦⽯录》研究■臧新义 宋代学者赵明诚的《⾦⽯录》,是北宋以前传世钟⿍碑版铭⽂的集录和考订专著,在我国⾦⽯研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作德⽗),密州诸城(今⼭东诸城)⼈。
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第三⼦。
少喜收蓄前代⽯刻。
为太学⽣,以⽗荫⼊仕。
赵明诚21岁尚在太学读书时,与李清照结婚。
崇宁四年(1105年)⼗⽉授鸿胪少卿。
⼤观元年(1107年)三⽉,赵挺之去世,遭蔡京诬陷,被追夺赠官,家属受株连。
⼤观⼆年(1108年)赵明诚与李清照归青州故居,⼴求古今图书、遗碑、⽯刻。
宣和年间赵明诚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
宋⾼宗建炎元年(1127年)起知江宁府。
建炎三年(1129年)移知湖州,未赴,病逝于建康。
妻李清照,以词名世,在⾦⽯学⽅⾯,与赵明诚有着同样的志趣和修养。
夫妇两⼈穷年累⽉,悉⼼搜求,摹拓传写,不遗余⼒。
经过20多年的努⼒,积得三代以来古器物铭及汉、唐⽯刻凡2000卷,并为之考订年⽉,辨伪纠缪,写成跋尾502篇。
《⾦⽯录》共30卷,前10卷为所收铜器铭⽂和碑刻拓本的⽬录,按照时代先后顺序排列。
后20卷就所见钟⿍彝器铭⽂款识和碑铭墓志⽯刻⽂字,加以辨证考据,对两《唐书》多作订正。
⽯刻⽬下均注明⽴碑年⽉和撰书⼈名。
李清照中年丧夫,创巨痛深。
为了实现赵明诚的宿愿,绍兴⼆年(1132年),李清照寓居临安,开始对遗稿进⾏最后的笔削整理。
因赵明诚⽣前已写了《⾦⽯录》的序⽂,李清照两年以后⼜作了篇后序,这篇《后序》,集中笔墨详细叙述了李清照夫妇⼆⼈所藏⾦⽯书画等聚散的经过,抒发了作者悼念亡夫、追思故物的⼼情,也被视为李⽒的⼀部⾃传,在研究李⽒的⽣平等⽅⾯具有极⾼的学术价值。
根据前⼈的记载,我国古代对于⾦⽯遗⽂的研究,在三国魏时已发其端。
阎若璩《潜邱劄记》卷⼆云:“魏太和中,鲁郡于地中得齐⼤夫送⼥器,有牺尊,王肃以证‘婆娑’旧说之⾮……汉章帝时,零陵⽂学奚景于舜祠下得⽩⽟琯,乃以⽟作,传⾄于魏,孟康以证《律历志》‘⽵⽈管’说之未尽。
从《金石录》看赵明诚的文献思想
从《金石录》看赵明诚的文献思想作者:牛莉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08期摘要:宋代学者赵明诚不仅是一位金石学家,也是一位文献学家,他的《金石录》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蕴含了赵明诚丰富的文献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借鉴。
关键词:金石录;赵明诚;文献思想宋代学者赵明诚的《金石录》是我国重要的一部早期金石学著作。
通过这一著作,我们发现赵明诚不仅是一位金石学家,也是一位文献学家,其《金石录》的研究视野已超越了金石学自身的范畴,而是具有了相当超前的文献学的眼光和见识。
由于《金石录》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蕴含了丰富而重要的文献思想,因而笔者尝试对赵明诚的文献思想进行梳理和思考。
一、重视金石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赵明诚出身官宦之家,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文献价值十分重视,尤其是对石刻文献更是青睐有加。
他看到了碑刻中蕴藏的独特价值,因此在《金石录序》中,他明确地说:“盖窃尝以谓《诗》《书》以后,君臣行事之迹悉载于史,虽是非褒贬出于秉笔者私意,或失其实,然至其善恶大节有不可诬,而又传之既久,理当依据。
若夫岁月、地理、官爵、世次,以金石考之,其抵牾十常三四。
盖史牒出于后人之手,不能无失,而刻词当时所立,可信不疑。
”[1]可见作为一代金石学家的赵明诚,对于石刻的历史文献价值有深刻的认识。
从此认识出发,他倾毕生之心血,收集了近两千方金石文献,主要是各种石刻拓本,上起夏商周三代,下至隋唐五代,可谓煌煌大观,琳琅满目。
在收集金石文献的同时,他还对这些珍贵的资料做了深入细致的整理和研究,其中许多做法体现了他的文献学的思想。
他把这些金石资料编为三十卷,前十卷是目录,后二十卷为跋尾,并这些金石资料进行了编码排列,按资料的时代先后一一罗列,全书条目清晰,一目了然。
在研究中,他尤其注重史书与碑刻的比对校勘,在此基础上加以个人独到的分析,以广博淹通的学识,对历史的洞见,缜密的辨析,实事求是的态度,作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考证,纠正和弥补了许多史料的错误和不足。
金石的故事读书札记
金石的故事读书札记金石,指古代人类使用的一种、或几种金属工具,在古埃及人使用的石铲、石斧等都可以称之为金石。
在我国汉代以前,金石很少有人用。
在汉代,金石只限于贵族使用,仅限于皇族和达官贵人收藏的古器物。
汉代以后,人们对金石愈发重视,不但把古代的器物和各种雕塑作为艺术追求,而且还把金石与石刻一同作为衡量价值判断标准。
从汉代开始,人们把各种金石雕刻工具作为衡量人们价值判断及社会地位高低重要内容之一。
金石主要分为古文字、古钱币、古陶器、古代建筑、古器物和古钱币九大类。
古人为金石铸成的铭文就称其为“九铭”,也叫“九铭”或“九碑”。
一、《金石记》《金石记》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篆刻家金文著作,内容主要包括《石经》、《周礼》、《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吕氏春秋》、《墨子》、《周易》、《左传》、《易》等书。
此书中记载,秦朝“二世而亡”后,秦朝所刻的石碑大多毁于战火,现存仅存《金石记》一书。
《金石记》中关于金石来源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是古代诸侯国国君臣私藏,有的认为是石质时,有的认为是铸成后用于祭祀祖先或战争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古人记载山川名胜、风土人情时所刻石碑或者刻在墓葬或碑旁等等。
这些说法虽各有道理,但又相互矛盾和不能统一于一点,都不足以令人信服并且影响金石文物市场。
《金石记》一书中有关金石内容和记述比较详细精确,从刻石年代上讲有北宋刻石所刻;从记述内容上讲有北魏拓本所刻;从书法艺术上讲分三个阶段:楷书为盛、中唐初刻(初唐);唐楷为主、元明刻;清代中叶至近现代刻石基本定型(民国初)。
目前传世有四种版本:一为宋刻本(刻于北宋),一为元刻本(刻于南宋),一为明刻本(刻于明代)、《古文尚书》、《左传》、《史记》等书也都有一定成就。
其中《古文尚书》最为著名。
二、《金石记三种字法》《金石记》(又名《金石录》、《金石学要》、《大金石学史》)指西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部金石专著。
此书原为石工书写成帖,为长沙王刘胜及其妻子所刻,为西汉时长沙王刘胜之作,即今之长沙博物馆藏金石学作品中所载之经刻石者。
文言文《金石录》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猜中了,便举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怀中,起来时反而饮不到一口
甘心老是乡矣! 真甘心在这个环境中过一辈子!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 完成收书任务后, 就在归来堂建起书库,把大橱编上了甲乙丙丁的号码,中间放上书册。
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如需讲读,就拿来钥匙开橱,在簿子上登记,然后取出所要的书籍。
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 一路上不停地赶路,冒着炎暑,感染上疾病。
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 八月十八日,他便无法起身。取笔作诗,写完就死了。
葬毕,余无所之。 把他安葬完毕,我茫茫然不知到什么地方是好。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 今天无意之中翻阅这本《金石录》,好像见到了死去的亲人。 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如今他的手迹还像新的一样,可墓前的树木已能两手合抱了,悲伤啊
C.靖康,是宋钦宗的第一个年号,也是北宋的最后个年号。所谓年号,
是从汉武帝即位后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己西,就是农历甲子中的一个。乙西、丁卵、己已、成申等,为古
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本文既小中见大,由家庭而见国家,又因物及人,由典籍文物的得 失聚散而见人世的悲欢离合,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B.文中记灯下校书赏画,已是兴致淋漓,饭后指述典故,比赛胜负,以 致茶倾怀中,更见夫妇融治的雅趣,一时欢愉气氛,跃然纸上。 C.丈夫辞世及其生前珍爱之物遇乱尽失,给作者以沉重的打击;但 “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一句表明她最终想通,不再 为外物所累。 D.本文叙事清晰,层次分明,文情跌宕,达到了文由情生情由文见的 “自然而工”的境地,极易拨动读者的心弦。
读《金石录》有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读《金石录》有感
望着窗外刚种上的小树,被没有方向的吹得东倒西歪,七零八落地散在地上,我清晰地感受着它的痛楚,因为我一个星期前的伤痛在那片风雨中拉开了内幕:期中考试考砸了,被老师批评了,回家又被老爸老妈训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生活就这样毫无意义地进行下去吗?而如今,看着在风雨摇曳不能自主的小树,我更疑惑了。
恍惚间,我想到了一个人,我是“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是我最敬佩的一位女词人。
也坎坷的人生,向来让人唏嘘不已。
她的早年生活富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
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孤苦的生活。
多年来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重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
一下子,跌入贫穷的深渊。
又因也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级的污垢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
在这么多挫折面前,李清照没有逃避,或许她的词中还有“最难消息”的时候;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的价值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的价值《金石录后序》是晚期的一篇回忆性,是研究李清照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是李清照个人生活、家庭背景及她所处的那个动荡时代的真实反映。
《金石录后序》所具有的文献价值随着对李清照研究的逐步深入而日益显著。
由于李清照生活的年代距今太过久远,虽然前仆后继的学者们笔耕不辍、孜孜努力,为研究李清照的生平提供了一些材料,但还是杯水车薪,实在寥寥,对于李清照的研究还是很少有详实的材料让我们引证。
因为宋史当中没有李清照传,所以重新审视《金石录后序》后就会发现李清照自己的回忆自然就是最宝贵的文献资料了。
历史文献的价值高低主要通过这样几个方面体现:(1)历史文献的真实可信程度;(2)历史文献的具体、丰富程度以及它反映的历史现象的重要程度;(3)历史文献内容的独到性及其稀见程度。
在这几个因素中,历史文献的真实可信程度是最重要的。
《金石录后序》虽说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内容是对往事的回忆,但它的真实性要比其艺术特色强得多。
文中记录的都是作者及丈夫亲身经历的事情,以及“靖康之难”带给她生存状况上的分野,抒真情的同时更像是在叙真事。
所以说《金石录后序》超越了实质上的创作,而成为了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回忆往事的叙实记录。
《金石录后序》的史料真实性大体从它的内容和文风上可以证明。
从内容上看,这篇后序以其质朴和凝练的语言,介绍了他们夫妇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经过和《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的过程,回忆了34年间忧患得失、婉转曲折的人生经历。
前半部分叙述作者及其丈夫的家庭状况与史上其它文献记载的基本一致。
洪迈在《容斋四笔》中称:“赵德甫作《金石录》,其跋汉居壇二刻石云:其一上谷府乡壇,其一祝其乡壇。
曰壇者,古未有土木像,故为壇以祀之。
赵德甫金石录三十篇,其妻李易安作后序。
今龙舒郡库刻其书,而此序不见取。
”由此段材料可知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确实编过《金石录》一书,而且宋刻版的《金石录》三十卷至今有实物藏于国家图书馆。
《金石录后序》系李清照悼念亡夫、追思故物之作。
?鲍广丽金石本色博雅情——从《金石录后序》解读李清照的金石书画情缘
鲍广丽金石本色博雅情——从《金石录后序》解读李清照的金石书画情缘本文首发《关东学刊》2019年第3期金石本色博雅情——从《金石录后序》解读李清照的金石书画情缘鲍广丽[摘要]李清照是整个宋代文学里一个轴心式的人物,既潜心词的创作,又有理论奇崛出世,还有诗文互相倚重。
其实,她的金石书画功底更是一绝。
她的夫婿赵明诚,是宋代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
他对于金石、字画、古书等文物的酷爱,深深影响了李清照。
李清照钟情于金石书画所带来的情趣,无可比拟。
文章通过解读《金石录后序》,论述李清照和夫婿赵明诚与金石文物的不解情缘。
以期在梳理词人李清照在不断阐释金石书画的过程中,体现她对传统书画文化的切肤理解后的精准,也显现她的文化传达能力。
(《金石录后序》)[关键词]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书画情缘;丰赡深邃1李清照是整个宋代文学里一个轴心式的人物,既潜心词的创作,又有理论奇崛出世,还有诗文互相倚重。
士人对李清照古文、诗歌、小词并擅胜场的局面,向有所认同。
“诗之典瞻,无愧于古之作者。
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比。
”(1)她的词作,嗣响晏欧,踵步苏辛;诗作自少年便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在中国学者不计其数的研究下,纤毫毕现。
(李清照)其实,她的金石书画功底更是一绝。
《才妇录》说她“能书能画”,如张丑说:“易安居士能书、能画,又能词,而又长于文藻。
迄今学士每读《金石录序》,顿令精神开爽。
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大奇,大奇。
”(2)书画情缘向来也是中国文人梦寐以求的情事。
女子善画,更是被视为不可多得。
有宋一代,女子书画家的阵容也略为可观。
她们发方覆额,便能咏诗写帖,写书作画,楚楚可人,闺阁中的诗书墨迹,一般多秘不外传。
她们却擅长书、画,且皆被列入名家。
于今看来,殊为不易。
如南宋女词人朱淑真,酷情笔砚,朝夕读书不倦,尤喜临池,书画造诣也颇高,她能写一手“银钩精楷”的小字,又会画梅花与墨竹。
时人于此多有附会,如有传明代著名画家杜琼为朱淑真的《梅竹图》题道:“观其笔意,词语皆清婉,……诚闺中之秀,女流之杰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石录》读书笔记
《金石录》后序,是李清照在其夫君赵明程死后为其题写的。
我们所知道的李清照是宋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词人。
人们曾赞誉她:词史上男有李后主,女有李清照。
此二李皆是吾最爱。
除了在词上面的成就,另一个让人们津津乐道地便是她和她老公的金石爱好。
他们收集古代的字画、真迹。
用李清照的话来说,已到了痴狂的地步,常常摩挲而不能自已。
我用了两天的时间反复,诵读这篇序,每一遍都让我哭的不能自已。
一些清照生活的片段,劈开近千年的岁月迷雾,活灵活现的在我面前上演。
每每读她记叙的事情,我仿佛自己是站在玻璃窗外的看客,里面的清照活生生的生活着。
似乎一切不是很远,似乎她还没走。
在这样一个有雨的傍晚,我象是对一个老朋友的回忆。
清照一开篇对一生痴迷金石貌似顿悟,其实不过是内心挣扎彷徨后的坚定罢了。
她看似对自己的这种癖好的怀疑,实质是她想告诉我们这一生,这样做,她无怨无悔。
我不免想到自己,其实我跟她何曾不相似?我也追求内心的那种诗意,可是在这个社会里,诗意到哪里去寻?我自知自己的痴,可怎能放弃?所以我理解清照,她虽抱怨貌似顿悟,可是她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
痴,一旦上瘾便不再能够回头。
有人说:要了解李清照,就必须读她的这篇序。
诗词中
的李清照,是一个多愁善感,美丽有才华的女子,而这篇序则让我看到一个现实中的经历酸甜苦辣的女人。
如果词是认识她的名片,那么这篇序则是见到了她的人。
是的,活生生的一个人,我似乎看到了当年她入嫁明程的情景,一个是礼部员外郎的闺秀,一个是吏部侍郎的公子,门当户对,这在当时父母包办的婚姻里,该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一对啊。
婚后的生活更是让我看出她们的伉俪情深,其实她们的共同的爱好——金石书画,正是夫妻感情的融合剂啊。
“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夫唱妇随,其乐融融,如在眼前,不觉让我潸然泪下。
最让我感动的一幕还是她们饭后,一边品茶,一边游戏。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1000年的时间尘埃掩埋不了我超越时空的想象,我似乎看到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
真是让人叹惋!她们这种高雅的情趣,让清照往往不能自已,她也说“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我看了何尝不觉得呢?今生如能遇象这样的对象,足亦。
读到后面,心里总觉得闷痛,似有什么涌不出来,只等到眼泪出来了,心情才好受点。
明程死后,我不知道清照如何禁起这份伤,她生命的一分一秒已经过去,即使我能体会
她心理的苦楚又能怎样?我始终安抚不了当时的她。
于是她病了,病的只剩下一口气在。
清照还是拼命的把余生花费在金石书画上。
只到有一天,偶然读到她和明程收集的书籍。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
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
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
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十卷耳。
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清照读明程的卷宗时,明程的题跋墨迹似乎还未干,可人已不在,墓前的树木已粗的抱不过来了。
悲啊,清照,我今天读你的序,何尝不是当时你的心境?文在情在,可人呢?伊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