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
生态新城简介
生态新城简介淮安地处苏北腹地,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交汇处。
现面积10, 072平方千米,人口532万,辖四县四区。
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为了一进步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整合城市功能要素,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与内涵,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城市发展定位,立足淮安实际,2008年6月,依据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市委市政府以‚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为抓手,以经营城市为载体,通过经典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开始在主城与古城之间建设一座现代化的生态新城,一个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的中心城市展现在世人面前。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
淮安生态新城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实践,将被建设成为‘美丽淮安’的形象大使,打造成‘大家规划、名家设计、富家开发’的典范。
一、生态新城规划范围淮安生态新城北附主城,南接古城,处于城市几何中心之地,总规划面积29.8平方公里,其中绿地比率占到51%。
二、生态新城规划介绍科学编制新城概念性规划。
按照‚生态相连、组团相间‛城市形态,把经典规划作为新城建设的逻辑起点,科学编制生态新城概念性规划方案。
通过国际招标,复旦大学和瑞士普澜事务所中标,形成了‚两轴三片、多核发展、引河织网、城水共生‛的新城规划结构,将低碳生态发展规划成果落实到具体空间。
新城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商业、通讯、教育、环保、金融、保险、证券、信息、法律、会计、健康、保健、旅游、文化娱乐及体育活动等,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低碳排量等明显特征。
以‚绿色公交优先‛为指导原则,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构建‚慢行片区+慢行专用通道‛的交通结构体系。
鼓励绿色交通出行,有效减少交通能耗和碳排放总量。
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构建宜人的生态系统,提高绿地的生态效能。
2016年淮安市城市概况最新
1690
1500
1388.07
1121.75
992.25
1000
812.44
676.62 572.42
500
15.00% 10.00% 5.00%
0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0.00%
淮安市
000
50000
40000
2014年
2015年
-1.50%
淮安市
【城市GDP】近年来,淮安市经济快速发展,GDP总值由2005年的572.42亿 元增至2015年的2745.09亿元,同比大幅上涨了379.56%
3000
30.00%
2745.09
2455.39
2500
25.00%
2215.86
2000
1920.91
20.00%
2015年
淮安市
【城市产业结构】淮安市凭借优越的自然资源和发展环境,形成了五大千亿元 优势主导产业、四大新兴产业以及四大传统产业的产业格局
五大优势主导产业
盐化工新材料 特钢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 食品业 节能环保
四大传统产业
机械 纺织 轻工 建材
四大新兴产业
新材料 新能源 新医药 软件与信息服务
突出规划引领,滚动实施“十项重点工程” ,加快推进“一廊四区多片”建设,累计投 入3891亿元、实施了4150个城建重点项目 ,中心城市框架业已形成,“六大功能”全 面提升,建成区面积达155平方公里、人口 增至140万人。
2500
淮安的意思解释
淮安的意思解释
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
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首提首推城市,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处在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上,拥有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为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
面积10030平方公里。
淮安有2200多年建城史。
秦时置县,境内有著名的“青莲岗文化”遗址。
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
历史上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曾经淮安“因运而兴、因运而盛”,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
中国大运河淮安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淮安为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是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淮安市常住人口为4556230人。
2020年淮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25.37亿元。
淮安的导游词
淮安的导游词淮安的导游词1:淮安市位于苏北平原,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下辖清河、清浦、楚州、淮阴四区以及洪泽、金湖、涟水、盱眙四县,面积1.01万平方公里,人口510万,年平均气温14℃,降水量940毫米。
淮安历史悠久,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青莲岗文化”发源地,商周时期还是徐文化的中心地域,明清时期淮安即为水运交通“咽喉”,大运河、淮河纵横交汇,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曾与杭州、苏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这里曾孕育了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枚皋、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民族英雄关天培等。
淮安古迹名胜众多。
境内有唐代文通塔、宋代镇淮楼、妙通塔、明代明祖陵以及“东方庞贝”水下泗洲城,更有韩信钓台、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等著名人文景点。
淮安自然风光也十分独特。
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素有“日出斗金”之称的洪泽湖,碧波万倾,荷香鱼跃,百里长堤被誉为“水上长城”、“休闲佳境”;国家森林公园盱眙铁山寺自然保护区万木葱茏,鸟语花香,环境怡人。
作为农业大市,淮安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万亩荷塘、万亩水杉林、万亩蔬菜种植园也是农业生态观光一道道风景。
淮安还是著名的淮扬菜系发祥地之一。
这里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软兜长鱼、平桥豆腐、钦工肉圆、文楼汤包等传统名菜点早已享誉神州。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赵恺曾写道,“踏上淮安的土地,就是历史与自然的回归。
淮安是古老的,淮安更是年轻美丽的。
”淮安的导游词2:淮安,是敬爱的周恩来的故乡,是一座历史古城、文化名城、生态水城,也是一座适宜创业、适宜居住、适宜旅游的新兴城市,这里寸土寸金、资源富集、一身名牌,拥有名人、名著、名河、名湖、名菜等宝贵财富。
名人有一代伟人周恩来、千古名将韩信、小说大家吴承恩等,名著有中国伟大文学巨著――《西游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名河有夺淮而入的黄河、绵延千里的淮河、驰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通江达海的盐河,名湖有美丽清纯的洪泽湖,名菜有开国第一宴淮扬菜。
淮安-----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我生在淮安,长在淮安。
淮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走在淮安的大街小巷,无论秀丽的古代园林,抑或是黯然的里运河水,还是那斑驳的大闸口,如此种种,似乎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这座古城的沧桑变革。
淮安地处苏北平原,横跨淮河而建,临江近海,是南上北下的咽喉要道,区位优势独特,秦代建县,明清时代成为漕运总督府,现在的汪晏园就是总督府的遗迹.淮安境内平原广袤,山清水秀,资源丰富,古有“淮上江南,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美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淮安已经成为农业在市和新兴的工业强市,成为苏北重要的中心城市。
淮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曾孕育了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枚皋、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民族英雄关天培、梨园教主王瑶卿、还有当代名人陈白尘、吴强、陈登科、周信芳、谢铁骊等.尤其值得自豪的是,一代伟人周恩来也诞生在淮安。
淮安名胜古迹众多。
境内有唐代文通塔、宋代镇淮楼、妙通塔、明代明祖陵以及“东方庞贝”水下泗洲城,更有韩信钓台、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等著名人文景点。
淮安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著名的淮扬菜系发祥地之一。
软兜长鱼、平桥豆腐、钦工肉圆、文楼蟹黄汤包、淮安茶馓等传统名菜点早已为人们所熟知。
近年来,以盱眙十三香龙虾、洪泽活鱼锅贴为代表的地方佳肴也声名鹊起,享誉大江南北。
淮安还有很浓厚的风土人情.例如:送灶、除夕、天齐庙会、渔民婚俗、东岳庙会、河下都天庙会等等.下面简要叙述几个风俗。
送灶: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淮安民间普遍流行祭送“灶神”。
祭灶,亦称“送灶”,“谢灶”、“辞灶”,其主要活动是祭祀灶王爷,或称“灶君菩萨、”“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
除夕:除夕自古以来就是淮安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其活动的主题为“迎新”.除夕“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所以旧岁的最后一天又称“岁除"、“大年夜”,俗称“年三十晚上”。
远在二千六百多年前的周代,民间就有“岁终举行驱傩(旧时驱瘟疫的神)"之俗。
重点中心根本目标
重点中心根本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以加快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要素供给和生活水平提高为重点,扎实推进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特色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把伟人的故乡建设成为新兴产业、台资企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城市,商贸流通、现代物流繁荣兴旺城市,现代交通、水利工程重要枢纽城市,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宜业宜居城市。
综合考虑淮安的发展基础、条件和潜力,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经济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翻番,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财政总收入力争突破10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0亿元);在苏北率先建成全国生态市,城市化率提高到55%以上;以县为单位全面实现小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28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12900元。
(一)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强做大主导产业。
以加快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发展基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000亿元,工业投入累计超过5000亿元。
重点打造盐化工、特钢、电子信息、食品等千亿元级产业。
努力实现盐化工、特钢、电子信息、食品产业销售规模在2010年360亿元、401亿元、391亿元、313亿元的基础上,到2015年力争分别达到1000亿元。
实现新兴产业跨越发展。
按照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的原则,重点加快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销售规模在2010年240亿元的基础上,到2015年力争达到1000亿元。
淮安市未来发展SWOT分析
淮安市未来20年发展SWOT分析一、淮安概况与经济发展现状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江苏省省辖市,淮安位于苏北平原中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度,降水量940毫米,日照时数2130-2430小时。
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土地肥沃,水网密布,拥有耕地40万公顷、丘陵山地3.7万公顷,水域4万公顷。
地下蕴藏多种非金属矿藏,已探明岩盐、芒销、凹土储量分别达26万吨、1亿吨和0.65亿吨。
改革开放以来,淮安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新兴的工业基地、全国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重要水陆交通枢纽、江淮平原重要商埠和历史文化名城。
淮安地理位置优越,发展环境优良、投资政策优惠,是投资者施展才华的舞台、成就事业的沃土、温馨生活的家园。
近年淮安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淮安南面紧邻中国新兴的,飞速发展中的,在祖国国土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极具发展前景的长江经济带。
并且与中国最大的,经济社会最为发达、发展最具活力、也最具发展前景的长江三角洲经济核心区近在咫尺;东面紧邻沿海地区,本身处于江苏沿海经济区域当中,是中国最大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几个经济洼地中的一员;而北面接壤的则是中国除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以外第三条具有全国意义,在国土开发当中具有至关作用的大陆桥经济带。
同时淮安也处于中国五大河流当中唯一没有深度开发的淮河流域,是淮河沿岸最大城市、最大工商业中心。
二、优势分析(S-Superiority)2.1 区位交通方面淮安具有明显优势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淮安,曾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清乾隆年间盛极一时,与运河沿线的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四大都市”,并享有“壮丽东南第一州”之誉。
淮安地处苏北腹地,北接连云港,东北接盐城市,偏南接扬州市,南邻安徽省,西连宿迁市。
总面积10072平方公里,总人口524.06万,现辖4县4区。
淮安是迅速崛起的交通枢纽城市。
境内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已经建成和即将建成的京沪、宁宿徐、淮盐、宿淮、宁淮等五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新长铁路纵贯全境,水运河道纵横交错,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水陆并举的交通网络,凸显了淮安在江苏乃至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
淮安市区域优势
淮安市区域优势一、淮安地理位置淮安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城市,是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市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
淮安地处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核心地区,长三角城市群成员,苏北重要中心城市。
东北接连云港,东南接盐城,南接扬州,西南邻省会南京、和安徽省滁州市,西北连宿迁。
邻江近海,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独特。
淮安是江苏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长三角北部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
二、就城市的区域优势来说,总体而言,淮安市的区域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通优势。
淮安境内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已经建成和即将建成的京沪、宁宿徐、淮盐、淮宿、宁淮等五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新长铁路纵贯全境。
已经开工建设的淮宿铁路连接安徽皖北的能源基地。
该铁路作为西煤东运的重要能源出海战略通道,对江苏乃至长三角的能源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已建好的新长铁路,将淮安与盐城、南通这两个沿海新兴城市紧密连接起来。
随着苏通大桥、沪通铁路的建设,淮安到上海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从而更直接的接受上海的辐射,使淮安更紧密的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加快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正在建设的连盐淮铁路是一条区域间城际铁路,将加强淮安、盐城、连云港这三个长三角北部城市之间的区域联系,使淮安更深的融入到沿海大开发中,为淮安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更强的活力。
即将规划建设的还有宁淮城际铁路、连淮扬镇铁路、徐(淮)沪铁路,将使淮安接轨省内的南京、扬州、镇江、徐州等城市,同时又多了一条铁路直达上海,使淮安人民的出行又多了一个选择,更加快了长三角同城化的进程。
同时境内水运河道纵横交错,京杭大运河贯穿市境南北,同时辅以盐河航道、淮河入海水道、入江水道等航道,使淮安的水运网络通江达海,实现了淮安由传统的“运河经济”向“海河经济”的转变。
已建成的淮安机场进一步巩固了淮安的交通枢纽地位。
全市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公路、铁路、航空并举的立体化大交通网络,凸显了淮安在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
淮安文化资源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分析一、淮安的文化资源盘点1、淮安简介淮安市,下辖四区四县,地处江苏省中北部,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畔,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中国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上,是苏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淮安曾用名淮阴、楚州、山阳、清江浦、清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传说大禹治水于此,故其名取意“淮水安澜”。
淮安在夏商时期已有开发,春秋时期建成从扬州到淮安的邗沟,为京杭运河有史记载最早开挖的河段。
秦朝正式置淮阴县。
隋唐时期淮安凭借其运河交通枢纽地位成为大都市——楚州。
南宋时期宋金隔淮河对峙,淮安衰落。
元代之后,京杭大运河成为漕运要道,淮安再度复兴。
明清时期,漕运总督驻节淮安,河道总督也长时间驻节淮安,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
近代伴随交通方式的变更,运河交通衰落,淮安沦落为苏北小城。
直到进入21世纪后,淮安再度快速发展,苏北中心城市初见规模。
2、淮安的历史文化资源a.历史遗迹淮安的历史遗迹主要有古人类遗迹、古城遗址、名人活动遗址、水利遗址四类。
古人类遗迹以青莲岗文化遗址为代表。
“青莲岗文化是我国黄淮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和苏北地区。
”1青莲岗文化距今约六千余年,因最早发现于淮安县(今淮安市淮安区)青莲岗而得名。
青莲岗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原始遗物,对于研究新石器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价值。
古城遗址以东阳城遗址和泗州城遗址为代表。
东阳城兴起于秦汉,南北朝时期因战乱荒废。
古城遗址保存完好,发现大量秦汉遗物,城周围还发现了大量的汉代墓葬。
泗州城始建于北周,因其水路交通枢纽地位而繁荣一时,同时它也是佛教圣地之一。
到清康熙年间黄河南下夺淮,泗州城被淹没,埋没于洪泽湖底。
其遗址完整地保存了三百多年前古城的原貌,因而有“东方庞贝”之称,遗物众多,十分具有开发价值。
名人活动遗址以淮阴侯韩信和开国总理周恩来两位名人的活动遗址为代表。
关于韩信的遗址有韩侯祠、韩侯钓台、漂母祠、漂母墓、韩信城遗址等。
1.《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简要说明
《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简要说明一、前言2011年7月江苏省政府批准的《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在指导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和省域层面一系列重大战略、上位规划的颁布出台,使得淮安城市发展环境开始出现四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多重重大战略聚焦淮安及周边区域。
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江淮生态大走廊等,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对淮安建设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和江苏省特色增长极的战略要求以及全省“1+3”功能区战略布局,明显提升了淮安中心城市发展定位,确定了淮安生态优先、特色发展的战略路径。
二是城市铁路、水运、航空等综合交通地位进一步提升。
尤其是高铁方面结合国家铁路网规划,未来可北达京津、南抵沪宁,实现宁淮1小时同城生活圈,融入上海2小时经济活动圈。
三是随着“两区一县”行政区划调整获批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淮安“纳湖入城,淮洪一体”战略构想急需结合产业空间布局优化面临重大调整。
四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多规合一”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三大试点获批,将有力的促进淮安城市发展和治理方式转型。
以上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使得淮安城市发展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
同时,也使得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已不能更好地指导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规划建设,亟需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因此,本次总体规划修编以全面落实淮安三项改革试点要求(多规合一、土地使用制度、新型城镇化)以及中央和江苏两个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前提,确定规划理念和方法,体现中央关于生态、集约、宜居等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意图;立足于建设强富美高新淮安、区域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等战略要求,结合淮安当前发展的迫切需求和现实问题,为淮安进入新常态阶段以后的长远发展谋篇布局,为淮安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繁荣之城、安康之城、宜居之城、文明之城”建设提供具体抓手。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
建设的意见
佚名
【期刊名称】《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11(000)024
【摘要】<正>苏发[2011]23号2011年8月20日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淮安的发展动力和活力,促进苏北地区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现就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淮安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
【总页数】7页(P17-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7
【相关文献】
1.全面加快江苏农村改革发展——中共江苏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在宁举行,审议通过《中共江苏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 [J],
2.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 [J], ;
3.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实施意见 [J], ;
4.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苏北全面小康建设的意见 [J], ;
5.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宁淮挂钩合作支持淮安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和苏北地区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意见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游文化”元素融入淮安城市形象设计推广的应用研究
设计创作[摘 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文明城市的界定不再单纯以城市的设施、规模来衡量,而是需要将城市经济与城市文化作为平衡指标,整体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因此,合理挖掘和利用西游文化资源对淮安这座城市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研究西游文化与淮安城市文化之间的价值关系,从文化品牌、文化产品、文化氛围等方面提出西游文化如何融入淮安城市形象设计中,进一步优化淮安多元化的城市文化结构,重塑并传承西游文化的新价值,为城市以后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键词]西游文化;文化符号;文化传承;城市形象设计[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31-0037-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张婷,姚志颖.“西游文化”元素融入淮安城市形象设计推广的应用研究[J].天工,2023(31):37-39.张 婷 姚志颖广西师范大学“西游文化”元素融入淮安城市形象设计推广的应用研究作者简介:张婷(1979—),女,汉族,广西宜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品牌设计、文创设计。
姚志颖(1998—),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数字媒体设计。
西游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其灿烂辉煌的篇章。
江苏淮安、连云港等城市与《西游记》之间有着特殊的联系,淮安城市文旅发展规划推进西游文化传播走在全国前列。
淮安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乡,作者在撰写这部文学奇书时,结合了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人文等信息,为淮安西游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
近年来,在淮安市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西游文化传播、传承、保护的部分项目得到实施。
以西游文化为主题,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城市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相对不错的成绩。
但如何将淮安地方特色文化与西游文化符号紧密地联系起来是我们应该深思和探究的问题,这就需要对淮安西游文化内容进行挖掘和创新,生动地展现淮安城市独特的文化面貌。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淮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12.31•【字号】淮政发[2010]256号•【施行日期】2010.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淮政发〔2010〕256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的战略举措。
为抢抓新一轮战略发展机遇,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构筑具有淮安特色新型工业化体系的目标,以项目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以集聚为关键,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全力推进一批重点示范项目,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搭建一批创新平台,加快培育一批优势企业,使新兴产业成为淮安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增长极,把淮安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全省新兴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产业规模实现“双倍增”。
到2015年,新兴产业销售规模超过1000亿元,实现“双倍增”。
-项目投入超千亿元。
“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兴产业完成项目投入超过1000亿元。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2%;建设一批公共创新平台,培育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20个以上。
-产业竞争能力大幅提升。
培育20户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新兴产业龙头企业、5个营业收入超百亿的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全省有位置,全国有影响的新兴产业基地。
三、发展重点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及未来产业发展导向,按照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的原则,加大培育力度,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升级,将我市打造成为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钢新材料产业基地、中国“新盐都”、中国“凹土之都”、新能源产业基地、健康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基地、苏北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高地和全省物联网应用示范区。
扎根淮安实际、紧跟时代脉搏,努力建设全国一流职教名校——专访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黄少基
●向实问道扎根淮安实际、紧跟时代脉搏,努力建设全国一流职教名校——专访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黄少基本刊编辑部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集中、高等职业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社区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主要由淮安市广播电视大学、淮安市职教中心等5校合并组建而成,现有徐杨路、明远路两个校区。
2009年,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保持市直事业单位建制不变、市级财政投入不变、原有编制数和在编人员身份不变的基础上,学校划归开发区管理,形成了市、区共建共管,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体制。
2016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成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分院,标志着学校事业步入中职向高职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在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与改革同步、与开放同行,始终扎根淮安实际、紧跟时代脉搏,为地方培养了数以万计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淮安广大市民提供了更多终身学习的机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校先后创建成为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列入省中职领航计划立项建设单位,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文明校园、省教学管理30强、淮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淮安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先进单位等百余项荣誉。
近年来,围绕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密切联系淮安产业发展实际,关注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求,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内涵发展,坚持特色立校,走出了一条尊重人的发展、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富有自身特色的职教办学之路。
为此,本刊编辑部编辑曹稳专程采访了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黄少基。
曹稳:黄校长您好!贵校发挥资源优势,扎根于淮安实际,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进行了多年的实践,为淮安的经济腾飞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您能给大家分享一下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吗?黄少基:好的。
2016年淮安市城市概况最新
【基本信息】韩信故里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国家AAA级旅游 景区,公园内修缮于2003年完工对外开放,总占地10万平米
类别 地址 投资方 级别 票价 占地 开放时 间 古迹
具体内容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 中国创达集团投资建设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成人票40元,家庭票100元 10万平米,水面近4万平方米 2003年 淮阴侯庙、韩信钓鱼台、胯下桥、漂母岸、千 金亭
0
淮安市
【城市三产概况】2015年,淮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45.09亿元,按可比价 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 的11.7:44.2:44.1调整到11.2:42.9:45.9
120.00%
淮安市产业结构实现“二三一”到“三二一” 历史性转变
100.00%
20.00%
46.99%
46.29%
45.38%
44.23%
42.86%
13.22%
0.00%
2011年
12.91%
2012年
12.08%
2013年
11.69%
2014年
11.21%
2015年
草等有一定基础,丰富了整个工业体系
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淮安市
【城市产业结构】淮安市凭借优越的自然资源和发展环境,形成了五大千亿元 优势主导产业、四大新兴产业以及四大传统产业的产业格局
1500
1000
500
面提升,建成区面积达155平方公里、人口
增至140万人。
0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规模以上固定投资额
淮安市
苏北五市各县区面积人口GDP及县区简介
61.25
452.57 亿元
7.39
灌南县工业发展态势良好,交通日益便利,生态农业逐步兴起。
淮安区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漕运总
17
淮安市 淮安区 1452 78.53 708.25 5.86 督府、淮安府署等众多文化遗迹。这里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美
食众多,如淮安茶馓、文楼汤包等。
8.72
大丰区是麋鹿故乡、湿地之都,拥有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港口资 源丰富,海洋经济发展迅速。
27
盐城市 响水县 1461
45.92 446.33
5.74
响水县是沿海发展的新兴县份,拥有灌河风光带等景点。工业逐步壮大, 农业独具特色。
28
盐城市 滨海县 1949.6 82.01 606.27
4.68
淮安市 金湖县 1393.86 28.95 386.51
8.88
金湖县素有 “尧帝故里”“荷花之乡” 之称,生态优美,荷花荡景区风 景迷人,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24
盐城市 亭湖区 800
79.8
785.26
6.67
亭湖区是盐城市的中心城区,交通便捷,经济活跃。拥有大洋湾生态旅游 景区等景点,自然风光与现代城市风貌相融合。
20
淮安市 洪泽区 1394
28.51 405.15
9.19
洪泽区依湖而建,因水得名,是一座新兴的湖滨生态旅游城市。洪泽湖大 堤历史悠久,水产业发达,大闸蟹等水产品闻名遐迩。
序号
地级市名
县市区
面积(平 人口(万 方公里) 人)
2023 年 GDP(亿
元)
2023 年 人均 GDP (万元)
城市简介
淮安发展概况
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及展望淮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隋朝开凿大运河后,淮安成为漕运重要孔道,明清时期淮安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淮安位于淮河下游和苏北平原中部,处在我国自然气候的南北分界线上,风光秀丽,人杰地灵;改革开放以来,淮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成为物产富饶的鱼米之乡、新兴的工业城市、风景优美的生态旅游城市和极具发展潜力的开放型城市;“十一五”以来,淮安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今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为未来淮安的发展描绘了一副崭新的宏伟蓝图;第一部分:自然概况一、地理位置淮安市位于苏北平原中部俗称苏北腹地,辖区呈不规则条块状,西南、东北走向,其地理范围为东经118度12分~119度36分,北纬32度43分~34度06分,中心城区位于东经119.15度,北纬33.5度;淮安的地理位置特点:①淮安濒临黄海,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和长三角经济区的北部;②淮安位于淮河下游,处于中国地理和自然气候的南北分界线上;二、地质地貌淮安境内的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部为丘陵地区,属皖东丘陵的余脉,一般真高50-100米,少数山头达150米以上,丘陵岗地面积占市域面积18.32 %;其他地域大部都是平原,地势平坦,地面真高在8~12米之间,平原面积占市域面积69.39%;全境最高点在盱眙裂山,真高194.1米;全市最低点,在楚州博里,地面真高仅2.3~3.3米;三、河流水系淮安境内河塘众多,河湖交错,水网密布,风光秀美;境内主要湖泊,有洪泽湖、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等,湖泊面积占市域面积11.39%;主要河流, 有淮河、大运河、里运河、废黄河、盐河、淮沭新河、南六塘河、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及淮河入海水道等;淮安地下水资源贮量丰富,深层地下水可采资源量为5.42亿立方米;全市水域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四分之一,被誉为"一片漂浮在水上的土地";全市湿地资源非常丰富,在全国名列前茅;四、自然气候淮安兼有南北气候特征,境内属于中纬度北亚热带向暖湿带过渡地区,气候特点是四季明显春季较短,雨量充沛,光照时间长,有霜期短;年平均降水量约940毫米,夏季雨水集中,冬季雨水稀少,春秋两季雨量相当占全年降水量20%;由于濒邻黄海,受海洋水体影响,淮安空气湿润,季节温差和昼夜温差都比较小,年平均气温14℃左右冬季湿冷,年日照时数2000-2430小时,无霜期240天左右,平均风速一般在2.9-3.6米/秒之间;五、矿产资源淮安的矿产资源市分布相对集中;盱眙县凹凸棒石粘土探明储量2.72亿吨,远景储量达5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65%-70%,占全球总储量的近50%,是我国唯一具有开采价值的蕴藏地;岩盐资源探明储量1350亿吨不包括洪泽湖底,居世界首位,且品位高、埋藏浅、品质优,盐层厚度达100米-200米,卤水浓度在300克/立升-320克/立升之间,适宜大规模开发利用;淮安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无水芒硝矿,已探明芒硝储量20亿吨;第二部分:城市变迁淮安是一座历史名城,千百年来,虽历经风雨,多次更名,区划建制屡作调整,但始终是郡县州道府治,不失为江北重镇、战略要地;一、政区演变上古时期早在五六千年前,市境就有先民们活动的踪迹,并留下载入史册的“青莲岗文化”;夏商周时期市境已获相当程度的开发,“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既有邗沟即淮扬运河沟通江、淮,又有陆上干道—善道通达南北,故成为春秋战国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先后为吴、越、楚所有;秦汉时期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市境始置县邑有淮阴、盱眙、东阳; 西汉年间,市境又增置淮浦、射阳、富陵等县;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分射阳县设山阳县,同时废东阳县,属地划入山阳县;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县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南宋南宋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在淮河以北设置清河县今淮阴区的淮北地域,治清口今码头镇北,“清河”之名由此而来;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将淮阴、淮安县并入山阳县,保留清河县,设置淮安路,治山阳县,辖山阳、清河、桃园、盐城等四县和“一府三州”,即临淮府领虹、五河、盱眙、天长、海宁州即海州,领朐山、沭阳、赣榆、安东州涟水、泗州临淮;明朝时期1368年-1644年,改淮安路为淮安府,府治仍设在山阳县,辖9县两州,即山阳、清河、安东、盐城、桃源、沭阳、赣榆、宿迁、睢宁9县和海州、邳州,盱眙、泗州划属凤阳府;,民国时期淮安府撤销,市境大部始属淮扬道,后属淮阴行政督察区;境内漕、盐、河、榷之利皆失,进一步衰微;而长年战乱又给刚刚兴起的近代交通运输业和工矿业以沉重打击;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阴专区;建国后1956年5月,将洪泽湖东平原和四周部分陆地15个乡、4个镇和1个港分别从盱眙、淮阴、泗洪、泗阳等县析出,成立洪泽县1958年9月,清江市与淮阴县合并成立淮阴市;1959年10月,由宝应县析出,设立金湖县;1964年9月,撤消淮阴市建制,清江市、淮阴县分置淮阴县政府驻清江市,1972年迁驻王营镇;1983年3月,撤消淮阴专区和清江市建制,设立地级淮阴市,辖清河、清浦、淮阴、淮安、涟水、灌南、沭阳、泗阳、宿迁、泗洪、洪泽、盱眙、1996年8月,宿迁、泗阳、沭阳、泗洪四县市从淮阴市析出,成立地级宿迁市,同时灌南县划归连云港市;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改为淮安市楚州区,原淮阴县改为淮安市淮阴区;淮安市现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4区和涟水、洪泽、盱眙、金湖4县,共115个乡镇24个乡、91个镇,总面积10072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538.74万人,常住人口480.40万人;二、运河之都淮安地处淮河、泗水下游,历史上一直是联系中原与江淮地区的交通孔道,而泗口则是古代东部南北水陆交通的战略要冲;夏商周时期,淮安由于“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境内在经济上已得到相当程度的开发;当时淮安的先民们利用地势低平、水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种植水稻和小麦,布帛生产已领先中原地区;春秋战国时期,淮安境内成为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既有邗沟连接江淮,还有善道通达南北;秦汉时期,境内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灌溉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筑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护农田,并修破釜塘灌溉农田;铁制农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广,故虽迭经战乱农业生产仍有较大发展;同时交通运输也有改善;秦始皇修筑的驰道自境内穿过,陈登则筑邗沟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境内手工业和商业比较繁荣,文化也发展到较高水平,汉代兴起家学和私学,并涌现出一批文学大家,如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魏晋南北朝时期市境长期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长年战乱带来的是“江淮之间,赤地千里”的凄惨景象,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隋唐五代时期境内长期处于安定的环境,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和重新繁荣;其间大运河的开凿和淮北盐场的建滩对市境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隋大业年间,自洛阳至扬州的漕运要道大运河凿成,境内则成为漕运重要孔道;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设置官署,委派大员掌管、督办漕运;唐初,涟水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为运销淮盐,垂拱年间开运盐河,淮安盐运又兴;楚州治今楚州区淮城、泗州治今盱眙县城对岸成为运河沿线的两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宋元时期北宋年间,境内较为太平,漕运、盐运得到进一步发展;政府鼓励垦殖,修复和增建灌溉设施,引进推广“占城稻”;“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正是这一时期的生动写照;南宋和金、元对峙时期,市境再度成为前线,遭受兵火的长期荼毒;经历长期战乱,市境一片凄凉;而由黄河夺淮带来的频繁水灾,又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萧条;宋元时期,境内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发展,府、州、县学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文化名人也颇多,如著名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主修奉元历的著名盲人天文历算家卫朴,开明清写意画先河的著名画家龚开,画鉴作者、著名书画鉴赏家和理论家汤卮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题刻,其中不乏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兆页等大家的珍品;明清时期明永乐年间,淮安漕运又兴,明中叶以后,黄河全流夺淮,境内水患愈演愈烈,农业衰落,鱼米之乡的盛景不再;明清两朝都委派大员驻淮治河;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进入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 淮安城市的繁华,带来了人文荟萃的局面;明清两朝仅山阳今楚州区一县就有进士200余人,河下镇还出了状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话;这里还产生了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著名经学大师阎若璩,“扬州八怪”之一的花鸟画家边寿民,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温病条辨的作者吴鞠通等一批名人;第三部分:走向辉煌1949年10月1日,揭开了淮安历史的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淮安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古老的淮安,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在六十年的短暂岁月里,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崛起在广袤的苏北平原上;一、发展成就一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改革开放以后,淮安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使农业经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市现有耕地面积600万亩,其中水田410万亩,旱地190万亩,形成了蔬菜、家禽、生猪、水产、林木等五大主导产业,是全国闻名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加工基地;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445.7万吨、油料10.5万吨,水果总产量7.6万吨,肉类总产量为28.3万吨,水产品产量25.3万吨;二门类齐全的新兴工业城市;全市现有各类工业企业1万余家,其中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2119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60家;在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电子信息、特钢、盐化工新材料三大千亿元产业开始起步;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37亿元,生产钢材308万吨、生铁276万吨、水泥279万吨、白酒7009万升、原盐237万吨、加工原油80万吨,发电116亿千瓦时;三苏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180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80公里,京沪、宁宿徐、宿淮、淮盐、宁淮等五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高速公路通车密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境内现有航道1486公里,其中等级航道510公里;新长铁路在我市境内全长81公里,并与国家干线铁路联网运营;淮安民用机场投入运营,开通了多条重要航线;四风光秀丽的生态家园;十一五”以来,淮安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全市城市绿化覆盖率38.7%、森林覆盖率23.2% ,纯朴自然的山水风光与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构成了一幅幅风光秀美的画卷;2010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159万人次,其中国内旅游者1156万人次,入境游客2.83万人,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9亿元,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475万美元;五极具发展潜力的开放型城市;淮安市先后与日本、香港、美国、欧盟等1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吸引了台湾鸿海集团、达方电子、韩泰轮胎等20多个国际知名大公司、大企业来淮投资,全市现有各类外资企业10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了26亿美元;先后与法国、白俄罗斯、美国、韩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11个城市建立了友城关系;2006年,淮安被评为“浙商最佳投资城市”;2009年6月,在台湾民众最想居住的大陆城市评选中名列第6;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是淮安跨越发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总量翻一番,财政超千亿,建成生态市,全面达小康;到2015年,全市经济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翻番,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在苏北率先建成全国生态市,以县为单位全面实现小康;今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将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升为省级战略;推进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关键在于显著提升城市的要素吸引力、产业集聚力、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市委市政府提出,我们要紧扣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宏伟蓝图,全力落实“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幸福指数同步提升”总体要求和“十二五”奋斗目标,把增强实力、做优环境、改善民生作为主攻方向,坚持跨越发展不动摇,把淮安建设成为长三角北部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和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统筹发展不动摇,确保城乡环境更优、城市面貌更美,功能品位全面提升,在苏北率先建成全国生态市;坚持和谐发展不动摇,确保群众生活富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在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进程中,全力打造受人尊敬、令人向往的富庶美丽幸福新淮安;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淮安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不远的将来,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淮安的明天会一定会更加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安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
2009年09月24日14:49:24
根据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组委会的统一安排,市政府于昨天上午举行中心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
受市长高雪坤委托,副市长刘友超详细通报了近年来淮安中心城市建设情况。
进入“十一五”,淮安处于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中心城市建设确立了大目标、大思路,进入了大投入、大发展的新阶段。
淮安市以开放的视野,开创了城市发展的新局面。
淮安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淮安建成能够辐射周边地区2000万人口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确立了“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的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五大建设,促进中心城市实现“四个转变”,即城市建设由量的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由交通节点型城市向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转变,由粗犷式经营向集团式、资本化转变,由点、轴式发展向区域协调、协力共建转变。
在先后获得省文明城、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称号,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按新标准通过验收和公示后,全面启动了全国文明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生态城市和健康城市新“四城”创建。
淮安新一轮城市总规编制成果已于今年9月1日通过省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论证。
总规将淮安纳入到江苏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发展战略中去,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旅游城市,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淮安市以经典的规划,塑造了富有魅力的城市特色。
为强化对重大项目实施的科学规划决策,淮安市建立了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规划决策机制。
投入近1亿元,按照经典规划要求,突出大家规划、名家设计,以人口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和投资集聚发展为导向,修编完成《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淮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淮安工业园规划,以及富士康科技园、盐化工业园和冶金工业园等规划,同时还修编完成26个乡镇总体规划、198个“三类村庄”、4796个农民集中居住点、3200个村庄平面布局规划,基本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
围绕彰显“历史古城、文化名城、生态水城”的城市特色,编制城市特色发展规划纲要。
注重提炼人文精神,挖掘历史内涵,弘扬地方特色,赋予城市灵气、个性和品位;做活绿水生态文章,整治水体环境,加快推进沿河、沿湖、沿路绿化风光带建设,实现城中有河、河中有城、城随水展、水随城绕;着力打造一批凸现城市特色的亮点工程,展现“文淮安、水淮安、绿淮安”的独特魅力。
特别是倍受世人关注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的建
成并获得国家测绘局的批准,该项目集“科普基地、人文景观、城市名片”于一体,对挖掘淮河文化、提升城市品位、扩大淮安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淮安市以精致的建设,增强了现代城市的综合功能。
近三年,实施了1500多个重点项目,到今年底,将完成总投资490亿元,比前10年的总和还多。
到去年底,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00平方公里,人口突破100万,全市城市化率达到41.6%。
一是推进“五大建设”。
仅今年,“五大建设”将实施187个项目,完成投资110亿元。
在构筑大交通方面,围绕打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打通对外开放大通道,完成投资16亿元,重点实施盐河航道整治、淮安民用机场、237省道淮安段、205国道改线、丁集互通立交、325省道淮安段、宿宿淮铁路、淮安汽车客运北站等项目;在培育大产业方面,以培植三大千亿元产业为重点,加快综合服务项目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6.3亿元,重点实施为产业配套的市政工程;在发展大流通方面,完成投资47.9亿元,重点实施淮安万达广场、鼎立国际大酒店、国信大酒店、中央新亚国际广场、国际农贸城、淮安综合大市场等项目;在繁荣大文化方面,投资13.8亿元,重点实施与苏北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功能性、带动性强的文化项目;在开发大旅游方面,投资7.3亿元,加快“景区精品、文化名品、休闲新品”建设。
二是坚持富家开发。
经过几年的建设,淮安的城市变高了、变亮了,初步统计主城区已建成的高层建筑近100座。
在加快提升淮海中心商业区和水渡口中央商务区等片区功能的同时,启动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建设。
计划通过3-5年时间,在2.5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建成具有淮安特色、满足特大城市功能要素需求的现代化行政商务中心、体育中心、文化中心、旅游中心、最佳人居中心等综合功能生态新城区。
三是健全市政路网。
3年累计投入资金约20亿元,实施市政公用项目100多项。
中心城市道路逐渐形成了环网相连、节点畅通、结构合理、高效便捷的良好格局,增强了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四是完善市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
市区供水普及率达99%,燃气普及率达98%,污水处理率达80%,亮灯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排水管网总长度达976公里。
五是强化工程质量管理。
施工图报审率,施工许可证发放率竣工验收审察率由2006年的85%、60%、65%上升为2008年的98%、97%、95%。
2008年全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现场会在淮安召开,今年10月底,全国中小城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创新研讨会将在淮安召开。
淮安市以精细的管理,打造了唱响全国的和谐城管品牌。
2002年以来,淮安的城市管理经历了“无序的后果管理——规范的成因管理——和谐的长效管理”三个阶段,被业内专家称之为“淮安城管现象”。
2007年9月份,全国第二届中小城市管理现场会在淮安召开;2008年10月份,在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与杭州、武汉、青岛等6个城市,获得了“2008?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
淮安市坚持以民为本的城建城管理念,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第一目标,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意见作为第一财富;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手,努力优化城市的生态和人居环境,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城市管理、城市发展的优先战略,让“和谐城管”理念深入人心。
淮安市以民本的理念,不断提升宜居城市环境。
一是优化了生态环境。
大力开展道路增绿、滨河生态、街头游园、绿色社区建设,三年来,新增绿地面积548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19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9.53%,绿地率达到36.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11平方米。
探索出的生态型、节约型城市园林建设的模式受到了国家建设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认同,并在全国推广。
今年6月30日,淮安被台湾居民评为“中国大陆最想居住的十大城市之一”。
二是改善了居住环境。
构建了以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为主体、共有产权房和廉租房为补充的住房保障体系。
三年来,市区建成商品房680万平方米,其中,各类保障性住房(含拆迁安置房)260万平方米,向困难群众发放廉租房补贴近2000万元,实现保障对象全覆盖,市区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
加大旧城改造力度,编制了2007-2012年旧城改造规划,明确用5-6年时间,有计划、分步骤地完成市区旧城及城中村改造工作。
积极探索小区物业管理新机制,建立“两站一中心一平台”物管新机制。
今年4月7日,淮安市“中心城区物业管理与社区服务项目”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是淮安市荣获的首个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也是全国首个物业管理方面的人居环境范例奖。
三是提升了市容景观。
近年来,淮安市在先后建成了“四河、十二桥、八大广场、二十条道路、三十个节点、八十幢高层建筑”等一大批灯光亮化设施的基础上,从2008年起,按照“出新、出景、出彩”的要求,围绕打造“苏北第一商业街”的目标定位,先后重点组织实施了淮海北路和淮海南路市容景观提升工程。
去年,在淮海北路从古黄河桥至水门桥段3.3公里路段,以及健康路和淮海东西路两侧,实施市容景观提升十项工程,历时3个月,顺利完成了市容景观提升“十项工程”的150个大项、656个子项整治提升任务。
今年,为改善清浦城市形象,使淮海南北路的城市景观协调一致,组织实施淮海南路水门桥至大运河桥段3.2公里路段市容景观提升“十项工程”。
倍受广大市民关注的淮海东路改造提升工程也已完成,使淮安现代都市的气息日益浓厚。
(中国连云港政府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