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佛教征服的游牧民族 《草原帝国》读书笔记

被佛教征服的游牧民族 《草原帝国》读书笔记
被佛教征服的游牧民族 《草原帝国》读书笔记

被佛教征服的游牧民族《草原帝国》读书

笔记

导读:读书笔记被佛教征服的游牧民族《草原帝国》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被佛教征服的游牧民族——《草原帝国》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历史上在中国的北方草原,西方戈壁,分布着数不清的游牧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冷兵器时代,这些天生的马上弓箭手,拥有无可匹敌的强大军事力量,那像雨一样从天而降的箭镞,足以抵挡任何企图追击的敌人。

每逢草原大旱,水源枯竭,这些游牧民便像狼一样来到定居部落的门口,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是这些游牧民经常光顾的地方。匈奴人建立了前赵,前秦;拓跋人建立了北魏;鲜卑人建立了前燕;后来契丹人建立了辽;女真人建立了金;蒙古人建立了元;满洲人建立了清。

跨越几个世纪的草原帝国建立者,都一再重复一种模式:承续华夏国祚,被先进文明吸引,再逐渐被削弱、淡化和淹没于中国主体之中,其中佛教功不可没。这些凶猛的武士们一接触到菩萨的优雅姿态就易于受到沙门们博爱教条的感动,以致于他们不仅忘记了他们好战的本性,甚至还忽视了自卫。

佛教与这些未开化的游牧民族一结合,便产生出一种神奇的化学

反应,没有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的功利性宗教崇拜,就像一个赤子拥抱母亲一样,张开自己的怀抱,以无比剧烈的热情,投身于彼岸世界的梦幻之中。

他们开凿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巴米扬(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大佛,绘制精美的壁画,建造宏伟的寺院,请来印度的高僧翻译佛教经书,他们将自己的国王称为转轮法王,甚至为了保卫黄教的神圣地位,翻越荒芜的昆仑山,对红教徒展开一场圣战。

佛教,把唐朝的可怕的吐蕃人改造成了宗喀巴的梦想者和创造奇迹者,它使成吉思汗以后的蒙古人更加衰落,他们逐渐遗忘了世界征服者的光荣,他们放下刀箭,在毡蓬里供奉起佛祖的金像,转动佛珠,口诵佛经,他们只梦想征服灵魂。作者:蚂蚁先生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佛学与哲学

佛学与哲学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发源于古代印度,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中国,对我国哲学、文学、艺术及社会风俗均有相当影响,一度形成佛玄合流的景象,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佛学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现象,它即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它也是以哲学形式出现的宗教思想。它的基本目的在于说明佛教观念的合理性和佛教生活的必要性。哲学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和佛学神秘的宗教思维方式使佛学一传入中国,就使佛教与哲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 哲学与佛学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哲学与佛学互相影响,相伴相生。哲学与作为宗教之一的佛学都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都是远离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由于哲学与佛学处于意识形态的同一层面上,使其在相互作用中极易相互过渡,并且相互包含。哲学和佛学都是世界观,佛教与哲学作为世界观,它们必然要提供关于宇宙的模式和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基本原则,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哲学作为理性思维的最高形式,要求从直观的感性现象背后探讨世界的本源、世界的一般性质和普遍规律,人们可以从理性的角度探讨各种问题及世界的终极问题。佛教关于世界本原的基本命题也是非理性的,例如佛教的缘起论用因缘和合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把一切事物的现象看成一定关系和条件的产物,

认为因果律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否认创世主的存在。缘起说的主要目的是说明“诸法无我,诸法无常”的教义,认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从而把宇宙观和佛教人生观直接联系起来。佛教超越时代、民族的界限,它之所以能跨越历史、国度而流传,是因为佛教研究生老病死,根除生老病死的苦痛。人类在发展阶段上,总是寻求向上的意欲,而这种本性总是与现实苦难发生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用宗教来承担,佛教把生老病死归于自心,从精神方面来寻找出路,它强调调养和调节身心,采取修行的办法来缓和这种矛盾,佛教传入中国后,教义在变化,也繁衍出众多宗派、教旨、教风也出现了歧义,但根本宗旨仍然是释伽牟尼出家要解决的问题“我若不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终不还宫”,“我欲为一切事件求解脱,故出家修道。” 哲学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形态,它是一种大智慧,是反思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哲学的巨大的生活价值,莫过于用马克思所说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来表达。哲学作为“意义”的社会自我意识,它对当代人类巨大的生活价值,就是对时代性的“意义危机”作全面的反应、批判的反思、规范性的矫正和理想性的引导。因此,真正的哲学,不仅仅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和表达”、“总结和概括”,更重要的是时代精神的“反思和表征”、“塑造和引导”。它以自己提出的新的问题、新的提问方式以及对新问题的新的求索,批判性地反思人类生活的时代意义,理论性地表征人类生活的矛盾与困惑、理想与选择,从而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

2019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满分答案单元测试答案

中国历史时期的疆域包括: 历史时期中国的版图是以明朝的疆域和版图为基础的。 罗塞塔碑上有以下哪几种文字: 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文化之地,代表的空间是中间之地。 疆域是在历史进程中,经过多次境域伸缩与多民族融合形成的政治领属空间 法国人儒勒·格鲁塞在他的名著《草原帝国》中清楚地指出:“乾隆皇帝对伊犁河流域和喀什葛尔的吞并,标志着实现了中国自班超时代以来的十八个世纪中实行的亚洲政策所追随的目标,既定居民族对游牧民族,农耕地区对草原的还击。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进程中,无论疆土局限在农耕区之内,还是迈出农牧交错带向非农业区域延伸,民族之间的交融始终贯穿其中,因此疆域既是历史产物,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并非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功绩 “中国”一词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从1689年 “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____________中 西周经过分封,天子名义拥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分封制下国家分属于各自拥有实权的受封者,天子、诸侯、卿大夫皆为有土之君,因此天下、国、家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宋辽夏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时代,不但三个政权都试图一统天下,且均自认为正统,在这样的背景下遥领、虚封出现了 “随山川形便”依凭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物作为行政区边界,使行政区与自然地理区保持一致的划界方式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推恩令是________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 州固定成为一级行政区发生在________ 辽西走廊狭窄的地形使道路的南北两侧乃至于中部,均有控制道路、依险设关的条件,山海关位于走廊南端,明代广宁(今辽宁北镇)地处北端,宁远(今辽宁兴城)位于中部。由于辽西走廊对于华北、东北两地的重要作用,明清之际主要战事均发生在这一道路沿线及周邻地区 散关是金牛道中险要的关隘,穿过散关道路分为两支,一支进入成都平原直指成都,另一只沿嘉陵江经阆中、南充至重庆 西汉时期开通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河西四郡的设置开始。 经过今山东临清的运河是: 史前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遗址分布图,在河北平原的腹心地带是一片空白,这是黄河行经河北平原,注入渤海,每当汛期河道呈现漫流状态的结果 科学研究证明,在黄土高原的总侵蚀量中自然侵蚀最低占70%,加速侵蚀最高占30%。 从周、秦至两汉时期,长江水道至今沙市,主泓道向南形成近似直角,这一以沙市为顶点的直角弯道导致江水中的泥沙就势沉积下来,形成荆江陆上三角洲。近似直角的河道同样使部分江水冲出河道,最初在陆上三角洲上呈扇状漫流,后形成夏水、涌水两条分流 云梦泽的消失原因是: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1048年黄河第三次重大改道形成__________、________两条河道 江汉平原的形成与全面开发大约从南宋后期开始,经元代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接受这里粮食的包括南北十余省,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 史前时期传入中国的冬小麦,明代传入的玉米、甘薯,这些旱地作物主要取代了本土作物粟(即谷子)、黍的种植空间 桑、麻种植在中国均有着久远的历史,棉花传入中国之后,人们衣着之物主要依托麻、丝制品 黄道婆为____________种植推广做出重要贡献: 游牧民族实行逐水草放牧,一年内冬夏之际转换牧场,冬夏牧场的距离一般为___________里左右

《征服》阅读附答案

《征服》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征服 三年前一个有红嘴鸥的季节,我坐在昆明市城西翠湖边一间不起眼的茶室里,听“酒友”大张——一位业余登山爱好者,讲述一段攀登哈巴雪山的故事。茶室里很静,只有我们两个人,灯光凝固成昏黄状态,冬雨被凄厉的夜风驱赶着一阵阵扑向木格窗子,发出“刷刷”的响声…… 大张大大地灌了一口冰冷的啤酒,接着说:“到了5100米的时候,只剩下队长、向导和我三个人了,其余的人由于中途突然下雨,气候恶劣,都已撤回4800米的大本营。向导是当地人,一位沉默寡言的小伙子,他曾劝我们全体撤回,说这种天气根本不能登顶,但队长不愿放弃,他为这次登山已精心准备了半年。我也想试试,我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于是我们继续努力,向导在前,队长居中,我在最后,相距5-10米的距离。 “半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一个岔口处。这时细雨已经变成了风雪,狂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我们蜷缩在一道雪坡下面,三个人紧紧地靠在一起,我头痛欲裂,胸腔里仿佛塞了一团棉花,呼吸极其困难。我看了表是上午11时,四周却是一片迷蒙,能见度不足10米,耳边只有风声在呜呜地吼叫,像是在倾诉着什么,又像是在抗议着什么。我知道5396米的峰项离我们不远,但我们却看不到它,它就躲在风雪的背后,云层下面,但它肯定看得见我们……想到这里,心中一阵难以名状的恐惧感油然而生。 “我看了看队长,风雪帽和墨镜遮住了他的脸颊,看不到他的表情,但他直视远方,显得很镇静,也很坚定。我用肘碰了碰他,大声问他,‘怎么办?’他仿佛没听见,依然直视着那个迷茫的世界。我又碰了他一下,说:‘撤吧。’他说:‘等等吧,也许还有希望。再说现在怎么撤?’ “这话没错,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撤退的可能,我们只能在这里固守。但我们也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仍怀着一丝侥幸心理,盼望着天气能够好转。雪山上的气候就是这样,就像这场风雪会突然降临,阳光自然也会突然间就照耀大地。“但直到下午2时,风雪仍没有停止的迹象。常识告诉我们,无论如何今天没有登顶的希望了,因为时间不够了,我们必须选择撤退,这还要天公作美,雪山上是无法过夜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已经到了威胁生命的程度。队长的情绪也渐渐变得焦躁起来。但是他依然死死地盯着峰顶的方向。 “一直默不作声的向导在整理装备,我明白他是在为下山做准备,我们必须在天黑前返回大本营。 “风雪渐渐小了下来,我和向导开始撤退,但队长却坐在那里不动。我喊:‘走吧,时间来不及了。’但他宛若没有听见,没有理我。我几步奔到他面前,揪住他喊道:‘你不要命了?’他也激动起来,一把将我摔倒在雪地里,嘶哑着嗓子说:‘我不走,我必须上去。’他指着云层里的峰项。‘我到这里来就是为了征服。而它也已经跟我玩了一天了,此刻它肯定正躲在那里笑话我呢,我不能就这么输给它。’‘你这是在玩命。’我喘着粗气说。他却说:‘不,这是较量。我要跟它比比,谁是这里的主人,我一定要征服它。’ “这时,一直看着我们争吵的向导突然说话了,黝黑的脸上布满了庄重,他问: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发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达到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发展而来的。“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妨碍,所以叫“三谛圆融”。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唯识宗强调“万法唯识”、“唯识无境”说。他们首先把世界分为“我”和“法”两大部分,认为“我”指生命的主体,如人的情欲、意志等自我意识活动;“法”指事物及其规律,如山河大地、人的肉体等。他们认为“我”和“法”都不是客观的存在,都是虚假的现象,都是空的。因为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识”变现出来的。他们把“识”分为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前五识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感觉,。第六识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知觉,是对感觉的综合。第七识又称思量识,具有思考衡量的作用,它是联系前六识与第八识的桥梁。第八识最重要,它含藏诸法“种子”,故称种子识或藏识,也叫根本依,因为它是前七识赖以成立的根本和依据。

被佛教征服的游牧民族 《草原帝国》读书笔记

被佛教征服的游牧民族《草原帝国》读书 笔记 导读:读书笔记被佛教征服的游牧民族《草原帝国》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被佛教征服的游牧民族——《草原帝国》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历史上在中国的北方草原,西方戈壁,分布着数不清的游牧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冷兵器时代,这些天生的马上弓箭手,拥有无可匹敌的强大军事力量,那像雨一样从天而降的箭镞,足以抵挡任何企图追击的敌人。 每逢草原大旱,水源枯竭,这些游牧民便像狼一样来到定居部落的门口,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是这些游牧民经常光顾的地方。匈奴人建立了前赵,前秦;拓跋人建立了北魏;鲜卑人建立了前燕;后来契丹人建立了辽;女真人建立了金;蒙古人建立了元;满洲人建立了清。 跨越几个世纪的草原帝国建立者,都一再重复一种模式:承续华夏国祚,被先进文明吸引,再逐渐被削弱、淡化和淹没于中国主体之中,其中佛教功不可没。这些凶猛的武士们一接触到菩萨的优雅姿态就易于受到沙门们博爱教条的感动,以致于他们不仅忘记了他们好战的本性,甚至还忽视了自卫。 佛教与这些未开化的游牧民族一结合,便产生出一种神奇的化学

反应,没有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的功利性宗教崇拜,就像一个赤子拥抱母亲一样,张开自己的怀抱,以无比剧烈的热情,投身于彼岸世界的梦幻之中。 他们开凿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巴米扬(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大佛,绘制精美的壁画,建造宏伟的寺院,请来印度的高僧翻译佛教经书,他们将自己的国王称为转轮法王,甚至为了保卫黄教的神圣地位,翻越荒芜的昆仑山,对红教徒展开一场圣战。 佛教,把唐朝的可怕的吐蕃人改造成了宗喀巴的梦想者和创造奇迹者,它使成吉思汗以后的蒙古人更加衰落,他们逐渐遗忘了世界征服者的光荣,他们放下刀箭,在毡蓬里供奉起佛祖的金像,转动佛珠,口诵佛经,他们只梦想征服灵魂。作者:蚂蚁先生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介绍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称。中国佛教圣地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四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寺院进行了修葺。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忻州市五台县,所在的山西处于黄土高原,地旱树稀,视野里整整一个是土黄色的世界,可以称为金色世界。五台山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海拔达3061.1米,为华北最高峰,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历史上,印度、尼泊尔、朝鲜、日本、蒙古、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信徒,来此朝圣求法的甚多,是当今中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传说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史籍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永平十一年,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于当时五台山是道教根据地,他二人颇受排挤,因此奏知汉明帝。经过重重困难,大孚灵鹫寺建成,大孚灵鹫寺是现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院。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盛唐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这个期间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此时的五台山,不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了,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1 ,五台山人文景观代表了中国人民创造性天才在宗教文化信仰领域的杰出成就的显示; 2 ,五台山宗教建筑与人文景观显示出其作为中华大地一处重要的承载俗世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交汇意义的巨大人文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载体,显示了亚洲宗教景观和建筑文化超越时间和人文领域的对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的巨大影响,以及亚洲宗教圣地对于山区规划和景观设计方面的巨大成绩; 3 ,五台山宗教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印证了传统宗教与世俗文明正在不断的和谐共融,彰显了在现代人文化文明生活中宗教文明具有人文与景观建设方面的巨大的意义与发展前景; 4 ,五台山显示了她在中国历史上甚至人类文明历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在东方宗教文明方面是作为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和人文景观综合性集大成的一个杰出的例证。

中考命题作文实例指导_就这样被美丽征服

中考命题作文实例指导_就这样被美丽征服 【热点文题】 就这样被美征服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那春风吹拂的鸟语花香是美,那烈日烧烤的汗水流淌是美,那秋风送凉的宁静夜晚是美一个美丽的微笑是美,一句关心的问候是美,一个善意的谎言也是美美无处不在,美就在心中.请以就这样被美征服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诗歌除外). 【写作指津】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关键词为征服写作重心为美.写好本次作文,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审题要准,吃透关键词. 文题关键词为征服,写作重心为美.研读文题,显而易见,要写被美征服了自己.仔细挖掘,不难发现,征服可以指打动、震撼、启迪等心理体验.此外,文题还隐含了一个另一个对象我.挖掘出隐含信息,题意就显露出来了,既我被某种美所征服.题目中的美可以是人,可以是具体事物,还可以是抽象事物.如何选择,取决于自己的素材积累. 二、重视细节描写,丰富作文内容. 写作中要尽可能多种表达手法,展现征服你的那一种美.如写人,要注意通过细节,刻画人物的精神,如写具体事物,则要逼真的再现事物的特征或神韵.当然,不能以貌取人,要挖掘所写对象的内在美. 三、凸显自我才情,展示作文亮点. 作文是个性化的产物,人云亦云不是好作文.我们不难发现,优秀的作文或情感真挚,或描写动人,或见解独特,或语言优美,或结构新颖.征服你的美自然你有话可说,可以发挥你的写作专长,要么在情感上打动读者,要么在描写上引发共鸣. 【学生佳作】 就这样被美征服 文瑞 晴光潋滟,翻开泛黄的书页,随时光回味这些女子,我一次次被她们的美征服. 霸王别姬 虞姬,这个美丽的名字,是我们心目中不朽的传奇.容颜倾城、文武双全的她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围困,深陷十面埋伏.他自知大势已去,帐中酌酒,对着虞姬唱起悲壮的垓下歌,虞姬拔剑起舞,含泪唱和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毕自刎而去.此壮举带给后人无尽的美好想象,她那轻盈如水的舞姿,凄厉悲壮的别离,在历史的长河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我被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坚贞情义所征服. 千古一帝 她君临天下,统疆万里.她凭借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从最低的位置登上皇位,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她是五千年来男性为尊的土地上唯一的女皇,那个最有权力的女人.她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她狂妄的去追逐和谋取最高权力,在她执政期间重用人才察纳谏言,做出许多符合民众利益的事,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把历史推进了一大步,威风够了,繁华够了.在富丽堂皇的宫中,她是否也会为儿女情长而黯然神伤......但她是睿智的,一尊无字碑昭示着她令人无法企及的卓识和智慧.我不在乎她的高度,亦不会在乎世人对她世俗的评价,我被她的胸襟和谋略所征服. 巾帼英雄 遍览宋史,才知道眉心锁恨的她,在长剑冷芒的光耀下,更显丽人本色.南宋初年,青楼女子梁红玉因意外目击金人与朝廷内奸密谋而遭追杀.大将韩世忠救下她,两人渐生情愫.她爱憎

就这样被美丽征服

就这样被美丽征服 在生活上,美是无处不见的,那春风吹拂的鸟语花香是美的,那烈日烧烤的汗水流淌是美的,那秋风送凉的宁静夜晚是美的,只要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放假了,每天除了写作业还是写作业,无聊死了!”我把笔一扔,躺在床上,不高兴的嘟嚷着,“都放假了,玩一天也不给!”“嘟嘟嘟……”妈妈的手机响了,我皱着眉头,骂骂咧咧的接了电话:“喂,谁啊!”“我!”我一听是好朋友的声音,高兴极了,“干什么?”“今天去乡下走走,行吗?”“行行行!”我从床上蹦了起来,直奔厨房,“妈!同学喊我出去玩,我走了!”“行!”妈妈竟出乎意料的答应了,我飞快的奔下楼,向目的地跑去,到了目的地,朋友已经在那里等我了,我们便开始观赏这美景。 漫步在乡间泥上,虽然坑坑洼洼,却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一股夹杂着泥土香味的风扑面来,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路的两边栽满了桃树,已是盛夏,桃花的花已经落尽了,虽已落尽,但是仍留一股清香飘满整个乾坤,正所谓“零落尘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继续向前走,忽然间,眼前出现了一片稻地,农民们正在辛勤的耕作,此时的稻子,青翠的绿里透露出淡淡的金黄,仿佛不久后,眼前就是一波波金黄的麦浪。成熟的气息萦绕在四周,久久不愿散去。 观赏了这些景色后,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这里,继续向前走去,前面一片小树林挡住了去路,我们只好硬着头皮向里面走去,当我们正要放弃的时候,突然,清脆的“哗哗”声传入人耳,出于好奇,我们便继续向前走,不久后,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便出现在我们眼前,小溪中的鱼儿大约有好几百条,它们在水中忽上忽下,仿佛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跨过这片小树林,便是一片人家,踏在这石板路上,烟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飘飘欲仙,过了一会,雾散了,该午饭的时候了,各家的烟囱上飘出袅袅炊烟,锅碗瓢盆的交响曲钻入耳朵,向厨房里探头望去,一些家庭主妇的背影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她们的脸上并没有劳累,反而是幸福的样子。 走过这些住宅,一片草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可能是大雾的原因吧,这些小草上挂着一滴滴晶莹剔透的露珠,躺在草地上,松松软软,舒服极了,朋友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把我拉回现实,说:“该走了……”我急忙起身,和朋友一起离开了这个美丽的地方,回到喧嚣的城市里。 就这样被美丽征服!

长沙市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

长沙市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创新是人的本性。”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谢家麟说,“我们要建设科技强国,必须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科技人才。” B.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所展示的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C.史铁生、铁凝、贾平凹、余秋雨……等作家,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厚重的文字,带我们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 D.我戴一个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2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部小说中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离奇多变的故事情节无时无刻都在揪扯着观众的心。 B.正是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中国女排才时隔12年又一次获得奥运会冠军。 C.引水渠源头就是其著名景点“老龙洞”,洞内深涧幽谷,九曲连环。 D.这个案子情节有如罗生门,扑朔迷离,不知道谁是真正的凶手。 3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律诗通常为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解说:上述说法错误。 B.玛丽笑着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吗”? 解说:这句话的标点使用全都正确。 C.诚惶诚恐粗制滥造藏污纳垢意趣盎然 解说: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 D.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解说: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二、字词书写

4 . 请将下面的诗句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在横线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5 . 阅读《骆驼祥子》选段,回答问题。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裹着他的裆。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蹚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了他的眼。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①小说《骆驼祥子》的作者是,原名。 ②文中画线句的语句着重写出了祥子怎样的心理?其中,“硬”字表现出祥子的什么思想意识? ③选文表现出祥子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距离感”就是文明 ①从成都来到深圳,我在公司附近短租了一间房子。这是三室一厅中的一间,我来的时候,最大的带卫生间的卧室,住了一个女孩。剩余的两间卧室,我选了较大的一间,两天后剩下的一间,住进来一个小伙子。 ②合租生活就这样开始了,这对我来说是很新奇的体验,让我想起刚从学校毕业时的岁月。客厅很大装修得也很好,有餐桌和沙发,但是大家都不在客厅活动。每个房间都装有智能锁,从外面回来,输入密码,就进入了自己的房间,以致于住了一个月,都没和他们说过话,和电视剧中演的合租生活完全不同。如今技术先进,费用都可以从APP上直接支付,连这种容易起纠纷的事情,都不再需要沟通了。每个人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自己的隐私,彼此的

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

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佛教为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古北印度迎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是名字,乔答摩是姓氏。后世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迎牟尼。释边是种族名,牟尼是尊称,择迎牟尼也就是“释迎族的圣人”的意思。释迎牟尼足在古代东方历史上提出了独特的价值标准的思想家,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宗教家。 佛教历史悠久,影响深广。自从释迎牟尼创立佛教以来,至今佛教已经延续了二千五百多年。它曾经广泛地辗转流传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宫汗、中国、朝鲜、u本、越南、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束埔寨等国家,蔚戊大观。它对上述国家的政治、经济、哲学、道德、文学、艺术、医学、风俗习惯等各个方而,都有着深刻的和广泛的影响。近代以来,佛教也流传到欧美等国。佛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 为了准确地把握佛教哲学的内容,必须明确佛教、佛法、佛学与佛教哲学的联系与区别,分清它们的不同含义。 佛教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仅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佛教经过长期的流布,在不同的国度形成五花八门、风格各异的流派,各派自立门户,别树一帜,异说纺线。但是,各国的佛教流派都声称崇奉三件物享:佛、法、僧。这三者被

称为佛教的“三宝”。三宝就是构成佛教整体的三大支柱。“佛”,指佛教助创始考、祖师释迎牟尼,也泛指一切佛。“法”,指择迎牟尼传授的敌理,实际上是包招释迎牟尼以及后代佛教学者所阐发的沸教教义,是教化、开悟众生的理论学说。“僧”,指释迎牟尼建立的教团,泛指信奉、弘扬佛教义理的僧众。佛、法、僧包含了佛教的信仰目标、信仰理论和信仰徒众,由此三者而展开为更复杂、更全面的系统结构,如由对佛的信仰而有各种礼仪制度,由法的演变而形成若干宗派,由憎众而有一切洁规戒律等等。佛、法、fe正是反映了佛教酌内涵和外延的规定。简单地说,佛教就是由跺、法、僧三者综合构成的宗教实体。 佛法,就是上述Z宝中的“法”,即佛教的各种教义和学说。佛法的“法”有两层意义:一是轨则的意思,认为佛所说的法门,朗今众生轨则而获得解脱,故糠为“法”;三是道理的意思。佛法分为四种,即四种道理:教法、理法、行法、果核。教法的教,指教典。教法是指佛教的全部典籍。理法的理,即道理。理法指教法即教典中所阐明的义理。行法的6,指修习和践行。行法指依理法而进行的戒、定、忌三行,也就是关于如何持戒,如何修禅定,如何获得“大智”的宗教践行。果法的果,月结果。果法即修行圆满后所证得的所谓菩提、涅绍等圣呆。佛6虽称有八万四千法门,但其大纲是教、理、行、果四法。所x“因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刻果”,就囊括了全部佛法。4教、理、行、果四法相应而言,是佛教常说的信、解、行、证日法.信,是信顺教法;肥是解悟义理;行,指依教理而起的悄行;

中国的四大宗教要点

中国的四大宗教要点 1.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宗派: (1)佛教:A:汉族地区佛教(大乘佛教):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 恩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八宗口诀:三天华法,律净 禅密]; B:小乘佛教:云南少数民族地区 C: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 (2)道教:全真道,正一道; (3)伊斯兰教:逊尼派、十叶派; (4)基督教:天文教、新教、东正教; 2、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经典: (1)佛教:北传佛教:《大藏经》(《三藏经》); 南传佛教:《大藏经》; 藏传佛教:《甘珠尔》、《丹珠尔》;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 (2)道教:《道藏》; (3)伊斯兰教:《圣训》、《古兰经》;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 (4)基督教:《圣经》;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时称景教 3、中国四大宗教的标志及传入中国的时间: (1)佛教: (2)道教:太极八卦图; (3)伊斯兰教:新月; (4)基督教:十字架; 4、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 (1)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2)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存在和发展。 5、中国云南省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 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的全称:傣德阿布佤)。6教创始于何时何地?创始人是谁?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7、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 (1)原始佛教时期:公元6世纪中叶至公元4世纪中叶 (2)部派佛教时期: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大众部佛教(大乘佛教)。 (3)大乘和小乘佛教时期: (4)密乘佛教时期。

就这样被爱征服精选作文600字

就这样被爱征服精选作文600字 篇一:就这样被爱征服 爱可以征服一切。 小的时候,每次洗完头,我都会到处乱跑,无论父亲怎么叫我吹头也不听,当时觉得吹头浪费时间,可后来就不这么认为了。 那一天我像往常一样,洗好了头,就坐在了沙发上吃着零食,父亲看见了,皱了皱眉,说:“快把头发吹干,等下冷到感冒了!”我说:“你不知道头发吹多了会变黄吗?”终于找到了借口。 父亲拿起了吹风机,说:“拿椅子过来。”我嘴里咬着饼干,拿着椅子走了过去,他示意我坐下,我便坐下了。鼻子里似乎有什么东西流了出来,我吸了吸。父亲又说:“你看!冷到了吧。” 他开了吹风机,登时一股热风朝我扑来。父亲用手拨动着头发,头发在空中飞舞,水珠打到背上,凉凉的,又暖暖的。就这样不停反复着,父亲有规律地吹着,吹着额头的刘海时,短短的头发打在额头上,又疼又痒,我咯咯咯地笑了。 原本寒冷的身子也暖起来,父亲一边吹一边嫌弃道:“头发那么长,剪光头就不会冷到了!”我说:“那你干嘛不剪光?”他说:“我没你懒!”我瞪了一眼父亲,父亲装作没看见。 很快,一碗热腾腾还冒着烟的“粉丝”做好了,父亲说了一句“自

己梳一下”就走回了房间。原本充满风声的环境也安静了,留我一人傻呆呆地坐在椅子上傻笑。 后来啊,每当洗完头,我都享受自己吹头发的过程,原本懒惰的我也不再那么懒惰了。 我就这样被爱征服了。 篇二:就这样被爱征服 “就这样被你征服”每当听到那英这首歌,我就会想起妈妈对我的点点滴滴,我被妈妈的爱妈妈的美征服。 在我的脑海中,你是最美的。记得小时候,我喜欢扯着你那过腰的长发,得意地说:“耶,耶!”每次这个时候,你都会蹲下身来,用你那纤细的手指捏我的脸蛋,假装生气的用明亮的大眼睛深邃的目光瞪着我。那是我儿时温存的记忆。 那天,你站在镜子前,小心地涂抹着什么。我凑过去,你愣愣地看着我笑,之后一脸庄重的说:“儿子,妈妈漂亮不?”我一惊,又一脸笑容地对妈妈说:“很漂亮啊,继续保持噢!”其实,你的眼角清楚有了鱼尾纹,那是为我而操劳的。(精选作文投稿:T262) 清晨,总会被你那冰凉的手“叫醒”。睁开眼睛就会看到你放在床头的衣服,每一件都有你爱的味道,我也熟悉了这些味道,也总会在起床时听见你的声音:“快点,早饭已经做好了,再磨蹭就该凉了。”我也总会翻一个白眼,以示不屑与愤怒。 晚上,每次我一进门就会接到你递来的一杯凉茶,也不知怎么回

大国的兴衰(干货版)

当今世界,可能再没有人比中国人更焦虑于“大国的兴衰”了。仅仅“大国”与“兴衰”两词就很容易唤起国人的自我认同,仿佛这本书是为了我们才写的。 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的力作《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1988年甫一问世,就成为里程碑式的著作,据说华盛顿每个政客的包里都有一本。关于“大国”与“兴衰”的热议持续至今,在中国范围内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大国的兴衰》之所以成为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并引起持续的阅读和关注,正是开创性地以一种全球视野,第一次把500年来的大国兴衰,放在一个统一而又相互关联的框架中思考和分析。保罗·肯尼迪在此基础上,为过往和现在的大国做了一次全面“体检”。 理所当然,这个“体检”是西式的。保罗·肯尼迪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设定了一些最重要并相互影响的指标。如同通过身高、体重、血压、心率、肌肉类型去推断速度、力量、耐力、反应,进而判定一个人是否健康,是否具备成为一个一流运动员的潜质、能否长期保持最佳状态,保罗·肯尼迪通过以经济和军事为核心,辅以地理、人口、社会组织形式等因素,形成了一整套指标体系,对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国进行审视和判断。

肯尼迪认为:“在这一时期,任何大国的胜利或崩溃,一般都是其武装部队长期作战的结果;但也不仅如此,它也是各国在战时能否有效地利用本国可用于生产的经济资源的结果。进一步说,从历史背景上看,也是由于在实际冲突发生以前数十年间,这个国家的经济力量与其他一流国家相比是上升还是下降所致。有鉴于此,本书认为,研究和平时期大国地位如何持续变化,同研究它在战时如何打仗一样重要。” 其实,仅仅是“大国的兴衰”这个命题,已经足够让人浮想联翩了。与其在千头万绪中独自摸索、徘徊,不如暂且跟着保罗·肯尼迪,在他的大国体系里徜徉一番。看看由于各国国力增长速度不同,以及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的变革,一流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相对地位的不断变化。 本书的上册内容,从公元150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400余年历史,对我们理解今日之世界显然又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期间,不仅出现了欧洲崛起的奇迹,大国国力此消彼长、霸主更替,列强争端波谲云诡、精彩纷呈,而且塑造了今日世界的基础和轮廓。 一、大幕徐徐拉开之际,各位主角正在享受、内耗、潜伏和打斗

四大佛教名山

四大佛教名山 佛教是人类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放射异彩但尚未完全被人感受到的一种珍品。佛教的根本精神是去恶从善、去染成净、护生佐世,用“出世”思想表示其“入世”的态度,亦即用“出世法”改造“世间法”。它的关于“众生平等”、人人具有佛性的主张,包含着深刻的人人可以教育、可以造就、布衣可以成圣的思想,认为只要通过戒、定、慧三学(同时也是三个阶段)的修习,便可证菩提、入涅磐,亦即所谓成佛。佛教的最高境界的特点是清净、虚寂。为了便于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僧人往往希望远离尘世之名利场,寻求可以寄身托志之所。而自然界中之山,得阳光雨露的化育,受风霜寒热之洗礼,尤具天地之灵气。林海云涛衬其静,飞瀑流泉见其净,莽莽苍苍显其空,虎踪鹿迹明其虚,自然之风采,天造的神韵,难以状貌。净、静、虚、空在僧人与崇山峻岭之间架起一道无形的桥梁,于是产生了独特的人文与奇特的自然融于一体的佛教名山。 “天下名山僧占多”,僧人选择名山修习是一个方面,而他们一旦住山,便从此成为此山的义务护林员、育林员,而且将文化引进山林,形成人文景观,从而扩大、升华了这座名山的内涵,则是另外一个方面。寺于山得其所,山以寺而扬其名,纯自然之名山变成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双美之

名山。当中国化的禅宗创立之后,这一趋势和作用尤其变得明显。 中国的佛教名山不止千百,其中以“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这四大名山声名及影响为最。 五台山,清凉圣境 五台山在山西省的东北部,其大部分在五台县境内。五台山属太行山一个支脉,为东北至西南走向。有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大高峰,其中北台叶斗峰,海拔高达3058米,为我国华北地区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座台顶虽峻极云表,峰顶却平坦宽广,“有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又因此山“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广清凉传》卷上),亦称为“清凉山”,并被人们誉为“清凉圣境”。五台山景色宜人,风光秀丽,气候凉爽,是消夏避暑的理想胜地。 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汉地,到东晋十六国时期,便逐渐弘传至这一地区。从此,五台山佛教历经沦桑,弘传不绝。寺庙林立,香火兴盛,名僧济济,宗派繁多。五台山成为海内外信众虔心巡礼朝拜的佛国圣地,与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6章 佛教的传入与早期中国佛教哲学[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第6章佛教的传入与早期中国佛教哲学[视频讲解] 6.1 复习笔记 佛教的创始人是乔答摩·悉达多(约前565~前485),后世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教产生以后,以恒河流域为中心,向各地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分化出很多教派,先后产生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一、佛教与儒、道的碰撞与融合 1.僧祜归纳儒家对于佛教的批判 “经说迂诞,大而无征”;“人死神灭,无有三世”;“莫见真佛,无益治国”;“无古法教,近出汉世”;“教在戎方,化非华俗”;“汉魏法微,晋代始胜”。 2.三教的交流 早期佛教与儒道的关系,总体上说,儒家对于佛教排斥多而调和少,佛教对于儒家,调

和多而排斥少,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较多,文辞争斗也比较热闹,但道教对佛教也多有借鉴,道教的戒律礼仪体系基本上是模仿佛教而建立。 二、六家七宗与道安 1.空宗和有宗 大乘佛教分为空有二宗 (1)空宗是主张缘起性空之宗派,大乘之般若思想即其代表,以宣扬中道之空观为主。大乘佛教传入中国,最先流行的是佛教的空宗思想。 (2)有宗则以万法唯识为根本,唯识宗即其代表。印度龙树、提婆之教系,主张诸法皆空,中国之三论宗即承续此主张。印度无著、世亲之教系,则主张境空识有,形成法相唯识宗。大乘佛教传人中国,最先流行的是佛教的空宗思想。 2.空宗典籍翻译的三个时期 (1)第一期是从支娄迦谶到鸠摩罗什以前,翻译有《道行》《明度》《光赞》《放光》等般若经。 (2)第二期是鸠摩罗什时代,翻译有《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等经论。 (3)第三期是玄奘时代,翻译有《大般若》等经。而般若性空义的研究,到道安法师时期才大为盛行。 3.六家七宗 六家七宗,即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心无宗、缘会宗。其中本无宗、本无异宗原为一宗,合之共有六家,分之则为七宗。 4.道安的“本无论”思想

5北魏前期历史与崔浩“国史之狱”

北魏前期历史与崔浩“国史之狱”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北魏太武帝朝最重要的汉族谋臣崔浩被处死,一大批出仕北魏政权的汉族文人被杀,这是北魏前期牵涉到民族问题的重要政治事件,研究者亦颇为注意。关于这次事件的原由,《魏书》卷三五《崔浩传》说:(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清河崔氏无远近,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初,郄标等立石铭刊《国记》,浩尽述国事,备而不典。而石铭显在衢路,往来行者咸以为言,事遂闻发。有司按验浩,取秘书郎吏及长历生数百人意状。浩伏受赇,其秘书郎吏已下尽死。关于“备而不典”的“不典”,一般理解为“不雅正”,并进而解释为崔浩主持编写的当代史,暴露了鲜卑族统治者引以为耻的内幕,因而被杀,或进而寻求相关的证据。不过,“不典”之“典”亦可理解为“典籍”,也就是说,崔浩奉命主持修撰北魏当代史《国记》,又称《国书》,记录北魏史实,极为详尽,但一些说法缺乏历史根据,却把这样一部史书刻于石碑之上,立于大道之旁,引发强烈的反对意见。经过审讯,崔浩承认曾有收受贿赂的行为。但处理却相当严厉,崔浩姻亲“尽夷其族”,“其秘书郎吏已下尽死”。这一事件概称为“国史之狱”。绝大多数研究者相信,只有从北魏历史特别是北魏统治民族鲜卑拓跋部汉化进程为背景,才能把握“国史之狱”的真实原因。因此,我们首先讲述拓跋鲜卑的源起、北魏前期统治的特征、汉化过程中的曲折反复,最后再疏解“国史之狱”相关史实。 一、鲜卑拓跋部的兴起与北魏创立 嘎仙洞外景北魏前期的历史,与鲜卑拓跋部早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种种因素,密不可分。拓跋部兴起的历史,虽经众多学者探求,特别是田余庆先生《拓跋史探》一书的阐幽发微《拓跋史探》,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仍难说十分清晰。 根据《魏书》首卷《序纪》,鲜卑拓跋氏乃华夏始祖黄帝血缘后裔,早先曾居于“大鲜卑山”,黄帝之后七十二代孙有位名叫推寅的首领,鲜卑语意为“钻研”,率族人向南迁于方圆千里、雾气弥漫而且低洼潮湿的“大泽”。推寅第八代孙名诘汾者,因神人告谕,奉父命率族人从“大泽”继续南迁,历经险阻,遇如牛之“神兽”引导,抵达“匈奴故地”。诘汾之父因为主谋从大泽南迁匈奴故地,也被族人称为“推寅”。有学者试图通过考古学的证据,说明鲜卑拓跋部确实是从呼伦贝尔即所谓“大泽”迁于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的。20世纪80年代初,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处的嘎仙洞内,发现北魏太武帝时祭祀远祖“先可汗”与“先可敦”的铭文,这里属于大兴安岭北段,与《魏书》的记录可以印证,更令不少学者认为《序纪》所述为信史。但仍有学者坚信,这些证据还不能证明鲜卑拓跋部的确切渊源。这一迁徙的传说,究竟属于拓跋部本身的历史,还是鲜卑族众的集体记忆,难以确证。 鲜卑并非单一的血缘族群,而是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众多部族的民族。据《三国志》记载,鲜卑属于先秦“东胡”的一支,东汉初始与中原政权发生接触。随着匈奴衰弱,鲜卑逐渐从东北“鲜卑山”漫布于大漠草原,至东汉中后期,称为鲜卑

第1章古代美洲

第一章美洲印第安文明 一、美洲文明的起源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率领的西班牙船队在浩瀚的大西洋上已经艰苦航行两个多月,但一直没有看到陆地。疲惫不堪、心情绝望的西班牙船员对哥伦布牢骚满腹,在他们看来,这个外国人船长,正在把他们引向死亡。一些人甚至准备将哥伦布推入海中,然后向西班牙返航,向国王报告哥伦布是在观察天象是不小心落水而死的。然而,就在夜里两点,一名船员报告,他从平塔号上看到了陆地。哥伦布在日记中说,这名船员叫罗德里戈·德·特里亚纳,但真实的姓名是罗德里格斯·贝尔梅霍。根据约定,第一位看到陆地的人应得到王室1万马拉维迪的奖金,按说,这笔赏赐非这位船员莫属。可是后来,哥伦布却心安理得地拿了这笔钱。这位船员后来去了摩洛哥,背叛了基督教信仰。 这是后话。在那个黎明,哥伦布的船队慢慢驶进小海湾,登上了这块宁静的土地。哥伦布身着海军上将礼服,在岸上升起了三面旗帜——一面西班牙王室旗帜,另两面绿十字旗,旗子的一边绣着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姓名的第一个字母F和I,一边绣着十字架。叫来船队秘书。“让他们像他那样在所有人面前承认并作证,他已为他的主——国王和王后占有了这个岛屿。”1一群年轻、漂亮、赤身裸体的土著人好奇地看着这一切。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中的华特林岛。但哥伦布满以为他到达的地方是印度的一部分,因此将这些土著称为印第安人。美洲就这样被“发现”了。 当然,美洲真正被“发现”是在此4万年前。哥伦布仅仅是从另一条路线,重新“发现”了美洲。美洲的第一批“发现者”来自东方的亚洲,这些印第安人的祖先穿过连接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宽阔的陆桥,踏上了美洲土地。因为当时正值冰川期,海平面下降,白令海峡变窄变浅,中间又有陆地或小岛相连,形成陆桥。据研究,曾出现过两次冰川期,一次是在公元前7万年到前4万年间,另一次是公元前2.5万年到前1万年间。人类向美洲的迁移,一般认为是在这两个时间段发生的。在其它时间段,人类乘船或越过冰原来到美洲的可能性很小。 早期到达美洲的人类是猎人和食物采集者,有时是捕鱼者。研究发现,至少在4万年前,墨西哥北部就有人类活动,2.2万年前,秘鲁也有原始的猎人和食物采集者存在。但是我们对这些人类社会的情况一无所知。到公元前1万年至1(西)萨尔瓦多·德·马达里亚加:《哥伦布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8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