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的概念和诊断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粘 腻 性 症状的粘滞性,如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 等
停 滞 性 病程的缠绵性,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 缠绵难愈
就 下 性 易于伤人下部,腰膝症状为多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燥 邪】
温燥:主发于夏秋交替之际 凉燥:主发于秋冬交替之际
燥邪性质
致病特征
干涩伤津,失于濡润 以口、鼻、咽、唇等官窍干 燥,皮肤干涩,毛发不荣为 特征
怒则气上 忧则气闭 思则气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影响病情变化 中医基情础志理论波-第动六,章病病因情恶化;情志和缓,病情好转
第六章 病 因
【学习要求】
了解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掌握各种病因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思考题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概说
一、病因的概念
病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是导致人体发生疾 病的原因。
二、病因学说的概念
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 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三、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1、整体观念
2、审因—辨证求因
根据一系列相关症状、体征推求病因
3、因果关系的相互影响
四、中医病因的分类
外因
外感六淫;疫疠
内因 其他病因
七情;饮食;劳倦
外伤:金刃、创伤、跌仆;水火烫伤 病理产物:瘀血;痰饮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六淫
一、关于六淫的概念
1.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湿 邪】
以水为事,久居湿地
湿
邪
为
病
感受雾露之气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案例-第六章病因
《诸病源候论》说:“春时应暖 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 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 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
(3)气候急剧变化,超越了机 体的适应。
(4)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 降,不能适应六气 的正常变化 而发病,此时的六气也成了六 淫。
(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 口鼻或两者同 时受邪,都是从外感 受,故又称 “外感六淫”。
致病特点和致病规律的一门学说。
有人认为病因是从基础理论到 临床的桥梁。 陈无择的《三因极 一病证方论》说:“凡治病,先须 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
三、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沿革
中医病因学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西周,对病因就有认识, 《周礼·天官》说:“夫天之寒 暑,阴阳风雨晦明,既足以伤形; 而人之喜怒阴阳,运于营卫之间 交通则和,有余不中则病”。
停肺
痰浊阻肺
脏腑功能失调
痰饮, 痰饮 (果) (因)阻中焦 痰湿困脾
血行不畅
阻滞血行
气虚或气滞
瘀血, 瘀血 (果) (因)
出血或血瘀
五、病因分类 (一)外感致病因素:
六淫、疫疠。 (二)内伤致病因素:
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逸过度。 (三)病理致病因素:
痰饮、瘀血、结石。 (四)其它病因: 外伤,虫兽,金刃,
《内经》虽没有六淫的概念, 却有六淫内容的叙述。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 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3、《金匮要略》将病因入侵途径概 括三个途径,最早提出“三因致病 说”。
张仲景曰:千般疢难,不越三 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 内所因;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 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中医本科中医基础理论第6章病因与发病
· 凡致病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 邪,称为湿邪。
· 湿为长夏的主气。 · 湿邪为病,长夏居多,
但四季均可发生。
(4) 湿邪
湿邪的概念
· 湿邪侵入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
· 多在气候潮湿、涉水淋雨、
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
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
生转化。
· 感受风寒之邪,可从表寒证转化为里热 证。
一、 外感性致病因素 3.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风邪
风邪的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 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风邪。 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 为风邪。风邪为病,四季皆有,以春季为多见。
(1) 风邪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 易袭阳位。 风邪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 外的特性。 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 、面)、肌表和阳经。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火热邪易伤津耗气
最易消耗人体津液 ---- 口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小便短赤。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是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 经,耗劫津液,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 内动的病证。
风邪致病
性质
轻扬开泄 (浮越)
致病特点
病位在上 在表
病位游走 不定主要Fra bibliotek症头痛、鼻塞、咽痒, 恶风、汗出。
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善行数变
症状变化 多端 肢体异常 运动 多兼邪致病
风疹块之皮疹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破伤风之四肢抽搐、拘挛、 角弓反张。 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等 兼夹证。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中医中药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本文带着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
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
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
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病因有非常全面、深入的论述。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这也许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天文、气候对人体影响的最早记录,大致意思是说环境中的干燥、潮湿、大寒、大暑、刮风、下雨、阴阳不调、过喜、过怒、饮食、居住环境都可以导致人体发病。
也就是说,《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主要有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因素(怒、喜、忧、思、悲、恐、惊)和饮食起居(饮食、劳逸、房事、起居等)三大方面。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具体内容: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中医基础理论 第六章 病因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阴邪——阴胜则寒 性质 阴胜则阳病——寒邪易损伤人体阳气
致病特点
肌表: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
阴寒偏盛 之寒实证
直中脾胃:脘腹冷痛、呕吐、腹泻
直中心肾:恶寒踡卧、手足冷、下 利清谷、小便清长、脉微细
总以阳气损伤而失其正常温煦作用,造成 脏腑功能减退或抑制为主。 判断寒性指针:水液澄澈清冷(小便、大 便、白带、呕吐物、痰液等)
第六章
病 因
重点: 1、掌握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及分类。 2、掌握六气、六淫的基本概念及六淫共同的 致病特点。 3、掌握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 4、掌握疠气、七情内伤、痰饮瘀血的基本概 念及致病特点。
病因与病因学的含义 病因: 破坏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造成生理 功能异常而发生疾病的原因——导致人体发生 疾病的原因。 中医又称“致病因素” “病邪” “病 原”
致病 特点
湿、风热、风燥等 3、可伤及不同部位、脏腑,发生不同 证候——致病种类繁多,具有广泛性 4、易转化为其他多种证候
鉴于此,“风为百病之长”。古人也时把 风邪作为外感致病因素的代称。
寒邪
寒为冬天之主气,太过伤人而致病,即寒邪。 寒邪以冬令最多,其他季节也可见,
寒邪致病 据所伤部位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 阳气(直中)
热极生风——高热、神昏、谵语、 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出血——斑疹、吐血、衄血、便血、 尿血等
4、变化急骤,易扰神明 变化急:发病迅速,传变较快,易从 致病 表证传入脏腑,内迫营血 特点 扰乱神明 轻——心烦失眠 重——狂躁妄动,甚则 神昏谵语
5、结于局部,易致痈肿疮疡 火热之邪结于局部→阻滞气血→腐肉败血→ 痈肿疮疡。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第七节其他病因
分类
外
伤
兽咬伤:与外伤同。“狂犬病”,狂犬病毒侵人所致 , 潜伏期3——8周,短则10日左右(头、颈、 病毒量大),出现烦躁不安,惊慌、头痛、 恐水、恐风、恐声、牙关仅闭——死亡。
分类
外
伤
毒蛇咬伤:分为三类 风毒:神经毒(损伤神经)伤口以麻木为主; 轻则:头晕、头痛、出汗胸闷、四肢无力; 重则:昏迷、瞳孔散大、视物模糊、语言不清、流涎、牙关 紧闭、吞咽困难、呼吸减弱或停止。 火毒:血循毒(破坏人体的凝血机制) 局部:红肿、灼热、疼痛、起水泡、甚则发黑,日久溃破形 成溃疡。 全身:寒战、发热、肌肉痛、皮下或内脏出血,可见尿血、 便血、吐血、衄血、继则出现黄疸和贫血——死亡。 风火毒(混合毒)
概述
诸
虫
(二)诸虫:寄生虫是动物性寄生物的总称。
1、蛔虫:致病以儿童多见,由饮食不洁所致,寄生于 肠道;表现为脐周疼痛,时轻时重,或吐清 涎,或夜间磨牙。
诸
蛲虫
虫
通过手指、食物污染而感染,寄生于肠道; 表现为肛
门奇痒,夜间尤甚,以致睡眠不安,身体消瘦。
诸
虫
绦虫,又称“白虫”、“寸白虫”。
由食用生的或未熟的猪、牛肉而得.寄生于肠道。
临床表现
诸
虫
人体罹患本病后, 早期有一个比较长 的潜伏阶段,常无 症状和体征,以后 逐渐出现症状和体 征。由于发病部位 不同,表现比较复 杂,有共同性的表 现可归纳为:
状 眼 本 局部压迫和刺激症 包块:如肝、腹腔、 状:如 ,受累部位的 腺 眶 病 脾、皮下等处受累 轻微疼痛和胀坠感 , 等 、 还 后,则可在相应的 如、肝受累有肝区 。 乳 有 体表部位摸及串性 疼痛,肺受累呼吸 腺 罕 表面光滑,境界清 道有刺激症状,脑 、 见 受累有颅内压增高 晰的包块 ,以及特 甲 的 的症状等。 有的“包虫震颤。” :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六章病因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 阳气。 A、性质:湿性类水,乃水气所化, 水属阴,故湿为阴邪。 B、致病特点:湿为有形之邪,易于 留滞,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尤易 损伤脾阳。
阻遏气机:湿邪侵犯人体, 留滞脏腑经络,易阻滞气机, 气机升降不利,使人困闷不爽。 临床常称“湿困”. 损伤阳气:主要损伤脾阳, 脾失健运而腹泻、水肿。
3.六气成为六淫的原因: (1)六气太过或不及。 《素问· 六微旨大论》说:“至 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 也”。 (2)非其时有其气 《诸病源候论》说:“春时应暖 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 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 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
(3)气候急剧变化,超越了机 体的适应。 (4)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 降,不能适应六气 的正常变化 而发病,此时的六气也成了六 淫。
(2)风善行数变: A、性质: 善行:风邪易行无定处 数变:风来去迅速,变幻无常 B、致病特点 : 病位游移无定处;发病急,变化快, 症状变化多端,病情变化迅速莫测。 如《素问· 风论》说:“风者,善行 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长,即首也。
风邪致病极为广泛,为外感病的先导, 其它五邪多依附风侵犯人体致病,表现为 风寒、风暑、风湿、风燥、风火(热)等 兼挟证的特点。《临证指南医案》:“六 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曰风寒、 兼暑曰风暑、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 兼火曰风火。盖因风以鼓荡此五气而伤人, 故曰百病之长也”。
(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 口鼻或两者同 时受邪,都是从外感 受,故又称 “外感六淫”。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 季节性,因此六淫致病与季节气候 有关。如春季多温病,夏季多暑 (热)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 病。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治疗小议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 泄之”。湿为土气,苦、热皆能燥湿,淡能渗湿。 酸从木化,木能制土,故佐以酸,使酸而非淡,则味 厚滋腻,非所宜也。湿热之湿,以苦燥之;湿濡之 肿,以淡泄之。 实脾饮出自《严氏济生方》,用于治疗阳虚水泛 之证。方剂组成: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 果仁、大腹子、附子、茯苓、干姜、甘草。方 中厚朴、草果等属苦温之品,功善燥湿。茯苓、 白术淡而利窍,木瓜酸而微温,味酸从木制土以 胜湿
精品课件
病案2
患者李某,女,43岁,2005年4月12日来诊,自诉全
身关节游走性疼痛1年余,近来日益加重,关节疼痛时
风
有针刺感,怕风,双膝关节尤甚,下肢无力,上楼困 难,口微渴,纳可,大便三日一行,偏干,小便平,
月经量少,舌质红,苔薄,脉细弦。
邪
辨证为行痹, 治宜养血祛风, 通络蠲痹。
处方: 防风10g,羌独活各10g,当归10g,川芎10g, 白芍15g,甘草6g,威灵仙15g,乌梢蛇10g, 薏苡 仁20g,鸡血藤30g,海风藤15g,寻骨风10g,7剂。
邪
论治。
精品课件
性质及致病特点
四. 风为百病之长
风
• 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它邪多依附于
风邪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寒
湿、风燥、风痰等。
邪
• 风邪致病广泛
侵犯部位较广,引起多种疾病。如伤风、漏 风、肠风、白殿风、油风
精品课件
病案1
男,13岁。2002-10-07初诊。
初诊:全身浮肿10d,发热2d,抽搐3次。患儿10d
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 抽搐等
为百病 易与它邪相合,为外邪致 易合它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课件
详细描述
过度劳累会导致身体疲惫、肌肉劳损 ,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后果 。过度安逸则会导致身体机能衰退、 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劳逸失 度还可能影响人体的气血流通,导致 气血不畅或气血不足,从而引发一系 列的疾病。
防治方法
为了预防劳逸失度,应该保持适度的 劳动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或过度安 逸。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合理安排时 间,适时休息和放松。同时,应根据 自身情况适量运动,增强身体素质和 免疫力。中医也提倡通过按摩、针灸 、中药等方法来调理身体,以缓解劳 逸失度对身体的影响。
谢谢观看
中医病因的分类
总结词
中医病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其中外因包括六淫和疫疠,内因包括七情和 饮食劳逸。
详细描述
外因是指从外部侵入人体的致病因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疠 等。内因则是人体内部的因素,包括七情、饮食劳逸等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作用 ,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病因的特点
总结词
中医病因具有多因素性、相关性、动态性等特点。
饮食失宜
总结词
饮食失宜是指饮食习惯不良或食物选 择不当导致的身体健康问题,也是内 伤病因的一种。
详细描述
饮食失宜包括过饥过饱、偏食、暴饮 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以及食用过于 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这 些行为会导致脾胃受损、消化功能失 调,进而引发气血不足、营养不良等 问题。长期饮食失宜还可能引发肥胖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防治方法
为了预防饮食失宜,应该养成健康的 饮食习惯,如定时定量、荤素搭配、 少油少盐等。同时,应避免食用过于 刺激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易消化 的食物。中医也提倡通过食疗来调理 身体,如食用红枣、枸杞、山药等补 气血的食物,以缓解饮食失宜对身体 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六章 病因
第六章病因学习要求1.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2.掌握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3.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掌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5.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6.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
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亦称之为致病因素、病原、病邪等,古人又称之为“病源”。
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
第一节外感病因外感病因主要包括六淫和疠气两大类。
外感病因有发病急、病程短、传变快的特点。
一、六淫(一)六气与六淫六气,是指自然界存在着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
六淫:当气候发生异常,六气出现太过或不及(至而不至,不至而至)时,非其时而有其气,或者在其时而无其气,或者气候发生急剧变化时,超过了机体的适应能力,六气便成为因素,而成为“六淫”。
六淫能否致病,除与气候异常变化有关以外,关键还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与否。
(二)六淫致病的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1.风邪(1)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具有游走移行,且无定处的特性。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后,临床证候表现具有发病急、病理变化无常、传变快的特性。
(3)风性主动动,即动摇、摇摆不定的意思。
风性主动是指风邪侵袭致病后,其临床证候表现具有动摇、抽搐、拘急痉挛的特性。
(4)风为百病之长长者,首领之意也。
2寒邪寒邪客于肌腠,郁遏在表之阳,称为“伤感”。
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中寒”。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畅之意(3)寒性收引所谓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
寒性收引,是指寒邪侵袭人体具有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经脉收缩挛急的特点。
3.湿邪(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重”,就是沉重或重着之意。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发病类型
复发
旧病复发(重新发作的疾病,称“复病”) 证候类似初病,但不仅是原病理,是诱因
作用于宿根,再次的病理损害 复发次数越多,预后越差,常留下后遗症
(未能恢复的机体损害,与主病有因果联 系)
发病类型
复发
引起复发的三大因素
余邪未尽 正虚未复 诱发因素(新感、劳累、饮食不慎、用药不当)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邪
性质
致病特点
阴邪 阻碍气机
损伤阳气
重浊 周身困重
粘滞
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 清
症状的粘滞性
趋下
病程的缠绵性 伤及人体下部
常见症状 症状多 腹泻,水肿 头重身困,关节重着疼痛 小便浑浊,大便溏泻
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而不畅、 苔腻 病程长、反复发作 淋浊、带下、泄泻、痢疾、下肢 水肿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阻碍脏腑、经络气机 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和运化功能 损伤脾阳
2、湿性重浊
重--沉重、重着 浊--秽浊垢腻。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湿性粘滞
症状黏滞不爽 病程缠绵难愈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下肢水肿、淋浊、带下、泄痢等
三、饮食偏嗜
五味偏嗜 偏寒偏热 偏嗜饮酒 偏嗜异物
劳逸失度
一、过劳
劳力过度-伤气、伤筋骨 劳神过度-伤心脾 房劳过度-伤肾
二、过逸
气血运行不畅 全身虚弱 神气衰弱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一、痰饮
1、痰饮的基本含义: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 的病理产物。
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有形之痰、 无形之痰)。
瘀血的形成
外邪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6、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性属阳 燥易伤肺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火易生风动血
外感因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火易致肿疡
(二) 疠气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1、病理状态: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一方,形成阴阳两虚。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气之出入障碍,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 3、临床表现:面色晃白,畏寒肢冷、喜静踡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脉迟(虚寒证)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3、影响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 实中夹虚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虚实转化 由实转虚 由虚转实
(肝热-脾虚)(气虚-血瘀)
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
(气虚-气滞)(腑实-气虚)
(四)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1 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 2 邪胜正衰则病势恶化
正气
邪气
(五)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正邪相持 正虚邪恋 邪去正未复
急性转为慢性 慢性病持久不愈
过饥 1 饮食不节 过饱
食无定时
2 饮食不洁 3 饮食偏嗜
(1)五味(2)寒热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2、过逸
三、其他致病因素
外伤 烧烫伤 虫兽伤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一)痰饮
(二)瘀血
病因病机
病机
Pathogenesis
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的概念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 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一是直接询问发病的原因,即详细询问发病经过 及有关情况(是否感受外邪、有无情志因素及外
伤、有无接触传染因素等),从而推断病因; 二是辨证求因,即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 过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分析来推求致病因 素,这种方法又叫做“审证求因”。
2017/8/19
2017/8/19
3
概 述
病因——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 素。(又称为病原古做“病源”)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 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症临床表现的学说。
2017/8/19
4
病因学说的发展
1、《内经》理论形成时期,主要运用了三部分 类法及阴阳分类法。 2、东汉·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千般疢 难,不越三条”的分类法。 3、梁· 陶弘景《肘后百一方》的“三因论”。 4、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病证方论》“三因学 说”。 5、目前则主要根据病邪的来源及致病特点,可 将病因三大类或四大类。
2017/8/19
19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 ②湿性重浊,易下趋、袭阴位 ; ③湿性黏滞,易兼他邪 ;
2017/8/19
20
(5)暑邪
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 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所 化。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 立秋之前(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暑邪 纯属外邪,只有外感,没有内生。故有“暑属外邪,并 无内暑”之说。
2017/8/19 9
2、六淫产生的因素
(1)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太过或不及;非其时 而有其气;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机体适应范 围。 (2)机体适应能力低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燥——初秋,夏热之余气与燥相结合侵犯
人体
凉燥——深秋,近冬之凉气与燥相结合侵犯
人体
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孔窍、皮毛、二 便
(2)燥易伤肺。
(六)火(热)邪——无明显季节性
1、含义
火(热)邪是指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 性的外邪。
火热温暑的区别
邪 程度 气
火 火为热之极
正邪 性质
正邪
来源 外感内生
季节性 无明显季节性
症状 特点 结聚局部
热
邪 外感内生 无明显季节性 弥漫全身
温 温为热之渐 邪 只可外感
冬春季
有传染性
暑 暑性类火 邪 只可外感
夏季
多挟湿
2、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热象、趋
上
(2)火(热)易伤津耗气; —“壮火食气” 气
阴两伤
总规律:归季节;分阴阳。
(一)风邪 —— 春季多见,四季皆有 1、含义 风邪是指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特点的外邪。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 病位游移不定(行痹);数变—风邪致病 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 (3)风性主动;“风胜则动”—如破伤风 (4)风为百病之长;
5、金元朱丹溪——”百病皆由痰作祟” 明代吴又可——“戾气”致病说 清代王清任——瘀血致病说
现代分类法:
外所因----外感病因(六淫、戾气) 病 内所因----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 因 不内外因----其他病因( 外伤、虫兽伤等)
病理产物性病因----(水湿痰饮、瘀血、结石)
四、探求病因的方法
• 劳逸过度
•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 其他
三、病因学说的沿革
1、秦国医和的“六气说”—阴、阳、风、雨、晦、明 阳—风、雨、寒、暑
2、《内经》阴阳分类法 阴—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内部—喜怒不节伤脏
《内经》三部分类法 上部—风雨伤上 下部—清湿伤下
3、《金匮要略》—根据病因的致病特征、发
病途径及传变规律分类。
则行,得寒则凝,凝则不通,不通则痛。”
(3)寒性收引;“寒则气收”— 气机收敛,
经络、筋脉、腠理收缩挛急。
(三)暑邪 —— 夏季才有
1、含义
暑邪是指夏至之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
散、挟湿特性的外邪。暑邪具有严格的季节性,且只
有外感,没有内生。
伤暑—起病缓慢,病情较轻者
中暑—发病急骤,病情较重者
暑厥—伴有神昏、肢冷、抽搐者,是暑病中的危证。
阳暑—暑月受热,如盛夏之日,气温过高,或烈日曝晒
过久,或工作场所闷热,则导致阳暑;
阴暑—暑月感寒,如暑热时节,过食生冷,或贪凉露宿,
或冷浴过久,则导致阴暑。
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热、烦 (2)暑性升散,易扰神伤津耗气;—“炅
• 4、六淫邪气的阴阳属性
• 风、暑、热(火)——阳邪
• 寒、湿——阴邪
• 燥——属秋季——阴邪
•
损伤津液——阳邪
• 5、对六淫性质和致病特点的认识方法— —取象比类
• 如:风(自然界)—轻扬开泄,善行数 变,动摇不定
• 风邪(人体)—汗出恶风,病位游移, 发病迅速,变化无常,肢体动摇等症状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直接询问法:简便快捷,适用于单纯、
直接的疾病;
2、辨证求因: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 据,通过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分 析以推求病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属于辨证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一节 外 感 病 因
一、 六 淫
1、概念: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 邪的总称。由六气异常变化形成。
2、六淫与六气
易兼邪致病;致病部位广泛,变化多端。
角弓反张
苦笑貌
(二)寒邪 —— 冬季多见,四季皆有
1、含义
寒邪是指致病具有寒凉、凝滞、收引特性的外 邪。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厥、冷痛 (2)寒性凝滞,主痛;—(痛痹)“气血得热
中医基础理论
第六章 病因的 概念和诊断
概述
一、概念
1、病因
病因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 各种原因。即“病邪”、“病原(源)”。
2、病因学说
是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 表现的系统理论。
二、病因的分类
• 病因主要有七大类:
• 外感六淫 • 疫气
外感病因
• 七情内伤
• 饮食失宜
内伤病因
(3)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劫伤阴液,使筋失所养;且易引动肝阳;
动血--灼伤脉络,迫血妄行。
“诸热瞀(昏迷)瘈(筋脉拘急),皆属于火。”
(4)火(热)易致疮痈;— 红、肿、热、痛;
“痈疽原是火毒生”—《医宗金鉴》
六气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 化。
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
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
异常的气候变化 人体的正气不足
非其时而有其气 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致病
六淫
3、六淫总的致病特点: 外感性—自外通过肌表、口鼻侵袭人体—外感病; 季节性—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时令病; 环境性—与居住和工作环境有关; 相兼性—可单独或共同致病; 转化性—六淫致病后,其证型可发生转化;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 经络受邪, 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 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 房事、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 尽。”
4、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的“三因学说”----病邪与发病途径相结合。
外所因----六淫侵袭 内所因----七情所伤 不内外因----饮食饥饱、劳逸、外伤等
(3)湿性粘滞;—症状的粘滞性;病程的粘滞性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易于复发)。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寒湿之邪伤阳的区别
病邪 程度
方式
部位
特点
寒邪 重、快 损耗阳气 全身 寒象、疼痛
湿邪 轻、缓 困扰阳气 脾阳
气化失司
(五)燥邪 —— 秋季多见,四季皆有
1、含义
燥邪是指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
则气泄”
(3)暑多挟湿;身热不扬,汗出不畅,面垢眵
多,四季皆有
1、含义 湿邪是指致病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 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 —(着痹)沉重感的症状;
秽浊的分泌物或排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