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的哲学

合集下载

生存论哲学视阈下的生命存在与生命个体之间的关系

生存论哲学视阈下的生命存在与生命个体之间的关系

生存论哲学视阈下的生命存在与生命个体之间的关系生命作为一种具体形式是一种本体论、某些世界上(小型或大型). 第一区分的正(性)是内部和外部、空间和时间。

现在让我们尝试收集独立的差异是为了揭示出更多的结构,其组织为某些世界性质的连接连接外部机构的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一个最复杂问题的科学和哲学思想,所谓的"心理问题"。

怎么外部正在与内部吗?生存论哲学视阈下的生命存在与生命个体之间的关系主要形式的包括:1. 存在的物理或材料,自然的世界;2. 存在一种心理的或理想的世界上连接有意识的,有的内心世界一个人。

生命是一个活跃的形式存在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高于其物理和化学形式的存在;设置的物理和化学过程,需要在该单元中,允许对新陈代谢和细胞分(有丝分裂). 主要属性的生物遗传信息的用于复制。

外面的小区中,生命中并不存在,病毒显示的性生命问题之后才转移的遗传材料进入细胞。

适应环境,一个活生生的细胞所有形式的多样性活生物体。

此外,这个词是"生命"被理解为期存在的一个单一的生物体从其原籍国到其死亡.通常有多种形式,即种奇特的"层"的实现具有特定特征的存在。

1)存在的性质(事情、程序、国);2)存在的社会(包括两存在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一个个人);3)存在的精神、理想(分为主观的理想,即意识的个人和客观的理想,即它的超人形式)。

这些形式的正是孤立的,仅限于认知的目的,为方便分析。

在现实中,他们都离不开对方。

人的存在交叉的既有存在的性质(因为男子是天然的、材料) ,并与存在的理想,因为他已经意识。

__领域存在的性质,现代的世界观是基于三个基本特点的性质:-的一致性;普遍的进化论;-自助组织。

__今天的哲学思想看到了大自然没有的东西在这一特定底是表现出来,但是系统,其实质是确定方式的要素进行互动,即通过结构。

据认为,"建筑"的宇宙中是不确定的材料的来源,但是通过其全系统的结构组织。

论生存哲学与哲学生存

论生存哲学与哲学生存
随 着 人类 文 明 进 程 的演 化 , 类 生 存 和 发 展 问 题 日 人 渐 凸 现 , 的 说 来 , 学 对 人 类 生 存 和 发 展 的 关 怀 将 总 哲
生 存 论 转 向 问 题 、 外 哲 学 的 生 存 论 问 题 等 等 。 但 中 就 生 存 哲 学 与 哲 学 生 存 的 关 系 问 题 , 前 还 没 有 受 目
的功能和作 用。
[ 键 词 ] 生存 哲 学 ;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 学 生存 关 马 哲
[ 图分 类 号 ] 1 6 [ 献标 识 码 ] A [ 中 3 2 文 2 文章 编 号 ] 1 0 0 2—3 8 ( 0 2 0 8 7 2 0 )4—0 0 — 18
的 , 为 人 类 最 高 智 慧 的 结 晶 , 学 理 应 为 人 类 的 生 作 哲 存 有 所 作 为 , 切 关 注 “ 类 的 生 存 和 发 展 何 以 成 为 密 人
可 能 ” 问 题 并 提 供 行 动 指 南 , 是 其 作 为 “ 的 哲 的 这 人
. . — —
V0 L.2 4 NO.4
■ 韦 汉军 / 著
论 生存 哲 学 与 哲 学 生存
[ 摘
要 ] 从 纵 向 分 析 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证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是 人 类 惟 一 真 正 的 生 存 哲 学 , 而提 出 了 进
这 一 真 正 的 生存 哲 学 何 以 真 正 地 长期 生 存 , 旨在 告 诫 哲 学 工 作 者 在 内容 和 形 式 上 都 必 须 要 注 重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在 新 的 历 史 条 件 下得 以 生 存 和 发 展 的 基 本 条 件 , 而 发 挥 其 真 正 生 存 哲 学 从

共生论 哲学

共生论 哲学

共生论哲学
共生论哲学是一种关于社会共生的哲学理论,它从共生视角重新审视和解读哲学上的主体性、价值论、伦理学和历史发展观等问题。

该理论认为,共生是不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种状态,它强调了行为体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并存在多种互动关系。

共生论哲学还强调了事物的多元性,认为多元本来就是事物的基本形态乃至本质形态,同时倡导开放式的异质共生,欣赏对方的特性和所长,并加以吸收消化。

在共生论哲学中,共生不仅仅是共同生存,更是一种共同生长的境界。

它超越了“共存”的概念,更加强调行为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关系。

在一个共生体系中,各方都处于互相依靠的关系之中,并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

共生论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自然、集团与集团、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它启示人们应该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生态方面,共生论哲学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从而维护生态平衡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共生论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思考方式,它旨在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论罗素的人生哲学

论罗素的人生哲学

On Russell's Philosophy of Life 作者: 王正平[1];赵恒君[2]
作者机构: [1]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上海200234;[2]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234
出版物刊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12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 罗素;人生哲学;非个人主义;自由进取;悠闲;快乐;竞争
摘要:罗素的人生道路健康向上,其人生哲学充满睿智。

罗素倡导的非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追求、自由进取的人生态度、崇奉真知的思想境界、重视悠闲的人生趣味、珍视快乐的人生意义、理性竞争的事业成功观和豁达通透的生死观念,构成了其人生哲学的鲜明特色。

罗素的人生哲学思想对我们正视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生困境、提升自我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启示。

哲学生成论

哲学生成论

哲学生成论
哲学生成论认为,知识是一个整体,它的生成是循序渐进的,这决定了论文结构要体现发生、发展的过程性、连贯性和完整性,进而保障论文内容安排的合理性。

换言之,论文要客观地反映和解决问题,其结构设计就要符合认知规律,做到逻辑清晰。

在论文撰写中,一些作者由于不合理的结构设计而导致逻辑性和必要线索的欠缺。

哲学生成论表明,语言生成与逻辑密不可分。

因此,语言教学需要适当引入英美语言哲学理想语言学派的逻辑研究,不但要让学者更好地认识语言本身,而且要帮助学者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在论文内容方面,拼凑改写、滥用语料等现象由多方面因素导致,如欠缺主观能动性、没有形成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没有将所学知识联系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等。

哲学生成论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论文写作需要回归生活,回归主体。

语言哲学日常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生成依托日常生活。

这就要求语言教学提供真实、鲜活的知识生产环境,从而激活学生的感官体验和认知兴趣。

欧洲大陆现象学解释学研究表明,语言生成需要主体综合调动多种感官及认知途径转化其主观意向。

这就要求语言教学回归学生主体,培养其对语言本身和语言研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但要擅长基于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还要养成研读经典原著的习惯,通过主动投入学术研究提高理解能力,掌握写作要领。

老 子道德经生命论人生哲学探讨

老 子道德经生命论人生哲学探讨

老子道德经生命论人生哲学探讨《老子道德经生命论人生哲学探讨》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犹如一座智慧的宝库,蕴含着深邃而又广博的人生哲学,尤其是其中关于生命的论述,对我们理解人生的真谛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

在老子的观念中,生命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宇宙万物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他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意味着万物皆由道所生,生命也不例外。

道是宇宙的本原和万物运行的规律,生命顺应道的规律才能得以良好地发展。

这种观点提醒着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要去探寻并遵循那些内在的、永恒的法则,而非仅仅追逐表面的、短暂的现象。

老子强调“柔弱胜刚强”,这一观点对于生命的理解有着深刻的意义。

在生命的进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而老子告诉我们,柔弱并非懦弱,而是一种具有弹性和韧性的力量。

水是柔弱的代表,却能“水滴石穿”,这正是柔弱之力的体现。

在人生中,当我们面对困境时,不必一味地强硬对抗,以柔克刚、以退为进或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学会顺应形势,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能让我们的生命之路更加顺畅。

“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又一重要理念。

这里的“无为”并非指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刻意去追求。

在生命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给自己设定过多的目标和欲望,为了实现这些而疲于奔命,甚至失去了自我。

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会放下过多的执念和欲望,让生命自然地流淌。

当我们能够做到“无为”时,反而能够更好地实现“有为”,因为我们能够更加专注于当下,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子还提倡“知足者富”。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往往不断追求更多的财富、地位和名誉,却忽略了内心的真正需求。

老子认为,真正的富有不在于物质的堆积,而在于内心的知足。

当我们懂得知足时,便能在简单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和满足,不会被无尽的欲望所驱使,陷入痛苦的挣扎。

这种知足的心态能够让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从而更好地享受生命的美好。

在老子的生命论中,“返璞归真”也是一个核心的概念。

整体论和演生论

整体论和演生论

整体论和演生论整体论和演生论是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它们分别从整体和演化的角度来解释世界的本质、人类的存在以及人类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介绍并比较这两种哲学观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意义和指导意义。

整体论注重强调整体的重要性。

它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含了无数相互关联的部分。

整体论主张,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离不开其他事物的支持。

根据整体论的观点,每个人都是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整个社会和宇宙做出贡献。

整体论的理念在生态学和社会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鼓励人们关注整体的平衡和稳定。

相比之下,演生论强调事物的演化和变化。

演生论认为宇宙中的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一切都是经过演化而来的。

演生论认为,事物的出现和存在是通过一系列的演化和适应过程来实现的。

它强调进化和适应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适应环境和变化,事物才能生存和发展。

演生论的观点在生物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和进步,与环境和社会相适应。

整体论和演生论两种哲学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

整体论强调整体的稳定和平衡,演生论则强调事物的演化和变化。

两种观点的结合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全面、准确的认知和指导意义。

例如,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整体论可以提醒人们关注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演生论则可以引导人们通过适应和变革来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整体论和演生论都是对世界本质和人类存在的不同解释。

一个强调整体的重要性,一个强调演化和变化的过程。

两种观点在相互补充和丰富中引导着人类认知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我们应该关注整体的平衡和稳定,同时也应该不断适应和变化,以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先成论和后成论

先成论和后成论

现如今,人们对于生物体的发生过程持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先成论和后成论。

所谓先成论,即认为个体发生,其所应形成的形态构造于发生之始就预先存在,待发育时则逐渐展开而形成明显的形态构造。

而后成论,认为生物发生时是由简单的形态向复杂的形态发展。

关于两种观点的发展历史,经查阅资料可以得知,远在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先成论的开山鼻祖——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首先推测说,个体身上的各部分能产生各种“精液”(是“精华之液”的意思,而非现今男性之精液,内含有许多小豆状物质),幼体是亲体各部分“精液”凝合而成的,所以子代都类似于亲代。

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观察鸡胚和其它动物胚胎的发生后,批判了希波克拉底之说,他认为鸡胚发生是由简单到复杂,而且发育是整体活动。

但他认为这是由灵魂在支配。

亚里土多德虽然没有用“后成论”这一名词来说明个体发生,但他是首先提出后成论观点的人。

(孙昭.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1,9-3)到了十七、十八世纪,显微镜发明以后,许多学者报道了很多过去用肉眼看不到的胚胎发育资料。

如列文虎克看到了人类活动的精子;格拉夫看到了卵泡等。

随着胚胎发育资料的不断积累与丰富,继而又引发出先成论与渐成论的争辩。

先成论者认为胚体是亲体的缩影。

胚体的构造在卵子(卵子派)或精子(精子派)中都是预先存在的,发育只不过是将预先存在的结构展示与长大而已。

先成论的极端者认为预先存在的胚胎犹如一套大小不同的个体套叠在一起,大个体内有小个体,小个体内还有更小的个体。

生殖只不过是从成套的胚胎中脱出一个最大的,这就是所谓的套装学说。

(孙昭.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1,9-3)沃尔夫用显微镜观察鸡胚,认为卵是没有组织结构的一团物质,各种结构是逐日发展起来的。

他奠定了后成论的基础。

冯·贝尔广泛的研究了动物胚胎之后,建立了“胚层学说”并提出了著名的“贝尔定律”,自沃尔夫以后,那种认为卵内预先存有小个体的说法,即古典的先成论受到了重创。

试论庄子的生死哲学及现代意义

试论庄子的生死哲学及现代意义

试论庄子的生死哲学及现代意义【摘要】:庄子是古代详尽论述生死问题的中国哲学家。

他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反复阐述生命重于功名利禄,生命至上主义的主张,以理性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态度来看待生死,力图探讨生死本质。

他认为死是自然的回归,人要不悦生也不恶死,坦然的面对生死。

他立足于生来领悟死的意义,凭借着死来体察生的价值。

这种超脱生死的态度对于现代人认识生死有着积极的意义。

庄子的生死哲学有助于现代人更好地理解生命及处理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消除种种心理疾患,过上健康生活。

【关键词】:庄子;生死观;意义;价值生死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也是最高哲学问题,是人们关于生命本体和终极问题的思考,它真实体现着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度认识。

大多数人习惯把生死对立,认为死是对生的否定,恋生畏死,只愿谈生,忌讳论死。

人生中有生必有死,有死才有生。

正是在生生死死的更替中体现出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实现有限中的永恒。

只有正确反观“死”的意义才能更好认识“生”。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庄子对死亡问题从不避讳,他深入思考, 联系生死起来论人生,在生的世界中体察死,通过对死的透彻回到生,提出理想的人生境界,并形成了其独特的生存方式。

一、以死观生的哲学思路庄子对于生死是从道和气化的角度来考察,生死相通,是万物变化的一种,因此他用一种豁达的态度去面对,而无怨恨和不舍之情。

在《大宗师》中,庄子描述了子来对生死的态度:“父母于子,东南西北,唯命之从。

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老我以生,俟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我者,乃所以善我死也。

”对于生死,如同听从父母的命令一样,不敢有违抗之意。

而是唯命从之,深刻了解生死的本质,因此庄子对于自己的妻子的死不是号啕大哭,而是骨盆而歌。

庄子把贪恋生敬畏死的人比作晋国的丽姬,未进晋国时,哭得很伤心,等到了王宫后,和君王睡在一起,同进美食,才后悔当初不应该哭啼。

所以说谁能知道死了的人不后悔当初的求生呢,死亡并不人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可怕,相反是一种解脱。

论生存哲学的教育学意义

论生存哲学的教育学意义
式 、 存 状 态 的 追 求 。人 的 生 活 观 念 、 存 方 式 以 及 生 生
从存在 的意义 上 讲 , 的 生存 不 是 一个 简 单 的 人
描 述性概念 , 而是一 个反 思性 概念 。首先 , 的生存 人 不 是简单 的生物学 意 义 上 的存 在 , 而是 不 断追 求 意 义 生成 的存 在 。因而 , 种存 在 不 会 最 终 完成 于某 这
学 将人之 生存 境 遇 的支 点 从 神 还 原 为人 的 内 心 反
省, 他们认 为人生存 的根 据 取决 于人 在 生 存 中 的 自
我 理解和 自我发 展 。与 上述 二 者 不 同 , 克思 主 义 马
活世界 的具体参 与 和 理性 思 索 , 大 限度 地解 放 自 最
我、 释放 潜能 , 才能 帮助人 们在 日常生 活中获得人类
价值 。因此 , 生存 既 是每 一 代 人得 以安身 立命 的先 决条件 , 也是 教育得 以展 开 并 推动 生存 意 义生 成 的 客观物 质基础 , 育 和教 育 学 也 因此 具有 其存 在 的 教 合理性 、 合法 性 。另外 , 的生存过程 以人类社会 一 人 切实践 活动 为根基 , 活制 约 着 教育 对 可能 生活 方 生
属“ ” 人 的教 育 学 。
关 键 词 : 生存哲 学;: G 2 4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7—0X 21)6 06 3 61 6 (000— 1— 6 0 0
社会工业 化 以来 的现 代性 使得人 的 生存境 遇发 生 异化 , 富的人生 为 单 向度 的工 业 生 产模 式 所解 丰 构 和模铸 , 们 的压 抑 与束 缚 感难 以排遣 。由此 , 人 以 雅 斯贝尔斯 、 哈贝 马斯等 为代 表 的 、 关注 现代人 生存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哲学史课件——陈独秀论人生.pdf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哲学史课件——陈独秀论人生.pdf
? 陈认为这六期中西冲突中,中国人最初的觉悟是西 洋的器物,其次是政治。
? 他认为,在这六期中,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的认识 越来越深刻,中国人的觉悟,越来越提高,但是中 国的问题并未在这六期中得到解决。于是陈说: “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不日不待诸第七期吾人 最后之觉悟。”
? B,“最后觉悟”的内涵 ? 他把“最后之觉悟”分为两个方面,即“政治的觉
? ⑵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 进化为宇宙之根本大法,不进则退。陈认为,“固 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 不适用于今世,他说:“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 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 灭也。”
? ⑶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 陈认为,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 退安隐之余地。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他 指出,退隐为弱者不适竞争之现象,而不是什么高 人出世之行。所以,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 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 之兵,而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
? 《一九一六年》 1916 年1月15 日“第一,自居征服 地位,勿自居被征服地位。……第二,尊重个人独 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以一物附属一 物,或以一物附属一人而为其所有,其物为无意识 者也。若有意识之人,各有其意识,斯各有其独立 之人权。若以一人而附属一人,即丧其自由自尊之 人格,立沦于被征服之女人奴隶捕掳家畜之地位 ……”(同上,第 171 页-172 页)
? 第五期在民国初年 ,当时新旧之所争,康梁提倡, 只在行政制度优良后,尚未涉及政治根本问题。但 在民国初年,一部分有识之士有了政治为根本问题 的觉悟,于是进而有了民主共和和君主立宪的讨论, 辛亥革命后,共和告成。
? 第六期即辛亥之后的四五年 ,由于备受专制政治的 痛苦,于是人们渐渐厌恶专制,而倾向共和民主。

论生命本位主义的《老子》人生哲学

论生命本位主义的《老子》人生哲学

会准 则 , 法家 的韩 非则 明确说 : 人莫不欲富贵全 “ 寿” “ ,先王所期者 , 利也 。 ( 韩非子 - ”《 卫灵公》 应 )
该说 , 墨家与法家 的功利原则 , 足于人求 “ 的 立 利” 本性来肯定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正当性具有积极 的
社会价值 , 但他们将人生 的价值和 目标仅仅看作物 质利益的满足 , 显而易见是失之于片面了。
对人来说 , 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古往今来 , 仁
者见仁 , 智者 见智 , 但名 与利 的神 奇魔力与现实诱 惑, 吸引着不同时代的不 同的人们做 出实质上别无 二致 的价值判断与行为抉择 , 所谓“ 豹死留皮, 人死 留名” 就是 把“ , 名垂千古 ” 作为 人生 的价 值 目标 ;
“ 名与身孰亲?身 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 人费, 多藏必厚亡。故知足 , 不辱 ; I, 知 J 不殆; 可以 长久。 ( 老子 - ”《 四十四章》 这对那些贪得无厌 、 ) 沽 名钓誉之徒 , 不啻是一记 当头棒 喝。因为名利毕竟 是身外之物 , 远没有生命 重要 , 假如追名逐利 而丧 生, 当然是舍本逐末 , 得不偿失的。
说的“ 君子喻于义 , 小人喻于利 , ( 论语 ・ ”《 里仁》 )
收稿 日 : 0 — 9— 6 期 2 5 0 2 0
比较研 究 。
修 回 日 : 0 1 2 期 2 5— 2— 2 0
作者简介 : 刘献立 ( 93 , . 1 一) 男 河南漯河人 。 7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 义学院 博士生 , 事科学社 会 主 义原理与 中国传 统文化思魁 从
数。西晋时的石崇虽富甲天下 , 但终因斗富灭族 , 这 不正是“ 富贵而骄 , 自遗其咎” 的最好说 明吗? 《 老子》 重身轻物” “ 的思想 , 为庄子及其后学继 承和发挥。庄子说 : 贱而不可不任者 , “ 物也。 ( 庄 ”《 子・ 在宥》 认为物是 比人低贱 的为人服务的东西 , ) 悲叹“ 世俗之 君 子 , 今 多危 身 弃 生 以殉 物 ” “ , 今世 之 人, 居高官尊爵者 , 皆重失之 , 见利轻亡其身, 岂不惑 哉 ! ( 庄子 ・ -《 ’ 让王》 所 以他主张“ ) 能尊生者 , 贵 虽 富不以养 伤 身, 虽贫 贱 不 以利 累形。 ( 子 ・ ”庄 让 王》 老庄这一人生价值哲学 , ) 对后世 的士大夫阶层 产生了两方面的影 响: 方面 , 一 他们从 中学会 了对

庄子与齐物论讲述庄子对自然和人生的哲学思考和寓言故事

庄子与齐物论讲述庄子对自然和人生的哲学思考和寓言故事

庄子与齐物论讲述庄子对自然和人生的哲学思考和寓言故事庄子与齐物论:庄子对自然与人生的哲学思考及寓言故事庄子,又称庄周,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被尊为道家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智慧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和文化。

其中,他的代表性著作《庄子》中的一篇名为《齐物论》的章节,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讲述了寓言故事,使人们对自然与人生有了全新的理解。

《齐物论》一文开篇即引人深思:“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以此探讨自然与人的关系。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与万物相融合,共同存在。

在他看来,万物都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和权威,一切都是相对的。

庄子的这种观点对于人们认识自然和个人的处世态度产生了深刻影响。

庄子进一步通过一系列精彩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哲学思考。

其中,著名的“庄周梦蝴蝶”的故事充满了哲理。

庄周梦见自己化为一只蝴蝶,在梦中他体验到了蝴蝶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美好生活。

然而当他醒来后,他感到困惑,不知道他自己是庄周还是蝴蝶,他开始思考现实与梦境的边界,以及人与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通过这个故事,庄子告诉我们现实与虚幻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我们的感知和认识方式是相对的,不能固守一种立场。

另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是“庄子的无名之精”。

庄子曾经被齐国的国王封为无名之贤,国王希望他能为国家服务。

然而,庄子却选择隐居在乡间,他认为无名无所求才是真正的贤者。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反思了人们对名利的追逐,他认为名与利只是虚无的权力游戏,而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他提倡追求内在的平衡和自我宽容,而不是随波逐流和被外界所驱使。

庄子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表达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和人生的思考。

他以平和、嬉笑怒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运用丰富多样的寓言故事,既引人入胜又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齐物论》以庄子独特的视角和智慧,呼唤人们要与自然和谐共处,要超越名利的追求,追求内在的真实和自由。

《淮南子》生死哲学论析

《淮南子》生死哲学论析

[收稿日期]2018-09-10[作者简介]闫伟(1989-),男,安徽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哲学。

《淮南子》生死哲学论析闫伟(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摘要]黄老典籍《淮南子》继承先秦道家“生死一体”“死生同质”的自然生死观,认为人之生死是“道”的循环运动与“气”的形态变化。

“道”“气”的普遍性是个体在精神层面突破生存时空限制、超越生死,追求本真、自由境界的终极依据。

身国同治是黄老之学的核心要点,对《淮南子》的生死哲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形”“神”“气”的“慎守”养生,圣人为“义”而死、无为治国是《淮南子》在精神超脱之外追求现实关怀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黄老道学致力于达到个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生命境界。

[关键词]《淮南子》;生死观;道;自然;现实情怀[中图分类号]B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19)01-0015-05生死是人生之始终,是哲学与宗教共同关注并试图解决的终极性问题。

中国哲学追求超越生死的自由、旷达境遇,尤以道家最为明显。

《淮南子》是秦汉黄老道学的重要典籍,继承先秦老庄“生死齐同”的自然生死观,又兼儒家贵义治世理念,强调个体生命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为此,剖析《淮南子》生死哲学的理论渊源、具体内涵和思想特质是十分必要的,对进一步研究道家性命之学以及现代人的心灵安顿具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意义。

一、生之必然,死亦自然道家哲学以“道”“气”为核心,以“自然”为其根本特征,所以道家生死观本质上是自然主义的。

自然生死观始于先秦老庄,在汉著《淮南子》中也有深刻体现,是贯穿整个道学史的人生理念,甚至对后期道教生死的双重超越(肉体与精神)都有很大的影响。

老子谈及人之生死的内容不多,且以“生”为主,对“死”则论述更少。

道家生死观重在对“死”的意义与价值的探求,这在庄子哲学中得到较大的发展。

《老子》曰:“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西方哲学概论(三)生存论的哲学

西方哲学概论(三)生存论的哲学
• 在与在者 • Sein = being (to be)
2、现象学的方法 、
• 传统方法 传统方法: 从自然、世界出发或者从观念、思维 出发,从现象到本质。 传统哲学把认识关系归结为主客关系, 把认识当作真理的表现形式,从而把哲学 也当作知识。
• 现象学的方法: 现象学的方法: 直观的方法。 它的目标不是解决主客关系,获得关 于客体的正确知识,而是把人直接体验到 的自己的在的种种状态展现、揭示出来。
• 良心的呼唤不是上帝的呼声,更不是社会 的呼声,而是此在本身的内在呼声。 • 海德格尔和弗洛伊德有相似之处。 • 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
四、真理和语言
1、海德格尔哲学发展的转折 、
• 为了克服主观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从 30年代初期起,海德格尔企图超越此在(个 人)之外来研究在的结构。 • 语言 语言被当作“在的家”或者说在通过语言 显示出来,而此在则退居到了“在的看护 者”的地位。

在海德格尔看来,离开主体的世界固然 是不能确证的,离开世界的主体同样不能 确证。
• 海德格尔的在世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一致 吗?
2、在世的基本结构——烦 、在世的基本结构 烦
• 人生在世处于不断的活动过程中,不断地 与外物、他人发生各种关系。这个过程就 是烦。 • 烦心:此在与他物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 • 麻烦:此在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
• 海德格尔所说的时间是有限的,它与此在 共存亡。而且这种时间的过去并未消失, 它总是在场,而将来也并不只是过去和现 在的继续,它规定着过去和现在。过去、 现在、将来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 在烦的这三个时间性的环节中,哪个是最 在烦的这三个时间性的环节中, 根本的? 根本的?
三、人的本真的存在和非本 真的存在

生存论哲学

生存论哲学

生存论哲学生存论哲学即围绕人的生存而展开的研究,人何以生存既与他存在有关,也与他如何存在有关,即与他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说到底,生存论的核心是生存方式的问题。

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中,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各种各样的存在者,而对于存在者来说,其实指的就是存在的具体样式。

事物不同,其存在的具体样式就各不相同。

对于任何一个事物来说,其存在方式既是相对稳定和确定的,但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事物存在方式的这种变化源于其本身的不断变化。

从一定意义上说,事物的存在方式,就是其的运动和变化的方式。

因而,当我们说到生物的存在方式的时候,是指生物的“生存方式”,生物自身所进行的新陈代谢运动,表征着人的生存活动。

由于不同的生物的需要不同,因而所采取的满足自身需要的方式也就不同,这样,不同的生物也就各有其不同的生存方式。

人的生存与动物的生存不同,动物的活动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是人有意识地主动地进行的“生产性”活动。

人的这种生存活动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生存活动,就在于人的这种生存活动不仅是人自己“生产”出来的,从而具有自我创生性,而且其“生产”在按照对象的可能和人自身的需要与能力进行的同时,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生命体验、生存领悟和生活信念,并使人的生存意义得以生发。

一句话,人的生存活动是人的生命在周围世界中的表现和体验活动,是人的生命及其意义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而这同时也就是人的生活活动。

所以,人的生存就是具有自我生产性的生活活动。

而人的生存方式就是在世生存的人的生命表现和体验方式,是人和人的世界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方式。

这种方式,从根本上而言,就是人在世的感性“实践”活动。

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生成的,因而人的生存方式也不是现成的固定的,而是人自己不断地建构着、改变着的;这个建构、改变也不是完全主观随意的,而是人与周围世界经由人的活动的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因而,人的生存方式才不是仅仅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族类和整个大自然的,人类的生存方式的内涵才会具有不断生发着的无限的丰富性。

马克思哲学生存论转向--“感性活动”的确立及其意义

马克思哲学生存论转向--“感性活动”的确立及其意义

马克思哲学生存论转向--“感性活动”的确立及其意义
马克思哲学生存论中,“感性活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马克
思认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通过不断地与自然界和社会环境进行
交互和反思得以实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感性活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感性活动是指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进行感知和认识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仅是单纯地感知的能力,还包括对感知结果的分析和
反思。

换句话说,感性活动是通过感知和思考来得出结论和判断的
过程。

马克思强调“感性活动”的确立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他认为,只有通过感性活动,才能真正地了解自然、认识社会、把握历史规律,从而引导人类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实践中,“感性活动”的确立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和
发展方式。

通过不断地感知和认知,人类不仅能够主动适应自然和
社会环境,还能够创造性地改造和影响这些环境。

这种创造性的能力,正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优势之一。

因此,“感性活动”的确立在马克思哲学生存论中具有重要的
意义。

它不仅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重要手段,还是人类创造性
地改变自然和社会的重要途径。

只有充分地发挥“感性活动”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论生活化哲学教育

论生活化哲学教育

注 的 要 么 是 非 人 的抽 象 世 界 ,要 么 是 与 人 生 活 无 关 于 人 类 改 造 对 象 世 界 的 能 动 活 动 。 正 是 对 世 界 关 系 的 主 观 世 界 。真 正 的 哲 学 必 然 与 自 己 的 时 代 发 生 相 的改 变 促 进 了 人 的 智力 的发 展 和 进 步 。反 过 来 , 类 人
然而 , 国高 校 普 及 l 学 教 育处 境 十分 尴 尬 。虽 然 已不 是 原 始 自然 , 是 人 们 已 改 造 过 了 的 属 人 自然 。 我 生哲 而 人们 进 行 了 很 多 努 力 , 也取 得 了 一 定 的成 绩 , 并 没 人 类社 会 不 只 是 纯 粹 规 律 作 用 的事 物 ,而 是 人 们 的 但 有改 变 高 校 哲 学 教 育 的“ 肋 ” 鸡 困境 。笔 者 认 为 , 生 活 动 所 创 造 的 事 物 。人 类 在 物 质 世 界 变 化 的 阈 限 内 与 活 世 界 的 疏 离 是 造成 哲 学 教 育 困境 的根 源 。 只 有 回 使 之 发 生 符 合 自身 目的 的 改 变 。生 活 世 界就 是 人 类
二、 生活 化 哲 学 教 育 的 内涵 及 其 特 征
生 活 化 哲 学 教 育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实 践 特 征 的
哲 学 成 了 只见 物 不 见 人 的 非 人 哲 学 。 自然 界 被 看 作 根 本 要 求 。所 谓 生 活 化 哲 学 教 育就 是 从 受 教 育 者 的 是 与 人 的活 动 无 关 的独 立 自在 的 运 动 过 程 。社 会 也 真 实 生 活 世 界 出发 , 密 结 合 他 们 的 社 会 实 际 、 活 紧 生
日常生活与非日 常生活,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构成的人的真实世界 , 它是每个人生成的场所.哲学教育 只有紧扣受教育者的社会实际、 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 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才会有吸引力和成效.

哲学与人生-论人生的目的与意义

哲学与人生-论人生的目的与意义
哲学与人生
——论人生的目的与价值
人生观
何为 哲学 人生
引导 人生
人生
目的 创造 奉献
何为 人
何为 哲学
目录
否定
结 语
何为哲学
源于19世纪日本学者西 周,他把源于古希腊的 西方哲学思想翻译为“ 哲学”。中国晚清的学 者黄遵宪最早把“哲学 ”这个词从日本介绍到 中国。
3
• 爱智慧 PHILOSOPHY=PHILIA+SOPHIA 爱=情爱+友爱+博爱 哲学爱=友爱 智慧=完整+根本=生命的完整+开放的心胸 • 爱智,强调过程,不停地质疑与追问。
返回 21
在创造和奉献中体现人生价值
•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人的价值分为个人价值和社 会价值。
• 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前提,只有个人的 自我发现与创造得以实现才可以进一步的在社会化中 实现与社会存在、发展一致的价值趋向。
• 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高级形式,作为人的总体存在 及发展的体现。
人经得起痛苦和磨难的人生态度之学。 • 哲学不应与人生相分离。
返回 17
何为人生
• 是生到死的生命现象,还是人一生中活动的总 和,还是人们渴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
• 人生就是在不断创造和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 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返回 18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 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 产物,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 “超人”,是指具有旺盛的创 造力的人,是生命的强者,是 平庸和停滞的反义词。
尼采
• 只有克服自己的人、不断超越 自己的人才是超人。
14
苦海无涯
• 佛教观点。 • 人的五官就生就一副“苦”像―眉像

论中国哲学人生

论中国哲学人生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0— 75 20 )4—1 4 10 8 0 (0 9 0 —
法 家 的哲学 人 生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李斯。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 李斯 以其政治实践鲜明地体现 了法家 的思 想。他们共 同的老师是战国后期的著名学者苟子 。苟子是儒 、 法兼重的思想家, 由于战国时期崇 尚武力 的特 殊背景 , 他在承传儒家学说的基础上 , 采纳 了法家 的思想成份 , 而提出了王霸兼用的主张。孔 、 孟都是重王道
法家的哲学人生 , 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德国尼采 的超人哲学 , 尼采认为人生的 目的, 在于发挥强力 , 扩张 自
我, 要有坚强 的毅力与意志 , 做凌驾于群众之上的超人 。超人是历史 的创造者 , 群众只是超人实现其强力意
志 的工具 。
以历史人物为例证明 , 秦始皇 自以为是历史的创造者 , 以超人 自居 , 并 以其强大的武力 , 并吞六 国、 筑长

作者 简介 : 张启成 (9 6年 一) 13 上海人 。贵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 贵州 省古代 文学学会荣 誉
会长 , 中国诗经学会 常务理事。

2・
贵州 文史 丛刊
20 0 9年
第 4期
城、 修驰道、 起阿房宫, 使用了众多的民力 , 把民众当作实施其意志的工具。秦始皇统一天下, 虽有其客观的 历史进步意义 。但从其“ 始皇” 的称号来看 , 他的意图是创立万世 的基业 , 以其并吞六国的方式来看 , 曾一次
为“ 性恶” 是法家人生哲学的动力 。不过 , 在他的学生李斯身上 , 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 。据《 史记》 李斯列 的《 传》 的记载 , 李斯看到米仓里 的老 鼠又白又胖 , 生活安逸而 自在 , 而阴沟中老 鼠则又瘦又脏 , 李斯 由此得到启 发, 做人也必须善于选择。从而李斯决定拜苟子为师 , 学帝王之术 , 以彻底改变仓库小官吏的暗淡命运 , 最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8-10-09作者简介:王梦周(1934—),男,河南温县人,焦作大学法政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那么什么学问才能配得上这个首字呢?哲学,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易经·系辞上》曰:“生生之为易。

”易是讲生的。

这个生是广义的———世界万物的生成、生殖、生命、生存、发展、创新等等都属于生的范畴。

生是《易经》的精髓,所以,《易经》可称为生的哲学。

不仅《易经》讲生,《老子》讲生,百家讲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家都用生的眼光去看世界。

二生的源头和程式。

万千世界是从那里来?中华先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易经·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老子·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两段话用词有别,意思相同,都是讲生的源头和生的程式的,是生的哲学之纲。

生是从何处开始的?是从太极或道开始的。

极是最的意思,没有什么东西超过它的。

太有老的意思———老太爷、老太奶、老太翁、老太婆、太上皇都是老祖宗的意思。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人人都说道,但它又是那样的神秘。

什么是道?《老子·第一章》说:道是有和无的统一,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又称道为玄———本源之意。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万事万物,花花世界都是从这个道的大门中走出来,或生出来的。

道是什么样子的?《老子·第十四章》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明。

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像,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一段话是对道的原始状态的描述。

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无形、无状、无象、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称之“惚恍”的东西。

“惚恍”和盘古开天辟地前的“混沌”———“混沌如鸡子”是同一个意思,都是说世界万物即将诞生还未诞生时的那种状态。

还说一就是道,道也是一,一也有开头、老大的意思。

这里强调,万物生成,不是因为上帝和神仙,而是由一种混沌、惚恍而称作太极或道的东西(物质的)生的———朴素的唯物主义。

上述《易经》和《老子》的两段话还告诉人们,世界万物万事的发展是按几何级数的模式进行的。

三和———生的内在机理。

万物是怎么生成的?关键是一个和字,和则生,无和则亡。

《国语·郑语》曰:“和实生物,同则论生的哲学王梦周(焦作大学法政学院,河南焦作454003)摘要:生是《易经》的精髓,所以《易经》可称为生的哲学。

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生的哲学进行阐释:生的源头和程式;和———生的内在机理;道、太极是怎样生万物的;和合———繁衍生息的关键环节和最高形式;阴阳是怎样形成的;阴阳相交、化生万物的观点;生的图式———太极阴阳八卦图等。

关键词:易经;生的哲学;阴阳;和合;太极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257(2019)02-0005-04焦作大学学报JOURNAL OF JIAOZUO UNIVERSITY2019年6月No.2June 20132019年6月焦作大学学报不继。

以他平他为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

若以同裨同,乃尽弃矣。

”杨朱讲得更直白:“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

”(《列子》)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和平、和谐、和合、结合、融合、多样性的统一,从而产生新事物。

相同的东西在一起,是不能产生新事物的。

如:把一群公鸡关在一起生不出小鸡,只有把公鸡和母鸡关在一起,有了和才能生小鸡,多种调味品的调和才能出香味,多种中草药不同的组合和调制才能治疗不同的病症,多个不同的音符奇妙组合才能构成动听的音乐……。

没有和就没有新生事物的诞生,就要停滞,衰败和灭亡,世界就成了一个死的世界。

四道、太极是怎样生万物的?道、太极都是老大,是一,一不能成和,故不能生。

《淮南子·天文训》曰:“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为阴阳”。

一分为二才有成和的可能。

这个二不是一般数字序列的二,而是阴阳。

“道生一,一生二”,这个二就是阴阳,“二生三”这个三是阴阳和产生的新事物。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是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是两仪(阴阳)和产生的新事物。

新事物产生的逻辑可抽象为“一分为二”又“合二而一”。

“一分为二”是生的前提,“合二而一”是生的结果。

“一分为二”侧重于讲矛盾的对立,“合二而一”侧重于讲矛盾的统一,合起来是阴阳矛盾统一产生新事物,推动世界生生不息地向前发展。

建国初期,全民学哲学,当时的人都知道“一分为二”这个概念。

“合二而一”这个概念是中华古人提出的,明清之际思想家方以智在他的《东西均》中说:“何为几?曰: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轮也者,首尾相衔也。

”“一阴一阳之为道。

”(《易经·系辞上》)道,阴阳,是生的哲学最核心的概念。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医典《素问》)道、阴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在人们的心目中,既神圣,又神秘。

所以神秘,是因为它的许多结论,是建立在猜想、直觉、象征性的说明的基础上,缺乏更多的实践检验和科学的逻辑论证。

五和合———新事物,尤其高等动物及人———繁衍生息的关键环节和最高形式。

和合一词出自《淮南子·天文训》:“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淮南子·泛论训》还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

和者阴阳调,日夜分,故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

”《老子·四十二章》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多么生动,“负阴抱阳”,一副猪八戒背媳妇的生动图画。

但负阴抱阳还只是外在形式,还不能成和,不能“得和之精”,“冲气”才能成和而生物。

“冲气”乃阴阳二气交接之意也———生动而形象。

有一个称和合的神话故事:一对神仙名和合,其画像是一对恩爱夫妻,蓬头笑脸,一执荷花,一托圆盘,象征夫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之意。

这一生动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阴阳“合和”“万物化生”的理念。

中国把男女婚配称天作之合。

还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直称“和合”文化,可见和合这一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六阴阳是怎么成和的?《淮南子·泛论训》曰:“积阴则沉,积阳则飞,阴阳相接,乃能成和。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宋理学大师周敦颐《太极图说》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古人把阴阳说成是气,这个气与物理学上的气体、固体的气是不同的概念,它与今天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意思相通。

为什么要用这个气字?气和其他物质相比是它的很强活跃性,为和合生物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先哲们认为,阴沉向下,阳飞向上,一下一上,二者相交,方能成和,新生事物诞生。

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中的泰、否二卦,具有直接解读“二气交感,化生万物”的内在机理的意义。

第十一卦为泰卦,泰有通达之意。

上卦三个阴爻,下卦三个阳爻,阴气下沉,阳气上扬,二气相交,大吉大利。

第十二卦否卦,上卦三阳爻,下卦三阴爻,阳气上扬,阴气下沉,阴阳背道而驰,不能成和,没有生机,大凶。

当阴气沉到极底,开始转阳;阳气向上,升到极端,转阴下沉。

否极泰来。

6第2期七阴阳相交,化生万物的观念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可用以解读自然的、社会的、人事的、医疗保健的种种问题。

先看一种自然现象,如:夏天,阳气上升,阴气下沉,二气相交,雨,万物茂盛,大吉大利。

阴气不足,或阳气不足,二气不能相交,无雨,闹旱灾,凶。

再如,民间说的秋冻春捂,秋,阳气收藏,增加衣服把阳气藏起来,但是,捂得太严,内部阳气过盛不利健康,所以适当少穿点,把阳气适当放一放。

春天阳气上升,外放,早期捂一捂,不要放的太急。

看过一博士著的《思考中医》的书,对人中这一神奇穴位作如下阐述:人体九窍,耳、目、鼻六窍成双,似三个阴爻;口、前阴、后阴为单,似三个阳爻,整体似泰卦,口鼻中间是人中,是阴阳交合的通道,即生命通道,在医疗实践中,往往有抢救人生命的奇特疗效。

如果說这种说法如今还只能是一种猜想,或许有一天,人们会发明一种机器,能够测出上下发出的某种信息在人中这个地方汇合,那么,猜想就变成了科学。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的逻辑拿来解读社会同样有效。

中国古有政通人和出盛世之说。

稍微关注历史的人都知道:延安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到延安考察后得出结论:未来的天下是共产党的。

这一结论是在他们看到我们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上下关系和谐无间、团结向上的社会氛围而得出的。

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如果用阴阳关系来定位党群关系的话,那么,党属阳,民属阴。

用马克思主义来定位这种关系,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我们的党员、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要吃苦在前,享福在后,当群众的小学生,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

这样,阳则处于下位,阴则处于上位,阳气上升,阴气下沉,二气相交,就产生了雷霆万钧之力,推翻了一个旧中国,建立起来了一个新中国。

黄炎培先生在延安和毛主席讨论“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的周期律问题时,毛主席说,我们已经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民主”。

这里的“民主”当然不是今天西方宣扬的所谓民主的选举制度,而是广大人民大众是社会的主人,国家大事人民当家作主。

如果社会的管理者高高在上,贪污腐败,欺压百姓,那么,居上位而属阳的社会管理者的阳气上窜,居下位的民众属阴,阴气下沉,二气不能相交,无生,必亡。

这是被无数历史证明的铁律。

八阴阳相接,和合生物是在阴阳矛盾发展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发生的,既有激烈对抗,又显得特别的浪漫。

《易经·系辞上》作了生动描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经》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说的是,春夏之季,阳气上升,阴气下沉,阴阳相交,烟雨朦胧,霹雳闪电,万物化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的。

人也一样,“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在中国古代文艺作品中,也把“男女构精”称为战、云雨等,而且都是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朦朦胧胧之中实现的。

九神秘的符号———阴爻(--)和阳爻(—)———生之官。

阴阳是《易经》的核心概念,并设定两个简单符号:—,代表阳,称阳爻;--,代表阴,称阴爻。

阳代表天、父、雄、健……;阴代表地、母、雌、顺……。

阴爻和阳爻二二组合为四象,三三组合为八卦,八卦重叠构成六十四卦,共384爻。

用两个简单符号的不同组合,表示世间万事万物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易经》的符号系统,是《易经》的骨骼。

对每个卦、爻作的象征性的说明,称辞象系统,是《易经》的肌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