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合集下载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两汉乐府诗歌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安世房中歌;继诗经、楚辞以后,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的技巧,以及灵活多样

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一下是对两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一次简单的概括;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注现实,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

府诗歌作者关注现实、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创造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

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大多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当中的内容包括了对当时社会的苦与乐、爱与恨、

生与死的人生态度,构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a、苦与乐: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例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描写的都是平民百姓的疾苦,寄托了作者深切的同情,以恻隐之心申诉了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在东门行中“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衣裳”,

逼得男主人公不得不拔剑而起,走上反抗的道路;妇病行写妇病连年累岁,垂危之际把孩子托付给丈夫,妇病死后,丈夫不得不沿街乞讨,遗孤在家里呼喊着母亲痛哭;孤儿行写孤儿受到兄嫂的虐待,尝尽人间心酸;这些作

品用白描的笔法揭示平民百姓经济上的贫穷,劳作的艰难,并且还通过人物的队会,行动,内心独白,表现他们心灵的痛苦,感情上遭受的煎熬;而相逢行、鸡鸣、长安有侠斜行展示的是与苦难世界完全不同的景象,反应的是富贵子弟的奢侈生活;相逢行描写的是一个黄金为门,白玉为堂的富贵家庭的生活;鸡鸣和长安有侠斜行则对富贵家庭地位进行了大肆渲染,“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展现了一个富贵家庭不只是一人做官,而是兄弟几人同时做官,所任官职也不限制在俸禄为四百石的侍郎,而是高达二千石的大官;一面是饥寒交迫,连自己的妻儿都无法养活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群,一面是锦衣玉食、妻妾成群的富贵人家,两组诗形成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的两幅画面;让读者领略到人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第五讲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三、《古诗十九首》选析

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请阐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请阐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请阐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请阐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民歌,是汉代至唐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民歌。作为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乐府民歌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成就。

一、汉乐府民歌的历史渊源

汉乐府民歌起源于汉代,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高峰。在汉代以乐府为形式,以民歌和宫廷歌谣为内容,表现了人民的生活和感情。

二、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1. 旋律优美动听:汉乐府民歌旋律宽广、和谐、富有节奏感,能够触动人们心灵深处。

2. 词章精妙绝伦:汉乐府民歌的词章朴素而深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表现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方面,具有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3. 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汉乐府民歌涉及到的题材广泛,涵盖了历史、传说、神话、战争、爱情等方方面面,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 塑造了丰富的文化形象。《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作品,不仅描绘了历史事件,还塑造了许多不朽的文化形象,如李夫人、白娘子等。

2. 表现了极为深邃的情感世界。在汉乐府民歌中不仅有爱情,还有亲情、友情、忠诚、严肃等多种情感,表现出人类多元化的情感世界。

3. 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汉乐府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形式和艺术上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文化传承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汉乐府民歌的现代影响

汉乐府民歌在现代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珍贵遗产,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乐府民歌的音乐特色和人文内涵,已经被现代音乐中引用和演绎。

总之,汉乐府民歌作为我国音乐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成就无疑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应该深入挖掘、理解和传承汉乐府民歌的文化内涵,以推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1、汉乐府民歌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这些诗有的描写一个场面,有的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2、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汉乐府民歌的又一艺术特色。《东门行》中妻子与丈夫的对话,《上山采蘼芜》中弃妇与故夫的答对,《陌上桑》中罗敷回答太守之语,都口吻毕肖,充分表现了人物各自的个性特征。乐府民歌还注意刻划人物动作。如《陌上桑》中写“罗敷前致辞”,表现她的从容不迫,勇敢无畏。《孔雀东南飞》中焦母捶床大怒,刘母拊掌而悲,也传神地表达了不同的人物个性。

3、汉乐府民歌还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如《白头吟》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乌生》使腐臭的鱼哭泣,《战城南》使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让动物具有人的情感,想象奇特。《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具有浓重的浪漫色彩。《陌上桑》以铺陈手法,通过对罗敷衣着打扮的铺叙,表现了她的美丽;

4、汉乐府民歌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如《妇病行》、《孤儿行》等篇,用的是杂言,《白头吟》、《陌上桑》等,用的是整齐的五言,这对扩大诗歌的容量具有重要作用

5、汉乐府民歌的形式多种多样,分别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以及杂言等。最常用的是五言和逐渐兴起的杂言诗,这种多样化的形式对于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有着很好的效果。

6、语言带有感情并且朴素自然,汉乐府民歌中的语言大多都是以口语化为主,同时还包含了人民的爱憎的感情等,这也是汉乐府民歌能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原因。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乐府民歌作为民间的创作,是非主流的存在。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处。这种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赋对文坛的统治。所以,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数量不算多。但是,在到汉为止的中国文学史上,它显示出特异的光彩。下面,我们对其主要的特色与成就,逐一介绍。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在汉代文人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不涉及社会下层的生活;《史记》也只记述了社会中下层中某些特殊人物的特殊经历,如医师、卜者、游侠等。至于汉代以前,只有同为民歌的《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与汉乐府民歌较为相近。但是,《国风》虽然也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它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特征并不显著,更没有具体深入地反映出这种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之处。《国风》中大量的关于婚姻、爱情的诗篇,我们只能说它写出了包括社会中下层在内的人类生活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方面,而无法确定所写的一定是

下层的或劳动人民的生活。反映士兵征战之苦与怀乡之情的诗篇,也只是写出了下层人民生活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方面。只有《豳风七月》,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四季的劳作生活,但它又只是概括性的陈述,而不是具体深入的描写,而且也仅有这一篇。因此,汉乐府民歌中的许多诗篇,读来就有耳目一新之感,如《妇病行》: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以下艺术成就:

1. 丰富的题材内容:汉乐府诗歌的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社会、历史、军事、爱情、悲欢等各个方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使其能够广泛触及人们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世界。

2. 抒发真情实感:汉乐府诗歌以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生活为基础,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表现手法,抒发自己或他人的真情实感,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歌中传递出的激情和情感。

3. 口语化的语言风格:汉乐府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朴实、生动的特点,与民间音乐相结合的特点使诗歌表达更加通俗易懂,贴近人们的生活,使其能够更好地传递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意义,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4. 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汉乐府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既有韵文诗,也有散文诗,既有叙事性的作品,也有抒情性的作品,诗人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技巧,使诗歌表现更加灵活多变,富有变化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5. 具有时代意义:汉乐府诗歌是汉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历史和时代相互交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既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繁荣和变迁,又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权力、富贵等现象的思考和批判,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汉乐府诗歌以其丰富的题材内容、真情实感的抒发、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具有时代意义等特点,

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艺术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第五讲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三、《古诗十九首》选析

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

到一个新的阶段。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民歌,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它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现存下来的汉乐府民歌,不过40余首,这些留存的汉乐府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所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就是说,乐府民歌的作者面向现实生活,根据人们在各种各样的遭遇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而进行创作的。它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是《诗经》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汉乐府民歌继承了风骚传统,提高了抒情诗的表现艺术,把比兴从简单的比拟手法发展为比较完整的形象思维方法。

其具体表现之一是,完成了咏物诗的创造,通过咏物来抒情。《诗经》中没有咏物诗,《楚辞》中的《橘颂》虽然属于咏物型,但严格说来不是一首完整意义的咏物诗,因为其诗后半章由诗人出面直抒情感,乐府民歌中的《长歌行·青青园中葵》与此相似。而《怨歌行》则成为最初的完整的咏物诗: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这首诗旧以为班婕妤或颜延年作,但《文选》编此诗于“乐府”类中,李善注引《歌录》云为“古辞”,因此也当

为“汉世街陌谣讴”之一。诗人把女性命运主宰于他人之手以致惴惴于怀的心理,加诸团扇上,使之具有寄托象征的特点。《艳歌行·南山石嵬嵬》也是一首咏物之作:

南山石嵬嵬,松柏何离离。上枝拂青云,中心十数围。洛阳发中梁,松树窃自悲。斧锯截是松,松树东西摧。特作四轮车,载至洛阳宫。观者莫不叹,问是何山材。谁能刻镂此,公输与鲁班。被之用丹漆,熏用苏合香。本自南山松,今为宫殿梁。

结合作品分析汉乐府民歌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结合作品分析汉乐府民歌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结合作品分析汉乐府民歌的内容和艺术成就“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民歌的创作传统,汉乐府民歌与《诗歌》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自是一脉相承。汉代与先秦有着相同的宗法制度和相同的阶级剥削、阶级压迫,下层人民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大致相似,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的思想内容因而不应该有质的区别。今存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可看作汉代人民生活的实录。

首先,控诉战争罪恶、抒写行役之苦,是乐府民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汉代前期经过文、景两代的休养生息,到武帝时国家财富日增,统治者也就趾高气扬,忘乎所以。武帝不仅招致方士,幻想长生久视,而且穷兵黩武,奴役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受害深重,有些民歌也就表现出强烈的反战情绪。如《战城南》:全诗描写激战后凄凉恐怖的战场和人乌间一场惊心动魄的对话,构思奇特,催人泪下,非但是对死者的哀伤,也是幸存者的自悼。末尾数句,岂止诅咒战争,更有对统治者的严重警告。

这类作品格调悲凉,既写了漂泊者的愁肠和整个家庭的苦痛,也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个人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蔑视和践踏。

其次,汉乐府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反映了人民的悲苦和反抗。两汉统治的数百年间,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豪族日富,黎庶日贫。《妇病行》就是一篇反映民瘼的典型作品: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病妇牵挂孤儿的遗恨,丈夫抚养孤儿的艰辛,孤儿啼哭索母的惨状,非亲历其境者难以写出。《孤儿行》写的是另一种类型的悲剧。父母双亡,孤儿脱身兄嫂,备受虐待。他常年外出经商,回家又供杂役。“东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孤儿的不幸,还不限于家庭。“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兴校计。”社会的冷漠自私,更加剧了孤儿的痛苦。孤儿的悲剧,不在于兄嫂的贫富与否,穷其根源,在于财产私有而导致的道德沦丧。

论述两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论述两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论述两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诗是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汉语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成就,以及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完美具象化。我们可以从汉乐府诗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在汉语中的细微表达,另外,也可以看到汉语文学在古代文学中的活跃性及其深远的影哓力。

汉乐府诗渊源于战国和前秦时期,形成于西汉,发展至世袭元朝,主要是歌颂古代礼乐和歌咏古代富贵娱乐的文学作品。这里,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歌舞文化的精髓,也是古人追求精神的标志,它不仅强调审美,也是对古代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凝练了古人对美的追求和爱好。

汉乐府诗笔耕细作,娓娓道来,诗人在多重内容中把汉文学发展至华美无比的境界。它创造性地结合古今,使它以高雅的语言与艺术表现形式,表现出古代文化的浓郁,使古代文学及其美学形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汉乐府诗的艺术具备了审美水平和思想功能,并注重实际,真实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各种面貌,对实际环境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研究,使人们对历史及其文化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汉乐府诗是古代汉语文学的极端奇葩,在其中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成就,这些艺术成就不仅表现在语言上,也表现在文学思想上。从语言上说,汉乐府诗注重构词、拟词、押韵等技巧,营造出千变万化的古代审美美感;从文学思想上看,汉乐府诗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发挥出诗性的文化功能,展示出一个繁荣神圣,超越了现实生活的理想,传递出古代人光辉向上的精神特质。

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表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文学魅力及其对后世的无限影响力。它更是一种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的文学形式,深奥的内容与精炼的技巧在古代文学里独树一帜,它不仅能够凝聚古人的思维,也能够在高雅的文学艺术中镌刻出古人的审美观念,将古代文学发展至历史文化最高峰,是中华古代文化的珍宝。

汉代乐府民歌与文人诗歌

汉代乐府民歌与文人诗歌

语言质朴自然,浅近洗练,平易淡远, 生动妥贴,不刻意雕琢求工,而意蕴深 厚,实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它还善于化用典故以浓缩的字句传达出 丰富的内涵,有的还汲取了民歌的叠字、 双关等手法。钟嵘评曰:“文温以丽, 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 金!”(《诗品》)胡应麟评曰:“畜 神奇于温厚,寓感愴于和平。意愈浅愈 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句摘,句不可 字求。”(《诗薮》)
(《将进酒》)
李白诗名句欣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百度文库将进酒》)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登金陵凤凰台》)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汉乐府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汉乐府最常用的艺术手法是人物行为和 人物语言的描写,其优秀的诗篇已具有 行为的典型性和语言的性格化的特征。 同时,也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运用和环境、场面描写来烘托人物。
汉乐府的语言浑朴自然、言近旨远,保留了口 语的特点,颇富表现力和生活气息
正如胡应麟所论:“汉乐府歌谣,采摭闾阎, 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 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诗薮》)汉 乐府形式自由多样,句式富于变化,有三言、 四言、五言、七言,而以杂言居多。其中东汉 乐府出现了不少完整的五言诗,对文人五言诗 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民歌从劳动人民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①生动的故事性。乐府大都是叙事诗,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动性及情节场面的描写。

②鲜明的人物形象。乐府诗非常注意描写人物,为了刻画人物,使用的有些手法是具有开创性的。

③句式自由,变化多样。与《诗经》中以四言为主的句式不同,乐府诗采用杂言体和五言体形式。汉代乐府形式上的最大贡献是开创并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

④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言情。基本上都是口语,朴素自然,没有什么人为的雕饰。它的现实主义传统一直被后代许多杰出的作家们所继承,他的风格形式,具体的表现方法深刻地影响着后世。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乐府民歌作为民间的创作,

是非主流的存在。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处。这种非主流的民

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

赋对文坛的统治。所以,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数量不算多。但是,在到汉为止的中国文学史上,它显示出特异

的光彩。下面,我们对其主要的特色与成就,逐一介绍。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

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在汉代文人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不涉及社会下

层的生活;《史记》也只记述了社会中下层中某些特殊人物的特殊经历,如医师、卜者、

游侠等。至于汉代以前,只有同为民歌的《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与汉乐府民歌较

为相近。但是,《国风》虽然也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它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特征并

不显著,更没有具体深入地反映出这种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之处。《国风》中大量的关于

婚姻、爱情的诗篇,我们只能说它写出了包括社会中下层在内的人类生活中一个具有普

遍性的方面,而无法确定所写的一定是下层的或“劳动人民”的生活。反映士兵征战之

苦与怀乡之情的诗篇,也只是写出了下层人民生活的一个比较特

殊的方面。只有《豳风

七月》,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四季的劳作生活,但它又只是概括性的陈述,而不是具体

深入的描写,而且也仅有这一篇。因此,汉乐府民歌中的许多诗篇,读来就有耳目一新

之感,如《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

谈汉乐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谈汉乐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谈汉乐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曾在历史上出现过“文景之治”的盛世,我们可以看出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性的时代。在汉代,让人瞩目的不仅是他政治与经济方面的发展,在文化方面,两汉乐府诗作为一种新的诗体显现出了它独有的旺盛生命力,活跃于中国文学史的舞台之上。与中国古代其他的文学样式相同,两汉乐府诗也有其特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汉乐府就是指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于《诗经》,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由于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所以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相当广泛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现实生活,表达了当时各阶层人民的情绪和愿望,暴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首先,在思想内容方面,汉乐府很多作品中,都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由于汉代是沿袭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土地兼并严重,阶级剥削和压迫又极其惨重,农民生活异常困苦、悲惨,所以汉乐府民歌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表现下层劳动人民的悲苦和对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反抗。相和歌辞中的《东门行》、《病妇行》、《孤儿行》表现的都是平民百姓的疾苦,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呻吟呼号。又如《艳歌行》中许多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有的在地主家干活,终年劳动,却仍然是衣不蔽体。他们都从实质上揭露了剥削阶级凶恶残忍的本来面目,并使我们看到财产私有制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冷漠、无情,怎样把人变得禽兽不如。而在《鸡鸣》、《长安有狭斜行》二诗中,作者则是用欣赏的笔调极尽渲染富贵之家,这些一切都充分反映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悬殊,揭露汉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欺压百姓的暴行。汉乐府诗还对男女之间的爱与恨做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较大比重,这些诗篇多是来自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两汉乐府诗对男女爱情间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的抗议。典型例如《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在东汉末建安年间,讲述的是一个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酷迫害,热情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和他们为反抗封建礼教而宁死不屈斗争精神,并寄托了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和战胜封建礼教的愿望。《孔雀东南飞》的作者在叙述这一婚姻悲剧时,爱男女主人公之所爱,恨他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诗歌形式,它

是汇集当时社会各阶层民众的乐曲、歌谣和民间故事而形成的。汉乐

府从西晋开始流行,隋唐时期盛行,它的创作和演唱都与民间音乐有

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汉乐府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新鲜的诗歌形式,得到

了广泛的传播和喜爱,是中国诗歌演变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艺术品类

之一。

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诗歌形式创新。

汉乐府在创作时采用了许多新的诗歌形式,如“序曲”、“引子”、“游仙”、“破幽梦”等等。同时,汉乐府还采用了多种句式,如

“长短句交替”的“折子词”和“以一句为一段”的“断句诗”等等。这些新的诗歌形式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后来的诗歌发

展奠定了基础。

二、文化民俗价值的传承。

汉乐府吸收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元素,如宗教、婚嫁、节令、悲欢离合等,这些都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重要内容。通过汉乐府,人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古代民间文化的细节和差异,对于掌握中国古代

社会历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艺术表现的创新。

汉乐府创作除了在形式上创新之外,更是在艺术表现上做出了精彩的

尝试。汉乐府不仅运用生动的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抒发了人类

的深情和真挚感受,而且通过乐曲和歌声的配合,实现了文学艺术与

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使作品更为精髓可贵。

总之,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在诗歌形式,文化民俗价值的传承

和艺术表现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是中国文化瑰宝的珍贵

组成部分。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汉代乐民歌,作为在汉代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卓越的艺术感染力逐渐影响了汉代文人的创作,促使诗歌在汉代逐渐兴起,最终取代了辞赋对汉代文坛的统治。在中国文学史上,汉代乐民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汉代乐民歌的艺术成就:

一、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的日常生活

在汉代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以统治阶级的社会生活为描写对象。作为以民间创作为主体的汉代乐民歌,则广泛而深刻的反映了两汉时代下层民众的生活状貌。如《妇病行》描写一个妇人久病不起,临终前再三嘱咐丈夫要好好养育孩子。她死后,孩子们无衣无食。父亲到市上去乞讨,回到家,见孩子不懂母亲已经死了,还哭着要母亲抱。这是最底层人最普通的生活,又是最充满苦难与辛酸的生活。这样直接站在贫苦者视角上,对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貌直笔暮写的诗歌,在汉乐府前不曾有过。同样写孤儿,还有《孤儿行》。诗中的主人公,原是富家子弟。父母死后,却成为兄嫂的奴隶,他被迫元行经商,饱经风霜,归来后“头多虮虱,面目多尘”,也不能稍事休息:“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使我早行汲,暮得水来归”。平日“冬无复襦,愿

无单衣”,从“三月蚕桑”,到“六月收瓜”,什么都得干。使得这位孤儿发出了"居生不乐泉,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的悲痛呼喊!这也是对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景象和生活矛盾的细致而充满感情的再现。

《东门行》描写城市贫民为贫困所迫走向绝路的场面: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两汉乐府诗歌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安世房中歌》。继《诗经》、《楚辞》以后,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的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一下是对两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一次简单的概括。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注现实,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诗歌作者关注现实、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创造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大多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当中的内容包括了对当时社会的苦与乐、爱与恨、生与死的人生态度,构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a、苦与乐: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例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描写的都是平民百姓的疾苦,寄托了作者深切的同情,以恻隐之心申诉了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在《东门行》中“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衣裳”,逼得男主人公不得不拔剑而起,走上反抗的道路;《妇病行》写妇病连年累岁,垂危之际把孩子托付给丈夫,妇病死后,丈夫不得不沿街乞讨,遗孤在家里呼喊着母亲痛哭;《孤儿行》写孤儿受到兄嫂的虐待,尝尽人间心酸。这些作品用白描的笔法揭示平民百姓经济上的贫穷,劳作的艰难,并且还通过人物的队会,行动,内心独白,表现他们心灵的痛苦,感情上遭受的煎熬。而《相逢行》、《鸡鸣》、《长安有侠斜行》展示的是与苦难世界完全不同的景象,反应的是富贵子弟的奢侈生活。《相逢行》描写的是一个黄金为门,白玉为堂的富贵家庭的生活。《鸡鸣》和《长安有侠斜行》则对富贵家庭地位进行了大肆渲染,“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展现了一个富贵家庭不只是一人做官,而是兄弟几人同时做官,所任官职也不限制在俸禄为四百石的侍郎,而是高达二千石的大官。一面是饥寒交迫,连自己的妻儿都无法养活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群,一面是锦衣玉食、妻妾成群的富贵人家,两组诗形成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的两幅画面。让读者领略到人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两极世界。

b、爱与恨:汉乐府诗歌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比较大比重,这些诗歌大都来之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例如《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当中接连例举了5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表现古代女子对自己意中人真挚、强烈的爱,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渝。《有所思》反映的是未婚女子发现对方移情别恋后由爱变恨的变化和表现。女主人公思念的情人远在大海南,她准备了珍贵的“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想要送给对方。当听到对方有二心,她就依然决定毁掉这份礼物,“拉杂摧烧之”,并且“当风扬其灰”,果断地表示:“从今以往,勿复相思。”女主人公爱得热烈,恨得痛彻,她的选择是痛苦的,同时又斩钉截铁,义无反顾。

c、生与死: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把创造主体乐生恶死的愿望表现的热别充分。例如:《薤露》认为人的生命短暂,不如草上的露水。露水干了大自然可以再造,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使生命有去无归,永远消失。恶死和乐生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在表达人们对死的厌恶之情的同时又以虚幻的形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神灵的沟通上。《日出入》就是一个典型,由太阳的升降联系到人的个体寿命。太阳每天东出西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远没有尽头。然而人的个体生命却是有限的,生为出,死为入,一出一入变走完了人生的历程,从而和反复出入、永恒存在的太阳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大胆地想象,期待能够驾驭六龙在天国遨游,盼望神马自天而降,把自己载入进入太阳运行的世界。《艳歌》则描绘出衣服进入天国的理想画面。诗人自己幻想自己升上云霄,来到神界仙乡,成为那里的贵

宾。各路神仙纷纷为他而忙碌,诗歌超越个体有限的生命,到大彼岸世界之后的至乐。两首诗歌都把人神仙化,表达作者沟通天人的理想。

二、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两汉乐府诗歌中既有叙事诗又有抒情诗,但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它的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叙事诗的成熟。

a、两汉乐府诗叙事诗大多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当中大多数叙事诗多具有完整的情节,不局限于一两个生活片段,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描述的一般都是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例如:《孤儿行》通过行贾、行汲、收瓜、运瓜等诸多劳役,突出了孤儿苦难的命运。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通篇分三条线索进行讲诉,一条是刘兰芝与婆婆、兄长的矛盾及冲突;一条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相互同情和日益加深的过程,这两条线索纠结在一起,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无形中去关注矛盾的发展和男女主人公的命运。

b、当中叙事诗详略得当,繁简有法。详与叙事而略与抒情诗其的一大特点。两汉乐府诗的作者具有比较自觉的叙事意识,在创造实践中努力吧叙事诗和抒情诗区别开来,是两者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差别。当中的许多叙事名篇,都因叙事详尽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十五从军行》对复员老兵家园荒芜的景象渲染得非常充分,对老兵回家后的行动也有详细的叙述,老兵内心的感受病没有进行详细的描写,全诗以叙事为主。繁简有法表现如《陌上桑》中详写了众人观罗敷、罗敷夸耀夫婿的场面,其余则略写;《孔雀东南飞》首尾略写,中间太守家迎亲的场面详写,铺张扬厉,大肆宣扬。

c、叙事时注意场面描写,例如:《战城南》描写了将士战死后的景象:“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驾马徘徊鸣……”作者极力渲染战场变成牧场之后死寂、悲凉的战场画面,勾画出一幅近乎死寂的阴森画面,寄托对阵亡战士的哀悼之情。

三、促进中国古代诗歌诗体的演变

两汉乐府诗歌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向四言诗向杂言诗歌和五言诗的过度。相继出现了五言歌谣、乐府五言诗和文人五言诗。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样式的变革往往和流行乐曲的声调有关。两汉乐府诗最初是配乐演唱的,它之所以在诗体形式上不同于《诗经》的四言句,既是诗歌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乐曲的因素发挥作用。

汉乐府用楚声演唱的诗歌,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三言句和七言句,从而导致诗体的演变,这种迹象在汉初就已经出现,例如《安世房中歌》就是用楚声演唱的,其中第六章是七言和三言相杂:“大海荡荡水所归,高贤愉愉民所怀。大山崖,百卉殖,民何贵?贵有德”。这首诗是用楚声演唱的三言七言相杂之诗,是对骚体诗歌的改造。汉代楚声的流行,对三言和七言诗句的大量出现起了催化作用。除了楚声外,另外在北狄西域乐和中土流行的五言歌谣这两种乐声的催化作用下,对乐府诗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东汉开始就有较多的文人五言诗。从西汉五言歌谣到乐府五言诗,再到文人五言诗,早期文人五言诗基本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