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复习中图版文档:第1章 第2节 地图 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1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1

莫霍洛维契奇
古登堡面
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 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千米处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明显下降 (纵波速度下降,横波完全消 失),后来证实这里是地幔与地 核的分界面。人们将这个界面 称为古登堡面。
本诺·古登堡
探究二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测内部物质形态 根据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推测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的物质状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幔
大洋地壳部分较薄(5—10千米) 大陆地壳部分较厚(39—41千米),各处差异大
(二)地幔
地壳和软流层之上的上 地幔部分合称为岩石圈
上地幔 地幔 下地幔
莫霍界面 1000千米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
软流层
位于上地幔上部,内部 物质呈高温熔融状态, 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三)地核 古登堡面之下的部分为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
人类无法“钻”到地球内部去探索地球实际的结构特征,但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人们认识到地
会球发具有生圈弹层结性构,震并动以此,为并理论以基础波进的行各形种科式学向探索四的活周动传。 播,这种弹性波就叫 地震波 。
7
纵波
横波
8
地球内部的“使者” 地震波(横波、纵波)
02
地 球 的 外部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一)大气圈
概念:大气圈指环绕地球的气体层
边界:下部边界是地球海陆表层, 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2000—3000 千 米 的 高 空 是 大 气 圈 的上部边界
(一)大气圈
作用:大气圈笼罩着地球,使得 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同时提 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大 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 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检测题含答案

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检测题含答案

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检测题一、单选题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日光蒸馏法”将地表水变为水汽的能量来自()A.风能B.重力能C.太阳能D.地热能2.该方法可以模拟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大气降水④地下径流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陕西省横山县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研究该区不同尺度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异特征,可为区域退化土地的恢复重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有机质含量是土壤属性重要特征之一。

以正北方向为0°,将坡向以45°为间隔划分为8类(0°~22.5°和337.6°~360°为北坡,22.6°~67.5°为东北坡,67.6°~112.5°为东坡,112.6°~157.5°为东南坡,157.6°~202.5°为南坡,202.6°~247.5°为西南坡,247.6°~292.5°为西坡,292.6°~337.5°为西北坡)。

下图为不同坡向土壤有机质含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坡向是()A.北坡B.东坡C.南坡D.西坡4.关于同一高度,不同坡向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正确的是()A.阳坡热量较高,生物生长旺盛,有机质含量较高B.阴坡为背风坡,土壤水分较少,有机质含量较低C.阳坡为迎风坡,对母质风化强,有机质含量较低D.阴坡热量较低,微生物活动弱,有机质含量较高波浪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分布面广等优点,它是一种取之不竭的可再生清洁能源。

我国有广阔的海洋资源,波浪能的理论存储量为7000万千瓦左右,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波浪对海岸地貌的塑造影响不大B.海啸也是一种风浪C.风力是形成波浪的唯一动力D.常见波浪有风浪、涌浪和近岸浪6.下列海水运动同能量来源组合正确的一组是()A.波浪—密度差异B.海啸—月球和太阳的引力C.风浪—太阳辐射D.洋流—海底地震和火山活动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胖五”在中国文昌(海南)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2220秒后,将实践二十号卫星准确送入近地点192千米、远地点6.8万千米的预定轨道,发射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019版高考地理试题:专题一 地球和地图 含答案

2019版高考地理试题:专题一 地球和地图 含答案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专题一地球和地图考点一经纬网和地图三要素2013年中国正式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

开展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对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图为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及变化预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题。

2.(2013浙江学考,28,2分)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的变化会给中国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森林生态系统得以改善B.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减少C.通往欧洲的北部航线开通D.人口大量向北极地区迁移2.答案 C 本题以北极投影图为基础,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缩小的信息,可知全球气候正处于变暖的趋势。

全球变暖使我国亚热带地区降水减少,使极端天气增多,故A、B错;中国领土并未涵盖北极地区,且当地气候寒冷,不可能发生大量人口迁移现象,故D错;图中显示2070—2090年间亚洲至欧洲的北部航线全部位于北极冰雪覆盖范围之外,可以正常航行,故C对。

知识拓展近现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①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海岸线变短,沿海低地被淹没。

②对水循环的影响:蒸发加剧,中高纬和热带地区降水增加,亚热带地区降水减少。

③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植物光合作用增强(CO2增多)。

④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增多。

⑤对农业的影响:温带北移,利于农作物生长,高纬地区受益;中纬地区“谷物带”变暖及水分亏缺,粮食生产潜力降低。

⑥对工业的影响:减少高纬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增加低纬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促使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

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

读图回答下题。

3.(2013天津文综,8,4分)据图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A.低纬地区B.中纬地区C.北极附近D.南极附近答案 A 本题考查北极星的仰角与当地纬度的关系。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

高 层 大 气
温度 (摄氏度)
高度 km
120

100

电离层(热层)

80

60
中间层
40
平流层 20
对流层
0
温度
-100 -50 0 50 100

归纳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0.6℃。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常出现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
逆温现象
高 度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
Part one
干洁空气
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
78%
氮气—N2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78%
0.032%
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 (25千米以下)
21%
0.032% (其他)
氧气 O2 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二氧化碳 CO2 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 臭氧—O3 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
中高纬度大陆冬季 黎明前
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团上 中纬度沿海地区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 地形逆温 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 盆地和谷地中夜间
空气被较冷的空气抬挤上升
锋面逆温
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 之间温度差异显著
锋面活动地区
3.辐射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图解: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大气上热下冷,大气不易形成对流,以水平运动主;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高空飞行
拓展内容:全球合作 保护臭氧
第二章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臭氧层(ozone layer)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

高考中图版高中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1部分第2章第1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学案

高考中图版高中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1部分第2章第1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学案

第1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考纲考点知识细化能力要求应用实践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垂直分层及特点会判读等温线分布图分析逆温现象的特征和影响大气受热过程正确解读受热过程示意图解读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大气的削弱作用理解大气吸收、反射、散射影响解读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大气的保温作用正确判断主要的影响因素热力环流及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正确判读等压面分布图热力环流原理的分析与现实应用会解释常见热力环流现象成因形成风的原动力,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差异会绘制风的受力分析图等压线分布图中的风向判断会比较风力大小(对应学生用书第41页)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问题。

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地面辐射。

(3)应用——解释“高处不胜寒”现象:海拔越高处,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因此近地面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2.大气的受热过程受热过程具体说明地理意义环节1:“太阳暖大地”绝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A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地面增温→太阳是地面的根本热源环节2:“大地暖大气”地面被加热,并以B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环节3:“大气还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C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热量返还给地面→实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增温产生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那部分称为C大气逆辐射,其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知识拓展] 大气的削弱作用表现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红外线。

2019学年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一学案:第一章复习(含答案)(1)

2019学年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一学案:第一章复习(含答案)(1)

第一章学案+练习复习目标1.掌握太阳光照图判读的基本思路。

2.理解正午太阳高度与建筑物、太阳能热水器、物体影长的关系,并会运用正午太阳高度公式进行计算。

知识梳理一、地球在宇宙中1.宇宙(1)宇宙中不同形态的物质,统称为天体。

基本天体有星云和①。

(2)天体系统邻近天体相互吸引,形成的以质量大的天体为中心②的天体“集团”。

2.太阳系由太阳、八颗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星际物质、流星体)及彗星组成。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位置排列:水星、金星、地球、③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地球(1)地球是宇宙中目前已知的唯一有④,特别是存在着高级智慧物的天体。

(2)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能保持适宜的⑤,使得液态水得以存在,地球自身的体积、质量、结构和运动特征等,为生命活动提供了理想条件。

(3)太阳系中的大小行星几乎都在同一个平面上沿着各自的椭圆形公转轨道和相同的方向围绕太阳运行,互不干扰。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⑥反应。

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的活动提供了能量,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主要标志是⑦和耀斑。

(2)地球上的气候变化与太阳黑子活动密切相关。

发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

高能带电粒子流干扰地球磁场,产生“⑧”现象。

带电粒子“轰击”高层大气,出现“极光”。

三、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运动(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⑨。

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均为15°/小时。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2)地球自转及其意义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半球和夜半球不断交替。

随着地球的自转方向,东边的地方时总比西边的⑩。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北右南左;赤道无偏转。

2.地球的公转及与地球自转共同作用的意义(1)地球的公转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近日点附近,速度最快;远日点附近,速度最慢。

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1 1

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1 1

A点40°N
纬度差为20° 直射点20°N
纬度差为60°
或 H=90°-两点纬度差
HA=90°- | 40°-20° | HA=70°
B点40°S
HB=90°- | 40°+20° | HB=30°
公式:H=90°—|当地的纬度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 (同-异+)
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 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 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 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 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地理实践力:认识真实的地球运动,形成正确的地球观。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变化与五带划分
你认为太阳什么时候离地球近?
提示:地球围绕着太阳在椭圆轨道上公 转,日地距离是有变化的,1月初太阳离 地球最近,7月初离地球最远,但一天中 日地距离基本无变化。
《两小儿辩日》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2.2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01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2.2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综合思维:运用地球公转的规律和原理解释昼夜长短变化、正 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区域认知:结合具体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正 午太阳高度的特征。
达最大值的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以北各纬度地区

2019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一:2-2-1水循环 Word版含答案

2019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一:2-2-1水循环 Word版含答案

第二节水的运动课时1水循环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1.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其主要环节。

2.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水循环阅读教材P46~P47“水循环”,填写下列知识。

1.水循环的概念在自然界中,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的运动,这种运动过程称为水循环。

2.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3.水循环的成因(1)水循环的内因: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三态变化。

(2)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为水循环提供了能量和动力。

4.水循环的意义【图表解读】读教材图2-2-3自然界的水循环,据图分析:(1)图中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有什么不同?可划分哪些类型?(2)由图分析水循环联系了地球的哪四大圈层?(3)由图分析在水循环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人类可施加影响的主要环节是什么?提示(1)海洋和陆地之间的为海陆间循环;在陆地上的为陆地内循环;在海洋上的为海上内循环。

(2)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3)地表径流。

[预习效果自测]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三种水循环中都包括的环节是()A.地表径流B.地下径流C.下渗和蒸腾D.蒸发和降水2.关于图中水循环各环节的说法,正确的是()A.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对b的影响B.人工降雨会改变d的时空分布C.对亚马孙雨林的破坏会造成f的增加D.植树种草会造成g的增加解析第1题,图中包括了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三种形式,都包括的环节是蒸发与降水。

第2题,根据常见水循环主要环节可知,图中a、b、c、d、e、f、g分别是蒸发、水汽输送、陆地降水、地表径流、海洋降水、植物蒸腾、下渗。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对d环节产生影响;人工降雨会改变c环节即大气降水的时空分布;对亚马孙雨林的破坏会造成f环节的减少;植树种草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会造成g的增加。

2019年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课件:第1章 第2节地图

2019年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课件:第1章 第2节地图

A.A4纸(29.7 cm×21 cm)
B.B4纸(36.4 cm×25.7 cm)
C.A3纸(42 cm×29.7 cm) D.B3纸(51.5 cm×36.4 cm)
考点一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解析
第(1)题,浏览窗口中的建筑物有教学楼、喷水池、学
生宿舍和食堂,根据建筑面积和建筑高度,可以推出占地面 积从大到小依次是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喷水池。地图 窗口中占地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②③①④,浏览窗中选中了
尺地图上的图上距离为1厘米。( × )
考点一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深 度 解 读 ]
1.比例尺的大小:就是分数的大小
考点一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2.比例尺的缩放
(1)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
原比例尺×n; 原比例尺放大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 原比例尺×(1+n)。 1 (2)原比例尺缩小到 ,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 n
第二节 地图
考点一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学习目标
思维导图
1.学会地图上判断方向
的方法,理解比例尺
的性质、掌握比例尺 的应用。
比例尺
剖面
等高线
2.掌握等高线图的特征、
判读和应用。 3.学会绘制和判读地形
剖面图。
考点一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一 地图三要素
[知 识 整 合 ]
读某区域地图,回答问题。
考点一 考点一
考点一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3.图例和注记
地图中,用以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为图例;用以说明地
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叫作注记。 例如: 中“▲”属于 图例 ,“珠穆朗玛峰”和 “8 844.43 m”为 注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2
第二章第二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 课程标准
和生活的联系 1.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学习目标 2.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导入新课 思考:现代大气是怎样逐渐演变成的?
①现代地球大气是距今3.5亿年前,当陆地上开始出现大量植物时,才逐渐 演变形成的。 ②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 ⑤现代大气:主要现成代地分球是大气氮是气距和今3氧.5亿气年。前,当陆地上开始出现大量植物
+原因:对流层气温上冷下热;地面温度越高,空气对流运动越强烈,对流 层厚度越大;反之越小
(3)对流层的特点 思考:为什么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③天气特点: 风、云、雨、雾、雪、雷电等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原因:
①对流层气温上冷下热,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水汽在高空遇冷 凝结,易成云致雨;
②约75%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水汽与固体杂质、大气污染物
思考:水汽和杂质为什么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水汽
杂质
例如: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就是因为城市空气中 尘埃较多的缘故。
1. 低层大气(高度25千米以下)的组成及作用
组成成分
占比
作用
氮气(N2) 78%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干 洁
氧气(O2) 21%
空 气
二氧化碳 很少 (CO2)
很少
臭氧(O3)
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①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的重要原料; ②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_升__高_
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吸收红外线)
①吸收太阳 紫外线 ,使大气增温; ②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保护地球 生物 免受

中图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含答案

中图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含答案

中图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单选题1.黄赤交角是四季产生的原因。

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23°26′,最大时可达24°14′,最小时约为22°06′,变动周期约4万年。

读黄赤交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回答下题。

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①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①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①最小纬度为22°06′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下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A.①NOF B.①XOF C.①FOT D.①TON3.按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图上ST与EF之间为A.热带B.北温带C.南温带D.北寒带4.假设黄赤交角变为25°,在地球上的“五带”中,与现在相比,范围将扩大的是A.热带南、北温带B.南温带、北温带C.热带南、北寒带D.南寒带、北寒带下图所示照片是我国某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

读图回答各题。

5.图中这些有规律的弧线的形成原因及其运动方向为( )A.太阳在运动逆时针B.地球在自转逆时针C.地球在公转顺时针D.月球在公转顺时针6.摄影师拍摄a星的仰角为28度,据此推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A.长白山区B.黄土高原C.江南丘陵D.山东丘陵7.图中地面部分弯曲的浅色条带为道路,从摄影师这个角度向远处望去,道路的延伸方向为( ) A.正东B.正西C.先向西北再向东北D.先向西南再转向东南读下面地球自转速度图,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A、B、C、D、E、F六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相等的点是A.点A、F B.点B、A C.点C、D D.点E、B9.图中A、C、D、E、F五点中,地球自转角速度与北极点相同的个数是A.0个B.5个C.3个D.4个10.A地某人连续两次看到太阳最高的时间间隔为A.23时56分4秒B.24时C.23时3分56秒D.一个恒星年下图是“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示意图”,R、T在同一纬线上,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图版文档:易错排查练_(第1章) 含答案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图版文档:易错排查练_(第1章) 含答案

易错排查练(第一章)(建议用时:40分钟)(对应学生用书第253页)易错点1经纬度的判断【导学号:29790024】1.图中陆地甲属于()A.亚洲B.欧洲C.非洲D.北美洲2.兰萨罗特岛位于北京的()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1.C 2.D[第1题,图示区域位于9°W~15°W,27°N~29°N之间,属于非洲的西北部。

第2题,兰萨罗特岛位于(29°N,14°W)附近,应位于北京(40°N,116°E)的西南方。

]易错点2等高线地形图中相对高度的计算3.沿图中a~b剖面线的相对高度最大可能是()A.199 m B.299 mC.399 m D.499 m4.此时,c点的气温大约为()A.0.6 ℃B.1.8 ℃C.2.5 ℃D.4.6 ℃3.C 4.B[第3题,读图可知,该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为100 m,图中a~b剖面线所经地最高为2 500 m~2 600 m,最低为2 200 m~2 300 m,因而其相对高度介于200 m~400 m之间,故其最大可能为399 m。

第4题,结合图示可知,该区域积雪高度大致与2 500 m 等高线重合,即0 ℃线海拔为2 500 m,其与c点相对高度差为300 m,根据气温垂直递减规律即可计算出c点温度为1.8 ℃。

]易错点3地球上日期的变更,航行6天后到达B地,然后又继续航行10天,到达目的地C地(32°N)。

据图回答5~6题。

5.轮船出发时,与A地处在同一天的日期范围约占全球的比例是()A.等于1/2 B.大于1/2C.小于1/2 D.全球同在一天6.轮船到达C地时,该地的时间为()A.2017年1月6日16时B.2017年1月5日8时C.2017年1月5日16时D.2017年1月6日8时5.A 6.C[第5题,图示时刻,180°经线为12时,0°经线为0时,0时经线与日界线相对,全球两个日期各占一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 地图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地图三要素 (对应学生用书第5页) [识记—基础梳理] 1.比例尺
(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表现形式
⎩⎪⎨⎪⎧文字式:图上1 cm 代表实地距离5 km 数字式:1∶500 000线段式:
(3)特点: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就越小,但反映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2.方向
3.图例和注记 ▲珠穆朗玛峰
8 844.43 m 图中“▲”属于图例,“珠穆朗玛峰”
和“8 844.43 m ”为注记。

[易误点拨]
[理解—要点突破]
1.比例尺的大小:就是分数的大小
2.比例尺的缩放、图幅变化判读
例:将一张1∶100 000的地图放大一倍,则新图的比例尺为1∶50 000,如果保持原来的实地范围大小不变,则此图的大小是原来的4倍(见右图)。

若将一张1∶50 000的地图缩小1/2,则新图比例尺为1∶100 000,如果保持原来的实地范围大小不变,则此图的大小是原来的1/4(见右图)。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 读世界两著名的三角洲图,完成1~2题。

1.图甲中河流河口位于图乙中河流河口位置的( ) A .东南方 B .西南方 C .东北方
D .西北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