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彪西《水中倒影》的风格特征
德彪西钢琴曲《水中倒影》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技巧探究
个宇宙所发出的宏大音效。
高声部叠置流动的和弦既增加了首段织体的厚度,也充当了“水”这一虚无缥缈而又轻盈的角色。
三音动机是借鉴自五声调式bD宫中的三个音“降mi fa 降la”,德彪西将其走向改变为下行,并借用了素歌中的旋律音型torculus便形成了本首作品的第一主题动机。
德彪西如此陈述主题动机,可谓是打破了西方音乐创作的传统大小调和声体系,使作品既不乏西方创作技法的巧妙运用又具有新颖独特的东方韵味。
并且作曲家运用回旋曲式将这种富有神秘东方色彩的动机旋律贯穿作品的始终。
也显示出他对东方音乐和风土人情的喜爱。
动机第二次复现是在第35小节,三音动机原样再现,低声部的和声音程分解成单音进行,高声部变为三十二分音符分解和弦并运用三连音进行谱写。
高声部被分解为快速流动的音型后,减弱了织体的厚重感,表现出流动,空灵,缥缈,虚幻,澄澈透明的水质感。
动机的第三次复现是在第71小节,三音动机增加为八度音程,加强了动机的音响效果。
低声部使用主调式的二级和弦的第二转位随后回归到六级和弦,增加低声部的牢固感。
高声部使用没有改变音区的首段主题动机音型,变化为八分音符的三连音再现,呼应首段。
动机的第四次复现是在第81小节,三音动机再次增加变为复八度音程,且采用上波音的方式进行演奏,给作品的尾声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悠远的意象。
运用反复的创作手法,表现出水波回荡的感觉,最终作品结束在主调式的主和弦中。
(三)调式的运用1889年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对德彪西的音乐创作有着空前的启迪,这场博览会展示了来自中国、日本、印尼等亚洲国家的音乐,这些新鲜的“东方旋律”深刻影响着德彪西日后的音乐创作生涯。
德彪西在其《水中倒影》中,采用中国五声调式作为主题动机,并将 bD宫的bA-F-bE三个音节作为整个作品的主旋律,贯穿了整首曲子。
五声音阶被德彪西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语言使用,使之成为音乐中的主旋律,而非单纯地依赖于大小调调式。
同时还有二、三度的音程关系特点,五声音阶的使用更是让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神秘而又幽静的东方韵味。
塞上水中倒影作品赏析
塞上水中倒影作品赏析
《水中倒影》是印象主义钢琴音乐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乐曲描写的是恬静、灵动、梦幻的旋律在此刻画出泛着两三点星光的水面上及周围所发生的故事。
德彪西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憧憬,使得他的音乐的音色干净、透彻。
由此所产生感悟用来创作此乐曲,使音乐更加令人陶醉。
从赏析《水中倒影》出发,聆听音乐,从演奏者指尖缓缓流淌而出的优美的旋律,仿佛是潺潺的流水动人心弦,余音绕梁,回无穷。
首先是音高影响情感人们欣赏音乐的过程其实是欣赏者欣赏乐曲的感受。
其次,音乐之所以能和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是因为音乐的音响特征对人的情感造成了一定的刺激,引起人的紧张、兴奋其至是悲伤、抑郁的情感体验。
最后音的高低是由于物体运动的频率决定的。
频率越快,音越高,反之,音越低。
论德彪西钢琴作品_水中倒影_
2011年第1期总第103期No.1. 2011Sum 103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论德彪西钢琴作品《水中倒影》肖 琳(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福建泉州 362000)摘 要:本文通过对德彪西钢琴代表作品《水中倒影》的曲式结构、触键与踏板、和声与调式调性运用上的分析;结合德彪西受印象派画家的绘画特点影像因素,论述德彪西这首音乐作品中“水”与“光”音响色彩上的变化。
关键词:印象派;和声;音响;色彩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1)01-0034-02收稿日期:2010-11-06作者简介:肖 琳(1976-),女,福建泉州人,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的研究。
德彪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法国作曲家,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西方印象派音乐的旗手。
《版画集》、《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是德彪西印象主义的精品。
《水中倒影》这首钢琴作品是《意象集》(亦有译为《形象集》)第一集三首乐曲中的第一首,《意象第一集》创作于1905年,1906年3月在巴黎首演,是德彪西继《版画集》后最重要的钢琴作品。
他为《意象》杂志写道:“我相信这三部作品会流传下去,它们的地位或者在舒曼的左边,或者在肖邦的右边”“《水中倒影》是用色彩性的和声来描写水上反光的成功例子”[1]。
笔者在搜集资料发现,也有台湾音乐家把《水中倒影》译为《水的反光》,其实印象派音乐在严格意义上讲即不是标题音乐也不是描述性音乐,更像是一种由诗与画转化而成的音乐形式。
按照著名钢琴家傅聪对于德彪西音乐的理解,德彪西所有描写景物其实都是在描写人的感情,那么这首《水中倒影》就犹如人心境的波动在音响上的影射!一、曲式结构分析①德彪西在成熟时期的创作,已然反对曲式结构的对称性和方整性,一般都不受传统曲式所羁绊,大胆地使用他自己独特的、非常紧密的结构创作。
在这首乐曲中,德彪西使用了变奏曲的手法,但不是传统变奏曲由一个主题组成,而是由两个主题组成。
德彪西《水中倒影》作品分析及演奏技巧研究与创新
64雨露风◆一、背景概述19世纪末期,印象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流派在欧洲产生并不断发展。
首先在绘画领域印象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画家们受到光学理论成果的启发,将光与色的科学概念引入绘画当中,力图客观地描绘视觉现实中的瞬息片刻。
随后印象主义风格渗透到文学、音乐等诸多领域,印象主义音乐也随之产生。
印象主义音乐不拘泥于规整的结构、其和声色彩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变。
受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印象派作曲家注重对光、影、色彩等抽象事物的捕捉,营造朦胧、带有神秘色彩的意境。
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著名法国作曲家,被誉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开山鼻祖。
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德彪西的音乐创作打破了传统的框架,大胆创新,从视觉艺术上寻找灵感,并结合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作了大量具有鲜明印象主义风格的作品。
《水中倒影》这部作品是德彪西《意象集》第一集中的第一首作品,于1903年《水中倒影》快要发表之时,德彪西却提出自己要用最新的和声技术重新作曲。
重新创作的《水中倒影》之时,德彪西对其做出这样的评价“此曲可在舒曼之左,或肖邦之右”。
《水中倒影》是德彪西印象主义创作的顶峰时期最成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曲式结构的创新、调式的多变、丰富的和声色彩以及不规则的节奏都使这部作品极具印象主义色彩。
二、《水中倒影》作品分析(一)曲式与调式该曲的曲式结构十分少见,是一个“A-B-A1-C-A2-尾声”的五部回旋曲式,其中A 主题变化重复了三次并且都在降D 调上进行;B 乐段出现三个声部并由降D 调转到降A 调;C 乐段将全曲推向高潮,并由B 调转向降E 调再转向降A 调。
作者通过曲式的创新、调式的游离使乐曲获得了朦胧的意境美感和神秘色彩。
(二)节奏与节拍该曲从节拍和节奏来看较为自由。
乐曲节拍由4/8德彪西《水中倒影》作品分析及演奏技巧研究与创新◎ 王庄茜/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拍变换为3/8拍又回到4/8拍。
浅析德彪西《水中倒影》的创作和演奏特征
Creative theory创作理论浅析德彪西《水中倒影》的创作和演奏特征王欣悦(上海市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上海 200444)【摘要】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他在1905创作的钢琴作品《水中倒影》是《意象集》第一集中的第一首作品。
这首作品体现了德彪西对“和声化学”的新发现,也对五声音阶和全音音阶融入到作品中进行了试验。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动机、调式、曲式几个方面来陈述这首作品的创作特征,并分析了在《水中倒影》的演奏中的特殊性。
【关键词】德彪西;水中倒影;曲式;调式;动机;演奏【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3-0011-04【本文著录格式】王欣悦.浅析德彪西《水中倒影》的创作和演奏特征[J].北方音乐,2020,07(13):11-14.一、动机的陈述与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十分推崇并擅长使用细腻优美、具有歌唱性、婉转起伏、气息悠长的旋律线条不同,德彪西善于使用短小的音乐动机或主题音调来描绘他所想要表达的主题。
旋律在德彪西的创作中失去了以往作曲家作品中的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短小、精致、零碎化的动机。
《水中倒影》就在全曲开始的两小节呈现了“水”的动机,这个动机在中音声部,从第一小节的第二拍开始给人以若隐若现的感觉。
这个动机是由A♭-F-E♭三个连续下行的音组成,截取自D♭五声音阶。
这样的做法使整首作品在开头就体现出飘忽而又神秘的东方色彩,并且把这种意境贯穿于全曲,体现了作曲家对东方调式的极大兴趣。
这首回旋曲中四次出现了这个主题(最后一次出现在尾声),每一次主题音调的出现都在原调上陈述,但是每一次都用不同的织体来演奏。
第一次动机的出现是在整首作品的开头,用连贯的单音线条在中声部演奏出来,右手的高音声部使用三个音组成的和弦进行为音乐增加厚度,以此来弥补中低音区略显单薄的织体。
紧接着两小节进行了重复,巩固了意境的塑造,为接下来的发展作准备;第二次动机的出现在第36小节,左手第一拍的和声音程调整为旋律音程来演奏,右手柱式和弦分解为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三连音进行演奏,织体厚度减弱是作品增加的通透,空灵的意境;第三次出现主题动机是在第72小节,作曲家在乐谱上标明了“保持更慢的速度直到曲终”,这一次动机的音区也没有发生改变,并且在下方加了八度进行演奏,右手从第二次第三十二分三连音变成了八分音符,由和弦组成的三连音在第一个三连音结束后保留,然后由左手的八度单独奏出,给人以飘忽朦胧的意境;最后一次主题音调的出现是在作品的尾声,这一次右手用八度琶音(Arpeggio)来演奏出,也是音量最小的一次动机出现,用了ppp的音量。
论印象主义美学在德彪西《水中倒影》中的体现
艺术借鉴论印象主义美学在德彪西《水中倒影》中的体现韩淑静【摘要】法国作曲家德彪西(ClaudeDebussy,1862—1918)为印象主义乐派的创始人,《水中倒影》选自《意象集》第一集当中的第一首,是德彪西印象主义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它充分的展示了作者对于印象主义美学的理解和阐释,笔者将通过音乐学的分析方法,去探究印象主义美学在该作品中的表达。
【关键词】印象主义德彪西水中倒影一、 印象主义美学的特征为美术上的印象主义奠定基础的人是德拉科洛瓦,当然他也为以后的印象主义音乐做了基础。
他的作品破坏了 18世纪中叶古典主义和19世纪初现实主义绘画家们所创造 的形式,在他的绘画中没有明确的线和面,轮廓和外形几 乎失掉起原有的性质,对于印象主义来说,题材,结构,细节都是次要的,占统治地位的是不稳定的色彩变幻。
印象主义音乐的技巧特点则是重视乐器音效的色彩变 幻以及和声的炫丽新颖刺激。
不再规整的乐句划分;和声 的结构被色彩的毁坏性因素统治着,和声的结构不再占据 主导位置,调性和弦结构的原则被声音的色彩现象胜过了,这样一来不协和和弦的作用起了变化,不协和音的色彩价 值决定了作曲家的采用,而不是原本规则的和声进行。
印象主义音乐的最终目的是音响和音色,而不是传统 的旋律线条,瞬间印象当中对于听觉的刺激是他追求的,由于崇拜和声进行和色彩的效果于是分解了旋律,所以相 比之下管弦乐、交响诗的色彩变化比室内乐更加丰富,钢 琴由于兼有和声及色彩的惊喜变化等性进而在独奏乐器当 中最为得宠。
二、 《水中倒影》中的印象主义美学思想(一) 主题动机在旋律写法上,印象主义音乐不同于古典、浪漫主义 时期的音乐,它不再具有明确的长呼吸线条的旋律,用细 碎、模糊、短小、朦胧的和声替代了之前悠长明确的旋律 线条。
对于主题动机的感受,可以以乐曲的1一23小节为 例,乐曲的前两小节为该部的主导动机,左手的三个动机 音为降A、F、降E,像是岸边树叶上面滴下来的几滴经营的 露珠,左右的和弦犹如水面上荡起的层层涟漪,波光粼粼,使人神往。
德彪西钢琴作品《水中倒影》的调性特点及和声技法分析
德彪西钢琴作品《水中倒影》的调性特点及和声技法分析
刘明清
【期刊名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7)11
【摘要】“调性”是20世纪音乐创作和音乐分析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对“调性”的发展以及传统调性观念的改变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水中倒影》作为德彪西中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其调式、和声的使用具有很强的
个性。
“调性”思维与“无调性”思维的结合,在“无调性”思维贯穿下有意识地
与“调性”旋律相融合是德彪西这个时期创作的主要特点。
作品中,不同的和声技
法的使用是表现其调性思维融合的重要手段。
【总页数】6页(P119-124)
【作者】刘明清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1
【相关文献】
1.德彪西《水中倒影》的和声技法
2.德彪西钢琴作品的和声特色及调式调性分析——以《24首前奏曲》为例
3.德彪西《水中倒影》的和声技法
4.德彪西钢琴作品《水中倒影》的创作特征及演奏艺术分析
5.德彪西钢琴作品《水中倒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水中倒影》看德彪西的钢琴音乐
低音 声 部进 行对 比, 是德 彪西 印象 主义音 乐调 性模 糊 的范例 。 这 3 、多层 结构 与 多重音 色 l 1 五声音 阶 、全音 阶 的运用 、 多层 结构 式德 彪西 作 品 的基本 结 构特 点 。每 一层 有独 立 的节 前 人 的音 乐几 乎 只建 立在 大 小调 音阶 上 ,而 德彪 西将 东 方音 乐的 元素 融入 到 自己的创 作 当中 ,在 乐 曲的 1 5 — 小节 巧妙 的 运用 奏 特 征 、每 一 层之 间的 音 高距 离被 拉 开 ,并且 独 立 性 强 。例 如9 l 小节 有三 种 不 同结构 构 成:a 属七 和旋 平行 进行 ,b 十六 1 、 、 五声音 阶在 不 同的音 区反 复 出现 突 出了旋 律 的五声 调性 。 、 全音 阶是 德彪 西 作品 中常 见 的音 乐材 ,乐 曲的6 一 6 小 节 中 分 音 符进 行 ,c 四分 音符 旋 律进 行 。三种 不 同的 结构 在 节奏 、 O 4 音 区 、和 声 上完 全独 立 ,但 都总 是相 互在 一 个水 平线 上 找到 一个 连续 使用 ,加强 了音 乐 的不稳 定性 ,给 人一种 紧 张 的感 觉 。 层面 的进行 。 l 、2 生动 形象 的 织体 由于 音 乐 的多层 结 构 ,所 以在演 奏 上造 就 了 多重音 色 。低 声 乐 曲一 串十 六分 音符 和 弦 的跑动 犹 如潺 潺要 的作 曲家 之一 ,是 印象主 义音 乐 的 0
第 6 小节 进 入 降D 调领 域 , 音成 为 属长 音, 9 大 降A 高声 部为 四六
创 始 人 。他 非 凡 的音 乐气 质 和 富有 个 性 的创 新 精神 , 使他 成 为 音 和 弦 的平 行进 行 。这 一音 乐 片段 不 仅 和 声指 向不 明确 , 且 调性 而 乐创 作 史上 一端 连 接 着古 典 , 一端 影 响着 现 代 的重 要 人 物 。现 代 不稳 定, 成含 糊不 清 的典 型印象 派风 格 。 造 作 曲家 鼻祖 伊 戈 ・ 斯特 拉 文 斯基 曾经真 诚 地 讲 过这 样 的 话 : “ 我 2 、2 持 续音 调性 及多 调性 们 这一代 音 乐家 以及我 自己多 归功 于德 彪 西。 ” 持续 音 调 性 是德 彪 西钢 琴 作 品 中 常用 的和 声手 法 , 作 品 中 该 使用 了大 量 的持续 音, 以强调 作 品的某 一调 性 。如第 1 — 3 小节 , 关 于 《 中倒 影 》 水
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
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水中倒影》德彪西(ClaudeDebussy,1862一1918)是法国杰出的作曲家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画》、《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是印象主义的精品。
《水中倒影》创作于1905年,是德彪西根据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写成。
当作者追忆那荒无人烟的原野时,使他坐立不安,即刻产生了创作的愿望,于是用此作品记载了他一瞬间的强烈印象。
艾米尔·韦尔英斯普评述说:“德彪西的《水中倒影》是通过音乐对水进行直观描绘,以达到对水的感觉的体验。
该曲在印象派的音乐中是一首杰出的作品,德彪西相信这首乐曲将列在舒曼之左或列于肖邦之右占有一席座位。
一、结构布局《水中倒影》整体上采用三段体的曲式原则,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大部分:A(呈示,1—35小节);第二大部分:B(变奏性发展,36—71小节);第三大部分:A,(紧缩再现—结束,72—95小节)。
第一大部分——A(呈示,1—35小节)第一小部分——a,1—24小节,①1—8小节,“波与声”。
“三音动机”隐伏于1—2、5—6小节波浪似的“和弦流”的音响”②9—15小节,“闪烁的波光”。
9—10、14小节,上、下行平行运动的“音集”(9—10小节的“音集”,是一个五声音阶音调(在上方)与半音阶(在下方)的混合体),犹如“水的涌动”③16—24小节,“倒影——飘落物——荡开的涟漪”。
16—19小节,“倒影——飘落物及其激起的涟漪”。
由五声音阶五、八度构成的大空间反向平行进行(16、17小节),象征着“地上景物及其水中倒影”(17、19小节),象征着从空间降于水面的“飘落物”;三度结构的分解延宕和弦(18、19小节),象征着“飘落物激起的涟漪”;20—23小节的上行模进音型,象征着“荡开的涟漪”23小节末拍以后,将“分解和弦音型”改为“纯四度四音列音型”,象轻拂水面的阵风。
从《水中倒影》看德彪西音乐色彩的表现
《 意 象集 》 中 的这 首 《 水 中倒 影 》 , 就 是
印 象派 绘 画与 音 乐的 最 好 体 现 朦 胧 的 月
交 替 的机 械 装 置 , 而 是 演 奏 者 表 演 时 的 “ 调 色板 ” 除 了传 统 的根 据 和 声 换 踏 板 之 外 ,也 要根 据 音 响色 彩 与 层 次 有所 改 变 。 为 了 追 求 一种 梦 幻 的效 果 . 有 时 延 音 踏 板 不 一 定 要 完 全踩 下 . 可 使 用 二 分 之 一 踏 板 或 者 三 分 之 一 踏 板 。甚 至 四 分 之 一 踏 板
关键词 : 印 象派 《 水 中倒 影 》 德 彪 西 色彩
在物理学上 . 色 彩 是 指 由 不 同 波 段 的 现 出 自然 与 内心 感 受 的 和 谐 与统 一 用 踏板 也 不容 忽 视 . 它 并 非 是 简 单 的 上 下
光 在 眼 觉 上 的一 种 主 观 感 受 . 是 对 音 乐 主 体 的情 感
、
《 水 中倒 影 》 的 背 景
1 9世 纪 末 2O世 纪 初 . 德 彪 西 作 为 印
象 派 音 乐 的领 军 人 物 . 摆 脱 了传 统 音 乐教 条 的 束 缚 . 它没 有古 典 音 乐 的 严谨 深 刻 . 也 没 有 浪 漫 主 义 音 乐 的 丰 富情 感 。 取 而代 之 的 是 虚 无 缥 缈 的 感 觉 和 变 幻 莫 测 的 色 彩 。《 意象集》 第 一 集 中有 三首 曲 子 , 分别
声 化 学 的最 新 发 现 ” 。由此 可 以看 出 , 音 乐 色 彩 在 德 彪 西 的 钢 琴 作 品 中 体 现 得 淋 漓
尽致。
《 水 中倒 影 》 虽然篇幅不长 , 但 在 印 象
德彪西《水中倒影》音乐的意境与印象
想象 的空间服务的 , 并非 曲式 所必 须 。大量 的 1 6分音 符 、2分音符 、 3 6 音 符 组 成 的音 流 , 4分 以极 密 集 的形 式 出现 。来 表 现 主 观 的 而 非 客 观 的音 乐 意 境 。整 个 乐 曲重 视 调 式 的表 现 力 , 据 形 象 要 求 采 用 相 应 的 根 调 式 。 大 调 性 概 念 , 避 免 出 现 明 确 的 收 束 式 。 音音 阶 的运 用 使调 扩 常 全 式 中 的每 一 个 音 居 同等 地 位 . 弱 了调 中心 感 , 减 出现 多 调 性 因素 。 2现 象 的而 非 本 质 的 音 乐 意 境 与 印 象 .
好 的 诠 释 了作 曲 家强 调 对 事 物 的 客 观 印 象的 音 乐 印 象主 义 曲风 。
【 关键词】 德彪西 ; 中倒影 ; f意境 ; 乐印 象主义 水 音t . 音
德 彪西 作 为 印象 主 义音 乐 的创 始 人 之 一 , 他 对 音 乐 形 式 多 样 性 中倒 影 》 以 主要 由 三 大 部 分 组 成 : 一 大 部 分 : 呈 示 ,— 3 第 A( 1 5小 节 ) 第 ; 的探 索 、 新 来 树 立 了 其 在 音 乐 史 上 的 地 位 与 价 值 。钢 琴 音 乐 是 德 彪 二 大 部分 : 变 奏 性 发 展 ,6 7 小 节 )第 三 大 部 分 : ( 缩 再 现 一 创 B( 3— l ; A,紧 西 音 乐 创 作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德 彪 西 的 钢 琴 音 乐 创 作 一 般 将 之 分 为 结 束 ,2 5小节 ) 7 —9 。但 总 的 来 说 想 象 空 间 较 大 , 音乐 意境 呈 现 出松 散 早 、 、 三个时期 , 对钢琴 新音乐风 格的开拓 和演奏技巧 的拓展 , 模糊 的特点。 中 晚 他 使他 的 钢琴 音 乐在 世 人 中一 直享 有 盛誉 。 作 于 10 创 9 5年 和 10 9 9年 的 43是 《 中倒 影 》 节 奏 上 所 具 的 复 节 拍 与 复 节 奏 的 特 点 , 拍 . 水 在 节 两集 《 意象 集 》 是 他 中期 印象 主 义 曲 风 的代 表 作 。 , 《 象 集 》 出 了 意象 之 虚 , 意 突 而虚 中 又兼 有 实 。 中 ,水 中 倒 影 》 其 《 是 德彪 西 10 所 作 , 他 晚 年所 著 的《 象 集 》 9 9年 是 意 中的 第 一 首 曲 子 。 们 我 不 规 则 地 细 分 减 弱 了推 动 力 , 现 松 散 流 动 的 状 态 。 呈
瞬间印象、朦胧之美——从《水中倒影》论德彪西钢琴音乐的创作特征(纪念德彪西诞辰150周年)
聂 娜
《 间 印象 、朦 胧 之 美 》 瞬
瞬 间 印 象 朦 胧 之姜
一 一
从 《 中倒 影 》论 德 彪 西 钢 琴 音 乐 的创 作 特 征 水 ( 纪念 德 彪 西 诞 辰 10周 年 ) 5
聂 娜
摘
要 :德彪 西是 印象派音 乐的创始人 ,他 的创作 活动处于世纪之交 ,在音 乐文化史上是一位 大胆的革 新者。他 的钢琴
音 乐是世 界音 乐宝库里 的珍 品之一 。这 些作 品虽然规模 不大 ,常常是 中小型 多段体 的,但精巧 细腻 ,雅致深情 ,执 着地 追求 新颖 的音 响,丰富的 色彩 ,以表达瞬 间印象,在 乐思 陈述 中很 注重结构 的完美性 和连贯性 的形式美。以德彪 西为代表 的印象
派作 曲家,用具有 独特 风格 的曲式结构与音响塑造音 乐,描绘 出音乐的冷与热、光与 色的绚烂 变幻的意境影像 。本文从 印象
是 一 脉 相承 的 , 要 求 抓 住 事 物 一瞬 间 的 印象 和对 外 界 景 物 他 刹 那 间 的 感 受 ,而 后 用 音 乐 把 这 一 印象 表 现 出来 ,印 象 派 作
艺术 涵养 。许 多钢 琴作 品都 体现 了对 浪漫主义音乐 的反叛 , 他主 张在 弱音 范围 内最 大限度地追求无穷层次 的音色变化 , 这些 作品都凝炼 了最经 典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 沉迷 于瞬 他
分析德彪西意象集第一册
分析德彪西意象集第一册《水中倒影》的结构特色和演奏摘要:德彪西是印象派作品的创始人,而他的意象集第一集《水中倒影》是印象派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通过对作品曲式、结构、特色的分析,以及对钢琴演奏处理手法的理解和探索,能对演奏这首作品的人有所帮助。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派作品;结构;特色;演奏德彪西的音乐,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期间,高度成熟的法国文化的结晶,反映出这位作曲家高度的知识性和深厚的教养性。
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他的音乐如梦幻般地闪烁着光和色彩。
意象集是最具有印象派特色的代表作。
意象集洋溢着肯定人生的幸福感,把作曲家对大自然的感受,用独特的作曲手法,生动完美地在钢琴音乐中表现出来,不断的潺潺流水,成为作品中的主角。
第一首《水中倒影》,则是作品中最具特色的典范。
如曲题所示,这是一首水与光的嬉戏,光波随着水面颤动,微妙地闪烁发光。
乐曲几乎是用即兴风格写成,要把此曲弹奏完美,着重在把握作品的结构,色彩的运用,以及独特的触键、和声、踏板的处理上。
一、独特紧密的曲式结构《水中倒影》乐曲的曲式与结构:ABABA+尾奏德彪西作品不受传统曲式的约束,大都使用非常独特、非常紧密的结构写成。
德彪西在这里也使用了变奏曲等手法,由两个主题把乐曲统一起来。
第一主题虽然几乎不作任何变化,但第二主题重复出现时予以变化。
全曲结构是A:1-23小节,其中第一主题1-8小节,过门9-23小节;B:第二主题,23-34小节;A:35-49小节;过门45-49小节+B:54-70小节;A:71-80小节;B:78+尾奏81-94小节。
从以上益式结构分析足以看出作曲家着重曲体和旋律的要素,大胆独特的应用变奏曲的手法,把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用音乐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不同的音色表现不同的色彩发自本能的旋律是法国音乐学派最重要的素质,对音色有着特殊的敏感,崇尚华丽、匀称、优雅,是学派充分表现法国风雅趣味的根本所在;崇尚印象的瞬间交替变幻,是学院派直觉的、令人激动的情趣。
德彪西《水中倒影》的音乐特性及演奏探究
感明显增强,在与和弦声部协调进行的过程中,实现了稳定性的提高。
第12~19小节为第三句,可以看作A-a 的扩展性内容,最后又结束于导七和弦到属和弦的第一转位,上行的琶音给人一种以闪烁迷离之感。
第20~35小节为B段,与前一段的速度相比,六十四分音符的应用显得速度更快,快速的跑动演奏衬托出了位于低声部的主题旋律。
B段为多调性段落,即不同的声部对应着不同的调性,以高声部为例,在b G大调上平稳行进,又以低声部为例,连接的是b A大调。
若将第25~31小节的织体进行分层,可得高声部(六十四分音符)、中声部(单音旋律)及低声部(持续音A),旋律声部落在了中声部,线条清晰,情绪推进,配合着速度的加快。
结束句从第32小节持续至35,虽然旋律音完全相同,但却因rit.标记而在情绪上做了减弱处理。
第36~50小节为A1段,因变奏、反复A段而得名。
第一句从36到50小节,高声部的伴奏织体有细微的变化,尤其是十六分音符和弦,逐渐被快速跑动的三十二分音符三连音音型所替代。
前8小节都是对A-a主题的再现,其相同点在于b D大调到b A大调的纯五度和声。
第51~71小节为B1段,即B段的变奏反复,同样为多调性乐段,其中的第51~56小节,是对第25~31小节的完全重复,发生了变化的是音乐织体,此外还有原本的高声部伴奏音型变为了低声部,而原本的低声部持续音变为了低声部首个长音,主旋律则出现在了高声部。
在调性方面,由第55、56小节的b b小调,到第57~65小节的b B大调,直至结束,也可以说正因有了多种调性转换才推动了乐曲的前进。
第72~81小节为A2段,这意味着段落A在此进行了第二次再现,第一句即第72~79小节中可见三个声部,且为同时进行,高声部未能明确调性,中声部则变为了单音旋律,为了实现八度主题再现,其低声部采用了纯五度的设计,最终使调性得以落在b D大调之上。
作为这一段的结尾句,第80、81小节的音乐情绪逐渐平复下来并终止。
德彪西钢琴曲《水中倒影》赏析
所 作 的一部 交 响三折 画 《 曲》 包括 夜 (
“ ” 节 日” 海 妖 ” 幅交 响 音 画 ) 是 云 “ “ 三 则
德彪西分别在 10 9 5年和 10 9 7年作
有《 意象》 二集, 每集各有三首乐 曲。钢琴 曲 《 中倒影》 即是其 中第一集 的第一 水
音 程 叠 置 的 柱 式 和 弦 ,这 种 和 弦 结 构 形 式 在 后 面 同 样 使 用 很 多 ,形 成 德 彪 西 富 有 特 色 的色 彩 性 和 声 。在 这 些 色 彩 性 和
世纪美术领域 的印象 派绘 画 ,这个 绘画 流派 以莫奈为代表 ,主张摒弃传统的绘 画题材及创作方法 , 到大 自然 中去作 画 ,
首 ,下 面 试 以这 首 乐 曲为 例 来 看 看 上 述 印象 主义 音 乐 杼 I 作 品 中 的体 现 。 生在
左 手 的低 音 出 现 半 音 级 进 的 线 条 ,
对三种题材 的综合演绎。
印 象 主 义 音 乐 这 个 名 称 来 源 于 1 9
并用八 度加厚 。 其上是 四度 、 五度等多种
富多彩 , 响效果时 而清晰 、 而朦胧 、 音 时
悠扬 、 美丽 的倒 影 ……主题 陈述 完后 , 和 声构成 中增加 了一些变音( 谱例二 ) 。
谱例二 :
首》 格拉纳达之夜》 ; 《 等 ③神话传说 中的
境界和形象 , 《 如 牧神午 后》 等。 19 89年
时而透 明 、 时而丰满 , 变幻 莫测 , 给人不
一
性 和声 。 其乐曲结构 比较松散 自由 , 段落 界线相对模糊 ,由于音乐 中缺少矛盾冲
突 的戏 剧 性 动 力 ,乐 曲 呈 现 出 一 个 个 音 乐 画 面 的对 比 并置 状 态 , 绘 画性 的 、 是 意
德彪西《水中倒影》的视觉印象浅析
【 关键词 】 德彪西 印象派艺术 莫奈 《 水 中倒影》通感
基金 项 目 : 本 文 为 陕 西 科 学研 究 基金 项 目“ 德彪西《 水 中倒 影 》 的视 觉 印 象 浅析 ” ( 批准号 : 2 0 1 3年 0 2 6号 ) 。
染。 莫奈手法多变 , 勇于探索 , 体现了对印象 主义 的不懈追求 。 这 也预示 了以后各 自艺术道路 的走 向。印象 派绘 画不解决哲学 问
题, 没有政 治色彩 , 不 跟从文学 , 因此被诟 病为 “ 没有思想 的观
作 品展 , 不管是在波 士顿 、 纽约 、 芝加哥亦或是其他地方。 印象派 艺术家不仅包括画家还包括诗人 ,有趣的是他 们没有被称为印
派的发展 过程 中 , 可谓是将通感 发挥 到了极致 。 笔者 在对 印象 画
刹那 间现场捕捉变幻的阳光 , 竟然希望将开往里 昂的火车推迟
派与印象乐派的诸 多作者 、 作品的分析与整合 的过 程之中 , 对通
感的运用也产生了一些 自己的看法 ,印象乐派作 品中的视觉 印
半小时。莫奈色彩借鉴了音乐 中的抒情 , 他描述光影效果产生的
印象演奏 出画面的音乐。在观者 尚未知道画中所表事物之先 , 就
象也正是音乐欣赏者们 通感 的体现 。
印象 派 艺 术 综 谈
立刻被它那色彩的魔术乐奏所抓住 了。这是他作 品的魅力所在 ,
因为 这种 感 动 触 到心 灵 的 最深 部 分 。 莫 奈 创 造 的独 具 特色 的艺术
印象主义时期 一般是指从 1 8 8 0年到 1 9 2 0年之 间。它 主要 兴盛 于法 国 , 尽 管从某种程度 而言 , 它之后扩张到英 国、 意大 利 和美 国, 但法 国的印象派无疑是印象派艺术的先锋之地 。
德彪西《水中倒影》音乐本体综述
德彪西《水中倒影》音乐本体综述作者:吴晓曦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22期(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徐州 221000)【摘要】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水中倒影》是一部重要的钢琴文献资料,其精致的笔触、丰富的内容与个性化的音乐语言,使其堪称德彪西创作艺术的缩影。
笔者试从曲式、和声、旋律和节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德彪西的音乐创作特征。
【关键词】《水中倒影》;音乐本体;分析一、作品简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印象主义应时代要求在法国产生,其得名来源于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创作的油画《日出·印象》,但实际上它是对整个欧洲文艺思潮的一种统述,包括绘画、诗歌、音乐等。
法国作曲家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常被认为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一号代表人物。
《水中倒影》创作于1905年,正值德彪西创作最成熟的时期,已经形成了獨树一帜的印象主义风格。
此曲是一部音乐作品,也是一首诗,更是一幅画。
它是作曲家本人对作品的出版还是相当满意与自信的,他曾对出版商说:“我确信本曲能在舒曼的左侧、肖邦的右侧占有一席地位。
”[1]《水中倒影》原本法文标题Reflets dans I′eau的含义是“水的光泽”。
德彪西在这部作品中正表现的是水与光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美轮美奂的影象。
“当一个人长时间用自己的双眼注视着平静的水面,也许会产生出一种沉静而奇特的感觉。
”[2]通过对作品的细细品味,可以想象出德彪西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正是对池中之水凝视了很久,才发掘水面反射带给视觉无限美好的奇特变化效果。
二、《水中倒影》音乐本体分析(一)曲式结构的变革想要对一部作品进行正确的分析与演奏,必须要了解作曲家的整体构思,即要明白他是如何将乐思浓缩到一种特定形式中的,因此对曲式结构的判断与分析是了解乐曲的重要手段。
德彪西钢琴曲《水中倒影》创作和演奏分析
■程楚乔一、德彪西钢琴曲《水中倒影》概述阿施尔·克洛德·德彪西(1862—1918),浪漫主义后期法国著名音乐家,印象主义音乐创始人。
德彪西自幼喜欢音乐,并先后在各类活动和比赛中获奖,结识了诸多艺术界的挚友。
十九世纪初,以马奈、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绘画在欧洲盛行,与传统写实绘画不同,印象派绘画注重用光和色彩表现瞬间的场景和感受。
德彪西与莫奈是好友,在他的启发和影响下,德彪西也尝试表现模糊、朦胧、梦境的全新音乐风格,也就是后来的印象主义风格。
《水中倒影》是德彪西创作于1905年《意象集》中的第一首,既是德彪西创作成熟期的佳作,也最具印象主义色彩。
作品摆脱了传统钢琴创作的多种范式,通过曲式、旋律、节奏等多方面的创新,展示出了一幅光色与水色水乳交融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作品自问世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堪称是德彪西和印象主义音乐的一张名片。
二、钢琴曲《水中倒影》创作分析《水中倒影》是《意象集》中的第一首,也是德彪西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与传统钢琴作品相比,该曲在曲式、旋律、和声等多方面都进行了创新,使作品呈现出了鲜明的印象风格。
德彪西钢琴曲《水中倒影》创作和演奏分析音乐分析25u sic LifeM2020年第10期(一)曲式调式在曲式方面,该曲采用了十分少见的五段回旋曲式。
全曲共95小节,其中1—23小节是A段,是由主题动机构成的两个乐句。
24—35小节是B段,该段是第一插部,材料由A段变化发展而来,可以看作是对A 段的丰富。
36—48小节是A1段,沿用了A段中的左手声部部分,右手声部则由之间的和弦变为了三连音,并从44小节处朝着过渡乐段发展。
49—71小节是C 段,之前的三连音变为了左右手交替的六十四分音符,在58小节处将乐曲推向了最高潮。
72—81小节是A2段,也是高潮过后的平静阶段,通过八度的形式重复了A段中的动机材料。
82—95小节是尾声,通过对三个主音的运用,让乐曲结束在了空灵而幽深的氛围中。
德彪西钢琴作品《水中倒影》的创作特征及演奏艺术分析
德彪西钢琴作品《水中倒影》的创作特征 及演奏艺术分析
黄 玲
摘 要:钢琴音乐作品《水中倒影》是德彪西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蕴含的音乐艺术价值无可比拟,为此
本文从作者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入手,对作品中的印象主义色彩进行分析,进而从曲式、调性、织体及和声
等方面分析该作品的创作特征,最后结合触键、踏板、音色及记号处理等内容进行演奏艺术分析,希望可以准
确且深入地诠释这一作品。
关键词:德彪西;钢琴作品;《水中倒影》;创作特征;演奏艺术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音 乐发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在其无数的优秀钢琴音 乐作品中,1905 年的《水中倒影》最具代表性,也被看 成是德彪西钢琴音乐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当时鲜明的个 人音乐风格已经形成,印象主义色彩十分突出,相较而 言,较宽的音乐跨度及连续的琶音完美的诠释了这一作 品所要表达的意象,营造出了一种飘渺且朦胧的画面感, 使听者身临其境并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感受。对钢 琴音乐《水中倒影》进行深度分析探究可以更好的诠释 并理解这部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为印象主义钢琴 音乐作品的赏析打下坚实基础,为此本文分别从其创作 特征及演奏艺术等角度进行了重点分析,希望可以为相 关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
多音节及全音阶,虽然受到老师的责备但他并没有放弃。 此后接触到穆索尔斯基的作品,为其开创印象主义音乐 流派奠定了基础,1884 年他的作品开始有了知名度,创 作活动越发频繁,结交了当时欧洲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 在参加德国拜罗伊特音乐节时被瓦格纳歌剧所震撼,在 参加巴黎世界博览会时又被爪哇甘美朗的演奏所吸引, 此后他毅然加入了以马拉美为首的巴黎文艺沙龙,在艺 术观点的交流与探讨中逐渐形成了带有浓厚印象主义色 彩的个人艺术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德彪西《水中倒影》的风格特征
作者:李果
来源:《卷宗》2019年第11期
摘要:在音乐史上,印象主义音乐的出现实现了音乐从晚期浪漫主义向20世纪现代音乐的过渡。
德彪西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他的音乐作品中能够体现出典型的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本文通过对德彪西创作的钢琴作品《意像》中《水中倒影》的分析研究,以此认识到德彪西钢琴作品中所表达的创作特性。
关键词:曲式分析:和声分析:织体分析
1 背景简介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法国作曲家,十九世纪末杰出的音乐大师,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
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灵魂”。
德彪西儿时就生活在印象派艺术氛围中。
他继承了以马思奈为代表的法国传统音乐,并将法国本土的传统技法代入到印象主义音乐之中,从而创造出属于这一时代的和声,并借鉴了属于东方传统的曲调,使得印象主义的音乐特点更加多变。
这种新颖的音乐特征在后世乃至世界范围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印象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莫奈为首的法国画家为代表,这些画家格外注重外在事物的变化给人带来的第一印象,主要表现的是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1]印象主义音乐是在绘画与文学潮流中被孕育出来的,此时期的音乐与绘画诗歌一样将描写的对象转向为大自然,并且在作曲技法上突破了传统的大小调体系,增加了大量的变化音以此模糊调性,营造出一种朦胧、神秘的气氛来表达对事物瞬间的印象。
2 德彪西《水中倒影》分析
2.1 回旋曲图式
图示:A B A, C A,, Code
小节 1-23 24-34 35-47 48-68 69-80 81-94
调性降D———降A——降D——B降A降E—降D---------
2.2 文字分析
在此乐曲中,主题呈示部分,由两个乐句所构成。
1—8小节为第一乐句有三个动机音同时具备五声音阶的特点和声效果静怡。
第二乐句为9—15小节,引入了新的材料,与前段相比更有活力犹如水的涌动。
随后的16—23小节中落叶飘下跌落水面激起一层层涟漪,利用五声音阶中左右手连续密集的反向平行八度模进,刻画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而在其中的17与19小节音型一致,弱奏的使用犹如波纹的最后,给人一种即将散去之感。
具有过度功能的24小节,音型的改变,像是为这一幅画加入了微风的轻拂,25—34小节为第一插部,主题是柔和与富有表情,动与静的对比为这段的主旨。
带有明显的中古调式风格,到了34小节,波纹停止,恢复平静。
6进入代表着再现的36小节,旋律似乎并未发生改变,而是稍许变得更有活力与动感,在三连音的连续挑动下,水中的画面似乎开始变得忽明忽暗。
进入44小节,增三和弦以及分解的小三和弦有规律的交替出现,跨越两个八度的全音阶的演奏像是一阵旋风,水波开始激烈荡漾。
紧接着进入50小节,湖面的倒影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得越来越大,水波的扩散也越来越大,随着倒影的完善,此曲的高潮也已经到来,演奏方面重复了之前的柔和的音乐主题,直到66小节最后的出现时,波浪已经趋于平静,为最后的乐段的铺垫准备着。
最后紧缩再现与结束段从72小节开始,清澈的湖面在经过风的轻抚以及落叶,光与影的交替后,散乱的倒影终于又恢复了完整的影像。
[2]美丽的结局应该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在尾声的来临之时,听众似乎又进入到了这个完美的印象世界,流连忘返。
2.3 节奏与旋律分析
2.3.1 节奏分析
在此曲中最为明显的是在呈示部中出现的节奏型,这是不同于传统固定的旋律线条的一种特殊节奏,一系列细小的动机片段夹杂其中最终汇聚成完整旋律。
第一主题中出现最多的和弦是七和弦与九和弦,这奠定了全曲的基调。
在展开部里,出现的一个新的主题,简短隐秘。
隐藏着一条由32分音符构成的旋律线。
紧凑而急速的一系列琶音从低音区如旋风一般往高音区升起,随着音量速度的加快,终于达到高潮,突然啪的一声还未准备好又从高空跌落。
给人一种措不及防却又深不可测的神秘印象。
2.3.2 旋律分析
德彪西的作品中同样显示出旋律的优美,他的美与传统的美不尽相同。
《水中倒影》虽然篇幅短小,是由众多短小,不连贯的动机来构成一条条特殊的旋律,但这并不影响旋律的连贯性,动机的短小是印象派作曲家典型的音乐特征。
[3]传统古典音乐中所惯用的一些手法,譬如反复、模进、扩充等创作手法很少被用到,不连贯、细小的片段似的音乐词汇或动机则较为常见(在20-23小节)。
2.4 和声与织体分析
2.4.1 《水中倒影》中和声的运用
《水中倒影》在一开始,降D大调上便明显的出现开始行进,和弦在Ⅵ、Ⅲ、Ⅱ、Ⅵ的链接中开始,这种行进的特征可以让人很明了的联系到东方的五声音阶。
又如第9-11小节出现的属七和弦的半音音列,平行九和弦的连续运用,到第23小节的减七和弦时,则出现半音阶下行。
第44-48小节低音在全音音阶上行,频繁的和弦交替营造出一种由协和与不协和和声构成的神秘感。
调性自然就变得复杂起来,和声效果也得到了较大扩展,这种手法同样也让音色变得多彩起。
2.4.2 《水中倒影》中的织体搭配
乐曲在开始时,便有三个声部在同时进行,在降D大调上呈现,下方主要靠低声部主属持续音的支撑,高声部块状和弦在下属功能Ⅵ-Ⅲ-Ⅱ-Ⅵ连接上有序进行,始终未出现主和弦,调性指向不明确。
中声部三音旋律动机又加剧了调性的朦胧,给人一种游移、飘忽不定的感觉,传统和声功能失去它的横向坐标。
[4]但是德彪西恰恰把这种横向的时间运动变成了纵向空间立体化,赋予了更加真实的感觉,纵观三个声部,便是主-下属-属的结合。
3 结语
《水中倒影》包含的曲式、和声、织体以及节奏等,都与之前任何一个音乐时代截然不同,印象主义音乐最鲜明的特征在于和声的运用,德彪西认为和声与配器是音乐语言中最富有色彩性的要素,于是在创作中他将和声的功能性减弱到最低限度,并大量运用各种音响奇特的色彩性和弦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和声语言。
在此时期作的品中,音乐家们也与画家一样去挥洒色彩,莫奈用笔墨来绘画,而德彪西通过这些技法来表现对光、空气、云雾、水等大自然的感官印象。
德彪西认为音乐比绘画更能充分地将印象主义的观念付诸于实施,因为音乐能流动地表现光色的变化,而绘画只能静止的表现。
这是正确的,分析了《水中倒影》的创作特征后认识到德彪西乃至印象派音乐的创作特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某方面或者某种程度上音乐比绘画更具有表现色彩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许丽雯.你不可不知道的音乐大师及其名作[M].南海:南海出版公司,2007.
[2]司松林.浅谈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2006(02).
[3]白云张阳.德彪西《水中倒影》的色彩表现[J].歌海,2010(01).
[4]万爽.德彪西《水中倒影》的创作特色[J].黄河之声,2013(09).
作者简介
李果(1994-),男,汉族,湖南长沙,广西师范大学(在读),2013级音乐教育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