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企、政、介协同模式下产学深度融合促进高职学生就业
多维共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打造产教融合共赢新样板
多维共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打造产教融合共赢新样板作者:孔令叶徐勇军邱腾雄胡应坤莫弈举来源:《科技风》2024年第12期摘要:为促进高职专业建设融合与改进、提升智能制造及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教学质量,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施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构建了协同的教学师资队伍、联合进行“1+X智能制造单元维护”师资培训、卓越(创新)人才培养,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打造成了多领域、深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校企合作样板。
关键词:智能制造;校企共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为响应《中国制造2025》的需求和国家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发展趋势,装备制造产业要提升制造能力和产品创新水平,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广东省也提出,10年内的主要经济任务是要完成“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全面推进绿色制造、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1]。
因此,以广东省“十四五”规划为契机,珠三角智能制造专业及专业群应运而生[2]。
但随着近两年智能制造产业的高速发展,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短板越发明显,不能简单地把传统电气控制和机器人技术叠加而成,目前智能制造“1+X”证书的类型与智能制造专业及岗位相关度不高,覆盖职业岗位范围不大,行业通用性不强[34]。
因此,智能制造技术迭代快、人才口径宽、专业调整慢,人才链供给与产业链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严重限制了智能制造人才质量和技能素质的提高。
为此,顺应国家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联合国内智能制造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创新实施了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师资培养基地四种校企合作形式,并联合开发了“‘1+X’智能制造单元维护”实验平台及教学资源,进行了师资培训、卓越(创新)人才培养,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实现人才培养与需求的无缝对接、生产与教学的高度融合、培养与培训的同步发展的同时,为企业带来1000万余元的经济效益,打造成了全过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样板。
高职产教深度融合的影响与作用
高职产教深度融合的影响与作用高职产教深度融合是指高职院校与产业界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教学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与竞争力。
高职产教深度融合对社会经济发展、学生就业、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与作用。
高职产教深度融合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产业界对高职院校提供实习实践基地以及与企业合作办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
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可以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持,加强与企业的技术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高职产教深度融合对学生就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学生在实习实践环节中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增加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的机会和成功率。
高职产教深度融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基地和就业岗位,缩短毕业生的就业时间,实现毕业即就业。
高职产教深度融合可以提升教育质量。
与企业合作办学可以有效打破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的职业人才。
产业界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参与教学,及时传授最新的技术知识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职产教深度融合还可以推动学校与企业之间资源的共享和合理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教育质量。
高职产教深度融合对社会经济发展、学生就业和教育质量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与作用。
通过紧密合作与交流,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也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高职产教深度融合是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需要广泛倡导和积极推行。
校企合作模式下产教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
校企合作模式下产教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作者:吴仁玉来源:《今日财富》2022年第27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培养输出与产业需求之间,出现一些矛盾与问题。
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就形势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教育行业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高职院校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于职业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代职业教育与特色社会主义产业的结合,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促进产业升级与转型。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产教融合(一)现状1.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协同育人,互利共赢,过程互管,以企业为主的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注重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结合,培养专业对口的技术性人才,同时也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深化产教融合,由企业提供平台,学生在社会环境氛围下进行实践,且与教学紧密结合,在这样的前提下,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的教学与培训,促进了社会产业的个性化发展,保障了人才资源的质量。
在校内的理论学习是对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实习过程中的实践则注重在工作中形成良好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校企合作下的产教融合对于供给侧的需求关系,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是主要所需,同时,展示人才个性的平台建设,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需要满足需求,这样才能做到一体化的驱动发展。
现如今各行各业的竞争都十分激烈,众多学校为进行长远的发展,寻找可靠的企业合作伙伴,通过签订合作协议,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平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增加工作经验,从而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只有理论的灌输而没有实际领悟的课堂弊端,实现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校企合作下的产教融合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从书本走进现实,在实践锻炼中感悟课堂所学,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有利于企业的创新转型。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难点及融合路径探析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难点及融合路径探析在职业教育的大潮中,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就像是一艘巨轮,承载着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穿越产业的波涛,驶向未来的彼岸。
然而,这艘巨轮在航行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探索有效的融合路径,成为当前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赛,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这场接力赛中,政府是起跑线上的裁判,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企业是赛道上的接力者,提供实践平台和技术支持,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学校则是赛道上的教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企业输送人才。
然而,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并非易事。
它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有机结合。
这就像是一场攀登高峰的挑战,需要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
首先,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面临的难点之一是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能的倾向。
要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必须打破这种观念,树立“以实践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这就像是一场思想的革命,需要我们摒弃陈旧观念,拥抱新的教育理念。
其次,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面临的难点之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要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就像是一场教育的创新,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束缚,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再次,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面临的难点之三是师资队伍的建设。
产教深度融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中,具备企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较低。
要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这就像是一场人才的引进,需要我们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高职教育。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途径探索
080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年第9期为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有关深化产教融合和促进校企合作的指导性文件层出不穷,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新时代的产物,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具有多主体性、多类型性、多层次性和多维度性等特征。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是实现高职院校创新自身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创新链、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人才引领、产业新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服务当地经济区域发展提质增效的有力保障[1]。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对产教融合的机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双高计划”要求在全面提升高质量的基础上,重点培育社会需求、技能高超的高素质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要加强紧密合作,通过整合学校、行业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等多主体的资源,实现强强联合,从而深度融合,形成合力,在科技研发、培养高技能人才和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等方面实现各主体间的合作多赢及社会共赢,保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继续向深层次推进,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发挥作用。
在深入学习国家文件精神、理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办学特色内涵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改革,规划设计职教产教融合、资源共享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创建产学研用一体的产业技术应用科研体制,创新了“教学工场”理念下的校企合作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能在高职教育办学活力、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得到充分体现[2]。
1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1.1 制度体系不健全,未能保障各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虽然国家对校企间的产教融合制动的政策文件较多,但在现实产教融合中缺少实际操作性、针对性及实践性。
从内容上看,大多政策属于原则性的宏观政策,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政策的可行性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3],当前的政策明确了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责任,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途径探索杜月云 陈 磊 周子平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技术人才,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及行业企业的支持和配合。
基于“政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探析
基于“政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探析发布时间:2021-08-03T11:28:41.76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9期作者:马艳艳[导读] 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校企双方致力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和职业院校人才马艳艳山东水利技师学院 255130【摘要】: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校企双方致力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利用职业院校和企业联系协作的服务平台,加强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探索政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政校企合作,是指政府搭台,校企唱戏。
政府部门以改革职业教育、促进就业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制定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政策。
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校企双方致力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利用职业院校和企业联系协作的服务平台,加强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政府、职业院校以及企业等三大社会主体基于共同的利益,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提职业业院校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共同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相互补充、实现互利共赢的一种合作方式。
1.国外“政校企”产教融合情况分析国外产教融合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各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之中。
政校企协同发展的模式最早始于职业教育,国内外关于政校企协同发展的研究主体为职业院校,其中享誉全球的有德国的职业教育和日本校企合作模式。
国外产教融合的模式根据主导主体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第一,企业主导模式,主要代表是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产学合作”。
德国的“双元制”中,一元指职业学校,一元指企业,采取由国家办的职业学校与私人办的企业合作共同开展职业教育的方式,学生在职业学校进行传统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则由企业进行培训。
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在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时间约占70%。
产教融合背景下“两主体三依托五协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两主体三依托五协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基金:2021年度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摘要:职教改革的深入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也带来了发展机遇。
以产教融合为基础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也成为了高职院校全新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促进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协同发展,助力企业开发优质人力资源,降低企业培养员工的资金投入。
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优化资源共享机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搭建“两主体三依托五协同”的合作育人模式,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在分析产教融合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产教融合背景下“两主体三依托五协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建设意义,最后重点探讨应当如何构建“两主体三依托五协同”的合作育人模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两主体三依托五协同前言:早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提出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在《意见》中提出要鼓励企业技术骨干前往院校参与任教工作,也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双师岗位计划。
在此背景下,强化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也成为了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手段。
为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高质量技术型人才,企业应积极与职业院校之间展开沟通和合作。
通过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在融合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指明方向。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从字面意义看,产教融合中的产为产业,教则指的是教育。
在宏观角度上,产教融合主要涉及到的是企业与教育的协同发展问题,主要是解决相关行业和企业与教育之间相结合的问题。
在微观层面上,产教融合则指的是企业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之间的结合,主要是解决企业生产与教学之间对接的问题。
总的来说,产教融合指的是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企业和院校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将产与教两个关键要素深度结合。
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实现校企双元育人部署。
在不断创新和改革的过程中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实现高质量人才的引领发展,推动企业与院校之间的协同互助。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摘要:产教融合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科建设、师资管理能力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大学毕业生复合技能的重要途径。
就中职学校来说,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并优化学科配置,就必须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推进学校自身的教学改革,在提升教师整体素养水平和改善教师结构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校毕业生的整体技能水平。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与特点,重点论述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领域的重大作用,研究了当前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所面临的困难问题,并给出了若干意见建议。
关键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引言坚持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当前开展职业教育的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理念,已贯彻在中国高职专业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部进程中。
当前,在中职院校教育的体制改革中,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已普遍应用于人才培养及教学管理工作中,并作为全面提升教师培养教学工作质量的重中之重。
特别是现代职业教育以坚持职业导向为教育的重点,力求培养出适应社会、市场和客户的相关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产教深度整合和良好的校企合作方式就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随着装配式建筑工程规模的逐步扩大,从事装配式建筑研究、开发、设计、生产、施工和管理的从业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求。
到目前为止,中职学校培育装配式建筑的还比较少。
所以,探索产教整合和校企合作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就有着重要性。
一、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基本概述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是当前中国比较新兴的、适合于职业教育领域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式,可以把各个学校、企业和行业的资源与条件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培训出符合行业和企业长期发展需要的人才。
所以,这种培养方式可以加强行业与学校间的关系,可以加强产品与学校之间的有效连接,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产品和行业在培训领域的资源优势,做到教学与市场实际的融合。
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培养方式主要具有以下二方面的特点,一个是多主体融合的特点,其主体涵盖了政府部门、学校、银行、企业等,而在这些主体的广泛融入下,将形成全新的培养方式并能够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一、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重要桥梁,其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产教融合是指教育与产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促进教育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经验。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等模式,高职教育与产业界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高职院校还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高职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缺乏长效机制、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不够紧密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高职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1. 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高职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连接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桥梁,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它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还能够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
在现代社会,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高职教育通过与企业合作,实行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高职教育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密切相关,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可以推动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高职教育还能够为地方经济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促进地方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高职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研究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领域,高等职业院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产教融合”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就“产教融合”进行深入研究。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的机遇和挑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河北省地处京津冀核心区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参与者。
在这一背景下,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也迎来了更多的挑战。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为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带来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
国家将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建设和改革,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壮大。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为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市场和实习实训资源。
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将带来更多的产业转移和人才需求,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市场和实习实训资源,为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校企合作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加强资源整合,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性和共享性。
其次是学生培养模式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实习实训模式难以满足现代产业的需求,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和问题“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院合作等模式,将教育培训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为产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产教深度融合的影响与作用
高职产教深度融合的影响与作用1. 引言1.1 高职产教深度融合的定义高职产教深度融合是指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界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产需求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就接触和掌握行业最新的技术和知识,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产教融合的本质在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贴近实际工作和市场需求。
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学生可以在校期间就能获得真实的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这种模式的实施还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与交流,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促使教育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高职产教深度融合不仅可以有效缩短学生的入行时间,更能培养出更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推动高职教育与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1.2 高职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性高职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高职产教深度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学生可以在校期间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提前积累相关工作经验,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高职产教深度融合可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与行业紧密结合,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育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产教深度融合还对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
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获取优质人才和技术支持,提升自身竞争力;社会也能受益于更多具备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输送,促进经济发展。
高职产教深度融合对于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
2. 正文2.1 产教融合模式的发展历程产教融合模式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国内开始探索产教融合的道路。
最初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简单合作,企业提供实习机会,学校提供人才培养。
产教科协同驱动,实现职业教育“双交付”
实践Practice 502024年03月05日·第5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产教科协同驱动、有效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属性,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为己任,在办学中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历经“岗位课程”“项目教学”“工程教育”三个阶段。
学校立足十余年产教科协同改革创新经验,着眼长远持续发展、产教深度融合,推动学校“专业—就业—创业”转型升级,助力实现“工程项目+现(线)场工程师”双交付,创建一流创业型大学。
实施思路学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工程项目+工程人才”双交付为目标,以三融(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主线,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具体实施路径如下——基于产业找企业。
学校立足于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基于河南省十大产业集群,分析产业图谱,聚焦高端产业、产业高端,找重点、找龙头。
最终,与比亚迪集团、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龙芯中科等105家国内知名企业结成深度合作伙伴。
产教科协同驱动,实现职业教育“双交付”文_ 王庆海 李饶基于企业选项目。
学校精准研判合作企业技术图谱,围绕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应用,聚焦生产制造、测试装调、试验试制等工程领域,选择集成性、实践性、教育性和创新性兼具的工程项目,根据项目需求分配招生计划。
基于项目设场景。
根据项目特点,校企科携手、产教科协同,共建了500余个育人场景,涵盖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生产应用、社会服务等,实现了企业生产资源向工程教育教学资源的转化。
学校师生与企业家、工程师和合共融,在“研、转、创、产、服”场景中,解决产业问题,培养服务于产业发展的人才。
基于场景建课程。
学校基于育人场景,分析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对标教育部专业能力要求,定制开发了1075门工程项目课程,配套整合技术方法和理论知识课程,形成以“工程项目课程”为主干、“技术方法课程+理论知识课程”为两翼的贯通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将50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引进教材和课堂。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职教天地112美眉·教研与美育 2022.07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李鹏达(河南省能源工业技师学院,河南 义马 472300)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需求无论是企业还是高职院校,都有对产教融合的需求,而企业的产品转型、财务机器人、区块链、大数据等领域的应用,都需要高科技的复合型人才,而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则必须实行产教融合,以使其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
(一)企业对产教融合的需求一是要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要实现工业和培训的一体化。
对一个公司来说,基础能力是一个公司在竞争中是否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公司是否能够跻身一流公司行列的一个重要标志。
考虑到要有效地提升公司的竞争能力,就必须保证行业的整合效率;通过充分发挥高校、高职院校的优势,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以适应市场发展的根本需求,提高竞争能力。
其次,要使高质量的人才得到补充,就必须积极地进行工业和教育的融合。
企业对“产教融合”的需求主要有两个:一是学校的人力资源能够满足生产和管理的正常需要。
例如,公司需要财务人员做好财务工作,而非入职后培训那些只懂理论知识、对实际操作过程一无所知的职场新人。
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本是公司最主要的投资,与本科生相比,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对薪酬的要求要低一些,公司可以直接雇佣一名财务管理人员,这样既能节省资金,也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金融人才。
企业高素质的人才补充需要产教融合。
高校、企业的“产教融合”的共同目标是培育高质量、高技能人才,企业急需大批高质量、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以提高企业的活力,适应市场的变化。
职业院校输出的人才,若不能与公司的产品升级和整个企业的发展相适应,这对企业的生产效益没有任何好处,因此,应积极地投入到产教结合中来,加强职业教育。
(二)职业院校对产教融合的需求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中,职业教育是产教融合实施的核心主体,也是为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关键基地。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合作培养”的培养模式探讨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合作培养”的培养模式探讨【摘要】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合作培养”的培养模式在当前教育领域备受关注。
本文从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该培养模式的概述、优势分析、实践案例,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通过分析发现,校企合作模式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产学结合、推动教学改革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一些问题如信息不对称、资源分配不均等也在实践中凸显。
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
展望了该模式的未来发展,并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分析,可为高职院校促进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合作培养、培养模式、模式探讨、校企合作、优势分析、实践案例、问题、改进建议、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合作培养”的培养模式是为了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而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教育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需要更多地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
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提出正是为了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
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也是为了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标。
通过校企协同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更好地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出现,将为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将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选择。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合作培养”的培养模式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协同培养模式能够有效缩小校企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中的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高校与企业之间资源的共享与交流,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产教深度融合下高职建筑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产教深度融合下高职建筑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导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对于培养高水平、适应市场需求的建筑类专业人才成为了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逐渐成为了高职建筑类专业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将从产教深度融合下高职建筑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展开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助力。
一、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与意义产教深度融合是指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结合,联合育人,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长,而传统高校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产教深度融合的理念在于,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培养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高职建筑类专业中,产教深度融合更是必不可少。
建筑行业与市场联系紧密,专业要求也较高。
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掌握实践技能,并且能够更好地领悟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产教深度融合对于高职建筑类专业的意义重大。
二、高职建筑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1.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共同培养学生,企业提供实践基地和实践指导,学校则提供理论教学和实习安排。
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实习不再是简单的岗位实习,而是在企业的实际项目中参与,学习并参与到真正的工程建设中。
在实践中,学生们将学到更多的实用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延伸和深化。
在高职建筑类专业中,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
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搭建实验室、模拟项目等实训基地,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和训练。
在实训基地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并掌握建筑专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大专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大专大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
为了提高大专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教育部积极推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将校企合作融入到大专教育的全过程中。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是指教育部、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将教育与产业需求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实践性、应用性强的教育和培训。
这一项目的实施旨在弥补传统大专教育与实际工作之间的鸿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推动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大专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训、实习和项目研究等活动,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实践性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促进了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及时了解到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需求,将这些信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使教育更贴近实际工作需求。
这种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加他们就业的竞争力。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学生可以在实习期间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增加就业机会。
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生合作,了解到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为企业的人才招聘提供更多的选择。
这种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就业,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推动了大专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产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而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的合作,获取到人才资源和科研成果,推动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三螺旋”理论下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建构
“三螺旋”理论下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建构【摘要】本文通过引言部分介绍了三螺旋理论下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的背景、研究意义和问题,接着概括了三螺旋理论的基本概念,分析了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的现状,并提出了构建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框架。
文章还阐述了政府支持下的政校企合作机制,以及校企合作中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划分。
结论部分讨论了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三螺旋理论、运行机制、框架、政府支持、角色定位、职责划分、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等教育在我国正逐步迈向多元化和社会化发展的阶段,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机构,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
政府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政策导向,将高职院校纳入“三螺旋”理论的范畴,强调政府、学校和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建构成为当前高职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构建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实现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协作共赢,成为当前亟需探讨的议题。
通过对“三螺旋”理论的深入探讨,以及对现有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有助于为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建构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探讨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建构,以期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建构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话题。
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实现专业素质教育和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参与,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加贴合市场需求的教育服务,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职教育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的分析与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教育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的分析与思考王琦(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30)摘要: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高职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 化,这使得高职教育从原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正逐渐向着产教融合的方向进行演变。
深入分析 高校教育工作中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及其区别,提出我国高职教育工 作中在从校企合作向着产教融合进行演变过程中应从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这两个维度来进行 总结,而这种演变的必要性及其可行性的论证则要从政策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高职院 校自身的发展水平这三个方面来开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思考中图分类号:G 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5646(2021)01-0122-03近年来,我国国内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并 在经济繁荣稳定的推动下,我国也愈发重视高等 职业教育工作的发展,在高职教育中,其办学核心始终都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006年我国教育部 在相关出台文件中明确提出,工学结合应该作为 高职院校在教育改革工作中的关键切入点,而校 企之间的合作则应通过教学改革来进行深入推 进。
这也使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资源 共享以及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广度不断提 高,校企合作深度也从以往的单一性逐渐发展至 具有体系化的合作机制,并向着产教融合的目标 逐步迈进。
由此可见,对高职教育从校企合作到 产教融合的演变过程进行历史视域下的分析与总 结,以此进行系统性的梳理,能够为我国高职教育 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指导。
一、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所具有的内在联系 及其区别(一)产教融合的发展雏形是校企合作以客观角度来讲,教育和产业是两种截然不 同的主体,也可将其看作是一种主从关系。
高职 院校在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其教育目标是为了 更好的服务于产业,这能够使以人为本的理念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所以,从某种意义来看,要想产 业得到更好发展,就必然离不开教育,而教育则能 够为产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以此促进产业发展。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问题与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问题与对策分析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与教育界之间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教育与产业的发展。
在高职院校中,产教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解决和改进。
产教融合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
很多高职院校缺乏与企业合作的机会,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培训的场所和设备。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学校应该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
可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享设备和场所,提供学生实习和实践的机会。
学校也可以通过与政府合作,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用于建设实践基地和购买实训设备。
产教融合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教师培训不足的问题。
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对产业界的要求和实践经验不够了解,无法将企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学校应该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产业经验。
可以邀请企业专家进行讲座和培训,加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学校也可以开设一些与产业相关的研修课程,让教师和企业员工一起学习和研究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
产教融合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学生素质不符合企业要求的问题。
很多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学校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
可以与企业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项目和实践实训,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真实的工作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也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企业的需求。
产教融合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和沟通渠道。
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和模式还比较单一,需要探索和创新合作机制。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学校应该积极与企业进行密切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可以成立产教融合工作组,负责与企业进行对接和合作,推动双方的合作项目和研究活动。
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困境及创新路径
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困境及创新路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是指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界之间的合作关系,旨在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就业市场。
在当前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日益凸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在实践中,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需要通过创新路径来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现状分析1.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与企业合作模式单一。
大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主要是通过实习实训来实现,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难以实现深度融合。
(2)师资力量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较弱,缺乏产业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熟练度,影响了产教融合的质量。
(3)学生实习需求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
一些高职院校在实习安排上存在着过度依赖企业意愿的情况,导致学生实习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2.产教融合的现实意义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以下几个现实意义:(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2)促进高校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产教融合可以促进高校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产教融合有助于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产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与创新。
二、困境分析1.政策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导致很多高校在实践中面临政策限制。
2.企业参与度不高。
一些企业对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不够积极,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3.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
部分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导致产教融合实践效果不佳。
三、创新路径探讨1.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是产教融合的关键,可以促进双方深度合作。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入行业专家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可以提升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 势资源整合到一起 . 达到校企双方互惠合作 。在此提 出构建校 、 企、 政、 介协 同模式下 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 荷兰的“ 学徒职业综 合介 绍所” . 还有名为 “ 地方政府学徒职业联 盟( V N G ) ” 的专门机构就类 似 于此模式 中的中介组织 完全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2 . 2 构建校 、 企、 政、 介协同模式 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机制
【 摘 要】 就业结构性矛盾 日益凸显, 解 决关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就 高职教育如何提 高人 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 , 提 出了基 于学校 、 企业、 政府和 中介公 司协 同模式下的产教深度融合 , 力求所培养的高职毕业生适合 市场对技能型人 才的需求。 【 关键词 】 产 学深度融合 ; 高职 ; 就业
科技・ 探索・ 争鸣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界 V i s i o n
项目 与澡囊
校 、 企、 政、 介协同模式下产学深度融合 促进高职学生就业
罗秀 波 武 彬 李聚 光 2 杨 华 平 ( 1 . 唐 山职 业技 术学 院 , 河北 唐 山 0 6 3 0 0 4 ; 2 . 石 家庄经济 学 院 , 河 北 石 家庄 0 5 0 0 3 1 )
目前 就业 结构性 矛盾不断突 出 . 高职教 育在人 才培养 中尚未摆 脱 以理 论为主导 的教育模式 , 学生实践 技能 , 就 业能力还有 待提升 。 2 0 1 4 年 政府 工作报告 提 出加快 构建 以就业 为导向 的现 代职 业教育 体 系。这 对高职 院校 以就业为 核心 开展一 系列 变革给 予极 大 的鼓 舞。
2 . 2 . 1 政 府 发 挥 公 共 服 务 功 能
1 河北省高职学 生人才培养与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1 . 1 现 状 分 析
河北省高等职业教 育近年取得 了巨大成就。以唐山市为例 . 2 0 0 3 年后 . 建立 了 4 所 高等职业 技术学院 . 招生人 数与学院规模都在不 断 扩 大。职业类院校在 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创新 . 为唐山及 周 边地 区输送大量技术型及服务型人才 。在师资队伍建设 中注意“ 双 师型” 教师培养 , 在人才培养模 式上注意工学结合 . 校企合作 “ 2 + 1 ” 人 才 培养模式是 目前高职院校积极 推广使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 规定学 生在校理论学习两年 , 校外顶岗实 习一年 。职业类院校学生社 会普遍反映动手能力强 . 创业 比率 高且 创业早 . 为地方经 济发展做 出 穿 教 育 教 学 全 过 程 定贡献 。 2 . 2 . 3 高职院校转变观念 . 深化教学改革 l _ 2 存 在 问题 学校充分发挥 自身师资 、 招生 、 培养、 管理 的优势 , 积极主动 寻求 高等职业教 育在发展初期取得一定 成绩 。但我们应清醒认识到 . 不断强化 自身建设 , 推 动校 企合作 向纵深 随着我 国经济转型 , 对人才需求质 量的提高 , 高等 职业 教育存在很多 适合企业 需求 的办学模 式 . 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吸 引力不 够 . 行业参与度不 够 , 师资水平不 发展 在政府和行业企业指导下对接职业和 岗位需求 自主设置专业 . 通过用人单位 高. 课程设 置与人 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 以唐 山市为例 . 大多数职业 院 按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 准设计课程结构 和内容 。 评价和 国际先 进课程和引进 . 提高职业教育 对技 校 由中专升格为高校 . 大 多数教 师虽然具备“ 双师 ” 素质 . 但行业企业 直接参与课程设计 . 但 他们更 经验缺乏 , 在授课上基本属 于学 术型理论式授课 . 教学很难模拟真实 术进步 的反应速度 教师虽然对企业行业发展 敏锐度不够 . 在行业企业参与后 职业 院校可 以编写更 真实的 项 目流程 。 “ 2 + 1 ” 模式教学要求学生去行业企业去实习 , 但专业 对 口 率 熟悉学生 的认知规律 . 让学生真学 真做学 真本领 。逐步 不高 , 企业在实习中指导参 与度不高 , 有半数多属松散 型管理 . 这些都 任务与操作流程模拟一些真实场景 . 实现人才培养 与就业需求 的有机衔接 . 保障了学习质量①。 目前项 目 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 了隐患。 式教学在实践性 较强课程 中得到推广 . 已经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 2 构建校、 企、 政、 介协同模式 下的河北省高职人才培养机制 革奠定了基础 . 是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 2 . 2 . 4 企业行业 要以发展眼光参与校企合作 2 . 1 校、 企、 政、 介协同模式提 出 企业技术革新与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才 的支撑 通过参 与职业 院校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最 大特点就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 培养高素 课程建设 , 缩短了学生学校学 习与就业 的距离 , 通过安排学生 专 质 劳动者 和技术技能人才。河北省属于资源大省 , 教育与经济发展较 专业 、 业实现 了学生毕业到就业 的零距离接轨 。 企业在学生实习中享受 国家 南方及周边经济发达省市落后 . 在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 调整与产业升 必须承担对学生指导 与考核的责任 . 建 立企业 的实 习 级任务更加严峻 , 对技术技能型人 才需求量会不断扩大且对人才需求 优惠政策 同时 . 又为 自己选拔 了高素 质量不 断提高 为培养大量高技能型人才高职业 教育必须实现校企合 制度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实现社会责任 的同时 . 实现 了人才储备 , 同时推动 了企业 良性发展 。 作、 产学深度融合 。 国务 院做 出了加快发展现代 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 . 质技术人才 , 产学深度融合使学生从入 学开始就接受相应 的动手和实践课 程 . 并于 2 0 1 4 年6 月发布了《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高职教育面 并 根据 目标同步深化文化 、 技术 和技 能学习与训 练 , 能够依据生产 服 对严峻考 验同时也提 出来了发展机遇 感知专业发展 , 通过真实 案例 、 真实 目前 河北省经济发展正处于转 型期 . 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又 务的真实业务流程 了解专业情况 。 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 提高 了高 职院校人 低下 , 缺乏研发能力 . 没有话语权 . 企业 与高职院校 的合作 不密切 . 学 项 目教学激发 了学习兴趣 . 校有意愿 , 企业不积极 , 政府在该行 为中基本就是行政 指导没有实质 才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