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冯友兰“语言障碍”概念的诠释

合集下载

冯友兰是个怎样的人

冯友兰是个怎样的人

冯友兰是个怎样的人冯友兰,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并在我国的哲学界享有一定的地位,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冯友兰是个怎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冯友兰是个怎样的人冯友兰,出生于20世纪初期,他一生之中经历了新旧中国的几个关键时代,正是他的所作所为,被后世之人称为是缺乏立场、缺乏节气、谄媚无主张的文学之耻,具体依据有如下几件事情。

冯友兰是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他的家族包括他自己一直信奉的都是儒教的。

在国民党尚未当政之时,冯友兰曾经书写过两篇文章,在这两篇文章之中,有讽刺得罪国民党之处,当蒋介石上台后,冯友兰自然是被划分到了对立的立场,曾经被捕又被释放,释放后的冯友兰,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政治立场,迅速转变着自己的思想,向国民党靠拢,并以写作明志,批判了自己曾经信奉的孔丘之辈,并成功的加入了国民党。

国共两党相争相斗几十年,而后共产党上位,冯友兰因为辅助过国民党,自然又被戴上了帽子,成为人民被排挤的对象。

冯友兰为了能够撇清与国民党的关系,逃避政治层面的惩罚,又再度书信给毛泽东,称自己的思想错误,以后必将坚定自己的信念,严格遵守马列主义。

毛泽东对此回应只是希望冯友兰能够真切的反省自己的问题。

在江青上台的_时代,冯友兰又再度扭转政治立场,投靠江青之类。

冯友兰人品实在是粗鄙不堪,真是侮辱了他的学识。

冯友兰作品冯友兰的少年时期,这个时期他刚从西南联大毕业,与好朋友一起创办了一个杂志,并在杂志中担任编辑一职。

从这个时间段开始,冯友兰开始正式进入人生哲学的浩瀚海洋,开始从事他哲学相关作品的创作之路。

在1924年,冯友兰的第一个较为有名的作品终于问世,那便是《人生理想之比较》,又被英国称为《天人损益论》。

在这本书中,冯友兰大师的哲学思想雏形基本成立,在这本书中,冯友兰大师首度提出了人生理想也是一种哲学,并最终做出了哲学就是让人们向好的一种学问。

冯友兰的青年时期,在这个时期,冯友兰的思想也在不断地趋于成熟,经过他不断的笔耕不缀之后,《中国哲学史》这部大作终于出炉,这部大作将中国哲学分为了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这本书的特殊之处,是采用了西方的形式来阐述了中国的哲学,可谓角度新颖。

论冯友兰形上学及其体认方式

论冯友兰形上学及其体认方式

论冯友兰形上学及其体认⽅式冯友兰以《贞元六书》构筑了中国现代哲学中最⾃觉、形态特⾊最突出和完整的形上学体系,晚年,他在《三松堂⾃序》和《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著作中对其中某些⽅⾯⼜作了进⼀步的阐发和补充。

冯友兰把形上学看作是哲学的最重要的也是其最终的部分,他认为⼈类对于⽣命的觉解有赖于哲学家对于形上学的阐发和个⼈对于它的体认,冯友兰之形上学是将宇宙、⼤全作为对象,“把它作为⼀整个来思之”、来认识、来把握,其运思的⽅式⼜⼒图借鉴西⽅之形式化的⽅法,试图将思想的抽象与⾝⼼的体认结合起来,本⽂不拟对冯友兰的形上学体系做完整的研究,将着重其体认的⽅式和意义作⼀初步的检讨[i]。

⼀、形上学:纯思、⼼观与游⼼1、形上学与哲学对于形上学与哲学,冯友兰有⾃⼰的⼀贯的理解。

他在《新知⾔》的绪论中写道:“假使我们只要⽤⼀句话,说出哲学是甚么,我们就可以说:哲学是对于⼈⽣底、有系统底、反思底思想。

”[1]说哲学是⼀种反思,冯友兰认为有两点理由:⼀是“在⼈⽣中思想⼈⽣底思想,是反思底思想。

”[2]他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论我们是否思⼈⽣,是否谈⼈⽣,我们都是在⼈⽣之中。

也⽆论我们是否思宇宙,是否谈宇宙,我们都是宇宙的⼀部分。

”[3]我们对于⼈⽣的思想,我们对于宇宙的思想都脱不了我们正处于⼀种⽣命的存在及⼈⽣的现实状态和作为宇宙的⼀个组成部分这样⼀个前提,这样对于⼈⽣及宇宙的思想就是在存在之中对于存在的反观,⽽这正是冯友兰哲学的思想重⼼也是他承继中国哲学的⼀个重要特⾊。

哲学作为反思的另外⼀点重要理由是“思想亦是⼈⽣中底⼀种主要底活动。

以⼈⽣为对象⽽思之,不免也要以思想为对象⽽思之。

这就是思想思想。

思想思想底思想是反思底思想。

”[4]反思本⾝并不就是哲学所要达到的最终⽬标,它的⽬的是对⼈⽣有觉解。

“以⼈⽣为对象⽽思之,就是对⼈⽣有觉解。

”[5]觉是⾃觉,⾃我的觉悟;解是了解、理解和把握,“⼈的⽣活的整个,就是⼈⽣。

对于⼈⽣的觉解,就是对于⼈⽣地反思底思想。

怎么评价冯友兰?

怎么评价冯友兰?

怎么评价冯友兰?有人骂冯友兰,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在政治面前,是个软骨头,学术研究向政治投降;第二,在学术领域,是个菜鸟,对孔孟儒学认识肤浅。

这里说一件事,大家或能增加对冯友兰的认识。

1939年,陈立夫以教育部长的名义向西南联合大学连续三次发出指示,要求大学落实教育部最新规定,包括但不限于:第一,课程由教育部核定,而不是学校自己定;第二,教材全国统一,大学无权自选;第三,考试全国统一进行,大学不能自己决定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收到教育部此函,西南联大震动,决定回函抗辩。

谁来主笔呢?这个人选毫无争议——文学院院长冯友兰。

他的回函写得相当棒,来见识见识:“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以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

”先肯定上司重视教育的初心,然后话锋一转,表示大学不是教育部机关,没必要完全听从。

冯友兰也许担心教育部看不明白,进一步写道:“教部为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大学为最高教育学术机关,教部可视大学研究教学之成绩,以为赏罚,但如何教学,则宜予大学以回旋之自由。

”这话说得十分在理,教育部和学校性质和功能不同,教育部提供指导和服务,而不是直接管理和教学,不能干预过细。

冯友兰还暗指教育部无知无识:“本校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之旧,一切设施均有成规,行之多年,纵不敢谓为极有成绩,亦可谓为当无流弊,似不必轻易更张。

”言下之意,我西南联大学校的教育管理是积累多年的优良传统,岂能轻易被教育部一纸命令改变。

冯友兰在这份回函中一共陈述了4点理由,其中最牛的一条是学校教师的地位必须高于教育部官僚:“今教授所授之课程,必经教部之指定,其课程之内容亦须经教部之核准,使教授在学生心目中为教育部之一科员之不若。

”今天的大学如果有冯友兰那样的见识、气度和风骨,那就福气了。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4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

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

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

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但实际我们教师就是处在道德境界,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伦理、道德的传授人,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不断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

对此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首先,作为教师,要热爱教育,献身教育。

以从事教育工作为荣,以献身教育事业为乐,自觉地用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武装头脑,用科教兴国战略激奋自我,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现实面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将教师作为终身职业,孜孜以求,勤奋耕耘,在平凡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称号。

其次,要爱护学生,教书育人。

教师教育对象是学生,其主要任务是教学,而教学过程是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的过程。

面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动态,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思想,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主动与学生交流,和睦相处;要尊重学生人格,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业;要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思想,善待学生、宽容学生、理解学生;要用自己的品行、人格熏染学生、陶冶学生、唤醒学生。

将教书育人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13-冯友兰解析

13-冯友兰解析
论证2:有山,必先有山之理,故,山之理逻辑 上先于山而存在。 评论:把一般看成可以离开个别而独立存在 的东西。 朱熹: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 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 理。(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王夫之反驳说:未有弓夭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 无御道。(周易外传卷五)
冯友兰认为,弓夭之理,是本有底。创制弓夭者, 发现其理,依照之以制弓夭。(新理学,贞元六 书,56页)所以,先有弓夭之理,才有弓夭。
1-2 理外于物而有,先于物而存
冯友兰:有某种事物,涵蕴有某种事物之所以 为某种事物者。从此命题,我们又可以推出两 命题。一是: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 可以无某种事物而有。一是:某种事物之所以 为某种事物者,在逻辑上先于某种事物而有。 (新原道,贞元六书,845页)
论证1:有山必有山之理,而有山之理不必有山, 故,山之理可以无山而有。
一切之事物,永远照此规律,变化不已。此即是大化流行, 或大用流行。此亦即是道。……道包罗一切事物,所以谓 之富有;道体即是大化流行,所以谓之日新。(同上书, 78页) 评论:大化流行类似于黑格尔绝对精神不断流行的性质。 强调流行、日新,是冯友兰新理学最为光辉的思想。
4.大全
4-1 大全包含真际与实际
解释:存在是一流行。……存在必继续存在,然 后才不至于不存在。继续就是流行。事实上没有 仅只存在底存在。……所以凡事物的存在都是其 气实现某理或某某理的流行。(新原道,贞元六 书,848页)
实际就是事物的全体。太极就是理的全体,所以 实际的存在就是无极实现太极的流行。总一切底 流行谓之道体。道体就是无极而太极的程序。 (同上书,848页)
若就道是无名说,则道家所说之道,颇有似于我 们所说真元之气。(同上书,50页。) 评论:冯友兰所谓的气,类似于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哲学中的质料(matter)

[学术]四不象的冯友兰——评冯教授《中国哲学史》

[学术]四不象的冯友兰——评冯教授《中国哲学史》

中国有没有哲学中国有没有哲学这已是哲学界争论很久的一个问题了,黑格尔曾经说过中国没有真正意义的哲学,而国内学界马上反驳说中国有哲学,他们随后便把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搬了出来,并遵循西方的思维模式,在这些圣人的理论中去寻找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的踪迹。

到底什么是哲学呢,好像历史上没有一个哲学家敢站出来理直气壮的说我对哲学理解的很透彻,这个词是我们普遍使用,随口拈来但却没有一个人真正的弄懂其真正涵义。

哲学(philosophy)这个词最初来源于希腊文,philo是爱的意思,sophy是智慧的意思,那么philosophy的意思就是爱智慧,追求智慧的意思,而西方哲学的主线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探求,所以哲学也变为其代名词了。

而中国哲学主要是讨论的是关于人性的问题,或更精确的说是关于内在道德性的问题,特别是孔子,发展出了一套关于仁的理论体系,以后的思想家便开始围绕其或者批驳或者赞赏。

如果要谈本体论的话,也许老子可能会有发言权,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认为不应该拿西方的哲学标准来生搬硬套的套在中国思想里,每个国家的思想都有其特点,我们不能苛求思想的一致性,之所以说中国没有哲学,是没有像西方哲学那样的哲学,但中国有自己本有的哲学,有自己的思想。

中国有没有单纯意义上的哲学中国有没有单纯意义上的哲学。

你提出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讲的庄子“周庄梦蝶”就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哲学问题,这里涉及三个问题。

其一、百家讲坛并不是一个学术论坛,而是一个知识普及的讲坛。

于丹讲<<论语>> 不是在讲哲学,也不是在讲学术。

她自己也说"对于国学,我从未说过研究,我只是站在学术之外谈个人感受。

因此,“心得”与“感悟”都只是我个人对《论语》的感悟。

"。

所以她讲的“周庄梦蝶”不是从哲学上去分析它,而讲的是她个人对于庄子的“周庄梦蝶”的思考。

这与我们讨论的“中国有没有单纯意义上的哲学”是没有联系的。

怎么评价冯友兰?

怎么评价冯友兰?

怎么评价冯友兰?故国三千年,历来缺乏思想与学术的独立传统,道统从来依附于政统,左之右之,无所适从,衍生了很多人事问题与悲剧。

孔圣自期开万世太平,还是得丧家狗一般,栖遑于列国找主人;孙叔通山东大儒,最后归路,不过依世、谐俗、取宠而已;现今又有多少学者,存在的意义只是可以引经据典地“背书”,能够逻辑圆满地论证权力的合理与高尚?因为“不依国主,则学术难立”的扭曲状态,中国历史上,也造就了太多有悲剧色彩的读书人。

在现代,顾准是玉石俱焚的悲剧典型,郭沫若是助纣为虐的悲剧样本,而冯友兰,是否可以说是首鼠两端、人格失堕的悲剧前鉴?虽然民国时代文化界大师辈出,但冯友兰依然是上个世纪中国声誉最著的哲学史家,甚至是被誉为“哲学家”。

基本上,并没什么人去质疑他的学术能力与成就。

论精神价值取向,他是典型的“民国式学人”:生逢家国存亡之际,怀抱知识报国使命感,旧学存储根底深厚,学术立意打通中西,与古为新,真气弥满,发愤著述,探新知以臻大道,“阐旧邦以辅新命”。

这种治学之风仪,冯友兰也是其中之代表。

论学术成就,他是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界的一面旗帜,说是“泰斗级”也并不过分,虽然这个词已明显被用烂了。

1930年前后年,他就写出了《中国哲学史》,这是中国首部如此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探讨中国传统哲学的专书;而后,在草间孱兔、藏首草际的时代荒乱中,”“贞元六书”的陆续出版,“接着讲”宋明理学,原创性与体系性兼具,一般也认为他堪称“哲学家”。

陈寅恪、金岳霖等都对他评价极高。

此外,在国际声誉上,他不仅是哲学史上“最先具备哲学史家资格的学者”,而且对很多西方人而言,冯友兰就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就是冯友兰。

他私塾教育出身,后来渡海到美国,学的是西哲,中国古籍如数家珍,西洋文献也娴熟于心,所以他的哲学,外旧内新,是对华夏先贤思想的现代再阐释;而他的著述,诸如《中国哲学简史》,是英文讲稿整理而成,是彼时中国哲学学者中最能为西方人读者所接受的。

也因此,冯友兰及其著作,成为西方人了解与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

冯友兰“四境界说”的内在理路及其理论困境探微

冯友兰“四境界说”的内在理路及其理论困境探微
法论 问 题 。
[ 关键 词 ]分析命题 逻辑分析方法 境界论 人生理想 [ 中 图分类 号 ]B 2 5 9 . 9[ 文 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 0 0 0— 1 1 4 X( 2 0 1 7 )0 2 — 0 0 6 8 — 0 7
中国近 现代哲 学 的建构 中 ,以境 界 论形 态来 言说 中 国思想 与表 征 中国哲 学特 质 的思想 家不 在
冯友 兰 的新 理 学体 系是 由其贞 元六 书确立 起来 的 ,冯友 兰新 理学 广 义上是 指 由其六 书构 成 的 整个 思想 体 系 :1 、“ 六书 中的 《 新 原人 》 专 讲境 界 问题 ,作 为 ‘ 人 生哲 学 ’ ,虽然 很 重要 ,但 只
是 ‘ 新理学 ’中的一部分” ④ ,即 《 新原人》 只是新理学体系 中的一部分 ,《 新原人》一 书专讲 境界论 ,但却不是冯友兰唯一讲境界的地方④ 。2 、至于 《 新理学》 与 《 新原人》两书之间的关 系 ,“ 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关系到如何处理 《 新理学》 与 《 新原人》 的关系问题 。我曾经认为,


“ 四境界说 ” 的 内在预设 、思路展开及基础 问题
冯 友 兰 的原 哲 学 ( 新 理 学体 系 ) 是冯 氏境 界论 的出发点 与基 础 ,“ 四境界说 ” 的设 定 与 冯友
兰的新理学体系息息相关 ,新理学体系稳 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冯氏境界论是否可能。
( 一 )新 理 学与新 原 人
广 东社会 科 学
2 0 1 7年 第 2期
冯友兰 “ 四境 界说 ” 的 内在理路及其理论 困境探微
雷爱 民
[ 摘 要 ]冯友兰 “ 四境界说”是从其新理学体 系中引申出来的。而冯友兰认为其新理学基本命题

疏离与认同:建国前后冯友兰的人生历程概要

疏离与认同:建国前后冯友兰的人生历程概要

疏离与认同:建国前后冯友兰的人生历程1948年,冯友兰从美国回来以后,中国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大变动。

对于冯友兰,这种大变动整整持续了三十多年。

三十余年里,他犹如被抛掷在茫茫无边的荒滩上,虽奋力跋涉,却总也找不到通向绿洲的路径。

不知道风从哪个方向吹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中依洄。

这是现代诗人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中的诗句。

新旧交替时期的冯友兰正处于这种“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状态之中。

国民党败逃时候,许多跟它有瓜葛的人都急慌慌离开大陆。

就连冯景兰也有些心,悄悄地问乃兄走不走。

友兰不愿意走,他要留下来建设自己的祖国。

他对弟弟说:“何必走呢,共产党当了权,也是要建设中国的,知识分子还是有用的。

你是搞自然科学的,那就更没有问题了。

”他当时的态是,无论什么党派当权,只要它能把中国治理好,都坚决拥护。

况且“社会主义尚贤”的论早就在他心目中生过根。

然而,他万没想到,情况会如此复杂,扑面而来的新风让他感到振奋,也令他目眩头晕。

难度最大的是,他与共产党的干部们没有“共同语言”。

虽然大家彼此常常使用同一批文字符号,但其中的内涵却大相径庭。

这即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他们之间的交流,进而也直接影响了共党人对他的理解。

有三件事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一是延安四老之一的徐老徐特立,曾奉命邀请冯友兰住在他家谈谈。

徐老先谈自己的经历,从学作八股文一直谈到学马列主义,走上革命的道路。

冯友兰只是耳朵听听,并不理会徐老“抛砖引玉”的深刻寓意,以至徐特立只好单刀直入,说:“有人说你唯心。

咱们谈谈,谈明白了,以后就可以共同工作了。

”话说到这份上,应该水落石现了,然而冯友兰硬是不明白。

话不投机,徐特立只好又派车把他送回家。

实际上,徐特立的意思很明确,他是希望冯兰认真反思一下自己走过的道路,把思想统一到共党的主张上来。

如果那样,共产党还是会要他的。

他所说的“我们”,虽然以“小我”的方式出现,但主要内涵是“大我”,是“共产党”;他所说的“合作”,也不是指具体地干某件事,主要是指在政治思想上的协调一致。

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最初接触到哲学,只是觉得,它是一门遥不可及的学科,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读完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之后,才发现原来哲学可以这么解读,哲学可以让人如此欲罢不能。

冯友兰,一位二十世纪中国乃至世界的哲学巨匠,被毛泽东荣誉为“现代新儒家”,一生历经沧桑。

出身公务家庭;少年求学美国;中年时期在国内广发演讲,引起了国人强烈共鸣,但却被国民党逮捕;后出国深造,回国后著作立书,却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备受残害;1990年,一位哲学巨匠与世长辞,在界内引起巨大轰动。

历经岁月,冯先生成就了众多影响力巨大的哲学作品,《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

其中,《中国哲学简史》流传最为广泛。

《中国哲学简史》,一部被韩国总统朴槿惠称为“走出人生困境的心灵灯塔”的哲学巨作,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以宏观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融会贯通的讲解。

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会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洋溢着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寄托着对现实的人文关怀。

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拥有众多的读者,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同样,它也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借鉴中国传统智慧、启迪现实人生的入门书。

它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可以影响大众一生的文化经典。

现流行最广的是2013年由著名学者涂又光所译的版本,全书共28章,冯先生以其对中国哲学的独特解释,分别对中国哲学背景、精神,传统的儒、墨、道、名、法、阴阳六大学派以及佛教禅宗思想,西方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书本的前两章可看做是导论,笼统地概括了中国哲学的精神与产生背景,第三章开始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具体内容以及世界哲学的简要概况和传入。

在此,我想谈谈阅读此书后我的所得。

书本开篇就谈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思想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觉得中国儒家是一种宗教。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作者冯友兰先生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

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中国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

大家创业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哲学是一门囊括万千的学问,它大到研究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真理,可指导科学的发展,却又小到会去探讨每个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你的待人接物。

每一个人的个人哲学,会影响他的人生轨迹,反过来,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也会展现他的哲学观。

因此,在读过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简史后,我在此记录下我所赞同的观点,并希望其日后可以为我所用。

道生万物道,即道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规律。

任何一个存在都有自己的道理和规律,任何一个问题也有最妥善的解决方法。

如果你事先摸清它的规律,在制定妥善的计划,那么相信问题会迎刃而解事半而功倍。

而如果你偏不信邪,在分析出任何道理之前盲目的横冲直撞,那么即使能解决问题也会花费不必要的时间精力。

举一个高中政治老师常用的例子,劈柴时,用力方向与木柴的纹路在同一方向上往往是最省力的,这里木柴的纹路便是指木柴的道,而你挥动斧子的方向便是你的发力方向,两者重合便可一击断木。

出世与入世出世是一般的道家处世态度,即隐居于荒山老林之中不问世事。

杨朱曾说过,损一毫利天下,不予也。

其意为,就算可以通过损伤到我一点点的利益而惠及普天之下的所有生灵,我也是不愿意的。

这便是极端而典型的出世,也是成语一毛不拔的由来。

儒家所崇尚的入世便是指学而优则仕,安邦定国,以天下为己任。

抛头颅洒热血,愿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成全普天下之人。

在我看来,这两者似乎都有些极端了,我向往这两者中的一个平衡。

一个现代人,归隐于桃花源之中,完全脱离都市的喧嚣与二十一世纪的先进科技似乎并不现实。

冯 友兰中 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 友兰中 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哲学深邃世界的大门。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以清晰的脉络和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了中国哲学从先秦诸子百家到现代的发展历程。

他就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导游,带着我在哲学的历史长河中畅游。

比如说,在讲到儒家思想的时候,那细致的阐述让我仿佛看到了孔子在杏坛讲学的场景。

孔子面对众多弟子,循循善诱,教导他们要“仁”,要“礼”。

这个“仁”字,可不是简单的一个概念,而是包含了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理解。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简单的八个字,却蕴含着多么深刻的道理啊!想象一下,在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有多和谐,社会得有多美好。

还有道家的思想,老子主张的“道可道,非常道”,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冯友兰先生解释说,这个“道”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概念的存在,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

这可太玄乎了,一开始我真的不太理解。

但后来,通过书中的例子和解释,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就比如说,四季的更替,日月的轮转,这背后是不是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的力量在推动着呢?也许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吧。

再说说墨家,墨家提倡的“兼爱”,主张无差别地爱一切人。

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可是一种非常激进的思想。

想象一下,在一个战乱频繁、等级森严的时代,有人站出来说,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我们都应该平等地去爱,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被书中那些古代哲人的智慧所震撼。

他们在几千年前,就能思考出如此深刻的道理,而且这些道理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比如说,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先完善自己,才能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世界吗?还有道家的“顺应自然”,在我们今天这个快节奏、压力大的社会里,是不是也提醒我们要偶尔放慢脚步,听听内心的声音,顺应自然的规律呢?而且,通过读这本书,我还发现中国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

对冯友兰“语言障碍”概念的诠释

对冯友兰“语言障碍”概念的诠释

对冯友兰“语言障碍”概念的诠释
马占芳;何涛
【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8)001
【摘要】“语言障碍”,主要是指对于那些学习中国哲学的西方学生形成的语言障碍.而这个障碍,并不是构成对哲学著作难以完全理解或欣赏的最大障碍.语言只不过是思想交换的媒介,它涵盖着思想,但同时也遮蔽着思想.语言自身所具有的独立自主性仍然可以使人们通过外部构建复原内心的存在.
【总页数】3页(P143-145)
【作者】马占芳;何涛
【作者单位】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研究生部,甘肃兰州730071;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5
【相关文献】
1.冯友兰、钱穆对朱熹心性论的不同诠释及其学术冲突 [J], 乐爱国
2.冯友兰对阮籍诠释的历史演变及学术贡献 [J], 付子禾
3.清初陆世仪对朱熹“理先气后”的诠释及其学术史价值——兼论冯友兰、唐君毅与牟宗三的诠释 [J], 乐爱国
4.冯友兰孟子学诠释进路 [J], 张少恩
5.本体与境界——冯友兰的《老子》诠释及其推进 [J], 林光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释冯友兰的“觉解”

试释冯友兰的“觉解”

-语言文化-试释冯友兰的#觉解$□陆建华冯友兰哲学的精华在于其所提出的人生境界说。

在讨论人生境界时,冯友兰引入“觉解”这个概念,认为人生境界决定于“觉解”,人生境界的高低、不同决定于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

这说明冯友兰人生境界的关键点在“觉解”,不过,他没有给“觉解”下明确的定义,而是分别解读“觉”和“解”:“觉是自觉”,“解是了解”(《新原人》)。

这表明,“觉解”在冯友兰那里似乎不是一个复合词、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两个单纯词的简单组合、是两个概念。

也就是说,在冯友兰那里,“觉解”就是“觉”“解”,或者说“觉、解”。

不过,冯友兰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将其作为复合词、作为一个概念加以运用"不然的话,冯友兰首先就要处理“觉”和“解”的关系,论证“觉”和“解”的一致性,论证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和“解”始终是处于同一水平。

要不然,如果出现“觉”“解”不一致,从“觉”来看,人处于某种人生境界;从“解”来看,人却处于另一种人生境界,那么,其人生境界理论就会变得支离破碎、无法自圆其说"虽然冯友兰说:“解是了解,我们于上文已有详说。

觉是自觉。

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

”“了解必依概念,自觉是否必依概念?于此我们说:了解是一种活动,自觉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只是一种心理状态,所以并不依概念。

”(《新原人》)这里试图区分“觉”和“解”,认为“解”是对事、对物的理性认知,在这种理性认知过程中“必依概念”作为其认知工具、手段,而“觉”是一种心理活动、一种对自28己外在行为的内心体悟,在这种心理活动、内心感悟过程中“不依概念”,也即不需要概念作为其感悟的工具、手段。

但是,冯友兰这种“觉”和“解”的分别只是单纯就“觉”和“解”这两个概念而言的,在论及对“事”、对“物”的“觉”“解”时似乎这种分别是有效的,在论及对宇宙人生的“觉”“解”时,这种分别又是没有意义的。

冯友兰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

冯友兰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

冯友兰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冯友兰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冯友兰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__学术界尤其是__哲学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精心的冯友兰哲学简史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冯友兰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长达七十多年,这期间内先后完成了《中国哲学史》、“贞观六书”、《中国哲学史新编》等十几部书。

本文只对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阐述一些读后的感受。

一、冯友兰冯友兰幼年受中国传统正规教育的启蒙,熟读过《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读过《书经》、《易经》和《左传》。

此外,他还阅读过他父亲所藏的一些新书籍、新刊物,初步接触了世界的新知识。

冯友兰少年时阅读过一些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书籍,并开始对逻辑学及哲学产生兴趣。

冯友兰青年时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其思想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冯友兰开始创办刊物,并于此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深造。

这一时期,冯友兰的思想深受西方哲学尤其是柏格森哲学、杜威实用主义与新实在论的影响。

冯友兰的哲学思想虽然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但他的思想基础与思想主旨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

他毕生所追求的正是复兴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和儒家哲学思想。

二、冯友兰眼中的孔子和儒家思想冯友兰在书中明确承认孔子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肯定中国哲学中存在一个“道统”,即儒家道统。

这些论断和评价,表明冯友兰在当时是很有胆识和富有创见性的。

因为在经历了批孔反儒的新文化运动以后,虽然有梁漱溟先生倡“新孔学”于其前,但如此明确地高度评价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冯友兰当是第一人。

冯友兰解释了“儒”,阐述了孔子和《六经》的关系,对孔子的思想也做出了许多新的解释。

他对孔子的正名思想、仁义观念、忠恕之道、精神修养发展过程都做了详细的分析。

在他看来,孔子不是“述而不作”,而是“以述为作”。

孔子讲《诗》,不只是练习应对,而强调其中的道德价值;孔子讲《书》,不只记其言语事迹,而注重于引申其中的道德教训;孔子讲《礼》、《乐》,不只讲其形式节奏,而注重“礼之本”及乐之原理。

对冯友兰四组形而上学命题的分析和改进——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

对冯友兰四组形而上学命题的分析和改进——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

第10卷第1期2019年2月哲学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Vol.10,No.1Feb.,2019·哲学传统研究·对冯友兰四组形而上学命题的分析和改进——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陈晓平摘 要:冯友兰赞成逻辑经验主义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摈弃,但不赞成对一切形而上学的摈弃。

为此,他提出一种逻辑分析的和不着实际的形而上学,主要包括四组命题和相应的四个观念,即理、气、道体和大全。

冯友兰开创的这一语言分析的形而上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但其论证尚有一些缺陷,并留下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对冯友兰的四组命题及其论证改进的关键措施是区分语言世界和经验世界,让理、气、道体和大全存在于语言世界,从而把仅仅涉及语言世界的形而上学与经验世界隔离开来,实现形而上学的“语言学转向”。

关键词:冯友兰;形而上学;逻辑经验主义;语言学转向;本体论承诺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19)01-0053-15一、冯友兰的语言分析的形而上学冯友兰(1895—1990)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建立了他的哲学体系“新理学”。

“新理学”由六部书组成,统称为“贞元六书”,其中包括《新理学》(1939年)、《新事论》(1940年)、《新世训》(1940年)、《新原人》(1943年)、《新原道》(1945年)和《新知言》(1946年)。

其形而上学部分主要在《新理学》中阐述,后来又在《新理学在哲学中之地位及其方法》(1943年)等论文中加以引申,并在《新原道》和《新作者简介:陈晓平,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所教授。

基金项目: 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语境主义反怀疑论方案批判研究”(项目编号:18BZX040)、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基于先验论证的语境主义知识论研究”(项目编号:GD17CZX01)、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社会规范的自然化研究”(项目编号:18JYA720017)资助。

[冯友兰,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与中国哲学问题

[冯友兰,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与中国哲学问题

冯友兰先生与中国哲学问题上世纪30、40年代,冯友兰先生(1895-1990)的《中国哲学史》和《贞元六书》陆续问世,尽管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早出10多年,但始终只有上半部,没有完成下半部,因此,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成为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史,加上他的哲学理论论著《贞元六书》,两大学术成果奠定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泰斗、中国哲学大师的学术地位。

半个多世纪以来,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和《贞元六书》基本上成为讨论中国哲学的常规内容。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冯友兰先生耗费了20多年时间重写他的《中国哲学史》,令人感慨的不仅在于他三易其稿,不仅在于他九旬高龄坚持写作,更在于他基本更换了一套新的哲学思想,也就是将中国哲学史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重新改写。

冯友兰先生始终厚爱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典哲学的抽象论、阴阳论、共性论等基本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认识论基本一致,然而,从先秦诸子到程朱理学,中国古典哲学的主要内容都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几百几千年,无论是对于世界的认识还是使用的语言概念,两者都大相庭径。

因此,本文谈论中国哲学问题,并不使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内容,而使用《中国哲学史》和《贞元六书》的内容。

如果抽象脱离具体,认识和思维就掉进坑里冯友兰先生在《新理学》中对抽象和具体进行了明确划分:抽象者是思之对象,具体者是感之对象。

他认为抽象和具体是西方哲学使用的概念,中国哲学不使用,使用的是与之相应的形上、形下;真际、实际。

由于今天的我们已经普遍使用抽象和具体两个概念,我们不妨将形上、形下;真际、实际相应地用抽象、具体表达。

我们都清楚,感之对象必须是客观事物,否则无从感起。

按照冯友兰先生的划分,思之对象也是客观事物,只不过是抽象事物。

这就出现问题了,世界上存在抽象事物吗?如果说抽象概念就是抽象事物,那当然就存在,而抽象概念实际上只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所使用的语言符号,比如天气,是人们认识天气现象所使用的一个抽象概念,是一个语言符号,它指示天气晴天、下雨等等各种具体的天气现象,各种天气现象才是客观事物,客观事物中并没有天气这种事物存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 8卷 第 1 期
2 1 年 1 月 02
徐州 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f u h uN r l n. P i sp ya dS e l c n e d i .o z o oma U i ( hl o h n o i i c s i o X o aS e E tn
[ 关键词] 冯友 兰; 语言障碍 ; 诠释
[ 摘
要] “ 言障碍” 主要 是指对 于那些学 习中国哲 学的 西方 学生形成 的语言障碍。而这个障碍 , 语 , 并
不是构成 对哲 学著作难 以完全理解或欣 赏的最 大障碍 。语 言只不过是 思想交换 的媒 介 , 它涵盖着思想 , 同 但
在实 际上 , 了译者 传 达 的这 个 意思 , 除 原文 还可 能 含有许 多 别 的 意思 。原 文是 富于 暗 示 的 , 译 文 而
则不 是 , 不 可 能 是 。所 以译 文把 原 文 固有 的丰 也
事实上 , 作为哲学思想的表述者本人, 在将 自
己的 内部思 想转 化 为外 部符 号 化 的语 言时 , 由于 语 言产 生之 初所 具 有 的 诸 多特 性 , 使 理解 不 仅 会 仅 关乎语 言 的事 情 , 关 乎 阅读 者 本 人 的知 识 经 也 验 储备 或思 想 储 备 。但 更 明显 的事 实是 , 些 哲 一
仅仅由语言开始 , 而是在哲学家或思想家在使用 语 言表 述 自己的思想 时就 已产生 了。即哲 学家所
写的著 作不一 定真 正有效 地表 达 了其 观点 。与冯 先 生所 说 的语 言 障碍 不 同的 是 , 这是 在 表 达 中的
却 限制 了我 , 我几 乎让普 通语言 的词 句引入 错 误。 .语言的概括性一方 面为我们 的交 流提 供 ”3 了便利 , 另一方面又失去 了它真实的所指所具有 的丰富内涵。也就是说, 哲学著作的难以理解 , 不
著作的思想。推而广之 , 对思想能否准确理解 , 不
[ 收稿 日 ] 0 1 9 1 期 21- - 02 [ 者简介 ] 作 马占芳 , , 女 甘肃景泰人 ,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研究生部讲 师 ; 何涛 , 甘肃 白银人 , 男,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
时也遮 蔽着思想。语 言 自身所具有的独立 自主性仍然 可以使人们通过 外部构建复原 内心 的存在。 [ 中图分 类号]、 0— 5 H 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 2 (0 2 0 -1 3 0 76 5 2 l ) 1o4 3 4
冯友兰先生在《 中国哲学的精神》 一文 中, 谈 到了“ 语言 障碍” 问题。冯先生说 : 一个人若不 “ 能读哲学著作原文 , 要想对它们完全理解 、 充分欣

阅读的障碍与表述 的困境
在《 中国哲学 的精神》 一文 中, 冯先生指 出, 除 了翻译 的 因素 , 国思 想 家表 达 思 想 的特 殊 方 中 式 是 构成 对 中 国哲 学 著 作 难 以 理 解 的另 一 个 原
因 。这 不 仅造 成 西方 学 生 难 以理 解 中 国哲 学 , 就 是 本族 汉 语学 者也 不一定 能 真正 地理 解 中 国哲 学
赏 , 很 困难 的 , 于 一 切 哲 学 著作 来 说 都 是 如 是 对 此 。这是 由于语言 的 障碍 。加 以 中国哲学 家 的言
仅 仅 有语 言和表 述 方 式 的 问题 , 应 该 有 表述 者 还 本 人 的表述 方式 和 自我 特 点 的 问题 。康 德 的 《 纯
粹理性批判》 问世后 , 很少有人能够读懂 , 中也 其 包 括・ 些在 德 国大学 任教 的哲学 教授 。这是 为什 么呢?仅仅是语 言障碍吗?不是 , 而是思想 自身 由于个体性表述所带来 的障碍。也就是说 , 懂不 懂 一 门语 言与 能否理 解用这 门语 言写成 的哲学 著
V 1 3 No 1 o . 8, .

Jn 2 2 a ., 01
对 冯友 兰 “ 言 障 碍 ’ 念 的诠 释 语 ’ 概
马 占芳 何 涛。
(. 1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研 究生部 , 肃 兰州 7 0 7 ;. 甘 3 0 1 2 西北师范大学 政 法学院 甘肃 兰州 7 0 7 ) 3 0 0
这一点似乎与伽达默尔所言不谋而合 , ・ 让 格朗 丹 在《 学 解 释 学 导 论》的 自序 中叙 述 了伽 达 默 哲 尔与 自己交谈时 的观点 : ……一个人 不能说出 “

著作难以完全理解或欣赏的最大障碍 。对思想理
解 的障碍 不仅 仅 存在 于 阅读 之 中 , 而且 在 著 述 者 表述 时就 已经存 在 。
作 之 间并没 有必 然 的关系 , 只是有 相关 性而 已 。
论、 著作富于暗示之处 , 简直是无法翻译。只读译 文的人 , 就丢掉了它的暗示 ; 这就意味着丢掉了很
多 。一种 翻译 , 终究 不 过是 一种 解释 。比方说 , 有
人翻译一句《 老子》 他就是对此句的意义作 出 自 , 己的解释。但是这句译文只能传达一个意思 , 而

切 , 个人 不能 表达他 心 中所想 到 的一 切 , 一 ……
这 是我从 奥 古斯 丁的 《 三位 一体 》中学到 的 , 论 这 种 经验 是普 遍 的 : 内指 活 动 绝不 会 完 全 为外 述 活 动所涵盖。 _ 同样 , ”2 笛卡尔在《 第一哲学沉思集》 中也表 达 了 与 此 相 同的 内心 感 受 : 因 为 即使 我 “ 不 言不语 地 在我 自己心 里考 虑 这 一 切 , 可是 语 言
学 家感 到 了思想 表 述 所 存 在 的 困难 和力 不 从 心 。
富 内 容 丢 掉 了许 多 。 _ 在 此 处 , 先 生 所 说 的 ”】 冯 “ 言障碍 ” 要 是 指 对 那 些 学 习 中 国哲 学 的 西 语 主 方学 生产 生 的语言 障碍 。而 这并 不是 构成 对哲 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