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学发展史
二、西方管理学史
二、西方管理学史西方管理学是现代管理学的主要源头,它起源于西方世界,并且对当今世界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概括介绍西方管理学的历史演进及其主要学派和理论,以便更好地了解现代管理学的发展脉络。
1. 古代管理思想古代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些关于领导和组织的思考。
他们认为领导者应该具备德行、智慧和善于引导团队的能力。
古罗马的统治者尤利乌斯·凯撒和西塞罗也对组织管理提出了一些观点。
2. 工业革命前的管理思想在工业革命之前,管理主要是个人行为,而不是系统化的实践。
然而,一些管理先驱开始对管理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例如,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分工的概念,认为通过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这为后来的科学管理学奠定了基础。
3. 科学管理学科学管理学是西方管理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由弗雷德里克·泰勒和亨利·福特等人开创。
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核心观点,强调通过科学方法确定最佳工作方法和工作标准,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效率。
福特则应用了泰勒的理论,通过流水线生产和大规模生产来实现超乎想象的生产效率。
科学管理学的出现对管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强调通过分析和测量来改善工作效率,并强调管理者应该以科学的方式进行管理。
这一理念引发了现代管理学的兴起,并衍生出许多管理理论和方法。
4. 行为科学学派科学管理学的主要问题是忽视了人的行为和心理因素。
为弥补这一不足,行为科学学派在管理学中崛起。
该学派由埃尔顿·梅奥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等人领导,强调人的需要和动机对组织绩效的重要性。
行为科学学派提出了人际关系和参与决策等概念。
他们认为,通过改善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和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决策,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组织的整体绩效。
5. 现代管理学现代管理学是对传统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在现代管理学中出现了多种管理理论和方法,如系统理论、控制理论、组织理论等。
现代管理学是如何产生的
现代管理学是如何产生的
现代管理学是指把管理科学、行为科学及电子计算机结合起来应用,现着重于企业经营战略、经营决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管理,起到了调节和监督的作用。
现如今,生产与发展企业管理是社会扩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在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下,人们在从事交换过程中的共同劳动或多或少需要进行指挥,通过对个人劳动的协调,对劳动生产过程中的监督,使得整个劳动过程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现代社会,为了企业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3个阶段:
①18世纪末~19世纪末的传统管理阶段。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经济学家泰勒,他把人当做机器一样管理,极大的.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
这一阶段出现了管理职能同体力劳动的分离,管理工作由资本家个人执行,是典型的“物本管理”时代。
②20世纪20~40年代的科学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产生了“行为科学理论",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奥尔顿·梅奥和费里茨·罗特利斯伯格。
这一阶段开始出现资本家同管理人员的分离,管理人员总结管理经验,使之系统化并加以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理论。
③20世纪50年代以后属于现代管理阶段。
这时美国经济的有了大幅度的发展,许多管理学者都提出了新的见解。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经济的定性概念发展为定量分析,运用数理决策,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在各项管理中进行控制,逐渐过渡到人本和企业文化管理为主。
简述现代管理学的萌芽与发展过程
简述现代管理学的萌芽与发展过程一、管理学的萌芽及发展过程管理学是一门以管理科学的观点去研究企业内外组织机制、管理活动和管理系统的复杂科学,它的发展源远流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不同的管理理论。
管理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萌芽阶段20世纪初,管理学家开始对企业的管理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如管理艺术、管理科学等,总之,20世纪初的管理学是一批历史上最早的管理论著作。
2.成熟阶段20世纪30年代,管理学进入一个新的成熟阶段,这个阶段主要表现在“细分管理学”出现,即将管理学分为组织学、行政科学、决策科学、统计管理学和实用管理等领域,使管理学变得更加理性化。
3.系统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管理学开始逐渐系统化,它把管理过程分成企业规划、决策、组织、领导、激励、控制等几个过程,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理论,包括:波特兰结构管理理论、曼特斯管理理论、麦克莱恩结构系统管理理论等。
4.理论和实践结合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开始结合起来,管理学家们认为要解决管理问题,就必须对理论和实践结合,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如:组织行为学、系统理论等,使管理理论更加完善、科学。
二、管理学的现代发展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多元化发展近几年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很明显,企业不仅仅要进行产品的研制和生产,还要进行销售、服务、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因此,现代管理学也要求企业在新的发展方向上做出新的调整,以适应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2.管理理论的深化以往管理理论根据管理模式的不同,分为组织行为学、决策理论、组织系统理论等几大类,而现代管理学则把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管理、知识管理等理论也已经拓宽到管理理论的范围之内。
3.组织管理模式变革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如:推行知识管理、团队管理、绩效管理、责任制等,人力资源管理也日趋专业、科学。
管理学历史
管理学历史管理学概念的发展早在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引言中,泰罗就开宗明义地指出管理学的概念,这篇论文的宗旨之一是论证“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并进一步表明,科学管理的根本原理适用于人的行为——从人们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我们大公司的业务运行”。
他还深信:“同样的原则能以等量的威力适用于所有的社会行为上,在我们的家庭管理上,在我们的农场管理上,在我们的大小商人、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慈善机构、我们的大学和我们的政府各部门的业务管理上。
”在大西洋彼岸,与泰罗同时代的法国工业企业家法约尔创立了一般管理学理论。
1916年,他在其代表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中,从工业企业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及企业经营职能(包括技术、商业、财务、安全和会计五大职能)中分离出独立的管理活动,提出了经过经验检验的普遍适用的一般管理理论,定义管理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由此确定了管理活动的5种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
他认为,这种一般管理理论与方法不仅适用于工商企业,而且适用于政府、军事部门与社会团体。
法约尔由此基本上构建了关于管理活动的原则、标准、方法和程序的知识体系,因此,也可以说法约尔奠立了一般管理学的理论基石。
法约尔把管理与经营区别开来,意味着管理学是不包含企业经营活动内容的狭义管理学,而同时又提出了普遍适用的一般管理学。
被尊为现代管理大师的德鲁克,在其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一书中,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其1973年出版的巨著《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则是一本集现代管理学之大成的系统化教科书。
他阐明:“管理是一门学科,这首先就意味着,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不是计量方法,不是行为科学。
无论是经济学、计量方法还是行为科学都只是管理人员的工具。
但是,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经济学,正好像一个医生付诸实践的并不是验血那样。
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行为科学,正好像一位生物学家付诸实践的并不是显微镜那样。
现代管理学的萌芽与发展过程
现代管理学的萌芽与发展过程一、前言现代管理学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期的工业革命时期。
本文将从管理学的萌芽开始,逐步介绍现代管理学的发展过程。
二、管理学的萌芽1. 古代管理思想古代中国有“三纲五常”、“六韬三略”等思想,其中包含了一些关于领导和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政治学”和“伦理学”两大理论,对组织管理和领导权力进行了深入探讨。
2. 工业革命前的经济组织在工业革命之前,经济活动主要以手工业为主。
这种生产方式下的小规模生产组织形式并不需要太多的管理技巧。
但是,在商业活动中,商人们已经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管理技巧来协调和控制他们的商业活动。
3. 工业革命后的生产组织随着机器生产技术和大规模生产方式在19世纪末期得到广泛应用,生产组织的规模和复杂度也大大增加。
这时,管理技巧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在这个时期,一些企业家开始尝试使用一些管理技巧来提高生产效率和组织效率。
三、科学管理的兴起1.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现代管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20世纪初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认为通过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和优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组织效率。
2. 管理思想的演进在泰勒之后,许多其他学者也开始发展自己的管理思想。
例如亨利·福尔特、弗兰克·吉尔布雷斯等人提出了“行政管理”、“人际关系”等理论。
3. 管理学科体系的建立随着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于管理学科体系建立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哈佛大学成立了第一个商业管理研究所,并逐渐形成了包括会计、财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多个方面的完整的管理学科体系。
四、现代管理学的发展1. 管理思想的多元化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管理思想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人们对于管理学科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此时,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例如系统论、决策论、行为科学等。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管理学的发展,可以简略分为三个阶段:1) 古典管理2) 现代管理3) 当代管理1. 古典管理理论1.1 科学管理弗莱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把管理看作科学并且强调管理者作用的第一人。
泰勒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力为目的,分析了工作任务,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了实验,从而开创了工业管理的新纪元。
科学管理理论不仅仅促进了传统工业的发展,并且为西方的组织结构设定了一个文化基础,同时也为组织行为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1.1 任务管理法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是分析工作任务,着重解决三个问题:1) 要做什么2) 怎样去做3) 何时以及用多长时间去做。
管理者的一切努力都是为解决这三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科学管理理论也被称为任务管理法。
1.1.2 行为指导泰勒把某一特定工作分成两个部分,被管理者要做的工作以及管理者要做的工作。
为了找出管理某项工作的科学方法,泰勒需要事先调查以建立一个实施的样本,调查包含以下五个步骤:1) 找到适合完成这一特定工作的适量的工作者2) 仔细研究并分清每一个工作者的具体工作环节,以及他们完成相应环节所需使用的工具3) 用秒表记录下他们做每一个工作环节的具体时间,选择其中最快的方法4) 去掉那些错误的、节奏慢的、无用的步骤5) 最终整理出一套最快最好的工作流程和最适用的工具泰勒的目的是让管理者努力把工作任务分成相对明确环节的同时,用可以量化的标准对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管理工作就是监控所有的环节。
此外,泰勒注意到要了解工作者的期望值,并且要提供培训使他们适应并满足他们所做的工作。
科学管理理论的奖励机制与工作者完成的工作有关,因而工人也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
泰勒认为,“在科学管理理论下,与培训教师合作融洽的员工有机会获得个人的发展,当所有的问题由他单独面对时,他会比在没有接受训练的情况下做得好”。
科学管理理论在本质上是重新协调员工能力的一种方式。
1.1.3 工作定量系统泰勒提供了一种理性的模式来规范并检验工作者的工作表现。
现代管理学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PPT课件
三、 韦伯
与 “理 想官 僚组 织理 论”
1、生平简介
1883.施特拉斯堡服兵役,在施特拉斯堡大学上 课.姨夫与姨妈.赫尔曼·施姆加滕、史学家.大 学教授、自由主义者的.批判俾斯麦与其父保守 主义对立。
1889.师从施密特,完成博士论文《中世纪商业企业 史——源于意大利城市的家庭工业联合体的无限 商业公司的连带责任原则及专财产的发展》
1884 夜校自学.业余学习机械工程学士学位..任总 工.
1890~1893 制造业投资公司总经理 1898~1901 伯利恒钢铁公司[Bethlehem Steel
company] 顾问 1903~1914 哈佛大学 1910 东部铁路公司 1911 沃特敦兵工厂工人罢工 1911年10月到1912年2月 国会听证会 充满敌意
一、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 历史背景
1、二战之后经济发展对提高效率提 出新的要求: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 转变、经营观念的变化
2、科技的发展为管理发展提出挑战、 提供思想和方法:老三论
3、对“人”本性认识的不断加深:
巴纳德“决策人”—组织目标+个 人目标、西蒙“管理人”—非程序 化决策
二、 关于 “管 理丛 林” 现象
内在特性→社会心理需→参与式管理 外在特性→经济 (三)“自我实现人”
需要层次+“Y”理论
给予更多的自主权,促使其参与管 理,创造条件使个人和组织目标一致
人性 假设
(四)“复杂人” “超Y理论”
60~70年代-→“权变理论” 1.人不仅是复杂人,而且是高度可变的 2. 通过组织经验能熟悉新的动机。 3. 不同组织,不同部门中的人的动机不
1915 --50岁生日第二天去世
一、 泰勒
与
科学 管理 理论
现代管理学管理发展史
──《汉穆拉比法典》
返回
3.2.1 奴隶社会
三、希伯莱人的管理思想(前15年,领袖摩西) ▪摩西的岳父建议:“事必躬亲,不利于管理”
“制订法令,昭告民众;建立等级委任制度;责成各级管理 人分级管理,只有最重要的政务才提交摩西。”体现了现代管 理理论的授权原则、管理跨度原则等。
道——经营目标;天——机会;地——市场;将— —人才;法——组织管理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返回
3.1.2 中国近代管理思想
❖近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行政管理思想 - 经济管理思想 - 企业经营管理思想
返回
3.1.2 中国近代管理思想
❖近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行政管理思想
➢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引进西方思想, 选人用人 ➢洋务派张之洞:“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 :“三民主 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 三5)商家思想
❖时期——先秦
❖代表人物——子贡、陶朱公、白圭
❖主张——重市场预测、商业经营策略、 商业经营素质。
警世录
返回
(6)《孙子兵法》
❖五事(事务成败): 道——道义;天——天时;地——地利;将——人
才;法——管理 ❖五德(领导素质):
智、信、仁、勇、严 谋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避实就虚”、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 ❖陈茂榜:
3)《普塔-霍特普教诲书》 公元前2700年;前1500年作为教材;有 丰富的管理思想。
返回
3.2.1 奴隶社会
二、古巴比伦的管理思想 ▪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公元前1792-前1750年)完成了 两河流域中下游的统一事业,使这个百里小国变成了疆 土与实力远远超过历代王朝的大帝国。首都巴比伦为 两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持续了2000多年。 《汉穆拉比法典》:维护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保护私有 财产。世界上最早、最系统、最完整的成文法典。
现代管理学概述
第一章现代管理学概述现代管理学:是指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所得出的基本运动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
现代管理学是相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的管理学而言,它体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时代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内容是:1)管理思想的发展历史,2)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3)管理系统的结构,4)管理的基本功能,5)现代管理的一般方法和技术。
简答学习现代管理的主要途径: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广泛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充分认识自已的国情,掌握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古代管理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直观性,阶级局限性。
近代西方管理理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企业管理领域中逐渐形成的。
它的形成条件是:1)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2)竞争的加剧,3)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先驱有:英国的瓦特、博尔顿、欧文、巴贝奇、尤尔;美国的麦卡勒姆、普尔等。
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形成是管理学这门学科形成的标志。
这一时期分为翻倒管理学派和管理组织学派。
科学管理学派代表人物是泰罗,《科学管理原理》。
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是法车的法约尔和德国的韦伯。
行为科学学派的一种诞生于近代,形成于现代的管理理论学派。
早期称为人际关系学派,是于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代表人物是:梅奥。
人际关系理论奠定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基础,以后产生了1、马洛斯的需要层次论。
2、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理论,3、弗鲁姆的期望价值理论。
4、麦雷戈的“X—Y ”理论。
5、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图”理论。
当代西方管理学说呈现出学派林立的局面。
主要代表:1、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2、以西蒙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3、以卡斯特为代表的系统管理学派,4、以菲德勒为代表的权变理论学派,5、以伏格尔等为代表的企业文化理论学派。
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自18世纪初开始逐渐成熟,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究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管理学早期的管理学受到了机械工业革命的影响。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时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工业生产过程。
由此,管理学的研究逐渐萌芽。
在这一时期,管理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善生产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弗雷德里克·泰勒与亨利·福尔德是早期管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提出了一些管理理论,如“科学管理”的概念,即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生产流程,找到最佳的生产方案,并通过培训和监督实施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这些做法被工业企业广泛应用,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二、经典管理学20世纪初的时期,经典管理学开始得到发展和应用。
泰勒和福尔德的实践启发了代表人物亨利·法约尔的管理学理论。
法约尔提出的“管理过程”模型,重新定义了管理的本质和目标,即有效地管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使用,实现生产效率和投资回报最大化的目标。
他强调企业管理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等过程,称之为“管理过程”。
此外,伯纳德·韦伯提出了“理性化”的管理理念,将理性和科学与管理学相结合,让管理学理论更为完善和全面。
韦伯认为,通过组织清晰明确的管理结构,明确权力和责任的分配,可以实现企业的高效运营。
三、现代管理学20世纪中后期,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现代管理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一时期,观念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变革滋生了大量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人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使得组织行为的研究成为了现代管理学的重要领域。
托马斯·彼得斯和罗伯特·沃森提出了管理思想的“行为学派”理论,认为企业管理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个体行为,也取决于整体组织的行为。
现代管理学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如质量管理、项目管理、成本效益分析、创新管理等。
管理学简史
科学管理理论
6位前辈: 位前辈: 位前辈 1 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 2 甘特 甘特(Henry Laurence Gantt,1861-1919) 3 吉尔布雷斯夫妇
Gilbreth夫妇 夫妇
生平: 生平: 夫人——Lillian Moller Gilbreth( Gilbreth(1878夫人 Lillian 1972):心理学毕业,当过小学教师。人文主 ):心理学毕业 ):心理学毕业,当过小学教师。 义者,时奉工业工程的诞生、发展之全过程, 义者,时奉工业工程的诞生、发展之全过程, 并亲躬其事,人称“工程界第一夫人” 并亲躬其事,人称“工程界第一夫人”。在先 生去世后,独立研究长达48 48年 为人群关系、 生去世后,独立研究长达48年,为人群关系、 行为科学、工业心理学的先驱者。 行为科学、工业心理学的先驱者。
科学管理的先驱
2.汤尼 汤尼(Henry Robinson Towne,1844-1924) 汤尼 1886年,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做的演讲 年 工程师应为经济学家” “工程师应为经济学家”(the Engineer as an Economist),成为美国科学管理运动的第 , 一启动者。他主张管理者相互交换经验, 一启动者。他主张管理者相互交换经验,搜集 整理,以便据此发展成为一门管理的科学, 整理,以便据此发展成为一门管理的科学,为 科学管理运动播下了种子。 科学管理运动播下了种子。
孕育现代管理的历史
工业生产的三大潮流: 工业生产的三大潮流: 1.新发明的兴起 新发明的兴起
瓦特(James Watt,1736-1819)的蒸汽机 瓦特 的蒸汽机 阿尔克莱德爵士(Sir ArkWright)的纺 阿尔克莱德爵士(Sir Rechard ArkWright)的纺 纱机 金属加工机床(Machine Tool)的产生 金属加工机床 的产生
管理学的诞生及发展
诞生及发展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名著《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以及法约尔(H.Fayol)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为标志。
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诞生以来,管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管理学的研究者、管理学的学习者、管理学方面的著作文献等等均呈指数上升,显示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
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管理学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其内容和形式。
管理学范畴现代管理学- 系统管理学,涉及行为科学、系统工程、全面关系流管理管理学等理论,其中决策论(Decision Theory )、博弈论(Game Theory)和运筹学(Operations Research),在社会经济与企业管理、军事战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
管理学基础不同定义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去做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泰勒)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法约尔)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德鲁克)管理就是决策。
(西蒙)管理是组织进行制度落地、体系落地、沟通落地及文化落地,以实现组织级执行力落地,从而增强并提升组织生命力的所有策略及全部过程。
(源自《执行力落地》)管理是指根据一个系统所固有的客观规律,施加影响于这个系统,从而使这个系统呈现一种新状态的过程。
(系统论学者)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既定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周三多)管理职能职能是指“活动”、“行为”,也就是各种基本活动及其功能。
最早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提出的“五职能”说,后有“三功能派”、“四功能派”、“七功能派”等。
总的来看,关于管理职能划分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人事、调集资源、沟通、决策、创新。
我国从宏观上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方面。
现代管理学简答论述
现代管理学简答论述1、简述管理的历史发展的四个阶段及主要特点。
答:(一)、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
其社会组织形态是从氏族发展到胞族再到部落,其特点如下:(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
(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
(3)简单的管理机构。
(4)人格化的管理权力。
(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二)、前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特点。
国家管理是管理的最为基本的形式。
前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特点有:(1)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
(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
(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
(4)管理思想的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
(三)、资本主义社会管理的特征。
(1)科学管理。
(2)分权管理。
(3)法制管理。
(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四)、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
(1)系统化管理。
(2)民主化管理。
(3)科学化管理。
(4)法制化管理。
(5)以人为本。
(6)追求效率。
2、简述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答:(一)、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统一的学科。
(二)、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
(三)、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四)、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五)、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朝代特征。
3、现代管理学的特征及研究内容是什么?答:现代管理学的特征有:(1)变革性。
(2)开放性。
(3)严密性。
(4)实用性。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
(2)关于管理准则、管理规范及其管理手段的基本问题。
(3)关于管理内容方面的基本问题。
(4)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
(5)关于管理创新与管理国际化的基本问题。
论述题1、试分析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答:在现代社会,随着管理的功能不断完善和发展,管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表现为:(一)、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
人类一切有组织的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管理。
因为组织是由多个人构成的,多个人在一起工作,就需要分工,有分工就需要协调、指挥,所以有组织就必须有管理。
现代管理学重点知识点
现代管理学重点知识点现代管理学重点知识点如下: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管理的含义★★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它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
2.管理的历史发展★★2. 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国家管理是管理最基本的形式。
3. 古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4. 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系统化;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管;以人为本;追求效率。
5. 人本思想的依据:人是管理的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最重要的管理要素;做好人的工作是管理成败的关键。
6. 科学管理理论最早产生于工商企业管理中。
现代管理领域的划分★★★7. 现代管理分为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
8. 私人管理是以盈利为目的、市场为导向、竞争为原则。
以盈利为目的。
9. 公共管理是各类公共组织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以公共利益为目的。
10. 公共产品特点:不可分割性,非市场性,非排他性;11. 私人产品特点:可分割性,排他性。
12. 私人管理享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权、自治权,是相对封闭的管理。
13. 现代公共管理特征:以“善治”为模式的管理。
管理在社会发展中作用★★★14. 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2)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3)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4)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5)能创造一种新的生产力。
管理学的学科特征★★★15. 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
这决定了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16. 现代管理学特征:变革性、开放性、严密性、实用性现代管理学研究内容★★★17. 戴维斯——管理职能可划分为计划、组织、控制;18. 法约尔——管理职能应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19. 古立克——七职能论,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20. 比较研究法(比较不同)21. 定量研究法(自然科学知识、数量关系)22. 历史研究法(根据历史经验研究规律性)23. 案例研究法(典型管理事例)24. 理论联系实际方法(通过实践检验这些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第二章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先驱者★★★25. 亚当斯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国富论》中以制针业为例说明了劳动分工给制造业带来的变化;26. 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首次提出了关心人的哲学,人事管理的先驱、“人际关系之父”。
管理学发展史
管理学发展史一、管理学的起源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和管理的学科,它以提高组织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为目标,对组织管理进行系统研究和理论探讨。
管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当时的统治者需要管理庞大的国家和人民,因此出现了一些管理理论和实践。
但是,真正的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才开始形成的。
二、科学管理时期20世纪初,管理学进入了科学管理时期。
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科学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
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管理组织,提高劳动效率。
泰勒强调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原则,如分工、高效率和奖励机制等。
他的理论对工业革命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人文关怀时期科学管理的方法虽然在提高效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忽视了人性因素。
20世纪20年代,人文关怀时期的管理学兴起。
埃尔顿·梅奥是人文关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研究表明,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表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文关怀时期注重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情感,提倡人性化管理,通过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来提高组织绩效。
四、行为科学时期20世纪50年代,行为科学时期的管理学开始兴起。
行为科学时期的管理学主要关注员工的行为和动机,试图解释员工行为背后的原因。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戈和亨利·门西尔。
他们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认为员工的动机可以分为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两种。
行为科学时期的管理学为组织提供了更深入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五、系统理论时期20世纪60年代,管理学进入了系统理论时期。
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
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管理学开始关注组织内部的协调和整合问题。
彼得·德鲁克是系统理论时期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管理学的五个基本功能:规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
六、现代管理学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管理学开始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管理学发展史(2011-05-13 09:45:34)转载▼标签:杂谈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9世纪初到30年代)这一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
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 W. Taylor)、"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Fayol)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 Weber)。
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代表著作是《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科学管理的理论要点具体包括: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必须配备"第一流的工人",并且要使他们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对工人的激励采取"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变对抗为信任,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相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泰罗的追随者们依其理论进行了动作与工时等效率问题的研究;傅勒还首先提出领导的权力要与员工共享,而非加诸于员工,并把这个想法叫做参与式管理。
法约尔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年)当中,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管理理论: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后者包含在前者之中;管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工、职员与职权、纪律等管理十四条原则;管理五要素问题,其中,关于管理组织与管理过程职能划分理论,对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马克斯?韦伯则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他认为这是对个人进行强制控制的最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而且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
他的这一套思想体现在其著作《社会和经济理论》之中.上述三位及其他一些先驱者创立的古典管理理论被以后的许多管理学者研究和传播,并加以系统化。
其中贡献较为突出的是英国的厄威克(L. F. Urwick)与美国的古利克(L. Gulick),前者提出了他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十条原则,后者概括提出了"POSDCRB",即管理七项职能——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
在实践上,各个公司开始将理论付诸于行动,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对公司的改组——采用集中控制下的分权制,建立事业部,成为分权的始作俑者。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研究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
第二阶段:行为科学理论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30年代到60年代)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全世界出现经济大危机,在美国,罗斯福政府从宏观上对经济实施管制,管理学者们则开始从微观上研究"硬件"以外的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影响因素。
行为科学理论阶段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效果)的影响作用。
这些研究起源于以梅奥(G. E. Mayo)为首的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与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的霍桑实验(1924-1932),该实验的结论——职工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存在霍桑效应等——引起了管理学者对人的行为的兴趣,从而促进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该理论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
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到今天依然非常著名的理论成果包括:1.马斯洛(A. H. Maslou)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等五个层次,当某一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该需求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在任何时候,主管人员都必须随机制宜地对待人们的各种需求。
2.赫次伯格(F.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把影响人员行为绩效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前者指"得到后则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的因素,后者指"得到后则感到满意,得不到则没有不满"的因素。
主管人员必须抓住能促使职工满意的因素。
3.麦克莱兰(D.C.Macleland)的激励需求理论指出,任何一个组织及每个都代表了实现某种目标而集合在一起的工作群体,不同层次的人具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主管人员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来激励,尤其应设法提高人们的成就需要。
4.麦格雷戈(D. M. McGregor)的"X理论-Y理论"是专门研究企业中人的特性问题的理论。
X理论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而Y理论是根据"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并归纳了马斯洛与其他类似观点后提出的,是行为科学理论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随着对人的假设发展至"复杂人",又有人提出了超Y理论。
5.波特-劳勒模式由波特(L. M.Porter)和劳勒(E. E. Lawler)合作提出,该模式提出,激励不是一种简单的因素关系,人们努力的程度取决于报酬的价值、自认为所需要的能力及实际得到报酬的可能性,管理者应当仔细评价其报酬结构,把"努力-成绩-报酬-满足"这一连锁关系结合到整个管理系统中去。
战后4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国势与经济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除了行为科学理论得到长足发展以外,许多管理学者(包括社会学家、数学家、人类学家、计量学家等)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对管理学的见解。
其中较有影响的是以巴纳德(C. Barnard)为创始人的社会合作系统学派、西蒙(H. A. Simon)为代表的决策学派以及德鲁克(P. F. Drucker)为代表的经验(案例)学派等,到80年代初发展为十一大不同学派,孔茨(H. Koontz)称其为管理理论丛林。
同一时期,还有个新的现象不容忽视,这就是对顾客需求的重视。
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促使卖方市场开始向买方市场转变,于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母(A. V. Feigenbaum)首倡的全面质量管理(TQM)"始于顾客,终于顾客"的思想开始引起管理界的重视,并为世界各国广为传播和接受。
与其说TQM是质量管理,莫如说它是以质量为中心的企业管理,而质量好坏的评判是由顾客说了算的,因此需要首先从外部了解需要,然后实施内部质量控制,最后落脚于"顾客满意"。
第三阶段:以战略管理为主的研究企业组织与环境关系的时代(6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初)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经济内临石油危机,外遇崛起的日本及欧洲的挑战,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的生存发展,并获取竞争优势。
较为突出的是,来自于战争的词汇——"战略"开始引入管理界。
这一期间的管理理论有以下的发展:安索夫(Ansoff)《公司战略》(1965)一书的问世,开了战略规划的先河。
待到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
该书中将战略管理明确解释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规划与指导"。
他认为,战略管理与以往经营管理不同之处在于面向未来,动态地、连续地完成从决策到实现的过程。
其间,论述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著作还有劳伦斯与罗斯奇合著的《组织与环境》(1969年),提出公司要有应变计划,以求在变化及不确定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卡斯特(F. E. Kast)与罗森茨韦克(J. E. Resenzweig)的《组织与管理——系统权变的观点》(1979年)虽是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作,但其分析的问题亦是从长期角度看待企业如何适应环境,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组织应在稳定性、持续性、适应性、革新性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
迈克尔?波特(M. E. Porter)的《竞争战略》(1980)可谓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书中许多思想被视为战略管理理论的经典,比如五种竞争力(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和目标集聚)、价值链的分析等。
通过对产业演进的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
这一套理论与思想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竞争战略》与后来的《竞争优势》(1985年)以及《国家竞争优势》成为著名的"波特三部曲",中国的管理学界以及很多实际工作者对此都不陌生。
第四阶段:企业再造时代(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80年代,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企业管理,三、四十年代形成的企业组织愈来愈不能适应新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管理学界提出要在企业管理的制度、流程、组织、文化等方方面面进行创新。
美国企业从八十年代起开始了大规模的"企业重组革命",日本企业也于九十年代开始进行所谓"第二次管理革命"。
这十几年间,企业管理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类似脱胎换骨的变革。
实践先于理论的产生,企业再造理论的最终构架由迈克尔?海默(M. Hammer)博士与詹姆斯昌佩(J. Champy)完成。
他们在其合著的《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1993)中阐述了这一理论:现代企业普遍存在着"大企业病",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激烈的竞争,要提高企业的运营状况与效率,迫切需要"脱胎换骨"式的革命,只有这样才能回应生存与发展的挑战;企业再造的的首要任务是BPR——业务流程重组,它是企业重新获得竞争优势与生存活力的有效途径;BPR的实施又需两大基础,即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素质的人才,以BPR为起点的"企业再造"工程将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工作世界。
在上述二人的合著出版前的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就发表了海默的文章《改造工作不要自动化,而要推翻重来》,海默批评了企业在改造中常犯的错误,即运用信息技术加速已落后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工作流程,指出要对流程进行重新思考,并提出了改造的七项原则。
由于其为再造工程所做出的理论贡献,海默本人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9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四大管理宗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