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 母亲》教学反思
语文荷叶母亲教学反思(优秀4篇)
语文荷叶母亲教学反思(优秀4篇)语文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篇一《母亲的呼唤》这篇课文通过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小时候母亲呼唤自己的几件事,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殷切关怀、无限爱意,表达了人间真挚、和谐、美好的亲情,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眷恋。
旨在教育学生体会母爱,感恩母爱。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精心设计了课件,想通过课件的图文结合和老师的讲解,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文中母亲对孩子的关怀,感受母爱,再引导他们回到生活中,体会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种。
种不如意的情况。
主要体现在:教师语言不精准,多次出现口误和重复;教学内容偏离重点,没有把握住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体会;学生对课文的领悟不够深刻;教学课件没有更好地发挥出课件的功效,辅助效果不明显;课件播放与教师讲解出现不一致现象;没有把握好教学时间,部分内容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并出现拖堂的现象等。
语文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篇二昨天上了一堂语文课,题目是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课堂上学生活跃的思维,精彩的发言至今令我难忘。
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情况,初步了解了本文叙事内容之后,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
先找同学诵读课文的开头部分,分析“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査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学生们纷纷猜测不知道母亲名字的原因,课堂气氛活跃。
有的说因为当时年纪太小不记得了,有的说是因为思念太深不忍回想所以不愿记起,也有的说文章是故设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当我告诉孩子们,封建社会时,妇女没有地位,女人嫁了人之后,都被冠以夫姓,往往被称为某某氏时,学生脸上露出了极为惊讶的表情,他们甚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也让我心生感慨。
我又补充说,不仅邹韬奋不知道母亲的名字,一代宗师——季羡林也不知道母亲的名字,他在《怀念母亲》一文中,也曾谈到这种遗憾,学生们沉默了。
我又找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的结尾,为了加深学生们的印象,我分别采取师生同读,学生范读,女生齐读的方式。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荷叶母亲》教学反思1《荷叶。
母亲》是人教版其次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体以亲情为主。
《荷叶。
母亲》,这是一篇借物抒情散文。
文题之所以用“荷叶。
母亲”,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受,托荷赞母,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特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同时还强调“培育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建性阅读实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是一个学生特性化表达的过程,老师要敬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校“一学二导三练”的教学模式的指导,对于《荷叶。
母亲》,我设计的上课思路是首先出示教学目标,主要从学问实力,过程方法,情感看法价值观几个来设置。
接下来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自学练习部分。
学生介绍作者,老师补充,出示本节课须要驾驭的关键字词,例如:菡萏、《荷叶母亲》教学反思2“学生的语文是读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这是我在本课的教学后再次的感悟。
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让我对所任教两班的学生充溢了信念,我深信他们到了初三语文实力肯定不会差,尤其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实力。
在学习的两则短文时,学生能够抓住关键的词句去深化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比如《金色花》,“为了好玩”一句,学生分析到:“这是我为了逗母亲快乐,好像与母亲在玩一个爱的.捉迷藏,表现我对母亲的爱。
”再如;“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学生能分析出“突然”表现“我”要给母亲一个惊喜,也表现了“我”的天真、活泼、淘气。
另外,学生在阅读时能很快地捕获道能够表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如《荷叶.母亲》,学生能够抓住最终一段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一个学期快结束了,我始终在抓学生的“读”,学生一每天地进步,感悟理解实力逐步提高,而在这个过程中,我讲得特别“少”,学生读多了,自然就有了感觉,而这“感觉”是学生自己的“悟”所得,是“教”所不能代替的!抓好“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第1篇】X月X日,在XX中学东晓分校讲了一节录像展示课《荷叶母亲》,评课中,同行的肯定与质疑使我的诗歌教学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洗礼。
上课前,我一直在思考:这堂课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着优点少谈,失误反思的宗旨,自我分析一下吧。
“读”——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
课中,我用教师的深情范读点燃学生的激情,通过幻灯片播放有关“荷叶护莲”的,使学生很快进入情景体验之中,为整堂课酿造的浓浓的母爱情感氛围,激发了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并激活感性认识和已有的知识储备,为突破重、难点作好铺垫。
同样,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听读、引读、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让学生通过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走向文本,一面课文的丰富内涵对学生熏陶、感染,一面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做出多元反应。
“问”——是突出体现了探究、创新的特点。
本来,我是想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在探究过程中,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从而清楚地认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但事与愿为,在真正的课堂实施中,却粗粗带过了,最精华部分也变得流于形式。
“品“——语文是美好的对话,“品”使得语文阅读更神奇更美妙!反思这一节课,“品”是做得不够的。
泛泛抛出问题,没有让学生深入文本,课堂实施游离了备课设想。
我应该让学生用心灵去与文本对话,走进文章的境界中去,读出文章的景美情美,鼓励、点拨、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抓关键的字词和重点词句,从写作手法、用词、表达、情感等方面,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品出景美情美来,并动笔写自己的感受和体悟,使学生真正拥有对文章感受和理解的主动权,逐步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语文知识,发展语文技能,发展思维和感悟能力“悟”——真情,永远是创新的语文课堂的魂。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第【1】篇〗《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以亲情为主题,写出亲情的真挚。
《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
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主要抓住“朗读美文”和“体味深情”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反复细读,让他们自然理解作品的情感。
实际教学中,得失兼之,反思总结如下: [来源:学&科&网Z&X&X&K]一、好的方面①虽是借班上课,但对于课堂的驾驭和调动较成功,学生课堂积极主动参与,上课师生互动学习氛围良好,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②准备:上课之前准备充分,认真制作课件,这样细致的备课过程使自己对教材足够熟悉,教学环节也流畅。
③拓展:在理解文章情感后,又阅读了冰心的诗《纸船》,加深学生对冰心作品的理解。
二、不足之处②本文借红莲的际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为什么作者会想到母亲,我并没有在课题上做拓展,如果这里插入冰心母亲在病中的事情,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中心了。
[来源:学_科_网]③我们课堂上学过的东西,就是希望学生学以致用。
这一课没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去仿写最后一段,也是一个遗憾。
这段借用比喻表达对母亲的热爱之情,是很好的仿写段落。
③由于是驻村上课,而且从高中部到初中部上初一课程,对学生学习基础把握不够精准。
另农村学生课堂表达语言不够简洁清晰,缺乏一定信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第【2】篇〗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主要抓住“朗读美文”和“体味深情”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反复细读,让他们自然理解作品的情感。
实际教学中,得失兼之,反思总结如下:一、好的方面①准备:上课之前准备充分,认真制作课件,这样细致的备课过程使自己对教材足够熟悉,教学环节也流畅。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通用16篇)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通用16篇)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篇1《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以亲情为主题,写出亲情的真挚。
《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
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主要抓住“朗读美文”和“体味深情”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反复细读,让他们自然理解作品的情感。
实际教学中,得失兼之,反思总结如下:一、好的方面① 准备:上课之前准备充分,认真制作,这样细致的备课过程使自己对教材足够熟悉,教学环节也流畅。
② 拓展:在理解文章情感后,又阅读了冰心的诗《纸船》,加深学生对冰心作品的理解。
二、不足之处① 本文借红莲的际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为什么作者会想到母亲,我并没有在课题上做拓展,如果这里插入冰心母亲在病中的事情,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中心了。
② 我们课堂上学过的东西,就是希望学生学以致用。
这一课没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去仿写最后一段,也是一个遗憾。
这段借用比喻表达对母亲的热爱之情,是很好的仿写段落。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篇2《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以亲情为主题,写出亲情的真挚。
《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
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讲授《荷叶母亲》这节课时,我按照“初读感知——品读悟情——抒写感恩”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体会浓深的母子深情。
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荷叶荷花的简笔画图片,然后问学生由图片会想到什么诗句或者想到什么话语,从而引入课题,介绍冰心。
接着让学生听录音朗读,注意把握字音、语调、节奏、情感。
听完之后交流感受。
《荷叶·母亲》课文教学反思(通用6篇)
《荷叶·母亲》课文教学反思(通用6篇)推荐文章散文诗《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热度: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热度:语文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热度:七年级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热度:课文《荷花》教学反思(通用6篇)热度:《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值得学生鉴赏学习。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荷叶·母亲》课文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荷叶·母亲》课文教学反思篇1荷叶,莲花的叶子。
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2021最新《荷叶母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以前教课,我都是采用解题、了解作者、梳理情节、划分段落、归纳中心等传统教学模式,讲得多,分析细,结果往往是老师累、学生烦、效果很差。
在讲授《荷叶母亲》这节课时,我决心把课堂交给学生,按照“朗读——探究——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探究诗文的构思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新课程强调学生要“读”,朗读、诵读、默读、精读……总之要多读。
在课堂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借助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受到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表现力,又提高审美情趣。
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从而清楚地认识借物抒情的写法。
在课堂上学生动脑还动手,运用同类写法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抒发对母亲的爱。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转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要求尽最大可能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
这堂课之后,我自己觉的轻松,学生也学的愉快。
我深切地感悟到,做为教育者,要跟上时代步伐,转变教学观念,使教与学成为一种生命的活力。
语文荷叶母亲教学反思(最新15篇)
语文荷叶母亲教学反思(最新15篇)语文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篇一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学习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
在上这课之前,我让同学们观察母亲一天中做了那些事。
哪些是为你做的。
在教学时,我决定抓住“恩情”入手。
恩情,字典上的解释是深厚的情义。
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深奥了,不能理解,还得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
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哪儿?体现在母亲的行动中、母亲的心理活动中,母亲的语言上。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读课文,感悟母亲的恩情。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
她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接着我请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词句中具体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呢?学生通过读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些关键的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词句说明了什么?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终于领悟到这就是母亲的恩情,母亲的恩情就体现在深夜为儿缝衣这一行动中,体现在对儿子的深深担忧中,这就叫恩情。
这时再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学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诗中母亲对儿子的恩情了。
在学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我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深深的母爱。
首先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大家发言热烈,看来他们对自己妈妈的了解还是很深的;其次,我让学生说说你观察了一天妈妈后有哪些发现呢?“早上洗衣、做饭、送我上学,然后上班。
下班回家,辅导我作业、煮晚饭、洗碗筷。
晚上织毛衣……”我引导学生说说妈妈的一天过得怎样?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辛苦!”语文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篇二今天的上午我上完了胡适的《我的母亲》,教后反思这两节课,我觉得还是收获多。
收获一:收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高涨热情。
我从没有体验过孩子们人人激情参与的语文课,就是后几名的从不举手的同学,现在的语文课上不但屡屡举手而且是满脸兴奋地抢着举手,希望我点他们的名字。
我真恨一堂课就45分钟,不能给每个同学一个展示的机会。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第1篇】《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讲授《荷叶母亲》这节课时,我按照“初读感知——探究质疑——抒写感恩”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体会浓深的母子深情。
新课导入部分我采用ppt多媒体课件创造范围,让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文本,为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搭建了很好的桥梁。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部分注重了朗读的运用,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为下一步深入理解文本奠定了基础。
研读文本、质疑探究部分,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对于学生由于能力的差异,我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点拨,这样让学生既学到了方法,更提高了能力。
拓展延伸部分,我选择了与文本一致的片段,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能力。
形成性练习部分,我既注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通过小片段的练习,锻炼了学生赏析和写作能力,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引导和熏陶。
我觉得本节课比较成功之处在于:1、对于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分析比较到位,教学设想符合文本要求和学生实际。
2、教学目标的设计注重一学生为主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的写作特色,主体都是学生,注重了以学生为主导的理念。
3、注重学生的朗读,朗读的方法及技巧都做了要求及指点,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没有采用直白简单的灌输法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朗读及自由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感知,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4、多媒体的使用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5、让学生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体会诗歌中的浓浓母子深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第1篇】案例反思朗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只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堂才是焕发生命的课堂。
但是,怎样读得有效,一直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亦难。
让我们如何做到更加精到的引领和指点,将语言文字的魅力传达给孩子们,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配乐朗诵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朗读,情感是第一位的。
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音乐生活中无所不在,贝多芬说:“音乐最能爆发人类的精神。
”音乐本身是一种情感艺术,只要选择恰当,音乐就可以为诗歌朗读插上翅膀。
配乐朗诵很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是一种很好的朗读方法。
学生只有投入文章中,情感才能激发。
音乐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将音乐运用于课堂,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前,音乐创设了情境。
音乐能带给人们良好愉悦的心境,激发想象力,陶冶情操。
课堂也因艺术的介入,而变得更为互动、活跃、高效。
上课初配乐朗读,两种乐曲对比中,让学生揣摩到作者的情感,把握朗读基调。
学生的配乐朗读再加上美丽的画面,如本课课件选择的荷叶画面色彩较淡雅,整体画面字体以荷花颜色为主,与文本语言风格和谐。
让学生能感到诗情画意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朗读美文的兴趣。
要使配乐朗诵出彩,课前要精选乐曲,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使曲中的情感和文中的情感相似。
教《秋天》配上《秋日私语》,教《济南的冬天》配上《安妮的仙境》,如选择的两首对比乐曲,一首选择儿童歌剧《胡桃夹子》,让学生较易把握,因为我们仅是借助音乐的翅膀,一首选择《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它传达的那种深沉的爱与文本较吻合,两者和谐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然如果能为文本量身定做一首曲子那是多么好!当然“乘着音乐的翅膀”,让学生美美的朗读,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
如在休息时间经常无意识地放一些经典名曲,在早自修经常进行配乐朗诵欣赏。
散文诗《荷叶母亲》教学反思
散文诗《荷叶母亲》教学反思《荷叶母亲》是谱写的一支感人至深的真情之曲,震惊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我收集了((散文)诗)《荷叶母亲》教学(反思),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散文诗《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篇1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主要抓住“朗读美文”和“体会深情”两个环节,引导同学反复细读,让他们自然理解作品的情感。
实际教学中,得失兼之,反思(总结)如下:一、好的方面① 预备:上课之前预备充分,仔细制作课件,这样细致的备课过程使自己对教材足够熟识,教学环节也流畅。
② 拓展:在理解(文章)情感后,又阅读了冰心(2021年《鞋匠的儿子》教学反思)的诗《纸船》,加深同学对冰心作品的理解。
二、不足之处① 本文借红莲的际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为什么会想到母亲,我并没有在课题上做拓展,假如这里插入冰心母亲在病中的事情,同学就更简单理解中心了。
② 我们课堂上学过的东西,就是盼望同学学以致用。
这一课没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去仿写最终一段,也是一个圆满。
这段借用比方表达对母亲的喜爱之情,是很好的仿写段落。
散文诗《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篇2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符合散文诗的文体特点,以品析为主,以对同学的语言训练为基础,教学目标完成状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一、与同学互动不够。
课前我与同学的沟通较少,因此敢于主动发言的同学不多。
而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我没有准时地予以鼓舞,造成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二、对同学的诵读指导不够充分。
在我范读的时候,应当提示同学有意识地仿照我的语速、语调,再结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朗读一遍,这样同学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
本文是要求背诵的篇目,课堂上应反复诵读,课文的主旨段在品析之后可要求同学背诵下来,其余段落可选背。
三、课文集美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此环节原来是要求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红莲的段落,从中选(句子),形成一篇先描写后抒情的微型美文。
我提示同学可以找与环境、心情、红莲情状相关的语句,范围太大,同学反而不好把握,其实只要找出能体现本文主旨也就是直接描写红莲的句子就可以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荷叶 母亲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材《荷叶·母亲》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节选自《往事(一)——生命历史中的几页图画》(《冰心全集》第一册,海峡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本单元课文都是从不同角度抒写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学习中要重视朗读,而部编本教材要求朗读要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本文是一首散文诗,兼具散文和诗的特点,文美情真。
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活场景所感动,进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
她以“荷叶”为题,托物抒情,吟唱了一曲母爱的颂歌。
文如平静的春水里繁星的倒影,晶莹璀璨,又耐人寻味。
同时这又是一篇自读课文,部编本教材最有特色的亮点之一就是自读课取代之前的略读课,自读课中采用旁批和阅读提示的方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自主感受课文,产生独特的个性化解读,构建知识。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参与者,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重在给出方向,导出问题,学生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自求答案。
二、学情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从文章形式和内容上来考量,学生应该比较喜欢这篇课文,但因为是首次接触散文诗,朗读是学生感受课文的最好方法,应该在朗读上多下功夫。
所以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
同时尽量结合文章多设计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标设定一、学习目标1. 正确、流利、多种方式品读文章,积累词汇,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2. 品味精美语言,赏析精彩片段,鉴赏文章借物抒情及以花喻人的写作手法。
3. 细致深入地体会人间至深至爱的亲情,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荷叶母亲教学反思1作为一名新老师,每一次公开课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由于对冰心的喜欢所以选择了《荷叶母亲》这篇文章。
荷叶,莲花的叶子。
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由于文中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受,抒发对母亲的感恩喜爱之情。
文章语言清爽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中,得失兼有,下面做反思如下:一、胜利之处:在讲授这节课时,我决心把课堂交给同学,新课程强调同学要“读”,朗读、诵读、默读、精读……在课堂上,我加强了对同学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同学借助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同学的心灵,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受到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表现力,又提高审美情趣。
以读带思,用朗读声贯穿整个课堂,使同学在朗读中,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
在反复对文章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中,体味文章的情感,使同学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肯定的审美层次。
与此同时,为了让同学能够更好的感受文章的美,体会语文的美,在讲课的过程中,配和温柔动人的音乐。
如在引入新课时,老师在讲解并描述汶川大地震时候一位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而牺牲自己的故事的同时,配以舒缓感人的音乐。
同学听读文章的时候,也有背景音乐的伴奏,使同学在音律和文字美中,快速进入文章。
在本课结尾同学做练笔的时候,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升华同学的感情,激发同学的创作热忱。
此外,在本节课的讲解并描述中,我试着转变语文教学中解题、了解、梳理情节等传统教学模式。
在适当的时候,把介绍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得学习不只为了单纯的.机械记忆,而将文学常识的讲解并描述变为进一步推动同学爱好,加深课文理解的一个环节。
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同学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从而清晰地认识寄情于景的写法,并且通过阅读题目巩固着一写法。
在课堂上同学动脑还动手,运用同类写法发表性格化的见解,抒发对母亲的爱。
《荷叶·母亲》课文教学反思
《荷叶·母亲》课文教学反思《荷叶·母亲》课文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荷叶·母亲》课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荷叶·母亲》课文教学反思1荷叶,莲花的叶子。
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20xx最新《荷叶母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以前教课,我都是采用解题、了解作者、梳理情节、划分段落、归纳中心等传统教学模式,讲得多,分析细,结果往往是老师累、学生烦、效果很差。
在讲授《荷叶母亲》这节课时,我决心把课堂交给学生,按照“朗读——探究——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探究诗文的构思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新课程强调学生要“读”,朗读、诵读、默读、精读……总之要多读。
在课堂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借助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受到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表现力,又提高审美情趣。
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从而清楚地认识借物抒情的写法。
在课堂上学生动脑还动手,运用同类写法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抒发对母亲的爱。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转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要求尽最大可能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
这堂课之后,我自己觉的轻松,学生也学的愉快。
我深切地感悟到,做为教育者,要跟上时代步伐,转变教学观念,使教与学成为一种生命的活力。
《荷叶·母亲》课文教学反思2在讲授这节课时,我决心把课堂交给学生,新课程强调学生要“读”,朗读、诵读、默读、精读……在课堂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借助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受到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表现力,又提高审美情趣。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这是荷叶母亲教学反思,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教学重点: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学习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入学已经有半个学期了,大家逐渐适应了寄宿生活,当老师偶尔翻看大家入学伊始所写的日记,发现同学们文字中流淌的感情是对家的浓浓思念,尤其是对妈妈的想念和依恋.今天我们所要认识的冰心先生和大家一样,对母亲的爱恋同样地通过文字流露出来. 她曾说“怎样写母爱才有新意?是写冷暖问候,还是写病痛关爱?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荷叶母亲》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为我们做出了回答.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吧!二、作者简介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汉译外国文学作品.她1923年于燕京大学文科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曾于1921年参加由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有《笑》《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它们以细腻温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轻倩灵活而又含蓄不露的笔调写童心、母爱和自然,语言清新隽丽,耐人寻味.既有白话口语的朴素流畅,又兼备文言特有的简洁凝练.三、预习检查(1)给加点字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菡萏:荷花.欹斜: 倾斜,歪斜.并蒂: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徘徊: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亭亭:形容人或花木美好.四、朗读课文,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体味诗歌思想感情1、“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如何理解?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的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升华主题.)2、作者在风雨中几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红莲呢? 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一写看红莲.心情:烦闷.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红莲:开满亭亭.“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红莲首次登场.二写看红莲.心情:不适意,徘徊.环境:雷声作了雨越下越大.红莲:左右倚斜,无依无靠.三写看红莲.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感动.环境:雨肆意地下着.红莲: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动摇教学反思:好的方面:1、准确把握并激活学生的兴趣点,准确地把握并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才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2、注重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事实上,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实践.古人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自子自知.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能,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文字是情感的载体,也是美的传递者,我让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朗读形式重点研读了课文的第四段,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红莲在何处.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的理解和回应,书本潜在的意义才能处于不断的被创造性的流动之中,学生的心灵才能于书本中的世界融为一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依附于课文载体实现的.它的实现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效果不错.3、重视拓展延伸,学以致用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具体的实际生活中,让他们能从书本的小语文走进生活的大语文,让学生生活语文的意识增强,从而提高自己生活的审美能力和生活中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充分的认识的语言语文所彰显的魅力.不足之处:有些具体的知识点没落实到位,比如在讲解时候,有个学生找到了梅花和牡丹,他认为这也是作者所认为美的花,我只是和学生否认了他没找准确,却美和学识讨论为什么不美.学生分析到了映衬美,对比美,但画面中并没实际的标出什么和什么映衬,才是美的.什么和什么对比才美等,可能有些学生还不够完全的明白,如果画片中标记了,应该更到位.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第2篇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主要抓住“朗读美文”和“体味深情”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反复细读,让他们自然理解作品的情感。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整理版
__荷叶母亲教学反思_2整理版荷叶母亲教学反思荷叶母亲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阅历,那么写教学反思须要留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荷叶母亲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1一、胜利阅历流程清楚,先整体感知,后精读赏读。
在精读环节,有老师示范,启发学生通过抓本体和喻体的相像处找到事物的特征,结合全文整理句子,理解句子深层含义。
二、失败的缘由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
这次《荷叶母亲》的疏漏之处就有:如(1)表达含混。
备课组长提到:在给学生提出问题时,语速缓慢些,提问两遍。
这一项作为本周亟待整改的地方。
(2)字词处理欠当。
这节课字词部分超时了。
缘由在于:(1)字词较多,不但有新授,还顺带复习了上一课的部分内容;(2)第一次在课上运用磁性粘贴的田字格,阅历不足。
以前都是在黑板上自己画田字格,今日为了落实集备精神,第一次在课上字词环节用上了这个新式武器。
便利倒是便利,省得画格了每次,可没意识到四个格子在一联啊!本课有四个学生简单写错的字,我自己示范写了一个,另外三个叫学生上来写,以便更好的反映学情。
没想到第一个学生写的太慢,写完不对,用手抹去,又反复改了两回才下来,其次、三个学生呢只有在后面干站着看的份儿。
耗时较多。
下次,我可以自己干脆板书,或是让学生课前写好,上课我再将其贴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纠错。
这样,即使有错,改正耗时唯恐也较之前要少得多。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吧。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2最近听了特级老师林春曹老师的讲座,感觉那是多高的境界。
林老师把上课分为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海是山,看水还是水。
自问自己在何境界,自己有没有实力修炼三重而得道?晚上发觉自己备课有三个步骤,因为肤浅,谈不上什么境界。
写出来只是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与指责,贻笑大方了。
前三年我备课,都是先通过各个途径收集别人的教案,吸取精华,为我所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教学反思第1篇】从9月25日接到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通知的那一刻,思绪就没有停止过:指导老师张登林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博士、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他治学严谨,学富五车。
我的教学内容应该选什么?如芒在背、诚惶诚恐。
文言文教学易操作,流程清晰。
要不上文言文,可细想容易与其他学员“撞车”,最后还是放弃了。
前几天淮北市文明创建“省级”检查,我准备道德讲堂“六个一”流程的材料,眼前一亮,驾驭相关母爱、感恩的主题材料,不正是我的强项吗?我就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读本中选择了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
备课过程中几易其稿,聚焦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导入、衔接与过渡、板书设计。
自认为借班上课,也必然是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10月29日上午第二节上课完毕,才发觉有待完善与改进的地方很多。
结合上课过程中自己第一时间发现的问题,回到办公室我仔细回放课堂情景,反思如下:一、不足之处1、入题过缓。
导入的时间在三分钟左右,时间有点偏长。
我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创设情景,不惜言语铺陈,忽略了语文教学的重心——快速进入文本,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有时观课类似的问题一眼就能发现,当时就默默告诫自己,这样的缺点不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出现。
但一旦进了课堂,不敢割舍自己精心预设的华丽辞藻,忽略了学生、忽略了课堂、忽略了有效教学。
正如余映潮老师精彩评点中所言:缓入早出。
2、问题指令发布之后,应留给孩子充裕的思考时空。
本节课共有如下四个问题:《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遮盖住红莲,为其遮风挡雨,这是一幅荷叶护莲图。
作者由眼前的图景想到了什么?文章第9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篇散文诗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亲。
作者是借助具体形象荷叶来歌颂的。
那么这种写法叫什么?上述四个问题是步步推动、环环相扣的,我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做到“闲庭信步”、“水到渠成”,有点操之过急,毕竟是一篇散文诗,没有给七年级的孩子充裕的思考时空,应让孩子深思熟虑,在语文课堂上一展风采!二、成功之处1、衔接过渡自然授课过程中,为了不让新内容的出现给人突兀之感,我就特别注重每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与过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
马岩
《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以亲情为主题,写出亲情的真挚。
《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诗。
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讲授《荷叶母亲》这节课时,我按照“初读感知——品读悟情——抒写感恩”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体会浓深的母子深情。
首先,我用冰心的一首小诗引入课文,为课文奠定感情基础,从而介绍作者冰心。
接着让学生在把握字词的基础上,集体朗读课文,并体味出了红莲与荷叶的形象特征。
之后自然的过度到作者心情的变化上,从而引出作者由荷叶护莲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最后点到文章主旨抒发了对母亲深深的赞美与爱。
整堂课的教学中,得失兼有,总结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在上课基本步骤的把握上,能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使学生分析文章时能由浅入深,不突兀、不盲从。
整堂课基本囊括了语文课堂所必须的环节,结构较清晰。
2、让学生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体会诗歌中的浓浓母子深情,明白借物写人的写法。
学以致用,课的最后环节设计让学生“抒写词句,感恩母亲” 抒写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整堂课语文气息较浓厚。
二、不足之处
1、整堂课发言的学生不多,孩子的情绪不高涨,主要是由于在备课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性把握有所欠缺。
一堂成功的课,应该是学生多说,老师只做引导,在学生思考与说的过程中逐渐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2、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少,这也是导致课堂气氛不浓厚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问题的设计上,应该更多的联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并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此次公开课使我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经过老师们的评课,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优缺点。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从一些细节抓起,逐渐完善自己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