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法美两科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语文

合集下载

近几年物理学前沿取得的成就及研究成果-word文档

近几年物理学前沿取得的成就及研究成果-word文档

近几年物理学前沿取得的成就及研究成果2019~2009年度诺贝尔奖获奖名录2019年12月10日第一百届诺贝尔奖颁发。

俄罗斯科学家阿尔费罗夫、美国科学家基尔比、克雷默因奠定了资讯技术的基础,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美国科学家黑格、麦克迪尔米德、日本科学家白川秀树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美国科学家保罗·格林加德、奥地利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因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詹姆斯· 赫克曼丹尼尔·麦克法登因发展了能广泛应用于个体和家庭行为实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9年12月10日第一百零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克特勒、美国科学家康奈尔、维曼因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因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的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蒂莫西·亨特、保罗·纳斯因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19年12月10日第一百零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因在探测宇宙中微子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导致中微子天文学的诞生,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因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质谱分析的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内容预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

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 ,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

(解说:作为自读课 ,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疑心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

)学习侧重点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学习探究学习方法。

4.联系学习实际 ,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解说: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特点 ,初中学习的第五学期 ,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

根据新教材阅读能力培养的这一要求 ,确定学习侧重点1、2。

依据新大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 ,确定学习侧重点3、4。

)自读程序1.作者介绍(学生运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自制电子作品 ,介绍丁肇中人物小传和图片)。

2.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朗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2)默读全文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完成课后练习一。

(3)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 ,谈出自己的见解。

3.研读课文 ,质疑问难。

(1)精读课文 ,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并标注符号。

(2)分小组讨论解疑 ,汇总、概括得不到解决的疑问。

(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 ,有条件的多媒体实验班级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 ,寻求解答。

)4.重点细读 ,讨论交流。

利用课后练习二 ,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 ,展开大讨论或辩论 ,思考:(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2)联系实际反思自我。

(3)怎样改良?提出建议和方法。

如果课堂讨论不够深入 ,可让学生以?浅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为主题 ,进行探究学习。

5.课外探究学习 ,拓展延伸课堂内容。

(1)归纳概括探究主题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5个探究主题 ,在班级公示。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首届若贝尔奖颁发教案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首届若贝尔奖颁发教案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知识与能力1.巩固上一课所学的消息的知识,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学习理清本课这则消息的层次,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快速阅读能力,运用所学的消息知识阅读本课文章。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旁批,了解这则消息的结构和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诺贝尔奖在促进世界科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培养科学精神。

2.感受人类精英对人类历史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民族自信心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这则消息的结构,理解其内容,提高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品味消息准确精练的语言,学习写作消息。

1课时一、新课导入2012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中国作家莫言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

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再次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

他就是诺贝尔。

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荣誉奖。

想知道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谁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

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5年,诺贝尔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及和平奖5种奖金(1969年瑞典银行增设经济学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为了纪念诺贝尔做出的贡献,人造元素锘(Nobelium)以诺贝尔命名。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

高中语文现代文整理

一、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学常识玛丽·居里(1867-1934年)世称“居里夫人”,全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

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1867年11月7日生于华沙。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

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

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

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3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其代表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二、概括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开始描写了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作学术报告的场面,将居里夫人美丽、优雅的形象和伟大的成就凸显在读者面前。

接着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直到发现了镭。

然后写居里夫人在名利面前的态度和做法。

最后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

赞扬了居里夫人对真理的追求,对科学研究的执著。

三、要点1.描写居里夫人的外在美,从正面和侧面两方面描写2.描写内在美时,用引用,类比,联想等手法四、可用做作文角度外在美只是表象,内在美才是真的美做事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恒人要有目标有追求二、边城一、文学常识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外阅读(二)(有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外阅读(二)(有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外阅读(有答案)班级姓名成绩一、课外阅读。

猪嘴防毒面具①细心的人会注意到防毒面具的外形和猪嘴极为相似,这是为什么呢?莫非防毒面具的发明和猪嘴有关?为什么叫猪嘴防毒面具?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曾与英法联军为争夺某地区展开激战,双方对峙半年之久。

1915年,德军为了打破欧洲战场长期僵持的局面,第一次使用了化学毒剂。

他们在阵地前沿设置了几千个盛有氯气的钢瓶,朝着英法联军阵地的顺风方向打开瓶盖,把约180吨的氯气释放出去。

顿时,一片黄绿色烟雾弥漫,并快速向联军的阵地飘移,一直扩散到联军阵地纵深几十千米处,致使几千名英法联军士兵中毒,战场周围的大量野生动物也相继中毒丧命。

③可是奇怪的是,这一带的野猪竟意外地活了下来。

这件事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

经过考察和研究后,科学家们终于发现是野猪喜欢用嘴拱地的习性,使它们免于一死。

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

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

野猪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赐予它们的防毒面具,因此它们能在这场氯气的浩劫中幸免于难。

④揭开了这个秘密....之后,两国科学家深受启发。

他们很快就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像猪嘴巴一样的防毒面具,但这种防毒面具没有直接采用泥土作为吸附剂,而是使用木炭颗粒做过滤层,内装有可以过滤毒气的材料,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木炭颗粒。

后来经过多次改进,防毒面具采用的过滤材料更为先进可靠,吸附化学毒剂的本领更大,但它酷似猪嘴的基本样式却一直没有改变。

⑤防毒面具可以说是一件模仿猪嘴的杰作。

(有删改)1.对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A.引出说明对象猪嘴防毒面具。

B.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C.特意点出防毒面具外形和猪嘴相似,提问“为什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总结全文,突出说明对象猪嘴防毒面具的特点。

2.第④段中加点的“这个秘密”指的是什么?用“——”画出来。

1901至今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小故事

1901至今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小故事

目录1901-1950 (1)1951-1980 (4)1981-2000 (7)2001-2010 (8)2011-2020 (10)2021 (12)独享还是共享? (13)人选空缺怎么办? (13)最年轻和最年长的获奖者 (13)史上获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 (14)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4)作为根据诺贝尔遗嘱设立的五大奖项之一,物理学奖被授予“在物理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与其他诺贝尔奖相比,物理学奖的荐举和甄选过程更长、更缜密。

诺贝尔物理学奖规则规定,获奖者的贡献必须“已经受时间的考验”。

这意味着诺贝尔委员会往往会在科学发现的数十年以后才会为此颁发奖项。

自1901年设立至今,诺贝尔物理学奖已走过百年历程,记录了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无数个里程碑,已成为人类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01-19501、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X射线2、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荷兰)、塞曼(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3、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4、1904年:瑞利(英国)气体密度的研究和发现氩5、1905年:伦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6、1906年:约瑟夫·汤姆生(英国)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7、1907年:迈克尔逊(美国)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8、1908年:李普曼(法国)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9、1909年:伽利尔摩·马克尼(意大利)、布劳恩(德国)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理查森(英国)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10、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11、1911年:维恩(德国)发现热辐射定律12、1912年:达伦(瑞典)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13、1913年:卡末林-昂内斯(荷兰)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14、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5、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16、1916年:未颁奖17、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18、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对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19、1919年: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20、1920年:纪尧姆(瑞士)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21、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22、1922年: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23、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25、1925年:弗兰克·赫兹(德国)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26、1926年: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27、1927年: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英国)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28、1928年:理查森(英国)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29、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31、1931年:未颁奖32、1932年:维尔纳·海森伯(德国)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33、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创立波动力学理论;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34、1934年:未颁奖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36、1936年: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37、1937年:戴维森(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38、1938年:恩利克·费米(意大利)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39、1939年: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美国)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40、1940—1942年:未颁奖41、1943年:斯特恩(美国)开发分子束方法和测量质子磁矩42、1944年:拉比(美国)发明核磁共振法43、1945年: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44、1946年: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45、1947年:阿普尔顿(英国)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发现阿普顿层(电离层)46、1948年: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47、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48、1950年:塞索·法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并发现π介子1951-198049、1951年:科克罗夫特(英国)、沃尔顿(爱尔兰)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50、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美国)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51、1953年:泽尔尼克(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52、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博特(德国)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53、1955年:拉姆(美国)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库什(美国)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54、1956年:布拉顿、巴丁(犹太人)、肖克利(美国)发明晶体管及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55、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56、1958年:切伦科夫、塔姆、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切伦科夫效应57、1959年:塞格雷、欧文·张伯伦(OwenChamberlain)(美国)发现反质子58、1960年:格拉塞(美国)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59、1961年:霍夫斯塔特(美国)关于电子对原子核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发现原子核的结构;穆斯堡尔(德国)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60、1962年: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开创性理论61、1963年:维格纳(美国)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及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梅耶夫人(美国人.犹太人)、延森(德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62、1964年: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巴索夫、普罗霍罗夫(苏联)发明微波激射器63、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施温格、费因曼(美国)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取得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64、1966年:卡斯特勒(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研究原子内光、磁共振的双共振方法65、1967年:贝蒂(美国)核反应理论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能源的发现66、1968年:阿尔瓦雷斯(美国)发展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大量共振态67、1969年: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68、1970年: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物理富有成果的应用;内尔(法国)关于反磁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69、1971年:加博尔(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70、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美国)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71、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隧道效应;贾埃弗(美国)发现超导体隧道效应;约瑟夫森(英国)提出并发现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即约瑟夫森效应72、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赫威斯(英国)发现脉冲星73、1975年:阿格·N·玻尔、莫特尔森(丹麦)、雷恩沃特(美国)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提出核结构理论74、1976年:丁肇中、里希特(美国)各自独立发现新的J/ψ基本粒子75、1977年:安德森、范弗莱克(美国)、莫特(英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研究76、1978年:卡皮察(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77、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美国)、阿布杜斯·萨拉姆(巴基斯坦)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的贡献,并预言弱中性流的存在78、1980年:克罗宁、菲奇(美国)发现电荷共轭宇称不守恒1981-200079、1981年:西格巴恩(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美国)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的开创性工作;肖洛(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80、1982年:K·G·威尔逊(美国)提出重整群理论,阐明相变临界现象81、1983年:萨拉马尼安·强德拉塞卡(美国)提出强德拉塞卡极限,对恒星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进行的理论研究;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化学元素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82、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证实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矢量玻色子[[W+]],W-和Zc的存在;范德梅尔(荷兰)发明粒子束的随机冷却法,使质子-反质子束对撞产生W 和Z粒子的实验成为可能83、1985年:冯·克里津(德国)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84、1986年:鲁斯卡(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比尼格(德国)、罗雷尔(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85、1987年:柏德诺兹(德国)、缪勒(瑞士)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86、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斯坦伯格(美国)产生第一个实验室创造的中微子束,并发现中微子,从而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87、1989年: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原子钟中的应用;德默尔特(美国)、保尔(德国)发展原子精确光谱学和开发离子陷阱技术88、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美国)、理查·爱德华·泰勒(加拿大)通过实验首次证明夸克的存在89、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把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90、1992年: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高能物理学的多丝正比室91、1993年:赫尔斯、J·H·泰勒(美国)发现脉冲双星,由此间接证实了爱因斯坦所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92、1994年:布罗克豪斯(加拿大)、沙尔(美国)在凝聚态物质研究中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93、1995年: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94、1996年:D·M·李、奥谢罗夫、R·C·理查森(美国)发现了可以在低温度状态下无摩擦流动的氦同位素95、1997年:朱棣文、W·D·菲利普斯(美国)、科昂·塔努吉(法国)发明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96、1998年:劳克林、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崔琦(美国)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97、1999年:H·霍夫特、韦尔特曼(荷兰)阐明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98、2000年:阿尔费罗夫(俄国)、克罗默(德国)提出异层结构理论,并开发了异层结构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杰克·基尔比(美国)发明集成电路2001-201099、2001年:克特勒(德国)、康奈尔、卡尔·E·维曼(美国)在“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本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成就100、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小柴昌俊(日本)“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版第8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版第8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第八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一〉杨振宁(1922— ),安徽省合肥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其在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一)求学经历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

1938年他才16岁,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随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1944年在西南联大研究院毕业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心系祖国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

他在1971年夏回国访问,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6年来,他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先后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授予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四)主要成就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耳斯(ls)提出了“杨振宁—米耳斯规范场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特方程”。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二〉吴学东,女,副教授。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知识梳理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知识梳理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原文】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今年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

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了巨额收入。

1896年诺贝尔逝世时,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

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

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

诺贝尔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注释】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

伦琴(1845——1896),德国物理学家。

为纪念他在科学上的贡献,他发现的X射线也被称为“伦琴射线”。

范托夫(1852——1911)又译作“范特荷甫”,荷兰化学家。

他为近代物理化学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

贝林(1854——1917):又译作“倍林”,德国细菌学家、免疫学家。

他与人共同研制了破伤风抗毒素与白喉抗毒素。

普吕多姆(1839——1907)法国诗人。

代表作有诗集《孤独》《法国》《命运》等。

迪南(1828——1910)又译作“杜南”,瑞士人,国际红十字会创始人。

部编版六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用时:100分钟总分:100分)一、书写与审美(5分)1.用楷书抄写下列名言,注明出处,注意标点正确,行款工整美观。

(5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淮南子》二、阅读与理解(22分)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4分)海水为什么是蓝的1921年,碧波万顷的地中海。

印度科学家拉曼在英国皇家学会上作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后,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

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深蓝色的海面上跃动着鳞片状耀眼的光斑。

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一对印度母子的对话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地中海!”“为什么叫地中海?”“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

”“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年轻的母亲一时语塞.( ),求助的目光正好遇上了在一旁饶.( )有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这一解释。

它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瑞利。

这位以发现惰.( )性气体而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曾用太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的理论解释过天空的颜色,并由此推断海水的蓝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所致。

但不知为什么,在告别了那对母子之后,拉曼忽然对自己的解释产生了疑惑。

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 )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

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 )一震。

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 ),即使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也会因此而变得闭目塞听,止步不前。

拉曼回到印度后,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首先,他发现瑞利的解释实验证据不足,令人难以信服;接着,他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终于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获得了光线穿过净水、冰块及其他材料时散射现象的充分数据,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蓝色的原理,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原理完全相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及知识点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 (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则外国消息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的文体特点。

2.体会二则消息迥异的语言风格。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品味、比较等多种方法,把握二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和消息文体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类精英对人类历史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1.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了解伦琴等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的胸怀。

一、导入新课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什么是诺贝尔奖?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提问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1901年12月10日;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提问2:根据消息文体特点,勾画出标题和导语并明确主体,思考:导语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明确: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

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

提问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明确:不可以。

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美丽的颜色优秀教案推荐3篇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美丽的颜色优秀教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美丽的颜色优秀教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美丽的颜色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记述的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过程,感受科学家在艰苦条件下表现出的人格魅力。

2、把握本文作为传记的主要特点。

3、感受本文的语言风格、品味语言中的情味。

教学过程:1、导入:诺贝尔奖,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咱们中国也有人获得此奖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

你们知道历史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是谁吗?——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她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颜色》去寻找答案。

2、好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解读文章的钥匙。

题目是“美丽的颜色”,学这篇文章就得弄清楚:“美丽的颜色”是什么,什么有着“美丽的颜色”。

3、“美丽的颜色”这五个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请找出来。

居里夫妇希望它——镭有“美丽的颜色”。

镭的颜色美吗?镭,略带蓝色荧光,美丽好看。

4、文章写镭略带蓝色荧光,颜色美丽好看的文字并不多,大量的文字是在写什么呢?居里夫妇探索镭的艰苦而且快乐的过程。

(叙事性文章的概括,不仅需要把握关键事件,而且需要把握能体现中心的关键词语。

这是一个“艰苦”,但是却又“快乐”的过程。

)5、地球上,人很多,但是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却并不多,为什么他们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些什么呢?坚定的信念淡泊名利对科学研究具有极大的热情时刻保持专注科研中注重效率,懂得分工协作的重要性,并任劳任怨6、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这些优秀的品质、人格魅力,居里夫妇有吗?我们应该从哪儿寻找答案呢?(赏析描写居里夫妇探索镭艰苦而快乐的过程的文字,感悟居里夫妇的人格魅力。

)7、文中说“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有着美丽的颜色且自动发光的仅仅只有镭吗?还有居里夫妇高贵的精神品格、灿烂的人格。

这种高贵的精神品格、灿烂的人格是最美的颜色。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堂笔记《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主要讲述了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的生平事迹及他创立诺贝尔奖的经过。

这一课让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家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也让同学们了解到在科学领域有哪些杰出人才。

诺贝尔是一个拥有多重才能的超杰出人物。

他在生命中的一段时间内体验了多种不同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包括在父亲的硝化工厂工作,做化学研究,然后是文学和戏剧,甚至还涉足了爆炸领域。

正是由于这些经历让诺贝尔认识到了科学和文学的重要性,于是,他决定在自己去世后用价值相当于他整个家产的财富,设立了一项可奖励那些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文学家和平持者的奖项,从而诞生了今天大家熟知的“诺贝尔奖”。

在本课中,我们还了解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

1901年,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经过一年的筹备,终于有了结果。

世界上有很多杰出人才都参加了这一评选活动,但最终,只有5个人被授予了“诺贝尔奖”。

其中有2位文学家:法国著名的日记体小说家高尔基以及西班牙戏剧作家贝克斯塔夫诺;另外,有3位掌握着高深科学技术的科学家:法国的医学家帕斯特;荷兰的物理学家范德瓦尔斯和瑞典的化学家诺尔丁。

本课让我们看到了以诺贝尔为代表的一群杰出科学家、文学家和和平持者的无限魅力。

我们看到了他们那种不畏艰难、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也看到了他们不断求知、创新、突破的科学精神。

通过这些杰出人物的实际行动,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科学的力量及其在人类进步中所发挥的作用。

与此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也学习到了应该如何具备和追求科学精神和实践,以彰显现代人应有的高尚品质!另外,在本课中,我们也要学习到尊重知识和尊重科学家的态度。

诺贝尔奖的颁发,既是对科学家和文学家的褒奖,也是对所有人“劳动创造的肯定”。

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家,认真学习,发扬科学精神,以更积极的态度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我们还要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总结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总结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总结大家都知道,语文的文学常识是很重要的,几乎每一道题目都有涉及到文学常识。

但初中的文学常识比较多,也比较散乱,为了让大家更有效率地复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七年级上1、《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作者王家新。

出版诗集:《纪念》、《游动悬崖》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取象于群山和大海。

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2、《走一步,再走一步》美国莫顿·亨特:作家,心理学家。

代表作:《痛击》、《心理学的故事》本文记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

文章却蕴含着一个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3、《短文两篇》①《蝉》作者:小思本名:卢玮銮,生于香港,有散文集《承教小记》、《路上谈》、《彤云笺》等。

②《贝壳》作者:席慕蓉,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

代表作有:诗集《七里香》《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我的家乡在高原上》等延续新诗温柔淡泊的风格。

4、《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是女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

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

中篇小说:《三生石》。

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这篇文章通过对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的驻足观赏,使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

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5、《童趣》沈复(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文学家。

著有《浮生六记》。

2024届新疆部分学校高考素养调研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2024届新疆部分学校高考素养调研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2024年高考素养调研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由问卷和答题卡两部分构成,答案务必写或涂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市(县、区)、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的密封区内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年10月3日,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美国科学家皮埃尔·阿戈斯蒂尼、匈牙利科学家费伦茨·克劳斯和法国科学家安妮·吕利耶分享了奖项,以表彰他们开发了能够产生阿秒光脉冲的实验方法,促进了物质中电子动力学的研究。

毫不夸张地说,阿秒激光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推向了极限,这也将从根本上刷新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阿秒是一个时间单位,等于10-18秒。

这个单位有多“小”?形象地说,1秒钟所包含的阿秒数,相当于宇宙年龄所包含的秒数。

所谓阿秒激光,指的就是脉冲时间能达到阿秒级别的激光。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研究这种激光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要研究运动员跑步,我们只需要肉眼和秒表就可以,而如果我们要研究快速运动的物体,肉眼就看不清楚了。

于是人们发明了“拍电影”,通过快速的快门开合来形成短时间的光脉冲,让画面在一个短时间内暂时“定格”,这样就方便我们观察了。

这也直接促进了电影的诞生。

如果采用更短时间的光脉冲,那么就可以研究更高速运动的物体。

目前最快的相机快门产生的光脉冲时间大概在万分之一秒,也就是每秒钟快门闪一万次,这么快的速度足够人们清晰地拍摄出昆虫振动翅膀的过程。

相对于宏观物体来说,微观世界的物质(原子、分子)运动的速度更快。

为了研究这种运动,科学家们发明了飞秒激光。

光脉冲的持续时间短至10-15秒,我们终于可以看清一个原子是怎么运动的了。

可是科学家仍然没有停止脚步,他们还想看看原子内部的电子是怎么运动的。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名单Ⅱ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名单Ⅱ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Ⅱ(1923~1944)1923美国科学家密立根因测量电子电荷,并研究光电效应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24瑞典科学家西格班因研究X射线光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25德国科学家弗兰克、赫兹因阐明原子受电子碰撞的能量转换定律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26法国科学家佩林因研究物质结构的不连续性,测定原子量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7美国科学家康步顿因发现散射X射线的波长变化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8英国科学家李扎森因发现电子发射与温度关系的基本定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9法国科学家的布罗意因提户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30印度科学家拉曼因研究光的散射,发现啦曼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311932德国科学家海森堡因提出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英国科学家狄拉克、奥地利科学家学弟呃因建立量子力学中的波动方程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34美国科学家尤里因发现重氢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35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因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36奥地利科学家赫斯因发现宇宙辐射、美国科学家安得林因发现正电子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37美国科学家戴维森、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因发现电子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38意大利科学家费米因用中子辐射产生人工放射性元素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39美国科学家劳伦斯因发明回旋加速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40~1042年的诺贝尔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中断1943美国科学家斯特恩因发明质子磁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44美国科学家拉比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关于杨振宁和丘成桐关于高能撞机的语文题目

关于杨振宁和丘成桐关于高能撞机的语文题目

杨振宁和丘成桐是我国的两位著名科学家,他们分别是物理学家和数学家。

杨振宁是我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曾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许多卓越的贡献,他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丘成桐则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学领域有着很高的声誉,曾获得过菲尔兹奖等国际数学奖项。

这两位科学家对于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高能撞机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研究设备之一,它可以模拟宇宙大爆炸时的高能量环境,帮助科学家们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杨振宁和丘成桐在高能撞机研究领域也有着很深的造诣,他们对高能撞机的应用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杨振宁和丘成桐的科学成就杨振宁是我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就。

他曾经在研究非相对论性量子力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矩阵力学的问题,并揭示了电荷守恒规律。

他还在物理学方面做出了许多其他的卓越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丘成桐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学领域的成就也是十分突出的。

他曾在代数几何理论和数论方面有很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数学猜想。

他因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曾获得过菲尔兹数学奖等国际数学奖项。

二、高能撞机的作用和意义高能撞机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研究设备之一,它可以模拟宇宙大爆炸时的高能量环境,帮助科学家们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高能撞机可以模拟碰撞产生的各类微粒,进而帮助科学家们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

高能撞机在粒子物理研究和宇宙学领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人类对宇宙和物质世界的认识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杨振宁和丘成桐对高能撞机的贡献杨振宁和丘成桐在高能撞机的应用和发展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

他们在高能撞机研究领域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推动了高能撞机研究的发展。

他们对高能撞机的应用和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对于高能撞机的性能和功能有着深远的影响,帮助了人类更好地理解宇宙和微观世界。

杨振宁和丘成桐是我国的两位著名科学家,他们在物理学和数学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9《美丽的颜色》教案新人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9《美丽的颜色》教案新人教版五四制

9《美丽的颜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居里夫人的事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生动细致描写人物的方法;理解对比、引用的手法。

3.学习居里夫人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生动细致描写人物的方法;理解对比、引用的手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开学初学过《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了解到诺贝尔奖是全球性的,奖给那些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的一个奖项。

能获得此荣誉,他的名字将永载史册,他的贡献也让世界人民永远铭记。

这样的荣誉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然而却有一位美丽的女科学家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镭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可以用于治疗癌症,以及用来探测石油资源、岩石组成等。

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4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

今天这们就来学习《美丽的颜色》,去了解这一伟大发现所经历的艰辛历程。

二.展示目标:1.了解居里夫人的事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生动细致描写人物的方法;理解对比、引用的手法。

3.学习居里夫人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

三.检查预习:1.读读写写:微妙wēi miào 燥热zào rè 沥青lì qīnɡ 骤雨zhòu yǔ 窒息zhì xī 吹嘘chuī xū 荧光yínɡ ɡuānɡ筋疲力尽jīn pí lì jìn 和颜悦色hé yán yuè sè 炽热chì rè2.解释:炽热:温度高,极热。

炽,(火)旺。

窒息: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2022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1宇宙生命之谜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2022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1宇宙生命之谜课堂练习题及答案
.命题方式一:分析某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题模板:用了 ×× 一词,……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起到了……的效果。
命题方式二:某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题模板:不能删去。 ×× 一词,表示……,说明了……,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删去就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去。
命题方式三: ×× 一词用 ×× 替换行不行?为什么?
两面,应将“够”改为“否”。
语文
4.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D )
A.水星离太阳最近,朝向太阳的一面表面温度达到300~400 ℃。(列数字)
B.更有趣的是,1877年,意大利的一位天文学家观察到火星表面有很多纵横的黑色线条,人们猜测这
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举例子)
C.火星是一个非常干燥的星球,在它的大气中虽然找到了水汽,但含量极少,只有地球上沙漠地区的
答题模板:不行。 ×× 表示……,说明了……,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而 ×× 一词指……(从不具备前一词作用的角度分析)。如果替换就变成……,所以
不能替换。
语文
9.文章第4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分类别、列数字。清楚而具体地说明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大部分行星不可能存在
生命。
10.文章最后为什么说“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答案:(示例)近年来,我国在“火星探索”“探月工程”等科学领域获得了功,“天问一号”上热搜。“问”,甲骨文写作“
”,从“口”,
A
“门”声,《说文解字》所谓的“讯”也。“天问”中的“问”即用其本义:
(填序号)。
D (填序号)。
“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中的“问”则引申为: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系列-宇宙选文(word版有答案)(1)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系列-宇宙选文(word版有答案)(1)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系列-宇宙选文(word版有答案)(1)阅读文字,回答问题中微子,关乎宇宙起源之谜曹俊①日本“顶级神冈”中微子探测器项目已正式启动,计划于2027年开始收集数据。

该项目由日本主导、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参与,目的是阐明物质的起源及基本粒子的“大统一理论”,揭开宇宙起源之谜。

②中微子是宇宙中数量最多的基本粒子之一。

基本粒子是已知的最小粒子,它们不能像原子那样被分成更小的粒子,是构造宇宙中一切的基本元素。

而中微子又是最轻的物质粒子,迄今还未能测出它的确切质量,但至少比电子还要轻100万倍。

它们无处不在,如太阳发光、核反应堆发电、岩石的天然放射性衰变等核物理过程中都会产生,就连我们每个人也会因体内的钾-40衰变而每天发射约4亿个中微子。

③中微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反应。

不管是人体还是地球,在它看来,都是极为空旷、可以自由穿梭的空间。

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科学上探测也极为困难。

因此,中微子的发现和研究过程,饱含着几代科研人员的心血。

④1930年,奥地利科学家泡利为了解释原子核衰变中能量似乎不守恒的现象,预言了中微子的存在,认为就是这种“永远找不到的粒子”偷偷带走了能量。

经过20多年的寻找,美国科学家科万和莱因斯终于在核反应堆旁探测到中微子,证明了它的存在。

莱因斯因此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⑤1968年,美国科学家戴维斯在地下1500米深的废弃金矿中进行实验,首次探测到了来自太阳的中微子,证实太阳无穷无尽的能量来自氢核聚变。

1987年,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在第一代神冈实验中,探测到了来自超新星的中微子。

他们二人因此都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后,戴维斯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却发现太阳中微子的数量比理论预言的要少得多,被称为“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

此后,小柴昌俊的学生梶田隆章发现,宇宙射线在大气层中产生的中微子也比预期少,称为“大气中微子丢失之谜”。

⑥中微子为什么比预计的少?1998年,梶田隆章在升级后的第二代神冈实验中发现,大气中微子比预期少,是因为在飞行过程中自发变成了其他种类的中微子,这一现象就是中微子振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美两科学家获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戴维·瓦恩兰
赛尔日·阿罗什
10月9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专家解读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研究成果。

据诺贝尔奖委员会官方网站报道,北京时间9日17时45分,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法国物理学家塞尔日·阿罗什和美国物理学家戴维·瓦恩兰因“提出
了突破性的实验方法,使测量和操控单个量子体系成为可能”获此殊荣。

塞尔日·阿罗什和戴维·瓦恩兰各自独立发明和发展了测
量及操控单个粒子的方法,并能在实验过程中保有粒子的量子力学特质,而这种方式在此之前被认为是不可企及的。

两位科学家的工作领域均属于量子光学,事实上,他们所采用的方法还有很多共通之处:戴维·瓦恩兰使用光子来控制和测量被囚禁的带电离子,塞尔日·阿罗什则采用了相反的途径,他控制并测量了被囚禁的光子,具体需要原子穿越陷阱来实现。

塞尔日·阿罗什1944年9月11日出生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目前居住于巴黎。

1971年在法国皮埃尔与玛丽·居里大学,即巴黎第六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现任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和法兰西学院教授,兼任量子物理系主任。

他还是法国
物理学会、欧洲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的会员,被认为是腔量子电动力学的实验奠基者。

曾获洪堡奖、阿尔伯特·迈克尔逊勋章、查尔斯·哈德·汤斯奖、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金奖等诸多奖项。

其主要研究领域为通过实验观测量子脱散(又称量子退相干),即量子系统状态间相互干涉的性质会随时间逐步丧失。

脱散现象可对量子信息科学形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涉及量子计算领域,另一方面则与量子通信相关。

戴维·瓦恩兰1944年2月24日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

197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现任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和组长,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教授。

他还是美国物理学会、美国光学学会会员,并于1992年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

曾获得阿瑟·肖洛奖(激光科学)、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物理学)、赫伯特·沃尔特奖、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物理学)等。

他的主要工作包括离子阱的激光冷却,以及利用囚禁的离子进行量子计算等,因此被认为是离子阱量子计算的实验奠基者。

(中国科技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