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教案2018-2019学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
《时间的计算》习题课(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时间的计算习题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
2.学会计算不同时间单位之间的转换
3.学会解决与时间有关的问题
教学内容
1.时间的基本概念
2.时间单位的转换
3.时间的加减法
4.时间问题的解决
教学重点
1.时间单位的转换
2.时间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时间问题的解决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案例分析
3.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教师介绍时间的基本概念,启发学生思考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步:讲授时间单位的转换
教师通过数轴等教学工具,详细讲解时、分、秒的关系和转换规律。
第三步:讲解时间的加减法
教师通过展示不同时间的图形、数据对学生讲解时间的加减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体会到加减时间的过程。
第四步:案例分析
教师出示一些时间问题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整理信息,使用时间单位的转换和加减法进行解题。
第五步:课堂练习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加深对时间单位的转换和加减法的理解。
教师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展示答案,引导学生分享解题思路。
第六步: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同时提出时间问题的解法所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课后作业
1.完成教师留下的练习题;
2.独立思考其他实际问题中涉及时间计算的例子,包括如何换算其他时间单位等。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讲授和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时间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对于时间单位的转换和加减法的掌握有了较好的提高,但是对于时间问题的解题思路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加强。
一等奖教案2018-2019学年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秒的认识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77页信息窗3及红点,自主练习1—4题;新课堂68页秒的认识第1课时。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会看钟面的时刻。
2.经历观察、操作等探索活动,初步体验秒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3.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难点:建立1秒和几秒的时间概念;会看钟面的时刻。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实物(选择大一些的)等。
学生准备:小闹钟、完成课前预习仸务单等。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查一查,想一想。
请你的小助手——词典帮忙,查一查“争分夺秒”是什么意思?想一想“1秒”到底有多长?2.找一找,想一想。
孩子们,要想准确把握“1秒”到底有多长,还得请你的小助手——钟表帮忙。
(1)仔细观察钟表,找一找钟面上有()根指针,分别是()、()、()。
数一数钟面上有()个大格,有()个小格。
(2)想一想:时针走一大格是(),分针走一小格是(),秒针走1 小格是()。
3.比一比,想一想。
孩子们,再仔细观察:秒针“跑”一圈的同时,分针走多少?【设计意图:主要考虑每个学生的家中都少不了钟表,便于把钟表放在面前,仔细观察研究;同时,遇到困难时,便于得到家长的帮助。
所以,我尝试设计了课前预习环节,让学生课前做好一定的准备,带着自信去学习新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新年钟声倒计时的情境。
师:同学们,看——这是新年晚会的现场,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预设: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师: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又倾听了一次新年的钟声。
那么,谁能说说:10、9、8、7、6、5、4、3、2、1这是用什么时间单位计时的呢?(秒)我们计量很短的时间,常常要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
2.提出问题。
《时间的计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时间的计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地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时间的概念:时、分、秒的认识。
2. 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1时=60分,1分=60秒。
3. 时间计算的应用:实际问题中的时间计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时间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谜语、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时间,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时间的概念,让学生认识时、分、秒,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换算教学:通过讲解、举例,让学生掌握时、分、秒之间的换算方法。
4. 实践环节:设计时间计算题目,让学生动手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环节:讲解时间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环节: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时间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布置相关的时间计算题目,让学生回家后进行练习。
2. 拓展作业: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时间现象,提出问题,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3. 定期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时间计算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时间的概念,熟练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时间计算,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换算教学”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单位换算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换算教学换算教学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它涉及到时间的本质和时间的精确度量。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原创】《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学设计
课题
简单的时间计算
课时
使用日期
教学目的
1、掌握记算方法,正确进行1小时内俩个时刻之间的换算。
2、让学生来通过实践来理解时、分、秒的知识。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计算间隔不超过1小时的两个时刻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计算间隔不超过1小时的两个时刻之间的换算。
教具
钟表,课件。
教学过程
1时=( )分 5时=( )分
180分=( )时 240分=( )时
(三)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投影出示信息窗2情景图提出问题。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说一说,教师及时的补充、引导。
最后一个 节目:校园歌曲大联唱,你知道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吗?
3.做鸟巢。
15﹢30=45(分钟) 60-45=15(分钟)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时间计算
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钟。
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1时。
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时。
1时等于60分。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复习学习过的知识为本课做下铺垫,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课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梳理、归纳求经过时间的方法,使学生思路更清晰,学会合理地进行计算。通过自主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刚学过的知识的认识,为更深的知识打下基础。
生:校园歌曲大合唱10:35开始,10:55结束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小组讨论:校园歌曲大合唱用了多少时间?怎样想呢?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时间的计算
项目
内容
1.我会填。
1时=( )分120分=( )时
2.我会换算。
2时=( )分180分=( )时
1时20分=( )分4时=( )分
5时=( )分2时40分=( )分
3.校园歌曲大联唱是10:35开始,10:55结束,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1)整时数没变,分针从7走到11走了( )个大格,是( )分钟。
(2)整时数没变,用分钟数相减,55-35=( )分钟。
(3)用结束时刻减起始时刻,10时55分-10时35分=( )分钟
4.通过预习,我收获了以下知识:进行时间单位换算时,要牢记换算进率:1时=( )分。计算经过的时间,可以通过数钟面上的格来完ຫໍສະໝຸດ ,也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 )的时刻。
5.我还有()不明白。
1.60 2 2.120 3 80 240 300 160
3.(1)4 20 (2)20 (3)20
4.60起始5.略
6.(1)10 15 (2)15 (3)40 10 10
6.填空题。
(1)50分钟比1小时少( )分钟,1小时比45分钟多( )分钟。
(2)亮亮下午2时10分从家出发步行去学校,2时25分到校,路上用了( )分钟。
(3)一节课是( )分钟,课间休息( )分钟,再加上( )分钟,就是1小时。
温馨
提示
知识准备:知道1时=60分。
学具准备:一个钟表。
参考答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教授孩子时间的概念
教授孩子时间的概念是数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也是一个重点内容。
那么,在教授孩子时间的概念方面,应该怎样进行呢?一、引入概念在讲解时间的概念之前,需要先引入孩子们所熟悉的概念。
比如说,让孩子们回顾自己每天的生活,用常见的事物引导他们从经验中理解时间的总体概念。
比如问孩子:“每天早上你醒来的时候,天还没亮,是一天的什么时间?” “一到中午,你通常会吃什么?是一天中的第几个小时?”逐步引导幼儿用时间来描述日常活动。
二、认识钟表引入时间概念之后,介绍钟表的使用方法,教授孩子们如何看时间。
钟表是我们熟悉的日常工具,也是测量时间的一种工具。
引导孩子们观察钟表的分针和时针,理解他们的作用。
提醒孩子们,无论何时要看清楚指针所指的时间,并仔细思考它的含义。
可以通过指令式教学,引导孩子们阅读钟表上的数字,重点培养孩子们对数字的识别和理解能力。
三、概念共通理解在认识了钟表的使用之后,可以开始引导孩子更深入的了解时间概念。
孩子们需要从自己熟悉的日常活动出发,理解小时和分钟的概念,进而把它们与时间联系起来。
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简单易懂的实例引发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帮助他们加深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四、时间的运用接下来,可以让孩子们进行时间的计算。
进行了前面的学习之后,孩子们认识到钟表的使用方式,也掌握了小时和分钟的概念,这些为进行时间计算提供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可以逐渐增加计算的难度,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五、时间的日常应用在时间概念的教育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将知识和生活实际应用相结合。
例如,教授孩子们如何安排自己的日常活动,制定时间计划。
让孩子们从小事开始,逐步培养出对时间规划的能力。
教授孩子时间的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方法,逐渐提高孩子的时间概念认知能力。
同时,还应该加强互动式教育,鼓励孩子们在不断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时间把握能力,使时间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并帮助孩子们在生活中更好地利用时间。
7.3《时间的计算》(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青岛版六三制
7.3《时间的计算》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青岛版六三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掌握时、分、秒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时间的基本概念:时、分、秒的认识和换算。
2. 时间计算方法:结束时刻-起始时刻=经过时间,起始时刻经过时间=结束时刻,结束时刻-经过时间=起始时刻。
3.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时间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时间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关于时间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时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时间计算的积极性。
2. 讲解新课:(1) 时间的基本概念:介绍时、分、秒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2) 时间计算方法:详细讲解结束时刻-起始时刻=经过时间,起始时刻经过时间=结束时刻,结束时刻-经过时间=起始时刻的计算方法。
(3)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举例,让学生学会将时间计算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巩固:(1) 基本练习:让学生进行时、分、秒的换算练习,加深对时间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提高练习:设计一些时间计算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对时间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并纠正错误。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时间计算方法。
2. 家长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关注孩子对时间计算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时间基本概念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时、分、秒的换算关系。
2. 在讲解时间计算方法时,教师应注重讲解思路,让学生明确计算步骤,避免死记硬背。
3.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后练习题的正确率。
2. 学生对时间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时间的计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时间的计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在教学《时间的计算》这一课时,我选择了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时、分、秒的认识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时间单位时、分、秒,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时间换算。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时、分、秒的认识;2. 时、分、秒之间的进率;3. 时间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认识时、分、秒,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 能够进行时间换算;3.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换算。
教学重点:时、分、秒的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钟表模型、计时器、卡片等。
学具:学生手表、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手表,引导学生发现手表上有时、分、秒的标记,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标记是什么意思吗?”2. 自主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理解时、分、秒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教师讲解:通过钟表模型和计时器,讲解时、分、秒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如: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4.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如:将1小时换算成分钟,将1分钟换算成秒等。
5.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如:小明看了45分钟的新闻,问小明看了多少秒的新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时分秒60分 60秒1分 = 60秒1小时 = 60分钟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观察生活中的时间,尝试进行时间换算,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手表、动手操作、例题讲解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时、分、秒的认识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多关注时间,尝试进行时间换算,如:看电视、上网的时间等。
7.3《时间的计算》(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青岛版六三制
7.3《时间的计算》(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青岛版六三制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始终坚信“教育改变命运,知识铸就未来”。
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青岛版六三制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3课时——《时间的计算》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关于时间计算的相关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1. 时间单位小时的定义及换算;2. 时间的加减法计算;3. 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们能够掌握时间单位小时的定义及换算,熟练运用时间的加减法计算,并能够灵活计算经过时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时间单位小时的定义及换算,时间的加减法计算。
难点: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时间计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时间计算的重要性。
2. 讲解时间单位小时的定义及换算:以1天=24小时为基础,讲解小时与分钟、秒的换算关系。
3. 讲解时间的加减法计算:通过示例,讲解时间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强调相同时间单位相加减的原则。
4. 讲解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以示例引导学生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强调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得到经过时间。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习效果。
6.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加深对时间计算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单位小时的定义及换算、时间的加减法计算、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小明从7:30开始做作业,用了40分钟,请问他什么时候完成作业?答案:8:10(2)一辆火车从A站出发,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3小时后到达B站,请问A站与B站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答案:180公里2. 请谈谈你在本节课中学到了哪些时间计算知识,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时间的计算》习题课(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时间的计算》习题课(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二、教学内容1. 时间的概念:时、分、秒的认识和关系。
2. 时间计算方法:换算、加减法。
3. 实际问题解决:运用时间计算解决生活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时间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时间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时间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时间的基本概念,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时间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时间计算方法。
2. 观察生活中与时间有关的事物,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及时解答,确保学生掌握知识点。
2.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本节课通过讲解时间的概念、换算关系和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时间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时间的计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时间计算方法的掌握。
此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新课导入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实例,如讲述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通过实物比较时间的长短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中,以实物比较时间长短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案。
在该教案中,通过利用各种实物,孩子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掌握时间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开启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孩子们将能够:1.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2.掌握时间的常用单位及其换算方法;3.能够用日历表示日期;4.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时间。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引导孩子们回想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与时间有关的事情,如上学、吃饭、睡觉、看电视等。
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开始思考时间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2)以实物为例,通过向孩子们展示钟表和日历,让孩子们回答从钟表和日历上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引导他们理解时间的标志和表示方法。
2.授课环节(1)时间的概念和表述方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小时钟、分钟钟等实物,向孩子们解释时间的概念和表述方法。
让孩子们发现,小时钟上有12个数字,每个数字表示一小时;分钟钟上有60个刻度,每个刻度表示一分钟。
并通过让孩子们模拟指针的转动,帮助他们理解指针的运动与时间的流逝有关。
(2)时间的常用单位及其换算方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引导孩子们了解时间的常用单位及其换算方法,如1小时=60分钟,1小时=3600秒等。
通过让孩子们亲手操作钟表及其他实物,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时间单位的实际含义。
(3)日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向孩子们展示日历,并引导他们了解日历上的各种标识。
让孩子们发现,日期可以用年、月、日来表示,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等。
通过让孩子们自己操作日历,帮助他们掌握日期的计算方法和表示方式。
3.练习环节(1)时间的计算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孩子们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
如:从8点起床,花费了40分钟洗漱,7:50到达学校,一节课上了45分钟,中间休息了10分钟,9:45回到家,花费了20分钟吃早餐,那么他起床到吃早餐花费了多少时间?(2)时间的比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实物,让孩子们通过比较物品使用的时间长短,学会使用时间的比较方法。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时、分、秒的认识《7.2时间的计算》学历案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时、分、秒的认识《7.2时间的计算》学历案一、课标要求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本课标旨在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能正确进行时间的简单计算,包括经过时间的计算和时间的推算。
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学习目标1. 掌握时间的计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 通过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乘车、做作业等,进行时间计算的练习。
教材通过这些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计算能力。
同时,也通过这些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四、重难点重点:时间的计算方法和经过时间的计算。
难点:时间的推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任务1. 通过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时间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实例分析,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课堂互动,评价学生对时间观念的认知程度。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在上一节课学习了时、分这两个时间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时间的计算方法。
通过学习,我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任务一师:首先,我们来学习时间的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观察钟表,思考一下时针、分针的移动与时间的关系。
生:时针和分针的移动代表时间的流逝。
分针转动一圈是60分钟,所以每分钟分针转动6度;时针转动一圈是12小时,所以每小时时针转动30度。
师:非常好,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时针和分针的移动来计算时间。
例如,从8点到9点,时针走了多少度?生:走了30度,因为一小时时针转动30度。
(三)学习任务二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经过时间的计算。
例如,小明早上7点出发去上学,下午4点到家,他一共走了多少小时?生:下午4点等于16点,所以小明走了16-7=9小时。
《时间的计算》三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精选10篇)
《时间的计算》三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精选10篇)《时间的计算》三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时间的计算》三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时间的计算》三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进行时间单位的简单计算,加深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加深学生的时间观念。
2.在时间单位换算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时间单位的换算。
2.计算中间经过的时间。
教学难点:计算中间经过的时间。
教学用具:演示钟、钟面模型,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钟。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口答:1时=(60)分,1分=(60)秒。
2.5时=(300)分120分=(2)时3分=(180)秒180秒=(3)分。
3.(1)教师报时间,学生在钟面上拨出相应的时间。
9时48分12时25分11时5分23时00分(2)在11时5分的基础上,再加15分,分针应拨到什么地方?二、揭示课题这节课学习“时间的简单计算”。
(板书课题:时间的简单计算)三、教授新课1.教学例1。
(1)提问:1时等于多少(60)分?2时就是几(2)个1时?是多少(120)分?(2)2时是120分,你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说出: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相加,60加60就是120分。
(3)试一试:3分=(180)秒,你是怎样想的?2.练习:教材第62页下面的做一做第1题。
(1)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2)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3.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题目要求,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出示第一、二个钟面图。
①让学生观察后回答: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②讨论:你是怎么想出来的?(6人为一组展开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③教师重点讲解数大格的方法。
分针从7时30分开始走到7时45分,一共走了3个大格,一个大格是5分,3个大格是15分。
《时间的计算》三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一等奖
《时间的计算》三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一等奖《《时间的计算》三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时间的计算》三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一等奖设计说明针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段目标,结合教材求经过时间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1、明确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分清时刻与时间段。
学生已经对时、分、秒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几秒,因此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牢牢记住已经掌握的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同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理解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
2、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借助钟面模型,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钟面,帮助学生理解经过的时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交流探究找到解题方法,即“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教师准备PPT课件、钟表学生准备钟表模型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出示PPT课件)1、出示复习题。
(1)钟面上有( )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有( )个小格。
(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秒针走1圈是( )分钟。
(3)1时=( )分(4)1分=( )秒2、出示古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交流:这是一首描述什么的古诗?你是怎么知道的?(2)小结:这是写珍惜时间的诗句,光阴就是时间。
3、揭示课题:时间的计算。
探究新知1、学习例1。
2时=( )分想:1时是60分,2时是60分加60分,即120分。
做一做。
(1)5时=( )分,怎么想?[用5个60连加的方法;也可以这样想:在120分的基础上再加3个60分,即120+180=300(分)](2)( )时=240分(3)3分=( )秒(4)4分=( )秒设计意图:例1比较简单,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时间的计算》精品教案
时间的计算教学目标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的问题。
难点: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的问题。
教学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
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3.教师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和复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导出新课。
)二、合作探索1.时间的换算师:1时等于多少分?生:60分。
师:那2时呢?生:60+60=120(分)。
师: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2.时间的计算师:这节课我们接着来观看育红小学的元旦联欢会,最后一个节目是校园歌曲大联唱。
观看情境图,你知道校园歌曲大联唱一共用的多长时间吗?你有什么想法呢?和大家说一说。
生1:可以用钟表模型来拨一拨,看看从校园歌曲大联唱开始的时刻到结束的时刻经过了多少时间,数数经过的格子来算时间。
生2:可以用校园歌曲大联唱的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就能算出一共用了多长时间了。
师: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办法,那怎么算呢?看图,校园歌曲大联唱的开始时刻是多少呢?结束的时刻又是多少呢?生:校园歌曲大联唱10:35开始的,10:55结束的。
生1:分针从7走到11,走了4个大格,就是20分钟。
生2:都是10点多,用55-35=20(分钟)。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用动手操作的方法,还有的是直接计算,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一些呢?为什么?生:计算,因为如果经过的时间太长我们数格子也很麻烦,计算就简单些了。
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简单的时间计算年级:三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青岛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时间观念的认识,提高时间管理意识。
教学重点:1. 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 时间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1. 时间计算的实际应用。
2. 时间单位的换算。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时钟模型或实物。
3. 时间计算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关注时间,提问: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吗?我们每天都要和时间打交道,那么你们会计算时间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时间计算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时间计算。
二、新课内容1. 教师讲解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时间计算的方法,如加减法、乘除法等。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时间计算练习,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实例讲解1. 教师给出一些时间计算的实例,如:小明每天起床的时间是7点,他需要30分钟完成洗漱和吃早餐,那么他最晚什么时候起床才能准时上学?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答问题。
3.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解答过程和答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巩固练习1. 教师给出一些时间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你们学会了什么?时间计算有什么重要性?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时间计算是我们生活中必备的技能,我们要善于运用时间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时间管理意识。
六、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一些时间计算的作业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2. 鼓励学生在家里观察和记录时间,提高时间观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例分析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提高了时间管理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 时间段的计算 青岛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时间段的计算青岛版教学内容本单元将引导学生掌握时间段的基本概念,学会计算时间段的长短,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学生将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掌握时间段的加减运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时间段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时间段的概念,掌握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段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1. 时间段加减运算的准确性。
2. 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1. 闹钟或计时器。
2. 时间段计算练习题。
3. 小组讨论表格。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时间段计算的必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时间段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计算时间段的长短。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时间段问题。
5.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时间段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6.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总结讲解,纠正错误,解答疑惑。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第七单元时间段的计算2. 重点内容:时间段的概念、时、分、秒之间的换算、时间段加减运算。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计算给定时间段的长短。
2. 提高练习: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时间段问题。
3. 拓展练习:研究时间段的其他应用。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了时间段计算的必要性,掌握了时间段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计算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巩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点。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需要在课后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因为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可能遇到困难的地方,也是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的地方。
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7.2时间的计算
3.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 15 分钟,他每天要在 7:40 到校,他应该在什么时 候从家出发,才能准时到校?
答案: 一、1、3 小时 15 分钟 15 秒 2、8 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 3、45 10 5 4、12 5、12 60 1 60 1 二、BBCBB
2、奶奶今天早上 6:30 去活动中心锻炼身体,比昨天提前了 10 分钟。她昨 天什么时间去锻炼身体的?
3、玩具厂的王师傅 1 小时可以做 8 个玩具,他从 8 时到 11 时可以做多少个 玩具?
答案: 一、1、12 1 60 60 2、60 60 240 280 3、60 1 20 120 2 90 二、C A 三、1、 15 分钟 2、6:40 3、24 个。
来求经过的时间。小朋友,你们真棒! 教学资源
测量时间的工具 △ 时间的测量工具: 1、实际生活中,古代: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见知识补充与拓展); 现代:钟表(机械表、石英钟、电子表等)。 2、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经常用停表(或称秒表)来测量时间; 附: △ 时间的计量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实际生活中,时间的常用单位 还有:小时(h),分(min),毫秒(ms)等。 资料链接 1、时间,天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聪 明和气力,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2、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轻易被人 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高尔基 3、时间就是生命,无故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实在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鲁迅 4、你热爱生命吗?那幺别浪费时间,由于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 兰克林 5、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海伦·凯勒 6、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陈师道 7、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 速办事。——歌德 8、莫轻易,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英语名言警句。——岳飞 9、岁往弦吐箭。——孟效 1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时间的计算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时间的计算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针对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时间的计算部分。
教学内容包括时间的基本单位、时间换算、时间表达、以及常见时间计算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正确表达时间,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时间计算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时间的基本单位,学会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够正确表达时间,解决常见的时间计算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1. 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特别是小时与分钟、分钟与秒之间的换算。
2. 时间表达方法的正确使用,如12小时制与24小时制的转换。
3.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时间计算问题,如经过时间的计算、起始时间与结束时间的推算等。
教具学具准备1. 课件:时间单位换算表、时间计算实例、练习题等。
2. 实物教具:时钟模型、计时器等。
3.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计算实例,引发学生对时间计算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时间的基本单位,讲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举例说明时间表达的正确使用。
3. 实例演示: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时间单位换算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时间计算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团队合作能力。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讲解:对练习中的常见错误进行讲解,总结时间计算的方法和技巧。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时间计算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时间的基本单位:小时、分钟、秒。
2. 时间单位换算: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3. 时间表达方法:12小时制与24小时制的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第73页第七单元信息窗2 时间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知道1时=60分,1分=60秒的基础上学会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计算。
2.使学生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
3.通过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时间计算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时间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
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
1时等于()分
2.教师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复习,巩固旧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观看了庆元旦文艺演出,学会看时间,认识了时和分,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计算”。
(板书课题)
出示信息窗2情景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说一说,教师及时的补充、引导)生:最后一个节目《校园歌曲大联唱》开始的时间是10:35
生:结束的时间是10:55。
……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校园歌曲大联唱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三、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 (1)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探究,同桌交流各自的想法。
(2)汇报交流:如何计算,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选择最优化的方法)
学生分析明确这道题就是求10:35到10:55一共经历了多少分钟。
①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生汇报,师课件出示)
1个大格是5分钟,分针一共走了4个大格,就是4个5分钟,一共20分钟。
②尝试计算(生汇报,师课件出示)
大联唱结束的时间是10:55 开始的时间是10:35
55—35=20,是20分钟。
四、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集体交流
数一数的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是一格一格地数既慢又麻烦。
算一算的方法比较快,也比较明了。
2质疑
在算一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用减法计算,什么情况下需要先换算再计算?
五、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什么新知识?你认为用怎样的方法计算有关经过时间最好?我们刚才是从X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
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
六、巩固应用,拓展提升
1.基础练习
(1)
(2)
2.综合练习
3.拓展提升
【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校园歌曲大联欢开始的时间10:35 结束的时间10:55
校园歌曲大联欢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55-35=20(分钟)
答:校园歌曲大联欢用了20分。
【使用说明】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亮点:
1.本节课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把知识的研究全部放手给学生。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初步感知时间的经过。
2.在汇报展示的时候,注重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同时,在评价质疑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大胆质疑,通过质疑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具体化。
3.另外,在练习方面,采取分层次练习的方法,使问题层层推进。
使用建议:在评价质疑这一环节,需要更把问题分解的更细致深入一些。
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回答和思想上的闪光点,需要进一步的拓展,给予恰当的评价会使课堂更有生命力。